心静,百邪不侵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孔明此言,点破了一个相当朴素的道理:心若装满了浮躁和欲望,便如搅浑的湖水一般混浊,终究是映不清方向的。
唯有内心安宁如镜,才照得清世界,守得住本心,真正达到一种心境强大,百毒不侵的境界。
而人性当中所谓的“百邪不侵”,绝非神功护体,不过是心静者,不为浮尘所扰,内心清静,从容踏实罢了。
静能生慧
“万物静观皆自得”,程颢这句话说出了心静过程当中的大智慧。
人,唯有静下心来,才能逐步看清万物本相,生发出一番澄澈的见解。
北宋范仲淹少年时,家贫如洗。
年少的他,不得不寄居在醴泉寺的一间破屋里,日日划粥断齑——将一小块冷粥划成几份,撒些碎咸菜末子,便是三餐。
寺中僧人时常可以看见他读书至深夜,灯影摇曳,清晰地映衬着他清瘦而沉静的脸庞。
明明困苦日子如影随形,他却仿佛视而不见,只沉浸于书卷墨香之间。恰恰正是这凝神聚气的心静,让他在贫瘠岁月里蓄积起日后济世安民的深厚根基。
人在成长的过程里,静,才是滋生智慧的土壤。
当喧嚣如潮水退去之后,心灵才能逐渐沉淀下来,照见那些被忽略的真相。
当一个人的心中澄澈如明镜,那么外界的纷扰就难以搅动你分毫。
如此,静中生慧,慧能破迷,最终靠自己在现实当中积攒起来的智慧,成为抵御百邪的第一道壁垒。
静可御邪
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此话令人感触很深,外界的凶险或许有形,肉眼可见,但是自己内心的恐惧、杂念与不安却如无形之贼,最难降伏。
东汉初年有位名臣第五伦,为人刚直。传说他任会稽太守时,住所常有“鬼压床”怪事发生。
旁人惊惧异常,第五伦却淡定地说道:“我一生无亏心事,何惧之有?即便有鬼,见我心正无邪,自然退避。”
此语一出,那扰人之事竟悄然止息,随风而散。
第五伦面对怪事,内心平静,波澜不惊,而他这种安然的心境并不是源于法术,而是心底那片朗朗乾坤——邪魅也怕正气!
静,其实是人心中的一种内在的定力。
心定一旦坚如磐石,那么外界的妖风怪雨便只能徒劳拍打着,对于你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其实,一个人身上所谓“邪气”,不过是心魔外化的幻影。
只要你的内心足够稳固如砥柱一般,那么外界那些虚妄的惊扰便如撞上礁石的海浪,瞬间粉碎消散,折磨不了你半分。
静以养正
《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一个人抵御外邪的根本,在于自己体内住着一股浩然正气。
而心静,正是涵养这股正气的温床。
北魏年间,大臣李冲曾负责前去治理一场可怕的瘟疫。
疫情蔓延之际,人心惶惶,流言如野火。
但李冲始终镇定自若,一边有条不紊地安排医者隔离救治,一边亲身巡访,安抚百姓。
即便面对那些濒临崩溃的哭泣与绝望,他也始终神色平和,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稳住了自己。
可以理解,他呈现出来的镇定,并非无情,而是深知自己身上担着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
最终因这份静气带来的清明和坚定,让他找出了病源与水患的关联,成功控制住了疫情。
心静,是滋养正气的清泉。
只要自己的内心始终波澜不起,正气便得以充盈生长。
而这种正气,是面对一切困厄时的脊梁与屏障。
人生在世,心若静定,则内气充盈如朝阳,邪风阴翳便无处容身。唯有静养正气,才能靠正气成为护佑身心最坚实的金甲。
心静,则百邪不侵,这并非教你逃避尘世风雨,而是教你在喧嚣纷扰中守住内心一方净土。
当内心澄澈如秋日晴空,那么对于外界的喧嚣、纷争、诱惑乃至恐惧,都如浮云掠影,无法在你生命深处留下深刻的划痕。
余生,我们只管静心自守,便能得到最坚实铠甲,护自己穿越世间百般风雨,最终成功抵达那辽远而清朗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