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以外,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净土不立宗而以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延寿大师、省常大师为莲社七祖。宗晓法师、志磐(pán)法师同是天台宗的学者,宗晓法师立莲社六祖,志磐法师立七祖(志磐在宗晓的排名基础上,略有删增,删除宗赜,增加承远大师与永明延寿大师,后人排列大致依志磐法师所述),这种排名只是为净土教提供师法楷模而已。当时还没有净土宗的称谓。
元朝东林寺普度法师,因为当时白莲教假借佛教别有作用,于是撰(zhuàn)《莲宗宝鉴》十卷,又著《庐山复教集》一卷,而自称白莲宗,但是却无定祖之说,仅在他的奏文上叙及宋高宗时子元禅师提倡念佛,撰有白莲忏法,并入内庭讲念佛大旨。自此以后,净土宗这个名称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说尚未确定。
到了清朝中叶,才将宗晓法师、志磐法师的莲社七祖和净土宗的名称相提并论,增加了明代的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间,悟开法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这样,净宗十三祖的谱系方告圆成。
1、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远公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远公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公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远公著述宏富,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远公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
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远公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遥与北方长安消遥园,平分天下。
远公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据传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远公弟子慧宝说:“你们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对于慧远推服得不得了。你们看我和他辩论。”及到听远公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远公,肃然心服。足见远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地传入,然尚不完备。所以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远公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远公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共期西方。率众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花,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甚至有的还在现身中见佛,如刘遗民等。
据《远公别传》记载:远公在庐山的净修,非常精勤勇猛,曾于念佛三昧中,三次见到佛菩萨的胜相,然而远公从未向他人宣示,其后在般若台的东龛,刚刚从定起来,又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而于圆光之中,有无数化佛及观音势至等,同时还有慧持、昙顺、刘遗民等。于时阿弥陀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刘遗民等也曾趋前对远公禀言:“法师之志在吾之先,何来之迟也?”远公确知往生日期后,才将见到胜相的事实告知法净、慧宝等弟子。制订遗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
远公大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亦受国外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与罗什大师所居止之长安中分天下。师于义熙十二年示寂,世寿八十三。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为别于隋代净影寺之慧远,后世多称为“庐山慧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