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神论与宿命论与缘起的不同
今天我们就围绕口罩这个问题展开。在买口罩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可能有不同观点,能不能买到口罩?有些人认为有个口罩神,这个神会指示我,到哪里去买口罩;犯观看你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没有这个类似想法?另一种观点是,能不能买到口罩,其实上天已经定了,是宿命的。有没有这样的人?再有的认为:买不买得到口罩,在于我自己的努力。如果有钱,又有正确思维方法,加上条件,这些店开了门,自己有交通工具,就可以买到口罩。
这些思想影射了对人生的看法,一个是有神论,一个是宿命论,再有就是缘起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合的。如果因缘条件达到,一事物就能够形成。有些因缘条件是靠偶然的、自然的组合,但如果我们把握规律,可不可以组合它?完全是可以的!就像买口罩似的,有这个条件,就可以组合了。
自我的内部解构与人生方向
如何解构我们的人生?我们就是要把人生分成几个部分来讨论。
解构人生,还是要先解构内部——要先做个自我认识;然后解构人生的外部条件——对社会的认识;之后,我们来目标分解——把总的目标解构了。最后,由目标反推行为计划。这是一个大体思路。
我们先看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认识,思考的角度会有很多。不过,我们讲呢,只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也用刚才的那个方法,分割的方法:不认为它有个主体,就像我们刚才分析口罩的概念时一样。我们给它分成三方面:一个是儿童自我,一个是成人自我,一个是父母自我。
儿童自我,往往代表幸福度、情感、感受、心情如何;成人自我常常代表你选择的方法、思维、逻辑判断;父母自我常代表社会责任。每个人的自我都可以分成这三方面。(http://www.zhuntifa.com/article_view.asp?cid=415&id=107 父母状态指一种权威、具有优越感的心理状态。可分为富有同情心的父母状态和挑剔的父母状态。前者主要体现了亲切、关怀、体恤、容忍以及服务、献身等情感;后者则多为批评、指使,讲规矩,对错误不轻饶。成人状态指通晓人情事理、理智稳重、富于理性、擅于计算评估的一种心理状态。又可分为积极的成人状态(也称明智者,即理智负责)和消极的成人状态(即过于冷静者,即缺乏热情,斤斤计较,导致情感冷漠,太虚伪矫情)。儿童状态指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导致任性、无理智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的儿童状态(又称赤子,即无忧无虑、讨人喜欢、令人愉快、惹人怜爱)和消极的儿童状态(又称顽童,即浮滑刁顽、撒泼耍赖、逆反对抗、缺乏专注性和责任感)儿童自我就是一套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感觉; 成人自我则针对目前现实自主性行为、想法、感觉的组合体;父母自我就是从周围重要人物(按个人本身的认知)所内射的行为、想法、感觉。)
可能你回到家里,在父母目前,你永远是个儿童。在你的孩子目前,或者你进入社会角色,就会有种责任感。比如你一定要做个有用的人,或做个有钱的人。这个有钱的人的概念,就是父母自我;而成人自我,就是你的思维,你对当下问题的判断等。
显然,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追求幸福,这是一个大目标。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把整体的人分成三部分,这三种自我对幸福的认识一样不一样?是不一样的!儿童、成人、父母,三个自我对幸福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儿童自我可以觉得,即使做个小职员,只要环境好,心情好,我就很幸福、快乐;父母自我说,不行,我教你这么多年,要给我干点什么大事,光宗耀祖。或者你本身有社会责任感:我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干到最高水平,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成人自我,可能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不管成不成功,我都快乐。
首先,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倾向于哪种自我。如果你本质上倾向于儿童自我,却选择了极富社会压力的父母自我责任,去竞争总统;可能你竞争上了,你当了总统,虽然你总想:我达到目的了。但是当你在最仇恨的政敌面前,还得面带笑容的诸多情景中,你的儿童自我会觉得,这是真是痛苦的人生。
如果你的自我倾向是父母自我的,你完成了自己社会责任,即使你很痛苦,你也觉得这种痛苦值得!痛苦本身也是快乐的。对吧?像毛泽东,他有社会责任感,虽然自己的孩子,甚至爱人都被杀害了,但他觉得不痛苦,达到了成人自我与父母自我的满足,他认为这就是快乐的人生!
我们存在如何协调三个自我的幸福价值观的问题?如果对自我认识不清,你所随波逐流追求的人生目标,可能并不是你想要的东西。
如何来认识自我,当然还有许多具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套完整的答卷和返观相互配合,把自己的三元自我的轮廓勾勒出来。好多人都说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真的吗?其实他不一定知道。
对自我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更是一个可以不断改造的过程。比如,儿童自我是固定的吗?不是!我们还可以把它分化,划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你的生理情况;第二部分,你的童年状态、童年经历;第三部分,童年时,父母对你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儿童自我进行分解,同时可以改造你的儿童自我。如果你的最终理想,是趋于成人自我与父母自我,如果和儿童自我相冲出的话,那你就要对儿童自我进行改造。
认识社会
我们再讲一下认识社会的问题:社会认识。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把人生作为戏剧编演的话,上面是对内部角色的划分;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是我们对大环境、外部氛围的渲染。 实际上,现实社会它给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各种环境,看我们选择哪些背景。在选的时候,我们要看清它。所以说对社会化的认识也很重要。
我们把社会也分割成几个方面:社会的文化,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经济。
先看社会的文化。文化是有历史性的,我们不讲现在的文化环境。我们先回顾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因为文化是一种继承。 社会结构与文化,往往是相互嵌入的。也就是说,讲文化时,常提结构;讲结构时,往往亦讲文化。
文化主要是讲儒家文化和社会的多元文化,以及它们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对我们起最大作用的,不是所说的多元文化,而是传统文化。但我说的传统文化,有可能与大家心里想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样的。我只讲社会动力学方面的作用——真正对我们行为、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方面。或许,有人对此文化认识不清;或许,这个文化本身就有问题。这些都没关系!我们不重视文化的好坏、内容,我们只重视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比如实现共产主义,你说它是乌托邦,没有用。但就在这个理念下,好多人拿起枪杆子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这个国家。你说它没有用,它起没起到这个社会作用?——确实起到了!
所以,我们要清楚这个观点,在下面的陈述里不存在对文化的褒贬问题,只谈它的社会作用问题,而这个作用直接影响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意识行为。
家长制文化与官僚制文化
对社会,也用对口罩一样的方法,分析、解构它。文化粗略可分为家长制文化与官僚制文化。
我们一提官僚制文化就会有人认为官僚制是不好的。实际上它是对家长制的发展。家长制是以人为本,官僚制是以制度为本。他们之间有五个不同的规则。规则一,就是看各部门有无明确的权限,就是看管理的事情范围有无交叉,如果一件事情两个部门都可以管就是家长制文化。规则二是分析机构是否是层级结构,就是说权力支配上是否有交叉,一个人受多人的领导的话就是家长制,而官僚制是一对一的层级领导方式,是按照上下级严格的程序来管理,而家长制不要求严格的层级,领导者可直接领导批评提升最下层职员,往往一个人可以被多层所领导和支配。规则三是考虑和处理问题是从事出发,还是从人出发。 官僚制是切事化的,一切都为了把事情办好,不考虑人的情绪,不考虑人际关系问题。 家长制考虑人的因素,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人的积极性来促进工作。 规则四所依据的规则是不是能量化,是不是精确化,准确化。没有量化,即便有,也模糊,规则的执行量化上靠人的经验而不是计算,或目标方法依靠直觉来断定的就是家长制。规则五,对规则的遵守,靠的是成文的规章,还是靠不成文的传统。
一个是重人情,一个是重制度:家长制对人的激励,主要是通过人来提高生产力、积极性,官僚制完全是通过奖惩制度,是通过提高机械水平,来提高生产力。家长制对人的管理,是形成情感纽带:家族或拟家族关系,来进行管理。而官僚制是通过级层制来建立。
官僚制是按层级制,比如从副经理到经理,再到副总经理,到总经理;是有个层次级别的。每进一级,都有严格的规定,就是说有可以量化的标准:比如销售额达到多少,业绩必须达到多少,就可以到哪一级。而家长制,不需要这样。因为你可能是董事长的儿子或侄子,你直接可以做总经理。或者某个领导或上级,非常看重下面某个人,可以越过许多级别,直接提拔,进入领导层。或者,事前只在形式上,到各个级别走一下。这是与官僚制的区别。
我们国家的体制,大部分,看似官僚制,实际上是家长制。它是以人情关系为重点的。晋级,看的不一定是你的工作业绩,而是你的忠诚度。单位的提升,不是按层级制提升的。对人的管理,不是单级管理的,而是多极管理的。比如,你这个员工,部门经理可以管你,总经理也可管理,很多人都可以给你下命令。
家长制,就是对传统上恭顺,对上级的恭顺。浅白的说,家长制以传统为主,尊重传统。它对支配者是恭顺、恭敬的态度。这个支配者,可以是领导,也可以是上级,就是真正能领导我们的人,我们叫支配者。在企业中对上层要求绝对的恭顺和服从、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的管理形式而不是齐平化,往往人的权利大于规章制度,工作内容和权利责任模糊。 官僚制呢,它的概要是:所有的行为是可计算的,办事情只对事不对人,是不讲感情的,具有严格的单线的层级管理制度,不可越级。家长制的人员升迁的主要原因,不是主要靠规章制度,是不可计算的。对于一个企业,你的部门销售额达到100万,我把你从部门经理提到副总那这是可计算的是官僚制,如果提升是以第一把手对你的信任关系,来提拔你。那么我们说这个企业即使时是国企也还是家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