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复制链接]

1#
 

















净土之教,以弥陀三经为圣言量。正法时代,马鸣中兴大乘,赞为方便之殊;龙树解释华严,揭示易行之道;天亲回向菩提,论述愿生之偈;此三大士,皆在天竺弘扬净土者也。逮及像法,教流东土,自汉及晋,诸宗未启;而庐山远公,结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净土一宗(又名莲宗),特开我国各宗之首。自后魏神鸾,修西方之观;唐道绰,专净土之业,而净化大行。至善导大师,提倡专修,而念佛法门,遂以普及;道风所届,远达扶桑,致尊为弥陀化身。同代承远、法照、少康三大师,咸有异征,殆皆西方菩萨,来化此土者欤。自宋以来,如永明以禅而归净,昭庆以律而归净,云栖、灵峰诸师,教宗贤台而归净。总之,无论系何宗教,莫不以净土法门,为自利利他之宗要。净宗源流,大略如此。







 

晋莲宗初祖
庐山东林慧远大师颂
肇起莲宗福震旦 畅佛本怀垂方便


圆音一阐士归庐 大法将弘神运殿


一切法门从此流 一切行门从此办


致令各宗尽朝宗 万川赴海依行愿


 
 
 
唐莲宗二祖

长安光明善导大师颂

世传师是弥陀现 提倡念佛义周瞻


切诫学者须撝谦 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着师说看





唐莲宗三祖

南岳般舟承远大师颂

般舟苦行世难堪 绝粮泥土作所餐


常将经要佛名号 编书途巷岩石间


念佛佛教特别法 来学从此令心安


天子闻名南向礼 故得道风四海传


 
 
 
唐莲宗四祖
五台竹林法照大师颂

衡洲钵中出圣境 台山一一恙亲造


净土得睹承远师 竹林恭承文殊教


全州佛声逢宫訚 代宗遣使优使诏


念佛之妙究如何 能令速成菩提道


 
 
 
唐莲宗五祖

新定乌龙少康大师颂
七岁绝未发一言 发言即称世尊号


一见善导西方文 方知净土堪倚靠


钱诱小儿念弥陀 未久道路佛声噪


念佛佛像从口出 有谁闻见不依教


 
 
 
宋莲宗六祖


杭州永明延寿大师颂


视诸众生皆是佛 只顾救生忘国宪


赴市心乐颜不变 蒙教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 法华一部佛十万


若非大权示世间 法幢谁能如是建


 
 
 
宋莲宗七祖


杭州昭庆省常大师颂


慕庐山风立净社 爰因后世实行寡


百四一愿随事发 人各寝馈菩提者


首辅王且既师依 公卿百廿受陶冶


阎浮虽则赞皇猷 何若乐邦得佛嘏


 
 
 
明莲宗八祖


杭州云栖祩宏大师颂


幼闻念佛意颇快 未诫门徒莫惶怪


行为实则言世法 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 阐明佛心祛蜂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 仗佛慈力登莲界


 
 
 
清莲宗九祖


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颂


宗承教义两融通 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 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 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 生西方可继大雄


 
 
 
清莲宗十祖


庐山普仁行策大师颂


憨山宿愿尚未酬 故复示生作截流


呵斥修人天福者 直使阐提旃陀俦


佛我心性原不异 佛是已成我未修


欲得心佛两无差 当向忆佛念佛求


 
 
 
清莲宗十一祖


杭州梵天实贤大师颂


深入经藏难亲证 彻悟心源力弘净


欲使世人知所以 作文作诗示佛令


发菩提心为前导 奠信愿行为役劲


若能具此殊胜法 即生超凡而入圣


 
 
 
清莲宗十二祖


红螺资福际醒大师颂


示众法语利益多 念佛伽陀恙包罗


全真成妄只此心 全妄成真亦非佗


不变随缘宜随净 随缘不变莫随讹


人若依此义修行 光寿当同阿弥陀


 
 



民国莲宗十三祖


苏州灵岩印光大师颂


貌古心慈 性直口快 训诲往来 精神不懈


舍物施财 欣然慷慨 凌泊资身 离世贪爱


法语流布 遍布中外 普化群生 同归莲界


净宗导师 十方皈拜 临终见佛 安详自在


五色舍利 坚固不坏 愿此尊容 垂范永代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善导大师的生平


善导大师(613-681)是唐代盛弘净土教的一代宗师。(安徽泗州人)。(一说临淄(今山东临淄县)人)。俗姓朱,十岁时即跟从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的明胜法师出家,归心向佛。初时学习三论宗的经典,间中常有读诵《法华》、《维摩》诸经。如是经历数年的静心修学后,佛学修养渐见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导大师并不自满,常自思维:佛教法门甚为广大,教藏经典其数无量,若不契机,功即徒使。应当择一法门,潜心修学方为上策。之后依止妙开律师受具足戒已,偶入藏经楼中,于藏经前默祷祈愿佛力加被,指导所向。即于经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观无量寿经》,大为欣喜,自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便即常依是经潜修十六观门,恒谛思维西方胜境。数载之后,观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于定中备观极乐世界的楼阁、金台、宝池等境,如现目前,由是更加坚定了修学净土法门的信愿。


善导大师非常景仰东晋慧远大师的芳踪。曾往庐山瞻礼遗范,之后更周游各地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大德。唐贞观十五年(641)时大师廿九岁,闻说道绰大师在西河(今山西省境内)广弘净土法门,开阐净土道场。即不远千里赶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请教修学净土的要领。道绰大师见其诚意可嘉,便授之以《观无量寿经》的深奥义理,并令其亲观净土九品道场。大师因此益增信愿,欢喜地说:“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此后更是精勤苦修,昼夜不断地礼拜读诵净土经典。
 

唐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大师即转赴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净土法门,激发四众同修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则“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则:“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三十年如一日。言传与身教并举,以身作则,勉己励人,专弘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共入弥陀愿海,遂成当时著名的弘传净土法门的大师。
 

有关善导大师示寂的记载,于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种说法。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记述:“(善导)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另据元代优昙普度所著《莲宗宝鉴》卷四云:“(善导)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又据《香光阁随笔》所记“(善导)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从以上这些史料来看,大师的示寂,显然存有异说,并且颇有出入。然而从中皆可明见大师自知时至,预期往生的同一迹象。前者所记“师谓人曰,吾将西归”,已明西意与去向;次者记的自登柳树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后者,于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问其缘故,答言:“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由此可见大师修持净土法门的功夫,的确非同寻常,难以思议。而且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此正是决定往生的瑞迹。大师寂后,其弟子怀恽等,将大师的遗骸埋葬在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立灵塔名崇灵塔,并于塔旁建寺名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师念佛口出光明,神异无比,故赐额为“光明寺”,后世学人也因而称师为“光明和尚”。


大师处世为人师表,上受帝王之尊崇,下则普为世人所敬仰。据《佛祖统纪.卷廿六.净土立教志》记言:宋代时宗晓,择取宋前不同年代修持得力,盛弘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共七人,立为莲宗七祖,将大师列于庐山慧远大师之次,列为莲宗二祖。而净土教法传到日本后,日本净宗更尊称大师为“高祖”、“宗家”等。并有奉阿弥陀佛为初祖,善导为二祖,法然上人(日僧)为三祖的说法,诚乃推崇之至。然若了知善导大师之生平事迹者,皆谓为名至实归。中国佛协与日本净土宗,曾召集两国佛教徒及学者于一九九八年五月,在长安香积寺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法会,以追纪善导大师生西一千三百周年。




二、善导大师的行业及影响


善导大师的一生,以净土为归宿,苦心研学净土经教,自行化他恒以净业居先。严格地以戒律威仪规范自身,从不毁犯纤毫。不曾刻意地去驰求世俗的名闻利养,纵有信施馈赠财物等,也都将上好的供奉大众,自己则惟遗粗劣以自支身。虽然如此,大师每受供养之时,仍存不安之情,常自责曰:“释迦世尊尚乃分卫(即托钵乞食),大师何人,敢端居而索供养乎?”是以平日常乐出外乞食。三衣瓶钵,随身携带,从不使人持洗。除洗浴外,不脱三衣。戒行严谨,深得四众钦敬。大师毕生热衷于弘法兴教的事业,每见闻有坏寺废塔未曾兴复,即便不遗余力地倾囊相助,兴寺弘教,燃灯续明。而大师自身更是善于建寺造像的艺术。在西京实际寺时,曾奉诏督造过洛阳龙门兴造的大卢遮那佛像,以及于佛像之南兴建的奉先寺。此外,大师也擅长书画。曾将信施供养的净资,书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及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普为流通,藉以广弘净土法门。日本茵田宗惠所著的《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一文中论述:在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掘出诸多古代手写的佛教典籍中,就发现有大师所写的《阿弥陀经》残卷,卷末写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的字样。


善导大师是一位修持净土法门的大成就者,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在当时的长安地界广弘净土法门,获得极大功绩的主要原因。从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中有“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阿霨黎”的语句可以证实这一点。大师修持净业异常精进。“每入室则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冷亦须流汗”。如此地勇猛用功,日积月累自然道力非凡。曾于大众前演示,“口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从口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是”的神异瑞相,来激励大众虔心念佛,精进办道必当托化莲池,得生安养。大师在长安弘教期间“道俗从其化者甚众”。《往生传》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往生西方略传》记述:“三年后,长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满”。其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卷乃至五十万卷者,有日课念佛万声乃至十万声者。其间现生得念佛三昧者不可记数,临终现瑞相得生净土者不可称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可以想见当时大师弘传净土念佛法门的绝佳成绩,可谓盛况空前矣。


在大师的众多弟子中,以怀感、怀恽二者最为著名。怀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因为专学法相,且博经通论,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之说。后受大师的启迪与引导,遂深信净土法门,并且精诚地念佛用功,三年后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用以通释修学净土的种种疑难问题。怀恽,初于长安西明寺出家,后往光明寺于大师座下侍座十余年,尽得真传。大师寂后,他率众于终南山神禾原建灵塔以葬之,并于塔旁建伽蓝作为纪念场所,继承师业,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常讲《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则天永昌元年(689)奉束力为长安实际寺主,寂后受谥为“隆阐大法师”。孟铣亦曾在《释净土群疑论序》中给予善导大师这两位弟子高度的评价,说“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


善导大师在弘传净土教法的过程中,深入地研学了净土经典,有关著作颇为丰实。这些著作大体上可以用解义与行义二类来加以区分。著名的有《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四卷。此疏主要依《观经》来解说净土法门的教相与教义,属于解义分。(这部著作在八世纪传到日本后,日僧法然(源空)依之创立日本净土宗)。属于行义分的有《往生礼赞偈》一卷(亦称《六时礼赞偈》)文中讲述了昼夜六时礼赞极乐教主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的仪式。《净土法事赞》二卷,上标签题为《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下卷题目是《安乐行道转经愿往生净土法事赞》是依《阿弥陀经》解释转读行道的方法。另有《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是依《观经》等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以及《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简称《观念法门》)是解说应如何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及忏悔发愿入道场念佛的仪法。在《观念法门》中附有的《依经明五种增上教义》一卷,也是善导大师所著。这些著述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净土法门的行事仪规,与教相解义理论方面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信教念佛者,依之而得解行并进,圆成胜果。此外见于史载的善导著作还有《大乘布萨法》一卷,又南宋宗晓的《乐邦文类》卷四载有《临终正念诀》一篇,署名作者亦为京师比丘善导,而宋王日休的《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题作《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实为同文而异题。
 

善导大师对净宗的贡献是巨大而且显著的。早期庐山慧远,及其以下弘传净土法门的先贤大德,大都首崇“观相念佛”;到了昙鸾大师便有了“观相”与“称名”并行的趋势;经道大师以至善导大师,则侧重于“称名”一门。善导大师把修行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而修的行业,杂行则是其余的诸善万行。主张修学净土法门应当彼杂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为正业与助业二种,在《观经疏》卷四中分析得十分清楚。其中称名正行属于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行皆属助业,提倡主修正业,旁修助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彼,只以往生净土为期。这种富有见地的主张与见解,深得净业学者的认同。善导大师之后的莲宗诸祖,虽于弘法布教,领众熏修时所采取的方式互不雷同,然都同遵此旨,首弘持名念佛。


善导大师的净土学说,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凡夫之辈了凡即可得生报土的这些理论上。他充分地发挥了净土立教的本旨,提倡凡夫众生只要能具备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业)便可仗佛愿力得生极乐。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合称安心;起行就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身拜弥陀,口称弥陀,意观弥陀及净土庄严;作业是依四种法修持净业,即恭敬修(恭敬虔诚地修)、无余修(专修称名、专想净土),无间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心行不退,毕生相继)。由此建立了净土教法的严谨体系,可以说大师在这方面算得上是净土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近人黄念祖居士言:“善导大师之所以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是因为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从最初的依《观经》行观相念佛到依《无量寿经》行持名念佛,这是他在修净土法门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同时也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他在《观经疏》卷三中云:“自余众行,虽名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并且道出了“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冠古绝今的至佳名言。本着这种理念,他曾作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绕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总之,无论从大师的净土思想而言,还是从他的实践修行来说,大师始终都在努力树立净土教法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而他的言传与身教,对后世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与行者,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怪乎明朝莲池大师赞言:“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从以上所述的善导生平及事迹观之,莲池大师所赞非虚,作为莲宗二祖,大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净土理论及其对净土宗的贡献,乃至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无法以此粗笔敝文给予全面的讲述。唯能略其身世及有关事迹,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位杰出的莲宗祖师,并藉此深表衷心的景仰之情。

 






诗曰:
念佛长安化盛行,一声出口一光明。
写经绘画难思议,无尽资粮助往生 。
TOP
3#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顶礼净土宗历代祖师!!![em4][em4][em4]
TOP
4#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承远大师的生平

承远(公元712-802)唐代僧人,是一位著名的净宗实践家。俗家谢氏,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年青时即有志于四方“甫志学始游乡校”,宿根善利且天资聪颖超乎常人。自小接受儒家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观。对于儒家经典中主张与理念怀有疑问,内心困惑无法诠释,常有“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 的感受。由是时感迷茫,不明所趣。在一次偶然的机缘里,听闻到学佛信士演说的佛家尊胜真言,顿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又觉得恍若前闻,意识到佛教的义理诚可释解迷困,因是神动而意往,决意寻师访道求学佛法,踏上了修道弘法的征程。

承远起初师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禅师,之后又到资川(四川资阳县)追随冼公接受教导。此时,承远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 年)远师二十四岁,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于是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兰若惠真和尚门下,剃发染衣,始备缁锡,方显僧宝法相。剃度后,承远遵从真公之命往湖南参访。越洞庭湖过湘沅二水,到达南岳衡山,在天柱峰的朝阳地带止栖,并于通相法师处得受具足戒。对于三乘经教与戒法,此时开始深入地研究专学,不使光阴空过,恒常精勤用功修学佛道。当时,慧日法师(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正在广州游方传法。承远久闻其名,仰慕至极,乃不远千里前去求法,拜谒慧日三藏,乞教修行要义。慧日三藏对他训导说:“如来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独善,岂曰能仁。”随即教他依《无量寿经》来修念佛三昧,树功德幢,以济群生。慧日三藏的教诲如同照澈昏蒙之束炬,使承远明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好似游子寻得归家之路。由是顿息诸缘,摄归一心决意专修净业。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在外参学已历数载矣。经过几位大德的教导,最终受学于慧日三藏座下,得以传授修持净土深妙法门。无论从佛学理论上,还是在修行实践上来说都渐具根基。心想:既是终得其所,就不再外求他物,应收敛身心,择地安心修行是为上策。于是年回到南岳衡山。在山的西南方向的岩石下,以树枝茅草构织成屋,内中仅置经像,取求生净土面见弥陀之意。号所居处为“弥陀台”。就在这简陋的居住环境里,承远大师开始了他修行办道的艰辛历程。自己除了勤行般舟三昧外,还以热忱的心力去弘教济生。凡有求道问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权巧。与此同时,为使所教之众于修行上能速得成就,特示专念法门,教导念佛求生净土。一时间,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者不绝于途。《净土圣贤录》卷三记云:“人从而化者万记”。可谓法缘鼎盛,群萌普荫。此外,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缘众生,承远将佛号及净土经典中的精要章句等书写在人群来往较多的巷道里,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俾使人们耳闻目濡,互相传诵。以此为助缘,精勤不懈地诱导激励众生信愿念佛往生安养。真可谓用心良苦,度生心切。后来,随着学佛、念佛者的日渐增多,许多善信见承远大师居处破旧,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皆发心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用以庄严道场供养远师。然而承远并不刻意地去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发展。不久以后寺宇已具规模,遂改名为“弥陀寺”。建寺安僧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馑与疾病的人们。而承远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和刻苦的修行作风,于道场中用功办道,弘教济生。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苦行僧之风范,乃至圆寂,未易修学净土之初心。
 

四大假合、五蕴虚集之身躯终归是缘生缘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远大师自知世缘将了,弘法度生能事毕矣。乃于寺内顾命弟子,申明教诫已,打扫居室,结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岁,僧腊六十五年。其遗骸葬于寺之南岗,安置灵塔以志千古。唐代著名文学家,当时任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和时任衡州刺史的吕温,分别为承远大师制碑文并作塔铭,刻石立于寺门之右。二者以不同的笔法与文理,各自记述并赞颂了承远大师非凡的一生。




二、承远大师的弘化事迹



承远大师的弘化历程始于参学慧日三藏后。大师亲近慧日的那一阶段,可以说是他学佛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慧日三藏对于净宗有过深入的研究,在修学净土法门上颇有心得,着有《往生净土集》、《般舟三昧赞》等净宗论集,提倡称名念佛之法,极为推崇般舟三昧之行,所以对承远的教导也多侧重于这方面,这从他以《无量寿经》授予承远,教修般若三昧这点上可以见得。在慧日三藏座下,承远打下了坚实的净宗理论基础,修持净土法门的理念与方式也得以巩固。也正因此,后来承远才敢毅然决然地回到衡山,独辟门户用功修道。


初回衡山时,觅得安身之处倒是较易,然于饮食方面却存在问题,每每都是饱一顿、饥一餐,不定食时与食物。在衣着方面,承远大师也从不讲究,但能遮身御寒即可。经常身着粗衣敝衲,过着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明代杭州莲池大师所作的《缁门崇行录》中,于首篇“清素之行第一”以“人疑仆从”为题,简明扼要地记述了承远大师的德行,文中说道:“唐承远,始学于成都,后往衡山西南岩。人遗食则食,不遗食则茹草木而已。有慕道而造者,值于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樵,以为仆从而忽之,不知其为远也……。”其文末有赞言曰:“茆次构而尧堂疑于村舍,衣服恶而禹迹疑于野人,况释子以钵衲友身者耶。今时有侈服饰,置藏获,惟恐人之不知,而扬扬过闾者,亦可以少愧。”简短的几句话语,虽然不见有赞叹承远大师本人,但却能更鲜明地体现出承远大师的德行,使人顿生虔重恭敬之心。
 

此外,今人毛惕园居士编辑的《念佛法要》一书中以“苦行念佛”为题,介绍了承远大师示头陀行,修念佛法门的事迹。并希以大师为典范,使令学佛者依之效法,其文末结语说道:“土食恶衣,苦以消业也。余即施与,不着物以累心也。示人专念,生即侍佛,其自行专精,往生上品无疑也”。大凡了解承远大师示迹衡山苦行修道的事迹的人,对此评述想必绝对是认同的。而承远大师那不可思议的“生即侍佛”的事相,是因庐山法照而为世人所知。庐山沙门法照与衡山承远素未谋面,然而法照于修念佛三昧时,一日于正定中神游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座下有着垢弊之衣而侍佛者,启问得知,乃衡山承远。法照出定后,心系此事,深生欣慕心,即便径涉衡峰,求见承远。寻至衡山所见景象宛契定中之境,得见承远大为欢喜,决定留在承远身边执弟子服,师事座下。这的确是因缘殊胜,难思难议。后来在承远的弟子中,就以法照最有成就。以承远大师那异乎常人的苦行与严谨的修持来看,仰慕其德来求法者纵然是成千上万,但真能随其左右学法受教者,必然为数不多,且能坚持不懈、勤学苦修者更是屈指可数。是以吕温在承远和尚碑中记云:“(承远)教中前后受法弟子百有余人,而全得戒珠,密传心印者,盖亦无几,比丘惠诠、知明、道侦、超然等,皆奥室之秀者”。这么说来,在吕温眼中,庐山法照当属“奥室之秀中秀”了。


法照在唐代宗时(公元763-779)被当朝皇帝诏入京都,封为国师,身居显位但内心恒念师恩,常于代宗前赞叹其师南岳衡山承远有至德。代宗因此尝想迎请承远入京教授佛法,但同时又考虑到以承远大师本具的至高德行,与他那以苦行念佛为至乐的修行生活来看,是很难诏其入京的。更何况,若是为尊重大修行者故,也是不应随便下诏以免扰动道人之心。于是只好在京城内,遥向南面衡山方向顶礼,以表虔诚敬重之心。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代宗后来还是下了诏旨,但那只是以承远大师常行般舟三昧故,赐号其常住道场为“般舟道场”而已。


承远大师尚在衡山修道,便有具缘人于清净佛土中,见其以垢衣侍佛。这么殊胜的事相,在净土同信中是少有的。由此可想而知,承远修持净土念佛法门的成就,已达到了甚深的境地。吕温碑文中说到的“恒于真际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宝月悬于眼界”,那仅是点述了承远大师初于“弥陀台”修行用功时所感的圣境。若以大师“六十余年,苦节真修,老而弥笃”的修持功夫来论,已臻何种境界,想必不是我等晚辈可以臆测得到或是言表的。清古吴悟开法师在编集净土祖师的传记时,对于三祖承远大师“生即侍佛”的奇异事迹,也作有评述说:“羸形垢面,尚在娑婆,而正定中人,已见侍佛侧矣。苟非潜修密证之功,曷臻乎此!呼,真不愧为莲宗祖师。”(见《莲宗正传》)。此论点的确精辟,所谓有如是因方有如是果,如果说不是有潜修密证的功夫,又怎能达到那种境界呢?作为莲宗祖师,承远当然是受之无愧。


从现有的史料中,没有见到承远大师的著作。这可能和他专注实修不重理论著述有关。大凡祖师大德垂迹于世,化导众生,无外乎身教与言教二者,侧重于哪一面或是二者兼具则各有千秋。言教上的教导固然可以引导学佛者获知许多修行的理论,但以身作则的身教或许更显实效。以德感化示之以行,远比以言教化的作用更大。承远大师以自身为表率,作众生之模范。修般舟三昧之法,传净土念佛法门,以净宗祖师中特有的风范,树立净土行者光辉的形象。正如吕温所谓的:“不有舟梁,孰弘济度,匪因降级,莫践堂涂,必有极力以持其善心。慧念以夺其浮想,不以身率,谁为教先,谁能弘之,则南岳大师其人也”!(见《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文存《吕衡州文集》第六)。柳宗元在《南岳弥陀和尚碑》中用“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一语也道明了承远大师一贯都是以自己的真切修行体验至诚地来领众清修的,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大师德行之高深。
 

承远大师一生中没有那种外表看来轰轰烈烈的弘化行动,也没有用以耀人的佛学著作以传后世,甚至临终往生时也仅对门人遗言:“国土空旷,各宜努力”这么一句话。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证的论点表现得完美无暇。他用毕生的精力,通过自身的修持,证实净土法门的念佛往生净土是真实不虚,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苦修实证来摄受广大的众生,同修净土法门,共赴莲池海会。这在净宗历史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大师的事迹,将感召一代又一代的净宗修持者,追随大师的足迹,为净土法门及整体佛法的弘传而前赴后继,精进不怠。
TOP
5#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法照大师的生平事迹


法照,唐代圣僧,身世不详,有一说云,大师是南梁人。为净土宗四祖,约生于公元747-821年间。史料中有关他居俗世时的事迹不见记传。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既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着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台般舟道场,专修净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万计。法照于承远大师处得净土教法的真传后,更是专一其心,精进不懈地修持净土念佛法门。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法照于南岳弥陀台广发弘愿,尽此一形,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决定毕生修持净土法门。同年,法照往长安( 今西安),在章敬寺的净土院,依《无量寿经》撰写了第一部著作----《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此外,法照大师所撰写的第二部著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则更为详尽纟统地介绍了他所倡导的净土五会念佛法门。


法照大师的一生有许多神奇殊特的感应事迹。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 767年),迁居衡州(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时,一日,于斋堂用餐时,从钵盂中,忽睹五色祥云及寺院、山林、流涧、石门等,距石门约五里处复见一寺名:大圣竹林寺。过些时日,也是在用餐时的钵中,见五色云彩、寺院的亭台楼阁等皆微妙无比,无有此界所见之土石秽恶,纯金色界,众宝交错,万千菩萨杂处其中,种种妙相宛若诸佛严净国土。及至用餐完毕,钵中诸境方才消失。师以所见请问大德,其中有嘉延、昙晖二僧告知曰“圣神变化,不可以凡情测,若论山川之势,乃五台尔”。获知许是五台圣境,师曾萌发朝山之愿,然因有诸障缘,未能了愿。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师于衡州的湖东寺(或作湘东寺),启建五会念佛道场,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云弥漫道场,云中有诸楼阁,见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阿弥陀佛及二菩萨现金色身,满虚空中。在会众等,咸皆清楚观见此景,无不欢喜踊跃,焚香瞻礼。此情此景,良久方消。在当天晚间,师于道场外遇一老者,那老者质问师言:“汝曾发愿,往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大师答曰:“唯因时艰路难,不易前往”。彼老者复劝告法照说:“若有坚固愿心,何难之有?”言毕,消然不见其踪。法照大师甚感惊异,思索再三,自认志向未坚,遂即入道场于佛像前重发诚愿曰:“愿以此身,奉觐大圣,准夏满前往,任是火聚冰河,终无退堕。”


是年八月十三日,师与数位志同道合者,由南岳发足,行脚北上,一路果无艰险。历时七个多月,终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达五台县境的佛光寺。法照于五台山间蒙大圣普贤菩萨不思议光的摄照,又得善财、难陀二童子的引路,来到了大圣竹林寺,所见景象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大师即具威仪,入于寺中,至讲堂,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各据东西狮子座上,万众围绕而为说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惟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答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师复问曰:“当云何念?”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开示完毕后,二大菩萨同舒金臂,摩师之顶,为师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师闻此语已,疑网悉除。欢喜踊跃,作礼而退。于顷刻间,所有景象已失所在,大师内心怅然悲感,便于所在之处立石以为标记。


这一年的四月初八释迦佛诞日,大师于华严寺般若院西楼下安止。四月十三日师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虔心礼拜三十五佛名,师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与众菩萨俱在一处,大师见此情景,唯自欣喜,未曾言说,默然随众归寺,其夜三更时分,在华严寺般若院西楼,见有诸灯炬于寺东岩壑之畔,随师咒愿,变化无穷,甚为奇妙,此情景甚为激发师之热诚,于是乘夜独诣金刚窟所,五体投地,虔诚顶礼,祈愿得见文殊大圣,幸蒙圣僧佛陀波利(华言觉护。北印度人)的引导,进入一所名为:“金刚般若寺”的道场中,见四处皆异宝庄严,光明闪烁,观见殿堂之中文殊大圣,处位尊严,无以伦比。大师得见此景,信念倍增,念佛修行更加勇猛精进。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十二月,大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下定决心,断绝饮食,给自己订好时间,以求克期取证,誓愿求生西方净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大师正用功时,见一梵僧入道场对他说道:“师所见五台山之圣境,何故不说,胡不传示于人?”言讫随即隐去,法照闻此言已,内心尚存疑虑,也就未作决定是否向众人表明所见之境。次日申时,师于道场又遇一老梵僧神色严峻地对大师言:“法师于五台所见到的灵异境相,请普示众生,以令闻道生信,使发无上菩提心,而获大利乐,胡不为耶?”大师答言:“实无心隐瞒圣道,惟恐闻者信念不坚而生疑心招致诽谤耳!”老僧开导说:“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耳!”于是法照大师便回忆自己所见到的不思议境界,记录成册,这就是法照大师的传世的另外一部著作----《大圣竹林寺记》。后来,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中台麓菩萨变化而有的竹林寺题额处,距华严寺南一十五里,凭记忆中的印象,仿建了一所宏伟庄严的寺院,仍号竹林寺。以为永久之纪念。越明年正月,大师与江东释慧从和华严寺僧众崇晖、明谦等三十余人再往金刚窟所,及立石标记处,瞻仰旧处,于礼拜时,也是有缘遇上奇异景象,是以大众方知法照大师所见实为不虚。俱念宿缘多幸,得与同游,因而将之书写记录在金刚窟的屋壁上,普令见闻者,同发胜心,共修无上佛道。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九月十三日,大师与弟子八人: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童子如静等,在东台见有白光四道,紧接着便有五色奇特云一红色圆光,微妙无比,文殊菩萨乘青毛狮王,涌现光中,在场大众全都清楚目睹这一殊胜景象。于此同时,天雨雪花,与五色毫光相和,遍布整个山谷。


自此之后,大师的信念与道心益加坚固,专心致志地念佛,修持精苦,日夜无旷。从他能在入定之时往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这一点来看,大师的念佛境地决非一般,往生净土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大师的往生具体时间与情形却无从得知,单据有关史料记载,大师一日正念佛时,有梵僧入道场告言:“汝之净土花台现矣,后三年花开,汝当往矣!”过三年,大师自知生西之期已至,普告大众说:“吾行矣!”言已,端坐而寂。


大师住世时,常行般舟三昧,自修五会念佛,也以五会念佛之法教人修行。当时的代宗皇帝于长安城内,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觅至山西太原地界,果见大师于彼弘教,修行念佛法门。

于是下诏书,迎人禁中,封为国师,教宫人修五会念佛。之后的德宗皇帝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 也请师入宫中,教五会念佛。因此之故,大师又号“五会法师”。在净土宗的祖师中,被封为国师者,为数甚稀,大师之所以能得到帝王的尊崇,实则与他的念佛三昧功夫分不开。而后人将大师尊为净土宗的第四代祖师,这除了基于他与三祖承远大师有师承关系外,同时也因为他在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上取得了特有的功绩。



二、法照大师的佛学思想


净土五会念佛,是法照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主要法门,也可以说是大师佛学思想的中枢。五会念佛之法是以《佛说无量寿经》为理论基础,大师根据《无量寿经》上经文中佛所描述的极乐国土:“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花,玛瑙为实,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各,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不退转至成佛道”的旨意,结合此土众生的根性而创立五会念佛之法。经文中所谓:出五音声,微妙宫商,指的是古乐谱曲所用的“宫、商、角、征、羽”五种音节。然则极乐世界六尘说法,种种妙乐,绝非此界粗音俗乐所能比拟。大师倡导的五会念佛,结合五音的曲调与节奏,一方面可以诱导众生生念佛之兴致,再一方面则可以使念佛者全凭一心专称佛号而成就念佛三昧。


五会念佛的意思按大师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五者是数,会者集会,彼五种音,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也。”此种说法也合乎《佛说阿弥陀经》中所描述的:“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义理。五会念佛的方法按大所说则是: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转急念。第一会至第四会都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唯第五会单念阿弥陀佛四字佛号。其音调则是由缓和次第转急,其要点在于能使念者,收摄意念,渐渐将心识凝聚一处,专注一心称念佛号,长此以往加行用功自然能入念佛三昧。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大师赞叹此五会念佛法者,即于此生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法照大师以如此肯定的语气标榜五会念佛之法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是有他充分的根据的。他在《净土五会念佛观仪》中自述云:“照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岳弥陀台……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至第二七日夜,……至阿弥陀佛所……白佛言:‘有何妙法,唯愿说之。’佛言:‘有一无价梵音念佛法门,正与彼五浊恶世’。……言讫,彼佛国界,佛菩萨众,水鸟树林,皆悉五会念佛诵经。法照粗记少分,……阿弥陀佛言:‘汝但依此五会念佛诵经之时,我此国土水鸟树林,诸菩萨众,无量音乐,于虚空中,一时俱和念佛之声’。”由此可见,大师所传的五会念佛之法是于阿弥陀佛所亲得真传。其音调是以极乐净土的法音为版式,称念之方法等同于极乐净土,是则其功德力用自然非同凡响了。


在大师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曾不止一次于定中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众等。这对于一般的修行者来说,的确难以企及。大师之所以具此德能,这基于他修持般舟三昧所得的成就。同时也得益于他起初修学的禅定功夫。从参禅到念佛,这不但是大师在修持形式上的转变,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极大幅度的变更,从禅宗的呵佛骂祖,不立文字,以音声语言为着相等观点转为净宗的以音声作佛事,以观佛念佛之名相为修行之主题,这样的转折的确需要很的勇气与智慧。大师认为若离念求无念,离生求无生,离相好求法身,离文字求解脱,是住断灭见,谤佛毁经,成破法之恶业,堕无间地狱。是以大师极力称赞念佛法门之殊胜,提倡五会念佛之法,视念佛三昧于诸三昧中为最上之王,同时将念佛三昧比作无上深妙的禅法,是诸佛共所印定的如来禅。认为此二者称谓虽殊,然则实际之境界并无异样。这从他在解说五会念佛之法时所讲的“第五(会)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一语可以见得。


对于大师一生中那些难以备述的殊胜感应,我等凡夫固然觉得神奇,然若依经典中佛所说的教义来看,也就不足以为奇了,《般舟三昧经》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由此可知,般舟三昧修成就时,修行者之色身可不离此界而直接面见阿弥陀佛,请法于佛。是以大师以般舟三昧之功,感应无数的灵异迹象,激发无数行人修净土念佛法门,求生极乐国土。其中最为殊胜的当属感得当朝帝王信净土教,使得朝野上下广行念佛法门,这对于净土宗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大师一生之言行堪为净宗行者之榜样,其德业功行,实不愧一代祖师之荣称。他对于净土宗所作的巍巍功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五内。
TOP
6#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少康大师的生平事迹


少康大师,俗姓周,唐代缙云仙都山人,母亲罗氏梦游鼎湖峰仙境,有玉女授给她一朵青莲花说:“此青莲花表大吉祥,寄于你所,当生贵子,冀爱护之。”临到诞生少康大师的时日,青色光彩遍满室内,并散发芙蕖的芬香。少康大师容貌端庄,聪慧可爱,幼时即有不凡之形态,与一般孩童大不相同,有识见者都认为少康大师有武将文官之相,最为奇特的是少康长到七岁还未曾启口讲话,有一日,其母带他往灵山寺拜佛,于大雄殿中母亲问他:“认识佛像否?”少康大师忽然回答:“此是释迦牟尼佛。”其母听言甚感惊诧,心知此子定是宿具善根与佛有缘,便令少康出家修道。

少康十五岁时,已能通晓《法华经》、《楞严经》等五部大经的奥义。后来到会稽嘉祥寺,学究律部。五年后,师值弱冠之年,前往上元龙兴寺听讲《华严经》、《瑜伽论》。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学义理。此后数年,少康游历四方,参学知识。唐贞元初(公元785年),到了河南洛阳白马寺。在殿中礼佛时,见大殿阁中佛典文字放光,细观查之,发现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观见此番情景,欢喜异常,心想善导大师乃净土宗的高僧,自己又对净土教法颇有好感,认为这定是一个吉兆。便于心中默默祝祷;“我若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刚发愿毕,果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少康目睹这些瑞相,证知实乃先祖的灵迹感应,遂五体投地顶礼发誓说:“劫石可将磨损,我的誓愿不会变易。”由此而树立起了研学净土教法,弘阐净土法门的坚实志向。


少康发弘誓愿后,旋即下定决心,放下万缘,誓以善导大师为榜样,归心净土,毕生弘扬净土教义。为表心迹,特意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的影堂,怀毕恭毕敬之心,瞻仰顶礼善导遗像,祈愿得见善导大师。于顶礼之际,心存观想,但见善导大师现真像于空中而对少康作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少康德到善导大师的教诲之后,如服定心之丸,更加坚定地一门心思研修净业,发誓终生弘阐净土教法。


后来,少康大师广征净土经典,苦节力学,潜心修习,念佛功夫与日俱僧。心想净土之教,甚为契合未法时代众生的根基,实是了生死得善果的无上妙法。应当广为传播,普令众生速得大利。于是自陕西长安南下至湖北省江陵地区宣扬净土教义,在果愿寺偶一僧对他说:“你欲教化众生,应当去新定,你的化缘在于彼处。”言毕倏然不见其影,唯见香光往西方而去。少康大师觉知此乃神僧的指引,便决定去新定(今浙江省遂安县境),以酬彼方众生的宿缘。


少康初到新定时,由于净土教法在此地无人行持,是以僧俗人等对净土教理不甚了解,从而教化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了。然而少康大师毕竟是个有大智慧的高僧,他想出了一个方便度生的妙法。那就是往城中乞食化缘,得到钱后,便诱引儿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佛一声,即给一钱,以资奖励。而小孩子念佛得钱之事,势必会影响到其它年龄段的人们。由此而使得许多的人信教念佛。后来,念佛的人多了,便改为念佛十声,施予一钱。少康大师风雨无阻地用这种方法行化了一年后,新定地区的男女老幼,见到少康都躬身合十口称阿弥陀佛,遂使念佛成为当地一种风尚,念佛的音声时常布满街市。经过长时间的熏教后,少康大师觉察到树大法幢,转大**的机缘已熟,便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5年)在新定城郊乌龙山上启建净土道场,高筑三级法坛,聚集大众举行共修法会,每逢斋日,善信云集,午夜行道唱赞。于斋日时,四众弟子聚集在大殿,少康升坐,高声念佛,众人跟着诵唱佛号。少康念佛一声,就有一尊佛从囗中出来,十声则有十尊佛出来,如同连珠状。少康对在场的几千弟子大声说:“你们当中有见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信愿念佛更为恳切,当时有少数未见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愿念佛之功夫不够,悲感自责,因而加功用行,精进念佛。遂使亲近大师修学净土法门的信众,无一不是真切地信愿念佛者。少康大师如此大张旗鼓地集众修学念佛法门,收效甚好。在当地掀起了念佛求生净土的热潮,使得念佛法门广为传播,为弘扬净土念佛法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公元806年),少康预知时至,嘱告身边的四众弟子说:“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言毕结跏趺坐,身放数道光明而化。当时,天气陡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间仿佛也一时变白。遗体火化后其弟子等为其立舍利塔,存于州东台子严,因此之故少康大师又号台岩法师,后来的天台德韶国师又曾重修塔坟,后人称之为“后善导塔”。基于少康大师对净宗作的杰出贡献,在《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中列其为莲宗七祖中第五代祖师。净宗史册中将永远留传着少康大师那不平凡的生平事迹,为世人所传颂。




二、少康大师的佛学思想


少康大师主要以身弘法,注重于以实行教化净土学人,有关佛学的著述甚少,世传大师与沙门文谂共编集有一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传世。记载慧远、昙鸾等四十八位修学净业者,往生的事迹,据考证为唐代唯一的往生传记。但是日本学者望月信享所著的《中国净土教理史》中认为此为讹传,不足以为信。另有《净土论》三卷,为少康所著,流传于世。细观少康大师一生的修学弘法历程,不难看出其佛学思想似以善导大师的思想为圭皋,少康对善导大师的崇敬之心从他把在乌龙山新建的念佛堂取名为:“善导和尚弥陀道场”可以看得出。在教理与实修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善导大师的影响。少康大师教导徒众修学净土教法,极富有鲜明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净宗感情色彩。时常在讲说教法中指陈对娑婆世界起厌离心和对极乐世界起欣求心,是修学净土法门成就与否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能否得生净土的先决条件。这种理念在修学净土宗来说是最为真切不过了,唯有厌离娑婆之心与欣求极乐之愿,才会痛下决心,以真挚的愿行去念佛,而唯有真切的愿行,才能感得往生净土的妙果。少康大师不但以言教化导弟子众等行念佛法,求生净土。并且以身作则,用不可思议的境地来感信愿念佛的徒众,让众等了知净土法门的殊妙,由此而倍增信众念佛求生之信愿。这种以自身的功力来作示范的神变,具有其它事物无法比拟的教化力。少康大师行化净土教法的过程中言行身教,可谓面面俱俱到,用心良苦,非一般人士所能及。这或许正是其之所以为世人崇敬的原由所在。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少康大师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净宗祖师。毕生之中自行化他,都是以净土教法为主,自行可谓是志高行苦者,化他可谓是不余遗力者。为弘阐净土法门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师崇高的思想品德与权巧化导众生、随机设教的行业是后世净业学者应当效法的。少康大师的愿行可以说是与善导大师同一鼻孔,是故其证念佛三昧,并以此感召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亦与善导大师同一轨辙,二祖善导念佛口出光明,少康大师念佛亦口出化佛,此种迹象在净宗祖师中实为少有。世称善导为弥陀化身,少康为善导后身,这不是毫无根据的推测,而是有所由来的。扬次公有诗赞曰;“东峰坛级石嵯峨,十佛随声信不讹,后善导依前善导,今弥陀是古弥陀,一心正受超三界,孤月澄辉照万波,乘般若船游净域,度生还亦到娑婆。”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少康大师的净土行业。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指望少康大师能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美好的意向,我想这种愿望也一定是后世净业学人所共有的。 

TOP
7#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延寿大师的生平事迹


延寿大师(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国时僧人。俗姓王,字冲元,本是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吴越王钱穆时,曾为余杭库吏。青年时既信仰佛教,戒杀放生。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王镇将被判处死罪,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面对死刑,王镇将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文穆王知道王镇将擅用库银并无私用一文。同时也赞许王镇将的慈心善举。便将其特赦免刑释放。并听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由此而成就了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名扬四方的高僧-延寿大师。是岁大师年方三十,时维公元933年。

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着《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穆。出家以后,非常用功修行,“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延寿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初于金华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后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禅学功夫甚深,吴越王曾礼其为国师。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宋高僧传》记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寿在禅学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认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延寿居天台山时,常在国清寺里,结坛修习为时二十一天的《法华忏》,后来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与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学期间,于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获大辩才。又于中夜经行时忽觉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由是大师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 “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历经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那一阄。于是延寿大师才下定决心开始一意兼修净业。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依从他学习禅理与净土学问的人为数甚多。而此时的延寿也开始着笔著书。《雪窦寺志》中有记载延寿是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延寿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净慈寺)居住,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之多。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延寿大师在永明寺这一住就住了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事。延寿大师又称“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来。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此外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有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则有详尽的记载。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 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于世的。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又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在山上开坛传授菩萨戒,一时引来约一万余人的求受戒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此后岁月,大师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四十二岁。荼毗后的舍利,鳞砌于全身。太平兴国元年 (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后有游僧自临安来山经年绕塔,人问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询之知乃杭州永明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是以仰慕大师故,特意来此瞻礼舍利宝塔。可谓是净土教史上一大奇闻。大师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二、延寿大师的佛学思想及其影响


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是以其佛学思想必是禅与净的相结合者。而会宗各家之说导归西方净土则是其佛学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寿将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并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此等倡举,开历史之先河,遂成一时之风气,使之启迪了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的端倪。
 

延寿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这些行事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行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事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行持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得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家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 这个道理相契。


将所有佛法,判释为归于一心法门,此种观念也是延寿大师推行净土,一心趣向极乐的动力根源。纵观《宗镜录》全书,处处可见延寿精辟的佛学妙理,书中倾注了大师毕生大部分的心血。清代雍正皇帝阅此书后,给予了 “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的高度评价。这部百卷巨著自成书以来,便流行于世广为人传诵,甚至远播海外,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云:“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斋书,叙弟子礼,奉金镂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人,亲承印记,归国各化一方”。是中所记高丽国三十僧彼时乃是得延寿相传的禅法,归国后而使法眼宗禅法传于东海。也正因如此,作为延寿佛学思想的主流之一的法眼宗禅法,能流行于异域,反而中国却未见其盛。今人蒋维乔所著《中国佛教史》一书中,有云:“厖自是法眼宗弘扬于高丽,而中国反衰矣!”这是延寿大师禅法影响远及高丽的史实记载。


作为净土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净土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的“四料简偈”,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从这四句偈语中,可以看出延寿大师的修行态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禅固可,但须以净土为依归,其中第三句,就是标明禅净双修的好处,而以延寿个人的立场来说,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认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职,所以出家僧伽宜应禅净双修,如此才能现世为人师,广弘教法以利他;来世作佛祖,圆满圣果以自利,如此,则自他二利圆成,而一般的学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则应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有保障的,所谓的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若是单修禅教而摒弃净土则十有八九会有危险,要是无禅又无净土,那将是万劫千生轮转三途六道,受苦无尽了。这四句偈语,言辞简练,但却义理明朗,足可作为从教学佛者修学的准则,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时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延寿大师作此四料简的最初动机是在于欲矫正唐末以来学佛者重禅而轻净土之时弊,以禅宗祖师的身份与修禅的丰富阅历,会合修持净土法门的心得,作此四料简偈是最有资格且最具权威的了。净宗十三祖印公对此四料简极为赞赏,曾言:“夫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要,修持之高抬贵手”。又云“(四料简)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足见四料简在于净业学人而言,实是重要也。


此外,延寿主张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当时来说可以起融解禅门与净土学者之间固有争执的作用,也使得后来宗门教下诸多的行者,渐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门但皆能领纳净业,并归净土的这一理念,纵然说,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净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之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的。当然此中之净土包括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等,再者如禅宗有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荼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净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诸大乘教派,并且蔚然成风者,实乃延寿大师之功。


综上所述,可以全窥延寿大师于禅于净的功绩。其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佛教行门中独立一帜,影响着无数的修行者步其后尘,依教修持,因而无论是禅门行者或是净宗学人,都是万分景仰延寿大师。《莲宗宝鉴》云:“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此嘉赞之语,如实地点明了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众所周知,现今佛教丛林中例行的纪念阿弥陀佛的诞辰日,即是以延寿大师的生日为准,直接地将其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又是一例后世净业学者缅怀敬重延寿大师的左证。延寿大师集禅教、净土于一身,志心净土,兼修万善众行,治学深严,懿行高尚,值得世人归敬,延寿大师生西后,其嘉行伟绩于教之内外广为传诵,称扬赞叹之语不绝于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文中云:“近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倡导之地,在杭之净慈。敕地方有司,访其有无支派,释人承接,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又于《宗镜录》序文赞延寿大师曰:“实为震旦第一导师”。纵观历代净土诸祖,得历代帝王之加封嘉奖者不乏其人,然赞之以美名若此,则为稀有矣!
TOP
8#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省常大师的生平事迹


省常大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弘传净土教法的一位高僧。字造微,浙江钱塘人,俗姓颜,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幼年时即显天资聪慧之相,才七岁便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这时是北宋太祖干德三年(965)。其后经历了十年的沙弥的生活,到北宋开宝八年(975)省常十七岁时,发大菩提心,于诸大德戒师处求受三坛具足大戒,其后精进修持,戒行谨严。用心研学大乘起信等诸论著,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在佛学教理上颇有深入,此时对于净土法门也有探研,非常仰慕东晋慧远于庐山集众结社念佛的风范。

宋淳化年间(公元991-994年),师住浙江杭州西湖昭庆寺以来,开始专修净业,并且集合有识有德之士,结社念佛。意在重振当年莲社念佛行道的旗鼓,延续慧远大师集众共修净业的遗风。以当朝相国王文正公(王旦)为社中居士之首。朝中众多士大夫皆来预会,竞相作诗写颂,齐赞集会因缘殊胜。比丘众和居士等共有千人之众。因以《华严经 .净行品》为结社念佛的行持依归,是以集会众等全都自称净行弟子。省常大师于此期间自刺指血和墨书写《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必躬身三拜三围绕,并三称佛名。写成之后,时为翰林学士的苏易简为作序言,刊板印行成千册,分施千人。又以旃檀香木,雕造毗卢遮那佛像(《佛祖统纪》中作阿弥陀佛像)。像成,省常大师率大众跪地合掌,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并请名士撰文记录此一胜举。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立其石碑于社址以永为志。以这一时期为分水岭,省常大师于净土教,从最初的兼修到专修,进而转为自修与弘传并行,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净土事业奉献毕生的光与热,为净土宗在宋代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宋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公元1020),师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顷,众人闻其厉声唱言:“佛来也”!在场众等皆见地上全变成金色,过了许久才消隐去,于此时际师已泊然而化。世寿六十二,僧腊五十五年,戒腊四十有五。其弟子等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省常大师一生自行化他,尽心尽力。刺血书经,弘传净业,恒以极乐净土为归趋,其意志之坚定,非一般修行者所能比。临终见佛来迎,地皆金色者,当为金台托体,必属上品上生。在宋朝志盘的《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中言:四明石芝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立为七祖,省常是续延寿之后列为第七祖。被推选为净土宗的祖师,此中的主要因素当然是省常大师自身在当时佛教净土法门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和他在信众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考诸史料,有关省常大师生平事迹的记载,少之又少,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净业学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也不会更改他在信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毫无疑问,省常大师是继永明延寿之后弘传净土教法最为得力者之一,其于净土教中所作的成绩得到世人的肯定。而净土宗七祖这个尊号,对于省常大师来说确实是名至实归。



二、省常大师的行化事迹


宋代三百年间,净土法门传播十分普及,净土信仰深入民间,当时在以吴越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兴起仿效庐山慧远结莲社念佛风潮,朝野内外,上至公卿贵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参与。这一时期,最初启建莲社集众念佛,倡导以深信、切愿、净行三者合一,念佛求生净土的正是省常大师。当时结社念佛之法流行南地,而江浙一带最为盛行,涌现出许多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其中著名的有:遵式法师于四明宝云寺,结合僧俗修念佛法门;知礼和尚于四明延庆寺,发起组织念佛施戒会;本如法师于承天寺,与丞相章郇公等诸贤达结社专修净业;此外还有灵照法师、道深法师、惟监和尚、净严大师等,各皆率其僧俗同道,而结社精修念佛,使净土教法广为流行,念佛求生净土蔚然成风。净土教法自宋之后,成为佛教诸宗中重要的一个法门,各宗派行者学人共同信仰的中心,这与省常大师为首的宋时诸多大德结社念佛、普遍地宣扬净土教理是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净土宗的史料中,记载省常大师事迹的文字只有区区数百言。但从中观其崇行嘉迹,实可为后世净业学者之高抬贵手,堪为求生极乐净土者之指南。孤山圆法师作省常大师行业记时,其中引用苏公序云:“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无嗔恨。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哉。”又宋公碑记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净社,易莲花为净行之名。远公当衰之世,所结者半隐沦之士。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德之贤。方前则名士且多,垂裕则津粱曷已。”由二公的赞言里,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而时人对于省常大师的崇敬之心,亦可概而见之。


省常大师没有著作留世,其度生之言教也少见史册。虽说如此,但我们从省常的行业中可以看出他的佛学思想,特别是其净土思想,有着非常独到的见地。以《华严经.净行品》为结社念佛之理论依据,这是大师综合观察了当时教内教外的风气,吸收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优势,而有如此的创举。我们知道自古至今,无论教内教外的佛教研学者,无不对《华严经》这部佛门著名经典崇敬至极。而《华严经》末后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是以此中也可以看出省常大师在弘法利生时,所体现出既契理又契机的融通妙智。结社念佛以净行社为名,一者可广纳其它法门的学者共修净业,使净土法门普及更广;再者可使净土教理更为充实,并能让净土思想成为大乘佛教所共有。此外就净土法门的教理上来说,信、愿、行三者,对于修净土者是缺一不可的,但当时的净土学人于此三者中的行门却并不注重,正如悟开法师在《莲宗正传》中所说的那样:“无如年代愈晚,根器愈薄。虽有信愿,而行门恒亏”。是以发起组织专修净土的团体,注重实行。因此也应明白大师将集众念佛的莲社易名为净行社的良苦用心。


今人观本法师所著的香光阁随笔中有“莲花世界进行曲”,其中第一首的前两句是:“君不见净行结社十万人,相国领众多王臣。又不见莲花胜会转**,大士加名为上宾。”旁有小注言:宋省常大师结净行社念佛,王文正公旦为社首。又净严禅师结净土会念佛,文潞公颜博为会首,相距不过五十年,公卿伯牧知名人士,多预会,僧俗参加者十万人。录此诗及旁注于此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证明省常大师,在当时结社念佛风行于世之际,所起到的旁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净土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佛教修证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印光大师作有莲宗七祖颂,转载于此谨为结语,也以此表达景仰之情。


偈颂曰:“慕庐山风立净社,爰因后世实行寡。百四一愿随事发,人各寝馈菩提者。首辅王旦既归依,公卿百廿受陶冶。阎浮虽则赞皇猷,何若乐邦得佛嘏。”
TOP
9#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莲池大师的生平事迹 

师讳志宏,(1535-1615)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云栖寺,是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和尚,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师乃杭州仁和人氏,俗姓沈,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监,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居俗家时,邻家有一老妪,日课数千佛号,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临终时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宿根深厚的大师闻语深为感动,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寄心净土。曾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后来因为父母相继去世, 悲伤无比,由此而于佛教生死五常之理更有体会。决志出家修行,于是与妻子汤氏诀别,作言:“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乃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而后悄然弃家修道,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接着在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戒后,便即杖策游方,遍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师参访奇本端的法孙笑岩德宝禅师,也有省悟,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忽闻樵楼之鼓声乃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是安居修行的好地方,逐往山中结茅舍居之,常去山脚的梵村乞食以资养命。山中时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师慈悲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使绝。时岁又逢亢旱,村民恳请大师祈雨以解灾情,大师手击木鱼,率众沿循田埂绕行念佛,一时顷,所及之处,雨下如注。村中民众欢喜踊跃,对佛法生大诚信之心,自发地组织力量为大师建造禅院。自此之后,师于道场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闻风而至,海众云集,共修净业,逐渐成为一大丛林。 大师主持道场以来,注重真修实行,以戒律为基本,以净土为皈依。禅与净土并提不重,弘宗演教常年不断,恒以清规律制为丛林之柱石,此时南北戒坛久已被禁,为使戒法不绝,便令受戒者自备衣钵于佛前为作证明而受具戒。并著述有关律制轨范的文例,如《沙弥要略》、《具戒便蒙》、与《菩萨戒发隐》等,以便戒子研学戒法。提倡戒杀放生,于寺中开有专用的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杀放生文》风行于世。同时又将《瑜伽焰口》、《水陆仪规》、和《朝暮二时课诵》(诸经日诵)等佛门法事仪规的行文作了完善的修订工作。这些仪规,一直相沿至今。 在生活上大师是简朴清淡的,始终是麻布素衣以蔽身,一麻布帏都用了几十年,日常行持作业都尽可能要求亲力亲为。着有三十二条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应之以慈悲,外显威仪之相而又不失温和,为了道场与大众不辞劳苦,平等地以大悲心行摄化一切。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教,主持云栖道场四十多年来,言传身教中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别诸弟子及故旧等言之:“行将他往”。后归寺中具茶汤设供话别众僧。七月初一,上堂对众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师示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诸弟子等请留遗训,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言毕向西念佛而逝。师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其弟子奉全身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师生西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其中间隔了五百五十余年之久。此时间内教法式微,净宗不振,虽有融通净教弘传净土之高僧大德出现以救道法之没落,然收效匪着。证诸史册,最有功行且最为出色者当属莲池大师。 二、莲池大师的佛学思想 莲池大师的佛学思想,主要在于融合各宗同归净土。在他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一文中说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须佛证,正好念佛。”(见《云栖遗稿》卷三)可以体现这一理念。其思想的归趣虽说在于净土,但对于华严与禅宗也颇有造诣。华严宗的派系中以他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世祖师。另外他在《竹窗随笔-经教》中又表明了对于经教的重视,文曰:“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而在《云栖法汇━阅藏要语》中又再说明:“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能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之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这些论点体现了他所说的念佛法门统摄无量法门的观念。 正如莲池大师自己所说的,念佛法门是他一生之所崇尚,必然的无论是自度或是度他都以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净土法门为中枢。大师所阐扬的念佛法门有四类,分别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 为大师所最推崇,认为:“观想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如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能持名深达实相,则以妙观同功。”在他的《阿弥陀经疏钞》中重申道:“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 大师认为学佛的根本是在于摄心,而持名念佛一法是为摄心要道。是以其非常注重对于心的修证,并指出修学“一心不乱”为: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又将一心不乱分为事理二种,并与定慧结合,说明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因此而得结论云:故知念佛法门总摄一切佛法。 莲池大师除了以身作则率众念佛修行之外,也很注重以文字般若作佛事,余时笔耕不辍,是以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戒疏发隐》五卷、《阿弥陀经疏钞》四卷、《佛遗教经节要》一卷、《具戒便蒙》一卷、《水陆仪规》六卷、《竹窗随笔》三卷、《往生集》三卷、《净土疑辩》一卷、《禅关策进》一卷、《楞伽经摸象记》十卷、《缁门崇行录》一卷、《山房杂录》三卷等。这些著作在大师往生后由受业弟子大贤及居士等编集成册,分为三类。凡释经十一册、辑古十一册、手着十二册,全集称为《云栖法汇》。明崇祯十年(1637)比丘智瑛募资刊为方册本行于世。清代悟开法师赞此书为“真度世之宝筏,法门之柱石。”现今流通的版本则为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金陵刻经处重刻刊行的。 据有关史籍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亲诣云栖,雍正十三年,世宗册封莲池大师为:“净妙真修禅师”,编入御选语录并御制像赞,赞曰:“三乘十地,顿渐偏圆。一句具足。法尔如然。作么一句。阿弥陀佛。方广等平,圆通明彻”。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高宗四诣云栖寺,嘉庆十七年,云栖寺不慎失于火灾,仁宗特颁内帑并谕募缘重修,如是种种迹象表明,莲池大师身后声光显著,盛为历代帝王所尊,德荫后世,道感千古,诚附一代宗师之荣称。其丰功伟绩将永远在净宗弘传史上大放光彩。敬录印祖所撰的莲池大师相颂作为本文之结语并借此表达诚挚之敬仰之情。
颂曰: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 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峰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 
TOP
10#

回复:[分享]净土历代祖师










一、藕益大师的生平事迹


藕益大师(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传中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之。)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木渎镇。母亲金氏,父亲岐仲公,持诵十年的白依大士大悲神咒,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藕益大师。时维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 大师七岁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尊崇儒教而誓灭释老,之后开荤酒,作辟佛论著数十篇。十七岁时,偶然翻阅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觉得义理深刻,进而读之才发现自己以前的错误知见,于是将以前所著的批判佛教的著述集而焚之,以表忏悔之意。 公元前1618年,藕益大师时值弱冠,在注释儒家经典《论语》时,至“天下归仁”一句,困惑其意,经三昼夜苦心思索,乃于孔颜心法深有领悟。是年冬,家父亡故,听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从而萌发出世心。二十二岁时,专志念佛,自觉世法之不究竟,遂将所著文稿二千余篇付之一炬。之后更是勤于修学佛理。二十三岁时,有大法师宣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师于座中听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时,心中顿生疑情,自问:“因何空能生此大觉,世界与虚空又从何而生?”内心郁闷,竟无法修学。因而,决意发心出家修行,以体究人生及宇宙之大事。 师二十四岁时,梦中数次朝礼德清大师,是时德清大师居于曹溪,路途远阻不能前往,便从德清大师的门人雪岭法师剃度,赐法名为:智旭,字:藕益。当年的夏秋二季往云栖寺听讲《成唯识论》,闻此中性相二宗不可会通,表示疑惑。因而往径山坐禅参究其理。至第二年夏天,方觉对性相二宗的义理参透明白。是岁腊月八日在莲池大师塔前发心受持四分戒。二十六岁,进而受菩萨戒。 大师二十八岁那年,慈母过世,尽孝子礼毕,誓断世缘而往松陵掩关苦修,不料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行,求生西方净土。闭关三年出来后,本想朝终南山,因道友雪航愿传律学故停留龙居讲述了《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三十一岁,随无异禅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参学,数月之间尽谙禅门流弊通病,是以弥坚弘律之决心。三十二岁后又专注于研学天台教理。第二年秋天前往浙江孝丰县的灵峰山,三十五岁领众修造西湖寺,此后近二十年间,大师游历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各地,主要从事阅藏、讲述经教、著作及弘传净土学说等事。直至晚年仍然不倦于业。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疾。遗命身体荼毗后,屑骨和粉,分施禽类与水族,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趺坐念佛,向西举手而寂,时年五十七岁。弟子等奉师入龛,三年后,如法火化启龛时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不坏,实为不可思议。门人不忍遵从遗嘱,而奉师灵骨,建塔于灵峰之大殿右。


二、藕益大师的佛学思想

藕益大师的佛学思想是多面性的,丰富无比。包罗了禅学、天台教理、律宗教法但又归综于净土,同时又融合了一些儒家的学说。他的禅学是由听讲《楞严经》和《成唯识论》后而起。修禅学主要是为了参究佛学教理。大师对天台教理也有深入研究,且绰有成绩。但他甚为不满天台宗的门户之争,而声明自家:“究心台部不肯为台家子孙”。同时,大师痛心宗门之没落,决意弘律以救时弊。曾三次遍阅律藏,致力于对律部的注释和讲解。并身体力行注重实践。然而响应者稀,人师对此甚为伤心。 藕益大师的思想许多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言:“身为释子,喜研孔颜心法示人”。但他并非将释儒合一而谈,只是在弘宣教法当中善巧方便利用而巳。大师的禅、教、律学,最终都指归净土,从这些方面看来,大体上是继承了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而大师自身净土思想体系的形成,是经历了二十二岁丧父时,闻《地藏经》发心持名念佛以报父恩,此时为单纯持名念佛。而后二十八岁母亡时,闭关修行以禅趋净,认为“禅者欲生西万,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此时却又侧重于理持。其后生涯弘宗演教,广释经论,但以“生弘律范,死归安养”为人生目标。而其净土思想的成熟是在他写作《弥陀要解》时期。 在净土宗的所有经典中,藕益大师所推崇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他用了很大功夫去注释,成书名为《弥陀要解》。该书以天台五重玄义分解经义:解说此经以能说所说之人为名,大乘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力用,大乘菩萨藏无问自说为教相。以净土念佛法门是总持一切佛注的妙法,而以《佛说阿弥陀经》为净土经教之重心。因为书中是以信愿行三者总摄一经之宗趣,所以大师特别注重与提倡此净土三资粮。结合天台教观的理论,融会禅宗思想一同归于净土教理,大力弘传净土宗,使得莲风大振,净宗重兴。 藕益大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融会性相,在修行实践中是和合禅、净与律学,主张三者统一。在《灵峰宗论》第二之三中他说道:“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将三者归于一念,而以念佛之法总摄佛陀一代时教,可以说是藕益大师佛学思想的总体大观。自大师后,诸多天台大家于讲教时,大多依照他的注释,也就逐步形成了综合教观与律学而归于净土的 “灵峰派”,直至今日影响不减。 藕益大师著述之丰硕,在诸净土宗师中无人能及。经其门人成时法师编次,分为两类,一为宗论:即《灵峰宗论》共十卷;二为释论:含有释经论与宗经论及其它注疏论著等六十多种一百六十四卷。其中主要有《弥陀要解》、《唯识心要》、《毗记事义集要》、《阅藏知津》。《法海观澜》、《梵网合注》、《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文句》、《相宗八要直解》、《四书藕益解》以及《圆觉经疏》、《维摩经疏》、《大乘起信论疏》等等。此外藕益大师还甄选了一些净宗名家与学者的著作合成《净土十要》一书,为后世净业学者必读之经典佳作。而后人于大师著作集中有关论述净土的论著而成《藕益大师净土集》,有心探研大师净土思想者可从中窥其全貌。 藕益大师的一生学修并重,博学多才,融通诸宗,可谓是学有成且修有得。而其后来专志力弘净土法门,则更显示他对整体佛教的博通。他在 “自像赞”中如是表述道:“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由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己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舟告”。由此可见,藕益大师晚年是杜绝外缘,全心全意地专修专弘净土念佛法门,以求“死归安养”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大师的佛学理论与修行本迹确实可为净土行者的典范。他的言行身教在净宗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功绩将永远为净宗学人乃至佛教他宗行者所缅怀。

  

印光大师赞曰: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