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月24日-29日学院基础班讲经说法《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复制链接]

11#

回复:7月24日-29日学院基础班讲经说法《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11-22集)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04/11/26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21


(7月29日)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前一次的课程提到了「博学」,广博的学习。在博学当中,第一个最重要的要从生活方面去学习。我们提到孩子从小要懂得如何生活自理,从他自己动手做家事,照顾自己的生活开始训练起。当他从小懂得自我管理、自我生活,他在劳动当中,就懂得对他人,尤其对自己的父母懂得感恩。因为从小就劳动,所以会很勤劳,常常能懂得劳动,懂得主动协助别人,所以他人际关系一定会好,也会受人欢迎。而在劳动当中,会提升他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我们也要在生活当中训练孩子做家事。


第二点我们提到的是生活当中的礼仪问题。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可能常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失礼,就得罪他人,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很多的阻力。相同的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都能让人家欢喜,增进他自己人生的助力。我们有一个朋友提到,他说他在过海关的时候,因为海关人员每天要检查的人数有多少?诸位朋友您想想看有多少?可能几千个都有,几千个人,他都要做同一个动作,请问你做得到吗?你的耐性有可能维持几千个人吗?所以我们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些海关人员每天干这个事,其实他也很疲累。所以我们这位朋友他要过去的时候,证件放上去就给这个海关深深的一鞠躬:你好。这个躬一鞠下去,这个海关人员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而且连看都没看就给他盖上去:好,赶快过去。所以有礼貌很吃香的。我这个朋友他也很开心,他说孔夫子讲的是事实。确实有礼貌的孩子,有礼貌的人绝对不吃亏,而会得到很多的爱戴。


所以学礼一定要从小做起。我们光说一个对人见面的微笑,微笑是国际性的语言,都可以通的。但是孩子假如从小对人就没有善意,你要突然叫他笑得很灿烂,还真是很困难;要跟人家鞠个躬,要鞠得很真诚,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在一些对孩子上的课,光是鞠躬鞠了多久?就鞠了二、三个月,鞠到他那个躬鞠下去的时候,都是打从心里的一种恭敬。因为任何一个动作,他对你的内心都会有一种互动,所以当我们慢慢、慢慢这个躬能鞠下去,心就愈来愈谦卑,心就愈来愈恭敬,这是从外慢慢内化。


有一个孩子才四岁多,我们教导他一个礼仪,就是吃饱饭起来的时候,一定要跟同桌的人说:大家请慢用。然后才离开。诸位朋友,这个动作重不重要?我们人是群居的一个团体,绝对不可能说一个人独自生活。那在群居的生活当中,你的礼仪愈具备,跟人的相处就不容易产生一些摩擦。比方说今天你跟一桌同事去吃饭,你先吃完了,一句话也没讲就离开了。坐你旁边的人就看看别人说:他今天是不是跟女朋友吵架?是吧!有点失礼,毕竟大家是团体生活,互相打个招呼,人家才不会觉得很唐突。所以给孩子从小就养成这种时时能够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问好的这个习惯,对他来讲就很重要,他也会时时想到别人的感受。


所以有一次刚好我们的幼儿园每个孩子都这么做,所以一形成风气,大家都做得挺好,而且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连">连ersonName>老师也要跟着做。每次老师站起来,向所有的小朋友鞠躬说:大家请慢用。小朋友都笑得很开心,为什么?他们觉得很欢喜,你看大人跟我们一样都要做,所以他心里很服气。假如你只要求他做你不做,当你不在的时候,他可能就不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做给小孩子看。刚好有一天吃饱饭,只剩下一个小朋友还没吃完,这个孩子才四、五岁。结果他站起来,对着桌椅板凳说大家请慢用,旁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边的">边的ersonName>老师都笑起来。但是我们从这里看到孩子的天真。一个人求学问,一开始不是学变通,一开始要先学老实,他这么老实,他往后一定会依教奉行。


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距离。我们上一节课提到的是打招呼的礼仪。孩子跟长辈鞠躬,那个距离要抓好,在鞠躬当中眼神要看着长辈,鞠下去的时候:叔叔好,抬起来。这都是从眼神到动作,其实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一个「敬」,恭敬心。礼是外在的仪式,但是本质是什么?恭敬的心,所谓礼敬,礼敬。最重要是这一个恭敬的心一定要提起来。很多孩子你没有教他这些礼仪,但是他对长者有恭敬心,他表现出来的行为,你还是会觉得很舒服。


我们之前是提到打招呼。再来接待客人也是要有礼仪。有一次我们老师在教小孩子礼仪,也是从一开始客人一进门,你教他们敲门要敲几声?敲三声,而且不能敲得太急促,你太急促了,传递给屋里面的人,他就会被你带动也很紧张,刚好他又在忙其它的事情,一时间不能来开门,他的心里就会砰砰砰。所以敲门也缓一下,敲三声。那一开门,接待客人要先鞠躬:阿姨好,叔叔好。刚好这么一教完,中午吃饭,正好来了一个阿姨,这个阿姨一开门,六个孩子争着要去接待客人。所以当我们的教学跟生活结合的时候,孩子会学得很有兴趣。所以这个门一开,六个孩子同时说:阿姨好。结果这个阿姨连门都不敢进来,她说叫受宠若惊,从来没有这么被盛情款待过。结果一进门,孩子真的帮她拿拖鞋,这个拖鞋一拿,一定是放着,让阿姨一进门直接可以穿上。所以每个礼仪都含有替别人着想的一种本质在里面。


所以阿姨一进门,小孩就马上说:阿姨,你请坐。就引阿姨到这里坐好。假如这个小孩说:阿姨,你自己去那里坐。这个礼又不通了,所以先引阿姨去坐好。坐好之后,马上去倒水,然后再:阿姨请喝水。这就是接待之礼。当您的孩子这样去接待长者,接待客人,客人跟长者的印象是什么?他会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家教,很受教育。我们小时候最怕别人说我们没有家教,一说我们没有家教,不管干什么坏事,马上都停下来。因为真的很怕父母对我们恩这么大,还让父母蒙羞,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所以是接待客人的礼仪。


在公共场合当中,这个礼也不可失。比方说接待跟长者一起吃饭,「长者立,幼勿坐」。现在的孩子到饭桌上,马上就坐下去,都没看看长辈坐了没有。所以当孩子处处只想到自己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在哪里?不见了。小孩子小时候恭敬心就不见了,请问长大能不能马上找回来?很难!所以我们光是现在要找到一个很有礼的孩子,都觉得不好找。我们在深圳的幼儿园以中国文化来教导的孩子,出去外面都会引人注目。因为在路上遇到长辈,那个九十度躬就鞠下去。甚至于有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都超过一百二十度,头都快顶下去。所以旁边的一些路人一看到,都会露出很惊讶然后很赞叹的眼神,现在还有孩子这么恭敬心对长者。


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长者先坐,晚辈才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所以吃一定是长辈先吃才对。我们小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小孩子还会帮长辈夹菜。有一个孩子送来两个礼拜,刚好回家里去,跟家里人一起吃饭。刚好那一天一开动,他就帮他爷爷奶奶夹菜,本来爷爷奶奶还不是很认同中国文化,这个动作一做,才受两个礼拜教育差别很大,处处先想到谁?长者,先想到爷爷奶奶,所以慢慢长者就很能接受用中国的教诲来提升孩子处事做人的态度。


我们在教小孩当中还会告诉他们,坐有主位,他就知道哪一个位子应该让给长辈。因为主位都是能够掌控整个吃饭情况的人去坐在那里。应该大部分都是正门口一对进来这一位,这一个位子就是主位。我们那些孩子都会让主位出来,当老师一进来了,他们会先站起来,等老师坐了,他们才坐下来。刚好那一天我从杭州回来,我一进去他们也站起来,当我坐到主位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转那个桌子,我就说干么转桌子?他说,因为我们那个桌子刚好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对着主位是不礼貌的,所以他们一看我坐下去,就把那个桌子转到条纹没有对着我的方向。所以诸位朋友,孩子不只成就了恭敬心,还成就了他的细心、他的观察力,就这么一点一滴就提起来。


我曾经听说有一个企业的主管,他有一次接待一个广东的客人。接待广东的客人一定点什么菜?当然点广东菜。他带了几位员工去,这些员工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欢吃辣口味比较重,广东菜比较没那么重,结果一带出去,主管带员工出去的用意在哪里?当然是帮忙招呼客人,难道带我们出去好好吃一顿吗?所以你看现在年轻人到底懂不懂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他在家知不知道晚辈怎么扮演?他在公司知不知道下属怎么扮演?那都要从他的礼仪当中点点滴滴形成这个态度,都不是你马上教就会的。结果这么一带出去,不只没有帮忙招呼客人,还在那里说这些菜怎么那么难吃,几个人还在那里讨论这个菜太难吃。刚好有一道菜特别辣,他们一看很兴奋,菜一上来应该是长者先吃,还有客人先吃,马上转到自己面前来就开始吃了。结果这老板一看,赶快转到客人面前,结果转没多久,他们又把它转回来。这位老板很无奈,现在的这些年轻人连这些基本的礼仪都不懂,因为没有处处替人着想的心,就失礼,就自私。


所以诸位朋友,您的孩子假如往后要得到很多主管、很多企业家的赏识,礼仪这一课不能不上。当老板把他带出去之后,老板觉得一身轻松,他都会招呼得服服贴贴,那你看他要用谁。所以我们有一个朋友,他就说每一次主管就喜欢找他去,为什么?他随时随地就知道这个时候该倒茶,倒的又那么自然,人家一看就很舒服;这个时候该帮忙夹菜,都不用叫,因为从小做习惯。这是接待的礼仪,让人家宾至如归,就会一团和气。只要和气,事情就能办得顺利成功。所以见面的接待这个礼仪也要学,而这个礼仪的学习也有赖我们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家长跟">家长跟老师在生活当中处处提醒,这要有耐性!


接电话也是接待,接电话的礼仪也要教。诸位朋友你有教你孩子接电话的举手?所以我们成人常常会觉得很多事情很重要,一定要教,谈起话来都头头是道,教做人做事最重要,结果回到我们的家庭里面跟学校里面有没有教?有没有?我们大人的心太浮躁。像我们当老师的人明明知道做人做事很重要,但是每天在那里赶进度,赶的心都很浮躁,心一浮躁,就没有看到这些点点滴滴教育的机会点。我们今天从九龙公园经过,在游泳池前面有一个走道,这个走道也差不多有二十米,这么宽的走道结果一堆小朋友统统围住,老师站在前面整队,把所有的路都塞满了,失礼!但是老师有没有想到?没有想到,所以给孩子什么?只要我们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去顾虑到这个行为、这个动作有没有影响到他人。所以确确实实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教学生也要老师自己先学好才行,不然很多机会根本就没抓住。


所以接电话也是很重要的礼仪,比方说孩子接起电话来,一定要先跟对方问好。你好,请问您找那一位?对方假如是找父亲,说:你先请等一下,我去叫我父亲。就可以去接了。假如父亲不在,阿姨对不起,叔叔对不起,我父亲不在。这样有没有算完成?没有,我们《弟子规》说,「长呼人,即代叫」,找爸爸的,当然我们赶快去通知爸爸来;「人不在,己即到」,以前因为没有电话,所以你父亲不在,当然走到长辈面前说:叔叔,我父亲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有没有我可以转达的?这就把事情能够办圆满。


所以不要小看这一个习惯,现在人做事常常有头无尾,好像都做交代的,反正我有做了,就是从小点点滴滴都不懂得收尾。所以这个礼仪如何从头至尾让人家觉得很放心,让人家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机会。所以马上问说:请问您有什么事,我可以交代我父亲?或者说:您假如很急的话,那你可以直接拨我父亲的行动电话,他的行动电话是几号。假如你接到这样的孩子给你这样的接待,这样的回应,相信我们听了会觉得很舒服,那以后长大,你要不要用这样的孩子?办事情都能够处处做很好的结尾,这些能力很重要。所以连接电话也要学习、也要训练。所以诸位朋友,您最近接到孩子接电话都怎么个接法?接起来:喂,找谁?你妈妈在不在?不在,去哪里?不知道。挂了。因为他还在想我还要看电视,不耐烦。所以这些生活点点滴滴有赖我们老师还有家长处处提醒。而当他真正有做到的时候,我们也要适时的给予他肯定,给予他鼓励,他会愈做愈欢喜。


接待要有礼仪,送客也要有礼仪。我们的老师,客人离开的时候,他都会站在那里等客人离去,他才走。刚好有一些家长来找老师,找完之后看着老师一直在那里等,他们的内心很感动,可以直接感受到这些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当你是很真诚的去做出这些礼貌的动作,常常都能够让人家心生感动跟欢喜。因为《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过犹待,百步余」,这就是送客的礼仪。我有一次送几位朋友走,当我目送他们离开,因为人跟人的缘分很难得,希望看着朋友离去,自己心里也很舒服。结果刚好他们搭打的回去的时候,有一个女老师她的裙子刚好关起来就落在外面拖地,我马上打一通电话给她,说你的裙子现在还落在外面。她马上把它拿起来,她突然内心很感动,为什么?我们为什么会看到她的裙子还在外面拖地?我们是目送「过犹待,百步余」。我们自己教别人这么做,自己一定也要做到。


在教礼仪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让学生、让小孩实际操作,他们会做得很有兴趣。在送客当中,我们就会引导孩子去感受一下客人的感觉。就找两个小朋友,一个当主人,一个当客人。当送到门口的时候,就叫那个小朋友说再见,马上门把它关起来,然后所有的小朋友都笑了。接着我们又把门打开,把这个客人请进来,刚刚跟你说再见,马上把门给你关起来,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客人就说,他好像恨不得我赶快走,我下次不来。所以在这个操作当中,让他们实际去感受到别人的感觉。后来我们就进一步说,那诸位小朋友,应该怎么样送客人才会让人家觉得宾至如归?才会让人家觉得很舒服?这个时候就是用一种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来参与这个教学。学生就说应该送到电梯口。我们就问了,那假如没有电梯怎么办?那应该送到楼梯转弯,转进去看不到的地方再回来。这就是让他们亲自去操作学习送客之礼。


所以生活当中礼仪处处皆是,当我们在家里也好,或者在公共场合也好,都要时时叮咛孩子懂得守礼仪。比方说我们电梯出来了,当我们在等电梯的时候,应该怎么等?一定要先设想到电梯人一出来一定要走,所以一定站两侧,所以这点点滴滴都是一种礼仪,都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当我们在生活这些细节部分,你都时时提醒孩子要想到别人,那他就很能提起替人着想的恭敬心,他的礼仪也会做得很好。所以生活教育处处皆是,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博学,处处留心皆学问,去学习。


假如在求圣贤学问当中,这个博是等到掌握圣贤教诲纲领之后才来博学,这一点就很重要。因为你能掌握纲领,你才知道圣贤的教诲的重点在哪里。假如你一开始学得很杂,你就会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博学基本上是在扎圣贤学问五年之后才博学。所以《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而学之道也贵以专。教学要能师资道合,教学求学要能有所成就,这就要有师承,一定要有老师的承传才行,也就是师道。现在人求学有没有师承?我们现在看看很多读书人,很多有在深入经典的人,你跟他对谈当中,他有没有常常提到自己的老师?很少,基本上他自己有兴趣,他就自己拿来看,拿来读。


有一个很年轻的老师,他二十几岁,他读过好多经典,比我多太多了,什么老子、墨子他都看,梁启超、苏轼,看的书真多。他第一天来听课的时候,脸很傲慢,没什么笑容。后来听了五天,第二天,第三天,整个态度就转好。他说他第一天听课的时候,他挑出了我四个缺点,你看他来听课是来听什么的?然后他听到最后有一种感觉,他说他本来觉得圣贤学问就是要像他这种水平的人才可以学习,他听我们在课堂上把圣贤学问讲得跟生活这么结合,他觉得很难过;把它讲成这么简单,他很难过。当这一位老师在讲这一段话的时候,事实上是很难能可贵的,他把他内心很阴暗的部分都坦白出来。所以他发觉假如读的书再多,而没有去落实,一定是增长他自己的傲慢。而他学得这么杂,是因为没有老师叮咛,他学了这么多都没有落实。真正好的老师会让他的学生这么学吗?那不可能的。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是学习圣贤学问一定要有老师。当你要跟这个人学,他没有老师,那你也不能跟他学。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不可能有人可以自己无师自通。现在市面上很多人就说这个道理,学问都是我自己悟出来的,很多人一听,觉得他好厉害,很崇拜他。其实要小心,那都是骗人的。所以现在很多在我们中国文化也好,或者在宗教界,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我们要有眼睛去判断这样的老师好不好。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你学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个他的存心有没有厚道?孔夫子的学问都以一个仁字为核心,而仁绝对不是摆在《论语》,摆在《大学》里面,仁是在哪里?是落实在时时处处与人相交往当中。有一次我跟老师去买水果,结果老师她看到有好几摊在卖水果,她一走过去走到一摊水果看起来是最不好的,卖水果的这一位太太年纪比较大,后来老师就把她一些看起来比较不好的水果买了。我就问老师:老师,你为什么跟她买?老师就说,这一摊水果假如我们今天不买来吃,可能明天就烂掉了。而且说实在的农民的日子很辛苦。我在海口的时候常常看到很多卖水果、卖菜的,常常五、六点就挑着担子沿着街这样子卖,非常辛苦。假如今天又没有人跟他买,他可能生活就会很拮据。所以买水果是为卖水果的人想,买水果也是珍惜食物。


刚好上一次我们在北京办课程,办了五天。老师刚好在各地忙一些事情,最后的前一天,老师刚好回北京去。当天晚上,她就到我们住的宾馆去看这些学员(学习的老师)。这些老师一看到老师,老师马上就跟他们说:我们的老师哪一些地方讲得不好,你们一定要帮我们指出缺点来。第二句话又说,有招待不好的地方,请你们多多包含。第三句又说,学习很辛苦,你们都学五天一定很累,一定要好好休息。老师这三句话,对我们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时时对别人所做的都觉得是应该的,但是也会常常反省自己还有没有做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要找老师,一定要找仁厚的,存心很厚道的,这样的才是真实的学问。


第二个要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有真学问的人,心平气和绝对不会傲慢。所以说稻穗愈丰满,垂的就愈低。在中国文化当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而夫子在《论语》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夫子说他「述而不作」。夫子一生所有的教诲,他说没有一个是我发明的,没有一个是我创作的,统统是古圣先贤承传下来的教诲。所以夫子非常谦卑,而我们历代这些圣贤人也秉持夫子的谦卑精神,所以中国人绝对没有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因为在创作这些文章当中,圣贤人的存心是什么?圣贤人的存心是不是想着我要赚一大堆稿费?不是,他们的心中都想着,希望这一些教诲能够利益到一些人,是这样的存心来写。所以对于很多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悟得特别深刻。


现在西方,我们是念教育的,很多西方教育心理学里面的理论,他们都说这是某某心理学家发明的,这个又是某某发明的,其实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在古代几千年的中国经典里面都有写出来。但是我们的老祖宗绝对不会去跟他争这个版权所有,只希望赶快利益他人的生活,这才是重点。所以我们要去观察,除了仁厚之外,他要很谦卑。我们也可以从观察这一位老师,他是不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很重要。因为现在人感情特别丰富,刚刚才看到这一个老师,旁边的人把他歌功颂德一番,你马上双膝就跪下去,都还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来历,这就不够理智。所以要观察他所作所为是不是言行一致,我们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用事。能做到才说的是圣人,他统统都做到了他才说,这样子我们会打从心里佩服他;说了之后都能做到叫贤人,说了之后做不到叫骗人。所以现在骗子很多,诸位朋友一定要注意去看。


有一些作家很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当这一些读者一发现这个作家品德不好,集体把他的书拿起来烧掉,其实要怪这个作家还是要怪读者?读者你自己要去观察他的文字跟他的做人是不是相应,而且说实在的,纵使不相应,你也不需要去烧那个书,「见人善,即思齐」。他所讲的话,假如还很有道理,你还是可以好好去做。看到他不能言行一致,我们就了解,确确实实真实学问在能够落实,能够实践,对他也可以用一个比较宽容的心去对待。我们在那里烧书的时候内心很气愤,气愤当中损害自己的身体,没有那个必要。在目前这个社会比较复杂的状况,也有赖我们自己去观察好,再去跟这个人学习。


而要进入学习的时候,中国的师承特别强调三件事情。哪三件事?释净教授在跟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老师跟他开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师承。第一个条件是只能听这个老师讲,其它人的都不能听。诸位朋友,第一点现在人容不容易做到?就不容易!现在人很喜欢新鲜,喜欢听愈多愈好。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朋友在聊,哪一个人又很好,那一个人又很好,一个人听了四、五个老师的话。一个老师指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双叉路,三个老师三叉路,四个老师就变十字街头,要走向哪里去?所以只听一个老师讲,他对你负责。当然你挑的这个老师一定要是有学有修的,而且是过来人,他已经走过很多正确的路,你跟着他学就有保障没有问题。所以第一点,只能听他一个人讲。


老师又对释净教授说,第二个你所看的所有的书都要我同意才能看。为什么有这一个规定?其实我们在领受老师教诲的时候,不要先想自己愿不愿意做,要先想老师的存心,老师的用心是什么?为什么老师会这样要求我们?一定有他要利益我们的地方。所以不要去想这样我很难受,都没有去感受到老师这个要求背后的一种爱心是什么。其实第二点叫我们所看的书都要他同意,是要防止我们看杂了,防止我们受到其它不正确思想的污染。


第三个从前所学的老师一概不承认,全部从头再来。这一点是要伏我们的傲慢心。一个人假如还觉得自己还真是值得骄傲,就好像一杯水要满也没满,就在那里响叮当,但是要再加进去水,加不进去了,所以就半杯水。所以老师说从前所学一概不承认,期望我们把自己的慢心放下,让心态归零,用一颗谦虚的心来领受老师的教诲。所以这三点就是师承。而释净教授做了三个月之后,跑去跟他的老师讲:老师,你叫我守五年,我不止要守五年,我要守十年。为什么他想守十年?因为守了三个月之后,整个学习状态非常好,心清净了,不受外面的污染。而只听一个老师的教诲,整个圣贤人的纲领就能够快速去掌握。所以深刻体会到老师的这一分爱心跟一种存心,自己马上要再加五年。所以这五年就是一门深入,就是把根基扎得很牢。五年之后你接触其它的经典,你马上会触类旁通。所以这一点要坚持得下去。


我们光是学习这一本《弟子规》,要学多久?学一生,给这位朋友掌声鼓励一下。《弟子规》是掌握了几千年来圣贤教诲的纲领,所以是要一生奉行。诸位朋友,您只要坚持三个月,早晚都念一遍,而且不只是念,早上提醒自己要落实,晚上要懂得反省,三个月之后,保证你会感觉自己的道德学问提升起来的感觉。到时候不叫你读,你自己就欢喜要读诵,要受持。学问是这样去扎根,而世间所有的艺术、艺能也不离这个原则,都要先专,先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才能学得好。我们中国艺能当中最重要的是六艺,叫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六艺。古代孩子要学这六艺。而学这六艺的目的在哪里?陶冶性情,还是不离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现在人学艺能干什么?做什么?赚钱。你看目标就错了,目标都错了,再怎么努力还是错的。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有好结果。


我们有一个书法家,老师,他整个学习过程也是非常微妙。他去请教过很多老师,花了一大堆钱,结果都没有学到真本事。后来已经穷得不得了,刚好遇到他一生的恩师,这个老师不只不收他钱,还让他住在他们家。因为真正有道德学问,真正有艺术修养的人,他不是重视那个钱,他重视的是有没有人可以承传这个文化下去。所以一看到老师很受教,老师常说,他所有的同学都比他聪明,他最笨,结果老师最喜欢他,因为他老实。他在老师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来老师很细心把从书圣王羲之传承下来的笔法传给他。在传这个笔法的时候,他的老师跟他讲了一段话:我把这个笔法传给你,假如你没有德行,你这一辈子可能会被我害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笔法你一学到之后,你马上会名利双收,你一定会有很多学生来跟你学习。这时候你名利一双收,就是你人生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一没德行又不懂得谦虚,所有的障碍就来。名跟利一有了,你又开始生活挥霍起来。


所以有一个书法家后来名利双收,没有德行,老婆告诉他说,你再不回家,我就跟你的孩子同归于尽,结果这个书法家还是不知回头,后来太太开瓦斯跟小孩同归于尽。这个书法家后来还娶了另外的女人。所以一个人有才华而无德,不只伤害自己,还会伤害所有疼爱他的人。学习艺术的目标,我们要清楚,是要成就德行。这一节课先到这边,谢谢。










TOP
12#

回复:7月24日-29日学院基础班讲经说法《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11-22集)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4/11/26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22


(7月29日)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中国纵使是学习艺术、艺能,都还是不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学习这些艺术、这些艺能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时时处处依于仁,用一个仁慈之心与人相处,然后行事(做人处事)的规矩都以德行为规矩,慢慢的就能够契入我们说的伦常大道,我们就能够去经营圆满。我们来看这个艺,六艺。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非常有礼貌,他也是处处替人着想,有仁厚之心。我们学习音乐,音乐感人至深,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常常我们听到一些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本来心情很不好,突然会平和下来。所以学习音乐不只陶冶自己,艺术的创作也是希望能够利益他人,所以也是依于一个仁心(仁慈的心),然后根据德行来创作音乐,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做一个道德之人。所以古代制礼作乐,因为音乐感人至深。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游于艺」,游于音乐的这一些创作者现在是什么存心?有没有依于仁,有没有?现在依于什么?依于钱、依于名、依于利。所以本来可以产生最大教化力量的音乐,现在却成为让社会风气堕落最快的一把刽子手。你看古代人学艺术的动机是要成就社会风气,是要成就他人的德行,结果现在目标不对了,所以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我们看看很多歌曲里面的这些言词还有旋律,都会让人心非常浮动。所以现在人说我假如有亲戚或者我的小孩去当演艺人员我就很光荣,其实这都有待商榷。我们要看到的是做了这些事对往后的影响是什么?这才是做人应该去思惟的重点。


现在的音乐大部分是摇滚,大部分是西方的音乐,所以不是西方的东西你都照单全收,要理智!我们听听中国这些古筝、中国的这些古乐,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是依于仁,据于德,还要至于道。因为中国的音乐是五音,宫、商、角、征、羽,而西方是七音,Do re mi fa so la si。很多人说你看人家七个音,我们才五个,人家比我们好,是不是这样比?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你真的是非不分,好坏你也不会分。因为中国的五音宫商角征羽,它的五音跟你的五脏相应,肝、心、脾、肺、肾,又跟天地之间组成物质的金、木、水、火、土又相应,又跟做人最重要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呼应。


所以我们以前不懂中国文化,只是常常听说博大精深,但是也感受不到它博大精深在哪,后来慢慢深入经典,你不得不佩服。因为宫、商、角、征、羽都是全音,所以音符非常平稳,会让人心静下来。而七音里面有fa、si,这叫半音,所以歌曲里面的fa跟si愈多,你听完之后情绪波涛汹涌。当人心时时波涛汹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感情用事的太多了,因为他每天都是听这些情爱的音乐。一个人的理智已经很难确立了,我们还从小用这些会让他心绪非常躁动的音乐来给他听,那怎么可能会理智?我们常看一些小孩在表演唱情歌,然后模仿那些歌星,才七、八岁就装得好像很痛苦的样子,所以说人的理智要形成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这么多的东西让你不能形成理智。


康熙皇帝非常有智慧,他的子孙二十岁以前不让他读诗词歌赋,为什么?很多诗词歌赋都是这些文人的情感。理智要建立起来,才能够去擅用情感,理智都不建立起来,感情就很丰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音乐也是一样,一定要能陶冶性情的这种音乐才值得去创作、值得去学习。所以弘扬中国的音乐也不是只为中国人弘扬,还要造福全世界的人。音乐如此,也是要依于仁、据于德、至于道。所以学所有艺能还是要立志向修道,成就自己的伦常大道。


接下来射,射箭。射箭最重要的在训练定力。定力太重要了,一个人心性都不定能不能办大事?不可能。他时时很躁动,时时会出状况。所以中国所有的艺能当中还有训练一个定性,训练他的耐性。定得住,耐得住,就能够看出很多艺术的原理原则在哪里,他就可以洞察得出来,他就可以掌握很多天地万物的原理原则。所以射箭,因为他要专心至志才能射得准,这是训练最重要的定。定能开智慧,心躁动是绝对不可能跟智慧相应的。


第四个御,驾车。古代人学驾车可以磨炼他什么态度?他驾着车要很专注不然会危险,所以这也是在训练他专注。再来训练他处处可以服务他人,你总不能在服务他人的时候驾得东倒西歪,人家坐在后面心脏都快麻痹了。所以你要处处能体谅到坐车人的感受,那也是同时训练他的仁心(仁慈心),然后他体谅别人的心。再延伸出来就是当一个人愈有才能的时候,就愈能够服务他人,不然我们都没有能力也帮不上忙。我们书法家李老师他因为写了一手好字,处处走到哪里都能为人服务。当愈是服务他人,他就愈提升他仁慈的心、仁德的心,所以御也是一样,是在提升他的道德学问。


最后书法。书法练我们的定性,而且学书法确确实实要一门深入,跟求学问是一样的。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的艺术技能都快断了?因为现在找不到肯专心至志一门深入的学生。杨老师学书法,学一个字体学了十多年,当这个定、当这个耐性出来之后,她再学其它的,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杨老师写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从五岁就开始学,所以她深刻感觉到扎根的重要性。扎根一定要一门深入,所以杨老师教书法,「永字八法」,一个点就要求学生要画几千点,心能够真正定下来了,才能真正把这一门艺术学好。结果现在很多书法界的人是怎么教?来,三个月之后保证你能够出去比赛。所以现在人学东西的动机,错!一错就错到底。


定了之后才能真正把这一门艺能愈扎愈深入。我们书法界很知名的书法家启功老先生,他都已经是书法界公认的泰斗,但是他现在还在练什么?练摹,临摹的摹。摹就是字帖摆在底下,然后放一个玻璃继续在上面照着字帖描。因为他自己写得这么好的书法,但是写完之后再跟字帖一对,他觉得还是差很多,还是觉得自己的功夫不够,继续摹这个定性!而在这摹的过程就是要把「我」放下,现在人就是定不下来,常常都想着我要有自己的创作,他就很难真正契入整个字帖的精髓里面。而所有能够留了几千年的字帖,都是已经掌控整个书法的艺术精髓,书法的规矩架构,所以我们不能放下自己而融入临摹,就很难掌控这些纲领。因为没有掌控纲领,心又已经浮动,又开始学杂,这边临一下,那边也临一下。所以整个求学问也好,学艺术技能也好,这个方法确确实实你没有照着做,或者没有人教你,你很难能够有所成就。


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当我们真正有机会跟到好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依教奉行,跟着做你就会得到很大的好处。所以我也是都跟着同一个老师学习了三、五年的时间,慢慢的也感受到能够去掌握整个圣贤的教诲。在我们处事待人当中,时时遇到境界都能提得起来,就不容易被境转。所以老实的人有福气,我们不管求学问也好,或者引导孩子学习世间这些艺术技能,都一定要掌握学习的这些关键,听好老师的话,然后加上不断要把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当中,然后学习的次第次序不能乱。所以我们学中国圣贤学问,第一本《弟子规》,好好耐性把它扎好、扎深,心不要太浮动。


诸位朋友,我这一年多来只学一部经,也只讲这一部,叫《弟子规》。结果讲了一年多之后,有朋友来问我《论语》,结果这么一问这一句,我们也没有刻意去学,就从很多生活方方面面就给他举事例讲给他听,因为这一年多来掌握住了纲领。所以一个人的恭敬心从哪里落实?当然从「入则孝」,孝顺父母开始落实。落实之后推而广之从哪里落实?从对长辈、长者开始落实,除了对父母、对长辈要恭敬之外,还要对谁恭敬?「凡是人,皆须爱」,对一切人也要恭敬。最后不只对人要恭敬,对物要不要恭敬?要,对时间要不要恭敬?所以《弟子规》说「老易至,惜此时;对饮食,勿拣择」,对食物也要恭敬;对我们的这些衣服要恭敬,所以「置冠服,有定位」。而且我们每一句开显的经文绝对不是飘在空中,会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我们跟朋友这么一讲,他们都马上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当我们学习的次第确确实实是老实听圣贤人教诲,那你的学习就能够事半功倍,还是要依照《三字经》说的「小学终,至四书」来学习。


博学是求学问的第一个重点,接下来第二个是审问。要先有博学,才能进入审问,为什么?当他有所学习他才知道圣贤学问的纲领在哪,他才能顺着这个道理来询问、来发问。也由于他有学了,他才知道在做的过程会出现哪些状况,他会进而「心有疑,随札记」,然后再来请教。所以要有学才来问,学问学问,学了之后再问。现在人不是,还没学,问题一堆。所以我们常常面对一些朋友,他一来好像要给你考试一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然后你每一次在回答他的问题,才回答到百分之三十,他就说:蔡老师,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又很专注的回答他的问题,回答还没到一半,他说: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他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其实他还没学,根本不知道圣贤的存心,圣贤的学问,而且他打从心底不相信圣贤学问可以学,圣贤学问可以真正在现在的社会用上去。他内心这个信心没起来,他就想假如我把你问倒了,就代表我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就一题一题发出来叫你对招。这样的心态,再怎么问也不能问出学问的厚度出来,所以问问题的存心特别重要。


问问题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受教。现在很多人问问题,都问一些会认同他想法的人,他去问他,这样的心态好不好?不好,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很怕听真话,一听真话心脏受不了,所以就喜欢去问一些可能会赞同他意见,然后他心里又自己安慰自己,你看别人也是这么想,所以我这么想也没错。


有一次很早我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一个女性,打来之后哭哭啼啼,就讲到她先生一些很恶劣的情况。讲完之后,我看她情绪比较有发泄完了,我接着就跟她说:我们为人处事别人对不对是其次,我自己有没有做对才是重点。假如先生错了,我也跟着错,那我跟他是一般见识,我哪还有资格在这里说他!你先生不对是他没受过教育,你自己要做对才有资格讲他。所以你现在要思考的是现在你为人母的本分应该做什么?现在你为人妻、为人媳妇的本分应该先做到什么?当一个人心定在他的本分,他就不会气愤,也不会胡思乱想一大堆。我这话一讲完,我这个朋友就说,她说:蔡老师,你跟我其它的女朋友讲的都不一样。因为她问我以前已经去问过二、三个朋友了,这二、三个朋友都告诉她,非常的时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你看这一些朋友不知道给了她多少很激烈的手段。


我们说人家问你问题,你可不能乱答,到时候给人家答错了,误了人家一生,人家一辈子都找你,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现在人轻易的就教人家:这样的人算了。我们就有一个朋友他就是劝他朋友离婚,结果一离,双方后悔,他自己也很难受。很多事有时候无法挽回,一辈子都会很不安。所以夫妻之间我们一定要抓住劝合不劝离,而且真正帮助朋友不是去煽风点火,真正帮助朋友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才能够有所成长。当一个人有所成长,那他一辈子是受益。所以我们被人家问的时候,一定要循着这个主轴,就是处处引导他修身,处处引导他反省自己的这一个主轴,去给人家提意见。


所以你要有学了之后,你才知道如何去发问。而在问的当中,我们一定要以至诚恭敬的心去领受老师的教诲。当然你要问也要问对人,所以我们刚刚说的选择一个好的老师,你要从有没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有没有存心仁厚、谦恭的态度,这些方面去看他是不是真的是有道德之人。「问」,你确定哪一个人的话可以相信,你就听他的话去做,你不要又问一大堆人。有没有这个情况?有,你问很多,到最后你自己听都听杂了,甚至于有一些家里人的问题到处跟人家问,问到最后每一个人都知道他家有问题。这些做法都不理智,会陷自己进入一个更困难的状况,到时候你先生说你把我的糗事都告诉多少人,他愈不能原谅你。


所以问要找可以信任的人,找有德行的人来问。问好之后,你要好好的去思考,我们说「慎思」。我常常会跟家长做一个沟通,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孩子挤到一个升学的路上去,只要求他学业成绩好,其它的都不用干了,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结果从这一条路出来的孩子,从此以后有没有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家长都往那里送过去,而且送的过程自己还花了一大堆钱,然后自己也拼死拼活,结果是怎么样?结果出来的是一大堆都是失业的人。那我们觉得很纳闷,从大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出来的这么多人,结果都失业,所以代表人才太多还太少?看起来好像人才太多用不完,结果企业家说都找不到要用的人才。这要很谨慎来思考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整个教育的体系没有训练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我们要有理智去面对现在的状况,你才能够真正栽培一个能够在未来社会得到很好发挥的一个立足点。


所以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企业最重视的叫做全面质量管理。在他的管理当中他注重的是什么?注重的是商品。比方说这一枝笔,我只要把它做得很好,把它的质量抓好,他就觉得我的事业可以做得很长久,所以他就着眼在把这个质量做好就好。结果因为这二、三十年很多很大的企业垮了,像英国的霸菱银行,二百多年的企业只因为一个新加坡期货员挪用公款,二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他的公司是通过ISO900这一些统统管制,你们的质量很好,作业都很好,结果二百多年的基业还是保不住,只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这是在一九九五年发生的。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一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亿美金,结果也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当中做手脚,挪用了一些金钱,公司也在二00一年宣布倒闭。所以外国人一惊,我拼死拼活几百年的基业、几十年的基业都会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而毁于一旦。所以全球各大企业开始从只重视物品,开始重视人员的品德、职员的品德,所以整个管理学的重心从TQM转到TEM来了,这个E是Ethics,全面道德伦理的管理,未来的社会已经转到这个方向来了。


所以未来愈有德行的人、愈值得信任的人往后的发展愈好。我们接触一些企业家,我也曾经到企业去演讲,我们都会跟他请教,你觉得现在最想用的员工是什么?绝对没有一个人跟你说学业成绩考得很好的,都是什么?都是诚信、负责任、有担当,都是这一些做人处事的特质,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能够慎思到扎孩子一生的德行是成就他的修养,还有成就他人生事业最重要的基石、根基。当我们现在就懂得去扎孩子的德行,他往后面对全球性的社会,他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那你还担什么心!


所以我们理解到这一点慎思,懂得去判断、去明辨,那我们从小该教孩子什么?你就要去辨别、要去取舍、要去重视轻重缓急,所以德行就要摆在第一位,知识跟技能要摆在其次,这样你这个慎思才有价值。不然每一次听一听,真有道理,讲得真好,但是一回去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补习一大堆,又把孩子送去了。人生没有真正透到道理,你很难转变成行为,所以你真正能够思考到把道理想透了、想通了,你的孩子就有大福气了。


所以我们面对很多的道理你要思考,进而转化成行为,你这个学问才是真正扎下去。一个道理一定透过博学,然后审问、慎思,那你也辨别正确了,之后要落实,开始教孩子德行。假如你没有笃行,那你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白费了。所以学问最关键的枢纽还在力行、笃行。其实我们人生面对很多情境都需要谨慎思考,慎思。我们之前在讲五伦关系的时候,父子关系要不要慎思?要!教育的时候时时慎于开始,慎于始,这就是慎思。今天孩子不吃饭怎么办?现在孩子说我今天不想吃,父母会做什么动作?哄他,拜托再吃两口,你这一碗吃下去,礼拜天我带你去吃麦当劳。他本来在那里耍脾气,马上狼吞虎咽把它吞完。有没有家长干这种事?家长觉得太好了,我解决问题了,他终于把它吃下去了。有没有解决问题?问题更大!这叫症状解除,但是根本问题愈来愈严重。


诸位朋友,东西方的差异在哪?东方的思想学问是根本解除,西方是症状切掉就好了。所以医学是这样,癌症,好,来切了,没看见就是没有了。中医是不是这样看?不是,这只是一个症状显示出来,真正根本问题在哪?在你长期身心失调,所以身心一调回来癌症就消失。结果你这里一切掉,你的身体还是那个身体马上又长,而且你这一切掉之后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来开刀,二来钴六十照下去,那个很痛苦!很多癌症病人不是病死的是跳楼死的,是治疗过程太痛苦受不了死的。我们做一个比喻,就是今天有一包垃圾在那里,很多苍蝇飞过来,这个人一看到苍蝇很生气,就统统把苍蝇通杀,他说你看问题解决了,牠离开了。过没三分钟又长了一大堆,苍蝇又来了,他又气得半死,又把苍蝇统统杀掉了,问题是在苍蝇吗?不是,根本在哪?在那一包垃圾。所以婚姻的问题绝对不是在对方,在自己内心没有宽容、没有爱心。所以人都症状解除掉,但是他的人生会一直活在不明不白当中。其实现在人很苦,现在的人能够笑得很灿烂都很少见,理不明。


我在从事教职的时候,刚好我到那个学校去,我们的会计小姐来跟我询问一些基本数据,我教六年级在四楼,她爬上来,然后问了我一些基本数据之后就要离开。结果走了二、三步她又回头看看我,我就有点不好意思,诸位朋友看得出来我很害羞。她看看我,我说有什么不对吗?她说我从没看过人家笑,笑得这么灿烂的。笑可以帮助一个人,因为你笑得太灿烂,她很羡慕,所以我就说因为我都跟圣人学习,后来我就把一些经书送给她。所以道理明白才能从根本解决人生的问题,所以东西方的差异你一定要看出来,我们才能够珍惜自己的文化珍贵之处,所以就不把责任推出去。


刚刚说的,这个孩子一偏食,你马上满足他,表面上他听你的话,事实上他往后一定是予取予求,他是攻城略地,你是节节败退。所以卢叔叔他的儿子第一次不吃饭,他太太马上那个动作就是要过去劝,拜托一下。他马上跟他太太用眼神示意,你退下。当然这个前提是夫妻有默契,太太很尊重先生教导孩子的智慧,就叫她退下。后来卢叔叔一吃饱之后就说:来,统统收起来。就把所有的菜都收掉,他儿子还在那边憋嘴。当天晚上他儿子饿的不行了,自己起来翻东西吃,下一次敢不敢发脾气?不敢。


所以父子关系要慎思,君臣关系也要慎思,什么时候该劝,该用什么方法劝,这都是你要有智慧去思考。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国君,刚好有一次他的母亲跟他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冲突,这个国君马上就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就对他母亲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不到黄泉不相见。他马上讲出这么绝情的话,这是郑庄公讲出来的。他有一个臣子德行很好,看到国君讲这样的话,他觉得国君有过失。我们为人处事要记住「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这句话一定要切记,不然我们可能会产生很多人生的遗憾。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人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跟至亲伤了很大的和气,甚至于连电话都不打,这个太意气用事。我们在北京办课,刚好谈五伦关系谈到「长幼有序」,有一个姊姊听完之后自己很忏悔,因为她已经跟她妹妹两年没通过话了,只因为有一次口角吵了一个架就两年都不通。后来她一回去就打电话给她妹妹,跟她妹妹说:这件事是我错了,我跟你道歉。结果她话才讲完,她妹妹就在电话那一头就哭起来,放声大哭。幸好两年化解了、包容了,假如撑五年可能两个人都快得癌症,每天怨气在身上,血气都不通,细胞迟早会病变,所以癌症都是先从心病起。结果这么一承认错误之后,整个关系就化解了。所以人生不要去赌这种气,太不值得了,苦了自己然后也苦了至亲。


「勿以新怨忘旧恩」,跟所有的亲友也不能因为小小的冲突,就把人家几十年对你的协助,很多的帮忙、恩情都忘得一乾二净,这是最缺德的、最折福的。所以郑庄公因为一时气愤讲出了「不到黄泉不相见」,其实他讲出来之后,他自己也很后悔。所以他这个臣子一发现,因为他这个臣子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所以他能够去体谅到。我相信他这个臣子能够去体谅到,当他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母亲有多么的伤心,一个孝子一定能够去体谅到别人父母的感受。所以《孝经》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人真正学到孝道,他一定敬所有人的父母。



所以他很谨慎思考,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让他的国君回心转意,能够放下他的执着。他就拿了自己很好的东西就去献给国君,因为当时候的礼仪,臣民献东西给国君,国君一定要回礼,要请他吃饭。结果他一边吃就把一些很好的食物放着不动,然后在这个过程,国君一看说:你这些食物怎么不吃?臣子就跟君王讲:我家里所有的食物都一定是先让我母亲先尝,因为我母亲没尝过国君您赐的食物,所以我要先带回去给我母亲吃。这么一说,打动了国君,他说你都有母亲可以奉养,怎么我没有。就把他的一种孝心唤醒了。


唤醒完之后也不是直接说,君王你自己怎么讲这种话?没有这样直接给他难堪,就给了他一个方法。他说:君王,现在有一个地方,你只要在这个地方把它往下一挖,挖得很深,挖出一个隧道出来,然后在这个地方上面写着黄泉两个字,就取那个地方叫黄泉,然后你就跟你的母亲到里面去相见,那就到黄泉,不就相见了。所以就因为这样的设计让君王有台阶下,也让这一件可能会造成母子终身遗憾的事能够化解掉。而且这一个动作不只化解掉一对母子关系,一个君王假如做出不孝的行为,那所带动的可能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不孝。所以这位臣子不只是要成全他的君王,他还要挽救整个社会的风气。


所以古代这些读书人圣者,我们常常都用自己的想法去想他们,其实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在商汤那个时候,就是有伊尹辅佐才推翻夏桀。商汤是接二连三用非常重的礼去请伊尹出来辅佐他,都拿了非常贵重的东西去,伊尹毫不动心,后来三次之后才把他请出来。诸位朋友,是什么把他请出来?当然第一个是商汤的尊重贤能的人的这种态度,我们说尊贤的态度把他请出来。但是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哪?在天下人民现在在水火之中,只要哪一个人、哪一个贤君有真正要解决人民痛苦的这种仁慈之心,他一定出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而且商汤他请伊尹出来并不是要打夏桀,商汤请伊尹出来是为了要请伊尹去辅佐夏桀。所以因为我们现在人什么都是名、什么都是利,都不清楚古代这些圣者,他们确确实实存心都是为人民。所以因为介绍了将近快十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夏桀都不接纳、不接受,反而愈来愈暴虐无道,后来不得已才代天宣化,才推翻夏桀。而且古代这些圣王一推翻夏朝,他就划一个地方给他的子孙继续住,没有把他赶尽杀绝,所以这一分存心我们要去领受、去学习。


这一位臣子他的慎思,他处处为国君着想,然后处处能够沙盘推演,知道要拿一个东西去,然后君王才会赐东西给他,赐了东西给他,他就可以把好的留下来唤醒君王的一个孝心。所以我们在父子关系、在君臣关系、在五伦关系当中,你要擅于去思考、去体会哪一些情况出现,我们要怎么去化解。好,这节课就到这边,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