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大家好!
前面讲到「信佛」,信佛在「名字位」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至少要提升一级到「观行位」。观行是认真的去做,虽然依教奉行,依旧没有办法出三界。明理,确实懂得,也会依教奉行,为什么不能够成就?烦恼习气没断。观行的功夫深,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但是没断。我们常常讲比「名字位」中的人来说,「名字位」中是功夫完全不得力;如果功夫得力了,佛家所谓「八风吹不动」,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了。这是什么地位?观行位,你的功夫已经得力,小风小浪没有问题,你能够通过;大风大浪来了,你就不行。就像师子觉一样,世间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不动心了,更殊胜的境界你就没有把握。
可是在这个地位,念佛人就行,念佛人就能往生。这个往生叫「带业往生」,生什么地方?生凡圣同居土,能生凡圣同居土不错了。所以诸位要懂得,「观行位」是能把自己的烦恼控制住,它不会发作,烦恼肯定没有断。念佛法门的殊胜就在此地,只要到「观行即」就能往生。可是你要记住,「名字位」是决定不能往生的。
如果再要升级,就到「相似位」。「观行」上面是「相似」,「相似位」的往生就不是在凡圣同居土,是在方便有余土。再要往上升级是「分证位」,「分证位」往生是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天台家讲的「六个即」,层次我们要明了。所以,不真干怎么行!
信佛最低限度要在「观行位」,你才能得受用。「名字位」中决定不得受用,日常生活当中,小小的刺激都受不了。因此,我们自己要常常勘验自己的功夫。所以,真正修行人在哪里修行?就在境界上磨炼。离开境界,你到哪里修?没地方修。
境界不外乎两大类,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两大类里面,又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善缘顺境里面,决定没有贪恋之心;逆境恶缘当中,决定没有瞋恚的念头。我们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就在这个地方修;离开这个境缘,你到哪里去修?光是读经不行,光是在佛堂没有用处,一定要面对境界,才能看出你的功夫。确确实实境缘现前,不起贪念,不生瞋恚,你是什么功夫?「观行位」的功夫,也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顺境善缘里头,你不生贪爱,没有贪恋;逆境恶缘,你没有瞋恚,你能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个功夫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条件。所以不是每一个人念佛都会往生,你要念到这样的功夫才能往生,这是伏烦恼,没有断。如果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我这个讲法怕诸位不太容易体会,我换个讲法,佛在经上说妄想、分别、执着,执着断掉了,于世出世间法确实没有执着,但是还有分别,这样的程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观行位」功夫的人,执着没有断,把它控制了;控制住,不是断掉。
执着是见思烦恼。你念佛有功夫,能够把它控制住,顺境善缘不起贪爱,逆境恶缘不起瞋恚,是你念佛功夫把它压住、控制住;控制不住,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喜怒哀乐」你控制不住,你还会发作,这样念佛的功夫不能往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而且绝大多数在饿鬼道。你要想得人道,你五戒十善又没修好;果然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你来生肯定会得人天身,不会堕三途。这里面的因很复杂,果报不相同,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明白清楚,这就是般若智慧。
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依教奉行。我动个念头,我会想想,我这个念头,佛在经上许不许可我动这个念头?如果不许可,我就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这都是「观行位」的功夫。不是很高的功夫,但是功夫得力,也确实有受用,念佛往生大多数人功夫都是在这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里面,功夫也有浅深不相同,所谓「三辈九品」,「观行位」也有三辈九品。「观行位」的上三品,跟诸位说,生死自在,也就是说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虽然还有寿命,可以舍掉,我现在就去,他真能去得了。但是观行中、下位的就不行,就没有那么自在;上三品自在了。所以不真信佛,不真干,我们这一生的光阴空过了,太可惜!一天不干,这一天就空过,这一天可惜了,你不提高警觉怎么行?
人好心,有好语,有好行,这就是好人,末后这一条我们总结「做好人」。
【做好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好人的标准,第一个是「看破」。什么叫看破?什么事情都看清楚、看明白了,叫做看破。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归纳,不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三个范围。十法界里面,除了人法界之外,包括九法界都是物。物可以包括人,人不包括物,这样一个都不漏了。这一切人事物的性相(性是体性、真性,相是它所现的现象)、一切理事、一切因果,你都能通达明了,这叫看破。
看破,随着你的功夫浅深,也有广狭不同。你的功夫愈深,你看破的愈广,你看破得愈有深度,所以不能一天不用功。你真正用功,你看破的面天天在扩大,你看破的深度天天在加深,这是智能。看破之后,你肯定就会放下了。
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都放下了。你们天天念《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就教你放下,「色受想行识」五蕴放下了,「五蕴皆空」;十二处放下了,十八界放下了,最后连佛法也放下,「无智亦无得」。
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讲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可得,无所有」,这是跟你讲真话。所以,《金刚经》末后用比喻来跟你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这样看法,你就看破了。你以为有,以为有得,那你是迷惑颠倒,你错误了,你没有看破。你没有看破,你怎么能放下?
但是看破跟放下,这个功夫是相辅相成的。从哪里做起?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从「放下」做起。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你能看破一分,你又能放下一分。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菩萨就用这个方法。放下,愈放愈多;看破,愈看愈广,愈看愈深。所以,你要是不肯放下,你就决定没有办法看破;也就是你决定没有办法增长智慧。看破是增长智慧,你知道得愈广,知道得愈深。
为什么要放下?不放下是障碍,大乘佛法里常说,把你的悟门障碍住了,你放下就是把悟门打开。古时候读书人常讲「茅塞顿开」,你要把你的茅塞拔除、丢掉,你就心开意解了,智慧就现前。所以,放不下的人就不会有智慧。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了,所以他得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智慧不开,要想想是不是太执着了?过分的执着,一丝毫都不肯放下,智慧从哪里来?天天读经不会开智慧,天天听经也不会开智慧。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里天天讲,目的何在?劝你看破,劝你放下。你果然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你所念的,你所听的,真正意思你就懂得了,这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是不肯放下,经的意思你决定体会不到。听的时候好像是懂了,听得很欢喜,走出讲堂就完了,还是妄想、分别当家,还是烦恼、习气作主,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这是事实。你们不清楚,我在旁边看得很清楚,谚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旁观,你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因果果,我看得清楚。我不迷,我不执着,我看你们就看得很清楚;你们迷,你们执着,你看我就看不清楚。
我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实在讲我见章嘉大师,大概是我开始接触佛法一个月,一位朋友介绍,这位朋友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亲王,他跟章嘉大师很熟,介绍我跟大师见面。见面第一句话我就向他请教:「我现在知道佛法很好,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方东美">方东美ersonName>先生介绍给我的,有什么方法能够教我很快的就契入?」我问这个问题。章嘉大师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以后读经,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就做出样子给我们看。
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厚,夏天也是这样的,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那时台湾刚刚印《大藏经》,东初法师他们那边发起印《大正藏》,环岛宣传,希望有人来订购。章嘉大师那时是中国佛教会的理事长,这是我们佛门一桩大事,所以他也带队环岛宣传《大藏经》,道源法师也跟着一道。夏天,道源法师拿着扇子,穿得很薄,扇子不断的摇。跟诸位说,那个时候还没有电风扇,冷气根本没有。可是看到章嘉大师穿那么多,人家也不搧扇子。大师回过头对道源老和尚说:「心静自然凉。」道源法师听到非常惭愧。我们受戒,他是我的戒和尚,他就讲这个故事给我们听。
章嘉大师心在定中,所以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道源法师也是讲经的法师,在他面前就不能比。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功夫,我们没放下,他放下了。他放下炎热,所以夏天他就很凉快;他放下寒冷,冬天他就不冷。我们为什么受外面境界影响?没放下。有大道理在,根本是我们有我执,「我」没有放下,那是根。人家契入境界,所以我们向他请教,简单明了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
我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教给我从布施。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心量很小,说老实话,很小气!我没有福报,当然也没有什么东西好布施。我喜欢读书,待遇虽然很微薄,都买好书回来读。我小气到什么程度?我的书不会借人看的。为什么?人家看的时候,会把我的书看脏了,他不知道爱惜,所以我的书是不借的,到这个程度!章嘉大师教我「布施」,那好了,人家想看我的书就可以借给他,从这儿开始;慢慢的我的书也可以送给人,逐渐逐渐在进步。真的要学,真的要干,不干没有用处。老师对我爱护、对我器重,原因在哪里?教给我,我真做。我不是听了明白就算了,听了真干,依教奉行。
第一天见面,他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真的依教奉行做六年,六年圆满,我出家的因缘就成熟了。我出家因缘的成熟,我有预感,两个月前知道。我跟同学们说:「我发心出家。」大概不出半年,结果两个月之后缘成熟,有预感!不做不行,你愈去做,底下「自在」你就得到了。
所以,这三种布施,愈施愈多。施财,渐渐在财富上福报现前;布施法,聪明智慧增长了,智慧增长;布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无畏,我用什么方法?放生、长斋(吃长素是无畏布施),还有帮助穷苦的人的医药。我那样微薄的收入,我每个月都会捐一点钱做医药费,帮助这些贫穷人,帮助他们的医药费,我做这三样事情。这三样事情是属于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这个事情,我做了五十年,五十年没有中断过。
所以,在蒋经国就任第六任总统时,佛教会举行了一次仁王法会。有一天在法会里面,我遇到甘珠。甘珠活佛跟我说老实话,我们是老朋友,他是章嘉的学生,我一接触佛法就认识甘珠,跟他往来很密切。因为住得很近,没有事情我就到他那里去聊天喝茶。
他告诉说:「净空法师,我们常常在背后都议论你。」
我说:「议论什么?」
他说:「我们都对你很叹惜,你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
我说:「这些不必背后议论,当面可以跟我说,我知道,我清楚。」
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弘法,你积的功德很大,不但你的福报将来很大,你的寿命很长。」
甘珠跟我见这一次面,到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往生的时候年岁也不大,大概六十多岁。所以,福报能修。实在讲,我也没有求福,也没有求慧,也没有求长寿。我只知道佛法好,在世间所有一切法里面,无比的殊胜,我能够得到,我有义务把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我只有这个念头,我并没有求福、求慧、求长寿。圆瑛法师还有「三求堂」,我没有求,果报自然的。
一生当中,我常常讲:「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我一生喜欢过单纯清静的生活,这个多自在。我不是一个多事的人,不是一个好事的人,我从小就没有「权力」这种观念,但是这么多年来,在佛门多少还有一点影响力,这是真的。我学佛五十年,没有道场,说老实话我也没有信徒,皈依的同修是很多,皈依证发给他之后,再也没有联系了,我不知道人的名字,我也不晓得他住哪里,也不知道什么电话。
我这个性格你们大家都知道,我一生随缘而不攀缘,「华藏图书馆」成立,我请韩瑛作馆长,全权交给她;「佛陀教育基金会」成立了,全权交给简丰文,没有人管,我就不要了。所以韩馆长有时候,做得很厌烦的时候想不管了,我说:「不管,打电话找景美区公所来接收,我们图书馆送给区公所,我不会要。」佛陀教育基金会你们要是做得不耐烦的话,马上关门,所有财产国家的,我们章程上规定,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完全捐献给国家。今天在这个地方建道场也一样,悟行师拿到了永久居留身分,我们这个「院长」马上给他,我不想做这些事情。
晚年,我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在五年的时间,我们使用六千小时,把《华严经》讲完,再讲一部《法华经》、一部《楞严经》、净土「五经一论」。我预定六千小时,我把这个工作做完了,我这一生对得起佛教,对得起众生,我做得很圆满。我对于这个世间,可以说世出世法没有丝毫留恋,所以我得自在。我一生随缘,什么环境都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没有一样不好,我才过得幸福,我才过得快乐,没有选择。
可是果报确实不可思议,老师所说的、祖师所说的、经典里面所讲的,我这五十年当中统统都兑现了,我没有心去求,完全兑现了。财布施,得的财不缺乏。这些钱财,我跟诸位同学说,我没有跟人化过缘,我也没有暗示过你们要送一点钱帮助我,因为我的心里是没有钱好。为什么?不要做事。钱多了就多做,钱少少做,没有钱不做。你们想要买一块大的地,马来西亚有一位居士发心,我们如果要买地的话他供养,两百英亩、三百英亩都可以,他有这个能力,也非常欢喜,所以我们就看看。现在我想想,能不能要?人家供养得很容易,马上就得来。地拿来,我们干什么?如果我们没有妥善的方法去使用,我们就对不起人。我们的理想当中,希望将来能办一所佛教大学;换句话说,你们有没有能力教?你们有能力教,那就不难;你们没有能力教,我们办学校还得聘请老师,我们的目的完全达不到。
一般大学里面的佛学课程,如这一次雪梨大学开佛学课程,我们捐了一笔钱给它做基金,聘请老师,这就够了。我们自己要办佛教大学,完全要用我们的理想,也就是我们办学对学生的要求,那是「品学兼优、解行相应、道德圆备」,我们要依这个目标。所以,现在以这个目标要求你们,你们真正能在两年当中完成、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先办学院,就招生,我们净宗学院就建校。你们有几个人能教,我招收多少学生,一个老师教五个学生,如果有十个能够教的,我们就招五十个学生;有两个能教的,我们招十个学生。你们要问什么时候招生,什么时候建校开学?那就不要问我,问你们自己。你们什么时候能够教,你们什么时候能把我这个标准做到。你们一年做到,我们一年就开班;两年做到,两年开班;三年做到,就三年开班;一辈子做到,我们只挂个招牌,我们永远不会建校,永远不会开班。今天这件事不在我,在你们自己身上。
所以,你们的心量要大,外面有来参学的,我们要接纳。为什么?可能将来他们会做到,他们将来能教学,这个道理要懂。我们不能够教学,我们作护法,我们护持这些能教的人。千万不可以自私自利,自己不行又不让别人来,那以后你们各个都堕阿鼻地狱,这是肯定的。因为你们的心、你们的行为不是在复兴佛法,是在灭佛法。所以,你们将来到西方世界作佛,还是到阿鼻地狱,都在一念之间;一念自私,你就堕阿鼻地狱。
我跟你们讲这个道场是佛建的,佛建的决定成就菩萨。你要不是菩萨,你在这个道场住不住,为什么?护法神会迁单。你们在这里供的韦陀菩萨、伽蓝菩萨(关公),他们两个看得很清楚,到时候会把你们赶走,你们不走会生病、会死,他把你的灵魂摄走,你搞不过护法神。一定要发真心、要发道心,护法神才保佑你、才真正护持你。这里面最极重要的,是必须把自私自利完全抛弃。
在一个月前,我还收到一封信,中国那边有位明证法师,跟我见过一次面,他很想来学习。他是净慧法师的徒弟,你们也许认识明奘法师,他跟明奘是师兄弟,叫明证。好像现在在匈牙利,在外国,他听说我们这里有间道场,明奘法师劝他到这里来参学。我把信件交给你们,你们跟他联络。他大概也有四十多岁了,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教书的,他是老师。我们跟他联系,欢迎他到我们这里来参学,来住三个月试试看。
凡是有人来参学,我们都欢迎,让他在这边住一个月,住两、三个月,我们彼此能有了解,我们能不能接纳他,他愿不愿意跟我们在一起修学?不是一来我们就接纳,这个不可以,一定要住一段时期,观察我们彼此是不是真的志同道合。真正为佛法,我们拥护,我们全心全力护持;不是真心为佛法,澳洲道场也很多,他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这一个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有心量,要能包容,要为佛法,要为众生,再不要搞自私自利。
末后,这一条「念佛」。「念佛」,把整个法统统包括尽了。我们佛像旁边这一副对联,任何一句都包括其它的九句。你说真诚,如果没有清净就没有真诚,没有平等也没有真诚,没有放下也没有真诚,没有自在也没有真诚。《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条都包括其它的九条。上联是存心,下联是行事。我们佛法讲心与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上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萨心。这是我自己学佛,总结我五十年修学的心得,学的什么?就这十句话、二十个字,我天天讲经,劝导大众也是这二十个字。无论讲什么经,你们仔细去听、仔细去观察,不离开这二十个字。每一个字里都含摄其它的字,决定不能够分割,不能一条条分出来,它是完整的。
初学的念佛人,念头才起,马上就要觉察,「我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如果这个念头是邪念,赶快要把它转变成正念,要转得快,这叫做修行,这真正是转祸为福。因为邪念是灾祸,转过来正念,正念是福德。转恶为善在念头上转,转迷为悟也在念头上转,要转得快,决定没有疑惑。不但是转祸为福,也是起死回生的关键。
所以,我们以「念佛」作为总结。真正念佛,念什么?就是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正觉、念慈悲,这是念佛之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随缘,这是念佛之行。这是我们学习之处,菩萨学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我们就如是学,这叫真正念佛,一句佛号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常常想到,我所学的能不能作人师?不能为人师,这个东西我们不能学。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作模范?不足以作为模范的,这个念头不能起,这句话不能说,这件事不能做,这是总纲领、总原则。
我这两天跟大家所讲的,你们果然能听懂了,你们果然能够相信,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们菩萨的根底就打好了,将来从你们这个地方发展就是学院,从学院再发展就是佛教大学。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土地,不要紧,我们有信心,什么时候需要,佛菩萨自然送来,不要操这个心。
这些都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我跟他学,他老人家告诉我:「你只要发心,只要真干,你的一生佛菩萨照顾,自己一点心都不要操。」我永远记得他老人家这个教训。所以,不操心,佛菩萨照顾。一切所需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操什么心?这个叫学佛,这叫求佛。求佛,不求人;求人,人家要是不肯答应你,多难过,多难为情。
佛弟子有所求,要求佛。《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佛菩萨有感应、有灵验,不可思议。我们用什么方法求?用「依教奉行」来求。不能依教奉行,是求不到的;真正依教奉行,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诸佛菩萨自然护念,龙天善神必定拥护。章嘉大师传授给我,我传授给你们。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个课程就上到此地圆满。下面所依的这六种东西,就是我们这两年当中要学习、要完成、要落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