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公老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前面介绍修学的基本科目,就是养五德修六和。虽然说是基本科目,依然是说的原则跟原理,实际上的着手,那就讲到一个佛弟子最低限度的修持,不能少于早晚课诵。如果说连早晚课都没有了,那可以说是有名无实的佛弟子,这是同修们要记住的。无论自己怎么样的繁忙,早晚课的时间短可以,决定不能够缺少,尤其是净宗。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早晚课断掉了,就不符合经训。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就违背了。即使是很忙的人,早晚课用十念法。十念我们晓得,尽一口气叫一念,这个时间很短,十念大概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做了。每天早晚,一生是一天都不缺,也是一向专念,也符合经典里面的要求。
所以修行,世尊在灭度之前已经想到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状况。就如《楞严经》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说法的人很多很多,而且所说的几乎都不相同,我们要以什么为标准?我们听哪一个人的教诲是正确的?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惑,让我们修学无所依从。佛见到了,施给我们无尽的慈悲,教给我们四依法。佛不在了,你只要依照佛这四点教训,就如同佛住世,亲近佛陀没有两样。四依法里面,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我们有这个标准就好了。人,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菩萨、罗汉、缘觉都是人;换句话说,菩萨、罗汉所讲的话,如果跟佛在经典上讲的不一样,我们都可以不要去依从他。法就是经典。可是经典流传到今天又有了问题,有许多人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靠不住,搞得我们又无所适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迷惑,我们要怎么办?唯一可靠的办法依《大藏经》,依这个。
《大藏经》的编辑,在中国可以说最晚的是《乾隆大藏经》,乾隆时代所编的。那个时代还相当的淳朴,真正有修有学的高僧大德还很多。《藏经》里面所收藏的这些经论,即使是祖师大德们的著作,凡是收录《大藏经》的都是经过严格的审查;就是当代这些高僧大德公认这是正确的,这是与佛所讲的没有违背,这样报到皇帝那个地方,皇帝批准了,这才能入藏,所以说是经过严格审查的。乾隆以后,这编藏就是民国时代了。民国时代就没有严格,那现代人要是编个《藏经》,把现前一些著作(那可以说是问题就比较多了),统统收在那里,这是不太可靠。所以我们是依古时候的那个版本,愈古老就愈靠得住,至少它是经过了一千多年,几百年,代代的高僧大德眼目当中见过,大家都公认没有异议的,这就应该是比较可靠。
虽然古人的东西在文字上稍稍有一些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现代人不念文言文了。经典一展开,文字上有一点障碍。实在讲古德翻经没有完全用文言文。诸位把经典跟古文,不要说别的,普通的《古文观止》比较一下,你就晓得佛经文字的浅显。换句话说,古大德翻经用的是什么文字?是当时的白话文,当时最浅易、最容易懂的文字,这在中国文学里面称为变文;变化的变,称为变文。所以就已经考虑到这个经典必须要普及,稍稍懂得一点点文字的人都能看得懂,可见得古人的用心之苦,我们应当要能体会得到,文字并不很深。
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实在讲不难。文言文的发明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对于后世的子孙最大的贡献,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所没有的。我们的老祖宗知道言语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会随着地区变化,因此语跟文要合一,麻烦就来了。不要说是几千年,一百年之后,他们所说的东西后人就看不懂。像西方古文像拉丁文,印度的梵文,极少数的专家能够懂得,不是专家没有办法懂得。所以我们的祖宗了解这个事实,他把语跟文分两条路,语言随意怎么变没有关系,我的文不变,这个文言永远不变。正因为它永远不变,你看二、三千年的典籍流传到现在,就以孔老夫子的《论语》,孔夫子距离我们是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前的人写给我们的东西,还像面对面谈话一样,这不容易!所以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发明,是非常好的一个工具,能够把古圣先贤他们对人生的体验,人生的智慧传给后世子孙。所以这是中国国宝之一,我们应当要努力的修学,不要把它舍弃。
你能够懂得文言文,有了这个工具,你看看现在在台湾,这是前几年商务印书馆将《四库全书》印出来了。我前天在西来寺看到,他们有一部《大藏经》。你能懂得文言文,那就是《大藏》、《四库》的钥匙,钥匙就拿到了,你就能够坐享其成。如果你不懂得文言文,《大藏经》、《四库全书》摆在面前,是不得其门而入。
文言文的学习难不难?给诸位说不难。我们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有能力读文言文。他不要求你写,至少你有能力读文言文。如何学习?他教我们将《古文观止》背五十篇。他说你能够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如果你能够熟背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当然你读得愈多愈好。所以他要求我们的是五十篇,不要求我们写,要求我们有能力阅读。这五十篇文言文能背诵,那把钥匙你就拿到了,《四库》的钥匙拿到了,《大藏经》的钥匙拿到了。
我现在在世界各处讲经,劝人家念《无量寿经》,不仅是劝你学佛,我还有另外的目的。因为李老师给我们的是五十篇古文,《无量寿经》是汉朝时候翻译的,虽然是十二次的翻译,从汉到宋,最后一次翻译是在南宋时代,那是标准的古文。夏莲居老居士重新会集,编的这个会集本总共分成四十八篇。李老师限制五十篇,它有四十八篇就差不多了,只差两篇。所以你能够把《无量寿经》念熟了,给诸位说也把《无量寿经》当作古文来念,你把这四十八篇念熟了,你阅读经藏的能力也就有了。
把它当作古文来念。所以念这个经,我说一举四得。这是对外国我们侨胞来讲,你们教你们的子弟读《无量寿经》,第一个他会懂得中国话,中国话不会忘记,这个好方法,很多小孩在外国,中国话不知道了,中国话不会忘记;第二个认识中国字,有了这一本经书,认识字,他可以认识中国字;第三个他奠定将来文言文的基础;第四个好处又是奠定了学佛佛法的基础,一举四得。所以一定要教你的小孩念《无量寿经》,一天念个一句、二句,教他一句、二句,用这个方法,这里面的好处太多太多!他现在不晓得,他将来长大了,才晓得父母对他的爱护,所以一举四得。
一定要认真,要努力,将来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是中国人的时代,不懂中文就吃大亏了。这是连现在西方许多有学问、有见识的人都看到,风水轮流转。你们看看近代的历史,二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强国。前清康熙、乾隆的时候,全世界第一大国,那风水在中国;以后慢慢转转到西边去了,荷兰、葡萄牙、英国;二次大战时间又转转到美国。你看现在又转到日本了,日本再一转又是中国,这风水轮流转。眼看就转到中国了,那不懂中国文的人吃大亏。所以现在说实在话,英文不重要,中文重要。你们一定要晓得。你看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中文是世界第一文字。这是我提醒诸位同修,对你们的子弟要认真督促,教学中文。教学中文最好的方法,读《无量寿经》,一举四得。所以文言文非常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把这个钥匙拿到。我们古圣先贤、列祖列宗遗留给我们的宝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所以这是任何国家民族里面没有的东西,唯一在这个世界上,唯独我们中国有,决定不能辜负祖宗,不能辜负古圣先贤。
早晚课,一定要晓得早晚课真正的目的,这是老师教诫学生。早课的目的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对佛菩萨的像就如同对佛菩萨的真人,要有这样的恭敬心。在老师面前读诵经典,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训,我今天一天对人、对事、对物,我不违背老师的教训。早课意思在此地,这诸位要知道。那个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是表示你教我功课,我都背诵了,我已经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老师了,这观念是错误的,是提醒自己接受教训,这才真正对得起老师。所以早课的用意是提醒我们,使我们在这一天当中,无论对什么境界,真正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早晚课的三皈是各宗各派共同的科目,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你早课的内容不相同,所念的经典不相同,但是三皈一定是相同的。三皈是修行的总纲领、是修行的总原则。所以最低限度是打三皈,寺庙道场都是如此!我们学某一个法门,再加上某一个法门的经典,这是我们主修的。譬如我们修净土宗的,我们可以念《阿弥陀经》,我们可以念《普贤行愿品》;像过去弘一大师,他老人家早晚课诵,就念《普贤菩萨行愿品》,他特别喜欢这部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修这个。
我们提倡的,是提倡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念熟了,念得很熟,能够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念一遍只要半个小时。所以做早晚课的时候不耽误时间,半个小时可以念一遍。初学经文生涩读得不熟,时间就要长,我们也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做早晚课,怎么办?像我现在台北的道场,我在达拉斯的道场,我们的早课,大家在一起做早课,是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有开经偈(这是道场做的,如果你们同修在家里,这些统统都可以省掉),然后就念《无量寿经》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念完了之后,赞佛偈,佛号,三皈依,早课圆满。晚课,这个程序、仪规都一样的,就是把念诵的部分换成三十三到三十七这五品。
晚课着重在反省,在检点我今天一天犯了哪些过失,我要认真的来改过自新,希望明天不要再犯这个过失;早课是发愿,希望我们的愿跟佛的愿相同。这样课诵目的是希望自己真正能够做到与阿弥陀佛,与十方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我们课诵目的在此地。所以绝对不是这个课诵是念给佛菩萨听的,那我们就想错了。真正得到利益!极其忙碌之人,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的十念法。诸位要知道十念法是很简单,但是内容跟我们做这样的早晚课没有两样。为什么?那一句「阿弥陀佛」是题目。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含的是什么意思?就是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也叫《大阿弥陀经》。五种原译本里面经题无疑的简称就是《阿弥陀经》,所以那是个题目,念到题目就要想到里面的内容。可见得念是很简单,里面的内容含义深广不可思议,这是一定要晓得,我们的早晚课才会得力,功夫就得力。否则的话,你不懂得早晚课的目的与精神之所在,纵然念一辈子,还是胡里胡涂,得不到一丝毫的受用,你一生的早晚课都叫白做了。只是念的那几分钟口善而已,除了口善之外,你还得什么?什么也得不到。这不可不知道的。
《无量寿经》讲的是些什么?我告诉诸位,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也就是《无量寿经》的批注。所以清初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它的境界跟《华严经》完全一样,是《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略说。《华严经》是广说,《无量寿经》是略说,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八十卷,部头大叫大本,这个《无量寿经》经文少,叫中本。提到中本,当然还有小本,什么是小本?我想我不说你们同学都知道,《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八十卷的是大本《华严》。里面内容完全一样,只是说的多少不同而已,内容同样的丰富。如果你要再问《华严经》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我就可以告诉你,三藏十二部,我们今天讲《大藏经》,这一部《大藏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批注,这你就应当知道了。所以《华严》上说一即一切,一是什么?一部《无量寿经》就是一切经,你念《无量寿经》就是整个《大藏经》都念了,一部都没有漏掉,你念《阿弥陀经》也是如此。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经就是一部经。在我们净宗本位上来给你介绍。或者说有一个学禅的,他念《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一就是一切?是的。《华严》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十玄门里头主伴圆融,一切诸佛,我们净宗是阿弥陀佛第一,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伴,一个主,其它都是伴。我们禅宗里面是尊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一,阿弥陀佛也是伴,这叫主伴圆融。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你无论以哪一尊佛为本尊,其它一切诸佛都是伴,所以一就是一切。因此三藏十二部经典,不管哪一部经典,你选这部经为主,其它一切经都是伴。主伴圆融,平等无二。我们这个心多清净、多平等,心开意解。绝对不是说我这个是主,其它都不如我这个,那就错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佛法里面讲的主伴圆融,很像现在美国讲的民主。总统,任何人选上你,你就是总统。任期下来全都是平民,就是这么一回意思。所以他的地位完全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我们平等心从这里建立的。
心平等才真正的得到清净,不平等,你的心怎么会清净?那不可能清净的。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有一主修的,我们才能入门。为什么?这个心才能专一,也就是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同时学很多经典,学很多法门,就不容易达到一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是佛教给我们的。是没错,你要晓得阶段,什么时候去广学一切法门?是你得到一心以后。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一定要按照四弘誓愿的次第,那是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次第,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得一心不乱了,就是烦恼断掉了,那个时候才有能力广学多闻,没有得一心,不可以。没有得一心,你没有智慧,智慧是从一心,从定当中生的。没有得定,没有慧,没有慧怎么能广学?所学的就是清凉大师所讲的「增长邪见」,所学的正法都变成邪法了。为什么?你胡思乱想,你怎么能得如来真实义?你所学的统统是你自己的妄想。所以这一定要晓得。
念佛一定要得理一心,才有资格。才有能力广学多闻。禅宗一定要开悟才能够出去参学,得定都没有资格参学,要开悟。要定当中开智慧,这个时候可以到外面参学,参学就是广学多闻。教下的参学要到大开圆解,没有到大开圆解,也没有资格出去参学。我们记住佛的这些教训,依法不依人,是绝对不会错的,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一句的教训对我们现在人来说,破除了许许多多的疑惑。因为有很多人说,譬如一部经,拿《无量寿经》,十二种翻译,虽然有很多失传了,现在《大藏经》还有五种,五种翻译的人不同,里面所翻的内容句子都不一样,我们依谁的?佛给我们讲「依义不依语」。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翻得不同没有关系,只要意思讲得不错就行了。这个教训很重要,意思翻得对就行了,语言多说几句,少说几句,他这么说,他那么说,没有关系。只要意思相同,意思不错就行了,不必在这个地方去争论。在这些翻译文字上去争论是错误的,你也不能得真实义,争论一辈子,自己得不到一点好处,所以这是给我们解决了很多的困惑。
会集,我们这个《无量寿经》尤其特别,这个事情,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的序文里面,他这个序文写得很长,写得很详细,诸位可以细细的去读一读。《无量寿经》确确实实是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说,跟其它经不一样。其它经,释迦牟尼佛在世只说一遍,没有说过第二遍的,唯独这个经是多次宣说。多次宣说,所以当时阿难尊者集结的时候也是多次集结。有的时候佛说得详细一点,有的时候佛说得简略一点,所以它梵文的版本就不相同。这些版本流传到中国,中国统统把它翻译出来,因此《无量寿经》的版本内容出入就很大。不像《金刚经》六种翻译,不同的翻译打开来一看,大致是大同小异,证明它的原本是一种。《无量寿经》里面差别很大,这也说明它的原本绝对不是一种,一种,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出入。譬如最大的四十八愿,汉翻译的是二十四愿,总不能二十四变成四十八,那怎么翻译也不能这么翻法;赵译的是三十六愿,这是最大的出入,所以从这方面看出来,至少是三种不同的原译本。证明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说。
多次宣说,可见得这个经的重要性。不是很重要的,佛何必说这么多次?所以唐朝善导大师给我们说,善导在中国,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弥陀化身再来的,那他说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说的。他给我们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意思是什么?他说一切诸佛所以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就是说《无量寿经》的,《无量寿经》就是他心目当中要说的,其它都是陪衬的。这了不起!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尤其末法以后,众生烦恼习气很重,除了这个法门之外,我们想想还有哪一个法门我们能够得度?
你说学禅,是高没有话说,我们尊敬到极处,我想想我没有能力。不要说开悟,我连得禅定的能力都没有,盘腿打坐我也可以坐几个小时,在那里不动,不行!心里胡思乱想,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摆在我面前,虽然是好像满规矩的,心里还动心。这就说明,我决定还在欲界。真正得到禅定了,五欲六尘不动心了,欲界断掉了,这才能生到色界,才能到初禅。所以初禅的功夫,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绝对不会动念头,那叫定。所以我想想我做不到,我没有这个能力。还是幸亏有这个法门说带业往生,意念不断我也可以往生,这我才有信心,我才有把握。
不是一个简单事情,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断烦恼。说老实话,欲界就已经这么难了,初禅、二禅定功更深,到四禅,到四空天,四禅八定,说老实话,还出不了三界。你才晓得这个法门修行真的不容易!所以别人修学那些法门,我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他有本事,有能力修,我自叹不如!所以只有回过头来老实念佛,唯独这个法门是个平等法门。明天、后天我会找个时间,把《无量寿经》简单跟诸位介绍一下它的特色、它的优点。也就是说,我们学了几十年,为什么回过头来选择这个,是有道理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好高骛远,瞧不起念佛法门,认为这是老太婆教,自命不凡!所以年轻的时候讲些大经大论,自鸣得意,讲到最后,想想看自己还是搞六道轮回,决定没有办法超越。在深深反省之后赶紧回头,再不回头,没希望,没指望了。所以要真正懂得依义不依语,一定要能够契入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不是思惟,不是想象,不是研究讨论可以得来的,要离心意识;换句话说,要清净心。咱们用这个方法巧妙极了,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地清净,你自然能够体会到几分如来真实义。圆满体会不到,万分之一、二也许可以体会得到,那就很有受用了。
第三句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这里面有很多种的说法,意思非常之深广。最简单的、最直截了当的讲法,就是我自己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帮助我脱离轮回,帮助我圆成佛道的,这就是了义。学禅的人,他那个法门,那一部经典,能够帮助他明心见性,那个对他了义,对我来讲不了义;换句话说,这个话是老生常谈,契机就是了义。机是什么?机就是我们本人,理是诸佛如来所证的真理。不违背又能适合我这个程度,我修学这个经典,我这一生决定能够超越三界,能够了生死,能够证大菩提,这个经对我来讲就是了义,我们要依这个经。
我们来看看,《华严》了义不了义?《华严》修法界观,我修不成功,对某一些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华严》是究竟了义,对我来讲不了义,他能够成佛作祖,我办不到。《法华经》了不了义?对那个当机者也是究竟了义,对我也不了义。我今天选择《阿弥陀经》,选择《无量寿经》,对我来讲是究竟了义。所以了义不了义要从本人来看,不是从经典。经典,部部经都圆满究竟了义,哪一部经不了义?所以诸位了义与不了义,是就我们本人来说的,不是法门来讲的,不是经典来讲的。你说依经典、依法门,那我们就又搞错了。佛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会错了,所以一再给你们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讲得很透彻、很明显。
所以了义不了义,平等不平等是在机上来说的,不是在理上讲的,这要认识清楚;换句话说,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修学的法门,而且这个法门说老实话,愈简单愈好。你看黄念祖老居士常常在讲经的时候,拿照相机做比喻,什么照相机第一?傻瓜照相机第一。一按下去,张张好,不要技术的。这就比喻什么?比喻这个净土念佛法门。那个华严、法华、禅宗、密宗,那是高级照相机,又要对光圈,又要对色温,又要对距离,哪一方对得不好,就照不清楚。机器是好,一个机器几万块,可是三十六张,一张都照不好,那就是什么?不契机。我们这个便宜的,几十块钱买买,张张好!问问自己是什么根机,选择什么法门,那就叫了义。那个照相专家的悬脚高架对他,他了义的。这个傻瓜照相机一按下去,对我来讲,我是了义的。他那个东西给我不了义,我这个东西给他还是了义,他一按下去也好,也是张张好,所以这叫平等了义。他那是不平等了义。这个佛法真是,每一字每一句佛的教训我们都不能够含糊,都不能够笼笼统统的把它带过去,那就错了。
末后一句很要紧,「依智不依识」。这不但在学佛,就是平常做人也不能离开。智是什么?我们今天讲理智,识是感情,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能够用理性,你去处世会圆满,会少麻烦。如果理性失掉了,专凭感情,那个事情就麻烦大了,就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烦恼,许许多多的障碍。学佛更不容许感情用事。我们亲近老师要理智,老师对待学生也理智。不能这个学生好,我很喜欢他,你一喜欢就坏了,落在情上去了。情是迷惑,迷情!佛法是理性的。要把感情转变成理智,转识成智,识就是情识,转识成智就是把感情转变成理智。我们世间人颠倒。你看世间人常讲,赞叹某人知识分子,智转成识,就是把理智转成感情,那就是知识分子。我们学佛的人要转识成智,不能变成知识分子,变成知识分子,搞得再高明也是世智辩聪,所以要晓得怎么转变法。
亲近老师要理智,同学之间相处理智,与大众相处理智,广度众生也理智,绝不落到感情。有些初学的同学来听,那佛法没有感情,这佛法很残酷、很冷酷,这还有什么意思?我有一年参加佛光山的夏令营,大专学生夏令营,就有学生(是个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佛家专门讲智,都没有讲爱情,那人要是没有爱情,活在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意思?佛光山距离高雄很近,高雄不有一条爱河吗?那很好,你跳到爱河里去,最有意思了。她不知道,佛家讲的要拿世间来讲的爱,那是真爱,你们这世间人哪有爱?虚情假意!你看今天要结婚,明天又离婚,那是什么爱?谁有真正的爱、真正的情?诸佛菩萨!阿罗汉以下的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虚情假意。所以你跟这些人接触,你要晓得什么都是假的,千万不要当真,当真就上当了。所以佛教换个名词叫慈悲。
世间人叫爱情,佛叫慈悲。慈悲是什么?是真实的爱情,那是真爱。「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度众生一定帮助你成佛,不到成佛,他绝对不会把你舍弃掉的。世间人哪有什么真爱、真情?迷惑颠倒!那叫可怜悯者,经上常讲「可怜悯者」。都是假的,所以这是佛最后一句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唯有理性,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是要知道的。所以我们能够遵守佛这四点教训,虽然生在末法时期,就如同在佛的面前没有两样。
我们今天的修学,依照佛的指示,像刚才我举的早晚课诵决定不能缺少。要培养自己的心愿,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像佛一样的平等,像佛一样的慈悲。弥陀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我们也要真正发四十八愿,每一天念四十八愿,不是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要你念干什么?要学!老师发这个愿,我也是发这个愿,我跟老师发同样的愿;今天讲的同志,志同道合。你将来到哪里去?一定到西方去。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找不到发这个愿的地方,发这个愿的只有阿弥陀佛,你一定到那里去,志同道合。这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有信心。
我们是凡夫,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做法许许多多错误,这些过错在原则上、大体上《无量寿经》佛都给我们指出来了。我们念了之后,认真的去反省,我们还有哪些过失,每天去念,每天反省,天天改过,这叫真修行,这叫真正忏悔。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念几句忏悔偈,那个罪业就忏掉了,哪有那么容易?没有那么容易。改过自新是真忏悔。昨天的过失,我今天没有了,今天的过失,我明天一定改掉,这叫真正修行,这叫真正忏悔。用这样的心态去做早晚课,你才能够真正得到利益。课诵是在佛菩萨面前学习,学了之后要应用在生活上,换句话说,这一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训,都能遵照佛菩萨的教诫去做,这才是个好学生,是佛的好学生。所以一定要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
佛法是师道,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菩萨也是佛的学生,前期的学生,好像同学一样,校友,他是前期的,我们是后届的。我们从佛门的称呼可以非常明显的体会到,我们称佛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创建这个教育的最初的一个创办人,我们称他作根本的老师。我们拜佛不是拜偶像,不是迷信,不是盲从,我们是尊师重道。所以遇到一些外国人,他们看到我们是多神教,看到我们拜木偶,所以往往轻视我们。我们要跟他解释明白,他就理解了。他们把这些佛菩萨都看作神。没有,我们佛教里头没有神,没有供上帝,没有供圣母,我们所供的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最初的一个老师。
最初的这个老师距离我们现在,西洋人的讲法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二千五百多年的老师我们还念念不忘,我们对于眼前的老师怎么会忘掉?我们对于眼前的老师那个恭敬心从哪里生的?就从这生的。我们孝顺父母,对于千年万世那个祖宗我们还供一个牌位,历代祖宗牌位,天天来祭祀,眼前的父母,你怎么会忘掉?这是教孝、教敬。孝敬用这种手段,用这个方式,使自性里面这个性德能够流露出来,能够应用在生活上,这是教学。不懂的人把它看作迷信,这冤枉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