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
为什么这样?因为每个人的自心本来的智慧本来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智
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我常说,佛就是智慧。这个话大家总觉得太简单,实
际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谈圆、顿教、华严等,我们就说唯识,这是大
乘始教,这是共同的。众生就是要转八识成四智,把前五识、耳眼鼻舌身,转
成「成所作智」。咱们是前五识,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意识,咱们是意
识,起分别,佛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是末那识,咱们执我,老执持这个
「我」,佛就转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赖耶识,
佛就成为「大圆镜智」。在众生就是八识;八识成为四智,就是佛。
所以这个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馀五度是瞎子。前五度离
开了般若,都不能成为波罗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禅定,不是布施波罗
蜜,不是禅定波罗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无障碍智慧
就是如来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无障碍智慧。
底下真实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实相念佛。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这样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相念佛,
(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参,扣己而参。)一是在念实相,一是实相在
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实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没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这个念头,就是佛。没
有佛以外的念头能念佛。所以说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讲?没有自己心
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这与夏老
师《净修捷要》讲得一样:「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
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就是咱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
。发了心来念佛,才开始觉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觉。所以
,始觉就合乎本觉了。所以我们修行始觉合本觉很重要。要有始觉,始觉需要
合本,合乎本觉,始本不离就直趋究竟。究竟觉,就成佛了。
【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
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法身自性故
。此就是《弥陀要解》,所作的《资粮》六信中的「信自」。这个不信,信愿
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决定於信愿,念佛的深浅决定你的品位。所以,信
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印光大师赞叹蕅益说:释迦牟尼佛自己来给《阿弥
陀经》写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弥陀要解》了。这个话非印老说不出,别人不
敢讲。此话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铜墙铁璧,风吹不入,
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检查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老
贪恋世间,愿是「欣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老对娑婆世界留恋不舍,愿
就不足。六信,顶多能信事,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
,信到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
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个化现度众生的佛,不是圆满究竟的境界
。当年在印度,有人见佛,只见黄面比丘;有人见佛种种光明、种种殊胜;有
人见佛像块黑炭;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当年印度人
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这样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藕益大师的话,念得风
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
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
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证明了藕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
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
。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将谓别有故」;以为佛是离开自性,另外有一
个。所以常说:「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错误。
【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能入了这个法门的话,念一句,功德就过於虚空没有限量。《无量寿经》
也讲:你如果达到一念净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很殊胜
的事情。慈舟老法师讲《无量寿经》,做了个科判,他特别提出一个「一心三
辈」。九品三辈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辈。
那不就是这个限量了,就是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皆得往生。
一种是不入此门、一种是入此门。再引证古德的话。黄蘖,临济的师父。
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向黄蘖问法,三次问法,三次遭痛棒。后
来到大愚禅师处开悟了。三顿棒子打得好。黄蘖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
有一部书「黄蘖传心法要」,是很好的书,佛教徒都应该看。「学道(此道非
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於是向外求觅,(向外去找佛
),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
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现在有人贪境界、求功用,想学功能,都落在
此话中;其结果为「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这是黄蘖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开示:「不觉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个人
不知道有自性,就说心外头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还有法。「坚持
此行,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输髓」,(烧身烧臂
供养,把头骨脑髓拿出来供养),「刺血写经、常坐不卧」,(晚上坐不倒单,
有人练不倒单,无济於事。不从心里头解决问题,都是从外面事相上著手。)
「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能修种种
无量的苦行,怎么样呢?「如蒸沙作饭。(把沙子蒸了来作饭。)这些话很坚
决,很明白,很透彻。「只益自苦耳」,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说,「不入
此门」不行啊!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段,这一段也就是谈《弥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种念佛
的念实相佛,实相念佛,所谓「理念」。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
由於念佛,念即忆念之意,忆佛念佛,忆念佛的功德。佛有无量无边功德
,出生诸佛的报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
。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从佛的法身出现报身、化身。刚才说念佛的
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么圆满呢?还要念佛的报身、化
身。因为佛现报身、现化身,正是为了救度我们。报身有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
。他受用身就是为了利他,化身更是这样。化身分两种:一种是应身,像释迦
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还有一种化身,如鱼篮观音,化成渔家的女孩子,
篮子里还有条鱼,由於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陆续拿出《心经》、《普
门品》和《法华经》,并说:「谁能先背诵,我就跟谁结婚」。用这变化身来
救度众生。
净土法门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
我们都知道。观像,是看阿弥陀佛像,眼睛里看著像,心里头也是这个像,这
也是一种念佛方法。观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观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
界),《观经》详讲此法。一步一步的练习,日观、水观、一步步上去。所观
的,就是报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大力提倡《观经》,实因众生是很困难。《观经》告
诉我们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万亿条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
旬是长度单位,一由旬约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赞唱:「白毫宛转
五须弥」,此根据《观经》而来。白毫是旋转圈的,有五座须弥山大。太阳是
围著须弥山转的,咱们围著太阳转。想想须弥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这
个心量与凡夫相较,我们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狭隘,观不出来。又云:无量
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所谓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报身就不一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
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
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
,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
,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
以,就没有魔障。这一点大家要坚决的相信。
这就是观报身。《无量寿经》里说:上辈往生之人,临寿终时,阿弥陀佛,
与其圣众,现在其前。就是报身佛来接引。中辈的人,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化
身来接引。报佛、化佛随著众生的修行,都来救度摄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
功德,出生诸佛的报化身。《观经》观阿弥陀佛的报身如此的伟大、如此的相
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
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光明作什么?摄受我们,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
报化。
《往生论》中五念法门,即五种念佛: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都是念佛。观察包括观想,忆念佛的功德,观像、持名都在其中。
【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
为其体。】
佛是如法界的量,这个量是无尽的、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如这个量,和
这个量相称,来示现种种身。佛身也无量,也无尽,也究竟,也不可思议。示
现了无尽的庄严。因为法界无尽,庄严也是无尽的。作无边的佛事:佛八万多
相,每一相八万多好,每一好八万多光明。这个光明遍照十方、摄受众生,作
无量无边佛事。这只是相好,一个方面,佛还有其他种种方面,所以佛作的佛
事无量无边。这些事,以什么为体?而能有这样的示现?「一以普光明智而为
其体」。智慧,佛是什么?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贤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
体,於是乎流现无量的身、无尽的庄严、无边的佛事。以下又引证《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
【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
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悉皆平等」,佛的
智慧,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满一切世间」,佛所现的这个报身,这个身充
满在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随类各
得解」。佛用一个音声,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国人,苏联人、美国人、日
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猫、狗、蚂蚁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以这个智为体,好像虚空中包括
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虚空当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为体,出生种种示
现。「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上面讲平等,此处讲无分别。这就是佛的智慧。
我们众生就是喜欢分别、喜欢执著,只是这样、不能那样。往往自己有一个成
见,我这个是对的,别的那个不对。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应了。佛是平等的,
没有分别。但佛不是糊涂,还是什么都清楚,只是没有爱憎在里头。我们就是
分别心,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为此智不可思议,没有限度、没有边界、没有分剂,所以具有这样的力
用。因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没有局限。这就是说,诸佛报化之所以出生,就
是因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为体,而能够有这种示现,出现种种的报身的、
化身的佛。首先把报化身佛的体------智慧,提出来。底下为了利益学人,预先
防止我们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
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
在凡夫的地位闻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并得到根本的智慧,称为「得
根本智」,这就是「开悟」的人了。凡夫做到这一步,在当前地球上应该还是
有的,只是不多。凡夫闻法、通理,能够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禅宗破初关,
就是见一见法身。
所以,这个境界不是气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们都是可思议的、有限量
的。我们这是离开言说、离开思量、离开语言、说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
不明白。开悟的人把他开悟的境界跟你说,你还是摸不著头脑。
到了这个地步,见法身,得根本智,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参
,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广大的后得智、差别智来修
行,来圆修圆证,他也就跟二乘一样,堕於寂灭。堕於此一境界:法身无为、
无相,不会生起诸佛的这种大用:要救度众生,示现殊胜的报身,建立殊胜的
佛刹。报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虚空,救度众生,现种种的化身像观音菩萨化身美
女,让打鱼的人因求婚,而背诵经典,来度他们。没有利他的心,没有成就国
土的心,不就跟阿罗汉一样了吗?所以说「堕于二乘声闻」。外道以升天为其
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为堕落。小乘以成阿罗汉为究竟,成为圣人,(阿罗
汉是圣人,是小乘极果),但是从大乘教、一乘教来看,还是堕落。所以「堕」
于二圣声闻境界。(密教里,跟声闻众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为他们不是大乘
行者。)
【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
《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
上。华严很不可思议。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
化天。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次法会呢?晋译华严是八会,唐译华严是
九会。(本论依唐译。)初会一共有六品,完全说的是如来证了果位的功德。
【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
二会至八会就有四会在天上说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讲阶次,一层层,
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
「六位」是专名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佛等六位。从
「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华严里头,都在介绍六位的因果。为什么
华严要讲这么多呢?就是让「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扩大你智慧的
境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佛家这么富、这么广,不读华严不知道。
过去为什么出现《华严经》,就是因为龙树菩萨,大智慧,有一天他觉悟
了,觉知过去行为都不对,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间所有的佛经都搞通了。
他就想,这佛教也不过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当教主,再创个新教。所
以一个人进步之后,往往会有叉路出现。龙王怜悯他,知道他的情况,请他到
龙宫。有很多人不信,龙宫怎么能去?很多人还是唯常识论,不合常识的,他
就不相信。对於华严、楞严都是从龙宫中取出来的,都是龙树菩萨的功德,他
们不能信。龙树菩萨进了龙宫,读华严,这才真拜服了释迦牟尼佛。在龙宫华
严经最少的一种,就是现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成八十
一卷。
读了华严,就「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他在许多的行门里头,从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空是对的,但阿罗汉证的是偏空,而不
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严国土」,他
也要庄严佛土。不是依偏空而庄严佛土,就不是阿罗汉,而是大菩萨了。怎么
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堕落成阿罗汉呢?华严正应此机。种种佛、种种功德
、种种过程,让行者免於走上这一条弯路。免於作了阿罗汉之后,多少劫,还
得发心,还得求菩提果。因为法华讲:那是化城,没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
最后还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弯路,这样就让他走直路。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
初会之中有普贤三昧这一品,这一品正显明了佛华严的全体。佛是怎么样
以他的功德来庄严他自己,最后成了究竟佛。这就是「佛华严」的意思。这一
品就显现了「佛华严」的全体。
【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
经里面说: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个三昧叫「毗卢遮
那藏身」三昧,这里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毗卢遮那藏身就是
如来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
繁兴大用。】
这个三昧依于法界为体,称法性,遍周一切,遍满一切,遍圆一切。「一
切刹尘」,大为一佛刹土,小为一粒微尘,都「普身示现」。佛的身体都示现
在里面,教导众生。不舍尘劳,而能兴起大用。此三昧是什么三昧呢?在一切
佛土、一切微尘中,都可以现身,都可以教导众生,可知:这不是沉空滞寂了,
而是「繁兴大用」。
【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贤
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
世界成就品里说华藏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
重世界,这个里头有清净刹土,也有浊秽的刹土。咱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丘
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狱,是一个不干净的国土,是秽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
,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一切都是微妙殊胜,是净佛土。
华藏世界之中,有许多是净佛土,也有许多是秽佛土。
因为众生种种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众生生到净佛土呢?
因为他心净,为什么我们在秽国土呢?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净。但是我们希望很
快就要到净国土去,赶紧要从不净变成净。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普贤十大愿王,深入到普贤十大愿王,就可以
知道一切处无非佛土。佛学院的学生想去五台,参拜文殊。其实哪里不是五台?
这,就是五台。哪儿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纵横自在,大安乐。「一切时无非佛事」。所见一切皆法身,一切事
究竟坚固,连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还有什么不是佛的法身,哪一处不是佛
事。所以,「举足下足无非道场」,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场。
所以全在当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么见,你就是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
行动,也就是你的下场。没有任何人来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狱是自己走去的
,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谁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看成一个美女,赶
紧过去,就抱。啊!烧死了。烧死了风一吹就活,可是这教训完全就忘了,再
看还是美女,还要抱,又烧死了。所以,众生就是很顽固,千生万死,不能觉
悟。不是佛责罚人让他入地狱。《地藏经》里,佛拜托地藏,众生有一毛一尘
的善根,就别让他入地狱。所以我念《地藏经》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给
我们托情时,老流眼泪。
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可以称性遍周一切尘刹,度化众生,其中有净土、有
秽土。能深入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事无非佛事。至於华严最后一
品: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