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正法
学佛须具正知见,开悟更须正知见。 欲得正知见,理应依法修行。何者为法?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胜义谛的经验。
真理不能创造,因为其本来即存在。释迦世尊发现世间宇宙、人生的真理,发现缘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体悟到众生皆有如如不动之清净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为令具缚沈溺看破世间假相,了幻非实,远离妄执,乃不辞辛劳,慈悲宣说。 每一个时空皆是缘起性空,法就存在于每一个动点、每一角度,行住坐卧皆是法的展现。眼见耳闻,于一切生灭无所住着,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
小乘破我执,证我空。大乘法法执,证法空。 胜义谛(第一义谛)乃是究竟义,谓空空,即是边空的观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动念,则无染污,切勿知见立知,便可见本来面目。 修学之始,以守住、保任、观照为用功初阶,日久工深,自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一切相皆属缘起性空,见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现。
弘一大师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 世间义理甚浅,行之却很复杂;出世义理极深,行之却很简单。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当可谓福薄障重。何以故?无因缘了生死故。今所谓正法,举凡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念处、五停心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皆属之。 万法回归自性,名为正法。若离体说法,即名相说。离现前一念清净本性,即是外道。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生邪道,不能见如来。」盖五蕴本空,若以见闻觉知求法,乃是求见闻觉知而非求法。 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盖相乃因缘聚合,当体即空),方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究竟而言,本来无一物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盲龟值浮木。听闻无上大法,自当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圣财,以「信财」为首;净土三资粮,亦以「信」为先决条件,可知「信」乃生死长夜之明灯,当以法为船筏,心领神会,信解行证,直达涅槃(于生死当下见涅槃)。 然值此末法,邪说横流,异端并起,谈说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当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界定正法之准绳,审慎拣择。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实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
三法印系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印者,认可、验证之意。 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别印证法之正邪,故称「三法印」。
内容梗概,开演如下: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槃寂静: 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能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婴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主不得。唯有佛陀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允称为佛教是可贵之处。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槃。」 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生死与涅槃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槃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业。
◎一实相印者:指真实无二,离诸虚妄之大乘义理。即吾人所谓真如、法性。倘能在缘起法中,远离种种知见,内外俱空,活生生的现象界,便是寂灭之清净心。了悟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性。虽处处如幻,亦处处实相。只须幻相看得开,实相自显现。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八万四千门,多似恒沙。 欲以有限生命,开启永恒慧命,当以法四依为根据,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经;一为胜义正法,指证得无漏(真空无生)之理。 行者应以教法、真理为凭,不可盲目信靠缘起幻有之臭皮囊。盖法可脱在缠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则难免主观我见,若不契佛说,则当舍离。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前者指中道实相之谛理,后者乃为弘范而权巧之方便宣说。两者权衡,自当依了义经方能究竟解脱。
◎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为传达义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释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尔依循表相文字,断章取义,而轻忽其中所欲传达之内存意涵。
◎依智不依识:智者,非世智辨聪,而是真实圆满之智慧。识者,乃迷惑妄心攀缘尘境所生之虚幻认知及觉受。 行者当以般若为依凭,不应以人间情识为指归,方可得证究竟涅槃。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尤应护持当下之起心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