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戒学简介 [复制链接]

1#

    佛陀制戒的意义

    许多人往往错误地以为戒律是一种束缚,用一种烦恼的心来对待佛的戒律,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

    其实,戒律是佛对我们无明众生一种最好的保护。佛经里面一再地强调:“戒住则法住。”戒律是如暗室明灯,如渡海船筏,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的纲常,是人迈向佛道的准则。持皈依戒可以保护我们避免三恶道,持五戒可以保护我们得到人身,持罗汉戒(解脱戒)可以保护我们脱离轮回,持菩萨戒可以保护我们圆成佛道,持三昧耶戒可以即身成就。

    《四分律》卷一中,记载着佛陀制订戒律的缘起——

    佛陀向舍利弗说道:“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舍利弗于是请佛陀制戒说戒。
  佛陀以制戒因缘尚未具足,说:“如来未为诸比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又说:“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住持佛法的中心力量在僧团,欲求正法永存,当制戒律。佛陀所采用的方式,便是以“随犯随制”来制订戒律。也就是说律藏中的每一条戒,都是佛陀为了随顺当时的情况,依照当时的风俗民情,因时制宜,善巧制定的。佛陀成道后十二年间,仅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因为佛陀出世之初,弟子清净,不须别制禁戒。
    十二年后,弟子中有不如法者,佛陀乃告诫:“不次不可这样,应制定这样的戒,以后不可再犯。”此后,次第随犯随制,就成了现在的戒律。例如《大智度论》卷二云:“忧波利(离)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尔时,须提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须提那是中印度毗舍离国迦兰陀村迦兰陀长者的儿子,曾于重阁讲堂听闻佛陀说法而出家,后因与其妇行不净,因而成为佛陀制戒的嚆矢。

  佛陀在结戒之初,曾宣说制戒的十大利益:
  1.摄取于僧:藉和合清净的僧团来摄受僧众。
  2.僧欢喜:使僧团大众能和合相处。
  3.令僧安乐:使修行梵行者能安住于佛法之中。
  4.令未信者信:使未生信心的人生起信心。
  5.已信者令增长: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
  6.难调者令调顺:以戒法来调伏个性顽劣的众生。
  7.惭愧者得安乐:因自觉而反省忏悔,立愿修正后,内心清净快乐。
  8.断现在有漏: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断除现在烦恼。
  9.断未来有漏:使僧众断除现在烦恼后,产生定力,能除未来世的烦恼。
    10.正法得久住: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得以长存。
  此十大利益,正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能够遵行戒法,便可增长信心,清净僧团,使正法久住。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戒,是成就无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三无漏学的基础。在《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佛陀告诫弟子们:“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意在于邪,终不得道。”

  因此,佛弟子首先要皈依三宝,之后更进一步受持戒律。佛教的戒律可分为五戒、八关斋戒、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及菩萨戒等六种。依受戒的差别,将佛弟子分为七类,名为“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上述戒法中,五戒、八关斋戒及在家菩萨戒,属于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则是出家僧众依次奉守的戒条。
[MP=400,00]http://www.haikong.com/foyue/../fileupload/23xylf.wma[/MP]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戒学简介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TOP
3#

回复:戒学简介








一般人一听说佛门的戒律,就觉得不可思议,且颇有微辞。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痛快淋漓,尽情地生活才对。其实所谓这样的顺其自然,不过是攀缘外境,心灵随境升灭,想怎样便怎样,纵容自己造业的借口而已。什么是顺其自然呢?顺其自然就是如法修证,顺应于本然如是的“道”。这个妄想虚幻的“自我”绝不是自然,率性而为则更不是什么自然,胜义的“道”才是自然。这一点许多人都弄错了。  
  的确,我们本来的真如实性确实是本真自然、清净圆满、无质无碍的。可无始以来的业力与习气及“自我”的积重难返,已很程度地遮蔽了这个本心与真性,它让我们已经非常地远离了道。因此,我们当然就不能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无为心态(此乃大妄念),妄自奢谈什么“顺其自然”。要真正的做到或是达成顺其自然,首先要刻意有为地如法修行,且一定还要有戒行,直至亲证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正是为了尽可能地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与习气及“自我”的积重难返,便于我们清净无碍地修行和生活,佛门才相应地订立了一些戒律。道家有一句话:“逆则生,顺则死。”   有纵容、顺从自己不对的地方(指违背“道”的那些东西)肯定死路一条,克服、超越自己不对的东西才能前途光明的意思。因此,宽泛一点理解,我们超越与克服一切不良习气的行为就是戒行。  
  其实,小到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大到一个国家的法令法规,什么不是戒呢?儒家的“克己复礼”,普通人的自我约束不是一种戒吗?戒不过是修正错误、预防不良言行的一种手段而已,那绝不是目的。正因为我们绝不可能天生完善、完美,我们才需要接受戒的约束。诚如一个公民必须遵纪守法,哪怕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也不能去偷去抢,否则法律就会制裁他。  
  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人格伟大的善人,同一个依法修行的人一样,什么法律、法令或戒律对他又有何用处?形同虚设罢了。这些东西,只针对已经违背它们和企图违背它们的人才会有作用力、约束力。况且行为端正,不意味心地就一定纯洁无邪,真正高层次的戒,并不是身戒,是“心戒”。即心思念头不干净不如法也算犯戒。佛门对修行人的要求当然比对世俗中人要高,比如佛门高层次的戒律中,有作恶的心念和不行善的心念都可以理解为“犯戒”。菩萨不能“轻舍一众生”   ,否则就是犯戒。但戒的本意,同世俗生活中法则法规的产生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止恶防非和扬善。  
  戒永远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即身戒,无相即心戒。身戒较粗浅,但却是心戒的基础。身戒是否毁犯,可以时时让我们觉知“心戒”是否成功。反之,倘若心戒成功,身戒无从安立。从理论上讲,对于一个定慧力很高的圣人,一个连内心也很高尚纯洁的人而言,戒的层次实在太低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我们普通人,对于一般的修行者,不持戒是绝不可能的事。  
  佛学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说。一切法门都不出戒、定、慧。持戒,是为了避免恶业,培植善业,让身、口、意三业清净,生出定慧力。虽说佛门的戒律颇多,其实也只需用几个字来概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对于修行者而言,只要我们有意志、有毅力尽可能地持净戒,就可以减少自己的业力,避免一些我们无法把握的恶果、恶趣出现。再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只有在正确的禅定中,我们才会升起真正的慈悲与智慧。由此,持戒是功德无量的事。(注:关于佛门具体的戒律,请查阅相关佛典。)  
  佛世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   “以戒为师”可是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法要。完全可以这么说,无佛驻世的岁月里,应靠戒律代替师或佛的地位,无戒也就等于无师或无佛。佛门中的律宗就是以戒为修行的下手处。象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淑同)就是著名的律师。他持戒非常精严,未悟道前曾误解过密法,悟道后,则专门为此写了忏悔文以示心迹。弘一法师圆寂时瑞相横生,法体火化时得了许多舍利,是因持戒精严而修道成功的光辉典范。  
  不过,佛弟子更要明白的是,持戒即要明了戒行的目的,不要刻板地拘泥于表象或形式。戒的本义是为了摄心。正因为我们习气深厚,身、口、意的贪嗔痴还很粗重,故才要行持初步的身戒,而真正的戒实是在于心。受戒并能持戒当然是很殊胜,但我们又不能机械地理解戒相和刻板地行持戒条。只要恶的心念不升,身口二业自也无从安立。佛门有句话说∶“心地清净,是名真持戒。”有些人常常只从戒相上去看,动辄认为别人又毁犯了戒律什么的,往往并不能明悉戒体清净了,那才是真正的持戒。
  根本上讲,戒、定、慧是一体,一个真有智慧的人,他的戒、定功夫也会比较高,他自然不会对戒律有所毁犯,这同世俗中的聪明人不会干蠢事是很相似的。反过来看,一个有定的人或在定中的人,怎么会有犯戒造业的事发生?这同世俗中的人,以意志或毅力自我克制,不为一切坏的诱惑所动,不会去干糊涂事也是比较相似的。而且,我们仅从一种相对性而讲,戒、定、慧也可以分别作为修行的下手处,比如读经听法是以习慧为其下手处,打坐参禅是以习定为下手处,严以待己,认真持戒是以戒为其下手处。每一处修持成功了,其它两处自然也会成功。  
  只不过就我们常人的生活状态而言,修定和慧并不好了知和把握,持戒则较好理解,且上手也方便。戒行的本义在摄心止妄,所谓心无所住就是无戒而戒了。正是因为我们凡夫心过于散慢、杂乱,习气深重,所以先从粗重的“身戒”做起。予于大菩萨、大圣人而言,其心无染著,心性纯正,遇境如如不动,没有贪嗔痴烦恼,其身语意则不在于戒相的形式了。  
  总之,戒、定、慧就象三道修行的大门,可以分别成为佛弟子入门修行的机缘。一些人一看佛经,或听闻大善知识传法,马上就入门修行,这是以“慧”   入门,有些人不为外界所惑,有毅力把持自己,且喜欢打坐练气功,在此过程中对佛法有所感应或认同,决定入门修行,这是以“定”   入门,一些人天生对沉沦、堕落的言行很反感,并能克制自我不良习气的膨胀,不纵容自己,以此“戒”   的素质对佛法生出信心和兴趣,决定入门修行,这就是以“戒”   入门。所以戒、定、慧是有许多层次的,它们既有一种递进关系,又有一种互动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位一体。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根本上讲,只有佛才是真正彻底的达成了戒、定、慧一体的人(无戒而戒,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定慧不二),所以他由此才彻底破除了无明,并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认为我们都应该抽一点时间来“学戒”。我发现对于佛门戒律,不仅未学佛的人知见不对,有时一些佛门中人对戒律的理解都是不够到位的。曾有一位佛友就写信问过我,说对于造相同罪业的人来说,是否受了戒破戒、犯戒比不受戒的人还要重?其次是为什么杀人比杀一只鸡的罪报大,不是说众生平等么?  
  其实,这位佛友的疑问还是牵涉到一个胜义谛和世俗谛之对应关系的问题。首先,从胜义角度看,一个人无论是否受戒,杀生自会有杀生的果报,诚如知法者与法盲犯了法同样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样。破戒的果报不是什么外力所加,是自身心识的业因感召,其间并不存在受戒比不受戒罪业更大之别。破了戒就没有戒,因果不爽,对于任何人都一样。从世俗谛来讲,知法犯法比无知或过失犯法的罪性当然相对会大一些。反之于逆境违缘中能坚持守法的人,比那种没有找到犯恶的下手机会显得守法的人也要殊胜可贵得多。佛经上也讲过,末法时期的人能持戒极端不易,末法人持一分戒比正法时期的人持五分戒功德要大。所以一切尤如硬币的两面,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  
  戒与不戒首先在于心,果报大与不大仍然也在于心。释迦牟尼有一世为救500个商人,万般无奈下(当时没有选择的余地),破戒杀了一个企图害这500商人的大恶人,结果他死后升了天。这个佛门公案并不是在鼓励修行人破戒杀人(实则上释迦牟尼心中无有“犯恶”或自私自利之念)。这恰是说明大圣人、大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作了舍我其谁的重大牺牲,即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雄无畏。事实上释迦牟尼不仅救了500个商人,同时也免使那个大恶人造下更严重的罪。当世是取了他的命,但根本上却是替他避免了更多的恶缘和冤冤相报(是“杀渡”,即是能保证来世渡他)。那么,释迦牟尼其死后升天并非说明佛不落因果,只是当世杀人的业力抵不过其善业力的大,故杀人的果报往后挪了一下而已。但对大圣人、大菩萨而言,心无染著,心净土净地,予诸苦不苦,天堂、地狱与佛净土在其眼里并无分别,下地狱行的无非都还是利益众生、如法修行之事,故他们能坦然面对一切是非和因果。这叫不昧因果。  
  所以这个不昧因果不等于是不受因果。所谓六道众生轮回受报之说,什么依存于不同属性的空间,有什么地狱、天堂、佛土等等的不同,这些都是一种因为众生有分别意识及相应出俗谛名言而为之安立的传法。我们凡夫以为有“我”,恐惧失去“我”,因无智慧,被业力所牵分断生死,隔阴之迷等因缘所至,心识分别所缘,故才有六道轮回之苦。而这一切苦在佛菩萨等眼里是不存在分别的,故圣人受诸苦不觉得为苦。  
  我们再从俗谛角度而论,人身为道器,人身难得,相对畜牲饿鬼等类而言,自是善趣,其业障较轻,所以杀人与杀鸡之罪业自会有轻重之分。比如五逆重罪中,杀父母、杀阿罗汉就比杀普通人罪重。这其实非常的好理解,就是在世俗中一个人如连父母也杀,自会受众人唾弃,其业障之深可见而之。所以在俗谛中一切法都有其相对性,再则,在世俗中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的罪相也不同一样。修行亦如此,对戒的毁犯在于发心的有无及大小。而我们从胜义谛的角度讲,众生平等,众生亦与诸佛平等,因为佛性一样故。予实相中无二无别,迷时为众生,悟后为佛。所谓罪业无自性(善业也一样,善是修行的助缘和资粮),心灭罪亦灭,罪业是可恕可转化的,因诸行无常故。所以当一个人心识净化,空了,即是已彻底灭罪了。
  关于戒律的知见问题,我们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往细处说一下。
  老实讲,佛世尊当年所订立的许多戒律都是有其“密意”的。正因为对于门外汉、初学者、修行未达到一定次第者、所修法门不相应者,有些极有可能会误导他们,引起他们误解,甚致引起一些疑谤,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秘而不宣。比如出家人的戒律就比较严格而具体,这是因为他们是专业的修行者,自然就要对自己实行较高的要求。既然修学有次第,自然戒律也会随之而相应。就拿一些出家人“过午不食”来讲,所谓过午不食即中午之后只喝水不吃任何食物。大家都知道,我们这样的生命叫“饮食男女”。食和性是我们生命最基本的两大特征,自然也是导致我们身不由己参予六道轮回的根本动力,我们这样的生命,是因男女之爱欲而来到这个属性的空间的,而出家人在主动断欲的前提下,继而从饮食上超越这种六道之根本习性,予智慧解脱自然大有裨益。
  能过午不食且又能断欲者,一般身心都清明朗澈,气脉通畅,故修行的障碍很小。再说,六道中另类的一种生命叫饿鬼,他们的饮食习惯是下午进食,有些因其业障深重而不能如意饮食,眼巴巴见我们进食,自会痛苦万状,故哪怕仅因慈悲情怀,一些修行人也乐意“过午不食”。其实对于任何修行人,若真敢从男女或饮食上入手修行,那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佛门中常有高僧大德过午不食,夜不到单(即不卧床睡觉),却能满脸红光,健康长寿。可见世俗生命的规则对他们并不起作用,他们的心已不染执于这些事相,待功夫渐入佳境后,自然就能超越这些粗重的六道习性。
  所以,我们生命的规则在于习性,不在于事相,其间并无统一不变的世俗道理。就象贵州人祖祖辈辈都吃辣,吃得再多也不易上火,而广东人沾丁点儿辣味儿身体就立马上火,有的喉咙还肿得很厉害。不过,既然诸行无常,习性便是可以改变的了。象狼只吃肉,是典型的肉食动物,而被人类训化成狗后则成了杂食动物,象宠物狗的饮食习性则更接近人类,什么冰淇淋、奶油蛋糕都爱吃。大象、牛羊等只吃植物却一样有营养,且身体格外强健有力。一些修行人辟谷后自然断食数载,精神能与天地相往来,可以与宇宙实行最精微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身心一样非常健康。所以,生命既没有永恒不变的习性,也没有统一固定的样式,一切属性规则都是因执取而成的习惯和习性。就拿我个人来讲,我素食后就比食肉时身心都要健康和清明。  
  当然,说到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法无定法,都是缘起的产物,是法就总有一定的针对性。故而修行的法子很多,处处在在,点点滴滴都是下手处,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手段,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法子,不同境界有不同的修法,一切都要量力而行,各人的具体情况和机缘不一样,我们均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盲目效仿和执著。在实际的用功中,一个人尚有觉知能力已是殊胜,即在起心动念的当下,予一切不合法度的东西马上觉知返照,提起正知正见,安驻于正念之中。这,便已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持戒”了,这就叫如法修行。当身戒无大的过患后,便能持心戒,若还能训练自己起歇止妄念,净化心识,那已是在修习禅定了。  
  日常中,确实有一些习性痛下决心后便能纠正,但有一些生生世世都积重难返的根本习性则不可能一步到位(比如象饮食与男女),否则就会反弹更厉害,收得恰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们修行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初习者开始都不要过于违背常情、常态,要习惯于从自己心行上多下功夫,随时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学会放下,训练自己不要执著和自我纵容。其实我们只要心不染著贪爱,许多习性自会慢慢摘除。尤其我们普通在家的修行者,别说来不来就从男女和饮食上大做文章了,我们若能点点滴滴洗涤心性,维系正知正见,慢慢剔除许多积习难返的不良习气,就已是难能可贵的了。修行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别只盯着事态不放。一个人只要坚持如法地修持不已,用功渐深,功德渐长,许多事态渐渐便会有所改观,到时候一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TOP
4#

回复:戒学简介

浅谈三归依



说到佛门的戒律,首先还得从三归依开始说起,三归依是走进佛门的第一步,一个人只有归依了三宝,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否则,学佛学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佛学者,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人生的好处,却终得不到解脱生死的真实大利。这也就是说,处于三有轮回苦海中的有情,只有依靠三宝的救护,才有解脱的希望。正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惧,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归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亦无如之何。"所以,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佛法利益,首先必须归依三宝。


归依即归投依靠的意思,归依的境是佛法僧三宝,也就是说,三宝是可以归投依靠的地方,归依三宝,就可以得到三宝的护佑,不堕落恶道。


归依的具体内容是:归依佛,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自在天魔;归依法,从今以往,称法为师,更不归依外道典籍;归依僧,从今以往,称僧为师,更不归依外道邪众。从这段归依的内容可以看出,归依也属戒的范畴。因为戒有警戒的意思,而归依其实是发誓愿,既已发愿,就应遵守自己的誓言,时时警策自己,不可违背誓言,同时,三归依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等,皆依三归而发戒,故知三归亦属戒的范畴。


若就归依的境 ----- 三宝来说,有四种:1.化相三宝,即佛陀在世时,佛陀为佛宝,佛陀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为法宝,诸大声闻弟子为僧宝。2.住持三宝,即佛灭度后,佛像,经书和出家人。3.理体三宝,即众生本具的真如理体,自性本具三宝。4.一体三宝,即佛法僧三位一体,佛宝本身即具法僧二宝;法宝本身即具佛僧二宝;僧宝本身即具佛法二宝。


归依三宝一定要弄明白,我们归依的并不是外相上的三宝,外相上的三宝是给我们作榜样,引领我们进入佛门的,开发本有自性,归依自性本具的三宝,着才是我们归依的真正目的。千万不可以把这个理念搞错了,心相外求,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六组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讲地更透彻,归依三宝,就是归依觉正净等自性三宝,归依觉,觉而不迷;归依正,正而不邪;归依净,净而不染。


归依虽是学佛的第一步,但在受归依时仍要缘一切情非情发广大誓愿心,方得戒体,否则只是形式而已。


诸大经律中,赞叹归依功德的极多,如《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得安乐。” 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希有经校量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一切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三归功德多。” 《稀有校量功德经》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盘寂静的究竟乐...


归依又有三品不同:1.上品归依者,心冥一体,三宝诸戒,自然具足。2.中品归依者,持诵三宝名,或一佛名,久久不退,可成圣果。3.下品归依者,当食“五净肉,”不作屠,沽,魁脍,狱卒,妓女等恶业。邪恶之友莫往来,遇三斋月六斋日亦需禁止酒肉,五辛,如此行持,弥勒初会即得解脱。


三归的对象并无严格限制,六道众生皆可受持三归,佛教史上第一位受持三归的人是佛世时耶舍的父亲。



TOP
5#

回复:戒学简介



常住须凭戒力扶,莫将妄用恣贪图,


掌他三宝门中物,惜似双亲两眼珠。


暗里纵能机巧算,冥中自有鬼神诛,


丝毫若也无私取,免得来生作马驴。


——洞山禅师

TOP
6#

回复:戒学简介



若知我空,谁受谤者?若知无我,烦恼何生?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