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禅 [复制链接]

1#
 

禅修的坐姿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也就是完美无缺的学问。现在只说“定”吧!定”就是“戒”与“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证实验的基础。换句话说,凡是要修学证明佛法的人,都要先从“定”开始。
  有了“定”,才能够真正达到庄严的“戒”体,然后才能启发“慧”而达到通明的境界。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依“定”力为基础,才能够达到菩提果海。任何宗派的修法,都离不开定,由此可见修定是多么的重要。
  不过,所谓的定并不是专指跏趺坐(俗称打坐)而言,在佛学中,把入的日常生活,统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就是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在四威仪中,“坐”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姿势而已。要修定的话,不但坐时要定,在另外行、住、卧三种姿态,也要能够定才行。不过,在修定开始的阶段,以坐的姿态入门,是比较容易罢了。
  坐的姿势有很多种,只谈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种之多,而依照诸佛所说,在所有的打坐姿势中,以跏趺坐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势修得定力以后,应该注意在另外行、住、卧三威仪中,继续锻炼保持已得的定境,进一步更要达到在处理一切事务及言谈时,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坚固。
  用坚固的定力去证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样,相当方便,得心应手;然而,如果见地不正确或不透彻的话,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现在将修法的重点和概念,简要叙述于后,如果要探求进一步的奥秘,还需要修习所有经典,尤其是禅观等经典,如天台止观、密宗法要等学,都要详细了解贯通才行,现在先谈坐的方法:
  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双足跏趺(俗称双盘),如果不能跏趺坐,就采用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采用如意坐(左脚放在右腿上)。
  二、两手结三昧印(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
  三、背脊自然直立,像一串铜钱(身体不健康的人,最初不能直立,不妨听其自然,练习日久后,就会不知不觉自然地直立了)。
  四、两肩保持平稳(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压力)。
  五、头正颚收(后脑略向后收,下颚向内收,轻轻靠住颈部左右两大动脉)。
  六、舌抵上颚(舌尖轻轻抵住上门牙根唾腺中点)。
  七、两眼半敛(即两眼半开半闭,如开眼容易定就开眼,但不可全开,要带收敛的意味,如闭眼容易定的话,可以闭眼,但不可昏睡)。
  注意事项 
  一、打坐时应将裤带、领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一律松开,使身体松弛,完全休息。
  二、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否则,在打坐时风寒侵入身体,没有药物可以医治,这一点须特别小心注意。 
  三、最初修习打坐的人,应该注意调节空气和光线,光太强容易散乱,光太暗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气要能对流。
  四、初习定的人,吃太饱时不可打坐,如觉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强坐,应该睡够了再坐,才容易静定下来。
  五、无论初习或久习,坐处必须使臀部垫高二、三寸,初习打坐的人,两腿生硬,可以垫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渐渐减低(如臀部不垫高,身体重心必定后仰,使气脉阻塞,劳而无功)。
  六、下座时,用两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活动,然后再离座,并且应当作适度的运动。
  七、坐时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的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松了。千万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峻冷,内心就会僵硬紧张起来。
  八、最初习坐时,应该采取每次时间少,但次数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强久坐下去,则会心生厌烦,不如每次时间短一日多坐几次才好。
  在开始修习禅坐时,应该特别注意姿势,如果姿势不正确,养成习惯,就无法改正了。而且对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并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规定,有很深的涵义,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则,应该切实遵守。
  人的生命要依赖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养精神,才能达到健康的生命。培养精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没有妄念,身体安宁;心中一空,生理机能才会生生不绝。能够不绝的生,另一方面再减少消耗,自然会达到精神充沛超过平时的状态。
  人的精神是随着气血的衰旺,而呈现充沛或亏损的现象。如果思虑过度疲劳,气血就浙呈亏损衰弱的现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绝虑弃欲可以养神,也就是说,身体保持安定状态,生命就有了根,丢掉了思虑。摒弃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养。 
  古代医学认为人的生机是藉着气化而充实的,气的运行是循着脉的路线,这里所说的脉,并不是血管或神经,而是体内气机运行的一个有规则的线路。这个气脉理论是相当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奇经八脉,是从古代道家的说法脱胎出来的。道家认为:人体中“任”“督”“冲”三脉,对于养生修仙是最重要的。西藏密宗的观念,认为人体中的三脉四轮,也是即身成佛的关键。
  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甚深内义根本颂》,在这本颂中所讨论的气脉学说,比较《内经》及《黄庭经》等书,各有独到的地方。
  藏密和道家,虽然都主张修三脉,不过道家是以前后位置的任督二脉为主,藏密则以左右二脉为主。修法虽然不同,但两家都是以中脉(冲脉)为枢纽关键的。
  至于禅宗坐禅的姿势,采取毗卢遮那七支坐法,虽然没有明白说出来注重气脉,可是,坐禅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包含气脉问题了。 
  两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气不浮,并且可以使气沉丹田,气息安宁。这样心才能静下来,气也不会乱冲乱跑,而渐渐循着各气脉流动,反归中脉。等到气脉可以回归流于中脉,达到脉解心开时,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两忘。这时才能进入大定的境界。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脉还没有安宁静止下来,而说能够入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普通人的身体在健康正常时,心中感觉愉快,脑中的思虑也就较少,在生病的时候就刚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开始见到心空时,一定会感到身体轻松愉快,那种神清气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可见心理和生理两种是互相影响的,是一体两面的。
  人体中的神经脉络,是由中枢神经向左右两方发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所以,在打坐时,两手大拇指轻轻抵住,成一圆相,身体内左右两边气血,就有交流的作用了。
  人体内的腑脏器官,都是挂附于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时,背脊弯曲不正,五脏不能保持自然舒畅,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竖直脊梁,使腑脏的气脉舒泰。如果肋骨压垂,也会影响肺部收缩.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扩张。
  我们的后脑是思虑记忆的机枢,颈部两边是动脉的路线,由于动脉的活动,能运输血液到脑部,增加脑神经活动。在打坐时,后脑稍后收,下颚略压两边的动脉,使气血的运行暖和,可以减少思虑,容易定静下来。 
  两齿根唾腺间,产生津液,可以帮助肠胃的消化,所以要用舌去接唾腺,以顺其自然。
  心和眼是起心动念的关键,一个人看见色就会心动(听到声音也会心思散乱起来),这是先经过眼睛的机能而生的影响。如果心乱的话,眼睛会转动不停,一个人如骄傲而又心思散乱的话,他的两眼常向上视;一个阴沉多思想的人,两眼常向下看,邪恶阴险的人,则常向左右两侧斜视,在打坐的时候,采取两眼敛视半闭的状态,可以使散乱的心思凝止。
  打坐时松解衣物的束缚,可以使身体安适;常常面带笑容,可使精神愉快,这些条件对于打坐修定是很重要的。
  所以,禅坐的姿势,对于气脉很有关系,虽然禅坐没有专门讲究调和气脉,但是,这个调和气脉的问题,已经包含在内了。如果专门注意修气脉的话,很容易发生“身见”,更会增强一个人的我执,这个我执和身见,就是证得正觉的大障碍。
  静坐的姿势,十分量要,如不把姿势调整好的话,弄得曲背弯腰,常久下去,一定会生病。许多练习静坐的人,有的得了气壅病,有的吐血,使身体害了禅病,说起来都是因为打坐姿势不正确引起的,所以修习静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势才是。
  如果依照正确的方法和姿势修习,身体本能活动发生作用,身体内的气机自然流行,机能也自然活泼起来,就会有大乐的感受,这是心身动静交互磨擦激荡而产生的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一概不可以认真或执著,因为现象就是现象,不久会消失而成为过去,如果对现象执著的话,就进入了魔境,就是向外驰求了。
  如果修定方法正确的活,自己的心身必会得到利益。譬如说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呼吸深沉可入丹田、四肢柔畅,连粗茶淡饭也会和山珍海味一样的好吃;如果原来有病的人,也会不药而愈,精力也觉充沛。修定到了这一步,应该注意减少消耗,如果犯行浮欲,就会造成气脉闭塞,心身都会得病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做禅



[MP=400,00]http://www.haikong.com/foyue/../fileupload/foyue/rulaiyiye.wma[/MP]

TOP
3#

回复:做禅

阿弥陀佛!


功德无量!


心中无净,


真禅不生.


无禅之定,


净土落空.


禅净双修,


相辅相成.


带角老虎,


虎虎生风!


[em2]

TOP
4#

回复:做禅

[em15][em20]
TOP
5#

回复:做禅

禅师的最后一课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奥秘。禅师突然问他的弟子们:“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的都很好。这样吧,寺后面的那块地已经荒芜了很久,杂草丛生。我们将这块地分成几块,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将分得一小块地。从明天起,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而我也将同样运用我的方法。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寺后的那块地相聚吧。”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如约相聚在那块地旁边,他们之前用尽了所有的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早已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师的方法是什么。


    果然禅师所处理的那块地,已经不是杂草丛生的景象了,取而代之是金灿灿的庄稼。


    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


他们围着杂草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TOP
6#

回复:做禅

  


何为禅? 生活无处不是禅只要你怀着一颗向善向美,助人乐己的心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上善若水;一颗宁静脱俗的心态,用我们那双最明亮的眼睛去用心发掘,去体会,就会发现禅的精髓其实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了禅定并不是叫我们像块木头石头一样的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的状态,离开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定不散乱,是定;如果执着物相,内心即散乱,心灵本来就很清净安宁,只因被外界物相所迷惑,如同明镜蒙尘,心智也就散失了



真正的禅心不只是坚忍不拔,刻苦修行.更要"腾出一只手"救度别人;"腾出一只手"留给卑微者----赞扬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狂妄者---规劝他们;"腾出一只手"给忧伤者----安慰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绝望者----鼓励他们..........这样呢,你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帮助他们,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何乐而不为呢?  


            


忘我不仅是禅心的一种修行,更是生命的意境,忘我才能得自由,忘我才能享人间的大欢乐;反而如果处处以我为中心,一切拿得起放不下,你的身上只会重负不摊,最后只会压跨自己  



看是自在,看过则忘;想是内在,印在脑海;相对而言,前者是一在种达观的淡泊;真正不为色相所迷惑,而具备一颗无我度人之心,如果那个闭眼不捐的人,其正是与禅背道而驰  



我们要以一颗豁达的心态来反观这世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善恶美丑之别;一切皆缘法,一切皆如止水;我们也不能因为只顾自己的修行而忽视众生的生死,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舍己助人,普度众生才是禅者应有的智慧,那些只顾自己禅定的人,即使禅功在深,那也只是小乘;修一颗菩提心,需要做到不为世事所困扰,做一个真正的修禅学者



一个人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心胸如海,吸纳百川,潮起潮落,自强不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从容的面对世间一切荣辱得失,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离死别;还有谁能阻挡你进入自己境界的禅心呢?  



总有一些在苦苦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最真实,最终极的意义不就是把握现在,珍惜拥有,把今天过好.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众生;这样你空缺的心灵补贴了美丽,高尚.天然;生命的每一天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快乐  



世人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人往往在生活中自寻烦恼,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塌,要让自己轻松自在,就应学会解除束缚,学会给自己减减压,这样才能无事一身松  



人的一生总背着沉重的包袱踏上人生的的道路,而那些所谓的包袱:"金钱,名声,色相,痛苦,孤独,眼泪,争执,憎恨,愤怒,从而把自己那原属于我们的自在快乐的身心逼向痛苦的边缘;而如今能使你无烦恼,无忧伤的办法就是放下你背上这个沉重无比的包袱,大步向前走,你会发现你的脚步是如此的轻松而愉悦  



魔由心生,生命中大多不如意,其实是你自己胡思乱想,我们习惯了把自己当作世界为中心,天地万物在注视着我们,忘记自己是摆脱来自内心困扰的最好方法              



禅者在悟道中,他所悟出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你我他的分别,没有动静之不同;我们应该以一颗博爱的心来面对世间万物,以一颗容忍之心立足于繁杂的社会.那么;你将收到的是不仅是尊敬还有来自内心的那份宁静  


怀一颗菩提心,就会发现处处皆美景,人人是菩萨;“无求便是安心法。” 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百态,这样不仅会有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而且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顺利,事业道路更上一层楼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