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要从母亲身上看到自己 [复制链接]

1#

我大学时代,跟母亲处的很不好。我经常跟母亲争吵,对母亲有非常多的不满。但是,每次争吵,从来都不是我赢。我妈很在乎规定与原则,作错事之后的责备总是很严厉。她讨厌无理取闹,讨厌优柔寡断、软弱的哭泣。 我从来没有像我同学一样,从母亲身上得到属于母性的温柔安慰-那种在犯错后,被拥抱的感觉。姊姊说,我们家从来就是母亲当家,而且很严厉。 我所有的感性世界,在重视是非原则的母亲的管教下,偷偷藏入了文学艺术的天地里。面对母亲我很理性、守原则、按计画执行我的生活;但面对文学艺术,我暴露我情感丰富、有创意的特质,但这部份,我从不跟母亲分享。


后来大嫂嫁进我们家。她比较能旁观者清。她说,其实我们家四个孩子,就我跟母亲个性最像。我听了简直要气坏了。我可以接受任何其他的理由,就是不能接受这个理由。然后大嫂跟我说,其实母亲最在乎的是我。


我拒绝从自己身上看到母亲。因为我不想跟她一样。


母女面对面的流泪


从来都是我哭,我从来没看到母亲在我面前哭。


其实我后来知道,母亲是会哭的人,但是母亲绝不会跟别人哭诉,母亲也不要我们跟别人哭诉、或让别人跟我们哭诉。所有的情感中,就是自怨自哀悲伤难过这种情感,母亲会要求自己、也要求我们学习转化。母亲说,拿哭的时间来想办法,事情会更快解决掉。


想办法解决事情,是我们养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


但是有一天我跟母亲面对面掉泪无语。这是生平第一次,直到现在也再没有过。


那时是在中华路上的「点心世界」,我们一齐吃晚餐。白天一整天,母亲陪我去选婚纱、选戒指、选嫁妆。我即将出嫁,母亲对未来的女婿,就是林哥,很满意,对我的婚事也没有任何不放心。难过,纯粹是女儿要出门的离情别绪。母亲说,嫁女儿跟娶媳妇心情是很不一样的。


母亲哭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我委屈。这委屈感竟然不是为了男方对我不好,而是母亲觉得她自己对我不够好。母亲说她没有心情办我的婚事,却发现我好像对婚事过程中很多细节,包括婚纱款式包括结婚照.... 等蛮不在乎,傻 乎乎的什么都说好。这更加深了她的愧疚感。


我看母亲哭,我就忍不住哭了。


其实我当时就觉得婚姻根本不是看婚礼那天,而是漫长的婚姻之路,我的确不是个很在乎外表门面的人,我也不依赖恋爱时的浪漫激情,我不相信这种浪漫激情对婚姻可以有任何保证。。但我心疼母亲那么愧疚。无论我如何不在乎,母亲就是母亲,她无法不在乎。


母亲几乎完全无心处理我的婚事,跟哥哥就在我婚礼前两周离婚很有关系。


母亲正义刚直的性情


我很少看到有这样的母亲,处理自己儿子跟媳妇的离婚,竟然完全偏袒媳妇,对儿子不留情面的。


因为哥哥跟大嫂离婚,是哥哥有了外遇。大嫂是个传统而贤慧的妻子,对我爸爸妈妈很尽心尽力,其实我妈妈不好相处,但是大嫂可以跟她处的好。所以才会大嫂总是旁观者清的分析我跟母亲的争吵,但是自己却不陷入。哥哥会有外遇,却是嫌大嫂太传统了。他另外爱上了自己公司里一个有才干的女子。 哥哥说,他跟母亲的冲突已经是上代下代的观念代沟。母亲需要传统。但哥哥不想要。


母亲说,除非大嫂有错,否则哥哥不能这样做。


母亲为了坚持婚约原则,不惜跟自己的儿子翻脸,几乎可以用脱离母子关系来形容。哥哥仍是跟外遇女子走了。尽管母亲经过抗战与初到台湾时的挣扎求生,这次她受的创伤,仍可说是生命史上最剧烈的一次。


在这情况下,母亲怎么可能为我好好办婚事呢?


我那时并无法体会母亲的创伤感。我只是经常不在乎细节。婚事对我而言,是太多细节了,我能大而化之就尽量大而化之。这生平唯一一次的跟母亲面对面哭,竟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所以两人赶快草草吃毕逃离。


哥哥离婚后,母亲进一切可能的在照顾大嫂。大嫂的生日、母亲节,母亲都会送礼物给她,彷佛仍是我们家中的人。而母亲有很久很久,都不愿意接哥哥的电话或回他的信。


母亲说,作人要有原则。是是非非,要搞清楚。是我们对不起大嫂,哥哥不愿承担,她作母亲的就该承担。


我性情里真的有母亲


当我们不再拿自己的父母亲跟别人的父母亲比较,反而尝试去理解自己父母亲的生命史,去体谅他们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他们的环境因素,就意味着我们长大了。


这种长大的过程,也一定包含了更能理解自己。


但要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必须对人生有一些基本的体会。这往往会跟自己成家、开始走自己的人生有关。


现在我比大学时代的我,更能够分析我自己。


而我发现很不幸的,我身上真的有我母亲。那就是对原则是非分析的坚持。有时为了原则是非,会出手很快的做出决断。这是优点、却也是很大的缺点。


我现在比较能知道为什么我们家中的孩子,都习惯分析事理并快速做出决定。这性格,使我们少掉很多人情味。因为我们都承袭母亲面对人生的态度。


而我现在,的确最不知道如何相处的人就是敏感易受伤害、优柔寡断的人。


母亲自己才十三岁就必须离开家人四处逃难,然后赴台,除了阿姨,没什么近亲。这种环境,养成母亲的坚韧性格,加上一直在军中,更容易变成独当一面的独断性情。其实母亲这样的性格,对家庭是不好的,但是在我们家,母亲必须是这样。因为父亲长年在外,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父亲只能透过书信分忧,却无法帮忙作些什么。家中对内对外,母亲都必须独当一面。这就是为什么对母亲而言,最决定、比闹情绪重要太多。


而我们,也就没有了闹情绪的理由。分析研判、锁定目标、作决定,是我们家的生存法则。


前些天,还有朋友到我们家来,聊天时跟我说:「按理讲,像妳这样爱文学艺术的人,应当是很情感泛滥的,但妳却理性感性都这么强烈,写分析性的文章笔冷,写感性的文章笔热。到底妳是感性强?还是理性强?」


我不知道。直到我们都成家立业,父母担子都轻省下来时,我才看出母亲的艺术性格。她把她的感性用在绘画上了。


我明白了母亲的心事。那种对艺术的感性的.. 的压抑,有多少是因为她活 在一个无法容让感性与艺术性情的时代?


当年大嫂说,母亲最在乎我,不是正是因为她看出了我身上有母亲的梦?而我跟母亲争吵,不也是因为我真希望自己不要像她--那在环境中被迫压抑掉的否认掉的梦?


从义理走向人情


母亲终于原谅了哥哥。但是是在不违背义理的情况下。


受尽委屈的大嫂终于再嫁了。于是母亲赴美找到哥哥,接纳了十年来一直不肯接纳的新媳妇。母亲说:「总得替儿子想想,万一有一天我过去了,这是却没有圆满的解决,他会一辈子遗憾的。」


母亲接纳原谅了哥哥,也渐渐愈合了自己的创伤。


年初父母亲来我们家住了一夜,顺便附近玩玩。


奇怪的是,这些年来我都不大敢正视母亲的白发。怎么岁月在她身上刻下这么多凿痕?


母亲一直很喜欢我的丈夫,她的二女婿。而且越来越喜欢。她也喜欢我的婚姻。我们是他儿女中最让她放心的--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俩对人生外在的冀望不多,而我可以继续我的文学与艺术。我的人生是母亲的梦,我实现母亲一直无法实现的梦想,就是不用再为生存搏斗、不用再受贫困捆绑、不用在孩子们的需要中如此费力的才能张罗好,让自己内在的理性与感性、义理与情感都圆满成全。


我身处的时代,比母亲身处的时代,要幸福太多了!


母亲离开我们家时,还叼念跟我说:「要注意妳的身体、多运动。」母亲很怕我这么幸福却身体不好或是早死...。


平凡与伟大的全新定义


我觉得我的母亲很平凡很平凡,像所有的人一样,在时代与不得已的人生中,走出她最好的路。但是母亲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走出她自我的藩篱,每一步成长之路,都是对人生的一种不放弃。因为这样,我觉得我的母亲很伟大。


我想我身上真的有我的母亲,母亲最在乎我,我也最在乎她。


当年拒绝在自己身上看到母亲,是因为我太期望一切完美,都发生在我的母亲身上。如今我欣喜看见自己身上有母亲,是因为我明白了母亲生命历程中很多无奈不得已的处境,也接纳了母亲的平凡。她很多时候是无力的,她跟我一样,必须在一个又一个创痛的经验中尝试成长。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人生历程中,对父母亲有过近似不人道的严苛,我们幻想他们的伟大、也要求他们的伟大。直到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开始不再崇拜完美,变的喜欢从渺小事物、平凡人物中看见很多生命的真理。


我因此也原谅很多时候对我过分严苛的孩子。我相信他们有一天会像我现在一样,真正喜爱人生中一切的简单、软弱与平凡。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不要从母亲身上看到自己

理解母亲,从点点滴滴做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