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的结果,中国学者杨丽珠认为,幼儿的品德发展过程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具体性;(2)他律性;(3)情境性;(4)情绪性;(5)模仿性。
在实际生活中,在幼儿园和家庭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针对这些特点来进行品德教育。
(三)幼儿德育过程及其特点
幼儿德育过程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
幼儿期由于幼儿年龄的原因,因此较一般的德育过程来说它更具有自己的特点。综合各学派的研究,结论如下:
1.幼儿德育的多样性
可以根据幼儿行为品德、道德认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开始。道德的多样性不是不要规律性,而恰恰是德育规律的反映。要注意德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灵活机动地进行教育。
2.重视品德教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幼儿的实践活动必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顺利进行,幼儿要和成人及其同伴在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满足、友好、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活动。
3.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幼儿主体性功能
可以从幼儿的实际能力与心理水平出发,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如体验尝试法、讨论法、价值澄清法、评价法、练习法的运用,都能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抉择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解决疑难和纠纷等。
4.幼儿品德教育要切实可行,务求实效
教育过程宜以情感和行为培养为主线,拟定浅显、具体可行的培养要求,点滴实施,务求实效。
(四)在德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在环境的创设上,要把握幼儿德育的隐蔽性;
2.在任务的落实上,要重视幼儿德育的反复性;
3.在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幼儿德育的实践性;
4.在资源的利用上,要注重幼儿德育的社会性。
五、幼儿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是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德育原则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学校组织各种德育活动,选择德育途径,运用德育方法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一)德育原则与幼儿德育原则
高寿岩在式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德育原则有七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坚持正面教育;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和尊重儿童相结合;教育一致一贯。
幼儿德育原则有五条: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和严格要求幼儿相结合;耐心细致地坚持正面教育;教育影响要具有一致性和一贯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幼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研究得较多。
《德育学》一书指出,德育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行为实践法;品德评价法。
《传统德育模式》一文中指出,要做到:知行结合;情意结合;知情意结合;知情意行结合。要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变单一性教育为多向性教育,变无兴趣教育为有兴趣教育。
王明晖在《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一文中提出,应坚持做到:接受幼儿融洽关系;共同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行为强化;预估行为,提早干预;转移行为;对事不对人;同一行为;不同对策。
有人提出运用幼儿园隐性课程施加德育影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暗示,促进幼儿德育认识的提高;通过感染和熏陶,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通过幼儿对集体和同伴的认同心理,培养其兴趣和信念,完善其道德意志;通过模仿,影响幼儿的道德行为。
也有人提出运用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能力;通过移情训练、角色扮演,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六、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德育评价的资料较少,主要在《德育学》、《德育学教程》、《学前儿童发展评价手册》中有所体现。
《德育学》一书指出,德育评价的原则为:发展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德育评价的方法有:检测法、观察法、调查法。
《德育学教程》一书提出,幼儿德育评价的方法有五种,即:观察法、情境测验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社会测量法。
《学前儿童发展评价手册》一书提出,幼儿德育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交往、品德发展。
七、德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德育发展的现状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于1996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经受第三次"价值观浪潮"的冲击,"权威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正在让位于"综合主义"的价值观,新价值观的冲击使欧美青少年的道德指南针发生了摇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出现了"转型社会中的国民心态危机",表现为四种倾向:
1.物欲化倾向;
2.粗俗化倾向;
3.淡漠化倾向;
4.躁动化倾向。
具体表现为: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普遍缺乏;个人行为的失落及个人主义的抬头。
因此,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面临着道德危机,而解决道德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向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二)德育发展的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27日一12月2日在中国召开了"面向2l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该组织提交了一份重要文件--《学会关心:2l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为了帮助塑造一个人们期望的2l世纪,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包括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权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此研讨会的召开吹响了世界各国对德育高度重视的号角。
1.东西方各国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目前,东西方各国纷纷把道德教育作为面向2l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并给予特别的关注。
中国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规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1994年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5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学德育大纲》等。
日本
通过改变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美国
1990年,33位大学负责人在《致美国第41届总统的建议书》中指出,重建失落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行为,是美国进入2l世纪面临的五大挑战之一。
英国
1.建立"社会道德委员会"和"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进行道德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研制学校道德教育计划。
2.西方道德教育"到东方寻求答案",东方道德教育"向过去吸取传统美德"。
西方国家到东方国家寻找道德教育的答案,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传统文化的制约。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体化",集体主义文化将比个人主义文化占优势。这意味着世界正在迈入以儒教为基础的东亚集体主义时代。从传统文化制约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对偏重"知"的教育开始反思,对科学知识与道德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极为关切。目前东方的道德观和传统美德已经开始向西方渗透。
东方道德教育向"过去"吸取传统美德的原因在于: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各种文化具有各自的传统特点。东方道德教育在经过"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痛苦摸索之后,终于认识了西方并发现了自己。西方价值观念不适合东方,西方国家的物质富裕对东方发展中国家处于物质贫乏的人民产生的诱惑力和示范效应造成的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东方国家的通病,东方国家正在回顾过去,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吸取营养。
3.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综合化,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
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综合化,是指东方的"社会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本位"趋向于综合。 例如,冲击欧美的新价值浪潮被称为"综合主义",这种新思潮就是"个体"与"全体"的平衡,是一种重视同社会联系的个人主义。
日本受美国"个人本位主义"的影响,1987年确定了日本面向2l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宽广的心胸,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世界之中的日本人。
道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突出反映在"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相结合。德目主义是指开设独立的道德科,编制学生学习的德目;全面主义是指不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以社会科学为中心的全学科以及"道德实践"、"生活指导"等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突出表现在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互相渗透,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特别是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断翻新,"理论教育"模式已被"价值澄清"、"道德推理"、"价值分析"和"社会行为"等模式所代替;东方国家"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方法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所代替。
(三)幼儿品德教育面临的改革
面对当今迅猛发展的世界,幼儿德育研究专家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幼儿德育不容忽视、不容取消,但必须进行改革。他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如下:
1 要重视品德教育的早期开始
幼儿在l岁之后自我意识已开始萌芽,2岁的婴儿在成人的影响下有了最初的分辨力,品德已开始萌芽。婴儿早期表现的这些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说明了品德教育此时已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在婴儿的社会交往中可以养成好的心理素质和早期经验,为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奠定基础。
2.幼儿品德教育要重视社会性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德育过程中要满足幼儿对情感的需求--被关怀、被爱,更要同时发展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在中国大量的独生子女的存在和家长不当的宠爱观存在的当代,爱的教育尤其重要。情感是行为的内在动力,自幼富有同情心与爱他人的情感是利他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因此,应加强社会性情感教育与培养,增进幼儿内部的情感动力,以幼儿的爱人之心唤起其对他人的关心、帮助。
3.在幼儿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品德
在幼儿与成人交往、与小朋友游戏、独自游戏、集体游戏,或在盥洗、进餐、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幼儿接受教导,相互影响学习,积累个人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受感化、受训练、受奖励等。我们必须改变说教式的德育,将有目的、有计划的品德教育融于多种实践活动中。
总之,开展幼儿德育的途径、方法有多种多样,各幼儿园在开展幼儿德育工作时,可结合当今时代需要与各国实际情况去选择、设计、创造。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为搞好幼儿德育能提出更多的新观点、新思想,闯出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德育之路。
摘自《幼儿园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