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而幼儿品德也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想使幼儿品德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幼儿创设适当的德育环境。德育环境一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德育环境是指以明确的、外显的、直接的方式影响幼儿品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如幼儿园的品德行为教育课程就属于此类。隐性德育环境是指以隐蔽的、松散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影响幼儿品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德育环境,如环境布置、氛围、表率、人际关系等。
幼儿园隐性德育环境的创设是极其重要的。创设幼儿园隐性德育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不同于知识的习得,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和具体的行为方式为内在和外在的保证,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性环境所具有的对人的渗透性影响,具备了促进幼儿品德发展的条件,能够使幼儿在这种良好氛围、正面榜样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幼儿园隐性德育环境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概括表现在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方面,具体而言,隐含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为主)、教师表率、园风班风、物质布置等环境氛围中。因此,幼儿园隐性德育环境的创设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创设过程中,这些隐性环境的因素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因此我们应该既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又将它们作为独立的内容来着手,从而促进幼儿园隐性德育环境的整体改善与提高,使幼儿思想品德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发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幼儿的爱心
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得以表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浓浓的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在对幼儿实施爱的同时,要设法让幼儿感受爱并学会爱,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信赖会使幼儿更愿意接受教育。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感情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幼儿首先通过感情表明他们的需要,感情帮助他们建立或割断与别人的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爱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只有热爱幼儿的教师,才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幼儿园德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不仅感受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会爱。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每一位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
教师要爱每一位幼儿。每一位幼儿都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又都有着被爱的需要,因此,教师面对的是有着不同个性但爱的需要却相同的幼儿,对他们实施爱的教育,教师首先应让幼儿在感受爱的同时,使每一位幼儿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要做好这一点,需要教师付出许多的辛劳,教师必须用更多的关心、更多的亲近,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通常,教师都是用语言和身体动作来传递教师的爱和关心的,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语言和身体动作绝不能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温和的眼神、和蔼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等方式,给幼儿送去温暖和爱,使每一位幼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为营造一种更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二)用恰当的方式接受幼儿爱的回报
教师对幼儿的爱可以使幼儿萌发爱教师的情感。教师对幼儿的爱、尊重和关心最容易感染幼儿,并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产生信任、依恋教师的情感,并会模仿教师爱的行为。一个爱孩子的教师常常会得到爱的回报。例如:有的幼儿发现老师身体不舒服时,会用语言安慰老师,提醒同伴不要打搅老师;有的幼儿还会让家长找些药品给老师吃。对幼儿所表示的爱,教师应以恰当的方式接受。例如:对幼儿所表示的安慰的语言和关心的行为,教师应该表示接受和感谢;对幼儿送来的小礼物(如幼儿自制的贺卡之类),教师可以收下,或借此引发幼儿感受其他人对他们的爱,如建议幼儿将礼物送给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长辈或同伴。但对于幼儿送来的比较贵重的礼物,教师一概不能收。
(三)教育幼儿学会爱他人
学会爱人、爱物是幼儿品德形成的良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或与幼儿聊天等方式,了解一些具体事例,引导幼儿体验他人的爱,并引导他们爱父母、爱同伴,让他们懂得和学会回报。要让幼儿知道,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做好事就是回报。例如,教育幼儿学会关心同伴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有谁需要帮助,并设法帮助他们,如给生病的同伴打个电话,或请人捎去一句话、一封"信"、一束花来表达对同伴的关心,祝他早日康复。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交往的愉悦,并从中学会关心,学会爱。
二、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良好的同伴关系应该是同龄人之间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具体表现为友好、谦让、分享、互助等,它是通过同伴交往而逐渐形成的。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品德行为的发展。众所周知,幼儿年龄越小,自我中心倾向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与社会接触的增多,尤其是在幼儿园里与同伴的接触中,才逐渐地建立起同伴关系。其中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从而引发幼儿的自制、互助、利他行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保证幼儿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是时间上的保证。教师应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确保幼儿有一定的自由,避免不必要的排队和等待,适当增加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其次是空间大小适度。空间的大小决定交往频率的多少:空间越大,幼儿的数量相对越少,他们之间的接触频率也越少;空间越小,幼儿的数量相对越多,接触频率也越多。接触频率的多少决定幼儿交往的效果。如果给幼儿一个很大的活动空间,每人一张桌子,每人一套玩具,幼儿只顾自己玩耍,就不易引发相互间的交往活动,更谈不上交往的效果。反之,让几十名幼儿同时在一个较小的房间内活动,或活动用品较少,则幼儿交往过多,矛盾冲突也多,一个矛盾尚未解决,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这样也不利于幼儿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因此空间大小的适度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交往的需要创设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集体与集体的交往机会。例如:安排适合2-3人一组的区域活动或自由活动,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创设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集体竞赛活动,如智力大冲浪、合作拼装等,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获得"冲浪奖"、"合作奖",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适度的抗挫折能力等: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让幼儿尝试矛盾,培养他们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交往中,幼儿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确保良好关系的建立。必要的规则有助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幼儿与幼儿之间在交往中易发生冲突,并由冲突而引发争吵。幼儿争吵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对日常规则不明确、不遵守而造成的所有权争执。为了达到冲突双方的满意,幼儿之间通过争辩产生一定的规则,然后按规则执行,使冲突得到解决。争辩过程有利于幼儿从利己到利他的转变,因此,教师在冲突之初,对幼儿间的争吵现象不予干涉,只暗中观察,让幼儿在争吵辩论中自己解决冲突,只有在冲突将变为暴力的情况下,教师才出来加以制止,并为幼儿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供他们参考。
(三)对幼儿的交往过程进行讲评,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龄人往往是以同伴作为参照标准,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尺,从而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因此,同伴的榜样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的榜样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对老师赞美过的同伴的行为很快就会去模仿,以求得老师的表扬。例如,如果老师说:"东东真会关心人,看见兰兰缺少积木,他把自己的积木给兰兰,真是个好孩子。"于是,其他幼儿马上也会将积木给兰兰。可见教师重视讲评,尤其是表扬幼儿的良好行为,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幼儿最喜欢模仿心目中崇拜的人,而教师往往就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家长常会听到孩子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的,我也这样。"可见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有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连走路、坐姿、说话、投入活动的态度都会像他们的老师。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表率作用。
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表现在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说到必须做到,要表里一致,持之以恒。但由于有些教师长期以来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上存在着一些缺点,并常会不自觉地表露于自己的言行之中。当与幼儿相处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引起幼儿足够的注意和模仿。例如,在新编的班级中,常会有一些幼儿在排队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的教师就顺便一把抓住孩子的衣服,把他拖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时的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动作无意中给幼儿树立了反面榜样,以至于有些幼儿在当小组长时也会作出类似的动作。而一些重视自己形象的教师则会和风细语般地指点他的位置或轻轻拉着孩子的小手带领他站到相应的位置上去。这样的教师同时也为幼儿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榜样,他们带出来的幼儿一定会表现为尊重同伴,善待同伴。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表率,要加强自身修养,并虚心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园风、班风的建设
园风、班风是隐性德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园风和班风是无形的,然而它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归属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园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而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精神面貌又作用于班风,班风又直接影响着幼儿品德的养成。所以,园风、班风和幼儿品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儿园必须重视园风、班风的建设:
(一)加强目标和制度管理,促进园风建设
园风建设要有目标意识。园风目标首先由园领导提出,然后在教职工充分认识、酝酿的基础上,最终得以确定。以这种方式确定的园风目标可以使其更切实可行,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自觉地为园风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为确保园风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与园风目标相匹配的制度管理,以促进教职工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园风。例如,有的幼儿园为实现"文明、团结、有序、向上、刻苦、创新"的园风目标,在试行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时,制定了职、权、利一体化的考核配套制度和干部责任制,并将这些制度与师德考核相结合,每学期都以此为标准对干部进行考核和群众评议,每个月组织教职工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而使干部和群众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自我检查,使自我得到提高,此举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整个幼儿园形成了良好的园风。
(二)重视常规培养,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一个班级一种风气。在幼儿园里不难看到,有的班级的幼儿礼貌热情,有的班级的幼儿富有集体荣誉感,但也有的班级的幼儿过于拘谨沉闷或好动喧闹。我们发现这些班风的形成与教师是否重视班级常规培养和培养的具体常规内容有关。有的教师往往因不重视常规培养,缺乏常规要求,从而形成了纪律差的班风,或规则要求提得不当,限制幼儿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使班级缺少活泼的气氛。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向幼儿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幼儿就好比是一面镜子,会真实地把它反映出来。所以,重视班级常规培养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常规要求与班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规执行得好,持之以恒,幼儿便会形成习惯,而好的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形成很好的班级风气。要想让幼儿自觉地执行常规要求,首先必须要让幼儿理解常规的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不能那样做的道理。幼儿理解了常规要求,还必须个个执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形成风气,如果只有少数人执行,就不可能成为风气。所以教师对幼儿在常规方面的要求必须一视同仁。同一班级的两位教师的常规要求也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将不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带头遵守常规要求,为幼儿做好榜样。如果教师违反某些常规要求,幼儿就有可能不执行这项规则。例如,规定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从小门进出,但教师为了方便,随意从小门边上的围墙进出,幼儿也随之会从围墙上进出,若边上有幼儿向他指出,他就会说:"老师也从这里走的呀。"所以教师要带头执行常规,以保证良好的班风得以形成。
五、挖掘与创设物质环境中良好的隐性德育因素
物质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因素,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物化的思想、观念等。这些物化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情感、行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例如,人们处在一个整洁美观的环境中会有赏心悦目感和惜物感,从而产生爱护和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反之,若来到又脏又乱的环境,就会产生厌恶和烦燥的情绪,甚至会出现粗暴的行为。因此,物质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物质环境对幼儿的情感和品德行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物质环境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些精神因素对幼儿具有德育作用。因此我们称物质环境中的精神因素为物质环境中的隐性德育因素。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挖掘与创设物质环境中良好的隐性德育因素。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教师和幼儿提供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改变园舍面貌,创设美好环境
幼儿园的园舍规模、风格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等品质的形成;近年来,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搞好基础建设工作,例如:将陈旧的建筑外墙贴上漂亮的墙砖;改变外形结构,如安装尖形的屋顶等,以吸引幼儿;更多的幼儿园为避免压抑感,对室内进行装修,有的将小房间的墙壁拆除,以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有的将储藏室、办公室改建成幼儿的活动室。总之,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美好的空间,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二)根据幼儿身心需要选择色彩
色彩对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幼儿拥有一个宁静温馨的环境,我园在注重扩大空间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选择。为了改变过去教室、走廊灰暗的色调,我们在暑期对其进行了粉刷,换成了明快柔和的颜色,使教师和幼儿的情绪也随之变得活泼、愉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睦了。我们认为,选择明快的粉色调或淡雅的复色调粉刷内墙、护墙板、玩具橱、课桌椅等,效果比较好。若有条件,在大面积淡雅的颜色中镶嵌一些其他与之相协调的线条、几何图形或图案等,更能够在柔和中突出几分活泼,更能体现儿童化、趣味化,也更能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
除了上述空间与色彩的创设对幼儿的德育有影响以外,活动室的布置、材料玩具的选择与摆放、桌椅和玩具橱的式样及安置、幼儿座位的安排等,对幼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些都将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总之,隐性德育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养成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在探索隐性德育环境的创设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地得到了端正和更新,学会了更多的教学技能,同时也使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变得更美观、更完善,幼儿情感和品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摘自《幼儿园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