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幼儿园德育 [复制链接]

1#
关于幼儿德育目标的思考 
 

前 言
品德教育从小抓起是培养2l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
幼儿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人生伊始就应该在心灵中描绘最美的图画。 
然而,初涉人世的幼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会感到新奇。无知使他们难辨真伪、善恶与美丑;但爱模仿的天性又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尝试一下。因此,及时地引导、教育将有益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在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时,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等等。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简朴而又充满哲理的回答,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品德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幼儿德育目标的思考 陈新凤
 
德育,通俗的理解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德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从现实意义上说,德育有助于幼儿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创造性人格的养成,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目前幼儿德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共性化倾向,缺乏个性,不能适时地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的社会活动范围等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以至于出现德育目标好高骛远,脱离幼儿的实际情况,德育的结果只是复制出毫无个性的"同型产品"。究其原因,是对幼儿德育的主体性、超越性、时代性的忽视。为此,对幼儿德育主体性、超越性、时代性的认识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幼儿德育目标时必须树立的观念。
一、对幼儿德育的主体性、超越性、时代性的认识
(一)幼儿德育的主体性
多年来,幼儿德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教育过程往往仅由教育者支配,预期目标一导入目标一期待目标均由教师主宰,其结果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个体接纳之间不能很好地统一,缺乏科学性,难以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德育必须从个体的生存状态出发,从个体的精神结构出发,在明确了其发展的可能性和主体的能动性的前提下,对其提出适度的要求,进行适时的教育。
幼儿德育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主动接纳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人格是否主动、积极,其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的内容能否为幼儿所接受,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否构成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只有个体能够通过接纳达到情绪的满足,以及模仿和创造的满足,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为例,首先,要让幼儿产生合作的需要,为此,教师可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到因不合作而造成的后果;其次,鼓励幼儿想想:如何才能合作?因此,教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的潜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幼儿德育的超越性
一个群体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并不体现在该群体制定了多高的德育目标或有多少行为准则,而体现在该群体的个体对这些目标的内化程度,且外化于行为的广度和深度。个体在实现德育目标或行为准则内化的过程中,在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推动下,通过自我的理解,达到精神或行为上的向往,也就是个体想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成为符合这一要求的人。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对每一个个体来讲,不是刻板的、雷同的,而是个体自我创造出来的。
幼儿德育的超越性不仅体现在幼儿身上,还体现在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对幼儿提出的品德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站在为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的高度,实施今天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德育是超越性的。 幼儿德育的时代性在由信息型社会迈向智能型社会的今天,幼儿德育如何满足时代的需要,满足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是要把握德育目标的时代性。在所确立的德育目标中,既要有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又要有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品质;既要体现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又要体现个体个性发展的要求;既要有体现民族传统美德的目标,又要有反映时代特征的目标。二是要注重德育过程的时代性。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见得比成人少,只不过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等发展得还很不成熟。因此,在目前的幼儿德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特点,创设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以提高幼儿的理解力、判断力和鉴别力,使他们逐步明白如何做人。 
总而言之,要明确幼儿德育的时代性,树立大德育观,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结合,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奠定基础。
幼儿德育的主体性、超越性、时代性的根本就是对幼儿个体的尊重。一方面,幼儿德育的主体性是超越性和时代性的基础。因为没有主体的参与,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没有对主体内化的超越,目标定得再高,也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主体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也就不可能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目标与过程。另一方面,幼儿德育超越性、时代性是实现幼儿主体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保证。因此,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幼儿德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做到近期效果与长远效应的统一。 二、对幼儿德育目标的思考1990年8月,上海市幼儿德育研究小组编制的《上海市幼儿园德育大纲》,以其层面定位高、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目前上海市各幼儿园品德教育最有价值的依据。
然而,幼儿德育目标的构建如何进一步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实现超越性,符合时代性,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一问题,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量的资料表明,一个成功的人,除了智商因素外,情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情商的内涵表现为做任何事都充满自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等;那么,这些素质能否在幼儿阶段得到培养与发展,宝山区红星幼儿园"情感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素质的培养是可行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长期的幼儿德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幼儿德育目标的建构必须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幼儿主体性是建构幼儿德育目标的核心。
在幼儿德育目标的建构上,我们比较赞同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提出的"关系一建构法"理论。她认为,"周围世界通过与个人的精神关系,借助个人行为而被引入个人的主动性领域,它不是从外部与人对立,而是在内部与人'共同'存在。"具体表现为五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虽然朱教授提出的五大关系是针对情感目标的建构而言的,但是用在幼儿德育目标建构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幼儿园德育

我们在幼儿德育目标建构上的具体设想是:
(一)人与自然
主要是让幼儿体验爱护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产生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地球、保护宇宙的意识和行为。
(二)人与操作对象
通过幼儿的实践,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及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欣赏人自身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三)人与他人
鼓励幼儿要尊重他人,要富于同情心;为人处事能宽容;能与人友好、合作;会调整自己的需要;有羞耻心和内疚感。
(四)人与社会
激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的情感;有责任意识;遵守社会公德;会处理人际关系。
(五)人与自我
要懂得爱护自己,热爱生活;会体察他人和调控自我的情感。
幼儿德育工作的开展,从教育者的角度上看,首先,目标的确立不在于内涵的深奥与否,而在于幼儿能感知、体验的广度;其次,在幼儿达到目标的程度上,教育者应根据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为每位幼儿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他们树立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增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提高教育的成效;再次,落实目标的方法不单单是说教,还应该多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行为、习惯或品质,从而让幼儿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社会的要求,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摘自《幼儿园德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