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台版佛教书籍 [复制链接]

1#



梦寒书屋台版佛教书籍上架了,欢迎浏览请购。
    
http://shop59106355.taobao.com/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台版佛教书籍

《尋找生命的出口》

内容简介BR>
學習最重要的前題,就是「解行」並重,透過對理論的了解,真正的智慧方能啟用,纔不致於落入行為的盲從。
  這個特色正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差異,佛學就是建立在「理入」的基礎上,應用於學佛解脫道上的「行入」之實踐,這即是學習佛道的內涵。
  本書將提供佛學與學佛兩立的法要,期能給讀者帶來真實的利益,令剛接觸佛法的有心人,先了解正確的修行地圖,不必繞圈子,避免走冤枉路,而直接契入核心;若是已經進入實修階段者,參閱本書可以給自己做個檢視,並可彌補對基礎佛學認識之不足,藉此參考機緣,讓行門的功夫更扎實穩當。
  修行這門功課乃人生第一大事,是悠關生命解脫與否的關鍵,非一般兒戲,絕不能半點迷糊,否則如蒸沙煮石白忙一場蚩不冤枉!
  本書為民初以來眾所公認之善本絕對是您的最佳指南



梦寒书屋    http://shop59106355.taobao.com/

TOP
3#

回复:台版佛教书籍

《學佛的思路決定出路》

内容简介:

     不可只因它是口傳已久,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聽塗說,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載諸典籍,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見,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順乎我思,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論,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說者看來可信,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葛拉瑪人!每當你親身體驗到:這些是不善、有害的、為智者所斥、遵行後得到無益或痛苦的,就要棄捨這些。

     葛拉瑪人!每當你親身體驗到:這些是善的、無害的、為智者所讚、遵行後得到有益或快樂的,就要實行這些。

    ──巴利藏增支部《葛拉瑪經》


梦寒书屋    http://shop59106355.taobao.com/




TOP
4#

回复:台版佛教书籍





《大般若經精要》

内容简介:

佛說大般若經摘要述白
大般若經精要(外章)
壹、佛說大般若經的機緣
    世尊釋迦牟尼佛生於公元前五五七年的天竺北部,而古印度(按波斯語為「Hindu」華譯「身毒」,希臘文叫「India」,華譯信庋、天竺,今稱印度)在目前考古所發現(即一九二四年馬歇爾(Sir John Marshall)在孟買附近掘出公元前三至四千年摩罕達約時代(Mohenjo-daro)四至五個地下重疊城市,最早居住文明),為世界最早的先進人群,乃小邦分治、和平安樂的社會;因時代變遷,人心不古,逐漸走向四姓階層(即婆羅門祭師、剎帝利貴族、吠舍工商、首陀羅農奴)的不平等。
    佛陀降生,民間所信仰的婆羅門祭師,失了掌舵;世間外道邪說(計有六大道師邪說,九十六種外道)混行;民生凋敝,貧病疾苦,加上連年天災人禍──世尊本悲世憫人的心懷,自願放棄榮華富貴(佛為剎帝利種姓,乃憍薩羅國太子),出家乞討,提倡慈悲、平等,並教化佛法,用來解除世間生、老、病、死的痛苦。佛要眾生自行修為,以般若(即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開悟思惟,不得迷信外求,方能進入無餘涅槃(即修悟大乘佛法,以灰身滅智,進入不生不滅境界)!更不得仰仗佛力的所賜,依靠佛化聲影!曾在《金剛經》(即在《大般若經》〈能斷金剛分〉)中以偈語說:「若以色(即以物質形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即佛號)!」這特別顯示佛法的真空性(即超一切色相意識境界的小乘涅槃,乃至大乘非空之空的真空)!
    佛開思惟於時空的無量、無邊、無盡、無藏!他講說《大般若經》的機緣:按龍樹菩薩(又名龍猛,梵名那伽阿周陀那,後佛七百年,乃顯密八宗祖師)所著《大智度論》中的《大般若經》緣起說:「釋迦牟尼佛因什麼緣由要說《大般若經》呢?譬如那須彌山王(即一小世界的中心高峰,華譯「妙高峰」,此峰之王)不會無故或因為小事而移動的。(此比喻佛說)《大般若經》有重大緣由,特舉說以下眾多事因。」
    一因:佛在世曾向四眾(即僧、尼、男、女居士)等,演講三藏(即經、律、論)經典時,在回答話語裡,有廣泛引證許多比喻;且早期只講說小乘修行阿羅漢的佛法,而很少提及大乘修行菩薩道與求取佛果正覺的道理!雖然在那《中阿含經》(阿含經分長、中I雜I增四部經,乃佛早期對弟子的說法,中阿含是佛講說不長不短的內容話語編輯成的。)中,也曾記載過!他曾告訴那彌勒大菩薩(華譯慈氏,早世成佛住兜率天宮,為助佛教化,乃轉世為佛弟子),要修行成就佛果!卻沒有講說修行菩薩道,以求取成就佛果的法則道理;後來佛為了要向彌勒等,廣泛講說修行大乘菩薩道,以成就佛果正覺的法則緣故,所以才講說這《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機緣。
    二因:佛在早世修行大乘菩薩道的佛法時候,常想到他大慈大悲的救世心願,所以在他應身轉世人間,就要大放光明,作獅子大吼(即勤於講說佛法,以教化眾生)!於是他成年後,出家修道;經過六年歲月的苦修(即在雪山中參訪高人,經雀巢築頂、蘆茅穿膝的苦行)!他捨棄苦行生活,走到尼連河畔(現在尼泊爾國境)的菩提樹下,便結跏趺坐(即盤腳打坐),在舖著野草的金剛石上,他立誓要悟道成佛,於是降伏了天魔王波旬(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他率領眷屬在人間作佛道的障礙)的三位魔女後,悟得無上正等正覺(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譯無上真正平等的覺知)的佛果成就;當時那梵天(即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主帝釋(即名帝釋桓因天帝,中國道教稱為張玉皇,基督稱耶和華上帝,回教稱阿拉真主)請求佛為祂等講說佛法,而佛面對眾天神部屬等,要講說較高深的佛法,所以有這機緣,便講說《般若波羅蜜多經》了。
    三因:有些眾生本該得到佛陀的度化(因這些眾生秉性純良,並出家眾生的),因為要成就佛果正覺的修行功德浩大,並要修得無量的智慧,這些都是難知難解的;所以這些眾生反被世間的惡師所欺蒙迷惑,於是內心沒入邪法。而佛就以大悲手來拔救他們,使他們進入佛道。故要宣示世間一切事物的真相(即是世間一切事物本體乃是空幻無形),以斷除一切眾生常被迷惑猶疑的心結,這才講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

    四因:又世間有些邪惡的人,心懷嫉妒,蓄意誹謗佛陀,說佛的智慧不會超出凡人!佛為了斷除他等的傲慢邪意,曾在《大般若經》中,講說佛德的無量,為三界(即欲、色、無色三界,二十八層天的世界)的特別至尊!可以覆蓋保護一切眾生。若是對於佛德(即對佛道神力的功能聖德)發出一念的惡意,將會獲遭無量的罪譴報應;若是發出一心清淨的信仰接受,那不論人群眾生、或天神等都會快樂!也必會得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進入。
    五因:要使世間人群相信及接受佛法的緣故………。


梦寒书屋    http://shop59106355.taobao.com/



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梦寒 在 2009-10-24 23:52:18 编辑过」
TOP
5#

回复:台版佛教书籍

《古梵文千句大悲咒(附CD)》

内容简介 /FONT>

     《房山石經》中的「聖觀自在菩薩蓮花三摩地青頸大悲大心陀羅尼」(全咒文計924句),和「聖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計76句),合稱為千句大悲咒。本書特將《房山石經》中的千句大悲咒逐一註譯整理出其對應之梵文、羅馬拼音及中文,以便讀者掌握咒語原音及正確持誦咒音,將有助於修行之感通。
    《房山石經》乃是隋?大業年間(公元605年),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大師的弟子靜琬法師發心刻經於石,以留傳後世。他是「房山石經」的最早創刻者,其後他的弟子繼承師志,代代相傳,直到清初才完成史無前例的刻經事業。所完成的石經則分別埋在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的石經山上九處洞穴,及現在雲居寺的地宮。


   千句大悲咒自問世以來,其間歷經多次動亂,直到1999年才又重新「住世」。中間可說消失了近一千年之久,這難道是眾生福薄無緣以見嗎!豈知這是佛菩薩慈悲護念之故,令此咒經歷代法難都能安然無恙,特於科技昌盛時代,得以透過現代保存技術「永久住世」。

   本書譯者特別針對千句大悲咒整理出其梵文、羅馬拼音和中文的詳細對照,以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咒語的原音與原義之關係,對實修者有更大的裨益。


TOP
6#

回复:台版佛教书籍

《不淨觀 》

内容简介 BR>
第一章 不淨觀簡介
一、不淨體狀貌
律戒本疏(節錄)
明不淨有四種。一因不淨。過去無明行是。二種子不淨。父母精血是。三所依處不淨者。依在生熟二藏中間是。四體不淨。三十六物是。歎不淨行者。歎不淨理能除或到。歎思惟不淨者。此歎能行不淨觀人。就第二順教修行中有三。第一初說不復往返已來。明修不淨觀因緣。第二從爾時毘舍離以下訖住於果證已來。明眾僧集會因緣。第三從爾時世尊已此因緣以下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舉過呵嘖。就第一修不淨觀中有三子句。第一從諸比丘作是念以下訖歎死勸死講死已來。明順教修行便生厭患身命。第二從時有比丘字未力伽難提以下訖扙若塚間已來。正明起過。第三從有諸居士以下訖不復往返已來。明俗人譏嫌。因不淨觀六十人捨身者。欲明此人過去時有其誓願。要因此觀得道而復捨身。是故今日受其昔願。
二、不淨觀何性幾地緣。何境何處生何行相。緣何世為有漏為無漏為離欲得為加行得。頌曰
無貪性十地 緣欲色人生
不淨自世緣 有漏通二得
論曰。如先所問今次第答。謂此觀以無貪為性。違逆作意為因所引。厭惡棄背與貪相翻。應知此中名不淨觀。名不淨觀應是慧者。理亦不然。觀所順故謂不淨觀能近治貪故。應正以無貪為性。貪因淨相由觀力除。故說無貪為觀所順。諸不淨觀皆是無貪。非諸無貪皆不淨觀。唯能伏治顯色等貪。方說名為此觀體故。此約自性若兼隨行。具以四蘊五蘊為性。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唯爾所地此容有故。此觀唯緣欲界色處境。欲界顯形為此觀境故。若爾何故契經中言。耳根律儀所防護者。住不淨觀乃至廣說。此言為說諸為色貪所摧伏者。彼必由為緣聲等貪之所摧伏故。欲摧伏緣色貪者。必先應住耳根律儀。由此方能住不淨觀。有說。此觀唯依意識能引。所餘違逆行相故若有住耳根律儀彼必應先住不淨觀。此不淨觀力能遍緣。欲界所攝一切色處。若謂尊者阿泥律陀。不能觀天以為不淨。舍利子等於佛色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能觀佛微妙色身為不淨故。由是此觀定能遍緣欲色為境。由此已顯緣義非名。亦已顯成通緣三性。初習業者唯依人趣。能生此觀非北俱盧。天趣中無青瘀等故不能初起。先於此起後生彼處亦得現前。此觀行相唯不淨轉。是善性故體應是淨。約行相故說為不淨。是身念住攝加行非根本。雖與喜樂捨三根相應。而厭俱行如苦集忍智。隨在何世緣自世境。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此觀行相非無常等十六行攝。故唯有漏通加行得及離染得。離彼彼地染得彼彼定時。亦即獲得彼地此觀。離染得已於後後時。亦由加行令得現起。未離染者唯加行得。此中一切聖最後有異生皆通未曾。餘唯曾得說不淨觀相差別已。
三、不淨觀自世緣與修得
俱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二(節錄)
堯圓抄云。不淨觀自世緣。謂能緣不淨觀。與所緣色法有同一世。故名自世緣。能緣所緣。為一具有同一世。由此過去世色法。配過去不淨觀所緣。現在色法。配現在不淨觀所緣。未來色法。配未來不淨觀所緣也。以實論之。過去已作用。未來未作用。唯現在世不淨觀正作用故。限現在世不淨觀。雖應建立能緣所緣。以配當能緣所緣義故。三世判之。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文。若不淨觀未來不生。通緣三世。謂能緣不淨觀。緣闕雖不生。所緣法。或有未來。或依至現在。或落謝過去也以上。
有漏者文 光云。此觀既非十六行攝。但是假想理唯有漏文。堯圓抄云。有漏通假想真實。無漏唯真實作意相應也以上。
通二得者文堯圓抄云。離染得者。離下地染時。得上地不淨觀也。謂離欲界煩惱時。得初禪近分。并初禪及中間三地不淨觀。離初禪煩惱時。得第二禪近分。并第二禪不淨觀。第三第四禪可准之。以之思之。欲界不淨觀。無離染得義。但除盡智位。盡智位得欲不淨觀故以上。
若曾修得文 光云。此且據一相說。若細分別。曾得未曾得。俱通二種。曾得離染得者。謂離下地染得上地觀。曾得加行得者。謂非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未曾得離染得者。謂離有頂染時得。未曾得加行得者。謂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未曾得者文堯圓抄云。未曾得者。未曾得法也。曾得法者。曾得法也。彼曾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此即以法後得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以法後得成就過去法也。光釋未曾得有離染得者。指盡智位。彼盡智位。一切有漏無漏功德。曾得未曾得。悉由離有頂染得之故也。曾得法加行得者。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也。
四、不淨觀與意近行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15)辯緣起品第四之一(節錄)
論曰。明無明等相應成三。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此三如次應知即是無漏染污餘相應觸。餘謂無漏及染污餘。即有漏善無覆無記。染污觸中一分數起。依彼復立愛恚二觸。愛恚隨眠共相應故。總攝一切。復成三觸。一順樂受觸。二順苦受觸。三順不苦不樂受觸。云何順受觸。是樂等受所領故。或能為受行相依故。名為順受。如何觸為受所領行相依。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又與樂等受相應故。或能引生樂等受故。名為順受。如是合成十六種觸。已辯觸相。受相云何頌曰
從此生六受 五屬身餘心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受。此合成二。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六中前五說為身受。依色根故。意觸所生說為心受。但依心故。即於所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云何十八意近行耶。謂憂喜捨各六近行。此復何緣立為十八。由三領納唯意相應。六境有異故成十八。非一受體意識相應。境異成六領納異故。意近行名為目何義。喜等有力能為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若說喜等意為近緣於境數行名意近行。即應想等亦得此名。與意相應由意行故。若唯意地有意近行。豈不違經。如契經言。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近行。乃至廣說。此不相違。如依眼識引不淨觀。此不淨觀唯意地攝。然契經言。眼見色已。隨觀不淨具足安住。此亦如是。依五識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說。由彼經言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意近行五識所引意識相應。不應為難。何緣身受非意近行。與意近行非同法故。以意近行唯依意識。故名為近。分別三世等自相共相境。故名為行。一切身受與此相違。故非意近。亦不名行。豈不身受亦有此相。身受領納色等境已。意識隨行。由身受力意識於境數遊行故。此亦不然。已說相故。謂諸身受不依意識。無分別故。由彼不能分別境界功德過失。故非彼力令意於境數數遊行。又不定故。謂身受後非決定有意識續生。意受俱時必有意識。故唯意受名意近行………。

梦寒书屋 http://shop59106355.taobao.co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