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梵网经》卷下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菩萨戒本疏[1] 》第九瞻给病人戒中解说道:“见苦不救,违修慈行,故制。”“文言‘一切疾病人供养如佛无异’者,佛是应敬之极,病是应悲之至,敬悲虽殊,田义还同,故无异也。”
福田,就是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称为福田。
一般说来[2] ,八福田是指:佛田、圣人田、僧田(此三种为敬田,又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和尚田、阿阇黎田、父田、母田(此四种为恩田,又称报恩福田);及救济病人的病田(又称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
(一)佛田,佛觉道俱圆,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能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故称佛田。
(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等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称圣人田。
(三)僧田,僧为僧伽,意为和合众。谓处众和尚,敬顺无诤,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僧田。
(四)和尚田,和尚即教授师。谓出家者,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其恩实重。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和尚田。
(五)阇黎田,阇黎即阿阇黎(阿阇梨),意为正行。以能纠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师,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实重。若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称阇黎田。
(六)父田,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长,教诫育养,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父田。
(七)母田,谓母始自怀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护持长养,愍念劬劳,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母田。
(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予汤药,则能获福,故称病田。
这八种事都能令人福德生长,所以称为福田。但是这八种福田,以看病福田最为第一。为什么呢?《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一切诸佛菩提智慧都是依大悲心而起的,而大悲心的引发需要以众生苦难为境缘,病苦为人生八苦之中最为难受之苦,受苦时间长而不定,一生当中随时都有受病苦的可能,轻则伤风感冒,浑身不适;重则糜胸烂足,疼痛难忍。因此病苦为人生最为难受之苦,也是最为引发悲心之缘。若人对于病患能与看视,就能生起大悲之心,因大悲心而起求无上正觉的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圆满无上佛道。因此病苦众生是最为引发菩萨大悲而成就一切智的增上缘,看病福田即是第一福田。
佛陀对看病福田在《梵网经》上是极为赞叹,同时在生活中也是身体力行的。从前,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舍卫国有一位长者请佛和比丘们应供。比丘们都到长者家里去了。佛没有去,只派侍者去取斋饭。为什么佛只派侍者去取斋饭呢?因为佛要去探望病人。这里,特别将佛当时探望病人和探望以后深刻地教训大家的故事叙述出来。
当时,佛在比丘们都走完以后,拿了钥匙去打开一个房门,只见一个比丘病情非常沉重,躺着拉屎拉尿,翻翻身都不可能。佛很慈悲地问病比丘:“你有什么病啊,这样躺着,不离床褥地大小便,连翻身也不行?”当时那个比丘由于生性质直,就很坦白地回答佛说:“我笨得很,我生性愚痴,自己一贯地懈怠和傲慢,平时同参道友们病了,根本就没有去看过,所以我现在病了,也没有人来看我;世尊啊!现在我实在是窘得可怜,一个人病在这里,无所依靠!”
这时,佛就亲自把那个病比丘抱出房外去,除去屎尿等一切不干净的东西,把他的坐具也洗了,又取清净水来把他的身子洗干净,然后给他穿上干净的衣服,重新铺好坐具,这才把他抱回房里来,佛并且“躬自舒手为枕”让他安安宁宁地躺着。同时,佛就亲切地给他说:“你不努力求“增上法”(也叫做胜法、殊胜法,主要是指的湼槃法),这是很不好的,应该使自己没有获得的能获得,没有证到的能证到;你如果不从思想上接受我这个话,努力求得增上法,将来还要受更大的痛苦呢!”佛还继续地给他说了一些很深刻的道理,用无数的方法劝他要勇猛精进地思惟佛法。佛这样安慰、勉励以后,起身出来,仍然把病比丘的门关好,马上就到“普会讲堂”去告诉侍者:“你迅速地召集舍卫城中一切现有比丘到这里来,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