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 华 山 [复制链接]

1#

九 华 山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有佛国仙城之美誉的九华山,以众多的佛教寺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九华山形成於新生代晚期,九华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时期。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5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到九华山苦修,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感动众多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损资,为金乔觉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额於该寺。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
    千馀年来,九华山佛教历经兴衰,大体有五个时期:唐中期初创;唐後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自明代起九华山日益兴旺,寺庵总数超过一百,僧尼众多,与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九华山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化城寺十方丛林外,又形成了百岁宫,甘露寺、东崖寺、祗园寺四大丛林。到清朝未年,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馀座,僧众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天下名山僧占多”。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人杯渡来山创建茅庵,传经布道,此为佛教初传九华,从此**常转,香火绵延。唐代开元年间,新罗僧金乔觉卓锡九华,应化为地藏灵迹,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僧众云集,寺庙日增,影响迅速扩大。佛教各宗派在此竞相传播和交流,以禅宗为最盛,净土、华严、律宗等次之,高僧辈出,著述颇丰。特别是清代之后,各宗风起,禅门“临济四宝”之一室悟和“江南五老”之一、清代名僧虚云等各传禅道于九华;高僧月霞在九华翠峰举办“华严道场”(大学),开创了我国佛教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例。1929年至1934年,名僧容虚又创办了“江南九华山佛学院”,为本山和全国佛教界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受到中华全国佛教总会的嘉奖。九华山现有僧尼700余人,不少僧众都受过较高层次的佛学教育。九华山的寺庙建筑颇具特色。历代能工巧匠利用九华山的复杂地形和特殊环境,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注意吸收优秀的皖南民居特点,因地制宜,精巧结构,使宗教气氛与地方风格相结合,寺院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众多金碧辉煌的梵宫玉宇和玲珑别致的茅蓬精舍,或雄踞在峰顶陡壁之上,或散布在山谷丛林之间,把九华山装点成神采奇异的“佛国圣境”。保存至今的古寺庙仍有94座,佛像1万余尊,其中化城寺等9座名刹被列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小天台等30座庙宇被列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院。在历代名僧的住持、弘扬和文人学士、民间工匠的经营下,不仅开发和建设了这座佛教名山,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以致形成了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汇合并存的局面,使九华山呈现多层次、多风格的文化色彩。
分享 转发
TOP
2#

Re:九 华 山

[em4][em15]
TOP
3#

Re:九 华 山


地藏舍利塔


佛学院
TOP
4#

Re:九 华 山

好庄严的大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