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复制链接]

11#

Re:[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答顾兆祯居士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难销陨,何时得成妙观”等语,足知求道之切。然依鄙见,即此厌尘情、忻妙观,正坐学道内障。且避喧求静处,世未有其方。尘情果可绝乎?要知万法本闲,惟人自闹。善乎!蕅益大师之言曰:“虽曰六根幻驰,六情纷动。仔细推求,尘既不居其咎,根亦岂职其愆?根既不职其愆,情岂独当其罪?三科剖析,既无真主,纵使共合,哪有实法?而我辈于此虚妄法中,著我耽人,舍彼取此,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欲分别华相孰妍孰丑,不亦谬乎!惟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则智眼昭明,何处有尘情可厌。”然欲念佛求生净土,正不妨炽然起忻厌心。此忻厌心,著之则成惑病,了之则是方便,亦存乎其人耳。
  所言“妙观”者,《观经》不云乎:“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一切观门,无不从兹流出。盖知“作”而不知“是”,则堕在权小。知“是”而不知“作”,必落魔外。“作”,即空、假观。“是”,即中道观。全“是”而“作”,全“作”而“是”。“作”、“是”一念,三观圆融。故《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智觉禅师①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本觉之理,念即始觉之智。故知正念佛时,始本会合,理智冥契,能所俱忘,自他不二。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超情越见,离句绝非。直捷圆顿,无过此者。除却念佛外,岂别有妙观可成耶?
  窃尝论之,药无贵贱,起病为良,治本治标,宜随缓急。居士以耄期之年,回心向道,纵得百龄,余光有几?可不思束其功于至稳至易之途,而尚似探玄问妙,徘徊跂望于其间乎?衲前晤时,非唯不谈妙观,并为略去多种日课,仅以六字真言②相劝勉者。此是海上奇方,能疗急病,抑又标本齐治,缓急咸宜,贵在深信力行。古人所谓:“但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然则何尘情而不销陨,何三昧而不现前?然在今日,纵有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总置不用,唯此一味单方相赠。苟非斩钉截铁,并力专持,其何以自振拔哉!若必谓持名功效不及用观者,则彼佛所具身相微妙,经论所开观法深细,博地初心,恐不易成办,终不若依《小经》专一持名为稳当耳。但持名时,了达事理,一心不乱,即是观境,不须别求玄妙。念老居士十分诚悫③,忘年齿之高,殷殷下问,故敢罄布愚直之私,而一无讳忌也,惟审之择之何如!
--------------------------
  ①智觉禅师:即永明延寿禅师。
  ②六字真言:即“南无阿弥陀佛”。
  ③悫:笃实,忠厚。
TOP
12#

Re:[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名字说与金水若居士

  天台以“六佛①”拣滥,初曰“理性”,次曰“名字”。始闻圣教,乃至明心见性,皆未出名字位。故知名字,其时甚长,而其义亦甚深无量也。居士名“善”,字“水若”。达此名,识此字,于见性成佛之道,思过半矣。
  告子②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异哉!告子之言性也,虽非儒宗中至义,乃翻有类乎如来之契经也。惜其屈于孟子之辨,而卒无以申明其说,是亦如虫御木耳。
  夫十法界本乎一心,则善不善法皆性具,明矣。所谓性中有染净种子,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而能外乎性。率性中净种子而起现行,则为君子之道,谓之修善。率性中染种子而起现行,则为小人之道,谓之修恶。《中庸》曰:“率性之谓道。”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道无分于仁、不仁,即性无分于善、不善也。若性惟善,而无不善,则三途恶趣,非由心造,又岂得称为法界乎?是故一阐提人,虽断修善,不断性善。若断性善,则终不成佛。诸佛圣人,但断修恶,不断性恶。若断性恶,则不能现秽恶世界,折伏众生。此性、修之关,所当洞达。既不能离性以起修,亦不得废修而言性也。
  请以水言之。所谓性者,即湿而就下,东流、西流者也。所谓修者,即决之东方,决之西方者也。居士欲修净业,可不顾名思义,而审其所以修之之术乎?若其心,念念趣贪瞋痴,日深月甚,挽之不回,引之不出,发于身口,多与恶相应,则所谓决之东方,终为震旦国中人物。若其心,念念厌离五欲,系想阿弥陀佛,愿乐亲近,如子忆母,不为业境之所牵,不为他歧之所惑,则所谓决之西方,定于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见佛受记。由是观之,见性成佛,亦在乎决之而已。若能决之西方,而为西流之水,则必不入三途鼎沸之水,必不杂人天渴爱之水,不混凡夫之浊水,不沾魔外之恶水,不堕二乘之死水,不同权乘之客水,常得理水以润心田,智水以融万行,即此名字位中,而圆合如来之性水。既得与性水合,则会归七宝池中,为澄净,为清冷,为甘美,为轻软,为润泽,为安和,为除患,为增益,而究竟成八功德之圣水矣。西流而极于此,真能尽水之性者欤!
  然吾审居士之名与字,是从孟子义也,非告子义也。若夫决择善法,修习令满。决破不善法,修除令尽。则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而终止于至善之地。是未尝不与告子合,未尝不与宣圣③合,亦未尝不与西方之大圣人合也。居士其力决之乎!
--------------------------
  ①六佛:天台圆教所立的由凡夫修行乃至成佛的六种位次,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
  ②告子:战国时人,曾与孟子讨论人性问题,见《孟子》。
  ③宣圣:即孔子。
TOP
13#

Re:[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首楞严经势至圆通章

  《首楞严》一经,说在《法华》之后,实为佛法堂奥。昔智者判教时,此经未来支那,故唯以《法华》、《涅槃》为后味①。若令一见,必广有疏释,且判属醍醐无疑矣。奈四依大士②已灭,古今疏主各兴异见,久如聚讼。后学不具择法眼,靡所适从。至欲尽废疏解,唯看经文,亦过激之论也。及乎以己智寻③经,又多不能达其旨趣,则终于昧昧而已。试平心论之,众解岂无长处?然不失之乖谬,即失之粗略。间有智识高超,出乎其类者,则又借此经发挥胸中创论④。有真能舍己从经,曲顺佛意,则西湖鉴⑤一疏之外,吾未见其能并美者。孰谓今人必不能迈古耶?或病其主张太过,讥其杜撰不无。纵未能无遗憾,要亦大有功于此经者矣!至于舍识用根、归重圆通之说,则诸佛诚言谁敢不信,此方教体谁敢不遵从?而议之者,皆违经抗佛者也。
  现前诸善友既已标心净土,复欲研究此经,甚不易得。然始末无论,只此圆通文中,大有淆讹处。若非善读善会者,则所谓醍醐毒药,亦不甚远。岂不闻楞严会上选佛场开,观音登科,势至下第。修净土人,于此若不拣辨,何以发此经之密意,而坚后学之行愿耶?但势至法门非此经要义故,鉴师疏中亦引而不发。今则先辨法门,次彰密意。
  辨法门者。当知此圣圆通,属七大中根大,以都摄六根故。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一者念自佛,二者念他佛,三者念自他佛。
  若念自佛,则与诸圣圆通是同,以根性为所念法门,以旋湛⑥为能念方便。如《央崛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等。亦如此经,十方诸佛同告阿难:“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唯汝六根,更非他物。”又如祖师云:“在胎名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从上诸祖,如斯指示甚多。此念自佛三昧,具摄一切教义、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不尽也。
  若念他佛,则与诸圣圆通有异,以六根为能念,以果佛为所念。法身虽复一体,我无二种庄严,诸佛福智圆满,成两足尊。念彼果德,不生疲厌,眼常瞻佛相,耳常闻佛教,鼻常触佛香,舌常称佛号,身常礼佛像,意常缘佛法。六根所注,无非佛境,如是相继,无间无杂。此念他佛三昧,具摄一切《弥陀》、《药师》、《弥勒上生》等经,及莲社一切业行、事想法门,罄无不尽也。
  若念自他佛,则与诸圣圆通,同而复异。先须开圆顿解,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托彼依正,显我心性。既不迷性外有佛,亦不执彼土非心。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托他境处,与诸圣异。《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今文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此方便最胜极异故,不更假余方便也。
  只就圆顿教中三种念佛三昧,对四种净土,略辨摄生⑦大用。惟念自佛者,摄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然但能竖入,不能横超;又但被利根,不能普摄;又则诸圣所同,不显此门独异,似非势至摄归本旨。今谓正摄念他佛及念自他佛二种行人,归于同居净土,兼复横超方便、实报、寂光。是故文中深明感应道交之益也。
  次显经密意者。选择圆通法门,犹如国家用兵选将相似。或推作先锋,或压令殿后。殿后者为正选,余则各随常队而已。其推与压,要非无故而然。只如十八界中,必先根、次尘、后识,此常例也。今以六尘居先,而根次之。六尘中,必先色、次声,以及香、味、触、法。今以声最居先,而色次之。于六根中,仅列其五,抽出耳根置于二十四门之后。盖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以音尘开先,闻根殿后,而独详明之也。虽不显言其故,人已觉之。既归重耳门,一经要旨,排列圆通,法应如是。
  然念佛法门,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乃此经方令一门深入,直了自性。若复双选二门,则昧本经旨趣。若令念佛法门直尔混依常队,又失他经广赞之意。故今巧示推压,如军中密令,未许泄漏。盖前于十八界中,明抽耳根为重将矣。今乃于七大中,暗压根大为重将。而此根大,正属念佛法门。既不违他经广赞之宗,仍不乖此经用根之义,可谓至巧亦至密矣。夫七大次第,曰:地、水、火、风、空、见⑧、识。见即是根。本应根先、识后,今移识居第六,而以根大殿后,亦如十八界中之耳门也。
  又于前五大中,推火大作先锋,而以地、水、风、空次之,此有两意:一为当机堕淫起教故,以多淫召火,警多闻人先除欲漏也。故文云:“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乃至“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诸佛呼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愿为力士,亲伏魔怨”等,明以警之也。一切经律中皆以不杀为首戒,此经则以不淫为第一决定明诲;于三缘中,亦以欲贪先于杀、盗,均此意耳。二为末世对治重障,以烦恼虽多,惟淫欲为生死根本,最能障往生法故。令行人观凡夫身内淫火,即如来藏性空真火,循业发现。深观得悟,成智慧光。非唯不障往生,且能将送行人托上上品。所以《净名》赞淫怒痴,以其体即藏性,而染净功用在反掌间耳。故以火头居先,亦如十八界中之陈那⑨也。
  今请历观诸圣,除此二先锋、二重将外,余皆一依常例,次第不紊。可见二十五圣起座之时,诸大弟子结集之际,一威一仪,一起一止,皆有深意,悉符教义。以粗心遇之,又安可得耶!然则观音虽独登科,势至岂全下第?但于观音则明选,于势至则暗选耳。良以圆根别入,故明选;诸根总摄,故暗选。此方教体,故明选;此土有缘,故暗选。通益当机时会现未众生,故明选;别益恶世法末时不见佛众生,故暗选。虎榜高题处,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人所不觉。故曰大有淆讹,须善读善会也。
  或曰:既是密意,何得泄漏?
  曰:楞严选佛场中,揭榜已二千余年矣。此时若不明破,密将焉用?
  或又曰:诚如子言,则文殊说偈选择时,岂亦不知密意?何不遵前例,一概都拣耶?
  曰:诸圣自陈,各说第一,故寄推压,巧示密机。若承敕正选时,一依前轨,何得成密⑩?然但声尘、火大准归常次,以此二门别意助显,非本所归重,故不更推出。至于势至法门,仍顺长行,置识大后,为二十四门之殿,未始不遵也。且既令专选一门,何得不拣势至?观其拣辞,仍与诸圣不同,但曰:“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意谓彼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此相继之念,既属行蕴迁流,亦生灭法。以此为因,欲往生见佛,谁曰不可。今欲现证不生灭圆通,则因果不符,何能克获?此拣现获圆通为难,非拣往生后益也。其余诸圣,单念自佛,唯属现修现证,故拣则全拣,以不逗此土机宜,不合此方教体故也。有志修证者,亦可以深长思矣!
  然此为信力未坚者说,若果深信净土,纵令《楞严》独贬势至,亦自不疑。何以故?以他经广赞故,曰“不可思议功德”,曰“世间难信之法”,曰“一切佛护念”,曰“无上深妙禅”,曰“胜异方便”,曰“三昧中王”。多处极赞,既不生信,一处乍贬,何辄生疑?而况曾不独贬,而况复示暗选乎?奈末世众生读此经者,既不能依教从耳门深入,现证圆通。偏于念佛法门,好起疑惑,乃至破他净信,障他善行。薄福少智人,往往习气如是。故兹约法依经,曲为辩析,不自知其辞之丛沓也,岂得已哉!
--------------------------
  ①后味:天台以五时判教,而以五味配五时。后味,即醍醐味,喻指第五法华涅槃时。
  ②四依大士:指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而堪为依止的四种菩萨。其中五品、十信为初依,十住为二依,十行、十回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
  ③寻:探究。
  ④创论:自己的独特见解。
  ⑤西湖鉴:应指明代真鉴法师,著有《楞严经正脉疏》十卷、《楞严经正脉疏科》一卷、《楞严经正脉疏悬示》一卷。
  ⑥旋湛:使意识逐渐澄湛,见《楞严经·大目犍连圆通章》。
  ⑦摄生:摄受众生。
  ⑧见大:见即眼根的见性,统指六根觉知之性,故又通称为根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修念佛三昧,而证入圆通,在二十五圆通中居第二十四,为七大之殿后,即所说“二重将”之一。
  ⑨火头:即乌刍瑟摩,因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得入圆通,在二十五圆通中居第十八,为七大之先。陈那:即憍陈那,又作憍陈如,因闻佛说四谛之法,以音声而证入圆通,在二十五圆通中居初,为十八界之先。此二种圆通,即所说“二先锋”。
  ⑩所说“前例”、“前轨”,即《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各述圆通的顺序。随后文殊菩萨奉佛嘱,对二十五种圆通选择取舍,作《选圆通偈》。偈中,声尘居于色尘之后,火大居于地大、水大之后,与一般常例相同,而与前面二十五圣各述圆通的顺序有异。唯有六根中的耳根、七大中的根大仍与前各述圆通的顺序相同,不依常例,因此说念佛圆通为“暗选”。
TOP
14#

Re:[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旅三字说

  《妙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故先佛世尊方便劝谕,引之令出,以此宅中众苦充满,难可安居也。蕅益大师《净信集》云:“自寂光真性,翳于五住尘劳,而一切含识,鲜有恒居。虽四禅、四空,及方便土,亦属旅泊。”旅之时义大矣哉!
  夫旅者,以行旅之人,次①于旅舍之谓也。旅必有伴,亦必有处,亦必有其本业。今旷观三界之中,同一旅也,而人异其业。业本既异,而处与伴亦殊焉。慨自有识以来,经尘沙劫波②,积骨逾于富罗③,饮乳过于溟渤,于中竛竮之状,飘泊之苦,有不可胜言者。时而与狱种为伴也,则恶逆为其本,有间、无间是其旅处;时而与鬼趣为伴也,则悭贪为其本,旷野、山泽是其旅处;时而与畜类为伴也,则愚痴为其本,水、陆、空界是其旅处;时而与修罗为伴也,则瞋慢为其本,须弥、大海是其旅处;时而与人道为伴也,则纲常为其本,四洲、诸国是其旅处;时而与欲天为伴也,则戒善为其本,地居、空居是其旅处;时而与色、无色界为伴也,则禅定为其本,四禅、四空是其旅处。方其旅也,随处而著,不知其旅也。嗟乎!故乡之梦,尚自朦胧。客次之居,岂为究竟?是非托安养以横超,悟寂光而上彻,又孰能外乎旅义也哉!
  天都汪润生居士,法名“性净”,别字“旅三”。去家游学,有年矣。晚居琴川,有令嗣,长于才,夙柄家政,故居士得不为家累。虽厚栋华轩,可以逸老,以居士视之,萧然若寄也。居士恒长斋事佛,以淡泊无欲为养,以操修问道为兢兢。康熙乙卯岁,仲秋之朔,乃其七十揆辰。诸亲友故旧,争为文以祝之,诗以颂之。居士谢而弗视,视亦不审,曰:“徒周章④乎耳目耳!与其谀言之来,以沽吾名,何若法言之及,以裨吾心!”爰以“旅三”之字,而请说于予。
  予思居士既旅乎三界,是得其旅之大者也,岂天都、琴邑云乎哉?然吾窃观夫居士之邦人族士,类多操奇赢⑤,走四方。其于旅也,惟获其利,未尽其义也。今居士旅于斯,设有人焉,告之以猗生煮海之谋⑥,进之以郭氏治山之策⑦,吾知居士必掩耳而去之矣。独兹七旬介寿之期,乃能却朋樽而不顾,置性鼎而不御,访予于枯澹寂寞之滨,咨予以异世乖俗之旨,可谓真淳未散,大朴犹存。其几于道者乎?曰:犹未也。
  夫既曰“旅三”,则一切法趣旅,更无有法过于旅者。所谓随处而著,不知其处,理性旅⑧也;了此三界,同为逆旅,本业、处、伴,各各差殊,名字旅也;知其非家,不住不著,于粗敝境,不生贪恋,观行旅也;客尘烦恼,方便折伏,悠悠旅梦,仿佛欲醒,相似旅也;不离法界,随寄尘寰,哀此旅人,尽力津济,分证旅也;是朽故宅,属于一人,我常在此说法教化,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究竟旅也。苟不达此义,则于邮亭、传舍⑨,误认家乡,诸所谋求,无非火宅中事。又或畏此旅途多诸苦难,归心孔亟,去不还来,将使六宇同昏,四生奚赖?若此者,皆无当于旅义也。
  然则居士之在今日,惟当以安养为归宿之地,毋终为堪忍之旅客。若夫华开见佛,获证真常,又当眷此娑婆,再来侨寓,将护众伴,诱掖群迷。更于异域殊方,分身应迹,往来三界,终不疲厌。斯为究竟旅人,庶不虚居士立字之意矣!
--------------------------
  ①次:在旅途中停留。
  ②劫波:“劫”的异译。
  ③富罗:即毗富罗山。《涅槃经》云:“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
  ④周章:流览,周旋。
  ⑤操奇赢:又作“操奇计赢”,指商人通过积储、贩卖奇异稀有之物以获利。
  ⑥猗生煮海:战国时猗顿,以经营盐池致巨富。
  ⑦郭氏治山:战国时赵国邯郸人郭纵,以冶铁成为巨富。
  ⑧理性旅:指天台“六即”中的“理即”。后文中的名字旅、观行旅、相似旅、分证旅、究竟旅,亦同此。
  ⑨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TOP
15#

Re:[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观佛毫相法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欲生西方者,当观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云:身相众多,不可遍观,须从一相好入,谓专观白毫一相,待观成熟,余相自然显现。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中则虚通,仿佛如琉璃筒,在两眉中间,表中道也。右旋宛转,白如珂雪,莹净明彻,显映金躯。依此想时,令心坚住。心若昏散,制令明静。盖明则不昏,静则不散。当知明静是止观之效,定慧之体,亦即心之本体。止观是工夫,定慧是因行,明静是功效。明静之极,顿合本体,若至果上,即成福智二种庄严也。
  今身心寂定,止也。观佛毫相,观也。毫相历然,明也。坚住不动,静也。所谓托彼身相,熏我心性,观智若成,自然显现,正此义耳。然欲修此观,须了万法唯心。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故知弥陀毫相,自是我心本具。定中所现,亦是我心造出。是心作毫相,是心是毫相,不从他得,不向外来。如是了达,方名如法修观也。总之,能观观智为一心三观,所观毫相是一境三谛。何以故?定中毫相,虽现在前,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此因缘所生之法,法尔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四性皆空,故无实性。而此想念所生毫相,非惟性空,相亦叵得,如镜像、水月,故无实相也。性相无实,故即空即真。随念能见,故即假即俗。即假即俗,故非真空。即空即真,故非俗假。此则作是一念,遮照同时,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为三一圆融,不可思议中道观境也。全谛发观,观还照谛,境观不二,唯是一心。
  故古德颂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此颂影略,须略释其意。言“境为妙假”,则空与中在其中矣。不具空、中,焉称妙假。言“观为空”,则妙空也,而中与假在其中矣。言“境观双亡”,则双照在其中矣。双亡即非空非假,双照是即空即假,二边不著,亦复不离,故即是中道。而下二句,即言亡照同时,一心融绝也。盖境虽具三,既属所观之境,但称妙假。观虽具三,既属能观之观,但名妙空。境、观虽各具三,既用双亡双照之妙观,冥合双非双即之妙境,但是妙中。由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非同,三三非异。不可以意识思量,不可以名言分别,故曰“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也。境观圆融妙理,以四语总摄无遗,透此妙伽陀,胜读台宗书数百卷。然非明了一心,淹贯台教者,恐未易透也。
  经云:“但闻白毫名字,灭无量罪,何况如法系念。”释迦如来金口垂示,天台智者劝令专修。近代唯幽溪大师,常修此观。今净业行人,苟能一心持名,往生可保。兼修妙观,则托品必高。利根上士,胡不勉而行之!
TOP
16#

Re:[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虞山普仁院净业比丘行策 定



事 例

  择清净广厦,以为七堂。中奉弥陀圣像,悬诸华幡,燃灯烧香,七日不绝。但以香光庄严,如法供养,不用蔬果、赞吹等。堂中左右,各设长桌一张,亦用香炉、供具严饰之,桌外各设坐椅四张。中央向佛设长桌一张,与左右桌齐,两横离一二尺许,可通出入。桌上供疏文一道,大炉一座,华、烛、供具,须令相称。桌外放蒲墩四个,左右近壁。若无禅床,则多设坐位,以便随班退坐。
  其同行净侣,定十二人,分为三班,每班四人。首位司引磬,记持佛号,以千声为度;次位司小鱼;后二位司巡察,见班中昏散者警之。中央面佛,为第一班,近西一人为班首,即是七主。右边东向,为第二班,近上一人为班首。左边西向,为第三班,近下一人为班首。佛前上下两长桌上,各置引磬、小鱼一副,用过随放桌上。
  凡七堂施设,须于隔宿,事事周备。同七缁素亦须隔日齐集,沐浴已,预请主七师,分班定位,教示演习。每班绕佛百声,即归位换班。于旋绕中间,蓦鸣大鱼六下,以代食梆。三班如法出堂,乃至斋堂旋念,止鱼接板,结板接佛,归堂旋坐。一一指教明白,令众委悉。以期中戒语,不便指授,故须预习也。习已,各自至诚礼佛,求佛加被,令七昼夜中所作成办,不起内外魔障。事毕早息,毋致疲劳。

  第一日,五更报钟鸣,众起盥漱毕,用汤点。入堂,主七师鸣引磬,礼佛三拜,各依位立定。举《香赞》,诵《阿弥陀经》,声须和缓。《往生咒》三遍,起《赞佛偈》,即称佛名。中班鸣引磬二下,问讯旋绕。左右班,乃端坐默随。若昏散重者,当微动唇齿,庶免坐忘间断,并落昏沉无记性中。其神气清明者,当闭目静听,一心缘佛,使心中佛号,朗朗如贯珠,不杂不断。
  首班旋绕毕,仍于下边立定,于“陀”字上,鸣引磬一下。次班即从座起,从容出位,于佛桌边,一行立定。首班复鸣引磬一下,又四、五声佛后,于“陀佛”二字上,连鸣两下,即止佛问讯,就右边空位坐。次班接佛问讯,旋绕如前。佛号毕,仍于上边立定,三鸣引磬。末班起座出位,于下边接佛旋绕,一如前式。次班复就左边空位而坐,默随佛号。
  如是三班,周而复始,从旦至暮,佛声不绝。每称念一千,默随二千;旋行一千,安坐二千。庶几身口弗疲,劳逸均等。凡旋绕毕时,但看无小鱼桌边,方乃就立,则上下永无差误矣。十二人外,不论缁素多寡,亦分三班,行则随行,坐则退坐。

  斋堂铺设圆位三面,长桌相接。唯下方中央少空,通行堂出入。四面近壁,皆可回绕(设位本方,而日圆者,取周匝回旋之义也)。三时粥饭外,午前加食一餐,蔬菜止二簋,两人共之。每食,行食毕,鸣梆六下(表“南无阿弥陀佛”)。堂中闻梆声,不论何班旋绕,如常旋念,至疏桌边,班首置数珠于桌上,取引磬鸣二下,问讯(若佛声太急,即于此时改鱼缓念)。左右班起立,同声称念。班首带引磬,从中路向佛旋行,仍从中路出堂。若首班在前,余两班次第随行,须待本班缁素行尽,次班方可接行。若值中班在前,则末班随行,首班居后。若末班在前,则首班随行,次班居后,不得越乱。
  到斋堂,右旋一匝,候末位到齐,班首即鸣引磬一下,止鱼停佛。缁素随所到处,就位坐定。不得推前逊后,不得抽身离位。随坐随食,不用问讯、念诵、出生①等。旁悬板椎一副,预令沙弥立板椎边,候小鱼停止,接板念佛,每声鸣板二下。众等食时,一心缘佛,不可须臾放逸。食讫,班首于“南”字上,鸣引磬一下,沙弥即于“陀佛”二字上,连击二下。结板,众齐出位,亦不问讯,即起佛右绕归堂,一依前次。班首行至本立处,鸣引磬二下,问讯,置于桌上,仍取数珠绕佛。余班归原位坐。其左班西向者,须顺旋至桌边,从末位进,毋直归,毋逆行。凡归位、出班,及有事出入,并须安详徐步,毋得踉跄疾走。

  入夜日光初暝,供疏桌上,亦燃长烛。此后约每班两回旋念六千佛竟,更俟下班接佛旋行时,七主出位,鸣引磬一下,堂众皆起,同声旋念,不复论三班缁素次序。但约旋念十数匝后,七主于下方中央,面佛立定,三鸣引磬,结小鱼一阵止佛。众皆面佛,鸣引磬,同念《发愿偈》云:
  “弟子众等,至心发愿:愿命终时神不乱,正念直往生安养,面奉弥陀值众圣,修行十地胜常乐。”
  于末后三字,缓鸣引磬三下,即礼佛三拜,归单就寝。众等尔时尤宜防护三业,正念寝息。不得作余事、说余语、起余杂想,亦不得礼余佛、诵余经咒。纵有恒课,终身不缺者,亦皆停止,宁于七日后追补之。不然则未免间断夹杂,又乌得称为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乎?
  寝息后,两炷官香将尽,香灯师预通厨房,办面水、汤点,即鸣报钟。此后六日,入堂礼佛已,即起《赞佛偈》,不诵经咒,余皆如初日。

  行持期中,请定护七师二人,为一期外护。凡缁素随喜,毋令入堂。唯专为念佛来者,乃导之使入,礼佛三拜已,即送随班旋念,或送左右班后,不得揖众共语。若未满期欲去,亦但礼佛而出,不用别众缁素。于七前预到,发愿终七者,必须终竟一期,不同随喜之例。倘年高有疾,力难支遣,可密启护七师,乞其写帖,转达七主。或旋行时少坐,或入夜后早息,当破格方便之。
  次立监直师一人,众中有违约者,即登名记罚,不可放过。
  次安香灯一人,行者二人。香灯司炉火、香烛之事,遇烛暗则剪,香尽则换,众赴斋则守堂不出,众就寝则看香定夜,须老成者充之。若疲乏时,慭②与监直师,更换寝息,不可失事误众。行者司茶水、洗沐等事,午前行茶两次,午后不拘次数,入夜复行一次。每行毕,随收器荡涤,俟旋念班坐定,还须补行。凡盆水浣濯,众所需待者,皆当尽心供办。护七师须随时经理,毋令懈废。

  满七之日,入夜六千佛竟,更俟下班接佛后,主七师如常鸣引磬,三班同起,旋念五百声佛。主七师于佛桌东首,向佛立定,鸣大磬一下,众皆面佛。鸣第三下时,随接钟鼓一通,鸣大鱼。跪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十声,如晚课例。《小净土文》,回向,礼佛十二拜、菩萨三拜,三自归毕,随鸣大磬一下。众相向侧立,主七师至下方中央,展具礼佛长跪,众称“南无大乘常住三宝”。护七师宣疏毕,仍鸣小鱼,诵《往生咒》送疏,不拘遍数。结咒已,念《发愿偈》,问讯,回至佛前。众同展具作礼三拜,收具问讯。鸣引磬,引众出堂,诣主七师室中礼谢。主七师同众,至护七师处,及诸职事师处,巡寮叙谢讫,然后归堂圆礼,为一期事竟。
--------------------------
  ①出生:佛弟子于食前取少许食物布施鬼神众生,供其食用。
  ②慭(yìn):谨敬。




罚 例

  罚有三等:上罚钱百文,中罚五十文,下罚十文。不论钱之贵贱,准此为式。堂中悬水牌一面,置笔砚一副,有应罚者,监直师随书牌上。书已,持示本人令知。俟期满,结算某某罚钱若干,仍令本人买香供佛,或放生命。若无钱者,罚持《往生咒》,每咒十遍,准钱一文。
  期中第一禁止话语。不论堂内、堂外,未起佛前,已止佛后,但有犯者,一上罚,三犯者出堂。若有不得已事,必欲语,可密告护七师,一两语即止,若多语、高声语,罚同。
  凡欲抽解,着衣等竟,自起身事毕速还。托事在外延缓者,一下罚。若私入寮舍,坐卧片时者,上罚。
  有事欲出堂,须甲来乙去。甲若未还,乙须少待,或时事迫促,亦得两人并出。若四人中,两人已出,第三人复出者,一下罚。随班后坐者不拘。
  旋绕未竟,不得越班而出,须待归位坐定,方可抽身。若越班出者,缁素同一中罚。
  上班绕佛将毕,下班不得离位。若非时出堂,以致临班不到者,一中罚。
  随班缁素当旋绕时,非年高有疾,禀白在前,辄自坐立者,一下罚。
  若安坐时,性不耐坐,混入他班旋念者,一中罚。
  数数出入者,一下罚。除有疾。
  出班、归位,及出堂、入堂,并须威仪庠序。踉跄急遽者,一下罚。
  堂中行动,左旋梗众者,一下罚。
  冲班出入者,一下罚。
  香灯师不在堂,遇烛暗香尽,左右班中首末四位,或后坐众,俱得暂起代行。唯旋行缁素,不得剪烛添香,伫立妨后,违者一下罚。
  三班缁素中,有不善随鱼者,临班须默念,或低声念。若高声乱众者,一下罚。护七师当引至僻处,密启令知。
  入夜止佛后,须随众安寝。若更礼佛持诵,作余功行者,一中罚。香灯师应劝止,若不听,方白监直师记罚。
  食时赴斋堂,随行两班前后失次者,二班首各一中罚。
  斋堂食毕,起身抽解者,一下罚。
  定夜失时,致入堂后,三班旋念未满一回即天明者,香灯师一下罚。入堂辄晓者,一上罚。或昏睡失香,失之太早,致众疲乏者,一中罚。
  监直师随时随处当为众勤察,依式登记。若屡犯不知,或虽知不记,罚同本人之例。
  凡同七护七诸师,于未起七前,并须熟《规式》。次将罚例录出,粘客堂前,有后到缁素,先令细览条约,方送入堂。或不解文义,当与摘要说知。若造次引送,以致入堂昧昧,动辄犯约者,护七师一下罚。

  此三等罚,其计二十三条,今开明记罚式如左:
  犯不语禁,一上罚。
  多语,一上罚。
  高声语,一上罚。
  私入寮舍坐卧,一上罚。
  定夜失时,一上罚。
  越班出堂,一中罚。
  非时出堂,一中罚。
  乱班旋念,一中罚。
  入夜别作功行,一中罚。
  随班失次,一中罚。
  定夜失时,一中罚。
  托事久出,一下罚。
  接踵出堂,一下罚。
  临班坐立,一下罚。
  数数出入,一下罚。
  行动急遽,一下罚。
  左旋梗众,一下罚。
  冲班出入,一下罚。
  伫立妨后,一下罚。
  高声乱众,一下罚。
  食毕先起,一下罚。
  造次送人入堂,一下罚。
  定夜失时,一下罚。

  如上条例,事在必行。盖欲制止放逸,助成胜行,非好为烦刻也。行者当念一生悠忽,止此七日精进,各须激切奋勇,不惜躯命。无论行、住、坐、卧、饮食、便利,一句洪名,当如呼吸不断,不可斯须停止,俄顷夹杂。既欲一心不乱,大非寻常念佛可比也,思之勉之!





疏 文
(封面写:念佛七期回向发愿疏 秉教修净主七沙门某甲具缄)

  伏以一心圆净,即五浊而不违清泰之乡。三界横超,虽九品而岂隔庸凡之位。融胜三昧王于性海,转第一义谛于口轮。道在人宏,佛随机应。大清国某省某府县某寺苾刍某甲等,即日熏沐,投诚稽首,归命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文佛、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切圣贤,同赐慈悲,俯垂证鉴。
  切念弟子某甲,与现前众生等,生逢劫浊,报属凡躯。三业六根,既无罪而不造。五趣八难,亦无苦而不尝。暗识相传,曾未觉悟。死生浩漫,解脱何期?所幸宿植微因,得生正信。早入弥陀愿海,专修净土法门。祈宝域以栖神,托华轮而送想。用是依经立轨,准教崇修。谨于今月某日为始,启建一心精进念佛道场七永日。于中严饰堂仪,肃分班次。执持圣号,终食无违。存想洪名,须臾不离。以斯功德,回向往生。惟愿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与诸圣众,亲垂接引。必令诸根寂静,正念昭彰。须摩①境现于目前,金色华敷于舍报。如经所说,愿悉不虚。
  又愿以此七日精进功德,普令众等,断七支恶②,灭七遮罪③,除七慢障④,离七秽行⑤,游七宝池,布七净华⑥,具七辩才智⑦,演七菩提分⑧,超七方便位⑨,证七常住果⑩。又愿以此三班净侣、十二僧伽,和合修持所生功德,普令众等,绝三恶道,转三重障,净三聚戒,历三乘位,越三界而长骛,冠三辈以高跻,深入三解脱门,圆发三如来藏。又愿众等,得成佛已,坐道树下,三七思惟,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三转四谛十二行**,广说三世十二支因缘流转还灭逆顺法门,究竟同趣萨婆若海。又愿于此七日之中,若缁若素,若远若近,若久若暂,若来若去,乃至执劳运力、随喜见闻,咸出苦轮,俱生乐国,共睹须弥毫相,同瞻法界藏身。又愿众等,既得往生安养,亲近弥陀,乃至一切如来悉得承事,一切佛土悉往庄严,一切善友悉能随顺,一切法门悉得通达,一切众生悉蒙度脱,一切行愿悉获圆成。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仰愿三宝证知,令我等得如所愿,满菩提愿。
--------------------------
  ①须摩:即须摩提,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莲池《弥陀疏钞》:“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
  ②七支恶:指十恶业中的身三、口四,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③七遮罪:性质最为严重的七种逆行,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僧、杀圣人。
  ④七慢障:指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种心行。
  ⑤七秽行:《出曜经》所载如来教法将灭时出现的七种秽行。
  ⑥七净华:喻指七种清净德业,即戒净、心净、见净、断疑净、分别净、行净、涅槃净。
  ⑦七辩才智:指菩萨具有的七种殊胜的论辩才能。据《大智度论》为:捷疾辩、利辩、不尽辩、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⑧七菩提分:又称七觉支,即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等七种觉察智。
  ⑨七方便位:又称七贤位、七加行位。声闻入见道之前的七种修行阶位,即五停心观位、别相念住位、总相念住位、暖法位、顶法位、忍法位、世第一法位。
  ⑩七常住果:诸佛所证法身之七种果德,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TOP
17#

Re:[转帖]净土警语目录

普仁七日念佛记

金 善

  丁巳春大士圣诞,虞山之北普仁禅院,依弥陀经教,起七日念佛新规。爰集净众,不拣道俗。其主则普仁大师,号截流道人者。其道场外护,则身叶师、古衲师也。其同行缁侣,则越海、在闲、慧如、湛月、慈宏、海目、德容、越祇、尚法、再应、可尊也。其遥闻法会,溯水来虞,则娄东两僧鸣谷、定慧也。其居士则汪旅三、翁凤蕤、顾公臣、金水若、陈千顷、赵存湖、翁子余、翁康成、沈诞先、夏子彝也。念佛为往生捷径,观音乃西方导师,故取诸二月十九也。
  其法,则选僧十二,分三班,每班四人,各有所司。十二人外,不论缁素多寡,亦分三班,随其后。一班旋绕,则两班安坐。食时赴斋堂,依次无敢紊,坐定,佛声初歇,小沙弥击板念佛以继之,使一句洪名,不绝于心口耳间。夜分略睡,闻钟声鸣齐起。凡左行者罚,越位者罚,相语者倍罚,盖严若军令焉。
  是日也,汪旅三等数人先在,予后至,闻堂中佛声琅琅。护坛师导之而入,但礼佛,不许揖众。辄随班行。已而退坐,或默随佛号,微动唇齿,或闭目静听,而以心随。余人后至者亦如之。
  念佛之声,时而和缓悠扬,如一气呼吸,绵绵不断。至其声之振疾,则又如猛将追敌,不尽灭不止。使杂妄无间可乘,众魔无路可入。当其风雨晦冥,众音振响,不复知山头雾起,殿宇云封。及天朗气清,则松风谡谡,涧水潺潺,无不与念佛之声相应和。至若鸡声唱彻,灯火荧荧,曦旭方升,香烟缭绕,晓焉而念佛也。山光乍暝,林谷幽翳,众籁寂然,梵音独举,暮焉而念佛也。或则神意怡悦,一尘不染,四字孤存,此真能一心不乱者。其或矍然奋发,神若驰而心欲止,此期于一心不乱而未能者。更有信愿已坚,胜缘欣遇,尘事敦逼,魔障多端,暂尔依班,寻复离位,咨嗟悔恨,不获终斯七日者。我大师度生方便,慈诲真切。众等信西方之可至,幸日夕以追随,知洪号之难思,因称扬而感涕。
  嗟乎!石火电光,人生百年,犹七日耳。以七日而供尘累,尘累何时了?以七日而要净土,净土必可期。况百年之内,其为七日也甚多。而刹那异世,其为百年也又绝少。人知百年之莫期,而不知此七日之难遘。又惟知百年之虚度,而不知彼七日之浪掷,悲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