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念佛法门三特征
二、易行道:易行道,这名称出《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说:菩萨得不退转,要修四摄、六度种种难行苦行,极不容易。于是有人就问:有没有比较容易的?龙树即批评说:这是下劣根性,无大丈夫气。菩萨学佛,就应难行能行,勇往直前,不该自卑。但为了适应根性,他毕竟还是依经而说出易行道。易行道并非专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贤的十大愿,即礼佛、赞佛、供养佛等。这些所以被称为易行道,是因为容易学,容易做,并不是说学了这些法门就容易成佛。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念佛、礼佛、赞佛、供养佛等等,都是嘴里念,心里想。就是供佛,也是在观想中供养。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观想,不须依具体事物去实行。不能胜解观修,口头念也可以。从口头诵持,再引起内心的思维。若真正赞佛,就得造偈如实称叹。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牺牲一切而作供养,这就难行了。易行道即依缘佛果位的种种功德,而去观想或称念。这原出自《弥勒菩萨功德经》,说释迦佛因中修难行道,精勤苦行,发愿于五浊恶世成等正觉;而弥勒则是修的易行道,故将来在净土成佛。约此说,一般的念佛、赞佛、随喜、忏悔、劝请、回向,可以增长善根,消除业障,都是属于易行道。念阿弥陀佛,就是易行道的一种。《十住论》说易行道念佛,也并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易行道的礼佛、赞佛、供养佛等,处处以佛为中心。菩萨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难行道。龙树说:菩萨发心,有依大悲心修种种难行苦行;有依信精进心,乐集佛功德,往生净土的。这二种,也即是初学的二门路:前者从悲心出发,修难行道;后者从信愿出发,修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两者并非格格不入。《十住毗婆沙论》说:易行道不仅是念佛,包含念菩萨、供养、忏悔、随喜等等,菩萨依此行门去修,到信心增长的时候,即能担当悲智的难行苦行。对于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发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学。故修学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渐次转进增上,至信愿具足,而后才修难行道。这么说来,易行与难行二道,仅为相对的差别,并非绝对的隔离。
念阿弥陀佛,是易行道,易行是不太劳苦的意思。《十住论》说:或步行而去,或乘舟而去。乘舟而去,身心不感劳苦,如易行道。但比步行而去,不一定先达目的地。有些学者为了赞扬净土法门的易行,说什么“横出三界”,“径路修行”。从激发念佛来说,不失为方便巧说;如依佛法实义,误解易行道为容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显然是出于经论之外,全属人情的曲说!
三、异方便:异方便,名称出《法华经》:“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别。《摄大乘论》中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别。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古人即译作“胜功能”。所以异方便、胜方便都是一样,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
方便有两种,一正方便,二异方便。《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显示第一义。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样容易沉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视而已。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乃至一低头,一举手,或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等。这种种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赞仰,着重于庄严。如《法华经》中的,璎络庄严,与穷子的除粪,怎样的气派不同!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辉皇庄严?与小乘大大不同。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种方便,在小乘是不大容许的(除了定乐)。大乘强调佛果的无边庄严,总摄一切福德,故特发扬此一教说。异方便很多,《法华经》所列举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弥陀佛而生净土,《起信论》即明说为胜方便,所以念佛是异方便之一。
他增上及易行道,一切佛法中普遍存在,不过大乘较为注重。异方便,小乘只有一些痕迹,而大乘则大为宏扬。尤其是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揉合这三方面,著重这三方面。这才在佛法中露出一个崭新的面目。比之于小乘,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若不念佛则已,如欲提倡念佛,便非从这些意义去把握不可。这才能认清念佛法门的特胜处。中国素重圆融,有人从禅净融通去解说,说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对于有取有舍有念的净土法门,实际是不能表现法门特色的。法门各有差别,真正的念佛,还是依专门修持净土法门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