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念佛法门
所以说第八识亦生亦灭。然而第八识若灭,焉能与前七作依?原来生灭因缘,最初依第八识为体,而第八识即如来藏,如来藏唯不生不灭。如来藏缘起随染,便名阿赖耶。赖耶缘起合于净,便名如来藏。故曰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不灭合。
三
如来藏又名如来藏心,如来藏性,如来藏智。如来藏者,二空义也。诸法幻有缘起,以幻有故,所以谓诸法皆空,幻有者无体,无体即是无性。无性为性,故无碍玄通,能遍一切。以遍一切处,故能成就一切法,而不归断灭,故曰不空。此空不空是真空义,名如来藏。
言空则空遍一切处,言不空则不空遍一切处。空与不空一时俱遍,故生时即灭时,灭时即生时,既然生时即灭时,故生即无生。灭时即生时,故无生即生,生灭不生灭皆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如是廓然大净,而净亦不可得,湛然常存而性本无住,遍成诸法而诸法无生。以诸法生者,如镜花水月,只是虚影而无实体。唯从众生无明妄想而得建立。故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于中既无生死,亦无涅槃。故知佛出现于世,不为度生死入涅槃,但为度生死涅槃之二见也。如是之法,在众生则曰佛性,在一切法则曰法性。此之为性者,妄彻真源,居一相而恒有。真赅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此上是略说心意识与性之分别。亦即说明,参禅者必须离心意识而参的原因。
四
然欲离心意识而见性,谈何容易?欲离心意识者,还成以心离心,以妄代妄。故若欲离心意识,唯有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
现在我们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必须念得清,听得分明,只要听得分明,当下即三心断,四相离。三心断时,‘心’即离矣。四相离时,‘意与识’亦皆离矣。故至诚恳切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即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即是见性。
故一句佛号,即我真心,即我实性,即我圆智。直捷了当,不须别修其他法门费时劳神,唐无所得。故方念得一句佛号,已得转凡成圣之机也。
阿弥陀佛,功德无量,自他二力,圆成种智。诚所谓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出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是‘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可见念佛法门之殊胜,一念之下,便可六根都摄。六根一摄,自然六尘六识六大五阴随着便清净了。因为六根清净,则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则一切法清净。心清净者,逐念而成。一心念佛,心便清净。所以说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因为这六种能生六识,所以称之为根。‘根’,便是取其能生之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生眼识乃至意识等六识。六识于六尘生贪,便不清净。若不清净,便成十八界。六识于六尘不生贪着便清净,此时十八界当下即是法界。
所谓贪着,是六识于六尘生‘憎’‘爱’,皆名贪着。若生贪着,十八界便不清净。不清净即是生死。若不贪着,十八界便清净,清净便是法界,又名为涅槃。所谓十八界清净者,实是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则六根清净,六尘清净,六识清净,一切法清净。然而若要清净其心,必先清净其念,此所谓一念圆净而成佛也。故念阿弥陀佛,以二力加持故,最为方便,必得一心清净。一心清净便是定,故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者,即是定也。
都摄六根即是不乱,净念相继即是一心。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与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道理是一贯的。不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重在事修,尤其道出得一心不乱的方法。
菩萨圆智,入于一相,而知无量相。于无量相,而入于一相。故世尊说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此是利根菩萨中道智,非二乘所能及。二乘但入一相,不能入无量相。别教菩萨虽入一相,又入无量相,但不能更入一相。利根菩萨一空一切空故,入于一相。一假一切假故,能知无量相。一中一切中故,能更入一相。
今此念佛法门,以念佛心应乎乱世,便是净念一心,摄根不乱。虽处乱世纷纭,而不失念佛心,便是摄根不乱净念一心。是知念佛法门至圆至顿,功德无量。故《菩萨念佛三昧经》有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我们说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便于凡夫事修。我辈末世众生,只要发真实信,信有西方极乐国土,信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慈悲大愿不虚。仰望阿弥陀佛垂手援引,犹如靠着一座须弥山,决定不疑。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求生之心犹子忆母,无时或忘,定得往生彼国。
二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可只重理论而忽于事修。莫说只务道理谈论不切实际,于闻、思、修之中,止于闻思,尚不究竟,何况空谈?所以念佛人若欲摄根净念,必须踏实修习。今人学佛,往往只重文字功夫,闻说修行即不耐其劳。如此行径,实是自误误人之道。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切莫执理废修而死于文下,应假闻思而开慧解,以慧解而立正行。依正行克己求证,如此方不负世尊临世之怀。所以世尊曾说‘我法甚深,唯证乃得。’
摄六根者戒也,净念相继者定也。由此成无漏智慧。戒定慧可由闻思而生,非由闻思而证得。若欲证得,非修莫办。
尤其定慧与戒不同,戒者如法受之即得,如法持之即具。而定慧二道,必须如法修习,日久功熟方能现前。如人渴欲饮,见井中有水,虽如实知见,却不得受用。必须借绳罐因缘取水到手,方得受用。学佛人亦复如是,徒有闻思尚不得受用,何况执文以为悟道者哉?必须慧解立行努力修习,废寝忘疲,一旦功夫纯熟,定慧自然现前。毕及定慧现前,方知定体慧用,不可偏废。有定无慧,便成外道。有慧无定便是狂慧。良以智慧虽尊,非定不深也。
都摄六根首须调伏欲贪制伏烦恼,渐渐以达断欲贪断烦恼。调伏制伏是持戒的功夫,除断便是定慧的功夫了。如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慧虽由戒生,而必由修发。修习功力渐熟,定慧便可忽然现前了。
谈到持戒调伏,应明其方便,不明方便犹乘舟不识水路。总说戒者约束身口意三业,在心名护,在身口名戒。故身口成办,始名犯戒。自心以至身口,有四种犯戒方便,应明其调伏忏悔之法。一、远方便。犯者起心而未动身口,此时责心则灭。责心又名心念忏,即是长跪合掌面对佛像,心念口言,发露忏悔。二、次方便。已动身就缘,或是口说欲作,此时罪相更明,应急作意调伏。欲灭罪相,应作对首忏,即对比丘一人或三人发露忏悔。三、近方便。身近罪缘,或欲触摩,然尚未成犯。四根本成犯。
此系略说,欲知详文,应阅律藏。总之戒之功在摄六根,六根既摄,自然净念相继。须知众生造业,必托三毒,三毒之起,以我心为本。若能至心念佛,口念心忆,句句分明,即是净念相继。一心清净,则不起三毒。三毒不起,恶业不造,名为解脱。起三毒者,在于取相,一心念佛不取于相,自能六根都摄。故念佛心即是无相心,无相心正是念佛心。诚所谓‘明明念佛心,明明心无念,无心明明念,念明明无心。’
三
欲摄六根,唯念佛法门最为方便。念佛时摄耳谛听,如猫捕鼠丝毫不敢大意。如此口唱佛名则舌根已摄,耳听佛号则耳已摄,以心缘历则意根已摄。其实只要耳根一摄,不须作意,余根自然摄住。
大家不妨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摄耳谛听历历分明,自然意根想住,眼根无睹,鼻身二根亦复不乱。何况念一声佛号耳舌意三根备摄,只要三根已摄,余根则不足为虑矣。故念一句佛号,必须字字分明,绝不含混,把牢自己的耳根,守住自己的意根,不须作意顾虑余根,余根自然都摄了。
这样摄六根念佛,即是净念现前。此时妄想都息,唯有一句佛号独照。犹如浮云倏破,朗月乍现,此一念清净无染,是名一念清净一念佛。
此一念甫过,心中妄念复起,犹如浮云遮月。此时你必须奋起全身力量,以一句佛号摄汝六根,六根既摄,又复一念清净。如此奋力念去,要他前一净念连后一净念,这样时时用功,日日用功。用功既久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自被消磨。渐渐净念相续,终至成片。这是净念相继,亦即是念念清净念念佛了。
所以念佛时必须奋起全力念去,切忌悠悠荡荡,一颗心飘飘浮浮毫不着力。那样念法,只是自瞒自误,空过时日。古德说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便是要念佛人高举一声佛号,独力严守六门也。
如此日久功深,自然六根渐摄,唯有念佛心朗然独耀。任它六尘烦动。此心如密室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所谓一心不乱。到了这种地步,名得念佛三昧。故曰“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经云得此三昧者,必定见佛。纵不能现前见佛,命终后必生佛前。
说到这儿要提醒大家一句,如能念到这种地步,自属利根之人。似我辈凡夫,善根微少罪业深重,若稍具善根罪业不深,应于像法时期即获解脱矣,何至于留到末法时期?既然自知罪障深重,能否达到净念相继的地步,必然人人犹豫。奉告同修,不须犹豫,须知持念阿弥陀佛是二力法门。纵令自力不济,必有佛力加被。四十八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印光大师说念佛必定见佛。见佛即是得念佛三昧。所以大家只要真信切愿念弥陀,必是西方莲池中人也。
如果念佛人能逐渐地摄住根门,心渐清净,当于一切现前境界,一切事物,不论善恶、是非、荣辱、苦乐等,晓了分明。虽然晓了分明,却是净念常住,毫不为境所动。看来似是木木呆呆,实非木呆,而是大智朗然。此即般若经所云‘知法不住法也’。亦即是以无分别心,能知一切分别法。虽知一切分别法,而始终无分别心是也。无分别心者,如如不动也。这便是前文所说的‘明明念佛心,明明心无念,无心明明念,念明明无心。’
信愿行往生三资粮(上)
一
净土行人,都知道信、愿、行,是往生三资粮。欲生西方,欲见弥陀,必须真信切愿力行。
灵峰蕅益大师,著《弥陀要解》,历来赞为千古绝唱。其中赞信愿持名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为一乘妙果。四种净土者,凡圣同居土,方便圣居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西方净土,四土圆融,纵凡夫生彼,亦可预寂光之分。故《阿弥陀经》言,众生生者,纵是凡夫,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地上菩萨曰善人,上善人者,等觉菩萨也。等觉菩萨位居寂光。凡夫众生得与俱会一处,故知西方四土圆融。
《弥陀要解》中言,信愿持名,为一经之正宗。正宗者,起修之正途,成就之指要也。取要言之,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今且略说,欲得详文,可览《弥陀要解》。别说则谓信谓愿谓行,摄末归本,只在一念之心。若能一心不乱,信愿行三资粮自然具足。蕅益大师,秉天台之旨,释净土之教,极得其中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