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复制链接]

1#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恳切绵密”,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切恳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在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是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净土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恐怕一亿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在中国你能数出十个开悟的人吗?念佛往生就不是这样了,谁都可以念。要绵密,老有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自己不肯念。烦恼一来,人就不肯念了。生气,着急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我很高兴呀,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呀,谈得很好呀,这就是烦恼。它打你的闲岔。其实烦恼中照旧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绵绵密密,恳恳切切地念下去,自然会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时时可以听到。
  

“沉着安闲”。这句话直指目前许多修行人的病处。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绪,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紧张,很着急。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胜就在从有念暗合无念,从有求而契到无求,从往生证无生。要沉着,沉着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就往生无分了。这是他自定的规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有没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发愿,真的不留恋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愿求往生呀?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尽量想多活几年呀,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声合乎心,心应乎声”。从诚恳清净心中发出的念佛声自然和谐宁静,妙善高雅。这句微妙的念佛音声,经历自耳而达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声合于心。这个声音是万德庄严的佛号,也就是万德庄严的音声。这个声音从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与所闻之声相应。声合心,心应声,故云:“心声相依。”简浅说来,我念佛,念佛有声,声音又帮助了我。由我发声,声又助我,所以说是相依。这样念下去,用不着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分享 转发
TOP
2#

Re: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卷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一、信生必有死 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 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 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 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 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 如今娑婆无异。的的是有。
  七、信愿生即生 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 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 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 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卷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