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学教授为未来的牧师讲课。在讲到《圣经》里“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这一段时,教授安排学生试讲。他要求每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别的教室向其他人宣讲,在每次宣讲后,要在10分钟之内赶到另一个教室继续宣讲。活动开始后,学生们都匆匆地在各个教室之间穿梭。每一名学生在教室之间来回赶的时候,都要经过一个走廊,走廊的尽头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是这位神学院教授故意安排在那里的。最后,全部试讲结束,教授对结果显然大为不满。因为,这些未来的牧师们没有一个停下来,给乞丐哪怕一点点的表示,他们都从他身边走过,急着去向别人宣讲爱和同情。
讲课结束时,教授说了如下的一段话:“我饥肠辘辘时,你却成立人道主义俱乐部来讨论饥饿问题;我衣不蔽体时,你却大谈特谈我是否违反了道德规范;我无故被人打伤时,你却对犯罪率滔滔不绝,义愤填膺;我无家可归时,你却悠然走来,对我宣讲上帝的庇护,你看来如此神圣,如此高尚,如此善良。可我为什么还是饿得发昏,冻得直哆嗦,赶到孤苦无依呢?”
我们坐在咖啡屋里打探人性的冷漠时,却不愿给近在咫尺的那个卖冰棍的老太一点帮助,因为喝咖啡比吃冰棍有品位;我们被虚构的煽情剧感动得热泪盈眶时,却对身边的苦难视而不见,因为,那显不出我们的“小资”式的多愁善感。
一个人不慎掉进河里,岸上的人急着大喊大叫,有大骂河边没有防护措施的,有抱怨没有救生员的,有告诉落水者怎么保持身体不下沉的,有迅速拍照送给报社的,有以此为生动教材教育孩子的。一个年轻人一声不吭,迅速在附近找到一根长鱼竿下到水边费力地递给水里无望挣扎的人,那个人得救了。这个时候,递给他一根竹竿比教他游泳要现实得多。
真正的善良不是眼泪,而是去真正付诸行动且充满爱的手。
学佛也是一样.
我们不仅靠表面的改变,如出家或诵经。如果心态正确,一切行动和语言都可以是修行。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态度,亦即不知道正确的思考,纵使一辈子都花在出家读经上,还是一事无成。修行主要是转念, 修正自已的思想和行为。修行体现在生活中的滴滴, 平时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中.
人不管是内心还是外在的举止都要以善为基本,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欺孤弱是做人的最低底线。一个人处处善良,事事慈悲生,菩萨自然会来保佑加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