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念佛法门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承佛慈教应当念佛
现在讲我们应当念佛的道理。大势至菩萨就是从一个念佛法门证入无生法忍。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但是也闻知念佛法门了,比大势至菩萨略无逊色。你如果深信念佛能了生死,专心一志的念去,到了报尽命终时,则屈伸臂顷弹指之间,即生到西方去了。念佛须有善根,善根植在前世。我们都是有善根的人,否则不能出家。居士们也有善根,但为家事纠缠,不能专心念佛,可以原谅;不知道佛法的人不念佛,更可以原谅。我们既已闻知佛法而又出了家的人,再不能认真修行念佛,怎能了生死?怎能度?生?怎能对得起释迦弥陀呢?
人们批评中国佛教只剩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是慨叹中国佛教衰落的现象,中国佛教衰落是事实,但不是这八个字的罪过,是重行不重解无人讲说的缘故。禅净两宗都是如此。例如戒杀放生吃素,乃世间善法,并非佛教特有的戒条。外道亦多有持此戒者,即邪教如一贯道亦持此戒。据说过去台湾一些老佛教徒甚至还有出家人,都迷信一贯道去了!说起来真是佛教的耻辱!这就是少人讲说,那些人不懂佛教的义理,所以不辨邪正,而朝秦暮楚了。念佛亦复如是,先前还有半通半不通的,后来简直不懂念佛的道理了。类如"不修今生修来世"这那是念佛的本意!不是颠倒吗?还有些老太婆预烧纸钱,储备冥用,你看这颠到那里去了!可是,这怪不得他们,因?他们不懂啊!其他宗派倒是有人在那儿讲讲说说的,但又陈义过高,像八不中道,圆顿止观等等,也只是讲讲说说而已。一般知识的人,听就听不懂,那还谈得上修!不能修,不还是等于零。净土宗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甚么人讥为老太婆的佛法呢?就是因为没有人讲说,只有老太婆们在那里念嘛!若果有人讲说,一样的摄受知识份子,以他原有的聪明智慧,学问经验,再加念佛的功力,岂不事半而功倍?!
我们发心宏扬净土,要行解并重。光说不行,大法师也不如老太婆。要自信我们有大善根,接受了释尊大慈大悲教我们的念佛法门,就应当向大势至菩萨看齐,认真的修,认真的念,自利利他。
让我们好好的念佛吧!
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叁昧。说明二力相应定生极乐的道理。
1、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功。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庇。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这有叁种原因:(一)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二)无佛力加庇,魔多来扰。(叁)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叁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分别说明如左:
(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
叁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再分别解说如下: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
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显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钱好用;另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
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
其叁是"名",我国叁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叁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
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
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体无异。而在"我知"、"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五种虫,只不过每个人占有的多少轻重不同,而且要减除它们也不是一天之工。 我有个在家的朋友,现有叁十余岁了,信佛已有十多年,每天诵念大悲咒五十余遍,据她自己说,去年她曾关门诵念大悲咒二十一天,并亲眼看到观音菩萨;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谈过朋友,其实她人长得也不错,电脑学硕士,通过了USA Software NT考试;有很多男士追她,但是她重视自由而轻色,爱美食而不忘名;只好在家修行。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种种颠倒,无法形容。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嗔痴叁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需要长期修行多种布施,广修慈悲,广修智慧才能慢慢去除。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
魔,自无始以来,即与?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现讲一段公案: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叁昧水洗之方愈。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慢,故彼得乘机而入。师因此作叁昧水忏叁卷,流通至今。
又禅法如无名师指点,多为盲修瞎练,且易因执着而入魔。记得初上佛学院的时候,有位老修行喜爱坐禅,久之,身会自发颤动,偶尔身体会离座悬空,他身感欣慰乐在其中。可是,他会不乐,如他坐而无得。因无明师指点,后因常乐追求颤动悬空,而走火入了魔。后经仲莲老法师为其说法,教以念佛才得恢复正常。
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以头顶灯供佛。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生。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吗?"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一旦有障,于道无益。
(叁)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
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竦然一惊!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可见"佛"也是障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叁个原因。那?,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此二义皆可通。
上面说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这里另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拼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笑敖着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佛菩萨不够慈悲,?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着去的呀。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现在讲念佛,因缘和合,必能生西。经文: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这里应注重两点:
(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
(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叁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叁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叁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再进一步研究叁草二木:净土法门叁根普被,和雨一样。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着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前已讲过。你时时在造作叁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叁业,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须多念深念。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叁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怎样才能"深念"?要作叁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叁)勿负佛恩。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叁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部分学佛人,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这是错误的。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甚么?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庇。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佛是随时等着迎接我们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