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真正的故乡在哪里?常寂光净土









【寂灭净土,即常寂光土也。此乃当人故乡田地,是安我法身,立我慧命处。】


这纯粹是理。这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真正的故乡在哪里?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真」就不是虚妄的。「一」不好懂,这个一不是数目字,要是落在数字里面,那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这个「一」是个代名词,表法的。这个「一」是代表法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总相,我们用「一」这个字来做代表。佛门像这类似的字样很多,譬如「大方广」,「大」不是大小之大,它不是相对的,相对的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离开大小,这真正是大。离开了善恶,真善;所以善不是善恶之善,净也不是染净之净。譬如我们讲觉,是在讲真正的觉,不是觉迷之觉,觉迷之觉还是迷,还是不觉。邪正之正还是不正,那是比较正,不是纯正。邪正两边都打掉,那是真正的正。落在一边都不行,总是两边。


『常寂光』这三个字都是表法,「常」代表法身,「寂」代表解脱,「光」代表般若。法身、解脱、般若,这就是一切大乘经里面常讲的「三德密藏」,用常、寂、光三个字来作代表。我们学佛主要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证得自性的法身、般若、解脱,那就与十方诸佛没有两样。所以成佛,实际上就是证得自性的法身、般若、解脱。法身没有生灭,所以叫常,不生不灭。法身是寂静的,是一念不生,这是清净到了极处。本经的修行方法,专门在「寂」上用功夫,寂是定。本经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就是寂、定,心不颠倒就是光、智慧。有人说净土法门有定没有慧,这话讲不通的。这部经专攻的就是要求证寂光。寂光证得,「常」当然也证得了,这三桩东西,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一而三,三而一。
   『当人故乡田地』,「当人」是当事人,念佛的人,本人,常寂光净土是我们自己的「故乡田地」,这是比喻,禅家把它比喻做「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人,是自己。『是安我法身、立我慧命之处』,我法身慧命真正寄托之处,是在常寂光净土。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三十八集)
什麼叫本來面目?“所以佛弟子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他個本來如是。 三法印,哪里是隔別對立而不可貫通呢?”我們如果有一天真的見法或證入涅槃了,其實也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它個本來面目而已。什麼叫本來面目?一切法本自空寂、本自寂滅的真相。注意!既然只是還它個本來,那就不是修來的,是法爾如是的, “一切法本自清淨,一切法本自涅槃,一切法本無生滅,”其實就是立足於實相的空寂性而說的。所以在證悟解脫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什麼,只是本來如此。《心經》中:“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的就是涅槃法性空寂。明白這個,見法悟道的人哪里還有什麼可得?有所得,就有增;有所失,就有減,所以徹見法性不過是還它個本來。每一個人生命的當下都在本來裏,由於無知,所以叫無明。經過聽聞正法的熏習以及如理思惟,進一步在自己的身心中慢慢觀察、體驗,當下明白時:啊,原來不過如此!禪宗有人悟道:“原來鼻子是向下的。”鼻子向下就是本來,哪里有朝天的?就是這麼簡單。佛陀當年悟後的一剎那,與悟前的一剎哪里不同?是修來的嗎?怎麼個修法?只是那一分清楚明白,只是覺悟到真相,不再顛倒,還它個本來而已。為何要講這個?因為很重要!不明白的人都在盲修瞎煉,包括外道的苦行、非因計因,以及佛門中的求果報、貪功德等,都不是正見的產物,所以不能解脫。我執不破,煩惱如何能斷,煩惱不斷,又如何解脫?而要斷煩惱、破我執,必須要堪破無明,也就是要明白真相。沒有看到真相,我執是不會破的,要明白!我們都活在過去錯誤的觀念慣性裏而不自知,如果沒有善知識的真正引導,就無法建立正見,那麼怎麼破無明?所以我們感恩導師把這些正見抉擇出來,才明白這條路就是解脫之路,再也不會盲修瞎煉,不會迷惑在迷信崇拜他力救度裏了。導師深遠的智慧和明確的抉擇,對佛法和眾生有著多麼大的貢獻! 菩提心,大悲願,般若空慧”是大乘三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而且般若智慧是一切法的根本,沒有般若就不能解脫。曾說:沒有建立緣起的正見,貌似修行,其實都是無明中有為的造作,不能與法相應。外道發心修苦行,虐待自己、貧困裸體……這一切都無效,無法解脫,因為沒有般若的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