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之教,以弥陀三经为圣言量。正法时代,马鸣中兴大乘,赞为方便之殊;龙树解释华严,揭示易行之道;天亲回向菩提,论述愿生之偈;此三大士,皆在天竺弘扬净土者也。逮及像法,教流东土,自汉及晋,诸宗未启;而庐山远公,结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净土一宗(又名莲宗),特开我国各宗之首。自后魏神鸾,修西方之观;唐道绰,专净土之业,而净化大行。至善导大师,提倡专修,而念佛法门,遂以普及;道风所届,远达扶桑,致尊为弥陀化身。同代承远、法照、少康三大师,咸有异征,殆皆西方菩萨,来化此土者欤。自宋以来,如永明以禅而归净,昭庆以律而归净,云栖、灵峰诸师,教宗贤台而归净。总之,无论系何宗教,莫不以净土法门,为自利利他之宗要。净宗源流,大略如此。
晋莲宗初祖
庐山东林慧远大师颂
肇起莲宗福震旦 畅佛本怀垂方便
圆音一阐士归庐 大法将弘神运殿
一切法门从此流 一切行门从此办
致令各宗尽朝宗 万川赴海依行愿
唐莲宗二祖
长安光明善导大师颂
世传师是弥陀现 提倡念佛义周瞻
切诫学者须撝谦 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着师说看
唐莲宗三祖
南岳般舟承远大师颂
般舟苦行世难堪 绝粮泥土作所餐
常将经要佛名号 编书途巷岩石间
念佛佛教特别法 来学从此令心安
天子闻名南向礼 故得道风四海传
唐莲宗四祖
五台竹林法照大师颂
衡洲钵中出圣境 台山一一恙亲造
净土得睹承远师 竹林恭承文殊教
全州佛声逢宫訚 代宗遣使优使诏
念佛之妙究如何 能令速成菩提道
唐莲宗五祖
新定乌龙少康大师颂
七岁绝未发一言 发言即称世尊号
一见善导西方文 方知净土堪倚靠
钱诱小儿念弥陀 未久道路佛声噪
念佛佛像从口出 有谁闻见不依教
宋莲宗六祖
杭州永明延寿大师颂
视诸众生皆是佛 只顾救生忘国宪
赴市心乐颜不变 蒙教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 法华一部佛十万
若非大权示世间 法幢谁能如是建
宋莲宗七祖
杭州昭庆省常大师颂
慕庐山风立净社 爰因后世实行寡
百四一愿随事发 人各寝馈菩提者
首辅王且既师依 公卿百廿受陶冶
阎浮虽则赞皇猷 何若乐邦得佛嘏
明莲宗八祖
杭州云栖祩宏大师颂
幼闻念佛意颇快 未诫门徒莫惶怪
行为实则言世法 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 阐明佛心祛蜂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 仗佛慈力登莲界
清莲宗九祖
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颂
宗承教义两融通 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 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 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 生西方可继大雄
清莲宗十祖
庐山普仁行策大师颂
憨山宿愿尚未酬 故复示生作截流
呵斥修人天福者 直使阐提旃陀俦
佛我心性原不异 佛是已成我未修
欲得心佛两无差 当向忆佛念佛求
清莲宗十一祖
杭州梵天实贤大师颂
深入经藏难亲证 彻悟心源力弘净
欲使世人知所以 作文作诗示佛令
发菩提心为前导 奠信愿行为役劲
若能具此殊胜法 即生超凡而入圣
清莲宗十二祖
红螺资福际醒大师颂
示众法语利益多 念佛伽陀恙包罗
全真成妄只此心 全妄成真亦非佗
不变随缘宜随净 随缘不变莫随讹
人若依此义修行 光寿当同阿弥陀
民国莲宗十三祖
苏州灵岩印光大师颂
貌古心慈 性直口快 训诲往来 精神不懈
舍物施财 欣然慷慨 凌泊资身 离世贪爱
法语流布 遍布中外 普化群生 同归莲界
净宗导师 十方皈拜 临终见佛 安详自在
五色舍利 坚固不坏 愿此尊容 垂范永代
省常大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弘传净土教法的一位高僧。字造微,浙江钱塘人,俗姓颜,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幼年时即显天资聪慧之相,才七岁便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这时是北宋太祖干德三年(965)。其后经历了十年的沙弥的生活,到北宋开宝八年(975)省常十七岁时,发大菩提心,于诸大德戒师处求受三坛具足大戒,其后精进修持,戒行谨严。用心研学大乘起信等诸论著,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在佛学教理上颇有深入,此时对于净土法门也有探研,非常仰慕东晋慧远于庐山集众结社念佛的风范。
宋淳化年间(公元991-994年),师住浙江杭州西湖昭庆寺以来,开始专修净业,并且集合有识有德之士,结社念佛。意在重振当年莲社念佛行道的旗鼓,延续慧远大师集众共修净业的遗风。以当朝相国王文正公(王旦)为社中居士之首。朝中众多士大夫皆来预会,竞相作诗写颂,齐赞集会因缘殊胜。比丘众和居士等共有千人之众。因以《华严经 .净行品》为结社念佛的行持依归,是以集会众等全都自称净行弟子。省常大师于此期间自刺指血和墨书写《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必躬身三拜三围绕,并三称佛名。写成之后,时为翰林学士的苏易简为作序言,刊板印行成千册,分施千人。又以旃檀香木,雕造毗卢遮那佛像(《佛祖统纪》中作阿弥陀佛像)。像成,省常大师率大众跪地合掌,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并请名士撰文记录此一胜举。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立其石碑于社址以永为志。以这一时期为分水岭,省常大师于净土教,从最初的兼修到专修,进而转为自修与弘传并行,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净土事业奉献毕生的光与热,为净土宗在宋代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宋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公元1020),师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顷,众人闻其厉声唱言:“佛来也”!在场众等皆见地上全变成金色,过了许久才消隐去,于此时际师已泊然而化。世寿六十二,僧腊五十五年,戒腊四十有五。其弟子等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省常大师一生自行化他,尽心尽力。刺血书经,弘传净业,恒以极乐净土为归趋,其意志之坚定,非一般修行者所能比。临终见佛来迎,地皆金色者,当为金台托体,必属上品上生。在宋朝志盘的《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中言:四明石芝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立为七祖,省常是续延寿之后列为第七祖。被推选为净土宗的祖师,此中的主要因素当然是省常大师自身在当时佛教净土法门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和他在信众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考诸史料,有关省常大师生平事迹的记载,少之又少,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净业学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也不会更改他在信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毫无疑问,省常大师是继永明延寿之后弘传净土教法最为得力者之一,其于净土教中所作的成绩得到世人的肯定。而净土宗七祖这个尊号,对于省常大师来说确实是名至实归。
二、省常大师的行化事迹
宋代三百年间,净土法门传播十分普及,净土信仰深入民间,当时在以吴越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兴起仿效庐山慧远结莲社念佛风潮,朝野内外,上至公卿贵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参与。这一时期,最初启建莲社集众念佛,倡导以深信、切愿、净行三者合一,念佛求生净土的正是省常大师。当时结社念佛之法流行南地,而江浙一带最为盛行,涌现出许多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其中著名的有:遵式法师于四明宝云寺,结合僧俗修念佛法门;知礼和尚于四明延庆寺,发起组织念佛施戒会;本如法师于承天寺,与丞相章郇公等诸贤达结社专修净业;此外还有灵照法师、道深法师、惟监和尚、净严大师等,各皆率其僧俗同道,而结社精修念佛,使净土教法广为流行,念佛求生净土蔚然成风。净土教法自宋之后,成为佛教诸宗中重要的一个法门,各宗派行者学人共同信仰的中心,这与省常大师为首的宋时诸多大德结社念佛、普遍地宣扬净土教理是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净土宗的史料中,记载省常大师事迹的文字只有区区数百言。但从中观其崇行嘉迹,实可为后世净业学者之高抬贵手,堪为求生极乐净土者之指南。孤山圆法师作省常大师行业记时,其中引用苏公序云:“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无嗔恨。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哉。”又宋公碑记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净社,易莲花为净行之名。远公当衰之世,所结者半隐沦之士。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德之贤。方前则名士且多,垂裕则津粱曷已。”由二公的赞言里,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而时人对于省常大师的崇敬之心,亦可概而见之。
省常大师没有著作留世,其度生之言教也少见史册。虽说如此,但我们从省常的行业中可以看出他的佛学思想,特别是其净土思想,有着非常独到的见地。以《华严经.净行品》为结社念佛之理论依据,这是大师综合观察了当时教内教外的风气,吸收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优势,而有如此的创举。我们知道自古至今,无论教内教外的佛教研学者,无不对《华严经》这部佛门著名经典崇敬至极。而《华严经》末后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是以此中也可以看出省常大师在弘法利生时,所体现出既契理又契机的融通妙智。结社念佛以净行社为名,一者可广纳其它法门的学者共修净业,使净土法门普及更广;再者可使净土教理更为充实,并能让净土思想成为大乘佛教所共有。此外就净土法门的教理上来说,信、愿、行三者,对于修净土者是缺一不可的,但当时的净土学人于此三者中的行门却并不注重,正如悟开法师在《莲宗正传》中所说的那样:“无如年代愈晚,根器愈薄。虽有信愿,而行门恒亏”。是以发起组织专修净土的团体,注重实行。因此也应明白大师将集众念佛的莲社易名为净行社的良苦用心。
今人观本法师所著的香光阁随笔中有“莲花世界进行曲”,其中第一首的前两句是:“君不见净行结社十万人,相国领众多王臣。又不见莲花胜会转**,大士加名为上宾。”旁有小注言:宋省常大师结净行社念佛,王文正公旦为社首。又净严禅师结净土会念佛,文潞公颜博为会首,相距不过五十年,公卿伯牧知名人士,多预会,僧俗参加者十万人。录此诗及旁注于此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证明省常大师,在当时结社念佛风行于世之际,所起到的旁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净土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佛教修证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印光大师作有莲宗七祖颂,转载于此谨为结语,也以此表达景仰之情。
偈颂曰:“慕庐山风立净社,爰因后世实行寡。百四一愿随事发,人各寝馈菩提者。首辅王旦既归依,公卿百廿受陶冶。阎浮虽则赞皇猷,何若乐邦得佛嘏。”
一、截流大师的生平事迹
截流大师(1626 - 1682),是清朝著名的净土宗师,讳行策,号截流,清初顺康间(今江苏宜兴)人。俗姓蒋,父亲名叫全昌,是宜兴老儒,与憨山(1546 - 1623同莲池、真可、犍益并称为明末四大师)是好友。憨山大师示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卧室,随后截流大师出生,是以其父全昌为子取名为梦憨。时为明朝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
截流大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小饱读佛典儒书,少时即显其过人之处,喜好独处思维,内心之中时常萌发出家修行之志向。待到父母相继逝世后,时年二十三岁的截流大师,决意前往武林(今浙江杭州)理安寺投礼箬庵同通问和尚出家为僧。之后于问公座下修习禅定功夫,精进不懈,胁不着席地修了五年,终究参悟诸法本源。
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问公往生后,截流大师去到报恩寺。该寺的息庵瑛法师修净土法门,于是劝导大师也修净业,并为大师讲净土法要,而使其对净土法门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修学天台教观。并同入于净室,共修法华三昧。通过名师的教导加之大师自身本具的宿智,于天台教理的修习,使得截流大师对于天台教义体悟无遗,达到了理事园融,通达无碍的深妙境地。
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大师三十九岁时,自觉宗门教下之修法理论皆有深研,然而探其本源,但觉无能超乎净土教法者。应当修行净业,归心净土。遂发愿求生西方,并结茅屋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号之为“莲庵”。专一其心修持净业,精勤念佛,晨昏礼诵净土经典,精勤称念弥陀佛号。如是精进修行,历经六载,终得念佛三昧,深悟净土要义。
康熙九年(公元1670),截流大师进住虞山普仁院(今江苏常熟),开始依靠自身的修行经验与影响力,接引大众共修净业,倡导兴建莲社,并发起集众七日念佛的共修法会。七日之中大众同心念佛求生净土,此种行法,使得许多社会不同阶层的居家学佛念佛人士,虽不能长期住于庙宇之内修行,亦可在短时内共修净业,大众同修念佛法门,同愿求生西方净土,此种行法可谓是为清代以降“打念佛七”之滥觞。
截流大师专对此七日念佛之行法而作文开示说:“七日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但不缓不急,密密持法,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沉没,如是持名念佛,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于事上能一心精进念佛,则往生必有份。若能进而体悟念佛之理以达理一心精进念佛,是则事理圆融,往生无碍,且品位自高。
截流大师常住普仁院达十三年之久,直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七月九日漠然示寂,世寿五十七岁,僧腊三十有五。《净土圣贤录》有记载大师往生后的奇异情景:“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华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也!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逾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言。”大师一生以弘传净宗为己任,孜孜不倦地自行化他,所作殊特因行,必感胜妙果报,佛光接引往生西方。是则阎罗伏地所迎。孙翰等所见之西归大师自然必是截流大师无疑。
二. 截流大师的佛学思想及其影响
截流大师在浙江杭州法华山“莲庵”的六年,是专修净土法门时期,而于普仁院的十三年,则是其弘传净教时期。前期是自修自度,后期则是以教化大众度他为业。截流大师在自度度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修持体验加上对净土经典的研习,从而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大师的佛学著作不多,但以净土论述为主,诸如《净土警语》、《势至圆通章解》、《莲藏集》等。其中《净土警语》一书最能彰显其佛学思想,书中有许多关于修学净土法门的经验之谈,标示念佛往生净土之要旨,其于“料拣法门”一文中开示道:“念佛求生净土,释尊于无量法门中,特垂胜异方便,然念佛一法,仍有多门,约而计之,不出四种:一者、二者、三者、四者念佛名号,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弥陀经所明。唯此一门,藉彼佛胜愿力故,不论有智无智,上中下根,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即蒙弥陀圣众接引,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护念。又被佛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为不思议胜异方便”。点明了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法门。信此教法者,无论智愚,但能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是则必定蒙佛接引,得生净域。
截流大师在弘传净教,开念佛法会,领众熏修时,特别指明修净土教法,在信、愿、行三资粮中以真信为首要,其于《动发真信》一文中说:“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趣。正眼观之,较之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该文中同时罗例了如何是念佛者所具之真实信心。其要点有三:一是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二是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三是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内心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即是心性无二。截流大师所说发真信心之三要点,其实是在循序渐进地引导修净业者,第一点说明人人皆具佛性,虽为凡夫,若能一念回光,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
截流大师在弘传净教,济众化他的行业中洞察修净业念佛者,甚多之众,仍然耽着于世间五欲,而轻于净土妙乐。对于极苦之娑婆未能生痛切之厌离心,对于极乐之清净佛国未能深生欣求心,从而使得自身在修行中信心不真。愿心不切,是以念佛实行也不力。以是之故大师在《净土警语》在作如是开示道:“今之富贵利达者,或贪粗敝声色,不知苦本;或着蜗角勋名,不悟虚幻;或复爱殖货利,会计经营,现在碌碌一生,将来随业流转。阿弥陀佛刹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从生至死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从冥入明,转生胜处。故敬劝净业行人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证诳语矣,愿共勉之。”
综上所述,可以见得,大师的净土言论可谓是精辟入理,深契众生之根机,我等今时观之,确有如贫得宝之感。堪为净业学人之修学指南。大师的一生至力于净土教法的修学与弘传。净宗理论的深入悟解配合真修实证的净宗修法,使大师在当时也颇具影响力,时常倡导开设的七日念佛法会,从其教者无数,使“学者翕然宗之”。净土教法风行于世,截流大师功不可没。
纵观净宗诸祖,截流大师不算是非常著名,在《净土圣贤录》中甚至都没有将其列为净宗祖师,直至近代才由苏州灵岩印光大师推认为净宗第十代祖师。这当然不可否认印祖的慧眼独具与远见卓识。但更不可忽视的是截流大师自身的功行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印祖作莲宗十祖颂日:
“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
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阐提旃陀俦。
佛我心性原不异,佛是已成我未修,
欲得心佛两无差,当向忆佛念佛求。”
又有清时悟开所著《莲宗正传》赞大师日:
“阐扬净土,恳切少俦,经深信愿竭诚修。
心佛两相投,万念皆休,决定出苦邱。”
一、彻悟大师的生平事迹
彻悟大师(1741 - 1810)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清代著名高僧。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县人(今河北省丰润县境内)。俗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赋词,甚为世人所崇。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而感悟幻质非坚,世事无常,由此而立出世志。待病痊愈,遂即往投房山县三圣庵荣池老和尚披剃出家。越明年,往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处受具足戒。次年,隆一法师于香界寺宣讲《圆觉经》时,师亲往参学,昼夜研诘,精求奥义,遂悟圆觉大旨。复又依止增寿寺慧岸法师,研习法相之学,深得要义,其后,师就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圆解顿开。从而博通性相二宗,尤其精于天台三观十乘之妙义。此一时期的修学帮助大师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为往后的修学与弘教铺平了道路。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冬季,师二十八岁。参访京都广通寺粹如纯大德,缘由师乃上根利智者,而被视为禅门法器,得以印心传法,成为禅门临济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因粹如纯大德往万寿寺,大师于是接继其职,领众熏修,专精参禅。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前后二十四年如一日地用功办道,为众树立典范,策勉后学,乐此不疲,师之声名远扬四方,禅门宗风由是大振。然而大师在修禅习定之余,每每忆念永明延寿禅师(净宗六祖)与云栖莲池大师(净宗八祖)悉乃禅门宗匠,尚且皆能舍去禅学归心净土,求生极乐。何况今时世道,众生根纯,尤宜遵承倡扬念佛之法。于是,决定效法古德,转禅为净,誓以求生净土为归宿。这是彻悟大师在佛法修学上的一大转折,也因此在净宗史上又出现了一位大成就者。
自此之后,彻悟大师停止习禅,主修念佛法门,专弘净土。凡是对念佛修净有障碍者,悉皆摒弃不顾。信心之真,愿力之切,实非常人可比。为专修净土故,尽量杜绝外缘,时有学者慕名来访,大师则每日限定一支香的时间会客,其他时间惟是癜?念佛专修净业而已。曾作尺香斋白词云:“生死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取轻疏,幸垂监恕。”如此则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念佛习净。
后来,彻悟大师前往觉生寺任住持,历时八年之久,与大众一道精进念佛,以自身禅净造诣,行方便法,教化众生,广设念佛殿堂,以便学者用功办道,远近学人,闻风而至,受师影响,归心净宗者难以数计,莲风随之大扇。世人称师为当时净土法门第一人。
嘉庆五年(公元1800)已经年届花甲的彻悟大师退隐红螺山资福寺,本想避迹深山静心念佛,以安度晚年,然而却因弟子众等依恋追随,大师为法忘躯,诲人不倦。遂复收留大众,随着来山人众的增加,逐渐形成一所丛林。值得一提的是,大师晚年所居的红螺山资福寺,由于大师弘传得力,遂成当代净宗重要的专修道场。一八八八年,后来成为净宗十三祖,时年十八岁的印光大师也曾前往彼处,参修念佛,得所受用。彻悟大师年岁虽老,但仍与大众一同出坡劳作,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食,均与大众同甘共苦。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二月前往万寿寺礼粹如纯祖塔,辞诸护法时嘱咐说:“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由此可见是时大师已经预知世缘无多,将要往生西方矣。待至三月,大师回到红螺山,自知时日无多,命众弟子等预办茶毗事宜,安排妥当寺务,传接住持位次,告诫众人说:“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师于临示寂半月前,感觉身有微疾,命众助念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于是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等普劝大师住世,大师答言:“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将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大师命监院师贯一,设涅槃斋。十七日下午三时告知大众:“我昨日已经见到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日又蒙佛亲自垂手接引,我今日决定往生了。”众人称佛名号,更励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 于是,手结弥陀印,安祥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奉七日,大师面貌仍然栩栩如生,慈祥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茶毗(火化)后,获舍利子百余粒。门徒弟子遵守遗命,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法腊四十有三。有《彻悟禅师语录》及《示禅教律》、《念佛伽陀》等著作流通于世。
二、彻悟大师的佛学思想及其影响
彻悟大师的学修历程是基于儒学历经禅教而终归净土的,在佛法修学上大师博通性相二宗、参究禅门要旨,持戒奉经,念佛修净,即通禅学又达教理,最终归心净土而圆成伟业。大师在佛法上的修持,深受永明、莲池诸大宗师的影响,基于禅修上的功夫加之修持净土法门的成就,从而使之成为净宗名盛一时,影响千古的一代宗师,这正应契了永明延寿禅师于“四柬料” 中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拈花寺慕莲社多体宽申亲近过大师多年,素蒙开诲,启迪良多。于身受目睹之间深感大师之伟大,曾言:“师真过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即具辩才,兼持苦行,始终如一。”
大师的净土思想,可以说是继承了净宗先祖的优良传统,非常注重信愿行三资粮,以为此是净业之根。大师本身是由禅入净的,其内心非常明了参禅与修净此二者孰难孰易。是以其极力推崇修持净业,开导大众净心念佛。其于开示法语中云:“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愿深切,故一切邪说不能摇惹。一切境缘,莫能引转。假正修净业时,达摩祖师忽现在前,令我舍净修禅,可以立地成佛,我不敢从命。即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更有异方便,胜于净土,令我舍此从彼,我亦不敢从教,此谓之深信。假如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又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如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此之谓切愿。”深信、切愿与实行可以成就往生净土之妙果。
至于在净业的行持念佛方面来说,大师则侧重于心念,师云:“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大师认为“一心不乱”是修持净土法门的重心。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安,学者可不勉哉!
净土宗之根本资粮是信愿行三者,大师深明当世净业学者大凡皆存信心不坚之通病。由是根据自己修持的心意体会,特意列举了修学净土念佛法门者,所应具备的十种信念,以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长,文曰:“一、生必有死;二、人命无常;三、轮回路险;四、苦趣时长;五、佛语不虚;六、实有净土;七、愿生即生;八、生即不退;九、一生成佛;十、法本唯心。”如上十条,言简意赅,能使学人一目了然,明记所信之内容。
大师之自行,精诚严谨,教化他人则慈悲恳切。为法为人,心终无厌,自从专心修净土法门后,大师遂将自己前十多年来修禅的心得语录与诗偈等文稿,大多付之一炬,其弟子等后来将残留的一些并同念佛的开示,编著成二卷,使之流通于世。而大师更将其中有关宗门的法语删去大半,目的是为预防后学滞于禅门流弊,其对后人负责之情怀与弘护净宗之苦心,诚为感人。
大师的语录中,处处可睹其修持净土法门所得的经验之谈,并且大多都有和修禅相互比较,从中可以见得他在修持念佛法门上,确实下过一番功夫,明悟念佛要旨,深得念佛三昧。实可为念佛者之绳墨。法语云:“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成佛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作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合,学者但当尽合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又云:“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心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信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纵横观大师之法语,其中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个字,最值得净业学者玩味。大师基于此十六字演绎而成的净宗修持八大要领,实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修净业之轨则,有心求生净土者应奉为圭臬。其内容为:“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大师在开示中特别强调“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略见得彻悟大师的净土思想特色。鲜明的净土理论加之真挚的净宗情操,行解一如,应契时机,使人观之顿有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一代宗师,大师是名实相符的。近代净土法门的复兴,彻悟大师奠定了不拔之基。行文至此,也不知使用何种誉美之词来赞扬大师之丰功伟绩,我想用上印祖的莲宗十二祖颂是最为贴切的了.
颂曰:
示众法语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罗。
全真成妄只此心,全妄成真亦非陀。
不变随缘宜随净,随缘不变莫随讹。
人若依此义修行,光寿当同阿弥陀。
顶礼净土诸位祖师[em4][em4][em4]
[em15]
[em4][em4][em4][em4][em4][em4][e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