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5月22日-24日学院基础班讲经说法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净宗学院培训目标(第八卷) 


2001/9/20   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 档名:21-112-08


5月22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看「行好事」,四摄法括号里面的三句:「不作国贼、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这三句是世尊在菩萨戒里面给我们说的三条重戒。贼是贼害,也就是伤害的意思。「不作国贼」就是决定不能够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这一条里面的境界很广,我们要细心的去观察、去思惟,凡是对于国家社会不利的事情,决定不能做,这一条必须要遵守。真正知恩报恩的人,不但不会做,连这个念头都不会生。



第二句「不漏国税」。人民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这桩事情,在许多国家地区,我们跟一般信徒接触,这些都是学佛的弟子,可是他们不懂得这一条戒律,也不晓得这个道理,还是想尽方法少缴一点税。少缴一点税,岂不就要漏税了?少缴一点税,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多得到了一点财富?不是的,完全搞错了。



世尊教导我们,可以说一切大小乘经论佛都说,财富从哪里来的?从布施来的。我们纳税也是布施,布施这个国家,布施这个社会。国家好,社会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好了。漏税这个心理是偷盗、是盗心,盗心哪里会得到财富?不可能的。你修的因,跟这个相反。所以,财布施,果报得财富。



我们这一生当中,命里有多少财富是一定的。你们诸位细读《了凡四训》就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定的。我前一生财布施修得多,在这一生当中,我命里财就多,我经营各种事业是缘。你命里有财富,无论你做什么样的行业都会发财。你经营的行业是缘,因加上缘,果报就现前。如果前一世没有修财布施,对财物非常吝啬,你命里财富少,无论经营什么样的生计,你所得的财富也少。所以想发财不难,多布施,财就来了。不肯布施,不肯种因,哪来的果报!愈施愈多,毫无顾虑的去布施,毫无条件的去布施,这个果报就不可思议。



我告诉同学,我在讲经时候常常讲,我前生没有修财布施,命里没有福报。年轻的时候,多少看相算命的,连甘珠活佛都跟我说,前生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所以有一点聪明智慧,福报一点都没有;没有福报也就短命,寿命是福报。所以,多少人看到我都很叹惜。学佛之后,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学佛第一本看的书就是《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我读了之后,深受感动,我把这个事情、这些理事参透了。遇到章嘉大师,头一天就教我学布施。我明白了,依教奉行,做了十几年之后,本来命里没有福报,福报渐渐现前了。



我做了五十年,现在渐渐入自在的境界,我想做一桩事情,需要用多少钱,可以说心想事成,一动念就有人把钱送来,真的是要多少有多少。我敢不敢要?我要看有没有用处,真有这个必要,钱马上就来了;没有这个必要,我要去做,那叫造孽。我们现在想去买块地,买几百英亩地可不可以?可以,真的马上就有人送钱来买。但是我也想到,买了之后怎么办?你们去做什么用?如果你们能够去把它做农场,真正可以下田去耕作,行!我立刻就买过来。买过来荒废、空在那里,这是造孽,这是错误。



只要大家认真修行,无论在什么时候,你心里想什么,东西就现前,福报现前了。福报是修得的,过去生中没修,这一生修来得及。我从二十六岁开始闻到佛法,就认真修学,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当中,我把佛经上所讲的都证明了,所以我有信心,我没有怀疑。



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所以,吝法果报是愚痴,吝财果报是贫穷。我知道一点,随时随处我都会告诉别人,我没有隐藏。我得到一点供养,我赶快布施。我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得到利益的人就多了。所有一切布施的重点,我们都用在传播佛法,这一点我是跟印光大师学的。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当年在世,信徒们所有一切供养,他一分钱没用,全部都拿去印经布施。他在苏州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很多书是「弘化社」出版的,那些都是印光大师信徒供养他的钱,这是法布施。法布施里面就有财,印书需要钱,所以,这一件事情「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做得很圆满了。我学印光法师,现在除了经书、印佛像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做录音带、录影带、VCD,做这些东西布施,流通到全世界。



今天在全世界,跟我们一起修学净土法门的,一起研究经教的,无论是在网路上、是在光盘上,或是在书本上,最保守的估计不止两亿人。诸位想想,一个人供养我一块钱就有两亿,什么事不好办?无论办什么事情,轻而易举,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这些人才。



今天我们在此地办佛教大学,确实一切设施、花钱,轻而易举,问题是谁来教。所以现在关键不在外缘,关键在内部,我希望你们能够在三年当中,认真努力修学。三年之后,自己有能力讲经,有能力教学,我们佛学院就招生,我们就建校。有一个老师,招五个学生;有两个老师,招十个学生,看我们有多少位能够教学的。一个老师只能教五个人,教多了教不出来。老师要跟学生完全融成一片,跟学生生活在一起,以身作则,不但是言教,还要身教。



一个教学场所,一栋房子住六个人,一个老师五个学生生活在一起,老师要做榜样给学生看。有十个老师,我们就会招六十个学生;有二十个老师,我们就可以招一百二十个学生。你们希望我们佛学院早一天招生,那你们就要格外加功用行,早一天成就。你们成就了来告诉我:「我可以教了,可以带领学生了。」我立刻就招生;你们没有这个能力,那就没有法子了。所以福报是修得来的,你不修哪来的福报?尤其是担任佛学院的老师,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学生的好榜样,我们才能真正为佛教培养人才,真正把佛教复兴起来、发扬光大、利益众生。



我们一定要懂得常行布施、多行布施,我们带领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内财布施,我们用这个身体来做榜样是内财布施,这个功德比外财还要大,做出样子给人看。所以我们要想得财富,要想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你一定要懂得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修三种布施,你想得三种果报,没有这种道理,因果不符。



缴纳国税,这是布施,对国家的布施、对社会的供养,四摄六度第一条就讲布施,如果是漏税,那你就与这个修行完全相违背了,那不叫学佛,不叫学佛就是谤佛,破坏佛教形象。佛弟子决定不会漏税,凡是有这种思想、这种行为,绝对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打着佛弟子的招牌,就是破坏佛教形象,这一条罪就是阿鼻地狱。



末后一条「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的法律,佛弟子一定守法,住在哪个国家,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住在哪个地区,遵守那个地区的规约。到人家家里一定守人家的家规,到人家道场一定遵守人家道场的规矩,绝对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可以有成见,不可以自作主张。在那里一定要尊敬这个地方,尊敬他们的主人,尊重他们的制度、他们的生活方式,才能融入这个社会,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作奸犯科,你得到的果报是别人排斥、别人不能接受、不能容纳你,所以一切要守法。这个才叫做「行好事」,好事无量无边,世尊给我们举的这几个例子,我们要知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下面再讲六度,这是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说到修行,大家要知道,行是我们的思想行为,我们的思想行为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世尊指示这六个原则,第一个教我们「布施」,布施这一条从哪里来的?从我们自私自利来的,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佛教我们用布施把这一个错误修正过来。换句话说,是对治自私自利,对治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业因,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出不了轮回;出不了轮回,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大家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明白了。损人利己是造严重的罪业,加深自己的苦难。古大德常讲:「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要先怎样对别人。



我怎样对别人是我在修因,修因而后才有果报。我以不善的心行对人,希求别人以善心好意对我,哪有这种道理!所以古德教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都懂得这么一句,有没有把这一句话放在心上?有没有把这一句话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听得耳熟了,意思没有真正懂得,所以不能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这都是我们的过失,要把这些过失修正过来。学佛第一桩事情就是要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布施」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服务。服务的项目很多,无量无边项目里面就分成三大类:第一个是财物,属于这一类的;第二类是属于教学,法布施是教学,我所知道的,我很乐意的教别人,只要有人肯学,绝不吝法,知道多少我就会教你多少;第三类是关于健康长寿的。服务的项目很多,不外乎这三大类。



用恭敬心修布施就叫做供养,布施跟供养在事上讲没有分别,是一桩事情,只是用心不一样。恭敬心,像对父母、对尊长,这就称为供养,要懂得随时随地做。你随时随地做这是布施,如果你认真想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供养。譬如来了一个人,无论是熟人、是生人,住在我们这边,我们端一杯茶,这就是布施供养。如果我们很用心,泡一杯好茶,布施就变成供养了,得果报不一样。我们每天在厨房工作,煮饭烧菜是布施。如果有心,希望今天的饭菜做得更好一点,大家更喜欢吃,那就是供养。时时刻刻,对象是一切众生。如果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菩萨、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恭敬的心,真诚的意,这个福报就不可思议。



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是佛心,境界就是佛境界;我们的心是魔心,境界是魔境界;我们的心是贪心,境界是鬼境界。确确实实虚空法界境界的转变是你心里面产生的变化,我们安住在佛境界,就决定作佛。把安住要变成常住,永恒不变,你就真的成佛了,圆成佛道。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改心、转念头,肯布施、欢喜布施,知道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是来布施的。佛法的布施,用现在话说是来服务的,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是为自己享福的。要为自己享福,你的福报不大,几天就享完了;福享完了,罪就来了。懂得服务,服务是修福,你的福报是永恒的,永远享不尽,这是布施的意思。



布施里面不仅是财物,欢喜帮助别人、供养别人,决定不求回报,没有任何条件,你得的福报是自然的、无条件的。法布施是无条件的教化一切众生,只要我懂得的、我会的,有人来学,我就很认真的教导他。我们自己要想成就,这一生当中有多大的成就、有多少的成就,关键就在「好学」。真正好学,你就学得多,广学多闻;不好学,你就没有法子了,你的果报当然是愚痴。这一生愚痴,来生比这一生更愚痴,这些都能够想象得到的。



我们自己要想得健康长寿,我们就要帮助别人得健康长寿,诚心诚意去帮助别人。要懂得健康长寿的道理,要懂得健康长寿的行法(修行的方法)。健康长寿真正的道理是清净心,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健康长寿的根。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我们生活环境就清净,他怎么不健康?



人都怕老病死,贪生怕死,老病死从哪里来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根是三毒烦恼,你心里有病毒。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慢疑」是我们内心的病毒,内有病毒,外面就很容易感染。清净心里没有病毒,内里没有病毒,外面感染不上,所以他不会生病。现在身体不好,不健康有病的人,如果真正肯修清净心,他的病不需要医药、不需要治疗,自然会好。为什么?他根本已经改造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们对世间一些繁忙、忙碌的人,心静不下来的人,我们也要劝导他,一天有五分钟、十分钟的清净心都好,对他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五分钟、十分钟采取静坐的方式,身体整个放轻松,心里「一念不生,万缘放下」,心里没有一个念头,身体整个放轻松。一天不要多,能有五到十分钟,对于你健康长寿就很有帮助。真正修行功夫到家的人,他一天二十四小时身心都是放轻松、都没有杂念,那是功夫成熟;不但他不老不病,他不死,这是实话。



谚语里面所谓「忧能使人老」,忧患使人衰老,贪瞋痴慢是带来疾病,要干损人利己的事情,那你的病就会加速的发作,为什么?你造作恶业,这一种病痛发作不可收拾。恶业造多了,只要我们冷静观察他的果报,有的是半身不遂,有的是精神失常,他后半辈子到哪里去过?到精神病院去过,非常不幸。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不懂因果报应的人不知道。学佛懂得因果报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谨慎了。修善积德不要人家劝,我们自自然然就会很欢喜、很热心、很努力的去干。一切时一切处遇到有缘的人(有缘就是能信肯听,听了他能懂,这就是有缘人),我们就诚诚恳恳的告诉他,讲解给他听。



跟诸位说,这三种布施都在里面。我为他讲解,我要用这个身体,要用精神,要用体力,这叫内财布施,这属于财布施;我告诉他的内容是善法,这是法布施;财与法两种布施里面,希望他得真实利益,这里面属于无畏布施,让他明了因果报应,明了善恶的果报,他懂得趋吉避凶。三种布施一次完成,天天在干,时时在干,锲而不舍,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是要这样去做的,这是修布施。



第二条「持戒」。六度里面的持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守法,我们要遵守父母的教诲,要遵守师长的教诲,要遵守国家的宪法,包括一切法律、典章、制度都要遵守。除这个之外,还有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传统,样样都遵守,都包括在持戒这一条里面,不能够违犯。



佛教导我们最重要的戒条是「六和敬」。佛教的团体叫「僧团」,你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都念到「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僧是僧伽,是印度梵文翻译的,它的意思就是团体,我们今天讲的社团,是个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无量无边,最小的家庭,就是一个社团。僧团是指学佛人的团体,不分在家、出家,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晓得,不要看到「僧团」两个字,以为一定都是出家人,错了。在家修行,你一家人都依照佛陀的教诲修行,你的家庭是僧团。



佛家讲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的,这就是僧团,不分在家、出家。但是有一个原则,一定遵守「六和敬」。这六条戒一定要遵守,四个人都遵守,这个团体是僧团。这个僧团出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个僧团所在之处,这个地区不遭难,为什么?这个僧团里是圣人,不是普通人。什么叫圣人?圣人是觉悟的人、是明白的人,他不是糊涂人,他不是迷惑颠倒的人,他是觉悟的人。四个人能够和睦相处,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事实上很困难,为什么?夫妻两个人两条心,他们不和,丈夫瞒着太太,太太瞒着丈夫,第一条、第二条破掉了,「见和同解」没有,「戒和同修」没有,所以「身同住」,口哪有不诤的?意见不和。



我从学佛到今天,五十年了,我没有看到一个僧团,所以佛教衰,这个世间有大劫难。如果出现一个僧团,这个世间灾难可以化解,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牺牲自己。不肯牺牲自己的利益,跟全世界人一同遭难。如果肯牺牲自己的利益,能够委曲求全,不但救自己,拯救全世界。所以,世间人自私自利,多严重!不肯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不肯放弃自己的名闻利养,所造的结果是跟这个世界同归于尽。中国古谚语里有所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佛法里面说四个人同心,能够挽救整个世界劫难。我们找不到这四个人,找不到真正舍己为人的人。他只要有「我」,就没有办法跟别人和睦相处,跟别人相处都是有条件的;无我就无条件。



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烦恼的病根是「我执」,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观念舍不掉。《金刚经》上讲什么叫菩萨?什么叫觉悟的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菩萨。反过来讲,如果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经上讲「即非菩萨」,他不是菩萨。菩萨就是明白人,就是觉悟的人;不是菩萨,他没有觉悟,他没有明了,糊涂人一个,迷惑颠倒。迷惑颠倒的人,只知道自私自利,为社会、为别人做一点好事,决定是有条件的。有条件就是夹杂、不纯,虽是善事,不纯,夹杂着条件,条件是恶念、是不善。



由此可知,六度里「持戒」这个意思是多么的广!这六条,六个纲领,每一条境界都无量的深广。从空间上来看,真是尽虚空遍法界;从时间上来看,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每一条都如此。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要细心的去思惟,努力认真学习,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自己能得度,还能帮助别人,这就是无量功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净宗学院培训目标(第九卷) 


2001/9/20   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 档名:21-112-09


5月23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接着看「行好事」。六度里面,第三个科目是「忍辱」。在佛经原文里面只讲到忍,并没有讲到忍辱。这些译经的法师他们很有智慧,在中国古时候读书人,也是今天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侮辱看得非常重。我们在古籍里也都曾经读到「士可杀,不可辱」。由此可知,把侮辱看得非常之重,杀头都无所谓,都是小事;但是侮辱不可以,决定不能够忍受。于是这些译经的法师就把「忍」后面加个「辱」,你们把它看得这么严重,还是要忍,辱能够忍,那其余的都不必说了,没有一样不能忍。所以「忍辱」这个名相,特别是对古时候中国人所讲的。



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于忍。」小事要成就,要有小的忍耐;大事要成就,要有大的忍耐;不能忍耐的人,决定是一事无成。古人对于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功名事业,从这些地方观察,同时也能观察这个人有没有福德。没有耐心的人是福薄之人,这个人没有福;愈是有耐心的人,这个人愈有福报,这一种观察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福的厚薄,往往在这些地方能够勘验出来。



过去我们道场曾经印过《观世音菩萨灵感课》,那是属于占卜的,前面有印光大师的序文。因为有些同修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求一个吉凶祸福的感应,我们恒顺众生,选择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我们选择之后,又把陈希夷的《心相篇》附在后面,《心相篇》好!不仅是古圣先贤的经验谈,这里面有大学问在,吉凶祸福根源是在起心动念。心地善良,你一生决定得吉祥如意的果报;心胸狭窄,你就免不了灾祸凶险。我们不仅是看过去历史上的记载,就看现前,只要你很冷静去观察,现前我们周边这些人事,他们的遭遇、果报,你就能很清楚的体会到。



要化解凶灾,忍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真的是化险为夷。谚语常说:「暴怒伤人伤己。」你在盛怒之下发脾气,伤害别人,往往言语的伤害结下的怨仇,生生世世都不能够消灭,对方必然等待机会来报复。他报复的时候,你又会逞怨恨心,你不会甘心,于是就造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非常可怕,非常恐怖。世出世间圣人都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结怨仇,跟人结怨仇是决定的错误,你的苦难有得受了,绝对不是这一生。世间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造这种恶业太多太多了。所以修行菩提道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障碍?我们常讲「魔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魔障?都是自己造作的,跟一些众生结的怨。



有形的是我们跟一切人结怨,无形的是我们跟鬼神结怨。鬼神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他有喜怒哀乐,得罪鬼神没有好处,鬼神也等待机会来报复。这些事情,我们从古人笔记小说里看得很多很多,这叫冤亲债主。到你运衰的时候,他就来了。你在走运的时候,他回避你;你运衰的时候,他就来了。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人有时候有东西附身,神智失常,严重的都住进精神病院。他不是本身的病,是一些冤亲债主附身,他自己做不了主,完全受冤亲债主的摆布,苦不堪言,真正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原因就是有意无意跟这一切众生结怨,这是自己找的麻烦。



我们在这些年当中,有一些事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是科学能够解释的。这些灵鬼的事情,中国有很多,外国也不少。我们在美国接触得很多,往年达拉斯佛教会的会长葛光明,他就告诉我,他的岳父住在洛杉矶的那个房子就是鬼屋,大概是很便宜买下来的,原来也不知道它是鬼屋,买来之后才晓得。他的岳父、岳母住在那个地方,每天晚上电灯突然熄灭了,在没有人的时候门窗开了,晚上客厅里有人走路的声音,非常恐怖。有一天好像是下午,他的岳父在洗澡,听到有人讲话,他就知道那是鬼现形了。他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那个鬼居然把名字告诉他。他这一吓,身上没有穿衣服就往外面跑。这些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的岳父、岳母现在都不在了,这些人我都见过。美国这些鬼屋很多,有些房子就是没有人敢住,卖得很便宜,卖了多少年也卖不出去。



这不能说没有,不能说不合科学的东西就没有。实在讲,科学它的范围还是有限的,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还很多,科学不是万能,我们总得清楚、总得明了。所以,一定要存心绝不得罪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好!事事都要懂得忍让,不要坚持自己的成见。不肯让人,自己得不到好处;处处忍让,好处很多。暴怒之下伤人,跟人结怨仇,也伤害自己。新加坡许哲居士讲:「发一分钟的脾气,要三天你的身心才能够恢复到平静。」你想这个伤害有多大!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何必要干?



人与人之间有什么过不去的?多想想,冷静的去想想。所以与众生要和睦相处,要能够包容别人。佛在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佛菩萨心量这么大,福报大,他的福报也是等虚空法界。佛告诉我们,佛的心量是所有一切众生本来的心量,我们本来的心量跟佛一样,也是包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今天心量变得这么窄小?称性的福报都被自己消耗尽了。什么原因?自己迷了,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把他看作怨家,把他看作对立,这样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过失不在别人、不在外面,都在自己一念迷执(迷惑、执着)。



六道里面所有一切苦报,谁给你的?自作自受,没有人给你。一个人,凡是性情急躁的人,他遇到的障碍一定比别人多;反过来看,性情柔和的人,他得到别人帮助的多。忍辱一定要修,样样都要学忍让,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学忍让,决定要学吃亏。古人说:「吃亏是福。」这句话是真的,你肯吃亏,你肯忍让,你后面一定有福报,你所得的福报一定超过你的忍让。所以,占人家便宜是真的吃了大亏,忍让的人有福。



第四是「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我们常常说的「一门深入」,这是精;「长时熏修」,那是进。精进,你才能够得禅定,禅定才能够生智慧。所以,精进是定慧的前方便,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是预备功夫,没有精进,你就得不到禅定智慧。而我们的修学目的就在定慧,定是清净心。我们前面在「存心」里面所说的,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慧是「正觉、慈悲」。由此可知,忍辱、精进确实是修学定慧的枢纽。所以,世尊在《金刚经》里面跟菩萨讲六波罗蜜,「忍辱」跟「布施」讲得最多,说明初学的人初下手之处,六波罗蜜这两条比什么都重要。可是许多学佛的同修,把这一桩事情疏忽了,一开端就想广学多闻。当然各人的缘分不相同,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没有人教你,你怎么会懂得?



现在一般学佛的人,无论出家、在家,总想进佛学院,佛学院里面的课程就是杂修,不是专精。念三、四年的佛学院,学到些什么东西?佛学常识,与「戒定慧」三学毫不相干。我们看到许多的佛学院,时间精力都浪费了。我这一生学佛,说实在话,运气很好,我遇到的两位老师都是真善知识,还能学到一点东西。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只学了五部经: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分量都很少;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学了一部比较大一点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年我只学了五部。除《楞严经》之外,前面四种分量都很少,《金刚经》只有五千多字。这样的分量要用十年的功夫,这是精进。如果在佛学院,我这五样课程,不到一年就学完了。



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目的何在?很少人能懂得。古人说得好,这一生不懂得学习,很可惜!你到这个世间白来一趟,今天这一天空过了,太可惜!光阴一去不回头,古语常说:「寸金难买寸光阴。」有几个人能够把光阴抓住,善于利用而不空过,这个人成功了。但是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坚持不能中断。有些人很精进、很努力,他的时间很短;有的人几个月,有的人一、两年,以后一松懈就退转了,那就不能成就。精进,进是不退,如何能保持不退转,这个人一生决定成就。我们修学,实在讲凡夫能不能在这一生成佛、成菩萨,关键在精进。要想修精进,必须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特别是懒散懈怠,你要是不能克服,你不能成就。



第五是「禅定」。禅定在此地的解释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境动摇,这叫禅定。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什么叫禅?什么叫定?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他的话是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教化众生要守住一个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所讲的禅定,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



什么叫「外不着相」?外面的境界,我们眼对的是色,张开眼睛看到的一切叫做色法;耳朵所听的叫声法;六根对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着这六种境界,绝对不会被境界所转,不会被境界所动摇,用现在的话说,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影响,这是「禅」。用现代年轻人的话说,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叫禅。六根对待外面境界的时候,自己确确实实心地清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定」。于是我们就懂得,「禅定」在哪里修?禅定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学习。果然学成了,境界现前,能够不受影响、不受诱惑,自己能够如如不动,你的生死就了了,你六道轮回就超越了。如果还会被境界诱惑,你出不了六道轮回。



我们讲人间的环境,你没有放在心上。天上的境界,你有没有把握不受诱惑?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无着、天亲、师子觉他们三兄弟都是修法相宗的。法相宗的大德,都是求生弥勒净土的,弥勒净土在第四天兜率天内院。他们三兄弟约定好,哪一个先走,到了那边去,回来报个信,说平安到了弥勒内院了,见到弥勒菩萨了。



三兄弟,师子觉头一个往生。师子觉往生之后,一直就没消息,没回来报信。到第二位无着菩萨往生了,往生三年才回来报信,告诉天亲他往生到弥勒内院,见到弥勒菩萨了。



天亲菩萨就说:「你怎么三年才回来告诉我?」



他说:「没有,我在天上打个转,马上就回来了。」这就是兜率内院跟我们的时差不一样。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所以他见了弥勒菩萨,立刻就回来报信,我们这个世间已经三年了。他确确实实是没有耽误,因为那边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



于是他就问:「师子觉到哪里去了?怎么不来报信?」



无着跟他讲:「师子觉被天女迷住了。」



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他在外院被那些天女迷住了,没有到内院去,到那里享乐去了。你就知道这个事情,难!我们有没有本事不受诱惑?师子觉那样修行的功夫,到那个境界还忍不住,还是被境界所转,你说这个可怕不可怕?没有禅定的功夫,禅定功夫不够,到第四天还是被天人迷惑了。愈往上面去境界愈殊胜,你都能看破?你都能放下?



境界不现前,怎么说都是假的;一定要境界现前,才真正看你能不能通过,看你有没有真功夫。平常自己觉得修得不错,有个人赞叹你,你很欢喜;完了,定功没有了。有个人骂你几声,立刻大发雷霆,你有什么功夫?说老实话,师子觉人家骂他,他若无其事;人家赞叹他,他也不动心,他有这个功夫。可是到第四天,他的功夫就不行了,他的功夫能够通过人间,禁得起这个考验,能够禁得起四王天的考验、忉利天的考验、夜摩天的考验,但是到兜率天他就不行了。



于是我们自己要想,我们有什么功夫?稍稍不如意就不行了,就受不了了。于是我们就很清楚,我们的前途在哪里?将来往生生到哪里去?生到地狱、生到饿鬼、生到畜生。这是事实,决定不是假的。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警觉,不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你这一生成就别想了。



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边上的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你才能往生,稍有丝毫放不下,念佛不能往生。鬼神界透露给我们的讯息,绝大多数的念佛人,死了以后往生到哪里去?鬼道,再到人道来的很少,到天道就更少了。我们细细想想不无道理,为什么?念佛堂这些人,无缘无故你去骂他几声,他就暴跳如雷,那不就是三恶道?别看他在念佛堂装模作样念得很像样子,不行!禁不起考验。所以,无论怎么念法,果报还是在三途,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



我们讲禅定,禅定就是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被外境诱惑,自己可以作主。我们自己做不了主宰,很可怜!真正有定功,智慧才现前,就是禅定的心生智慧。我们在六度里常常看到,禅定度什么?度散乱。散乱的心生烦恼,散乱的反面是禅定,禅定的心生智慧。我们自己要想,我们虽然天天在念佛,我们的心是禅定,还是散乱?这个很容易发现,只要自己稍为冷静一下,自己还有很多杂念,还有很多妄想,这个心是散乱的。如果在日常当中,心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无论在什么时候,心里都是「阿弥陀佛」,这是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你要想得禅定,你就得把一切人事物统统放下,别人对我赞叹也好、毁谤也好,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永远保持身心的平静,这是修念佛三昧不能缺少的功夫。你还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些事情看得很重要,你永远不能得定。



《阿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一心」就是禅定,「不乱」就是般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乱。这个「不乱」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而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他不糊涂。再说得详细一点,他对于一切理事,万事万物的理与事、性与相、因与果,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这是般若智慧。



这六个原则,也是六条纲领,佛教菩萨修的。谁是菩萨?学生就是菩萨。「菩萨」这个名词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古时候的翻译翻作「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译经的时候把它翻作「觉有情」,「觉有情」翻得更为贴切。古译也译得不错,译得好。「大道心众生」志在求作佛,求了生死出三界、求作佛作菩萨,发这种心的人是菩萨。玄奘译的意思就更贴切,觉有情,有情是凡夫;换句话说,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都是有情众生,菩萨跟一般人不一样的,他觉悟。一般人有情,他迷惑,这叫凡夫;悟了,这个人就叫做菩萨。



觉悟有程度上的不同,于是有大菩萨、有小菩萨。我们开始觉悟,这叫初发心的菩萨,开始觉悟了。因此,菩萨的阶位有五十一个阶级,初信位的菩萨就觉悟了,他要不觉,他不信;真正信佛,这个人是菩萨。我们有没有信?很难说,你要是真信了,你就是菩萨。



我曾经跟诸位同学报告过,我出家受戒之后,到台中去看李老师。我学佛七年出家,两年之后受戒。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所以我受戒的时候,我已经教了两年佛学院,已经讲了两年经。我到台中去看李老师,李老师一见到我,我还在门口,还没进门,他就指着我,很大的声音讲了几句:「你要信佛!你要信佛!」我也愣住了。学佛九年了,也教佛学院,也讲经,他对我说「你要信佛」这句话,我真的是愣住了。然后坐下来,他才详细告诉我:「有很多老和尚一生都不信佛。」于是他给我说明,什么叫做信?你信而不能够理解,那不是信;你理解没有去做,也不是信。



于是我才明白了,什么叫信?「依教奉行」才叫信。换句话说,佛在这里教我们,你学佛受三皈五戒,你三皈做到了没有?皈是回归,你有没有回归?依是依靠,你有没有依靠佛陀的教诲?「皈依佛」这一条,佛是觉,觉而不迷。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我们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你不信。「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我们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我们有没有做到?一天到晚还是自己烦恼作主,烦恼是邪知邪见,没有回头,没有依靠,三皈全是假的,什么叫信佛?三宝里面「皈依僧」,僧是代表六和敬,僧是代表清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我们没做到!连三皈都没有,还谈什么?五戒更不必说了。不杀生,虽然没有真的杀生,但是对于一切众生瞋恨的念头还有,瞋恨的念头是属于杀生的一分。不偷盗,我常说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心。有意无意还是妄语、还是骗人。这样一观察,我们才知道、才明白老师所讲「你要信佛」的意思。



真正相信,真正懂得佛的教诲,记住佛的教诲,一切时、一切处奉行佛的教诲,不敢违犯,这种人叫信佛。由此可知,我们是不是初信位的菩萨就明白了,标准在这里。一衡量,不是!我们今天到底在什么地位?天台家讲的「名字位」。名字位是有名无实,挂名的。名字位中修行人,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不能超越。好,时间到了。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净宗学院培训目标(第十卷) 


2001/9/20   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 档名:21-112-10


5月24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




前面讲到「信佛」,信佛在「名字位」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至少要提升一级到「观行位」。观行是认真的去做,虽然依教奉行,依旧没有办法出三界。明理,确实懂得,也会依教奉行,为什么不能够成就?烦恼习气没断。观行的功夫深,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但是没断。我们常常讲比「名字位」中的人来说,「名字位」中是功夫完全不得力;如果功夫得力了,佛家所谓「八风吹不动」,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了。这是什么地位?观行位,你的功夫已经得力,小风小浪没有问题,你能够通过;大风大浪来了,你就不行。就像师子觉一样,世间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不动心了,更殊胜的境界你就没有把握。



可是在这个地位,念佛人就行,念佛人就能往生。这个往生叫「带业往生」,生什么地方?生凡圣同居土,能生凡圣同居土不错了。所以诸位要懂得,「观行位」是能把自己的烦恼控制住,它不会发作,烦恼肯定没有断。念佛法门的殊胜就在此地,只要到「观行即」就能往生。可是你要记住,「名字位」是决定不能往生的。



如果再要升级,就到「相似位」。「观行」上面是「相似」,「相似位」的往生就不是在凡圣同居土,是在方便有余土。再要往上升级是「分证位」,「分证位」往生是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天台家讲的「六个即」,层次我们要明了。所以,不真干怎么行!



信佛最低限度要在「观行位」,你才能得受用。「名字位」中决定不得受用,日常生活当中,小小的刺激都受不了。因此,我们自己要常常勘验自己的功夫。所以,真正修行人在哪里修行?就在境界上磨炼。离开境界,你到哪里修?没地方修。



境界不外乎两大类,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两大类里面,又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善缘顺境里面,决定没有贪恋之心;逆境恶缘当中,决定没有瞋恚的念头。我们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就在这个地方修;离开这个境缘,你到哪里去修?光是读经不行,光是在佛堂没有用处,一定要面对境界,才能看出你的功夫。确确实实境缘现前,不起贪念,不生瞋恚,你是什么功夫?「观行位」的功夫,也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顺境善缘里头,你不生贪爱,没有贪恋;逆境恶缘,你没有瞋恚,你能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个功夫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条件。所以不是每一个人念佛都会往生,你要念到这样的功夫才能往生,这是伏烦恼,没有断。如果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我这个讲法怕诸位不太容易体会,我换个讲法,佛在经上说妄想、分别、执着,执着断掉了,于世出世间法确实没有执着,但是还有分别,这样的程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观行位」功夫的人,执着没有断,把它控制了;控制住,不是断掉。



执着是见思烦恼。你念佛有功夫,能够把它控制住,顺境善缘不起贪爱,逆境恶缘不起瞋恚,是你念佛功夫把它压住、控制住;控制不住,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喜怒哀乐」你控制不住,你还会发作,这样念佛的功夫不能往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而且绝大多数在饿鬼道。你要想得人道,你五戒十善又没修好;果然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你来生肯定会得人天身,不会堕三途。这里面的因很复杂,果报不相同,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明白清楚,这就是般若智慧。



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依教奉行。我动个念头,我会想想,我这个念头,佛在经上许不许可我动这个念头?如果不许可,我就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这都是「观行位」的功夫。不是很高的功夫,但是功夫得力,也确实有受用,念佛往生大多数人功夫都是在这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里面,功夫也有浅深不相同,所谓「三辈九品」,「观行位」也有三辈九品。「观行位」的上三品,跟诸位说,生死自在,也就是说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虽然还有寿命,可以舍掉,我现在就去,他真能去得了。但是观行中、下位的就不行,就没有那么自在;上三品自在了。所以不真信佛,不真干,我们这一生的光阴空过了,太可惜!一天不干,这一天就空过,这一天可惜了,你不提高警觉怎么行?



人好心,有好语,有好行,这就是好人,末后这一条我们总结「做好人」。



【做好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好人的标准,第一个是「看破」。什么叫看破?什么事情都看清楚、看明白了,叫做看破。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归纳,不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三个范围。十法界里面,除了人法界之外,包括九法界都是物。物可以包括人,人不包括物,这样一个都不漏了。这一切人事物的性相(性是体性、真性,相是它所现的现象)、一切理事、一切因果,你都能通达明了,这叫看破。



看破,随着你的功夫浅深,也有广狭不同。你的功夫愈深,你看破的愈广,你看破得愈有深度,所以不能一天不用功。你真正用功,你看破的面天天在扩大,你看破的深度天天在加深,这是智能。看破之后,你肯定就会放下了。



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都放下了。你们天天念《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就教你放下,「色受想行识」五蕴放下了,「五蕴皆空」;十二处放下了,十八界放下了,最后连佛法也放下,「无智亦无得」。



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讲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可得,无所有」,这是跟你讲真话。所以,《金刚经》末后用比喻来跟你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这样看法,你就看破了。你以为有,以为有得,那你是迷惑颠倒,你错误了,你没有看破。你没有看破,你怎么能放下?



但是看破跟放下,这个功夫是相辅相成的。从哪里做起?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从「放下」做起。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你能看破一分,你又能放下一分。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菩萨就用这个方法。放下,愈放愈多;看破,愈看愈广,愈看愈深。所以,你要是不肯放下,你就决定没有办法看破;也就是你决定没有办法增长智慧。看破是增长智慧,你知道得愈广,知道得愈深。



为什么要放下?不放下是障碍,大乘佛法里常说,把你的悟门障碍住了,你放下就是把悟门打开。古时候读书人常讲「茅塞顿开」,你要把你的茅塞拔除、丢掉,你就心开意解了,智慧就现前。所以,放不下的人就不会有智慧。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了,所以他得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智慧不开,要想想是不是太执着了?过分的执着,一丝毫都不肯放下,智慧从哪里来?天天读经不会开智慧,天天听经也不会开智慧。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里天天讲,目的何在?劝你看破,劝你放下。你果然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你所念的,你所听的,真正意思你就懂得了,这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是不肯放下,经的意思你决定体会不到。听的时候好像是懂了,听得很欢喜,走出讲堂就完了,还是妄想、分别当家,还是烦恼、习气作主,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这是事实。你们不清楚,我在旁边看得很清楚,谚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旁观,你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因果果,我看得清楚。我不迷,我不执着,我看你们就看得很清楚;你们迷,你们执着,你看我就看不清楚。



我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实在讲我见章嘉大师,大概是我开始接触佛法一个月,一位朋友介绍,这位朋友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亲王,他跟章嘉大师很熟,介绍我跟大师见面。见面第一句话我就向他请教:「我现在知道佛法很好,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有什么方法能够教我很快的就契入?」我问这个问题。章嘉大师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以后读经,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就做出样子给我们看。



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厚,夏天也是这样的,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那时台湾刚刚印《大藏经》,东初法师他们那边发起印《大正藏》,环岛宣传,希望有人来订购。章嘉大师那时是中国佛教会的理事长,这是我们佛门一桩大事,所以他也带队环岛宣传《大藏经》,道源法师也跟着一道。夏天,道源法师拿着扇子,穿得很薄,扇子不断的摇。跟诸位说,那个时候还没有电风扇,冷气根本没有。可是看到章嘉大师穿那么多,人家也不搧扇子。大师回过头对道源老和尚说:「心静自然凉。」道源法师听到非常惭愧。我们受戒,他是我的戒和尚,他就讲这个故事给我们听。



章嘉大师心在定中,所以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道源法师也是讲经的法师,在他面前就不能比。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功夫,我们没放下,他放下了。他放下炎热,所以夏天他就很凉快;他放下寒冷,冬天他就不冷。我们为什么受外面境界影响?没放下。有大道理在,根本是我们有我执,「我」没有放下,那是根。人家契入境界,所以我们向他请教,简单明了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



我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教给我从布施。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心量很小,说老实话,很小气!我没有福报,当然也没有什么东西好布施。我喜欢读书,待遇虽然很微薄,都买好书回来读。我小气到什么程度?我的书不会借人看的。为什么?人家看的时候,会把我的书看脏了,他不知道爱惜,所以我的书是不借的,到这个程度!章嘉大师教我「布施」,那好了,人家想看我的书就可以借给他,从这儿开始;慢慢的我的书也可以送给人,逐渐逐渐在进步。真的要学,真的要干,不干没有用处。老师对我爱护、对我器重,原因在哪里?教给我,我真做。我不是听了明白就算了,听了真干,依教奉行。



第一天见面,他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真的依教奉行做六年,六年圆满,我出家的因缘就成熟了。我出家因缘的成熟,我有预感,两个月前知道。我跟同学们说:「我发心出家。」大概不出半年,结果两个月之后缘成熟,有预感!不做不行,你愈去做,底下「自在」你就得到了。



所以,这三种布施,愈施愈多。施财,渐渐在财富上福报现前;布施法,聪明智慧增长了,智慧增长;布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无畏,我用什么方法?放生、长斋(吃长素是无畏布施),还有帮助穷苦的人的医药。我那样微薄的收入,我每个月都会捐一点钱做医药费,帮助这些贫穷人,帮助他们的医药费,我做这三样事情。这三样事情是属于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这个事情,我做了五十年,五十年没有中断过。



所以,在蒋经国就任第六任总统时,佛教会举行了一次仁王法会。有一天在法会里面,我遇到甘珠。甘珠活佛跟我说老实话,我们是老朋友,他是章嘉的学生,我一接触佛法就认识甘珠,跟他往来很密切。因为住得很近,没有事情我就到他那里去聊天喝茶。



他告诉说:「净空法师,我们常常在背后都议论你。」



我说:「议论什么?」



他说:「我们都对你很叹惜,你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



我说:「这些不必背后议论,当面可以跟我说,我知道,我清楚。」



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弘法,你积的功德很大,不但你的福报将来很大,你的寿命很长。」



甘珠跟我见这一次面,到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往生的时候年岁也不大,大概六十多岁。所以,福报能修。实在讲,我也没有求福,也没有求慧,也没有求长寿。我只知道佛法好,在世间所有一切法里面,无比的殊胜,我能够得到,我有义务把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我只有这个念头,我并没有求福、求慧、求长寿。圆瑛法师还有「三求堂」,我没有求,果报自然的。



一生当中,我常常讲:「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我一生喜欢过单纯清静的生活,这个多自在。我不是一个多事的人,不是一个好事的人,我从小就没有「权力」这种观念,但是这么多年来,在佛门多少还有一点影响力,这是真的。我学佛五十年,没有道场,说老实话我也没有信徒,皈依的同修是很多,皈依证发给他之后,再也没有联系了,我不知道人的名字,我也不晓得他住哪里,也不知道什么电话。



我这个性格你们大家都知道,我一生随缘而不攀缘,「华藏图书馆」成立,我请韩瑛作馆长,全权交给她;「佛陀教育基金会」成立了,全权交给简丰文,没有人管,我就不要了。所以韩馆长有时候,做得很厌烦的时候想不管了,我说:「不管,打电话找景美区公所来接收,我们图书馆送给区公所,我不会要。」佛陀教育基金会你们要是做得不耐烦的话,马上关门,所有财产国家的,我们章程上规定,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完全捐献给国家。今天在这个地方建道场也一样,悟行师拿到了永久居留身分,我们这个「院长」马上给他,我不想做这些事情。



晚年,我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在五年的时间,我们使用六千小时,把《华严经》讲完,再讲一部《法华经》、一部《楞严经》、净土「五经一论」。我预定六千小时,我把这个工作做完了,我这一生对得起佛教,对得起众生,我做得很圆满。我对于这个世间,可以说世出世法没有丝毫留恋,所以我得自在。我一生随缘,什么环境都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没有一样不好,我才过得幸福,我才过得快乐,没有选择。



可是果报确实不可思议,老师所说的、祖师所说的、经典里面所讲的,我这五十年当中统统都兑现了,我没有心去求,完全兑现了。财布施,得的财不缺乏。这些钱财,我跟诸位同学说,我没有跟人化过缘,我也没有暗示过你们要送一点钱帮助我,因为我的心里是没有钱好。为什么?不要做事。钱多了就多做,钱少少做,没有钱不做。你们想要买一块大的地,马来西亚有一位居士发心,我们如果要买地的话他供养,两百英亩、三百英亩都可以,他有这个能力,也非常欢喜,所以我们就看看。现在我想想,能不能要?人家供养得很容易,马上就得来。地拿来,我们干什么?如果我们没有妥善的方法去使用,我们就对不起人。我们的理想当中,希望将来能办一所佛教大学;换句话说,你们有没有能力教?你们有能力教,那就不难;你们没有能力教,我们办学校还得聘请老师,我们的目的完全达不到。



一般大学里面的佛学课程,如这一次雪梨大学开佛学课程,我们捐了一笔钱给它做基金,聘请老师,这就够了。我们自己要办佛教大学,完全要用我们的理想,也就是我们办学对学生的要求,那是「品学兼优、解行相应、道德圆备」,我们要依这个目标。所以,现在以这个目标要求你们,你们真正能在两年当中完成、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先办学院,就招生,我们净宗学院就建校。你们有几个人能教,我招收多少学生,一个老师教五个学生,如果有十个能够教的,我们就招五十个学生;有两个能教的,我们招十个学生。你们要问什么时候招生,什么时候建校开学?那就不要问我,问你们自己。你们什么时候能够教,你们什么时候能把我这个标准做到。你们一年做到,我们一年就开班;两年做到,两年开班;三年做到,就三年开班;一辈子做到,我们只挂个招牌,我们永远不会建校,永远不会开班。今天这件事不在我,在你们自己身上。



所以,你们的心量要大,外面有来参学的,我们要接纳。为什么?可能将来他们会做到,他们将来能教学,这个道理要懂。我们不能够教学,我们作护法,我们护持这些能教的人。千万不可以自私自利,自己不行又不让别人来,那以后你们各个都堕阿鼻地狱,这是肯定的。因为你们的心、你们的行为不是在复兴佛法,是在灭佛法。所以,你们将来到西方世界作佛,还是到阿鼻地狱,都在一念之间;一念自私,你就堕阿鼻地狱。



我跟你们讲这个道场是佛建的,佛建的决定成就菩萨。你要不是菩萨,你在这个道场住不住,为什么?护法神会迁单。你们在这里供的韦陀菩萨、伽蓝菩萨(关公),他们两个看得很清楚,到时候会把你们赶走,你们不走会生病、会死,他把你的灵魂摄走,你搞不过护法神。一定要发真心、要发道心,护法神才保佑你、才真正护持你。这里面最极重要的,是必须把自私自利完全抛弃。



在一个月前,我还收到一封信,中国那边有位明证法师,跟我见过一次面,他很想来学习。他是净慧法师的徒弟,你们也许认识明奘法师,他跟明奘是师兄弟,叫明证。好像现在在匈牙利,在外国,他听说我们这里有间道场,明奘法师劝他到这里来参学。我把信件交给你们,你们跟他联络。他大概也有四十多岁了,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教书的,他是老师。我们跟他联系,欢迎他到我们这里来参学,来住三个月试试看。



凡是有人来参学,我们都欢迎,让他在这边住一个月,住两、三个月,我们彼此能有了解,我们能不能接纳他,他愿不愿意跟我们在一起修学?不是一来我们就接纳,这个不可以,一定要住一段时期,观察我们彼此是不是真的志同道合。真正为佛法,我们拥护,我们全心全力护持;不是真心为佛法,澳洲道场也很多,他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这一个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有心量,要能包容,要为佛法,要为众生,再不要搞自私自利。



末后,这一条「念佛」。「念佛」,把整个法统统包括尽了。我们佛像旁边这一副对联,任何一句都包括其它的九句。你说真诚,如果没有清净就没有真诚,没有平等也没有真诚,没有放下也没有真诚,没有自在也没有真诚。《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条都包括其它的九条。上联是存心,下联是行事。我们佛法讲心与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上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萨心。这是我自己学佛,总结我五十年修学的心得,学的什么?就这十句话、二十个字,我天天讲经,劝导大众也是这二十个字。无论讲什么经,你们仔细去听、仔细去观察,不离开这二十个字。每一个字里都含摄其它的字,决定不能够分割,不能一条条分出来,它是完整的。



初学的念佛人,念头才起,马上就要觉察,「我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如果这个念头是邪念,赶快要把它转变成正念,要转得快,这叫做修行,这真正是转祸为福。因为邪念是灾祸,转过来正念,正念是福德。转恶为善在念头上转,转迷为悟也在念头上转,要转得快,决定没有疑惑。不但是转祸为福,也是起死回生的关键。



所以,我们以「念佛」作为总结。真正念佛,念什么?就是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正觉、念慈悲,这是念佛之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随缘,这是念佛之行。这是我们学习之处,菩萨学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我们就如是学,这叫真正念佛,一句佛号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常常想到,我所学的能不能作人师?不能为人师,这个东西我们不能学。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作模范?不足以作为模范的,这个念头不能起,这句话不能说,这件事不能做,这是总纲领、总原则。



我这两天跟大家所讲的,你们果然能听懂了,你们果然能够相信,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们菩萨的根底就打好了,将来从你们这个地方发展就是学院,从学院再发展就是佛教大学。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土地,不要紧,我们有信心,什么时候需要,佛菩萨自然送来,不要操这个心。



这些都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我跟他学,他老人家告诉我:「你只要发心,只要真干,你的一生佛菩萨照顾,自己一点心都不要操。」我永远记得他老人家这个教训。所以,不操心,佛菩萨照顾。一切所需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操什么心?这个叫学佛,这叫求佛。求佛,不求人;求人,人家要是不肯答应你,多难过,多难为情。



佛弟子有所求,要求佛。《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佛菩萨有感应、有灵验,不可思议。我们用什么方法求?用「依教奉行」来求。不能依教奉行,是求不到的;真正依教奉行,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诸佛菩萨自然护念,龙天善神必定拥护。章嘉大师传授给我,我传授给你们。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个课程就上到此地圆满。下面所依的这六种东西,就是我们这两年当中要学习、要完成、要落实的。





平等心 - 2010-7-27 18:00:00
阿弥陀佛
1
查看完整版本: 5月22日-24日学院基础班讲经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