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出家修法和居士修法
天地一沙鸥 - 2010-7-27 18:02:00

出家修法和居士修法
(节选高七师北大讲座)


比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道次第》)的修法,以及传统的修法,大部分都是针对出家人的修行方法。


我们一定要甄别出适合居士的修行方法:人本位的修法——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就修什么佛法!如果处在居士阶段,就修居士的法;是比丘,就修比丘的法。如果是比丘,来修居士的法,我们也反对。


现在很多人提倡《道次第》的修法,我个人认为那是比丘修的法。在座很多人,可能都学过《道次第》,它是用三士道的划分方法,源于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论》。


阿底峽尊者当时是印度人,本身就比较讲究因明学的逻辑与思辨;另外,密宗发展到尊者所处时代时,也很重视传承和辩论,辩论的结果往往决定一个寺院的派别和归属。当时的出家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学术化的印度后期的经院佛学。


宗喀巴大师的思想多数借鉴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因为它非常完善,非常适合出家人修行。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巴的优势,一是重视缘起,二是有“道次第”。打破过去很多模糊的概念,并把明确化考试制度,修学的层次划分明白:从格西的开始,到最后可以考到甘丹赤巴的最高阶段;这样,修行境界层次可以明确验证。于是,出家人的僧团马上提高了一个境界。相对于其他的藏传佛教派别,其发展甚速。但它仍然是一个宣传出世修行比较完善的方法。在家人适不适合?很难说。


我所知道的,北大清华,很多人在学完下士道时,就觉得研究生、博士可以不念了,觉得这个世间没什么可留恋的了——想出家了。   我说,你们应该学到上士道啊,大乘的内容学完再作决定嘛。修行的路,你们只看到了一半啊,对吧!还没有看清下面的路,就已经走掉了。出家修行到底适合不适合你还很难说的!


你如果出家,所处环境,是否符合宗喀巴大师所讲的那种修行环境?能否修成?就不一定了!所以,这些问题,都是复杂的。


对青年学佛者如何修学,初学如何修学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极其重要、需要阐明和必须看明白的问题。如果看不清,一旦误入歧途,会耽误你们很多时间、精力——这个时间、精力,是不可挽回的。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要慎之又慎!



空与善法欲、法身与居士


―――佛学莫执空


如果发现自己对生活没有兴趣,没有了欲望,可能是你修行进步了,也可能是你学佛进入某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有人带你赶快过去;要尽量把世间的愿望转化为“善法欲”,而不是让欲望彻底消失。


另外有个问题,就是对“空”的理解。


我是不太喜欢讲“空”的,因为觉得“空”的概念内涵广范畴大。但这个影响学佛人修行的问题既然出现了,还是不回避的好:我们来看看对空的认识以及各种认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一般人对空的认识,是没有和虚无:一切都化为泡影。如果这样,那我们还追求什么?我们常常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读大学呀?曾经,我大三时就休学,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去修学去了。但是这种对待生活的虚无思想,跟佛教的菩萨入世的社会思想,绝对是不同的。


多数人理解的小乘的空的概念,是种分析空,有一部分也有断灭空的成分。


比如这张桌子,可以分解成布、海绵、木头组成,最后可以分解成微尘、极微等等,这是分析空。但小乘认为,一旦物质组成了,组合在一起后,这个桌子就有了——不是说桌子没有。


这个桌子过几十、一百年,就会没有,就会烂掉——这是小乘的过程空,任何事物到最后,都要灭亡。



实际上,大乘的最重要的空的概念, 自性空,缘起空:事物是由其他因缘组合在一起的;组合它的这些因缘、条件,也是由其他条件所组合的。


这不是桌子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它自性的问题。这是大乘的空性观。


除了这些,更进一步的,有如来藏的理论。我们最爱提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空,就是代表“真如空”。其实,有关空的概念是最复杂的。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认识的色,只是一个频段,如果是全体,就认为是满的。这是真如法性,它既可以叫空,也可以叫心。反正,这个概念用得很多。


在提“空”的时候,有很多内容;在中国佛教发展的某一阶段,甚至把佛性、空,混在一起,叫空性;使这个空的内涵,有所变化。以致大家爱谈空,谈得好像好热闹;其实,谈论双方对空的概念理解可能很不一样。这是过去对佛教概念只做格义解释的弊端——中国语言太丰富了,字、词的含义太多,一个“空”字可以解释成这么多意思。


现在我们看,这些消极的或多层的理解对后世的影响。


如果你对空,是抱着“虚无空”的理解,那么对这个世间,自然而然地就没什么追求了。因为都是空的嘛!那你还学佛干什么?学不学最后还是空嘛。这就是虚无空的影响结果。小乘的分析空,小乘的修法人,会把自己推向一个过程空,最后是到断灭空。


大部分人对佛教的认识也是这样:“和尚要钱干什么?”——你不应该追求任何东西啊,你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大部分人都这样理解佛教。


大乘,更多倾向于侧重破除自己概念污染,强加一个概念到事物上。我们破除“车”这个概念,不是为了证明车子不存在,如果了解了自性空,我们会更好地驾驭这个车。真正接近“空”本义的,还是这个“概念空的自性空”:附加在事物表面的概念,才是大乘的破空。


昨天有个同学说,你这个佛学,我不太懂,但我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我说怎么个“自然”?如果你开别人的车,把车箱打碎了,对你来讲,这是自然。可是,对车主人就不自然了,因为车厢碎了的是自己的车。因为他有个强加在车上的概念:这是我的车!就没有办法自然了,而是气愤了。佛教就是要破除这个概念,打了就打了,虽然不能说车不是你的,但你要跳出这种执着才行,否则没法自然。对不对?学佛,破除了“我的车”这个概念,你才能自然。


如果给牛鼻子穿上绳子,是不是自然?知道道家怎么解释的吗?一开始,道家是给牛鼻子用铁环拽住,可是,不自然。牛鼻子上用两铁环拽住,多痛啊!不自然。但是,老道的牛到处乱串,牵不动,也赶不走,很难管理。他就打个铁环给它套上——牛这个鼻子啊,就是要打上铁环,才自然,自然能管理好。所以,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不自然,这里面有人为的执著。


佛教的法身不讲这些,如果讲,就不自然了——强加一个概念在事物上,没法达到这个境界。其实,对于真是的境界不必区别,就一路扔、扔、扔,最后,扔不下这个东西了,可能就是真的。


中国佛教后来又走了另一个极端:不立文字!这也是个极端。学佛没有基础的人,一不小心就钻进去,就容易出不来,所以不可执空如芥子啊。只有把概念理清之后,知道它的利弊在哪,你才可以抛弃它。


缘起性空,是不是绝对的?不是!我们还要跳出缘起。怎么跳出缘起?就是一个更高的、法身的修法问题——修法身!我不建议你们追求法身的修法,到极乐世界去修法身才安全可靠。因为法身修行,需要放下色身。你们都能放下色身吗?有几个能放下的?


人,要实事求是——我们就是这样的根基。如果根基好,是不会降生到这种浊恶时代的。只要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我们根基都差不多,不会谁比谁差很多。这是第一点。其次,我们要对这个五浊恶世——这个娑婆世界,有个了解。降生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么概念?娑婆就是好坏、好坏各半的意思。这是绝对的。只要降生到这里,你就是好坏各半,不会比别人高多少。不要觉得自己应该有大的成就,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我觉得,这就是现在这代人,所能达到的最好境界。


在做到这个之前,我们怎么办?——建立好我们的净土,就是我们的小家、大家,大家就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范围再小点,就是指你所处的小区,如果你把你的小家当成一个很好的小区,就相当于建立一个小的极乐世界;因为你居住在一个安全、平等、干净、幸福的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小家都建好的话,社会就是一个幸福社会!


有个根本的东西,就是需要自己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价值,才是相信因果这个颠扑不破的规律。那么,如何创造价值?这就是如何策划自己的人生:我们把自己人生从现在到极乐世界,整个的发展过程,进行策划;把自己准备到净土演的角色,进行策划;这些角色需要哪些能力?如何安排自己时间、自己的修行?如何跟别人沟通?这些策划,都是我们需要学的。


如果你是真如空的概念的承担者,那就会偏向法身的修行。一般,禅宗的概念,比较偏于这个方向,并往这个方向发展的。禅宗思想传到西藏时,就此进行过辩论;藏传佛教就不接受禅宗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修法身”的修法。从教理看,禅宗能修到最高境界,但它的报、化身不圆满。这对大多数众生是不实用的,是有所欠缺的。只谈见地无所谓,一切都是空:众生也不存在,欠缺也不存在,欠缺就欠缺。专门从法身来讲,怎么讲都可以的。要抱着空性是觉性的见解,这个目标就太高了。这么高的修行目标,会让你的生活与修行脱节。若空性是真如的话,心生万物,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所现(那你给我现一个电脑,行不行?我看谁能现出来?)。这样,在思想追求上,就会轻缘起。所以宗喀巴大师,干脆把《心经》的空改成:空即是色,色即是无自性——他把真如空改成自性空。可以说是个矫枉过正的做法!


从整个修法来讲,我们不提倡对法身的追求。法身也不用追求,自然法身,自然圆满!我们更重视缘起的佛教思想。


从上面所讲,可见我们一定要划分好佛教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不清,会造成我们思想混乱。跟人谈论佛教,也易引起争辩。争论后,常常发现,双方说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内涵。


转贴

1
查看完整版本: 出家修法和居士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