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衣食之中有道心
春生夏长 - 2010-7-27 18:01:00

衣食之中有道心



准提学子



前两天在领奖学金的仪式上奖学金的成立者强先生的夫人发言谈点感想,他们两个人来自台湾,强先生七十年代作为台湾最精英的一批人留学美国名校,然而种种原因未读完博士便白手起家下海经商,一晃三十多年,他们的地产公司已经在美国有声有色,但在她确说不过是漂泊海外糊口饭吃,两人在周末总是一人免费教授中文,一人在家中抄写佛经。然后她说起当年后来创立台湾最大佛教团体之一的圣严法师在日本大正大学读书时,因为经济困难几乎就要辍学,他的导师告诉他两句话“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无道心”,让他不要担心经济问题,结果圣研法师很快收到一位无名氏的资助得以完成整个博士学位,后来圣严法师得知这位无名氏就是美国的工商巨子沈加帧先生。



我当时听到强夫人说到圣严法师导师的两句话时大为感动,这几天经常琢磨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让人来坚定追求宗教生命和非功利的学术成就自然不错,可是衣食总不会从空而有,总需要个提供者,而提供者能提供的这些衣食是哪里来的呢?我想是靠他的劳动,是靠他提供他人的需求而换来的,然而为何这些劳动者会愿意将自己的劳动所得给予一位法师或者艺术家、哲学家、牧师……,同样的逻辑,一定是这些被给予者提供了给予者需求。就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社会现象,佛教寺院最多的地方往往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艺术中心也是纽约、巴黎、伦敦等地。因此衣食之中真无道心吗?管子说:“仓禀足而知礼节”,很多人对于财富的追求一上来是为了个人欲望,可是当财富积累到完全超过只为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所需要的,当每天泡在名利场中已经让人生厌时,人就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更奢侈的追求,那就是精神上的追求,也许是艺术品的收藏,也许是灵魂的净化与清净——宗教,对宗教生命的追求就是道心,因此企业家资助学者和法师在某种程度上是满足自己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另一种在他她看来更清净和她自己得不到的生活,因此如果在企业家的资助下学生或者法师完成了学业或者闭关修行,也就是广义的得了“道”,显然此道之成是有企业家这个资助者的重要贡献,或者说资助者在这个过程中间接的得了“道”。



再回到最初的“衣食之中无道心”,经过前面的分析实际也许应该是“衣食足者助道成”。可是现在对于佛教感兴趣的企业家在真正有了信仰时,往往会认为衣食之中无道心,否定欲望,否定自己每天的劳动(虽然这种劳动有可能只是社交),向往一种想象中的清净生活,羡慕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就会产生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宗教理想的冲突与矛盾,即道心与衣食的不可调和。然而,当我们看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缘起性空时,会发现所要空的不是欲望与世俗生活,而要空的是对于它们的自性的执着,正如帝洛巴说的“要灭对于现象的执着,而不是现象。”灭除的是对于欲望与世俗生活背后有个具有不变性质的主体的观念,如果真要灭除欲望,那么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乃至对于成佛的向往也是一种贪欲应该加以灭除,因此其实需要的是对欲望和世俗生活的净化而不是消灭,什么叫作净化?就是去掉认为欲望与世俗生活具有自性的观念,看到它的存在依赖其它各种条件,而欲望与世俗生活本身又会构成其它事物存在的条件,它们本身无好无恶,关键看你赋予它们什么价值和如何用它们,如同刚才分析的由于企业家的捐赠某位法师得道,那么企业家与法师的功德是平等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位企业家,这位法师是无法修行成道的,这样企业家看似烦扰的生活其实是与法师的清净生活平等的,更甚者,这是一种菩萨行,清净的生活是谁都向往的,而企业家却忍受烦扰世俗生活这种苦行,而将由这种苦行得来的财富资助给法师,这是更大的发心和功德。那么是否只是由于企业家将财富给予法师这才令他的财富有正当性?我们可以分析企业家财富的来源,企业家创造出财富是由于他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他有所付出因此有得到回报,这正符合因果,这是真正的平等,不平等的财富是你所付出的东西根本不值你所得到的东西,或者说你根本没能那么好的满足别人的需求,因此企业提供劣质的服务却获得很高的利润,员工慵懒的工作却靠种种手段拿到与勤奋工作者同样的工资这样获得财富才是可谴责的,什么叫做贪婪或者应该加以谴责的欲望呢?就是想要得到远超过自己所付出应有的财富。



苦与乐都无自性,当人在事业起步时所梦想的至乐也许是事业的壮大,而当事业壮大时却苦于随之而来的忙碌和烦扰,曾经的幻想变成今时的噩梦,而如果这时又幻想着另一个理想境界,不管它是禅定轻安还是开悟,也不过是当年追梦的翻版,又是一场轮回。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正是跳出这种循环,住在当下而不是幻想中,根据缘起冷静的分析你的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缘起),一步一步的满足这些条件,达到目标的同时也更能了悟缘起性空的原理。此岸即是彼岸,在尘即是出尘。



1620年9月23日,一艘叫做五月花号的不大的帆船载着一百多人从朴茨茅斯港出发来到北美洲达科德角,这艘船的乘客的职业各不相同,有工匠、律师还有商人,然而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清教信仰,因着在欧洲不堪忍受的宗教迫害来到北美洲这块没有文明的土地,100多年后这批人的后代建立了一个国家,她叫作美国。追溯美国的源头,你可以发现他们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清教精神,它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财富的积累是为了荣耀上帝,忠诚的工作是上帝的旨意,当你具有财富需要回馈给那些处在痛苦中的上帝的子民——贫苦的人类,这就是为什么比尔盖茨和洛克菲勒会成为大慈善家。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财富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所造成的社会效果,或者说“业”,欲望在这里也被净化,虽然是用基督教的话语系统。



因此“道心之中有衣食,道心之中无衣食,衣食之中有道心,衣食之中无道心”,道心与衣食皆无自性,随着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效果,如果会善观衣食,衣食即道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衣食之中有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