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8月7日-9日学院基础班早餐开示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九七年早餐开示


孝道的真谛



  1997/12/0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1-1207


(8月7日)



净宗这个法门自从我们全力提倡以来,台北三重有一位居士根据这个理念建了一个道场,我去参观过一次,道场同修虽然不多,只有一百多人,做得很如法。我教他将他们日常研教、修持做成录相带普遍流通,便利一些新道场,提供给他们作参考资料。他们曾经仿照了凡居士的功过格,也写了一百条,叫「百过格」,这一百条是「过」,缺少了「功」,当然改过就是功,可是「功」实在讲也非常重要。这一次净宗的联谊会,李木源居士主持召开。我听说你们同学当中,实习讲座有几位已经讲完了,讲完的同修不妨再去研究研究,写一百条「功」。他那里是「百过」,你们再给他列一个「百功」,那个「功过」就全了,提供给这次与会的这些善友们做参考,在大会上提出来。大家都觉得很善,经过大会修订就可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居士的百过也提出来,大会来检讨。这很有意义,使我们所学的都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上,一定要认真去做。我想这一百条必须要做到的,你们两个负责人起草,他们的「百过格」多看看。



上一次跟大家提到了孝道,孝道是佛法的大根大本,中国的道统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桩事情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孝」这个字,中国古来这些圣哲,他们造字也不是随便造的,也有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称的「六书」,六个原则。任何一个字都不会超出这六个原则,也不会违背这六个原则。「孝」这个字是六个原则里面的「会意」。会意,文字是个符号,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里面的意思。它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用这两个结合为一个字,你去想它的意思。「老」就是上一代,「子」就是下一代,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现在西方人讲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沟,有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代沟」这个名词从外国传来的,中国没听说过。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就是「孝」的意思。所以这一个符号你要是仔细去体会,用佛法来说,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在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是自性的圆满。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学问,是以自性圆满作根本、作基础,这就真实,违背了自性那就不是真实的。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这个字就有了,换句话说,这种深刻的观察,这个思想的理念,中国人就建立了,有孝道的观念,有孝道的思想,有孝道的生活行为。由此可知,要把孝道做得圆满,什么人能做到?在中国将古时候做学问的人,修德行的人,也分三个等级,就像学位一样,「圣、贤、君子」,中国是这样三分,在佛法里面分「佛、菩萨、阿罗汉」。佛相当于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相当中国人讲的贤人,罗汉相当中国人讲的君子,这是对于学问道德人的尊称。



中国人自古以来,言语、文字都讲求含蓄,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让你去体会,所以文字跟语言都讲求简洁。它的标准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但是也要讲得详细明白,不啰嗦。所以中国的文章,愈是好文章,字数愈少,里面一个废字都没有,真正做到这文章不增不减,多一个字是累赘,少一个字,气就断掉了,就不能衔接了,好文章的要求标准是这样的。这个跟印度人不同,印度人讲东西没有含蓄,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怕啰嗦,跟中国人恰恰相反,这也有好处,说得详细明白。所以佛经传到中国来,跟中国固有的文化确实相辅相成,总原则、总纲领是一致的。这里面的功夫境界就不一样了,一个原则、一个方法,个人做的功夫有浅深不同。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乘教在中国不能够发展。佛法的修学也是有按次第的,也是由浅而深。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诸位从经典上仔细去观察,古人判「五时」不是没有道理。阿含是初学,小乘教,好比办小学,再到方等、般若、法华涅盘,这讲到究竟处。所以修学大乘一定要有小乘作基础,没有小乘教,学大乘没有基础,你怎么学?跟上楼一样,第一层楼我不要去,我要上第二层,你怎能上得去?你上第二层一定要通过第一层。由此可知小乘教的重要性。



小乘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发展?是被儒家、道家代替了。中国在过去研究佛经教理的都是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不是文盲。知识分子都读过儒家、道家的书,以这个基础直接就可以入大乘,不必再用小乘这么麻烦了,道理在此地。可是现在麻烦就来了,现在我们修学大乘,小乘经不多,儒家、道家东西也不知道,直接就入大乘,所以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学佛的人很多,研教的人很多,成就跟过去比,相差太远。不要跟太久,跟清朝时候人比就比不上,乃至于跟民国初年的人比都有很大的距离,原因就是他们那些人有儒家、道家的根基。为什么我们今天同样用这么多时间、用这么多精力,不如人家,人家的基础好,我们没根底,道理在此地。你要不把这些病态的根源找出来,然后想方法来补救,我们将来才谈得上成就。



中国古代这些典籍,现在人在文字上就产生障碍,不但它是繁体文写的,而且是文言文写的,你要看不懂文言文,你就没办法修学。我们对于文言文要有信心,外国人都能学得好,我们为什么学不好?我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里面有些外国人研究汉学的,他们中国话讲得很好,文言文他能看得懂,我问他学了多久,他学了一年多,我非常惊讶。他学一年多,我们中国念十几年都还不行,这是我们对人家不能不佩服的地方,他们是真干。



文言文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背诵。过去老师教给我们,你能够背诵五十篇文言文,能够背诵,能够讲解,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这个基础你就打下去了。你能够背诵一百篇文言文,能够正确了解它的意思,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在民国初年,十一、二岁的小朋友写出来的文言文就相当可观,我手上还有三本民国初年小学生模范作文,还是线装书。我有三本,搬家搬来搬去的时候丢掉一本,现在还有两本,这两本书放在澳洲,下一次我到澳洲的时候影印几份寄给你们看看。民国初年小学生写的文言文,现在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写不出来。他为什么能写?他天天背,老师讲解,他懂。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不读书之过,我们扎根的书没有念,很可惜。



所以「孝」这个字我们体会它的意思,愈体会愈深,愈体会愈广,深广无际,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一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是这一个字里头的含义,这个字的真义。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你怎么样讲他都不能够体会,这是难处,他们从来没这个概念,看到中国人孝顺父母,他也很赞叹,他不晓得什么道理。



像在美国,美国的小孩十六岁就成人,在法律上就有他的地位,十六岁如果离家出走,你就不必去找他,你要找警察,警察问你,「你小孩多大了?」「十六岁。」「不要找了,他成年了,他可以独立了。」所以小孩离开父母之后,可能一生都不见面,一年到过年给你寄个圣诞卡回来,那父母「我的儿子没有忘记我,还给我寄卡片」,是这么一个概念,所以他对中国人的小孩能够照顾父母非常羡慕。日本人有孝道的观念,日本人在美国的时候,小孩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很多,他们也很想学习,不晓得从哪里学起?所以中国人孝养父母,在外国没有养父母的观念,也没有养父母的义务。年老了,国家养老。年岁大了,退休了,在美国一般退休,差不多他会把他的房子、车子都卖掉,拿这个钱去住老人公寓,就是我们中国讲的养老院,养老院里面受国家的照顾。



美国人的生活,你们诸位要是明了之后,我们并不喜欢。他们一生负债,比如买房子、买车,这一切享受东西他都有,全部是向银行贷款买来的,每个月分期付款,还要付利息,一般像买个房子,三十年,所以到你退休的时候,差不多债务付完了,这个房子才是你的。那个房子已经住了三、四十年,老房子了,这个房子再卖掉,卖的这一点钱放在银行里面,他去住老人公寓。老人公寓很便宜,里面付的钱有限,大部分政府津贴,吃饭每一餐都要付钱的,付得很少。我去年在美国的时候,老人公寓的老人餐一餐八毛钱,实际上他那一餐在外面卖的是五块钱,换句话说,政府补助四块二,你自己只要付八毛,所以他们是国家养老。



如果你没有钱,这美国照顾很周到。有很多退休下来的时候,一点积蓄都没有,那个房子什么卖了都还债还掉了,没有钱了,你银行里面存款不足两千块,政府就补贴你,补贴多少每个州不一样,有的州比较富裕一点就补助多一点,有的州穷一点就补助少一点。加州比较富有,大概一个月可以拿到五百到七百,看每个地区,不一样。德州就比较穷,大概拿到三百八十块一个月,但是生活费用足够了,包括你住老人公寓,一切开销,大概还可以能够剩几十块钱,可以做零用钱。所以他们一生过得非常辛苦,一生都负债,天天都在还债。



不要认为人家好,住洋房,家里铺的都是地毯,出门都是汽车,全是负债来的。这种制度方式我们中国人不愿意做,为什么?压力太重,都赊帐来的,一生辛辛苦苦都是忙着还帐,你说这个日子有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是「无债一身轻」,一丝毫的压力都没有,这是我们东方人跟西方人观念上不相同,他们宁愿负债,我们决定不愿意负债,我们不愿意过那种日子。



他们这个社会鼓励消费,负债是决定正常的,我们不负债,他们看到就非常奇怪,为什么不向银行借钱?他们觉得非常奇怪。借债要还,借了不是不还的,还起来很辛苦。所以美国人最怕失业,一失业就不得了,什么都没有了,你的房子什么,可以能够卖的,银行、保险公司全部没收,他们拿去拍卖。所以美国人工作的确很认真,一天八个小时,确确实实就做八个小时,他要不认真,他就被公司老板开除,一开除,那他的问题真的就来了。最怕的是没有工作,最怕的是失业,所以一定要勤奋认真努力工作,他才能还债。不要看到美国人好像收入很可观,一个月拿三千块美金,拿三千块美金实际上他自己能得到多少?在一般讲大概是七百到八百块,他一个月自己可以用的。美国的税很重,三分之一纳税了,另外三分之一一定要付银行这些利息,所以实际上三千块钱只能拿到七、八百块钱,中等收入的。低收入的才一千多块钱,你就晓得他的生活多么辛苦。所以那个社会结构、文化历史的背景我们要了解,我们才真正认识。



我们中国人不能这样做法,这样做法违背孝道。「孝」这个字的理念我们懂得了,所以我们不但孝养父母,我们还要纪念祖先,每年还有一定的时间祭祖,祭祖是孝道里面很重要的一桩大事,在古礼里面把祭祖列在第一条。这个外国人不懂,你的祖先你从来没见过面,几千年的老祖宗你还要去祭祀,这什么意思?他怎么想也想不懂。他要能真正懂得生命是一体,他才会明白这个道理。是永恒的,是一体的,所以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管怎么变还是一体,宗门大彻大悟的人,所谓的「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就这个意思。



虚空法界是一体,真正肯定了,契入了,确实跟我是一体,到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清净法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破了就是真相彻底明了了,他承认肯定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就如同在梦中,在梦中你忽然觉悟了,整个梦境是自心变现的,梦里头所有一切人物是自己,山河大地虚空世界都是自己,那你在梦中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法身是这么一回事情。你在这个里面还分自分他,那就不是一体了,你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法界,法界并没有分,是你自己在分。然后我们才明了诸佛与这些法身大士,无论他到哪里去示现,畜生道也好,饿鬼道也好,地狱道也好,他统统是清净法身。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他得的是正受,正受就是经上讲的「三昧常寂」,正常的享受,一真法界的享受。在地狱没有苦,苦乐忧喜舍,这是不正常的享受,那个不正常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出来的,他们已经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他得到的是正受。



「孝」这个字落实在我们初学生活上,佛教给我们从哪里做起?从孝养父母做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这个身是得自于父母,要知恩报恩。父母年老了,没有工作能力了,一定要照顾他的生活。我们在童年时代,没有生活能力,父母照顾我们,照顾儿女无微不至,我们有没有体会到?有没有记在心里?父母年老,我们能不能像父母照顾儿女那样的关心去照顾他,一定要这样做法,你这才叫尽到少分,养父母之身。除养父母之身之外,还要养父母的心。心,我们常讲情绪,要让他欢喜,让他快乐,不能让他忧愁,这也没有完全尽到孝,还要养父母之志,父母对你的期望,你要能做到。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少年时代,你在学校念书,你对学校老师不尊敬,同学不友好,那父母就担心,叫父母担心就是不孝。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这是对父母尽孝,你才晓得「孝」这个面多大。要发愤读书,功课不好,父母担忧,品行不好,父母也担忧,样样都好,那父母欢喜,做学生的孝。学校毕业踏进社会,你在社会上工作,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开头是学习,学习一定有领导你的人,你在公司里面学习,公司有老板,你要接受领导,你要尊敬领导,你父母就放心了,这就尽孝。你对领导不尊敬,对同事不合作,你的父母就担忧了,那就是不孝。工作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做好。可见孝道的面是无限的深广。



中国人自古对于行孝非常注重,国家选拔人才就以这个为标准。中国从汉朝就建立了选举的制度,他不是民选,是官选。朝廷派个人在这个地方做地方官,做县市长,县市长的政绩,第一条就是替国家选拔人才,所以选拔人才是他政绩里面的第一条,他无论哪一方面做得再好,如果三年没有替国家推荐人才,他就要免职了。无论你在行政方面做得多好,你没有替国家选拔人才,你这么大一个地区难到里头没有人才?所以地方官常常微服访贤。从前地方官穿上平民的衣服出去没有人认识,他到外面去看,去打听,哪个地方有贤人。贤人的条件是什么?两个条件,第一个「孝」,孝慈;第二个「廉」,廉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要把他推选出来,保送给国家来造就。过去教育是国家办的,学校少,送他到学校念书。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忠于国家,真正能做到尽忠报国,他能够廉洁就不贪污,所以过去选拔人才是这两个条件,「孝」是列在第一。



在家庭里面如果兄弟不和,不孝,父母操心。成家立业了,你兄弟和,如果你们的妻子不和,妯娌不和,那也不孝。你才晓得孝的意义是多深。你的道德学问都能出人头地,父母在这个地方受人尊敬,这是孝。你要做事不善,你的父母受人家轻视,这是大不孝。我们学佛出家了,如果不敬师长,不能亲近善友,不认真的去办道,道业、学业没有成就,这是大不孝。



所以世出世间这一些圣贤君子不要钱,他们没有贪图名闻利养,为什么热心为社会服务?诸佛菩萨舍离五欲六尘,为什么还应化在世间广行六度,为九法界众生做好榜样,什么力量在推动他?跟诸位说,孝道,这是基本的力量。我们一般讲愿力,愿力从哪里来的?愿力从孝道来的。世间人拼命工作,现在人都是为名为利,没有名利他什么都不干。可是一些有道德的人,他们不是为名为利,他拼命在干,尽孝,这就是印光大师讲的「敦伦尽分」,尽到他的本分,这是行孝道,尽孝道。



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菩萨戒里面「孝名为戒」,不持戒就是不孝。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念头还会起来,恶的事情还去做,这是大不孝。由此可知,整个佛法没有别的,行孝、尽孝而已矣。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孝道还欠一分。什么人把孝道做圆满?成佛,圆教究竟的佛果,这个时候孝道才圆满。所以用这个字来代表整个佛法是正确的,这个字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学佛就是尽孝道,化他就是帮助他了解孝道,帮助他修学孝道,帮助他圆满孝道,如此而已。佛给我们讲的一些境界,不能够做的,不能做的你要做了,就是不孝。戒律里面有一部分「作持」的,「作持」是你一定要做的,一定要做的你不做,也是不孝。应当做的是「众善奉行」,不应该做的是「诸恶莫作」。对于善恶你不能理解、不能分辨,又不肯去学习,这也是不孝。所以「孝」的意思确实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有一法不含摄在其中,我们要认识清楚,认真努力的去学习。



所以孝一定讲顺,顺什么?最高的这个境界,顺法性。与性德相应,这叫顺,顺这个。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了,这个孝,孝顺,顺父母,如果父母是个无知的,满脑袋的名闻利养,叫儿子去贪名贪利,那行吗?所以我们要晓得,那父母有过,我们要有善巧方便把他那个错误观念转过来,这才真正叫行孝道,决不能陷父母于不义,那是不孝。父母叫你去偷盗,叫你去抢劫,你也去干,陷父母于不义,那我们叫愚孝,那不是真正的孝,愚痴,那错误的。所以这个意思一定要清楚明了,自己要知道怎样做法。



所以世出世间法要做得圆满,一定要有智慧,智慧的确在佛法里面。不读佛经,不研教理,不努力奉行,你的智慧从哪里来?有真实的智慧就是尽孝,愚痴的人不能尽孝道,这是一定的道理。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九七年早餐开示


净宗修行总纲领



  1997/12/0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1-1208


(8月8日)



过去我也曾经参加过两、三次这种国际性的会议,有一次是跟随道安法师在日本东京开过一次会,还有一次是万国道德会在美国洛杉矶,另外一次是在台湾,也是佛教的会议,在台湾南部。我很少参加这些活动,因为在我经验当中所观察到的,实在都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劳民伤财,我们参与的人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如在家里坐着老实念佛。所以我对于这种大型的活动没有兴趣,就是大型的讲演我也没有兴趣,我从来不搞这些东西。



这一次木源召开这个会,他的一番好意,浓厚的兴趣,我们只有随缘。但是既然召开了,总希望能有一点成果,不要像一般会议到后来是没有结果,那个完全是浪费。因此这个会议的目的在哪里?这一点就非常重要,这个木源居士事先跟我谈过。他说希望我们净宗,现在净宗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成立了,虽然每一个会都是独立的,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会没有权干涉,我们没有组织,没有统辖的关系。但是大家都是依净土五经,这里面最重要的,都是依《无量寿经》来修学,希望我们在修学上能够统一脚步,譬如常念的音调,佛七绕佛的时候到底是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讨论这些问题,很好,希望仪规能够划一,这也不错。其实这是可以个人搞个人的,中国自古以来这些道场,每一个道场有它自己的规矩,有它自己一套修学的方法,不一定要跟别人相同。



但是我们这个会成立都不久,可以说都非常年轻,经验不丰富,而且很少到其它地方参学,这就是如果有活动,像讲经的法会、打佛七,就必须要找人家帮忙,到哪里去找人?当然都是几个净宗学会彼此都知道的来帮忙。请外面的法师,或者是大德居士来帮助,而与我们平常修学的仪规有一点不相同的话,修学的人就感到很纳闷,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这一次会议召开了,希望大家在这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共识,我们修行守一个原则,这是好事情。



他租下新大城这一个场所,要我去做三次讲演,我说也很好,我们讲演的目的是把什么叫佛法,什么叫净宗,向社会大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明了佛法,认识净宗,这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要这个会议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必须预先要有一个总纲领,我们修学的总原则。我昨天上午就想这个问题,我们这个纲领要踏实。修学指导的原则,我看到悟道师传真一点过来,都是古大德的教诲,这个东西当然很好,但是有的时候实在讲不符合现在人的需求,现在人看你这个东西订得这么严格,做不到,做不到的东西我们拿出来没有意义,一定要很踏实。所以我们看到居士的「百过格」就很好,完全是生活上确实能做到的,所以不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现在学佛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积习很深,毛病都很重,哪里能够一下改得过来?慢慢改。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现实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做到,很欢喜这样做法,这个标准就会被大众接受,才能够行得通。



所以我就想到教、理、行、果这四个纲领,教就是经教,我们依据什么经教,当然这是净宗,是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里面最重要的,《无量寿经》、《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种最重要,是我们主修的科目,其余的三种等于说是我们补充的教材,是我们重要的参考资料。祖师的语录里面最贴近我们的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可以说是他自己一生修学的经验心得,我们可以时常翻阅,常常提醒自己,增长道心。这是我们所依靠的经典。净宗可以说最殊胜,适合于现代人,经典少,分量少。现在人一看到分量太大太多的就不愿意学,这是走遍全世界都是这样的,都喜欢看小册子,就是听讲演都是喜欢听短篇的。你说在这个地方讲经讲一个月、两个月,连续讲四个月,人都没有了,如果偶尔讲个几天,人坐满满的,现在人没有耐心,这个我们要了解,在观机的时候要了解众生的根机。



所以理论的依据,我们也依据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依据本宗经论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都不违背本宗。有理论的依据,如何能把这些道理,佛在这里的教诲,付诸实现,把它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这是教理。



教行就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做法。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了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三福完全是自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就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修行人成佛,他怎么成的?他的基本条件就是「三福」。我们知道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修行证果都要以三福为根基,于是我们才明了三福的重要。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教、学密,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你要想成就,从哪里修起?从三福修起,如果舍弃这一个基础,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法,决定不能违背。三条总共十一句,我们自己要做到,要劝勉一切人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决定不能够疏忽。



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人在世间决定不能够脱离社会,不能够脱离人群,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与一切大众相处。怎样能跟大众和睦相处?这就要靠六和敬。所以六和敬是佛教我们跟大众相处的原则,就是戒条,我们讲持戒,三福、六和是最重要的戒条,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一定要做到,依教奉行。实在说三福跟六和不学佛也应该这么做法,社会才和谐。举世之人,口里面都说祈求世界和平,心里面确实也有这个愿望,这世界为什么不平?口里头、心里头的愿望,你没有一个实际的做法,那个口号是空的,不切实际。人人都能修三福、修六和,那世界就是和平的,社会决定安定繁荣,大众一定能够互助合作,可见得六和的重要,这样才进入佛法,所以这个两条是学佛的基础。从这个基础进入佛法,佛法的重心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修学佛法一定要依戒、依定、依慧,怎么个依法?三福十一条,六和是六条,每一条都要与戒定慧相应,三学不落空。以三福举例来说,「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与戒相应就是你奉事如法,无论对于父母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你做得都很如法,如法就是戒,与戒相应。存孝之心,清净慈悲,这与定相应。理事明了,而且做给社会大众看,给他们做一个好样子,自行化他,这与慧相应。每一条都与戒定慧相应,这是佛行,行佛之行,都要落实在生活的范围里面,念念与戒定慧相应,以后行菩萨道就方便了,修菩萨行。念念与戒定慧三学相应就是菩萨道,这存心。菩萨行就是六度十波罗蜜,「十」不要说了,说「六」就可以了,教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佛教人实在是高明,佛法里面讲善巧方便,他的东西简单,绝不啰嗦,绝不麻烦,叫你很容易记住,也很容易做到。今天一般人做不到,实在讲习气太重了,而对于佛的教诫没有深刻的理解。行得彻底一定要靠甚深的理解,所以深入经藏、深解义趣真的是修行的根本。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彻,往往在行上很容易退转,退转的原因就在此。不能深解,换句话说,对于事实真相不够透彻。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都是讲事实真相,你对于事实真相认识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所以你的行持很容易退失。



六度是菩萨行,我们修六度,六度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持,这就叫行菩萨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的日常工作,都能与六波罗蜜相应,这是菩萨行。我们这一生能做到这一点,功德就很殊胜。从这个地方再往上提升,那是普贤行。普贤行是佛行,普贤行是圆满行,普贤行是法身大士之行,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心量广大(普)。真心,心量才大;妄心,心量不大,妄心是有范围的,阿赖耶识有范围的。你看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能力很大,它所缘的境界很广,对外能缘虚空法界,对内有能力缘阿赖耶识,这么大的能力,它不能缘自性,你就想想看,阿赖耶识是一个范围,它不能突破,它缘不到自性,换句话说,它不能突破十法界。第六意识的能力能够缘十法界之内,不能缘十法界之外。自性现的是一真法界,第六意识缘不到。所以普贤行是用真心,真正是一切恭敬。



以礼敬诸佛来说,普贤的礼敬跟一般的菩萨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的敬是平等的恭敬,是真诚的恭敬,恭敬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对佛恭敬,对人恭敬,对物也恭敬,对事也恭敬,那才叫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那叫普贤行,普贤行不容易做到。换句话说,你没有见性就决定做不到,所以普贤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是普贤行,虽然也是十波罗蜜,但是每一波罗蜜都与普贤十愿相应,普贤的十愿,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每一愿里面都圆融含摄其它的九愿,愿愿如此,所以它是圆融法界。你或者是修布施,或者是持戒,一一行都与十愿圆满的交融,圆满的相应,那个行才叫普贤行。



我们在行法里面就列这五条科目,这五个科目容易记。我们今天虽然做不到普贤行,接受一点气氛也好,总是知道有这个修行方法,不能相应,能够有一点气氛,能够有一点接近,相似就不错了,这个是我们讲行。落实在生活上,我们依这五个科目就好。



最后是果法,果法就是效果,我们这样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个效果对个人来讲,一生的幸福;对家庭来讲,这个家美满;再扩大对社会讲,和谐;对国家讲,安定繁荣;对整个世界来讲,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够互助合作,这是现前的效果,我们修行达到这个果报。我们个人还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求生净土,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求生净土,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



所以希望这一次大会,我们以这个理想为总纲领,归结到这个题目,就是「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十二个字是我们这一次净宗联谊会的总纲领。知恩,恩是四重恩,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父母之恩、佛菩萨之恩、国家之恩、众生之恩,知恩报恩。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皆称法师。所以学为人师,「师」的言行就是大众的榜样模范。所以我们用这十二个字作总纲领,用教理行果这四大原则很有体系的把这桩事情说清楚,介绍给大众,希望净宗的同修共同勉励,认真的来奉行。



净宗在世间发扬光大确实能够消灾灭难,西方古老的预言说二十世纪末有大灾难,我们净宗的推广可以将这个灾难化解。人心都向善,灾难就消除了。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什么样的艰苦我们都要忍受,欢喜忍受,我们的誓愿、行持绝不退转,那么这个会开的就有意义了。



所以我今天把这些纲领简单的写出来给你们做参考,这个会让你们年轻人主持,你们来做这个工作。会怎么开法,你们自己去研究,我们在旁边协助。大会当然有主席团,我们培训班,这三届了,好像前面的同学都要来,每一届选两个人当主席,其它净宗学会的,台湾的选一位,美国的选一位,欧洲的选一位,这样很公平,每一个地区我们都选一位主席,将来在那一个地区,他就是净宗学会的联络人,这样很好。我们净宗学会没有组织,我们有互助合作,所以我们是联谊。



我们培训班如果继续再办下去,欢迎全世界每一个净宗学会都有人来参加,在这个地方有三、四个月的学习,我们就能建立共识。希望他们推选,无论是出家、在家,只要专修专弘净宗,我们都欢迎。



往后像这种大型的会,我觉得没有必要,费用太大,我们希望小型的,就像古时候世尊结夏安居的方式。从前世尊在世,夏安居是进修教育,夏安居实际上就是联谊会。平常佛的这些学生,成绩好的,优秀的学生,佛都把他派到各方去教化众生,那个时候没有大众传播,佛一个人也不能到处去讲经说法,只好派学生,一个学生到一个地区教化一方。但是每年,印度是雨季,五、六、七这三个月是雨季,出门托钵、教化众生都不方便,所以利用这段期间大家统统回到佛的住所,接受佛的再教育,进修教育。同时也可以交流,这些同学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教化,当然遇到许多的状况,遇到许多的问题,彼此互相交换意见,交换修学教化的经验,那也是会议,都是一种联谊会的性质。我们这样做就会很如法。所以希望将这个理念在这一次大会当中告诉大家。



会由你们主持,现在这个世间一切事业都要讲年轻化,我们佛门也要年轻化,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你们。将来维系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平,繁荣兴旺,众生的幸福,都在诸位的双肩,希望大家要直下承当,荷担如来的家业,那么我们短短时间的相聚就有意义了,这个时间确实没有空过,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勉励,共同努力。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九七年早餐开示


传法对象-大心凡夫



  1997/12/0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1-1209


(8月9日)



诸佛如来说法总离不开二谛的原则,也就是一个是权说(方便说),一个是真实说,这两种说法我们在经论当中处处都可以见到。三乘教里面权说的多,实说的少,一乘教里面实说的多,这是我们要体会到的。《无量寿经》上我们看到的,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个话是权说,真的说是什么?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才是实说。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这是权说。如果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个话众生听起来会很茫然,不能接受,所以说把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这个讲法众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实际上一切众生真的就是自己。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协助没有条件,为什么没有条件?因为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还谈条件吗?左手这里一只蚊子叮着了,右手去帮助它赶一赶,这还谈条件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实说,这是依真谛而说,是依如来果地境界上而说的。可是这种说法几个人能懂?几个人能相信?不但没有接触佛法的人,你跟他讲,他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还说你的思想观念有问题,你头脑有问题。



所以这一些话佛只有对两种人可以说,一种是法身大士,一种是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就是经论里面所说的圆顿根性的众生,圆教根性的人听了会觉得有道理。这一个认知不但是修行的关键,你没有这个认知就无法从权入实,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而契入一真法界,你做不到,对于我们现前的生活也无法摆脱烦恼的困境,换句话说,你的日子过得不自在。所以这一个事实真相的认知对我们来说是无比的重要,这是我们要明了清楚的。



我说这些话不是没有用意,用意何在?我们这一段期间当中在经教里面接触到的,法相是无常的,剎那在变的,法性真常,永恒不变,永恒不变的真常法性必须要借法相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没有法相,法性显示不出来。见性的人得大自在,从哪里见性?还是要靠法相。佛法的建立靠法相,佛法的承传也要靠法相,性相是圆融的,性相永远集合在一起,分不开的。



所以生灭当中有不生灭,生灭跟不生灭是和合之体,从来没有分过家。楞严会上波斯匿王听释迦牟尼佛开示讲到这桩事情,他明白了,他开心了,晓得身有生灭,性没有生灭,身是假我,性是真我。那我们要晓得,性可贵,相不可贵。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对于一切众生热爱,在佛法里面讲慈悲,现在人讲的是热爱,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不关怀的,没有不爱护的,没有不协助的。这一种真诚的热爱从哪里生的?彻底明了诸法实相,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听到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把一切众生都包括尽了,「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是未来佛,现在虽然还是众生,还搞轮回,众生的佛性并没有失掉,这个现象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法身随缘,流转五趣」,给我们显示出华严教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虽流转五趣,法身没有改变,这是实话。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体会到这个道理,肯定这个事实,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协助、关怀都是无条件的。别人问我,你为什么这样做?没有原因。你的目的何在?没有目的。如果有原因这么做,有目的这么做,那是有为而为,诸佛菩萨所作所为是无为而为,他不是有为而为。



圣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福德,佛是世间圆满智慧的人,过去人称为大圣人,大圣人就是具足圆满智慧的人,对于诸法实相彻底明了。明白的人少,迷惑的人多。佛将这个事实给我们说出,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慧命不绝。传到我们这一代了,我们要懂得续佛慧命,续佛慧命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不难,难在你找不到门路,你就难了,找到门路,进来就很容易了;门在哪里找不到。实在讲佛家的法门太多了,太多找不到。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门你只要找到,都能通达无上道,都能够证得诸法实相。这么多的法门,我们找不到的原因是自己迷惑。悟了的人,宗门里面的人常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就是告诉你到处都是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偏偏见不到,见到的人讲,头头都是道,左右都逢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要细细的去观察,像《楞严经》上所讲的「二十五圆通」,是把无量法门归纳起来,无量法门归纳成二十五门。他怎么归纳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你想想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量无边的法门总离不开这二十五大类。我们念佛法门是从「七大」里面的「根大」入门。



所以明白了,搞清楚了,肯定了,那个时候就不是视人如己,就会人就是自己,万物就是自己,哪有丝毫的差别?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真心自然流露了,那就不是妄心了。没有这个认识,还没有搞明白,你叫他用真心,这个东西是勉强不得的,不是他不想用,没有办法用,这是事实。所以佛出现于世,每天讲经说法,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过,所说的一切法就是一个目标,令人开悟而已。所谓开悟就是明白事实真相,明白了跟佛就无二无别,《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这个认知就是佛知佛见。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我们这个肉身、肉体是无常的,法身慧命是真常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续佛慧命比什么都重要。弘法利生重要,如果没有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做一辈子,你后面没有传人,到你也就为止了,肉身坏了,那法也就灭了。这个做法,上对不起诸佛如来,下对不起一切众生。所以佛门里面传法是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业,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业。



法传给谁?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传给大心凡夫。这个话讲的意思很深,不是传给菩萨,菩萨何必要传?菩萨已经清楚明白了,这不用传了,传给凡夫,凡夫什么人能接受?大心。大心第一个是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佛想传给他,没有法子,他没有能力接受,因为不相应。这绝对不是说佛有偏心,佛没有偏心,是不相应,一定要心量大。大心量就是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条,一定有普度一切众生的这一种大心大愿,这是大乘,一乘了义大法的继承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业,我们要能认识清楚,这个事业是不朽的事业。不像世间,世间无论什么事业,有花无果,唯有这个事业是有花有果(有因有果)。



世间再大的事业,诸位要晓得这个地球有成住坏空,我们古人常讲,古人也有相当聪明智慧的,知道生命无常,所以他也想找一个真常能够留到后代,这就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名垂青史,让后人永远记住。如果这个地球有一天坏掉了,这个历史就没有了。我们晓得一个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跟无限的时空来讲,它很短暂,这个星系都要坏,地球也要坏,可见得那个不朽也是暂时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想想佛法,法性是永恒的,这个我们懂,理解了,这是真的,永远不灭的。大千世界毁灭了,法性不灭。法性不灭,佛所讲的真理不灭。我们从事于这个工作,自己修学,教化众生,这个事业是真的,这个事业是真正不朽的大事业,所以我们一生做续佛慧命的工作。



你们同学们发真诚的心,佛在《无量寿经》上说得多么恳切,弥勒、阿难这一些诸大菩萨接受佛的付托,直下承当,我们今天展开经卷就要想到佛当年讲经说法,嘱咐的那个状况、那个现场,我们就置身于如来法会之中,也应当向弥勒、阿难一样,直下承当。所以我们对于这样的大心凡夫真正是无量的欢喜、赞叹,全心全力的协助,哪有不援手?哪有障碍的道理?凡是看到别人去做,而自己还有嫉妒障碍,那是无明,那是业障。无明、业障断尽了,这个人必然是法喜充满,智慧深广,一切时、一切处认真努力绝不放松,自己深入经藏,积植德行,教化众生不遗余力,这是明白人,一定是这么做法的。我们相聚时日不长,这个学期将要结束,希望我们共同的勉励,共同努力,体会诸佛如来的教诲,认真努力将佛菩萨的教诲发扬光大,利益众生。



李木源居士今天回来,他这一次召开的净宗联谊会,昨天我跟诸位报告这个会应该有一个纲领,早晨我跟大家讲完了之后,我就用一上午的时间把这个纲领写出来。正好今天佛协的萧秘书他们一行今天回国,我昨天晚上将这个会议大纲(这是我一点浅见,提供大家做参考)影印了一份,请萧秘书长呈递给朴老看。希望这个会议能真正有意义,落实在我们弘化的事业上,不要像许多会议,会开完之后就不了了之,这种情形很多。昨天我们跟萧秘书长谈起来,他也深深有这个感触,他参加过不少国际会议,会议完了,一切就完了,这就没有意义。我们希望这次会议召开之后,我们真正建立个共识,应当怎么做法,自己怎么修法,如来真实智慧的教学应该怎样去推广,如何真正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期望达到世界永久的和平,人类都能够互相合作,那这个会议就非常有价值。这一份大纲我已经交代唐居士打字印出来。



你们开会,我祝福你们大会圆满,我可能会参加一个开幕,一个闭幕。净宗学会成立不久,很年轻,应当由你们年轻人去做,你们年轻人主导。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在这个世间弘传发扬光大,你们诸位要直下承当,要担负起这个重担,教化世间一切人。所以我贡献这个会议的大纲,总纲领十二个字,「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我贡献给大家这一次会议的总纲领,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那就是真正的菩萨。佛菩萨就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模范,所以世间人尊称佛为大导师。佛是天人师,佛弟子也是天人师,师一定要做出好榜样,要做出好模范。



这一个宗派非常适合于现代化,依靠的经典少,内容丰富,修学的科目简单,很容易记,要求的标准不过高,太高了一般人不能接受,要求不要太高。要真正能做得到,要让大家看到欢喜去做,这就成功了。勉强去做都有困难,都不会圆满。要大家接触到之后,欢欢喜喜,自动发心去做,这就决定成功。这是我对于诸位同修一点的贡献,希望我们一起珍惜,共同的勉励。






1
查看完整版本: 8月7日-9日学院基础班早餐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