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年早餐开示 从道德中求 (7月18日) 昨天美国那边的同修打电话过来,告诉我道场扩建筹募财源的事情,他们的意思是出去募款,筹募建设基金,我就给他们分析,劝他们不要做了。在外面化缘、要钱,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使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本来都是好心很想学佛,接近佛法,一听说要捐钱,就把人吓跑了,断了许许多多人学佛的机会,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佛是要普度一切众生,如果我们做断众生法身慧命的事情,与佛的愿望就完全违背了,所以我就告诉他,这个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做。所以他们当时提出来的时候,我告诉他,出功德的人不可以超过十个人,超过十个人以上我们不做。他们希望筹款筹五百万美金,到外面化小缘,十块、二十块这样化,不可以,缘不成熟,要成熟的时候,一、二个人就送来了,那是缘成熟了。 我初学佛的时候,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只要真正发心,「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佛菩萨照顾,佛菩萨安排,这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的,自己不要操一点心。道场的成就,佛菩萨建的,我们哪里要操这个心?这个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不违背佛的教诲,这个就对了。今天要建一个大道场,有此必要吗?建出来跟人家比赛,好像我很有面子,我这个道场这么雄伟,增长自己的骄慢心,他不是增长道心,是增长烦恼,那又何必? 所以我就勉励他们,一定要修养道德。道场不在形式,在乎这里面有没有真正修道的人,有没有真正成就道业的人。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的那一帮人,只有十二个人,很小的一个修行场所,我读了之后认为那是天下第一道场,为什么?十二个人都往生,都成就了,这还得了!百分之百的圆满。我们今天建的再大、再雄伟,如果将来这里面一个往生的都没有,不但不能往生,因为这个形式壮大,引起骄慢,造作罪业,将来都堕三恶道了,那么那个道场叫三恶道的道场,那不是佛道场,是魔道场。所以我劝他们大家,把扩建的这个念头打掉,安心办道多好。 百丈大师在「丛林清规」里面,他提了二十条纲领,第一个「丛林以无事为庄严」,这是我们真正办道的,一定要切身记住,终生奉行,「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志同道合的,真正发心办道的人多了,这个道场自然成就,不用操心;没有这么多人在一起办道,建那么大的场所,要造罪业,劳民伤财,自己心也不安。你那么大的地方,他们要建三万尺,三万平方英尺,在中国是算平方米,除九,那个面积多大!每天打扫都累死人,何必?清洁环境都累死人。 没有智慧的人,看到别人的道场多大、多庄严,要跟人比赛,要跟别人竞争,这个观念完全错误了,都没想到释迦牟尼佛从前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本师给我们做的好榜样,他连个小道场他都不要。国王、大臣礼请佛陀去讲经说法,请他住在精舍里面,那些精舍都是国王、大臣的,都是别人的。世尊以及当时他的出家弟子,没有一个人有一个精舍,有一个什么道场,没有,你们查经查查看,那叫出家。自己建立个道场,不就又回家了吗?哪有这种道理!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这个环境跟印度完全不同,中国人尊师重道,不可 所以一定要真正有道、有德,道德成就,我们中国古谚语所谓的「实至名归」,名也是福。福报现前了,福报现前的时候要记住舍得,你所得的那个福报要舍,这是舍得深一层的意思,你所得到的马上要舍。你得的名,名要舍;你得的位,位要舍;你得到的财,财要舍;你得到的法,法要舍,所得到的统统都要舍,不舍麻烦就来了,不舍罪过就来了,这个要懂得。为什么不舍有麻烦、不舍有罪过?不舍的时候绝对增长贪瞋痴慢,一定的道理。所以名闻利养、世出世法,要舍得干干净净,叫舍得,是舍你所得的。我们对世间人讲浅的意思,勉励他,世间人是贪得,念念都想得,告诉你舍财得财,这也是真话,舍法得聪明智慧,那是有舍你就有得,你不肯舍你就没的得了,你得不到,舍是因,得是果,这是接引初学。入了门之后就告诉他深的意思,你所得到的那个统统要舍,你不舍,你的贪瞋痴慢就断不了,所得到的要舍得干干净净,你才能成就道业。什么是道业?清净心是道业,成就清净平等觉。唯有清净平等觉是真的带得走的,你在这个地方,纵然是世出世间统统都得到了,得到了,一样都带不走,能带得走的是清净平等觉。 所以修养道德就在于此,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这个地方认真勇猛精进,求道、求德。人能至心求道,自自然然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佛菩萨、鬼神照顾你,所遇一切境缘都是佛菩萨安排的,顺境、逆境都是佛菩萨安排的,顺境、逆境都是成就自己道业的。自己烦恼还没有断尽,佛菩萨照顾你,那个顺境是非常有限度的,让你在顺境里头不起贪爱,不起骄慢;逆境也常常有,常常不间断的,帮你消灾,让你在逆境当中醒悟过来。所以善人、恶人、善事、恶事、顺境、逆境,无一不是成就一个修行人道业的。我们在这个境缘当中,真正能够守住「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诸佛菩萨一样的自在随缘,无争无求。 我们读古人的传记,看看人家的成就,往生舍报自在,那么多人他们都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为什么不做?宗门教下,哪个不是生死自在?他们都能做到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说走就走了。我最近抽出一点时间在看《华严》,下一届我们要开讲《华严》,就在上面八楼,在这个小讲堂里面开讲。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数据,是清凉大师的《疏钞》、 李长者将《华严经》批注完成之后,他这个批注用了五年的时间,告诉那个村庄里面的一些居民,告诉他们:你们好好的在这边住,我要走了。没有生病,那么清楚。他的道德是这个地方人所敬仰的,他住在一个山洞里面,不是房子,没有惊动地方一个人,照顾他的是天人,给他做侍者,照顾他生活,《华严经》批注做完了,这天人就不见了。走的时候,这个村庄人非常感动,难分难舍,送他回到那个山洞,第二天再去看,他已经坐化了。 古来大德为什么生死这么自在?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贪恋。世间人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见思烦恼所造成的,这个你们大家很清楚。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完全没有。我们今天讲道德,不是世间道德的标准,是出世间道德的标准,我们要把这个统统舍得干干净净,心里头无所牵挂,无所忧虑,真正通达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如梦幻泡影,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没有丝毫的起心动念,我们所做的工作绝不懈怠,绝不含糊,认真努力的在精进。建立佛法,虽然知道佛法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要如诸佛菩萨一样的精进不懈,可是心地很清楚,观法如化,清净无染,这就对了,这叫中道,两边不住,空有两边不住,这是菩萨道,这是佛道。 我们有缘分这一生能够走菩萨道、走佛道,希有难得!你看这个世间五十多亿人,有几个人走的是菩萨道、是佛道?然后才晓得我们自己是多么幸运。众生所走的是六道,在佛法稍稍有修养的人,看的很清楚、很明白,最要紧的,我们自己走的是哪个道?我们一生奉行《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去做,修正自己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叫做依经修行,那你走的是无上的佛道。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道就无比殊胜了!《华严》、《法华》都不能比,是佛道中的最上乘的佛道。只要你下定决心走这条道路,舍弃其余的道路,专精这一条道路,实时就感得十方诸佛如来护念,不是说等到往生才有感应,现在就有感应,立刻就有感应。感应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以前跟诸位都报告过,自己心细一点就能体会得到。 走路不难,认识路很难,我们今天说到哪里去?走路,只要你肯走就行,但是方向在哪里,路在哪里,你要是不知道,那就没法子了。所以修道不难,明了大道很难!在佛法上的确是「知难行易」。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也晓得,我做不到,晓得做不到,实在讲是你晓得的不够透彻,你所晓得的只是一点皮毛而已,并不是真的明了了,真明了就做到了,真明了了就自在了。由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教给我们「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所表现的,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个。这个四句就是具体的自行化他,是如来的家业,为佛弟子应当直下承当,永远的遵守,尽形寿的依教奉行,必定也能像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自在往生,圆满所学。 希望我们同修都能记住,放下万缘,弘法利生必定有诸佛菩萨、护法神照顾,不去操这个心,保持永恒的清净、平等、慈悲就行了。自己在一切环境当中不迷,不受诱惑,不跟人竞争,永远保持最低的姿态。世出世间的道业,成就的愈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愈是谦卑,没有傲慢的,你看释迦牟尼佛,你看孔老夫子,他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从发自于内心尊敬别人,自己谦虚。我们学佛就是以佛菩萨、祖师大德做榜样,我们要向他们看齐才对,不跟世间人去比赛。 这几天我听大家晚上讲大座都很有进步,几乎没有什么毛病,偶尔发现还有一些毛病,那是你们不熟,疏忽了。像我听到过两次,讲的时候,念的时候没有念到一段,念几句就开始讲了,这是现在很少发现了,这是没有养成习惯,疏忽了。所以《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个小册子,我们学讲经的人每个星期至少要温习一遍,从头到尾念一遍,跟我们一般诵戒,半月诵戒一样,一个星期一定要从头到尾温习一遍。这个规矩一定要守,念段、破字、释词、解句、合讲、议论、比喻、公案因缘,要遵守这个顺序。 昨天跟大家讲的要惜福,要惜福、要修养道德,这才真正得法缘,诸位要知道,听众信徒的眼睛很亮,我们有一点小的这些瑕疵,他们看在心里头都伤法缘。昨天跟大家讲的浪费,不知道惜福,我们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了,浪费的习惯,你要晓得世间人赚钱非常不容易,所以他们对于钱财看得很重,出家人供养是十方来的,很容易,养成一种浪费、骄奢,骄慢、奢侈,信徒们看在眼睛里面,因为你是出家人对你尊重,不好意思当面说,可是背后在传言,这个传言传出去当然就伤法缘,你讲的是一回事情,你做的又是一回事情,人家不来听你的了。 世尊跟孔子自己都非常惜福,教人惜福,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个话我们讲过太多遍了。这次送给诸位的几个字我们也是写了这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常常记住,我们一举一动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模范。一个电话打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这是好样子吗?想想看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实际上真正要讲的话,也不过三、五分钟,其它的都是废话连篇,没有必要,特别是长途电话,那个费用很贵的。你说在美国,美国生活非常艰难,你在人家家里打个长途电话,人家心里像割肉一样的,难过!你是客人,又不好意思,下次就不欢迎你这个客人了,不愿意接待你这个客人了。所以一定要学着长话短说,没有必要的话一定不说,没有废话,这样就好。 所以我勉励同修们用传真,省事,电话有的时候接通找不到人,那也要付钱的,不如传真的好。我印的这些卡片,你们注意看看就晓得了,我卡片后面没有电话,有传真,我不喜欢给人打电话,我也不喜欢人家打电话来找我。电话有的时候事情忙了,当时讲的时候过后就忘掉了,办事有的时候还不方便,传真放在那个地方,这事情有没有办,看看就知道了。所以一切要养成好习惯,这点很重要。 |
九七年早餐开示 讲经讲演之秘诀 (7月19日) 李会长护持佛法确实是尽心尽力,除了居士林跟这个道场之外,又开辟了法.轮社跟竹林寺做我们学习弘法的场所。这两个地方以前我都没有去过,昨天是第一次去参访法.轮社,看到这个道场、信徒都非常难得,有这两个场所提供常年讲经弘法,我想一定会对这个地区产生好的影响,会带动这一方佛法的兴旺,直接的帮助社会提升道德的水平,带来安定繁荣。 昨天我听慧照师的讲演,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录音?那个录音带最好带回来,我们自己多听听。讲演跟讲经各有难处,在一般初学,讲经比讲演容易,因为经典有文字可以依靠,有古今大德的批注可以参考,只要能够遵循就不会讲错,但是这一部经要讲的好,那就不容易了,完全要靠修持的功夫;讲演虽然时间不长,比讲经更难。《实用讲演术》这个小册子要细心的去揣摩,讲演能够讲得精采,更是不容易的事情,这些都是要细心去研究。 我们从事弘法利生的行业,讲台上的表演是我们这个行业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不能不讲求,每次讲的,现在的好处,都留着有录音或者是录像,可以在讲后细心的去观察、去检讨,不断的求改进。这里面重要的原则,还是在讲经里面所说的,「简而不繁,易而不难,浅而不深,明而不昧」。现代人读古书是愈来愈少了,科技的发达、工商业的发达,人们意识里面没有一个不是充斥着竞争的观念,由于竞争,使得自己的生活压力非常沉重,多半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疏忽了精神的文明,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迷而不觉。我们怎样唤醒他们?让他们明白事实真相,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过自己的生活。人虽然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如何能不受社会大众负面的影响,我们以正面的影响去影响社会大众,这是我们修学弘化的目标。 所以讲演要掌握到重心,现前大众迫切的需要,要把这个讲题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他听了之后能深受感动,佛教给我们说法,三转法.轮,这个都是很重要的原则。示转,直接指示出来,直接的指示有时候他不能体会,再用比喻,比喻他明白了,但是信心很不容易建立,再说作证转。譬如念佛往生,我们举出几个例子,举例是愈近愈好,最好是现前,就在本地,一提出来大家都知道,有人曾经见到,有多少人曾经听到,这个证据是最有力量的。 像我们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最近的例子,「观音救苦会」 现代社会跟古时候的社会不一样,古代讲经多半是寺院丛林内部,一个大的丛林住几千人,小道场也有一、二百人,所以它是对内的,不是对外的,很少对外活动,这中国古代的,所以这些名相术语大家都很熟悉,说话用这种工具就省了很多言语,这是过去的环境。过去在家居士要想听佛经,他有休闲的时候,从前是农业社会,生活没有这么紧张,休闲的时间很多,所以利用休闲的时间,尤其是读书人,所以来听经、闻法的,多半是士大夫阶级、中产阶级,他生活能够过得去。过去一般小康之家都有产业,有田地,田地自己不耕种,就给农夫们耕种,他收租,收的稻米能够分一些,他用这个安定自己的物质生活。 他每一年差不多有固定的收入,古人的生活都很节俭,佛家的教育、儒家的教育,都教人节俭,都教人知足常乐,所以对生活没有奢求,过得很安稳。所以他的休闲时间很多,一般读书人就带着一点粮食到寺庙里面去讨经单,在家居士可以到寺庙讨经单。讨经单是什么?就是听经,住在寺庙里,这一部经讲一个月,他就在这里住一个月,讲半年他就住半年。所以都是知识分子,这个经可以深讲。现代这个社会环境跟过去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现在来听经的人,多半都是对佛法没有什么涉猎的,纵然是学佛,也都是拜拜,普通一般信仰而已,对于什么叫佛法,他并没有深刻去研究,他也没有时间去研究。所以我们讲得愈浅愈好,愈明白愈好,不必含蓄,愈简单愈好,这是现在社会,中国、外国普遍欢迎的。所以讲经、讲演都要着重在契机。 讲演时讲演术固然要很熟,讲演的讲稿要知道怎样去撰写,撰写讲稿最重要的就是层次、条理分明。李炳南老居士他有一份这些数据,这份数据是他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他曾经跟我讲过好几次,说这份资料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他没有写成讲稿,他编成表解,表解就是大纲。所以一次的讲演,无论时间长短,它有层次、有条理,一点都不乱。这个表稿收在《弘护小品》里面,好像你们那边书架上都有,大概一共有一百多篇。他的讲演通常是五次一个单元,五次讲演可以连起来的,每次讲演也可以独立,这是一份很好的参考数据。会编这种讲演的大纲,跟诸位说,你慢慢就会作科判了,对于经论你会作科判,你就会讲经了,这个经文里面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你就能够掌握了。 初学从讲演下手是比较方便,因为什么?因为它时间短,一次或者是三十分钟,或者是一个小时,范围有限,困难度就低了;一部经至少要讲个十几次,确实是比较难,分量太大,经文长,初学很难掌握到重点,这是学经的难处。可是现代学经,我们能够依*古人的批注,这些难度古人都已经帮我们解决了,我们在这个里面只要掌握到取舍,取舍的标准是现在听众们的需要,所以取舍标准不能以自己为标准,以自己为标准那会失败,以听众为标准。所以仔细观察听众的程度、听众的需求,我们讲的三番观机,所以我们对于采取古人的注子,或者采取现在人的注子,都是为了听众的需要。听众不需要的,或者是跟现代这个社会大众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不太容易理解的部分,不是迫切需求的部分,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把它舍弃。 特别是一些谈玄说妙,理上讲的没错,但是不契机。契理不契机、契机不契理,都不可以,一定要选择是理机双契,根据这些原理原则来取舍,就不会错了,取舍精当。关于取舍这桩事情,诸位要是用功细心去研究,我们曾经印了一本《净土五经读本》,《无量寿经》九种本子都在里面,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三种会集本是王龙舒的、魏源的、夏莲居的;节校本是彭际清的,总共九种本子,你可以细细去看,很有味道。你看王龙舒对于原译本的取舍,魏默深的取舍,夏莲居的取舍,他们会集不是取舍吗?你在这个里面去看看,哪个取舍的好,取舍的恰当,哪个取舍不妥当,这个就能学到。确确实实取舍精当,精是精采,当是妥当,夏莲居这个本子,比王龙舒、比魏默深的确实是好。这是我们的好参考数据,我们拿到东西的时候会取舍,能够取舍做到精当,就超过人,这是好方法。 你们一到此地来我就勉励大家,你们学习时间虽然不长,真正要是善学,你一定超过我。为什么?你所讲的东西是我的精华。佛法里头五种比喻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五种比喻是乳,乳提成酪,酪提成酥,酥提成醍醐,愈来愈精华,我给你这个东西是乳,你在这个里头提炼就超越,你要取舍不当,那就不行了,取舍精当就是从这个基础上不断往上提升。所以佛经上说「踏着毘卢顶上行」,这个话没错,毘卢遮那佛讲的这些佛法给我们这等于乳,给我们做基础,我们在这个里头提炼,就是踏着他的肩膀,踏着他的顶头上去了,当然精采!我讲一个小时,你们讲十五分钟,把我一个小时讲的东西去掉四分之三,保留四分之一,那当然是精采,当然比我好。这个五种比喻,「踏着毘卢顶上行」就是这个意思,这叫善学,所以说后来居上,一定的道理。 学不成功的是什么?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这个原理,自己搞一些东西拉拉杂杂掺进去,那就什么都不像,失败在此地。你看看自古以来祖师大德的成就,你细细去看《高僧传》、看《居士传》,他的成功就在此地,他懂得这个原则,他能够守定这个原则,很短的时间他出人头地,他成就了。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念念是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一个人做不到,希望别人都超过自己,社会才有救,如果还有嫉妒、障碍,希望别人比自己都差一点,这个社会完了。 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自古以来,都是希望学生能够超过自己,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老师安慰,做老师的人欢喜。能不能超过?决定能,什么人能?懂得这个道理,听话的人能,与天赋关系并不大,遵守方法,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有天才而不肯守法,虽然在年轻的时候表现很不错,可是长大之后未必有成就,这个就是谚语里头常讲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容易流向狂妄,不遵守成规。你要晓得,成规是古今一切圣哲累积的经验,那才是真正宝贵!不但是中等人循着成规能成就,愚人守着成规都会开悟,成规是宝。我们今天讲,几千年的古董,古董值钱,但是古董很少人识货,看到破破烂烂的,破旧的,往往丢到一边去,不要了,不识货,识货的人很少,没有现代那些艺术品做得那么美,让人一看就欢喜。古董那个东西,非要懂得它的那才有味道,不懂它的,摆在这里没有味道,破铜烂铁,所以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没有不重视成规的。不违背这些规矩这就是善,从规矩里面再超越那是巧,那善巧!巧决定是建立在善的基础里头,那个巧叫善巧,巧而不善就错了。巧而不善,不如善而不巧,没有过失,规规矩矩的,没有过失。 这个「巧」我过去也跟你们讲过,我们先要求善,样样能合规矩,什么时候宜巧?一个是熟能生巧,熟是经验,我们讲台经验丰富自然就巧了,所以熟能生巧;另外一个是开悟就巧了,悟入那个境界那当然巧了。怎么样悟入?还是先要熟,你不熟你怎么会开悟?所以生处转熟,熟就能悟入,还是这一套老规矩,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规矩。讲演这一道题目先定出来了,上台讲演,有的人直接就把这个题目宣布了,可是有些人上台先不讲题目,题目大概在当中,或者到末后才点题,那也很有味道。这个里头讲起承转合,用什么样的方法引起听众的兴趣,引起听众的注意力,所以这个开头的几句话很重要,要把听众的心抓到。 譬如昨天慧照法师这个讲题,「净土的三资粮」,开头用最简单的言语,因为他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前引五分钟的时间就够了,所以这个讲演全程,时间分配,自己预先要想定,在讲台上要掌握。首先说明佛法的殊胜,或者是先讲生活的艰苦,这是果,非常现实,一提起这个,大家都感觉到我们生活是非常苦,不但贫穷苦,富贵也苦。如何真正能够离苦得乐,恒住世间,一切学术无过于佛法,这就带到佛法里头去了,这说明我们为什么讲佛法,再将佛法做个简略的介绍,为什么?因为社会许许多多的人对佛法误会了,以为这个东西是消极、是迷信,再用几分钟的时间把观念纠正过来。 佛法无限的深广,我们一个人短短的一生,像大海水一样,也只能一瓢饮,这一瓢就得选择了,法门这么多,经典这么多,我们选择什么,我们凭什么选择净土?这么多的经论,这么多宗派,你为什么选这个?你要说不出一番道理出来,「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他修净土叫我们也跟着修净土,所以人不会服。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也得引经据典,佛在经上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选择这个,佛替我们选择的。然后再回过头来,这个法门确实好,为什么?依据的经论少,容易学,这不是扣回来了?再转到最重要的,修行的方法,再扣到你的主题上去,信愿行,一条一条讲清楚,末后劝大家,再举 往后像这种场面几乎非常非常之多,临时请讲演比请讲经的机会多,我们要常常揣摩,不要到人家来请的时候我们准备,来不及了,平常就要准备,准备十几二十个讲稿,自己平常就要准备,想定在什么环境当中我们应该怎么讲法,找几个讲题。还有一个取巧的方法,讲经,讲经什么?我们实实在在是讲的经,但是并没有把经本发给大家,你讲这一段经的时候,把这段经里面的意思融会一下,做一个题目,形式是讲演,实际上是讲经,这也是个方法。像一品经,它都有个品题,你把那个品题换一换,你换个题目,也是个讲题,这也是个取巧的方法。总在自己要善于运用,都会讲得很成功。 《无量寿经》你要把全经拆开做几个讲题,或是专题讲演来讲,也很有趣味。像经上讲的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这个文字也不少,我们可以标个标题「导游极乐世界」,这个很有味道,把这段经文组织成讲演的讲材。修学的方法、理论,经典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教诲,教我们现前怎样过日子,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现前就得到利益,解决我们现实的生活,把这个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里头取材,作成长篇、短篇的讲词。最重要的是引起大众的兴趣,使他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他就会认真来学习。 |
九七年早餐开示 弘法事业-须大智慧大耐心 (7月20日) 弘法、护法都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事,是真正的善法,但是都必须真实通达佛法,契入境界,才能够将这桩事情做得圆满。如果是一个不懂佛法的人,凭着他的热情来做,不但做不圆满,可能里面是弊病丛生,收不到正面的效果,还起了许多副作用。 所以我们看经典里面所记载的,为什么佛出现在世间,观察到这一方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以佛的身分示现在世间,还得要去劳累千佛同时出现来护持,一尊佛发心弘法利生,千佛发心来护法。不是菩萨发心,不是声闻发心,人天更谈不上,所以佛法才能够普度众生,法缘才有那么样的殊胜,影响才有这样的深广。「深」是讲时间长,影响到几千年,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来说,影响到一万二千年,这是深;「广」是达到全世界。如果不是诸佛发心来拥护、来护法,释迦牟尼佛也做不到,由此可知,护法跟弘法的功德是平等的,无二无别,是一不是二,佛为我们示现的如是,我们应当觉悟。 我们发心弘法或者是护法,也要像诸佛一样,首先对佛法上要信解、要修持,要契入佛法的境界。佛法的境界就是大觉的境界,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入境界了。然后发心,或是弘法,或是护法,总在缘分。有缘分弘扬就做弘扬的工作,有缘分护持就极力做护持的工作,使佛法常住在世间,利益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确确实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然后才真正是所谓的「离苦得乐」。 我们今天疏忽了前面这一句,极力在推动、在宣传,佛法是离苦得乐的,那我们冷静的去观察,现在学佛的人,有几个学佛的人是离苦得乐?没见到,学佛的人学得很苦,不但没得乐,得乐的迹象都看不到,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依旧在迷。世间人迷于五欲六尘,很苦了;学佛的人,不但迷于五欲六尘,还迷于佛法,比世间人更苦!这些事实,我们看在眼里做何感想?迷在佛法当中这类的人,对什么叫佛法一无所知,真正所谓是迷信,要参加许许多多的活动,要出钱出力,带给他许许多多的压力。 我还听到有许多在佛门活动里面出钱出力的,自己没有这个力量,去借高利贷,这是苦中再加苦,哪里得乐?借贷要还钱的,经营不善的要破产。这些苦难都是因为学佛而带来的,佛法给众生真实的利益在哪里?我们同学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知道佛的大慈大悲,不愿意给众生带来一丝毫的勉强,不可以做的。佛法在哪里?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观法如化」,这是你开悟了,世出世间法如梦幻泡影,「三昧常寂」,那你真正得福了,你真正得受用了,真的是离苦得乐了,心是寂净的。 弘法利生我们要做,尽心尽力要做,做这个工作一定要懂得缘,你才会做得圆满;虽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谓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有一类人喜欢办大型的活动,动辄几千人、几万人,搞这个活动,好像是轰轰烈烈,这些活动能不能做?也都在个「缘」字,不能勉强,勉强就错误了。大的活动、小的活动,不见得大的活动影响大,小的活动影响小,不尽然,《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大非定大,小非定小,所以「芥子纳须弥」。 这个道理在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有些体会,我们的道场虽然很小,讲经说法的听众只有十来个人,这是小,可是我们将这个录相送到卫星电视上去广播,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小非定小,往往这个效果比几千万人聚会的那个活动效果还要殊胜,诸位想想,又何必去劳民伤财,搅和得大众身心不安,这哪里是佛法?今天这个社会,大众趋向于热闹,《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一再提示,要我们「远离愦闹」,愦闹就是热闹,场面很大,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够叫心定下来?唯有心定下来才能开智慧。 所以学佛人,二六时中一切境缘里面,都要保持清净无为,然后才能真正做到无所不为,先要做到无为,这属于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而无所不知,无知是「三昧常寂」,无所不知才真正能观机,然后应机施教,功德才能够达到圆满。时节因缘一定要明了,世间有一类急躁的人,谚语里也常说「欲速则不达」,要有耐心去等待,用真实的智慧去观察。圆满的成熟,不一定要在自己这一代,自己这一代里头没有这个缘分,下种子,这是真实智慧,大慈大悲。菩提达摩当年到中国,将禅门的种子种在这个地方,一直到第六代才开花结果,何必要自己看到?这种作为就是真实智慧,大慈大悲。如果达摩当年要急着弘法利生,急着把这个法门普遍宣扬,那可能禅宗在中国昙花一现,以后就没有了,像成实、俱舍这两宗,在唐朝时候,短短的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以后就淹没而不彰了。 凡是大事业、大成就、大因缘,一定要有很大的智慧,很大的耐力,《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耐力怎么能成就?今天大家看到净宗这个十年来,好像是弘扬的很快速,很普遍,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自己哪有这个能力?我们只不过做一点点增上缘而已。而这种现象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些,第一个是众生净土缘熟,这是先决条件,如果修学的缘没成熟,佛菩萨也推不动,也没法子,众生的缘熟了,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了,这就是缘熟了,而是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在推动,我们怎么可以把人家的功德据为己有,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传播的人,这里头这些人,如果不是佛菩萨化身而来的,也必定是佛菩萨加持,他才能做到。佛力加持的事情,《华严》里面讲得清楚,感应不可思议。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佛力加持的事情,在台湾有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我忘掉了),这是很久的事情了,他的母亲在美国生病,打电话给他,告诉他病得很重,他就想立刻到美国去照顾他的母亲。那个时候办护照、签证很难,他求观音菩萨,真是一片孝心。有几个人一起去办签证,到那里排队的时候,它有几个窗口,排队的人很多,另外窗口那边人稀少一点,他说是一个女的美国的移民官,对他非常友善,对他笑笑,招手叫他过来,马上就帮他办完了,他看到这个人这么友善,这么好,非常欢喜拿到签证了。 过两天又有一个朋友要到美国去,他说:好,我陪你去,那个移民官很好,我跟她很熟,非常友善。带着这个朋友去,也到那里排队,就找那个窗口,同样一个人,那个人看到他的时候非常陌生,好像理都不理,根本不认识。他就非常非常奇怪,为什么才两天,就会变得这么生疏?所以孝心所感,佛菩萨加持的,那个加持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事情办完佛菩萨就走了,她就不认识你了,她对你就没有那分客气了。 所以佛菩萨加持时间长短不一样,也是缘分,有的加持你几分钟,有的加持你几个小时,有的加持几天,有的加持几个月,有的加持几年,不一样。我们才恍然大悟,三宝的工作都是佛力加持的,得不到佛力加持那怎么行!上台讲经也是如此,你登上台的时候,这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得佛力加持,那就不一样了。怎样才能得佛力加持?这是 什么是真诚?热心不是真诚,热心是烦恼;与清净平等觉、大慈悲相应的,就是真诚。曾国藩解释「诚」这个字的定义,他说得很好,跟佛法里头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真心离念,一念不生是真诚,真诚心就是清净心,真诚心就是平等心,真诚心就是觉心,真诚心起作用就是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写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下面八个字都是解释真诚的意思。十个字里头,实在讲就是讲「真心、诚心」,真心、诚心一定具足下面这四桩事情。常存这个心自然就有感应,自自然然就得佛力加持;不必求,求不到的,求是妄念,妄念怎么会有感应? 由此可知,弘护工作要做得好,不能不深入经藏,我们今天读《无量寿经》,对《无量寿经》要深解义趣,那就是深入经藏,解得浅不行,自己一定要深入,对人家讲可以浅说,接引初机,自己要入得深,要解得透彻。我们能对于这个经典有十分的透彻,十分的理解,我们跟人家讲个一分、二分,当然自在。他能接受三分、四分,就给他讲三分、四分,能接受五分、六分,就给他讲五分、六分,应机说法。自己不可以说是我懂得一分、二分就可以了,这不行,自己一定要深入。你要想真正的深入,还是经上这两句话,你要认真去做「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就这么两句,这两句你才能入得深。 所以佛经很妙,每一句都含摄一切句,每一个字都含摄全部的经文,这叫圆融具德,这种经才叫一乘了义,正如《华严》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正不可思议。经典不仅是读诵、听讲,一定要去实行,古德教人随文作观,这个观就是真正修行。随时随处都能提起观照功夫,而后在一切境缘当中,自然就不迷、不邪、不染了,这样功夫才得力了,才如法。否则的话,凭着一股热心去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跟诸位说,那是福报,不是功德,是修福。修福来生在六道里面享受福报,了生死、出三界,福报不能解决,正是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慧,修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 福德跟功德完全不相同,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现在许许多多人把什么叫福德、功德分不清楚,以为修福就是修功德,以为修福就是佛法,错了,修福不是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之法,修福不是觉悟之法,修福还是在六道轮回里头,那怎么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定要修观,修正我们错误的见解、观念,这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总算是有缘遇到佛法,而且发心出家了,希望珍惜这个因缘,将弘护的工作做好,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决定往生,这一生来到这个世间就没有白过了。 |
九七年早餐开示 参访竹林寺 (7月21日)
昨天我们参访了竹林寺,竹林寺这个仪规跟法.轮寺不相同。在讲经之前,它有香赞,有唱香赞的时候,法师捻香之后三拜就升座,「香云盖」三称不是法师拜的,是请法的人,是他们拜的,所以这个跟一般法会不一样。一般法会,「香云盖」是法师这个时候拜;讲经的时候不是,讲经的时候一定要在「香云盖」之前就已经升座了。讲经的讲台前面一定要供一尊佛像,竹林寺是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前面供一尊小的观音菩萨像,大众顶礼法师的时候,菩萨像在前面,所以讲经的人在菩萨的后面,这个也是谦敬,顶礼法师,我们法师不敢当,佛在前面,大家拜佛菩萨,是这个意思。他前面没有,下一次去的时候提醒他,前面供一尊小的观音菩萨像。它有一个讲经的架子,那个佛像跟讲经架子差不多高就好,也不会挡住法师。 一般情形都还不错,有这么多听众,也都很难得,如果这两个道场能起带头的作用,以后其它道场都能够经常请法师讲经,佛法才会兴旺。我们讲经的人也借着这些场所不断的来磨练自己,他们也有录音吗?那个录音带问他要来,要来自己还是要常常的听,不断的来求改进,我们才会有进步。讲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听众如果不是内行也听不出来,所以必须自己反省检点,真正有内行来帮助才会有进步。别人对我们的批评,说实在话,总是保留几分客气,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真正有这种密切关系的人,都不愿意说别人的过失,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也不能够责怪。 所以实在讲,还都是要靠自己,《讲演术》跟《内典讲座之研究》要常常温习,要把里面的原理、原则要记住,上台的时候都能够用得上,这一门功课我们才是真正学会了。能够不违背这些原理、原则,纵然讲的不好,但是也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善,善说,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善巧方便那是要靠自己的功夫了,纵不能巧,达到善,非常之好,我们一生弘法利生,没有过失。巧实在讲也是必然的,你这个善久了自然就巧了,熟能生巧,纵然不能悟明心地,但是熟就能生巧。由此可知,一个成功的人,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例外的,一定要守规矩,守规矩就能够做到善、熟,这是基础,成功的基础,决定不能够疏忽。由善而巧,这样才殊胜,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巧而不善,过失很多。所以李炳老以前教导学生,常常提醒大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过失就是善,实在讲,没有过失既然是善了,功德自然在其中,这是我们要留意的。 现在大家上台,台风没有问题了,表态都很自然,都相当成熟了,功夫那就是要尽可能的找机会练讲,一个星期如果能讲二、三次就相当好,最少不能少过一次。没有人讲,我们就对着录音机讲,一个星期总得抽出一、二个时间,讲完之后打开来自己听,对着录音机也就如同面对大众一样,也跟大场面升座一样的这种心态、精神,绝不疏忽,这样才能够练得出来。要想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一定要有修持的功夫,这个就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受持,受持就是依教奉行,真正去做,真去做你讲出来当然有味道,为什么?确实是自己的心得,古人所谓「过来人」,我就是这么做的,把自己所做的说出来,那个就不一样了;自己没有做到,是听到别人所说的,那味道不一样。讲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自己没有做到,怎么讲都是隔一层,自己做到了那个不一样了,这才能真正感动这些大众,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孝」这个字里面的含义就不可思议。 《华严经》上说,《华严》古来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几乎都同意这部经是圆满的法.轮,都承认这部经圆融具德,圆融具德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称之为一乘法,还在大乘之上,一乘法。古德判一乘法只说三部经,《华严》、《法华》、《梵网》。而《法华》、《梵网》还判作同教一乘,《华严》则是别教一乘。这是怎么分法?就是《梵网》跟《法华》讲到理事无碍,没有说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叫同教一乘,事事无碍那是别教一乘。圆融具德这是事事无碍,这个意思是说,这部经当中每一句、每一个的意思,都贯摄一切法。 其实《华严》如是,哪个经不如是?出世间法如是,世间法又何尝不如是?所谓不如是是自己没有参透,不是法有差别,法没有差别,差别在人。同教一乘、别教一乘、三乘、五乘,都在人上分的,法上没有,世法跟佛法是一个法,不是两个法,这样你才真正能体会到,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的不变,决定没有差别;唯识所变的,说老实话,也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自受用有差别,是你自己在一切法里头感受有差别,法有没有差别?法还是没有差别,这个意思就深了,法是永远都没有差别。 由此可知,真正的病根就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世尊在华严会上一语道破,这是我们真正的病根。病根去了之后,一切法「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清净本然。佛对于一切众生苦心教诲,就是教人恢复本来面目,不再为非作歹。什么叫为非作歹?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为非作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个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就叫佛。正常的人就是个明白的人,过正常的生活,得正常的享受,一乘了义大经里面就是说的这些事。 我们学佛知道这些原理、原则,掌握到方向目标,修学就有受用,就会法喜充满,自自然然精进不懈。纵然我们谈不上勇猛,这精进不懈是必定的,为什么?它里头有乐趣,哪个人不追求乐趣?学佛得到乐趣了,这真正有受用,这个乐趣得不到的话,学得很苦,那谁去学它?这个里头有真乐!通达明了诸法性相,一切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大乐,这是享受。在一切诸法里头,唯独佛法有,可是我们自己要不能认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境界就不能契入。 要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是俗话讲的作佛,作佛、作菩萨那就是入佛、菩萨的境界,就是佛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才入得了境界,一定要断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最大的障碍,障碍我们入不了境界。烦恼习气决定是恶业,不是好事情,世间人把这个东西当作享受,以此为乐,这个我们在讲席里也有比喻,好比现在吸毒,他以这个为乐,那个乐是什么?那个乐是很短暂的刺激,副作用太大太大了。我们知道吸毒那个乐很短暂,他的苦是毁了他一生的前途;可是烦恼习气这个毒,佛把它称为三毒,贪、瞋、痴,这个过患比吸毒那不晓得要大多少倍,没法子称说,毁掉你的法身慧命。现在我们知道吸毒之可怕,不晓得自己这个三毒之可怕,把这个疏忽掉了,三毒比起世间一些毒品,超过百千万亿倍都不止,几个人觉悟? 一个人为什么生生世世在六道流转,为什么会堕三恶道,三恶道太可怕了!《大般若经》上须菩提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请释迦牟尼佛说明地狱众生所受的苦报,佛不说,佛为什么不说?如果说出来,听的人会吐血而死,就吓死了!所以佛始终不肯说,你说这个毒多厉害。不学佛的人叫迷惑颠倒,我们学佛明白了,要有高度的警觉,知道我们生生世世受这个毒害,这一生当中痛改前非,所有一切烦恼习气,要远离,要拔除。 这个世间作奸犯科的人,在临死受刑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不少人后悔,后悔交了坏朋友,以后想脱离这个环境也不可能,这些事值得我们检点反省。我们也是生生世世交了坏朋友,坏朋友是什么?佛在经上讲,十恶就是恶友,杀、盗、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瞋、痴,这是恶友,交上这些东西了。我们今天回头,皈依三宝,皈是回头,我们要依*善友,哪些是善友?佛菩萨是善友,十善是善友,六波罗蜜是善友,我们常常亲近善友,就自然远离恶友了,换环境是这个换法,每天读诵大乘,就是亲近佛菩萨,亲近善友。 劝进行者,我们自己愿意做一切众生的善友,这样的修学才能断恶,成就一切的善法,才有感应道交,由此可知,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自己,不在环境。高度的智慧,就表现在从环境里面他会回头,那是高度智慧,在一切境缘当中能应付裕如,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随缘得大自在,是佛法真实的受用,经上讲的「得大安稳、得大寂定」。别人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佛菩萨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做到了,自己就入佛境界了,也就是所谓的超凡入圣,我们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那就是这个做法。 希望我们同学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自己得受用,也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有缘,帮助他,没有缘,也帮助他,欢喜接受佛法的,帮助他,排斥佛法的,也帮助他,以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经上教给我们方法很巧妙,根成熟的,帮助他作佛、作菩萨去,没成熟的,今天还排斥佛法,反对佛法,给他种种子,给他种阿弥陀佛的种子,都是帮助他。他以恶意对我们,我们以善意对他,久而久之,一定有感化了,这个非常明显,其它宗教排斥佛教,见到佛教,侮辱、毁骂,我们佛教在这边听到他的辱骂,我们合掌欢喜「阿弥陀佛」,笑咪咪的,旁边人看到感受不一样,这笑咪咪的人高明,一句话不说,人家看到「这个人高明」。用不着去答辩,一答辩,两个人一般高,那个我们就吃亏了。一句话不说,合掌令欢喜,他骂一声,我们念一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灌到他阿赖耶识里头去了,他骂我们的,我们没有接受,我们这个「阿弥陀佛」,他听进去了,好!所以不能跟大众一般见识,那就错了。我们一定要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上,这样就好。 |
九七年早餐开示 老实就是-随缘 (7月22日)
在古籍《左传》、《国语》里面有很多的记载,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观光、旅游,观察民情风俗,就知道这个地方盛衰兴亡,所以观光、旅游是增长学问。这些话我们听了有什么感想?可不可靠?其实观察社会,跟一个大夫看一个病人是同样的道理,高明的大夫,不必问,不必把脉,看看这个人的气色,听听他的音声,观察他的行动,就知道他得了些什么病,他就有能力去治疗他。观察一个人如是,观察社会也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到外面去转一圈不能白转,纵然不能像古人那样观察入微,也得有个一分、二分,增长学问,增长见识。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出门无论看什么样的境界,你会跟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感想,有不同的收获;如果更能深入,那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无不说法了,你能够得甚深的法意,能开悟,能证果,何必要文字、言说?这都是真的。从观察境界而悟入的人很多,我们这个世间少,他方世界多。 所以学佛,总而言之,古人讲的,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学佛学什么?学老实。念佛要老实念,你才能得一心不乱;参禅要老实参,你才能明心见性;研教要老实研,你才能大开圆解,老老实实。什么叫老实?循规蹈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老实。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老老实实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讲了四十九年,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上讲到这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从来没讲一句话,四十九年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古佛所说的,没有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所以世出世间这些大圣人,孔老夫子自己也说,他一生教学,「述而不作」,述是什么?前人的,所讲的全是前人的;「作」什么?创作,自己的,他说他没有,孔老夫子一生他没有自己的创意,都是前人的。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没有一个字是自己的创意,古佛、如来这么说的。这种心态,跟诸位说,就叫做老实。我们能不能相信?能相信,理论上如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说无量之法,都是从自性流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可见得那就不是创意,创意应该是本来没有的,既然是本来具足的,那当然是述古,这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 世法每个人有创意、创新,所创的那些新意后来都带些烦恼。中国古代老子深明其道,他对这个观察的很清楚,所以他主张「无为」。世间人为什么这么乱、这么苦?他的观念就是好人太多了,好人好事,要创新,结果所创的那些新的,到最后都惹了一身麻烦,他还不知道后悔。真的你从这个地方细细去观察,细细的去思惟,世出世间大圣,他说老实是真正的宝。再说老实确实与佛所说的这些原理、原则相应,为什么?老实就是戒定慧,如果这个里面加上一丝毫创意在里面,戒定慧就没有了,就破坏了。老实就是清净心,老实就是平等觉。由此可知,世出世间这些圣哲教化一切众生,「老实」这两个字可以全部都包括了,这是希望大家要深深向里面去体会。一生能做老实人,这一生就幸福,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老实。 昨天我给南大的学生也透过这个意思,他们学生问我,听我录音带里面常常说「随缘而不攀缘」,他说他们学校的佛学社每个学期都要计划安排哪些活动,他说我们这种安排,是不是叫打妄想?是不是叫做攀缘?那要不安排,这个佛学社就没活动了,这种安排是你工作里面的一部分,你事业里面一部分,如果种种条件都许可,你去安排,这就属于随缘,没有这些条件,刻意去安排,那就是属于攀缘。他们的学社也有不少年的历史了,每一年每个学期都安排一些活动,这是成规,就像办学校安排课程一样,请外面法师或者大德到他们学校去讲演,他这次来他邀请我,这个一切条件都具足,这也叫随缘;条件不具足,一定勉强的去求,那是攀缘。这个我们一定要辨别的很清楚,随缘心是清净的,很顺利就把这个事情做圆满了;攀缘是很勉强的,也能把事情做成,但是做成之后,后面还有烦恼,心得不到清净。所以随缘如法,如法就是心地清净,与戒定慧相应;攀缘与贪瞋痴相应,它不与戒定慧相应,如果我们从这个标准来衡量,那就很清楚,很明白。 同样的一个道理,能与戒定慧相应的,这就是老实,与贪瞋痴相应的,那就不老实,佛法所立的标准何其明显。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与戒定慧相应,这就是菩萨心,是诸佛之所行。戒是守法、如法,佛法不离世间法,样样都能符合世间人的要求,世间的法律、规约、道德、风俗习惯,与它们都不违背,这是戒。定是清净心,虽然跟世间人和光同尘,可是心地绝不染污,这个就是定。世间的善人,也样样能如法,他有分别、他有妄想、他有执着,所以他不与定慧相应。佛菩萨跟世间人不相同的,就是样样跟大家都相同,生活方式、工作、人情世故,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后头有个觉,世间人不觉,佛觉。觉就是能在一切法里头如如不动,这个就与定相应了。与慧相应的,是知道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慧。 所以示现在这个世间,古大德跟经论里头所说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建不建道场?有缘当然可以建,哪有不能建的?种种条件具足,可以建,你建的时候你还是跟戒定慧相应就可以;如果与烦恼相应就不可以,那对我们伤害就太大了。一切条件都现成了,那有什么不能建的?做梦中佛事,种种示现,种种说法,梦中佛事。 「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金刚经》上的话。「度尽一切众生」是讲经说法,种种示现,帮助众生开悟;「实无众生得度者」,心里不着相,三轮体空,那是慧。定慧等学,定慧等学是在事相当中等学,离开这些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你这个定慧表现在哪里?而后我们才晓得,原来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佛又说世间、出世间?这个很简单,你在一切法里头,你的心跟戒定慧相应,就叫出世间法;你用心跟贪瞋痴相应,就叫世间法。法没有什么世间、出世间,世间、出世间是用心不同,相应不同,道理在此地。 所以世间跟出世间是一法,那就入「圆融具德」的境界了,事事无碍的大圆满。《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没有说法,先放光,第一个就说「大圆满光明云」,这句是总说,后面十几句那是别说,没有一样不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功德圆满,样样都圆满,与戒定慧相应就圆满了,没有一样不圆满。我们观察这个社会,观察这个世间,现前的现相千奇百怪,你在街上走的时候都看到,看出一切众生的烦恼,看出一切众生的妄想,从这些妄想、烦恼里面看出一切众生的果报。佛菩萨要怎样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回头是岸,他们现在是迷在其中,丝毫不觉,以为那是正常的。现今的社会,说老实话,那个现相是三恶道的现相,还不是三善道的现相。三善道的现相,人心与五戒十善相应,那是三善道的现象;如果与六度、四无量心相应,那是菩萨的现相。所以只要自己很冷静,不难观察到,一切人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要帮助这些众生回头,先决的条件就是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戒学是福德,慧学是真实智慧,定学里面福、慧都有。修福、修慧不是到别的地方修,就是修戒定慧,表演给世人看,我们样样都如法,样样都守规矩,世间人不守,我们守,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人看。世间人有贪心,我们没有贪心;世间人有瞋恚,我们没有瞋恚;世间人有嫉妒,我们没有嫉妒。要真做到,世间人起心动念为自己,我们起心动念为众生;世间人念念执着我,佛告诉我们无我。我是什么?一切众生就是我,所以为一切众生是真正为我,生佛不二,要真干!佛所说的句句话都是真实话,真实与自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真实的,与性德相违背的,那是假的。 诸位晓得这些原理、原则,而后观听自然就能深入,自然能够长智慧、长见识,自己得益,而后就能帮助别人,这自行化他,尽心尽力,都是圆满的,圆满功德。尽心尽力也是随缘而不攀缘,永远保持定慧,这就是真实的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