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蓮池大師法語
望月 - 2010-7-27 18:00:00
明蓮池大師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曰。為官雖好。倚官為業。後生墮落。受苦無量。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直饒位至三公。不若蓮登九品。念佛求生淨土。勝似為官遠之遠矣。
又示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曰。為僧雖好。僧不修行。後生墮落。受無量苦。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淨土為僧。勝過此世界為僧遠之遠矣。
又曰。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齎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不是於義理難解說。你們眼裏親見。耳裏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你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莫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又與馮筠居曰。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界。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又與朱西宗曰。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骷髏圖說一篇曰。傅大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者也。如何是萬般將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那一件是將得去者。如何是惟有業隨身。人生所造諸貪瞋癡業。非禮姦淫。恣意宰殺。為子逆父。為臣欺君。剋眾成家。陰毒害物。種種惡業。無常到來。這是緊緊隨著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頭。改惡從善。洗心念佛。豈非徒得人身。虛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觀世人。箇箇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極閒人。應當無晝無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閒半忙人。應當營事已畢。即便念佛。三者極忙人。應當忙裏偷閒。十念念佛。又復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無子孫人。心無牽罣。正好念佛。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聰明之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懊悔無及了也。
又曰。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少年亦爾。何況老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目暗耳聾。髮白面皺。背傴腰曲。骨痛筋攣。步履龍鍾。精神昏塞。譬如夕陽西照。光景須臾。衰草迎秋。凋零頃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漸減。醫藥無靈。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之魚遊釜內。倏忽焦縻。燈在風前。剎那熄滅。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阿彌陀經疏鈔曰。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特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龍飛。不疾而行。不速而至。徑中徑矣。註曰。二義者。一是較量於多種淨業。二是揀別於本部大本。故云徑路之徑路也。徑路者。路小而捷名徑。小喻念佛為力之簡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偈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是也。故云餘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餘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為速矣。念佛復有多門者。如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云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麤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墮。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示吳大峻曰。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斷。純一不雜做去。
又曰。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那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又答吳季立曰。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云。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云。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又曰。有謂唯心淨土。無復十萬億剎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為達心者矣。或又曰。臨終所見淨土。皆是自心。故無淨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聖眾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云自心。而一時大眾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淨土乎。圓照本禪師。人見其標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淨土獨無乎。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
又曰。士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輩當以科名入仕。奈何作歲貢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謬。蓮臺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進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蓮科之榜首也。故頌之者曰。三心圓發。諦理深明。金臺隨往。即證無生。其在宗門。則大徹大悟。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此也。向士人憮然曰。吾疑於是冰泮。
又曰。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之處。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乃必令眾生馳驅於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無緣。子知之乎。淨緣感淨土。眾生心不淨。雖有淨土。何緣得生。喻十善生天。即變地獄為天堂。而彼十惡眾生。如來垂金色臂牽之。彼終不能一登其閾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攝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問。經言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斯言論事乎。論理乎。噫。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禮佛一拜。從其足跟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今正不必論其事之與理。但於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滅。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曰。或問妙喜云。愚人終日搯數珠。求淨業。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搯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淨業也。又問。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無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為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饑人欲飯、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又問。六祖云。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意旨如何。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不必念佛。其有念佛者偽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偽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問。古德云。捨穢取淨。是生死業。奈何捨娑婆求極樂。曰。彼言捨穢取淨者為生死業。不言一心不亂取淨土者為生死業也。子未捨穢。先憂取淨。與前之憂有念同矣。又問禪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佛來也殺。魔來也殺。則何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夫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是故歸家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緣內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為道乎。內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何外也。吾與爾既修淨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又疏鈔曰。問堯處茆茨。箕諫象玉。世間王臣。且崇素樸。淨土菩薩。何貴寶嚴。答。此有二義。一者上智之士。知心淨則土自淨。正勝則依必強。理固有然。心實無著。喻如舜在畎畝。躬荷犁鋤。一承堯禪。警蹕冕旒。不期自辦。舜何樂焉。故曰。有天下而不與也。二者曲為鈍根凡夫。須示苦樂。令生忻厭。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望。方沈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踴躍。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又曰。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四障者。一謂即心是佛。何必捨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豈不即佛是心。但執念心。不許念佛。則心佛是二。即義不成。是以念佛念心。兩不礙故。二謂何不遍念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專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眾生智淺。繁則不勝故。凡智不分者神凝。役心多歧者功喪。如普廣大士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讚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三謂佛佛可念。何不隨念一佛。而必念阿彌陀佛。不知彼佛與諸眾生。偏有因緣故。良由彼佛名號。人所樂稱。就令惡人。有時不覺失聲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覺念佛。歡喜讚歎。人逢惡事。及與苦難。不覺念佛。傷悲痛切。機感因緣。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謂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號。不知持名於末法中最逗機故。不思議故。逗機者。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
又曰。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之所難信。言難信者。略舉有十。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溼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故難信而曰一切世間。是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今於此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裸形之國。宣示威儀。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此之謂難。此之謂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
又四十八問答序曰。淨土之教。因地於法藏。肇端於韋提。開陳於靈鷲教主之金言。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專一心而向往。歷三界以橫超。誠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諦信不回。下士有聞斯從。亦無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屆中流。乃欲從欲違。志無定向。由是十疑通於智者。或問啟於則公。天鼓諄諄。婆心戀戀。豈曰多言。言所不容已也。
又曰。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又曰。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綵。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託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見在家出家。而眾中有具慶者。於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
又曰。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騭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陵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方面對。不敢散亂。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來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自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你是凡夫。西方無分。則聖賢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又曰。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因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此外只管純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歷歷分明。時刻切心。不容些須妄想雜念。早晚禮佛時。懇苦發願。求生淨土。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蓮華化生。永離諸苦。
又曰。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又曰。古云。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又示王廣第曰。不如直下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念去。無絲毫異念。即是無字公案。其無字等話頭。不必提了。純一念佛。念佛上透。千處萬處俱透。
又曰。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遍融師門庭大振。予至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和尚。行者大笑。以這幾句話。那箇說不出。千里遠來。人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予曰。這箇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陵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嚀開示。故此是他好處。我至今著實遵守。不曾放失。
又曰。予見新學後生。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密密綿綿。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沈。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又曰。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只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又曰。耆宿未見了了。不足恐怖。蓋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應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此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鍊鐵作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又與王智第曰。貴宅世修盛德。何為尊體構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閤。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云。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又錢廣霑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至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亂。散去則生昏沈。惺惺治昏沈。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今只須精明念佛。念無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觀。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又曰。予昔在鍊磨場中。時方丈謂眾曰。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不知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又曰。結社念佛。始自廬山遠師。今之人主社者。得如遠師否。與社者。得如十八賢否。則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實修淨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於男女雜而同社。此則廬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遠世譏嫌。護佛正法。莫斯為要。願與同衣共守之。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實慈救生靈者。亦如佛會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隨自所見。隨力所能。買而放之。或至季終。或至歲終。同詣一處。會計所放。考德論業。片時而散。毋侈費齋供。毋耽玩光陰可也。願與同衣共守之。
又疏鈔序曰。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註曰。謂著事而信心不切。固無足論。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無有間斷。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淨身。品位縱卑。往生必矣。所謂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惡。但恐榜上無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執理而心實了明。亦不必論。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
又疏鈔序曰。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者。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則捨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註曰。起信論云。心體離念。而起念念佛。豈不反擾其心。佛藏經曰。無覺無觀。名為念佛。無想無語。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豈不反背於佛。今謂滅諸覺觀。實相念佛。理則誠然。但以心雖離念。而無明染心。念念相續。如七年之病。久亂之民。故曰慣習。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粗念暫息。細念猶存。便謂相應。錯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絕慮忘緣。何不即緣慮而作修進。故以念還攻於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故云萬法虛偽。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觸目菩提矣。唯如病體瘳時。便名健體。亂民定後。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醫必滅身而療病。將必屠城而安民也。豈理也哉。
又曰。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教生彼國。良由道以多歧亡羊。射以專注中鵠。心無二用。功戒雜施。
大師自警曰。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衰殘。奚啻惜分。一彈指頃。毋雜用心。毋雜用心者。謂本參正念外。纔起一念雜想。即便掃除。攝歸正念。不可時刻延捱。今略開七事。真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辦。務力守之。時時自警。 一不得畜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日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於好言贊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等起瞋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詩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翫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鍊。常精常進。一心正念。
又曰。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生死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忍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曰。將家事處置了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捨此惡世。生彼樂邦。
又與朱西宗曰。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分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生平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又與王大倬曰。貴恙宜將身外事。併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
 又曰。一人問。有人一生精勤念佛。臨終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積惡。臨終發心念佛。遂得往生。則善者何為反受虧。而惡者何為反得利也。噫。積惡而臨終正念者。千萬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臨終痛苦逼迫。昏迷瞀亂。何由而能起正念乎。善人臨終退悔。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謂精勤者。精則心無雜亂。勤則心無間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則為惡者急宜修省。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倖。真心修淨土者。但益自精勤。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又疏鈔曰。臨終顛倒者。由其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如前所謂將捨煖觸。一生所作。俱時現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愛父母。乃至小聖初心。猶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謂顛倒也。乘此顛倒。三界七趣。隨業受生。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言一切國土。唯想所持。淨想成就。必得往生。固無疑也。又智者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即往生淨土時。所云在定者。令心不顛倒是。所云動念者。後願生彼國是。
心如 - 2010-7-27 18:00:00
[em14]
1
查看完整版本: 蓮池大師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