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記覺明妙行菩薩曰。八德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雖藉如來力。長養憑依決定心。又諭諸人曰。此土有發願往生者。彼土即生蓮花。故作是語。汝等應生深信。
又曰。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群品。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緣。應生難遭想。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
又曰。所示淨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也。我昔于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云。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後年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為比丘。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群品。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汝等當一夜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有偈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純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時達本於座下。忽戄然念數聲。菩薩曰。如是如是。
又曰。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途而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顧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
示無朽曰。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蓋汝生時撇得乾淨。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到來。洒洒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目也。至于修淨土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汝今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易備也。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號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勉之勉之。
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純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em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