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龍舒淨土文
望月 - 2010-7-27 18:00:00

王龍舒居士


淨土起信一


曰。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若以淨土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佑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所畏。惟氣力之為尚。惟勢力之為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於生前。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世間法出世間法故也。


淨土起信二


曰。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而未嘗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是於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汨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淨土起信三


曰。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花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以妄語以誑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為姦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綵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果妄。則又甚於姦黨之碑。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


淨土起信四


曰。儒者因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嘗不戒惡勸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而孔子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禽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好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綺言、兩舌、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綺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於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嘗不戒惡怒之口也。佛又以貪瞋癡為意三業。孔子謂見得思義。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瞋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則戒癡矣。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於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於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誠如是。則釋氏為可信矣。其言淨土。又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淨土起信五


曰。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唯心淨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叮嚀詳復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謂極佛像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或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戀。無瞋無癡。吾心能無貪無戀無瞋無癡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飢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繫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花。易於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於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而猝未能為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捨阿彌而不欲見乎。故修西方見佛。而得道則正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性超佛越祖為正難。況修淨土者。不礙於禪。何參禪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大阿彌陀經云。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淨土。自性阿彌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迴。與虛言無實者。天地遠矣。


淨土起信六


曰。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誠可師法。按楞嚴經云。有十種仙。皆壽千萬載。數盡復入輪迴。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迴。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云。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近自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鍾離呂公。而學鍾離呂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間。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於下土。是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豈不惑哉。或云淨土乃閉眼後事。有何證驗。答云。淨土傳備載感應。豈無證驗哉。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甚祕而不傳。以謂泄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眾生而後已。是其慈悲廣大。不易測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淨土起信七


曰。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於人哉。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於外。當受賞罰於官府。官府豈私於人哉。特此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而無故加於人乎。是知以前世所為有善惡。故以禍福而報之也。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能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樂壽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其為果報。各隨其所為。如影從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故云。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唯種時少。收穫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蓋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則淨土之說必可信。何則。二者皆佛言也。佛誠言於因果。必不妄言於淨土。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淨土起信八


曰。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淨土。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佛嘗謂阿難云。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為善。死墜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左氏謂欒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黶。雖為惡而可以免禍。黶之子盈為善。而黶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而及於難。止於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況隔世乎。書曰。天道福善禍淫。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遲速耳。豈可以目前不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淨土乎。


淨土起信九


曰。或者疑之云。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云。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若無量世界。有無量眾生念此真言。阿彌陀佛豈能一一遍住其頂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進。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下一日。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哉。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則遍住其頂。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普勸修持


曰。予為此淨土說。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為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當起念云。此法門。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若止於自修。則是聲聞之徒。名為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僅能自濟而已。此佛所謂斷佛種者也。能廣勸人者。名為大乘菩薩。蓋如車乘之大者。人我兼濟之謂。此獲無量福報。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恆河沙數諸佛。皆共讚歎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其功德如此。可謂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誠咒願。無不獲其功果。觀房翥傳。可見其略矣。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眾生。可盡生淨土矣。勸人善道。名為法施。此淨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迴。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報不可窮盡。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曰。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又曰。人苦飢者。與之一食。苦寒者。與之一衣。已為大惠。況彼沈淪六道。無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門。使直脫輪迴。受無窮無極之壽樂。其惠豈可窮盡哉。金剛經曰。若人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不如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蓋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間福報。有時而盡。若信此經典。則有悟真性之漸。其為福則無時而盡。所以勝於彼也。以予觀之。豈唯信金剛經者如此。若勸人以淨土。其福報亦然。何則。淨土更無輪迴。已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生於彼者。雖未成佛。乃成佛之階梯。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之眾生。彼所度之眾生。皆由我而始。則其福報。豈不勝於以恆河沙等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乎。


又曰。凡受師友之訓誨。恩施之提挈。交遊之禮遇。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以至與一切人。或有一飯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僕隸有事我之勞。凡吾受用處。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脫離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此化之。使共生淨土。又非唯此耳。釋迦佛在世時。有一國難化。佛言與目連有緣。使往化之。其國人皆從化。人問佛云。與目連有何因緣。佛言往昔世目連嘗為樵人。於山間驚起一群蜂子。目連乃發善言云。我得道後。盡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當時蜂子也。目連發此善言。故為有緣。由此觀之。非徒于一切人。當勸修淨土。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云。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非徒於有形相可見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見者。吾亦當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則吾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時化度。無不樂從者也。

1
查看完整版本: 龍舒淨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