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5月22日-24日学院基础班早餐开示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九七年早餐开示


人间菩萨



  1997/10/0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1-1006


(5月22日)



我们在星洲短短的聚会,最重要的就是将佛法重新认识,重新肯定,佛法究竟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然后告诉这世间广大的群众如何修学,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那就是经上所说的了,无量无边的功德。也可以说我们非常幸运,这样稀有难逢的一桩事情被我们遇到了,遇到之后,我们应当好好的去把这一桩事情做好。我们从这一些大乘了义经中能够知道,凡是有缘遇到的,都不是偶然的,这个缘非常之深,就像《无量寿经》上讲的阿阇王子一样。那么也可以说遇到这桩事情了,也就是受诸佛的咐嘱,受诸佛的委托,我们帮助一切诸佛普度一切众生,这一桩事情有因有果,功不唐捐。



「佛法」,「佛」这个字就是觉悟的意思,「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法」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觉悟了,觉悟就是明白,你都明白了,你不再迷了,这样的人就叫做菩萨,彻底觉悟、圆满觉悟的人就叫做佛。由此可知,成佛不一定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任何形相、任何色身都能成佛,这经上讲得很清楚,诸佛如来在九法界里面应机说法,随类现身,不一定统统是现三十二相身。三十二相身是应以佛身得度者那就现这种身,如果应以长者身得度的,他就现长者;应以居士身得度的,他就现居士;应以外道身得度的,他就现外道,随类现身,所现之身都是菩萨,都是佛,可见得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色相,千变万化,这个一定要懂得。色相虽然不一定,但是觉悟是一定的,无论现什么样的色相都表现出大彻大悟,都表现出看破、放下,为世间人做一个觉悟的样子,做一个看破、放下的样子。



如来,全身说法,三业说法,身语意,菩萨又何尝不是三业说法?所以诸佛如来唯一期望我们的就是作佛,希望我们作佛,希望我们作菩萨。作菩萨就是做一个明白人,做一个觉悟的人。作佛就是做一个彻底明白的人,彻底觉悟的人。就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就在自己本分工作之内,行菩萨道,广度众生。



经上给我们举的这个例子,「法说、喻说」,像《金刚经》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法说」。「喻说」是比喻,喻说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证说」,作证,怎么样把「法、喻」落实在生活上。世尊示现是个出家人,就以出家人做个例子,「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这是落实在生活上。我们懂得这几句话之后,真正觉悟了,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家庭是道场,生活就是佛事。家庭,水月家庭,生活,梦中生活,不就是的吗?这一家人就是菩萨,真菩萨不是假菩萨,虽然没有受三皈依,没有受菩萨戒,诸佛如来承认他是菩萨,他觉悟了。你开个店,这个店是水月商店,梦中生意,这个商店是道场,商店里面的老板、伙计是菩萨。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所谓是尘尘剎剎,哪一个不是如来的道场?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尘说剎说,尽虚空遍法界无时无处不说。



我们出家人是选择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就是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真相推广到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菩萨,这个世界就是菩萨法界,转凡成圣了。你想学佛需不需要出家?不需要,在家就作菩萨、作佛了,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普度一切众生,随类化身。有些地方我们没有办法,度不到的,所以这一分身、一化身到各行各业就普度了。这是真正的事实,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深深体会的。



天台大师跟我们讲,他从「十法界」展开成为「一百界」,「十如是」展开成为「千如」,「百界千如」,每一个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我们人法界里面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乃至于饿鬼、畜生、地狱,统统都有。瞋恨心极重的就是地狱,贪欲心极重的就是饿鬼,心地清净平等就是佛,喜欢修六度的就是菩萨,无论是哪个行业,无论是什么身分,一法界里头展现出十法界。现在虽然还没有堕十法界的地狱,现在已经造三恶道的业因了,我们想想看这个世间几个人不造三恶道的业因?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自己要认真的反省。如果我们贪瞋痴还是这么重,贪瞋痴胜过戒定慧,我们将来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死了以后到三恶道去。你种的是什么因,你将来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你的五戒十善超过贪瞋痴慢,你来生一定得人天福报,这个果小到不能再小了。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五戒的心行,十善的心行,心就是讲的菩萨道,行就是说的菩萨行。我们有五戒的心,有十善的心,有五戒的行为,十善的行为,将来才能生人天两道。如果我们存的是清净、平等、慈悲心,我们的行为是六度、三学,你决定是菩萨,你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到净土你就作佛了。



我们这一次来到世间就是干这桩事情,代替佛宣扬正法。我们的宣扬也得要三业宣扬,常存此心,不杂妄念,常行此事,不造恶业,这我们就代替诸佛菩萨转大**。我们不求佛菩萨加持,自自然然加持,那个加持是法尔如是,也不是有意去求的,一定加持,为什么?你障碍没有了,自自然然的感应道交。



机缘处处皆是,你自己要认识,要掌握,要会利用。你每天接触到这些人与事都是机缘,你不会掌握,不会运用,那就没法子了。只要你会掌握,会运用,处处是道场,处处有听众,弘法利生哪里会有障碍?障碍我讲大座,他障碍不了小座,一、两个人聊天就是小座,这不能障碍。障碍我讲全部的经,他没有办法障碍我讲精彩片段,我两分钟、三分钟,经里头几个好句子拿来讲一讲,精彩片段,没有人能障碍你。一部经要很长的时间,要连续讲,可能他有办法障碍你,可是我跟人家聊天,讲个三分钟、两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聊天,他障碍不了,我们在经典里面选择精彩片段。如果你要是有心有意,今天我碰到人了,讲这一段,明天讲那一段,一个月、两个月我这一部经也讲完了,还是没法子障碍你。只要你有智慧,有技巧,善巧方便,哪里会有障碍?这叫做学佛,这叫做普度众生。只要用真诚、慈悲,现在障碍我们的那些人与事,久久一定被感化,感化过来之后,他就变成热忱的护法,这个例子自古至今太多了,不胜枚举。由此可知,有没有缘分要问自己,有没有机会也要问自己,能不能成功还是问自己。法藏向自在王如来请教,自在王如来说三个字很有道理,是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哪里需要问别人?



我前年在美国休斯敦,有一位同修问了一个问题,因为她听我讲经,提出这个问题,她大概是家庭主妇,「家庭主妇怎么样学菩萨道?」我给她讲解,以后有人从录音写下来,写了一篇不太长,我今天叫他们印出来分送给你们,一个例子。所以转凡成圣,转我们凡夫成为菩萨,没有离开生活,一样的生活,也没有离开工作,同样的工作,你已经变成菩萨了。所以诸佛菩萨都是人作的,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一定要透彻的了解。我们今天出家身分,作出家的佛菩萨,在家的身分作在家的佛菩萨。



现在这个社会,世界各国对于旅游的事业都非常重视。新加坡靠旅游。中国大陆旅游的资源世界第一,你不要看那些寺庙破破烂烂的,对于外国旅游的人来讲非常有吸引力,为什么?看到一块破砖、一块破瓦,几百年,一千多年,他那个感触不得了,这么悠久的历史,美国才两百年。在美国是有一百年,他们就「这珍贵的历史了」。



搞旅游这一行那要行菩萨道真的是机会第一。天天这么多旅客,天天跟他们讲经说法,机会教育。介绍佛法的殊胜,介绍佛法的道理,佛法的行持,使每一个游客来了之后都变成菩萨,那还得了!你度多少人!你做一个导游的身分,做一个招待的身分,菩萨,行菩萨道。



现代这个社会要讲一部经的确非常之难,哪有人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听经?在新加坡还有,台湾还有,中国大陆行,离开这个地区到外面不行了。我们在美国,美国华人社会都不行,你讲经讲上一个星期,没人听,他不是不想听,没有时间,实在抽不出时间。美国最长的假期五天,他要真正热心,五天都来,不容易了,一天都没缺席,讲七天准定有两天不能来,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我们讲经的取材最好的就是精彩片段,不必讲全经。



那个小红册子是《无量寿经》选出六十条精彩片段,是我这次到香港庆祝香港回归,在那边讲了七天。七天,《无量寿经》讲不完,选精彩片段来讲。时间短讲一条,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可以深讲,可以浅讲,你说多自在!哪里都可以讲。我现在星期六、星期天选的《华严经疏钞》也是精彩片段。这种方法把佛法普遍宣扬,他对这个产生兴趣之后,佛法这么好,他要看全本的,就介绍全部给他看。一开端介绍全本,一看那么一大堆,吓跑掉,再也不来了。所以初出来的时候,卡片一小段,两小段,他说这个很简单,很有趣味,他就来了。这是诱导,由浅入深,由简入繁,慢慢来,让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知道这个里头有真实智慧,有真正的利益,就来了。



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哪一个行业不是道场?你到街上看看这建筑物,哪一栋房子不是道场?全都是的,可惜里头没有菩萨,它就不是道场了。纵然盖的寺庙,寺庙里头没有菩萨也不是道场,香火庙不是道场。如果这个里面有菩萨,无论什么建筑物,统统是道场,搭个茅蓬、帐篷都是道场。在美国有所谓跳蚤市场,中国也有,叫「赶集」。但是外国那个赶集是很考究的,每一个摊位都有一个帐篷,生意就是一天,大概从上午九点钟到晚上八、九点钟就收拾了,一个月一次。多半借广场,学校的停车场,停车场大。如果那个帐篷里头做生意的有菩萨,他就在那里说法度生了,因为赶集的时候去看的人很多,抓住机会随机说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机会教育。在这个里面分送佛经的卡片,卡片最好,单张的,一定要印得很精美,让人家拿,丢都舍不得丢,你才成功,所以书一定要印得好,人家看到生欢喜心,不看他也会收藏,也不会丢掉。



我们念佛这个佛号放起来时候,很多外国人非常喜欢,他们不懂这是佛号,他觉得这个音乐很好听,听到这个心很平静,所以听了之后常常问我们,这音乐从哪里买的?我们就送给他,欢喜得不得了。我们「阿弥陀佛」的贴纸,印成「南无阿弥陀佛」,红底金字,印得很漂亮,在美国通常我们贴在汽车的后面,也有外国人看到很希奇,问我们这是什么,我们就告诉他这个念「南无阿弥陀佛」,教给他。他说「什么意思?」「平安的意思,不会出车祸,不会危险。」「这个好,有没有送我?」他就要了,你不要跟他讲别的,机会教育,让他的车前后也贴。所以我们在外国,念佛的录音带跟这个贴纸,我们车后面都放,随时都有人要。我们到哪里去,停车场停在那里,旁边的人就来问,看到这个好奇,他就来问,问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他。



现在外国有些年轻女孩子很时髦,剃光头,她觉得时髦,戴个大耳环。我们有些比丘尼,穿的这个衣服,她看到这个衣服潇洒,「这个衣服在哪里卖?」我们被问过好几次,所以以后我也打算在台湾多买一些衣服放车后面,她问我要的时候,我就卖给她,这个不必送,卖给她,她真要,她们要学时髦,她觉得这个很时髦。都是机会教育。所以我们要三业弘化,要有这个「心」。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九七年早餐开示


老有所养



  1997/10/0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1-1007


(5月23日)  



法隆法师问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圆初住菩萨超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菩萨、有佛,怎么能够超越?



你这里也讲到天台四教,那你也懂得天台「六即」。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在「六即」里是「相似即佛」,他不是分证,我们一般讲权教菩萨,他也是佛,也能示现八相成道,所以八相成道叫藏头佛,藏教的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有见性,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没有转识成智,如果他转识成智,他就是「分证即佛」,他不是「相似即」,他是分证。分证即佛就在十法界之外,就超出了,那个界限就是十法界。超越之后到哪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就是分证位佛,但是他没有达到圆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用的心,他的见解,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两样。



古德用月亮做比喻,把水里面的月亮比作十法界的,水里头有月亮,月亮的影子那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佛是水里面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没有圆满的时候,初三、初四月牙,分证位佛,那是分证位的,圆满的是究竟位的。虽然是初三的月牙,你不能说它不是,那个光不是月光,它是的,它一点不假,它是真的。分分破,分分圆。《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这个意思,无明多破一品,他光又多透一点。从初三到十五,慢慢逐渐光明放大,那叫分证位佛,分证即佛。所以十法界里面不是分证,是相似即佛,并没有离开天台教义,这个我们要清楚。所以圆教初住超十法界了,他是分证即佛,超过相似即佛,十法界是相似位,不是分证位。



第二个问题:有信徒问理一心不乱是什么境界?



理一心不乱就是分证位的境界,这个是蕅益大师《要解》里面就讲得很好。事一心不乱是断见思烦恼,超越六道了,单单讲断烦恼的层次等于阿罗汉,其它的功德比阿罗汉殊胜太多了。如果是理一心不乱,等于圆初住菩萨,他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了,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理一心不乱,所以理一心不乱是法身大士。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不乱的初步,可能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但是这一句佛号有能力把烦恼伏住,没断,能够伏住。如果见惑断掉了,那他就等于小乘的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见思烦恼的见烦恼断了,思烦恼没断。这八十八品你们大家都晓得,「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断掉了证初果,如果在圆教菩萨位上,这就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不讲别的,单单讲断烦恼,等于小乘须陀洹。



阿难在经上问西方极乐世界四天王、忉利天,这是他假装的,假装不懂,代我们问的,我们会有这些疑问。因为十方诸佛世界都有二十八层天,到西方世界也是如此,西方世界既然没有须弥山,那四天王天到哪里住?忉利天到哪里住?这是代我们问的,代凡夫问的。实际上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跟所有一切诸佛剎土都一样。那个地方有没有四天王天?没有,那个地方是纯粹菩萨法界。虽然带业往生去的人,一品烦恼也没断,那是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智慧、神通、能力、受用跟八地菩萨一样,这叫难信之法了,所有一切经教里面没有这个讲法,这是不容易让人相信的地方,它太特殊了。所以阿难这个问是代表凡夫,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是一无所知,这样问出来的。如果西方世界还有忉利天、四王天,那佛一定在经上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他这个问题就是利乐有情问。



昨天我还听说你们讲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凡夫跟众生,你们讨论这个问题。凡夫跟众生是两桩事情,这个要分清楚。众生里头有圣有凡,凡决不是圣,圣不是凡。众生是什么?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那佛也是众生,佛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所以情与无情统统是众生,有情动物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无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众生的意思太广了。佛法从缘生,这经上有的,所以佛法也是众生。



凡圣怎么说?烦恼没有断就叫凡,断了烦恼就叫圣。小乘的标准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没断是凡,见思烦恼断了叫圣,大乘是讲破无明,没破无明是凡。所以大乘里面有内凡、外凡,内凡是什么?六道轮回是内,外是什么?四圣法界是外。外凡是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超越十法界就是圣,那就不是凡了,「三贤十圣」,贤也是圣。一真法界里面,《华严经》上所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十地」称为圣,那都不是凡夫。所以大乘里头加了一个内凡、外凡,小乘里头没有内外,小乘只有凡圣。



这个地方讲的阿阇世王与阿阇王子是不是同一个人?



这个要考察,去查查经上,大藏经里面有《阿阇世王经》,可以找出来看看。经上讲的阿阇世王,这里讲阿阇王子,是不是阿阇世王的儿子?



我现在搬到这个地方来,所有的书籍统统都搞乱掉了,都装在箱子,我手上一本参考书都没有。有一部分的书就放在你们现在住的地方,书架上,那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书都封在箱子里头。这一次我没有想到这边施工耽误的时间这么长,此地工程进度太慢了,所以所有的参考东西都拿不出来。



昨天「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有一个消息,说中国人口的老化,也就是老年人的比例占全世界老人百分之四十,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的老化,今天在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这个现象,也引起政府与社会大众的注意。在外国,他们的观念跟中国人不相同,外国的年轻人是不养老人的,如果诸位到美国住一段时期,你就很明显的能看到。父母对于子女的照顾,在美国的年龄是十六岁,十六岁以上在法律上就承认他成年了,他可以独立了,可以离开家庭了。所以十六岁的小孩要离开家庭,你要去报警,警察说「他可以独立了,你还找他干什么?你就不必找他了」。我记得有一次在加州,听说是我们中国人,他的儿子离家走掉了,他就报警,警察问:「你儿子多大了?」他说:「十八岁了」。「不要找了,十八岁还找他干什么?」



所以外国的小孩有些真是十六岁以上离家走了之后,可能一生都不回来了,你做父母的也不必去找他。他在外面混下去之后,如果是每年过年,你的生日,给你寄一个卡片来,父母就喜欢得不得了,「我们的小孩没有把我们忘记」,要来看他一下,那是大喜事,是这么样一个社会。那老人谁养?老人国家养,所以国家养老。所以美国人没有储蓄,他们观念上跟中国人完全不相同,他们有钱差不多都是用光了。在报纸、新闻里面,你仔细去留意,美国没有说家庭被人抢劫的,没有。为什么家庭没被抢劫?没有钱,美国人家庭里头找到二十块钱都很希有,他很有钱,他有那么多钱。美国人消费用信用卡、用支票,家庭、身上都没有钱的,所以美国抢劫银行、商店都很少的,这是美国人家庭都没有钱,身上也不带钱。所以现在美国有一些抢劫的对象都是东方人,他知道中国人、台湾人身上都有钱,家里都有钱,这是西方人跟东方人在习惯上、观念上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他们年老之后,退休了,拿政府的救济金、养老金。养老金各个地区也不一样,看它的政府。美国是联邦制度,它有五十个州,每一个州就等于是一个国家,所以它自己本身也是个联合国,叫联邦政府,那就是他们的联合国。所以每一州有它自己的州宪法,有它自己州的法律,它的法律跟别州的法律可能不一样。联邦只管外交与国防,还有一些局部的,像交通,有一些道路是联邦的,但是也有他们各州的,所以地方的权力很大。



每一州的法律不一样,每一州的财富收入不一样,有些州富裕的,养老金就多,如果那个州的收入比较差一点,养老金就少。像在加州大概一个月可以拿到六百块退休养老的生活费用,可是在德州只有三百五十块,就差这么多,但是德州生活程度比加州低,所以实际上也都够用。所以美国现在移民为什么愈来愈困难?他们政府晓得,他准许给你一个永久居留,换句话说,他政府就准备将来养你老,这个给它带来是负担。你的生活费用,你的医药,医药是完全免费,美国医药非常贵,政府要替你负担。现在美国政府穷,不像从前富,它不在乎,现在它的财政非常困难。但是这种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包袱,谁也不敢废弃。你说这个制度废弃了,老百姓决定不选你当总统,所以那个总统没有法子,非要承担不可,没有人敢讲要把这个制度废除。



可是现在美国政府所负的债,三代都还不清,这个问题很严重,所有开发国家采取这种制度的都吃亏了。所以新加坡聪明,新加坡没有这种政策,要老百姓自己准备养老。所以在新加坡,你的收入里面扣多少,强迫你储蓄作公积金,这是正确的。他是看到西方人这个弊病,想方法来改进,这个样子政府津贴就少了,你自己负担大部分,政府帮助你是少部分,不像美国政府是完全付出的。因此在外国如果我们私人要办退休村,在美国不叫养老院,叫老人公寓,你如果办这种事业,政府非常欢迎,你一申报马上就批准,而且政府给你津贴,为什么?替它解决社会问题,这是它求之不得的。



我是一九八二年第一次到美国,参加万国道德会议,做了两场讲演,到各地方去看一看,了解美国的环境。在美国那个地方,从前我们在台湾办大专佛学讲座,参加讲座的学生有几千人,在美国留学的,散布在各地的大概有三百多人,我们都联系上,以后就展开美国全国各大城市的法缘,都是这些学生带动的。他们在美国留学,毕业之后在美国工作,就留下去了。



我八三年在旧金山讲经,连续讲一个星期,七天,地点就是在老人公寓的客厅,拿客厅作为我们讲演的场所,听众大概有七、八十个人,在这个大客厅里,所以我就参观老人公寓。这个老人公寓是一个犹太人办的,私人办的。它好像是有六层楼,因为市区土地面积的取得就比较困难,不像乡下。旧金山也是一个大城,居住很密集。所以它的老人公寓是六层,大概有两、三百个单位的样子,管理非常之好。每一个单位合台湾是十五坪,一个单位要算中国的面积平方米,十五坪乘四,六十个平方米。它有一个套房,有一个客厅,有一个小厨房,还有一个阳台,一个单位。一个单位通常都是一个老人住,也有夫妻两个住在一起。



像这样的单位,住进去的这些老人,它是收费的,大概每一位老人收三百块钱,不足的政府补贴。这个三百块钱要老人退休,就是政府一个月要给老人生活费用大概五、六百块钱,他就从这个里面扣。扣了之后,另外就是伙食,伙食也要自己拿钱,但是政府补助很多,伙食一餐,他们也是自助餐,一餐标准是五块钱,而老人只要交八毛钱,一餐只付八毛,另外四块二毛钱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要有这么大的负担,医药部分是政府全部负担,这是美国的老人福利政策。



这位犹太人非常聪明,我很佩服他,他这个老人公寓下面附设一个幼稚园,那是还没有上小学的这些小孩。住在这里面的老人大概他的子女都在旧金山工作,所以他们早晨去上班就会把小孩送到幼稚园,这些小孩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所以他下课就会去敲门找他的爷爷奶奶看看,所以这里的老人常常能看到他家里人。老人怕小孩怕吵,他顶多吵个十分钟,下头摇铃,「下去,下去,上课去了」。所他以很聪明,这位犹太人高明,他附设个幼稚园。所以他的子女,他的儿孙,可以常常见面的,他需要什么东西也很方便,他们家人可以买来,时常给他送到,这是我们在一般老人公寓没有看到的,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好,对于现代的社会是很理想的一种做法。



于是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纪,我们的道场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不要再盖寺庙了,建老人公寓。我们要建老人公寓的时候,设备要扩充,我们不但要有活动中心,那就是好像他们的大客厅,我们在里面建佛堂,建念佛堂,建禅堂,有些人喜欢打坐的,禅堂可以静坐;有些人喜欢念佛的,念佛堂去念佛;有讲堂,喜欢听经的,讲堂听经,所以有这三个堂口,这属于公共设施。里面有图书馆,这个很重要,搜集一些图书设备提供他精神生活。



我在澳洲,这一次去参观的时候,他们里面有一个教堂,他们是基督教。教堂那个房子是长方形的,这一边是教堂,有个祭坛,牧师来讲经传道的,这个对面是个舞台,唱戏表演的,他这个坐位转过去就看戏,再转过来,听道,我说这个构想很好,我说将来我们的那个讲堂也这样做法。讲堂一面这边供佛像,讲台,对面那边是舞台,可以表演的,所以让老年人真正能够享受到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一个时代。



一生的辛苦,晚年享福,我们中国古老的概念。年轻的时候,幼年,做学生的时候,是培福,这是奠定福德的基础。不像外国,外国现在颠倒,儿童享福,年轻人在社会上拼命,老年就是坟墓,那很可怜,跟中国人这个想法完全颠倒。中国是小时候严格的训练、教育,中年的时候贡献给社会,晚年享福。所以我们对于老人一定要给他最好、最周到的照顾,使他过真正幸福的一个阶段。他退休之后,一切都放下了,正是念佛、学佛的好时候。



所以我从看了这种之后,我就不断在外面宣传、劝勉,希望真正有心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将来不要再建寺院庵堂。在美国叫老人公寓,在澳洲叫退休村,澳洲做的比美国做的好,因为澳洲土地容易取得,他们地太大了,人少。取得土地,澳洲比美国容易太多了。澳洲的面积跟美国差不多大,跟中国也差不多大,人口只有一千七百万,要跟台湾比,澳洲比台湾大九十三倍,人口没有台湾多,台湾两千一百万,他只有一千七百万。所以澳洲的退休村就大了,他们顶多只有两层楼的建筑,所以原则上叫老人不要爬楼梯,爬楼梯很辛苦。我们在澳洲看到,虽然是两层,它是山坡式的,它那个坡度底下建两层,所以下面他也不要爬楼梯,上面他做一个桥,也不要爬楼梯,不是从一层爬到二层的,这种设计非常好,处处注意到老年人的行动安全,照顾非常周到。



所以我觉得这是底下一个世纪,我们佛教要做的一桩大事情。住在这里面的老人就是你讲经说法的听众,不必到外面来。念佛堂念佛,这些人去念佛,里面领众的法师可以聘请,像讲经的法师可以预先约好,这个月请哪一位,下一个月请哪一位,轮流去讲,一年到头讲堂不中断,精神生活丰富。念佛堂二六时中不中断,禅堂参禅的人不中断,你说这个道场多殊胜,这种道场多圆满。



老年人如果不能接触年轻人那也是很苦闷的,天天坐在那里坐吃等死,那不是味道,物质生活照顾再周到,他的精神非常非常痛苦。他自己感觉到他年岁老了,在这个社会上是个废人、废物,你说他这种精神多难过,所以老化得很快,这是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将来可以不要用老人退休村,也不要用老人公寓,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安养村」,安养村好,安养就是极乐世界,你们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叫「安养国」。哪一个地方办就加上地方名字,如果在新加坡办,新加坡安养村;在北京办,北京安养村,这个好,这是大事业,大因缘。



这个安养村里面经常办活动,譬如打佛七,外面人可以来参加,有很多年轻人,这常常见面的时候,那个心情完全不一样。办佛学讲座,办通俗讲座,一般社会大众有假期的时候可以来参加。办学生佛学讲座,大学生的,中学生的,小学生的,利用他们的寒暑假来办,你就把这个村里头所有的人都带动,让他生活得活活泼泼,那才真的是自在快乐。常常可以跟这些年轻人谈谈话,跟这些年轻人讨论佛法。老年人的时候,他过去在社会上工作,他都有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传给年轻人,我们这些课程也可以邀请这些有专长的老人,请他们来讲一、两个钟点,把他们的经验传给年轻人,佛法、世法相互交流。他们的智慧、经验也不要让他这么带走了,也得给它留下来。你们想想这是多么生动、多么活泼的一个道场,对社会有极大的贡献,不仅是解决年龄老化的问题,能够安定社会,强壮国家,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工作,全心全力去做。



一个地方做好了,可以搞像连锁店一样,其它各个城市都可以做,所以这必须要有一个很强的组织来管理,来推展,等于像组织一个公司一样。向国内各个城市去发展,等于做连锁店一样,做好了之后向全世界发展,我们不局限一个国家地区,养老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我们做这种工作,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任何不同的宗教,都欢迎,真正慈善福利事业。希望我们要有这个认识,有这种热忱,大公无私,完全是牺牲奉献,这个事情就做好了,菩萨事业。菩萨不是挂在口皮上的,要真正去做到,舍己为人,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就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生当中没有空过,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这样的安养村多了,我们讲经说法到那个时候恐怕时间分配不过来了,讲经的人天天讲,念佛堂、禅堂要有专人去带领,统理大众,还要办许多的活动。



退休的这些老人,有些身体很好的,健康状况好的,像中国老人几乎都有积蓄,这跟外国老人不一样,他自己手上还有钱,身体还很好,我们每个月或者两个月可以办一次旅游,带他们到中国这些名山大川去旅游参访,一面是参访,一面是机会教育,弘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譬如我们带一个团,我们到哪里去参观寺庙,我们一定把佛法向大家介绍。譬如我们看到观音菩萨像,我们一定介绍观世音菩萨的这些事迹,观音菩萨对于世间人的教训,观音菩萨修行的方法,我们虽然对我们这个团讲,还有很多旅行团他们都会听,机会教育。每一年可以办一次环球旅游,这身体健康的老人,我们在新加坡都看到。新加坡是个旅游的都市,有很多那个团,他都带着他们的标志,都是老人,我都看到一群一群的在走来走去的。这是我们都应该要做的。他的身体很好,有这个能力的,每年办一次环球旅游。这就不是一般老人院坐吃等死,不一样,这才是他一生当中真正讲到享受,他会欢喜,这一生当中这一段时间才是他真正过到人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向全世界来推动。



诸位在教理上要认真努力的去下功夫,将来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讲经的道场,我们到这些地方贡献出自己所学所修的,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大众,这个事情要积极去做。报纸上登的这些资讯就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了,所以我现在遇到一些在家的信徒,他们有力量的,我都是激励、劝勉他们做这个事情,不要搞别的事业,这是一个大事业。世间人的眼光都在名利,这个里头说实在的话,有真实的名利在里头。它是一个企业,它不是一个救济机构,不是救济,不是像一般慈善救济是付出的,它是个营利事业,但是是很有良心的营利事业。



我们在澳洲参观,外国人办的,不算很大,但是已经有规模了,他们做了二十五年。这一个公司下面经营的现在有四个退休村,最大的一个是一百英亩,一英亩等于中国五亩,就是五百亩这么大的地,在澳洲黄金海岸。在布里斯本有三个比较小一点的,差不多是三、四十英亩的样子。这些人很善良,很有良心。住进去的老人是要交钱的,将来你离开的时候,你交的钱他退还给你,等于你住在那个地方要交一笔押金给他,这个押金没有利息的,他们就拿着这个钱再去发展,这个做法很好。所以他对你的照顾很周到,因为你觉得这地方住得不舒服,你就要走了,走,钱就拿走了,他的资金就没有了,就减少了,所以他照顾得非常周到,因为他要运用你的资金再搞开发,再扩大。



可是你每个星期要交伙食费,就是生活费用,他们现在大概是七十块钱,在这里面扣百分之五,他们在这个里面所得的利润,公司的利润,就在你这个生活费用扣百分之五,这个钱作员工的薪水。他里面请的有员工,员工也不少,他有四个退休村,我问他:你的员工多少人?他说:一千五百人。你就晓得他这个组织多么庞大,员工一千五百个人,薪水开销就是老人生活费用里面百分之五,很有良心,做得好,我们看了不能不佩服。



我们去参观,他给我们详细讲解,资料都给我们,我们也有意思在那边做一个。我现在初步构想,想在澳洲办一个,在美国办一个,我们来试办,办成功了,向各个地区推展。我也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办,中国现在养老是很大的问题,帮助社会、帮助政府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我们做的比外国的养老退休制度做得更好、更圆满,真正做得好,在外国这些华侨,这中国人,都会愿意回国,哪个人不想家?哪个人不想落叶归根?但是你一定要做得比外国更好,这些人都会回来。所以希望我们大家有这个共同的认识,有这个理念,认真努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是真正的佛法,佛法常住在世间是以这么一个型态。



竹林依依 - 2010-7-27 18:00:00





  

九七年早餐开示


作道场主



  1997/10/0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1-1008


(5月24日)  



世出世法,小而言之,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大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总而言之,这些事情都在自己,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不是能够真正明了事实真相,佛法里面讲的「诸法实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都通达明了,一个人决定是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决定是兴旺、富强、繁荣,由此可知教育的重要。中国古圣先贤明了这些道理,透彻事实真相,所以在一生当中把教学、接受教育摆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一定要体会得到的。佛门道场的兴衰,世法事业的成败,也都系乎此。



主持佛法如果不读经、不念佛,对于佛法了解得很少,不够透彻,他要来主持这个道场,这个道场焉有不衰之理?在世法里面经营,我打个比喻,经营一个商店,你对于这个行业没有相当水平的知识,也不懂得处事待人的道理,你的生意没有不失败的,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任何行业,成功都是奠定在高深的学问基础上。而世出世间的学问无过于佛法,佛法真正称得上是大学问,我们很幸运的遇到了,真正是无量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也有许多人遇到,遇到了他不识货,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珍宝,所以他不肯学习,不得受用。我们个人得到,个人一生受用无穷;一个家庭得到,家庭幸福;事业上得到,事业决定成功、圆满。



我也常讲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是五比丘起家,一个老师五个学生,六个人就能将这个大道弘扬到四面八方,传承到现在三千多年,就是鹿野苑六个人干出来的。今天如果再有五比丘,有世尊与他弟子一样的见识,一样透彻了解,佛法怎么会不兴旺?这正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在乎有没有真正的五个人。信愿解行,不说别的,都能够不违背《无量寿经》就行了,能把《无量寿经》完全明白了,应用到生活上,佛法就兴旺了,绝不亚于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绝不亚于中国隋唐盛世。



今天在全世界,个人修学的也许有,僧团就没有见到。也许大家听到这个话会感觉得奇怪,海内外僧团不是很多吗?怎么会没有?没有一个「六和敬」的僧团。这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完全依照「六和敬」的标准去修学,这才是佛法的僧团。大家相处,个人有个人的意见,就不和了,「见和同解」你没有。团体生活有团体生活的规矩,如果你不能完全遵守,你「戒和同修」就没有了。这两条是「六和敬」的根本,这个根本建立在彻底觉悟的基础上。



《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见和同解」就没有问题。佛在经典里面字字句句的教训,你会明了,你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自然会相应,自然不会违背,然后你才恍然大悟,戒律不是别人制定的,规矩不是别人定下来叫我们遵守的,这些好的规矩是什么?原来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自然的流露。换句话说,一个觉悟的人,明白人,他的思想行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就是律藏,丝毫没有加一点勉强,然后我们才真正懂得佛没有教我们别的,完全是恢复自性的性德而已。佛在经上讲的话没错,佛没有给我们任何东西。你将来修行证果成佛了,成佛怎么回事情?成佛还是你自己性德的显现,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来的,佛在经上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



由此可知,你将来要领导一个僧团,主持一个道场,对于佛法了解得不够透彻,你在运作当中总免不了有过失。所以经典要天天读,天天听,天天研究讨论,不断的改正我们自己的过失,天天接近圆满,主持一个道场如是,经营世间任何事业也如是。



佛法是大学问,《无量寿经》是总枢纽,总纲领,言简意赅,希有难逢,希望我们大家珍惜这个因缘,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努力去做。我的年龄已经大了,老了,弘法利生的事业就靠你们继续做下去。如果要想利益众生,利益广大的社会,决定不可以有私心,有私心必定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你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可以看到。祸与福只是一念之差,所以中国文字是充满高度智慧的符号,你看祸、福的形状很像,你稍不留意就没有办法避免。所以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存心,没有私心就是福,加一点点自私的意思在里面,福就变成祸。



我自己一生的修学就是门口挂的这二十个字,我学什么东西?就学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都是从《无量寿经》上得来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在外面讲经,在外面教人,也是这二十个字,无论讲哪一部经论,或者平常跟大家接触谈话,都不离开这二十个字。在上一届我把这二十个字详细讲过一遍,宗门里头有「传心法要」,我说这是我们净宗我自己修学的传心法要,好像留了一个录音带,那个录音带都可以送给他们同学。一生所思、所想、所说、所作,都是这二十个字。前面一代,印光大师十六个字,他老人家一生真的做到了,没有话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印光法师。这样在一生当中他有一个原则,有一个准绳,一个标准,一生当中坚守这个标准,个人修学成功了,我们的事业是弘法利生,也成功了。



诸位到新加坡来学习讲经的方法技巧,小事。学作菩萨,学做人,如果在短短的一百天当中,诸位果然觉悟了,果然回头了,真正超凡入圣,来的时候是凡夫,毕业之后是菩萨,你就真正成功了。菩萨讲经哪有讲不好的?菩萨是人不是神,观念改过来了。什么叫众生?念念为自己是众生,甚至于念念为家庭、念念为社会、念念为国家、念念为这个地球,还是众生,为什么?没出六道。念念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你是佛,你不是菩萨了,因为你超越十法界了。你念法界众生,你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包括在其中,大可以包小,小不能包大。念念为一切众生,我这个身体也是众生,当然也包括在其中。心量一定要大,佛之所以伟大,就是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佛。菩萨心量比佛就小一点,声闻、缘觉又小一点,道理就是在此地,拓开心量,心量大自然就没有贪瞋痴。



小乘人要断烦恼,要把身见、边见、见取见这一些见惑断掉,要把贪、瞋、痴、慢、疑、恶见断掉,好难,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佛在经上讲断烦恼就好比截断四十里的瀑流一样,那个瀑流就比如瀑布,多大?四十里,你能一下把它堵住,叫它不流,佛用这个比喻断烦恼的难。小乘是真难,真不容易。大乘就高明了,巧妙了,要不要断?不断,不断怎么会断掉?把心扩大,大而化之,就没有了,这个方法巧。叫你贪,不要贪一点点财,贪什么财?贪尽虚空遍法界的财,那好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他是叫你把心扩大,一扩大就变成公了,公跟私也是一念之间,把私心就变成大公无私。小就变成私,大就变成公,大乘方法巧妙至极,所以大乘法没有别的,说穿了一句话就是「大而化之」,就行了,你能把所有一切都大而化之就成功了。你爱护你自己的儿女、亲人,你把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你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儿女,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大乘巧就巧在此地,比认真去断是容易太多了,那个断好苦,真难真难,所以小乘人学得苦,大乘人学得自在,他晓得心量一解放,问题就解决了。



国内天天在喊解放,我们如何把贪瞋痴慢解放,那就成功了。贪瞋痴慢、是非人我、见思烦恼解放了,中国这个国家就是佛国土了,就是佛土,就是极乐世界。把念念想着自己的利益,把它解放开,念念想到全国一切众生的利益,就是把它放大就是了。再能想到全世界人类的利益,那你就是世界的领袖,就是世界的导师。这是大乘法跟小乘方法在修学的原理原则不相同的地方,这个方法来得快,非常有效果,佛菩萨跟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换句话说,同样是一个爱心,一个爱心很小,只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一个爱心扩大了,能够爱世人、爱国家、爱世界、爱一切众生,你比较比较大小乘,你才晓得大乘法的殊胜。而《弥陀经》给我们讲的更不得了,它不是一个佛国土。一尊佛,我们讲「成佛了,爱心,他的心能爱护三千大千世界,了不起了」。阿弥陀佛跟那些佛不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每个佛国土他都爱护,一个佛国土也不漏,所以诸佛才尊称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所以烦恼解放了就成菩提。



我们希望人人都作佛,人人都作菩萨。现在作佛、作菩萨的概念你们已经有一点了,我看你们平常谈话、上台,有点意思了,懂得一点了。并不是叫你改变现前的生活状况,是改变你的观念,观念改变了,实际上这个生活也都改变了,为什么?以前贫穷觉得苦,现在贫穷乐,不一样,所以悟了之后,他乐,吃得再苦他快乐,这也就是把生活改变了。孔老夫子所说的「素富贵安于富贵」,他能安,他快乐。素贫贱者也能安于贫贱,为什么?觉悟了。觉悟了之后,物质生活就无所谓了,真正能够做到自在随缘。富有也好,安于富有,也不拒绝;贫贱安于贫贱,不奢求,你说他多快乐,多幸福,所以快乐幸福不是在物质生活条件,与那个不相关。明道,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懂得因缘果报的事实,无论处在顺境、逆境,他都自在,他都快乐,所以都是佛,都是菩萨,作帝王的是菩萨,作乞丐的也是菩萨。他那个帝王、乞丐身分不一样,菩萨身分是平等的,一定是一样的,两个都是菩萨。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法确实能救世间,救世间的真理就在此地。



如果说我们挽救世间,那个穷苦的人我要帮助你们,提高你们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业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能这样做岂不是把因果定律都推翻了?哪有这种道理?做不到的。但是觉悟之后,你要想改变你的环境,能不能?太容易了,为什么容易?修因。想得财富有得财富的因,想得聪明智慧有得聪明智慧的因,想健康长寿有健康长寿的因,你只要修因,果报一定得的好。果报不是别人能给你的,是你自己去修,你自己就会得到,这些原理原则佛在经上都告诉我们了。可是真正觉悟的人有很多人还不愿意搞这个,他安于他的生活,他不想搞这个。无论什么环境当中,他都得大自在,他何必去搞这个。



居士开悟了,唐朝时候,你们读历史读到了,他家里很富有,他统统丢掉,把他的财产装在一个大船里面,沉到江底里面去,不要了,自己每天优哉优哉编草鞋。这在此地没有人看到过的,大陆上现在还有没有我就不晓得了。我过去小时候念书,我们还穿过草鞋。抗战期间,我们穿过草鞋。一双草鞋两个铜板,那个时候三个铜板是一分钱,那个时候还用铜板。两个铜板买一双草鞋,三个铜板可以吃一餐饭,粗荼淡饭可以吃一餐。他每天编草鞋、卖草鞋来过日子,逍遥自在,不为钱财所累赘。所以觉悟人那个生活方式,我们世间人看不懂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他做得快乐逍遥,身心无事。



佛菩萨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留恋,决定不放在心上,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所以他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真相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他真懂得,真明了,他契入这个境界。所以示现成佛,建道场、度众生,道场叫「水月道场」,度众生叫「梦中佛事」,他做得很认真,心里没牵挂,得大自在。如果示现的是居士身、长者身,在家的一般身分,他也是这个境界。在一个家庭里头,那是水月家庭,也是梦中生活;开个店,水月店铺,梦中生意,你说他怎么不自在!样样演得逼真,这完全是演戏,游戏神通。



佛菩萨无论示现什么身分,你们看《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么身分,无论现什么样的行业,都是自在无比,都是游戏神通,那个神通可不能像《西游记》上孙悟空七十二变那个解释。「通」是通达,世出世间法,一切性、相、事、理没有一样不通达。「神」是形容他的生活那么样的自在,我们凡夫看起来没有办法理解,超过凡夫常识,神奇莫测。那是真的,为什么?世间人一生业力作主宰,无可奈何,不受也要受,所以他受得很辛苦。到神通自在的时候,他不是业力,他是愿力,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而来示现的,所以他自在,得大自在。



仔细去观察,都是做榜样给众生看的,都是在演戏,目的都是觉悟众生,让众生听到、看到、接触到,能够醒悟过来。佛菩萨应世没有别的目的,就这么一个目标,觉悟众生。诸位在此地明白这个道理,也觉悟过来了,希望你们往后在几十年中,好好的演一场戏,也令这个世间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看到你们的表演都觉悟过来,这就叫行菩萨道,修菩萨行。所以你将来无论是讲经,无论是平常谈话、接触大众的时候,那就完全不一样了,真的是非常活泼,非常潇洒自在,令人羡慕,他自然就会跟你学了,向你请教。



平等心 - 2010-7-27 18:00:00
阿弥陀佛
1
查看完整版本: 5月22日-24日学院基础班早餐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