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九七年早餐开示 青出于蓝 (4月19日) 在准备讲演数据的这里面,也就是诸位写讲稿,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取舍,所以如何取舍精当,那就成功了,可是取舍的标准我跟大家说过了,不是为自己,是为听众。而听众,你们一定要想到将来在国内讲经是哪些听众,以这些听众的水平以及他们现前的需要为标准,就成功了,所以取舍不能用主观,要用客观。讲经跟讲演不一样,讲演可以主观,让别人赞成自己的主张,讲经是要叫他得利益,所以一切为他着想。 新加坡这边一般同修的水平,在佛法这方面应该跟国内不相上下,不过这些年来他们听经的机会比较多,新加坡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讲经,最近办培训班,机会就更多了。将来在国外,国外的环境也要了解,弘法利生一定要走向国际,今天我们必须要认识整个地球是一家人,任何地方发生冲突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都不是一桩好事情,希望世界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坦诚的合作,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唯有弘扬佛法。弘法利生的责任都在诸位,佛门里头常说这桩事情大家应当直下承当,不能够推诿,这就是发大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真实心。 细心去观察众生的病在哪里?把他的病根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就能够收到效果,度众生的事情一定要从自己本身着手。众生的病根在「无明」,什么叫做「无明」?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不明白叫无明。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对于诸法实相,一切众生本来是明了的,所以本来都是诸佛,现在变成不明了了,有了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应该怎样断除?无明断了以后,将来会不会再有无明?这个问题在佛门里面称为大问题,不是小问题。在《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向世尊就是提出这个问题,世尊给他解答得非常精彩,说明无明究竟是一桩什么事情,怎么发生的。所以古德常说开智慧的《楞严》,这个话说得不错,可是读《楞严经》的人,开智慧好像并不太多,经是读了,无明依旧没有办法抛除,这就是昨天晚上所讲的,读经没能随文入观,所以达不到这个效果。会读经的人跟着经文上转境界,那才真正有受用。 佛告诉我们,无明是因一念妄动,由此可知,真心是不动的,什么是动?起念头就是动,无论起什么念头都是动,所以说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无念的那个真心才叫做正念,正念无念,无念就是正念,可是那个境界非常微细。有很多人听佛这样说了,他把所有的念头统统断掉了,是不是真的离念?没有,怎么没有?他还是有一念,有个什么念?无念,什么念他都无了,果报到无想天去了,把无想天当作涅盘的境界,这就又错了。所以离念,有念要离,无念也要离,这才叫真正的离念,不是离有念就住到无念上去了,那个错了,无想天、四空天就是这种情形,离了有念住无念,依旧出不了三界,非常微细,很不容易。愈往高处那个境界,看到好像是佛境界,其实不是,这是佛道真正的难处,没有善知识的指引,没有好的同参道友的辅助,这条路实在是难走,如果容易走,那修行人早就成就了,难走。明了这条路难走,我们这才求阿弥陀佛,死心塌地跟着阿弥陀佛走,这个真是稳稳当当,不会走错,避免这一些麻烦,净宗的殊胜,一切诸佛的称赞,道理就在此地。 觉悟了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完全不同,我们念头里面有人我之分,他能做的我也能做,其它诸佛,阿弥陀佛可以做,我成了佛我也可以做得到,如果他有这一念,他是凡夫,他没成佛,成了佛之后,阿弥陀佛做的就是我做的,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帮助众生、劝导众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他们念头里面阿弥陀佛就是自己,极乐世界就是自己,自他不二,这是佛境界。《华严》里面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连无情都是一体。我们虽然入不了这个境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要明了通达,逐渐把这些妄想、分别丢掉,那个嫉妒障碍自然就没有了。看到你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你说我多开心,多自在,哪里会障碍?障碍他就障碍自己。 今天这个世间最大的毛病就是嫉妒,嫉妒从哪里来的?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是根本。我们先要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只有全心全力的协助,决定没有嫉妒。力量达不到我们赞叹,这是决定可以做到的,我们宣扬赞叹,力量能够达到的时候要全心全力帮助。不要以为我帮助一个人,你要晓得那一个人是代表尽虚空遍法界,成就一个人也是成就尽虚空遍法界,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你用清净心做这个事情,你离一切分别、执着做这个事情,功德就称性,自性就是虚空法界,这《华严经》上讲得透彻。虚空法界就是自性,所以情与无情同一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说十方三世佛就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统统包括尽了。十方三世哪个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众生也是佛,所谓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称为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植物、矿物,任何一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就是自性,换句话说,就是自己。人起烦恼了,说穿了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是实话。你生烦恼障碍别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你真正通达明了了,心开意解,那个多自在,多舒畅。 过去 我们这一生确实非常幸运,能够在一切法里面遇到真正殊胜的第一法,希望都能够契入,能够投入。契入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知见,知见就是成见,这个东西要不得。我们今天学佛学经教,千万要记住不要被经教在这个里面起了副作用,佛不迷人,人自迷,佛说经教叫你开悟,结果你学了经教迷在里头,你就坏了,错解如来真实义了。如来是教你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在经教里头起分别、执着,这就坏了,这就被经教迷了。我过去讲经常说大藏经无量法门是迷宫,迷路了要有本事走出来,你走不出来就被它迷了。怎样才不迷?通其理,达其相,你就不会迷了,这个里头的关键在执着,我执、法执,这个东西是挺麻烦的。只要有我执、有法执,可以说没有一个不被迷的,离开我、法二执就不会被迷了,你就真正能见如来真实义。 所以不但祖师大德、一切善知识的这些东西,提供我做参考的,我现在初学要依靠他们,可是要记住,不能一辈子依靠,一辈子依靠,你什么时候能出头?你就被迷了。我依靠这个是有一个阶段的,走过去之后就不依靠了,《般若经》上「如法语者」就这个意思,过河我要靠船,到了彼岸,船不要了,不但祖师大德这一些教诲是暂时的依靠,佛的经教也是暂时的依靠。所以佛法从缘生,从缘生就不是真的,佛法也不是真的。借假修真,「假」什么?佛法是假的,佛法从缘生。真的东西是不可思议,不可以思,不可以议,议是议论,说不出来的,不但说不出来,也想不到,不能想的,一想就错了,一想你就是凡夫,所以叫不可思议,那是真的。所以我们先依靠善知识,依靠祖师大德,依靠佛菩萨,过去之后统统要把它丢掉,要放下,放下之后,我们存感恩之心,我们度过来必定是依靠他,所以存感恩之心。 你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末后「恋德礼辞」,「恋德」就是感恩的意思,「礼」是礼敬,「辞」是放下不要了,很有味道。你看他参访德云,德云是表初住菩萨,到最后恋德礼辞,他参访海云,海云表二住,你第一住不舍掉,你怎么能生第二住?好像爬楼梯一样,我底下一层不舍掉,我就不能上去一层,所以要舍掉,「辞」就是放下,舍掉了,不要了,他才能到二住。到海云那里参访之后,也恋德礼辞,也把它舍掉,才能够参访善住,第三住。你不舍底下一层,你就不能往上去一层,所以舍得,舍下面一层,你就得到上面一层,舍得这个名词是佛经的,你不舍你怎么会得到?世间人贪财不肯舍,他怎么会得到?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想得财你舍财,叫他舍财他也不肯干,他想贪得,哪有这种道理?好像上楼梯,想往上面爬,这一层不肯舍,他怎能爬得上去?不可能的事情。佛法讲的是事实真相,愈想愈有道理,愈想愈真实。 我们有缘遇到,这不是三生有幸,三生太少了,彭际清讲得没错,「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一点都不假。我们跟别人讲,人家不相信,人家还说我们迷信,这人迷了,那有什么法子?他迷说我们迷了。所以要珍惜这一生数十年短短的光阴,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将心量扩大,换句话说,也就是破我、法二执。破我执从哪里下手?心量要扩大,念念利益别人,肯帮助别人,这是破我、法二执下手之处,在佛法讲最初方便,要从这里做起,要以真诚心帮助别人。 所以大家将来真正能互相合作的话,组成一个僧团向全世界弘法。一个僧团出现,这个世界上的灾难纵然不能完全化解,也会降低很多,灾难的时间也会延后很多。这个地球上只要有一个僧团出现,这个僧团是什么条件?四个人完全做到「六和敬」,依教修行,四个人就救了全世界。他们这几年西方的预言,好像是有一个人在翻译,翻好之后那个录像会给你们看看,一共有四个带子,你们看看那个不得了,他们讲的时间是一九九九年,后年,一九九九年七月的时候是世界大灾难。所以你们要发大心,四个人组织一个僧团,你们现在是八个人,如果组成这个僧团,你们挽救了全世界。 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成见,这是最大的障碍,人人都是「我要怎样,我想怎么样,我看法怎么样」,那怎么能够和合?所以和合第一条「见和同解」,世尊教我们见和同解,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不是说我的见解正确,你们错误了,你们都依我,佛不这么说,每个人把自己的成见统统放下就见和同解了,这个高明,不要谁依谁的,佛并没有说你要依我的,所以我们对于佛这一点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讲的是民主、自由、开放,那讲到极处是佛,是释迦牟尼佛,那是真的一点不假;对于任何一个人他都尊重。所以只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就合了,这非常高明。「戒和同修」叫守法,一个团体无论大小,团体相处总有个规矩,人人能够守规矩,人人能够守法,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所以「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利同均」就是共产。 我早年很早的时候,是七几年的时代,我七七年到香港讲经,那个时候听众里头也有共产党,我就跟他们讲,佛法是真正的共产党。你们讲共产是三千年之后,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利和同均」就共产了,所以共产党一定要欢迎佛法,释迦牟尼佛是共产党的老祖宗,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共产党反对佛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其中的误会必须要化解。 佛法对于世间人真是超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信仰,普遍令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利益,世出世间所有学术,的确只有这一门东西才是真正圆满,佛经常讲利益无边。好,我们散会。 |
九七年早餐开示 现代祠堂 (4月20日) 在佛法里面,寺院、丛林,规模大的叫丛林,丛林就是联合许多的寺院,像中国四大名山就属于典型的丛林。丛林方丈管许多的寺院。丛林制度的建立是唐朝中叶时代,马祖、百丈两位大师创建的,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教教育正规化。在以前,佛法教学就像私塾教学一样,没有一个规模,丛林建设之后就有了个规模,就像一个正规的大学一样,里面分科、分系。如果要认真的讲,佛法将来真正要复兴,实在讲还是要复兴丛林制度,要走向正规的教育。现在不叫丛林,现在叫佛教大学,要真正是办佛教的大学,而不是佛教办社会一般大学,那就错了,那个就没有意义。所以看看你们大家的福报了,我给你这一点启示,将来你们有福报要建立一所佛教大学,这个大学可以建十个学院,每一个宗一个学院,那才叫名副其实的佛教大学,大乘八个宗,小乘两个宗,分十个学院,学院下面再分科系。如果你们这样做,这也是佛教第二次的革命,第一次是百丈、马祖,这是第一次,你们在座是第二次,这对于全世界的佛教都有很大的贡献,这要大福报。 寺院住持的责任就是教化这一方。诸位要晓得寺院本来就是学校,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原本就是学校,住持就是校长,你不能在这一方弘法利生,你当这个校长就有罪过。当这个校长,学校不上课,也不请老师,天天跟鬼神往来,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哪些人堕地狱?就是这些人堕地狱的,为什么?没有尽到他的责任。所以一个住持在一个地方真正是人天眼目,高树法幢,他掌握着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去教,实在讲不必自己,他可以聘请教员,像学校校长一样,不见得校长上课,校长很少给学生上课。哪些人上课?他请的一些教员,请些好老师执行他的教学政策,配合一个宗派的理念、修行的方法,他可以聘请一些法师把这个工作做好,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教化众生的功德是谁?功德是住持,学校办好了,功劳是校长,换句话说,办不好,那个罪也是校长的,教员教好了没有功,教不好也没有罪,校长的事情。教好了,校长有慧眼聘请好老师,教不好是校长没有慧眼,找的些差劲的老师,责任他负。所以一个领导人的德能就是在用人,用人得当,这个事情就办得很好,就办得很顺利;用人不当,那他就过失无边。所以世出世间法真正有智慧、有学问、有德行的人,绝不争领导权,绝不争领导的地位,为什么?这个责任太大,我们自己一定要了解。 当然在现代跟过去形式确实不相同,过去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发达,所以每一个村庄,像我们那个乡下,我想你们诸位家乡的情形大致上也差不多,江南是特别发达,每一、两个村庄就有一个小的寺庙,十几个村庄一定就有个规模比较大的寺庙,这是便利教化大众,使大家到道场听经闻法修学,距离不至于太远。在大陆上没有交通工具,都是走路去的,往往我们去一个寺庙,走路都要走一、两个小时,这很平常的事情。现在交通方便了,不需要再搞很多这些小寺庙,实在没有必要,可以建立大型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就是坐火车,大概一个星期都可以到达,这就方便太多了。所以将来真正讲的时候,建立一个大的丛林就够了,这种建筑方法参考外国的大学城,在外国很多,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城市,四面八方想学佛的人都到这个地方来,建立一个新型的道场。 如何提倡专修专弘,那就是一个宗派建一个城市,我们过去设想的弥陀村,我们自己修净土,从净土我们先来试试看,来建一个道场。一个道场里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学,一个是领导修持的。教学着重在传道,培训人才,佛学院,我们净土宗净宗佛学院。大众在一块共修的用学会,用净宗学会、禅宗学会、天台学会、贤首学会,那个名字改一改,不要再搞寺,「寺」人家一看,这是宗教,这是迷信,名称也要改一下,让大家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学术,是教育机构,这样子向全世界推行就容易了,可以破除宗教的界限。 因为这是学术,是教育,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来修学,不必要他舍弃他的宗教,我们不提倡这个做法。你放弃基督教来改信佛教,我们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违背伦理道德,我们怎么可以干这个事情?他信基督教跟学佛,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你背叛那个教来学佛教,那叫大错特错,佛绝不教人干背叛的事情,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要告诉这些宗教徒,宗教徒学佛并不违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都是宗教领袖,他来学佛,他在佛门里面成菩萨成佛,也没有改变他宗教的身分,他还是那个宗教的长老,还是那个宗教的领袖,但是他是菩萨,菩萨作他们宗教领袖,这必须要认识清楚。所以菩萨在各行各业里头,包括各种宗教里面,你才晓得佛教多伟大。这个样子也不会在外面遭受宗教歧视,现在佛教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遭受宗教歧视,这就所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先要从正名下手,名正言顺。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用佛教,现在佛教被人误会了,不得不麻烦一点,加两个字,佛陀教育,这个大家看起来就比较新鲜了,也会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与支持。 随着信息的发达,现在对全世界一切大众弘扬佛法一定要利用卫星电视,一定要利用国际网络,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下一个世纪决定是计算机的时代。现在在外国,小学生都用计算机做功课,在美国,小学生都用计算机做功课。这个趋势我们要看得很清楚,将来是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带一部计算机,而且计算机做得会愈来愈轻便,现在小型的就跟一本书一样,可以跟全世界网络联机。 往后是个什么时代?我们弘法工作应该怎么做?随着这个时代的趋势,我们感觉得这个弘法团,最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真正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个小型的道场就够了。像你们现在这个地方二、三十个人,有这么一栋房舍就够用了。我们自己在这里建一个摄影棚,我们的教室就是摄影棚。这个地方一天到晚不断的在这里讲经,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轮流讲,你所讲的立刻就从卫星传播出去了。在将来,计算机里面都能够接收到,计算机跟收音机一样,跟电视机一样,画面、音声统统都在里面,而且它还能储存,还能保存。我们要先想到,所以八楼现在一边做佛堂,一边做教室,教室里面我就跟他讲了,要做录音设备,还是要隔音,外面声音还是很吵,这是我们对未来弘法利生一定要想象得到的。 所以未来这些经忏佛事自然会淘汰掉,现在还有人做,以后这些年轻的小孩长大了,他们对这个没兴趣了。而大规模超度的法会有没有必要?实在有必要,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也是想了很多年,建祠堂。祠堂就是祭祀祖先,祭祀鬼神的。一年的清明、中元、冬至,这三个节日祭祖,提倡祭祖。但是祠堂现在在中国已经全部拆除了,已经没有了,但是破坏之后要有新的建设,这才是正确的。新的建设,我们不鼓励一家建一个祠堂,在从前中国祠堂是一个姓氏一个祠堂,我们不鼓励这个做法,我们鼓励每一个县建一个祠堂,百姓宗祠,这样会团结,非常好。以前祭祖,个人到个人家的庙里去,现在我们统统在一起,县长主祭,每一个姓里面选一位长老(年岁大的,德高望重的)陪祭,这个意义很好,一个县建一个。在首都建一个最大型的,主祭:总统、主席,国家领导人主祭,这是民族的大团结。在海外有中国侨民的地方也建立,谁主祭?大使主祭,总领事去主祭,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成一家。所以一个破坏之后,要有一个新的建设,一定比从前更进步,消除所有宗族里面一切的嫌隙,真正做到团结,所以祭祀非常重要,中国自古以来,礼里头的祭礼是最重要的。 一个道场的负责人最重要的是正知正见,心胸开阔,能够广纳人才,没有嫉妒心,他才能把这个道场办好,才能够利益一方,这是住持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法师也要具备本身的条件,你在这个地方是教化众生的,绝不拉信徒,绝不制造党派,不收皈依弟子,不接受供养,佛法才能够兴旺。现在一个寺庙住持为什么不敢请人来讲经弘法?一请你来,过没多久你就取而代之了,信徒也被他拉去了,供养也被他拿走了,搞得道场住持不敢请人来弘法,这里头的因素我们都要搞清楚。 皈依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你皈依某一个人那就是地狱种子,佛法是个和合僧团,你在和合僧团起分化作用,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是阿鼻地狱,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所以传授皈依,任何人去做都一样。居士林、净宗学会这个地方没有出家人,有的时候皈依找我们去,我们可以去。如果这个地方是一个寺院,有住持和尚,我就不会这么做,所有的皈依都请老和尚,这就正确。所有的供养都归常住,我们一分钱不拿,你能守住这些规矩,每一个地方想请讲经的人,首先就想到你,你对常住有利益没有害处,这就对了。 所以住持要守住住持的本分,我们作清众或者作法师,也要守住自己的本分,这就是印祖讲的「敦伦尽分」,这是先决条件,然后才能真正做到「闲邪存诚」,世出世间法的基础都在这八个字,一定要守自己的本分,在这里头修真实的德行。 |
九七年早餐开示 万法缘生 (4月21日)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缘生」,「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条件,多少条件?《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任何一法的生起都是无量因缘,不是偶然的,佛法也是从缘生。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所以佛在经上把这桩事情说成「梦幻泡影」。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我们执着不得,为什么?相有性空,你执着就错了,可是你不执着也错了,你们想想错在哪里?你执着一个不执着,你还是执着,你们想想对不对?执着你是有执着,不执着你还是有执着,你执着那个不执着,妙处就在此地。所以修学佛法的人总是有执着,不执着这一边就执着那一边,这是修行人不能契入真实境界的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明了这个原因才知道怎样修学,怎样契入,契入就是证得,证得什么?证得自己跟虚空法界是一体,不但理上是一体,跟诸位说,相上也是一体,事上也是一体,昨天你们讲经,那就入华严三昧了。 所以我们总归结起来,佛教育就是叫一切众生人人作菩萨,人人作佛,目的就在此地。你出家,出家菩萨;你在家,在家菩萨;你是男子,男子菩萨;你是女人,女人菩萨;你是老人,老人菩萨;你是童子,童子菩萨,乃至于各行各业,没有一个不是菩萨,你做国王是菩萨国王;你去讨饭做乞丐,菩萨乞丐,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佛教育在这个世间就成功了。我们推动佛教育从哪里做起?要从本身做起,本身是不是个菩萨。 什么叫菩萨?菩萨一定要修菩萨道,要学菩萨行,菩萨道是什么?菩提心。菩萨行是什么?「六度万行」,一般大乘经上讲的「六波罗蜜」,《华严经》上讲的「十波罗蜜」,这是菩萨。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你有菩提心、学六波罗蜜就是菩萨。菩萨的世界、菩萨的社会是祥和的,是幸福美满的,我们平常讲真善美慧。这个社会里面无论是哪个阶层,无论是哪个行业,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没有一个不生欢喜心,没有一个不得清凉自在,因为这才是《无量寿经》所讲的真正的清净平等觉,而每个人所得到的确实是无量庄严,一点都不假。富贵得的是清净平等觉,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他的受用是大乘无量庄严,贫穷到乞丐,他的心也是清净觉,他的受用也是大乘无量庄严,这个不可思议,这是真实的境界。我们学佛弘扬佛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识,你说怎么不会走错路? 贫富贵贱是现象,幻相,不是真相。舞台上表演的身分不同,清凉自在没有两样。如果你要不相信,「乞丐有什么乐趣?有什么幸福?」我在受戒的时候,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师,在说戒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当小和尚的时候,他从小出家的,十几岁当小孩的时候,他们家乡有个乞丐,在外面讨饭的,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达了,在他们那个地方上非常富有,可是父亲在外面讨饭,社会上的人对他不原谅,「你发财,这么大的财富,你怎么忍心叫你父亲到外面去讨饭!」所以他心里当然非常难过,就派了很多人到处去找,好不容易把他父亲找回来了,找回来好好的供养孝顺,这是多少人来伺候老太爷。可是住了大概只有一个月,这个老人偷偷的看到人家没有注意他的时候又跑掉了,又去讨饭去了。所以别人就问他:你为什么有福不晓得享?他说:那个不是福,我讨饭是福,你看看我每天游山玩水无拘无束,到时候讨一钵饭,晚上睡觉,哪个破庙安安身睡一觉,这才是真正的福,那是监牢狱,被人家困着,动都不动,都人家看守着,好像犯人被软禁一样,不自在。 老和尚跟我们讲故事,这个人真懂得人生,懂得享受,你才晓得乞丐里头有菩萨,他不是真的穷到当乞丐,他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自在,他满足,他确实没有贪心。我们心里要有贪瞋痴,连这个乞丐菩萨都不如了,真正是身心世界彻底放下。我不晓得这个人有没有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上上品往生,不是凡人。你从这个地方,这是真正的事实,距离我们现在也不过五、六十年之前的样子,半个世纪。那个时候有,诸位一定要明了现在还有,只是我们没遇到,遇到了也不认识。 所以佛法化度一切众生的目标在此地,不是说佛的教化会给你财富地位,你要这样想法就错了,那佛的教化增长你的贪心。儒家曾经说「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这是世间圣人所说的。用个「素」字,用佛法来讲,富贵贫贱是业报,你过去生中修的福,你这一生当然享福,你得福报;你过去生中没有修福,那你这一生就是贫贱。诸位如果稍稍涉猎一点法相,法相宗讲得清楚,我们得人身(引业),这一生的受用(满业),你到这个世间来,引导你入这一道,入这一道之后,你这一生的受用是满业,满业就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引业,引到人道来,人道的业因是五戒十善,过去曾经修过五戒十善,这得人身,但是你过去有没有修财、法、无畏布施那不一定,持五戒修十善的人不肯布施的很多,我们就晓得他来生如果做人,他的满业就不殊胜。 如果这一生喜欢布施,喜欢财布施,喜欢法布施,也喜欢无畏布施,但是五戒十善不肯修,我们晓得他有福报,他将来会到畜生道、饿鬼道去享福,福报都很大,鬼道里面当土地公、当王爷,这些鬼神多少人去拜拜,有福。畜生,你看外国那个宠物,享受不得了,一家人伺候牠。所以我去一看,那个宠物才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是牠的奴仆。牠有福报,为什么不得人身?没修五戒十善。牠曾经修三种布施,所以那个宠物又聪明,又长寿。这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世间人不懂得,我们晓得的时候要把这个事实真相说出来,享福到哪里去享,做主到哪里去做主,所以贪瞋痴慢,心量狭小,嫉妒心重,这是最大的障碍。 人生很短,一剎那真的就过去了。你们现在还年轻,二、三十岁,可是你想想十年前就如同昨天一样,再有个二、三十年就到晚年了,所以要懂得缘,要抓住缘,缘就是机会,什么机会?造业的机会。你在这个时间里头造什么样的业,佛在经上将一切众生所造的归纳成三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总不出这三大类。造作这三种业,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无记业,非善非恶,但是感果报的是善恶业,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净业。什么叫净业?善业里头不执着就是净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是净业。在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也就是在一切物质、人事环境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佛法里面讲的观照,这是慧;能在境界里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定慧等学,这是功夫真正得力了,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就是过日子,修行就是工作,懂得的就在生活当中成菩萨、成佛了,不懂得的就搞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整个佛法教学总归结起来,无非是令一切大众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心安理得,理就是事实真相,过去、现在、未来,虚空法界,真相明白了,理你得到了,理得到你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就得了,这四个字相辅相成,我们心安你才能够明理,理明之后你的心就更安,心更安,理就更明白,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就是这样子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心要不安,决定不能够契入佛法。心要如何安?世出世间法要放下,放下不是说不做,不是说不学,决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放下。放下不是讲的事,是讲的心,心里面再不执着,再不分别了,这叫放下。事上放下,那你错了,事没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经》上讲的「六相十玄」,任何一桩事情、任何一个现象都具足六相十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万事万物你仔细去观察,都是六相十玄,所以《华严》对于世出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才真正透彻明了。 明了就叫「觉有情」,觉悟了,觉有情就是菩萨,所以他无论过什么日子,无论什么身分,无论什么行业,他的心都非常安,安了他就自在快乐,真正幸福美满他得到了。这个得到不是得到地位财富,不是那些,这就叫道,得道。大家要从这个地方着眼,从这个地方思惟体会,你这一生当中受用无尽,然后这些经教展开,里面甚深的义趣你自然就懂得了。 我们观察国外的因缘,我想《大方广佛华严经》很难,在国外讲不容易,我想这个因缘可能还是在中国。这部经每天讲两个小时要讲四年,等你们建道场请我去讲。这部经是大《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细讲就是《华严》,所以彭际清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高明,这句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他真正参透了才能说得出这句话来,也就是说他不是过来人说不出这句话。所以《无量寿经》里面的义趣就是《华严》,你能够通达《华严》,《无量寿经》的味道才足,这是一点不假。所以在国外的环境弘扬《无量寿经》非常契机,经文长短很合适。现在人工作繁忙,压力很重,这些大经大论他看到了就生畏惧之心,不敢接受,太大了,给他《无量寿经》薄薄的这一本,这还可以,这不太多,他能接受。在接受的人当中会有少数人,从《无量寿经》引导他入《华严》,这是一个办法。 你们大家肯发心,你看那边坐的就是一位护法,他从天津来的, 要真正学作菩萨,菩萨没有贪瞋痴,菩萨没有嫉妒障碍,如果看到别人好,自己心里难过,就晓得不是菩萨,不是菩萨是什么?是波旬的子孙,你就是妖魔鬼怪。我们出家了,不是佛的子孙就是魔的子孙,末法时期魔王叫他的魔子魔孙统统都出家来捣乱,来消灭佛法,所以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魔王的子孙,是不是来灭佛法的。可是自己一定要晓得干灭佛法的事情,果报在阿鼻地狱,很难出头,这个要警觉到。如果是如来的子孙,这往生不退就成佛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想清楚的。即使是魔子孙,现在搞明白了,我再当佛子孙就好,不再干魔的事业。 |
九七年早餐开示 真实智慧 (4月22日) 世出世间法最可贵的是明了事实真相,这就是佛在经上常常赞叹的「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讲了三种真实,这是很希有的,一般经论里面很少看到。 在第二品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句可以说是诸佛如来在尽虚空遍法界现相说法的大根大本,《法华经》上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这桩事情。「开」是开示,是开启,一切众生的心被无明烦恼污染、闭塞,佛为我们打开,这就是比喻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化。佛教导我们了,他的能事只到此为止,众生能不能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化」,所以他不说教学,他说教化;不讲开示,他讲开化,化是成绩,变化气质。中国古时候的教育非常注重变化气质,气质如果没有达到变化,这个教育就完全失败了。儒家的教学是要把一个人变 教学的内容就是「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句话表面上看好像不难懂,宇宙人生的真相,好像每个人都听得懂,实际上听得懂的人太少了,没几个,这是夏老所说的话了,「亿万人中一二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整个佛法就是说明这桩事情,要用佛学的名词来讲比较上好懂一点,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用专有名词,为了表达方便。 「真实之际」,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性体、性相、性用,真如本性的体、相、作用,一切经所说的都离不开这个范围。如果与自性体、相、作用相违背,那就是魔说不是佛说,佛说的句句真实,与性德相应就是真实,与性德不相应就是假的,假的是魔说的,魔是随着自己意思说的。佛菩萨没有自己的意思,他讲的是真相,所以经一开端「如是我闻」,「如」是性如其相,相如其性,理如其事,事如其理,古人用金与器做比喻,金如其器,器如其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这才叫「如是」,所以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没有意思,自己加一点意思在里面就坏了,就不如是了,这样你才明白佛法里面讲是非善恶的标准为什么定在无我,你就能体会到一些了。有我就是有一点意思在里头,那就是恶,就是非;无我是没有丝毫意思在里面,那就是是,那就是善,这个道理很深,完全是事实真相。 第二个真实是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惠」就是布施,帮助众生,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就是让他真正明了性体、性相、性用。性体、性相、性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万事万法,归纳起来就是这六个字,再归纳到简单就是一个「自性」,宗门直截了当就是叫你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这一桩事情。并不是只有禅宗讲究明心见性,其它宗派还是明心见性,念佛往生净土也是明心见性,只是用的方法不相同,手段不一样,他用参究的方法,或是用观心的方法,在净宗是用念佛的方法,或者用观想的方法,《十六观经》里面讲的方法,在教下一般用止观的方法,在古代有持戒的方法,所以方法很多,这个称之为「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你从哪个门入进去?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是诸位要晓得最后的目标就是叫你见性。见性就是见性体、性相、性用,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的作用,都是自性所现的现象。性体没有相,能现一切相,那个性才是自己本人,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才是真实的利益。由此可知,除这个之外,那个利益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才是真实的利益。 要怎样才能得到真实利益?后面又有一个真实,「住真实慧」,你的心要安住在真实智慧里面才起作用。什么是真实慧?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实慧。这三个真实重要,黄念祖在批注里头也特别提起,他也觉得这是希有的法门,这部经上居然讲了三种真实。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修行才真的有个下手之处。我们看这个世间多少修行人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他不是没有心,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摸不到门,这个很可怜,他找不到路。这个门路实在讲就是住真实慧,可是一般凡夫没有办法住真实,他障碍太多了。经上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这句话是举一个例子,一念贪心起也是百万障门开,一念痴心起也是百万障门开,并非单指瞋心,换句话说,你只要起心动念,障门就开了,真实慧就没有了。 诸位在这四个月当中是学起步,起步非常重要。起步,我们用的心还是分别、执着,还不是真实,但是我们知道真实,我们明了真实,那我们用分别、执着有没有错?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你要会用,不错,怎么不错?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有没有分别、执着?他要是没有分别,他讲佛、菩萨、圣人、凡人,这是不是分别?他不分别能说得出来吗?他分别。他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不是执着?他也执着,但是人家分别不离真实慧,执着也不离真实慧,高明在这里,就是永嘉所讲的「分别亦非意」。我们凡夫分别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意识在分别,末那在执着,他们有分别也有执着,但是不是意,他分别不是第六意识,他执着不是末那识,那是什么?他分别是妙观察智,他执着是平等性智,高明在这里,这就叫「住真实慧」。虽然分别、执着,心地里头一尘不染。为什么要分别?随众生分别而分别;为什么执着?随众生的执着而执着,他自己本身没有,高就高在此地。我们今天跟佛恰恰相反,我们分别真的自己分别,执着真的自己执着。 我们有自己,佛没有自己,没有我,他也指这个身相、示现这个身相是我,随顺众生,你们说这个是我,我也说这个是我,就这个意思,你们执着这个东西是我,佛不执着这个是我,差别在此地,我们学佛要在这里用功,要在这个地方去练习,知道讲经说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佛法从缘起,这是缘生法,「真实慧」不是缘生法,「真实之际」也不是缘生法。 所以大家到此地来,时间虽然不长,四个月时间,不但是讲经的技巧,这个技巧实在讲雕虫小技,没什么了不起。李炳老说的那些谦虚话都是真的。最要紧的,你们到此地来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了,真正变化气质超凡入圣了,那这四个月你们来得有价值了,这才能真正救度众生,这个事情才办得了。如果你不能超凡入圣,拿这一点小小的技巧没用,不但度不了众生,连自己也保不住。可是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习气放不下,就难在这里。 如何断烦恼、除习气?大乘法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的用心要大而化之,这个很了不起,方法巧妙。就是把心量扩大,不要念念想自己,念念想我这个道场,这个心量太小了,你的烦恼习气永远断不了。烦恼习气要是断不掉,你在佛法上可以说毫无进展,你的成绩在哪里?你学得再多,通宗通教,说得天花乱坠,没有用,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一点用都没有。要改心理,要改观念,这个重要。起心动念,所以佛教导我们还不是为这个地球,为这个地球你的心还是太小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才真正变化提升,那个速度就快了,哪里是为自己?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我成佛,帮助一切诸佛;我弘化,帮助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讲的尽虚空遍法界,你有这样的心量,你的进步就快了,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你才能契入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明心见性。世间一切所有的,有很好,没有也很好,绝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你成了罗汉、成了菩萨、成了佛了,你所在之处自然有许多佛菩萨来协助,「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千」不是数字,是形容词,无量无边诸佛菩萨都拥护,为什么会拥护?志同道合,你干的事情就是我干的,自自然然感应道交。佛法里还不常用自然,用法尔如是,法尔如是的意思就是自然是这样的,没什么理由的。佛法不用「自然」,就是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当年佛在世的时候有自然外道,所以讲「自然」的时候,「佛讲的跟我们一样了」,怕有这种误会,所以佛说「法尔如是」,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感应道交,而后这些经论,你展开才看出它的妙处。所以这个经其深无底,初学小有成就最怕的是起傲慢心,这个诸位要晓得。 逆缘固然有障碍,但是顺境的障碍往往会超过逆境,人在逆境里面还有奋发向上,还会起这种心,顺境里面往往就堕落了,别人一赞叹、一供养就迷惑,自己就认为很了不起了,就堕落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出逆境容易,出顺境难。在佛法里头表法,小乘是属于逆境,苦行;大乘,顺境,就晓得大乘厉害。《华严经》上讲善财童子出生,家里的树木花草都长成金银财宝(顺境),顺境里头不动心,难。所以人能经得起逆境的折磨还不算是很高的人,顺境里头不动心才真的高明,所以一个大乘学人,顺逆境界都不动心才能真正的超凡入圣,我们要向这些地方体会。 认真努力淘汰自己的习气,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对人对事对物坦诚。现在全世界都讲隐私,隐私就是不可告人之处才隐私,你样样都可以公开的话,这个多自在,这个心多舒服。我在美国银行这些存款,各个人都知道,有一次有位同学说:法师,你这样不可以,你怎么什么人家都知道?我说:有什么不可以?哪个人知道了都好,有什么好隐私的?我死了以后一样也带不走,都是别人的,有什么好隐私的?这人愚痴,你隐私你心里头有个疙瘩在,不舒服,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你说多自在痛快!佛菩萨的心跟凡夫的心不一样就在此地,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标本,我们供了佛像就是看着他向他学习,心里面什么都没有了,身体是透明的,凡夫肉眼看不出来,有定功的人能看出来。 本事要好好学,你那些笔记的东西统统影印出来赠送给同学们,毫无保留,这个样子智慧增长,你明年的境界跟今年的境界就不一样。有很多人怕,我的底牌全给人了我还搞什么?那种人就永远没有智慧。吝法,他怎么会有智慧?吝财的人没有财富,吝法的人没有智慧。毫无吝啬,全盘脱出,一丝毫保留都没有,你的智能不断在增长。要看到一切众生好就是自己好,一切众生都开智慧,自己开智慧,所以念念那个心要放大,心最好是能够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样子你念佛往生的时候也是上品往生,《无量寿经》上决定是上辈往生;你心量小的时候,往生品位才低。 |
师兄辛苦了。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em15][em4][em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