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年早餐开示
内求感应
(4月3日)
诸位也许看到一个小册子叫《无住生心》,这个小册子就是每天早晨吃完饭的时候闲谈,他们把它整理记录印出来了,现在这些数据,第二册、第三册都已经完成,还没有印出来,每一集有七十篇。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就是在去年的年初,《金刚经》讲圆满了,《金刚经》上叫我们「应无所住」,每天又要我讲几句话,我说「那就生心了」,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这个小册子印出来之后很受欢迎,因为篇幅很短,所谈的都是在生活修持上,多少都会有一些帮助,所以流通得很广,这样我们每天有机会在一起谈话也是好事情,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
我们大家在新加坡聚会是一桩很殊胜的缘分,世法、佛法都是从缘而生的。缘,世尊在《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说过,这个因素是非常的繁杂,决定不是偶然的,因此我们对于缘要知道珍惜,要知道运用,尤其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人,能够将无量的因缘转变成法缘,这才是真正的殊胜。从哪里转起?要从心地上去转。《华严》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就是为什么能将一切缘,尤其是一切恶缘,都能够转变成善缘、法缘的原理,因为诸法是唯识所变的。
识就是心的作用,心之本体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它起作用就变成识了。起作用变成识,觉悟的人跟不觉的人有差别,不觉的人以识心做主,也能转变,转变的有限度;觉悟的人以识心作方便,他不迷惑、不执着。这正如永嘉大师对六祖所说的,六祖问他:你还有没有分别?他答复:分别亦非识,六祖对他非常赞叹,他说:你如是,我也如是。诸佛菩萨分别亦非识,其实起作用的时候跟凡夫决定没有两样。明明是识心起作用,为什么说不是识?他不执着,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不落在意识里, 就是不落在执着里面。
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麻烦的地方就是执着(我执、法执),我们要想成就,必须要把这两种执着破除。两种执着可以分开来,有人从法执上下手,有人从我执上下手,也有人从两种执着同时下手,各有方便。像楞严会上我们所看到的,富楼那尊者就是从我执下手,他证得阿罗汉,阿难尊者从法执上下手,所以阿难法执轻,我执重,他闻法理解比富楼那高明,但是从断烦恼的功夫来说,他是远远不如富楼那,富楼那证得四果罗汉,他才是初果,这就是说明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入道方便不一样。
我们要能够明了,要能观察自己的根性,选择方便的法门, 这一生当中一定要契入,这一点很要紧,决定不能等到来生,如果有个观念,「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再来」,这是很大的错误。来生我们有没有把握得人身?纵然得人身,有没有把握闻到佛法?所以仔细去思惟观察,就知道如果疏忽了这一生的机缘,来生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假如来生很容易遇到,我们大家早都成佛了,不至于到现在还沦落在生死轮回里,这也显示出佛在经上所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些话句句都是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要成就一定要在今生,要修福修慧也在今生,而且是愈快愈好,为什么?机会瞬间就过去了,机缘失掉了,想做也没有机会让你做了,所以这个机缘遇到之后立刻就要把它抓住, 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无论是佛法、世法都是这个道理,你能够掌握住机会你就成就,你失去机会了你就失败。机会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拼命去做,不能懈怠,不能懒惰,不能怕苦, 纵然时间不长,成就也是肯定的。
自己发心就能感动诸佛菩萨护念,佛法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流传得很广,许多人都能说得出,可是意思往往错会了。有求必应到哪里求?求佛、求菩萨不会感应的,要向内求,求我们的心跟佛的心相应,求我们的愿跟佛的愿相应, 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愿解行都跟佛相应,就一定得到感应,所以感应道交。我们的心不像佛心,愿不像佛愿,行不像佛行,那你用什么方法去求都求不到,不是说你拜佛、供养佛,你就会得福, 没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拜佛、供养佛就会得福,那佛就变成贪官污吏。我们去贿赂他,巴结他,他就赐福给我们,那他连一个凡夫都不如,他怎能称为人天师?所以佛教我们求是向内求,不是向外求,内求就能感应到外面,向外决定求不到的。云谷禅师对了凡的开示说得很清楚明白,袁了凡一生能够转变他的命运,他懂得向内求。
我们今天要肩负起这一个大时代弘法利生的使命,*我们自己的智慧、能力是决定做不到的,那怎么办?一定要求感应,不但我们必须真诚这么做法,我们看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讲经、注疏都要求三宝加持。你看古德注经前面有求三宝加持的偈子,每一次登台讲经,一上台先合掌求三宝加持,真诚恭敬为众生、为佛法,不为自己名闻利养,才能得到三宝加持,所说的才如法。这是自古以来弘宗研教的这些大德们成就的秘诀,决定不是*自己读得多、看得多、记得多,那所谓是「记问之学」, 儒家讲「不足以为人师」。所以一切从真诚心、从内心里面去求,我们这样才能得到感应,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把机会抓住了。
九七年早餐开示
看破放下
(4月4日)
昨天所讲的内容就是清凉大师对我们的开示,说明菩萨道,菩萨道范围非常之广,也非常之深,一部《华严经》自始至终实在讲就是说的菩萨道与菩萨行。他老人家在一开端用「往复」这两个字开导我们,这个意思很深,让我们一接触就要明了自利利他,「往」是自利,「复」就是利他,所以每一段,前面一句是自利,后面一句是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这才是华严的宗旨,这才是无障碍的法界,首先我们要建立这个观念。
在自利,特别着重以方便法出离生死,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生死事大。无量劫来每一位学佛的同修,有缘分接触佛法的这一些众生们,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修积的善根、福德,才能遇到这个殊胜的缘分,所以这桩事情决不是偶然的。在理上讲,虽然过去生中从来没有修积善根、福德,在这一生当中要遇到念佛法门也决定能得生,这个理上是讲得通的,但是事上往往不然,什么原因?就是无量劫来所造作的业障太深了,谁能够将这些深重的业障一时放下?一时放下那真的是立地成佛,所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事也是真的,难就难在放不下,这个事实我们很清楚明白,自己如是,看看别人亦复如是。我们何尝不想放下,我们看到许多同修谈起话来也都很想放下,但是就是放不下,这是病根之所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病根找出来,消除病根,我们这一生才会有成就。所以首先要真正觉悟六道不可以留恋,决定在这一生当中成就。
念佛法门是最方便的,确实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但是能不能往生,这是讲念佛的人,关键还是在看破、放下。《弥陀经》虽然跟我们讲「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要具足都是得利于看破、放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这个信愿行就不真实,还是不能往生。什么叫看破?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常说宇宙人生,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环境。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最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说现象的真相,这个现象存在的真相就是「如露亦如电」。
我们没出离六道轮回的人天天干这些傻事,在这个地方造业受报,受报就造业,永远在这里循环,没有办法超越三界六道。在无量法门当中唯独弥陀净土是讲带业往生,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如果不是带业往生,要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消除业障,断烦恼,这我们是决定做不到的,佛法再殊胜,我们这一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特别在末法时期,现代这个社会我们所见所闻所接触的,诸位想想,诱惑的力量多大,几个人能够不为境界所动,这叫真正得三昧,真正得禅定。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坐多少天,不是这个,你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能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才叫入禅定,《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哪里炼?就是在生活上炼,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上锻炼,知道这一切有为法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妄的。
《金刚经》上说的这一句「有为法」,诸位学过法相,学过唯识,《百法明门》跟我们所说的,这是天亲菩萨大慈大悲将世出世间法归纳为一百大类,一百大类分做两个部分,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后面六法是无为法,诸位想想前面九十六类,你看那个范围多大,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部包括在其中,都是属于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们在这些法里面还会起贪瞋痴慢吗?还会起心动念吗?如果这些法是真实的,你起心动念还讲得过去,这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但十法界的法不可取、不可着,一真法界的法也不可取、不可着,为什么?称性的,真性遍虚空法界,你有取有着就错了。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都不可取,都不可着,我们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这叫看破,看破之后才真正放下,放下之后,我们的生活就自在了,随缘度世,你说这个多自在,身心都没有负担,我们今天讲的压力,没有压力。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有取有着就有压力,你就有苦,没有压力你的生活就乐。
我们自己明白了,自己放下了,离苦得乐了,回过头来要帮助别人,为什么要帮助别人?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帮助别人就是真正帮助自己,所以利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小乘佛法是先从自利而后再利他,大乘佛法是先从利他不讲自利,自利就含摄在其中,这是大小乘佛法不一样的。大乘人念念想众生,没有想到自己,大乘的心量比小乘要大,大乘修行比小乘要快速,道理在此地。大乘人对于事实真相看得透彻,所以小乘只讲到第六识,大乘讲第八识,显而易见,大乘比小乘看得透彻,所以在生活行持上迥然不同。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正发愿利益众生,给众生最殊胜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帮助他了解事实真相,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菩萨的事业。这大家都知道,佛门里头常讲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佛家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不容易,何况又发愿出家,要担负起这个责任,继续如来的家业,这个因缘不明白的人不晓得,真正明了的人太希有了,太殊胜了,这种希有殊胜无法形容。试问一问,我们是不是把佛法彻底明白之后才发心出家来干这个行业,这个不多,都是误打误撞,迷迷糊糊钻进来的,可是虽然迷糊进来了,进来之后要明了,不能再迷糊下去,这就好,能够迷糊进来也是个好因缘。今天我们总算明白了,搞清楚这桩事情,再想想这个行业在世间所有行业当中,也是非常殊胜的,也是任何行业不能够相比的,正如古大德所说「出家非将相之所能为」,这句话就说明这个行业的殊胜。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行业做好,才真正对得起佛菩萨,作如来的弟子,作弥陀的弟子。
今天这个地方举行一个开课典礼,有个仪式,听说来宾观众有两、三百人,等一下大家都很忙,从明天起我们就开始上课,明天下午我们就练习讲经。你们同学当中,听说这十八位各个都很勇敢,没有一个退却的,很难得,希望大家好好的利用时间来准备,明天下午我们就开始。上午我们是内典讲座讨论,我们从讲演术开始,下午就是学讲《无量寿经》,参考数据都提供给诸位了。
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古人所讲的师资之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话是真的,学生的成就一定要超过老师,如果不
怎么学法?现在这些数据都给你了,你们拿去改,改进,我讲的东西里面也有很多渣子,很多啰哩啰嗦的东西,你们把它去掉取精华。当然现在你初学,你还谈不上心得,你这样修学,古人的期限是五年,五年学老师的,模仿,取他的精华,五年以后,你的心定了,一门深入的好处在此地。你同时学很多门,你的心不能定,你的心是浮动的。一门,跟一个老师学,心是定的,五年下来之后,你会开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那个时候你就有心得,换句话说,你就有新的发现,这个时候你就超过老师了,这些事实往后我们有时间慢慢的来谈。
所以今天我给你们这些数据,包括黄念
所以你看古来这些大德跟现在人不一样,真正善知识的行持真的就像古人。我亲近的几位老师,第一位是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的著作很多,从来没有印出来过,他年年改,像他作的那些文跟诗,改了五十年,每年拿出来斟酌,没有事就看看改改,改了五十年,到八十岁,同学们要求给他祝寿才出版一部分,你看多谨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谓厚积薄发,不希望强出头,不希望早出头,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你有好的东西可以写出来的时候,也像
所以我们初学就学一家之言,他哪些地方讲得不太圆满,我们不要它,舍弃它,取他的精华就好,这就是踩着毗卢顶上行的意思,真正做到青出于蓝。
五十年前的社会跟现代的社会,这是我自己经历的,那个复杂的程度不知道增加多少!那个时代的人弘法利生能应付得了那个时代,应付不了这个时代,而且现在由于科技的发达,这个复杂的面真是几何级数在增长,所以我们看多少年轻做父母的,常常叹息现在小孩没法子教。为什么没法子教?他天天看电视,尤其现在在国外的小学生就用计算机,计算机里面的信息太多了,他天天接触,他知道的东西比他父母还多,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换句话说,这些复杂的环境、复杂的头脑需要你们去度,你们今天学得跟我一样度不了底下这一代,所以一定要比我高出很多,你们才有能力度底下一代这些众生。
现在念中学、念小学的,那个头脑非常复杂,计算机信息里头五花八门,真是《楞严》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看他们接触这些东西怎么得了!所以你们要预想到将来所面临教化的那些众生是什么样的人物,你们不能不考虑。可是并不是不能度,他们知道的再多,是浮动的,你们用定功来克服他。他们所懂得的是常识,可以说非常丰富的常识,你们从定中生智慧,惟有智慧才能够克服他们。像世尊当年在世降伏九十六种外道,用什么?真智慧。真智慧是从禅定里面生的,禅定真正的意义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万缘放下。
现在世间人贪的是财色名食睡,我们要做的是财色名食睡彻底放下,我们才能救自己,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要真干。不要怕,我的财舍掉了,那我明天生活怎么办?不要想这些,相信佛菩萨,相信诸佛护念,龙天护法。我们真正发心依教奉行,弘法利生,如果饿死了,冻坏了,那个韦陀菩萨大家晓得是护法神,护法神马上要撤职查办,这还得了,他干的是什么?我们决定相信,连这点信心都没有,你还学什么佛?所以我们可以舍得干干净净,到时候要什么他真的就有,真就有人来供养,是你意想不到的,我们要具足这样的信心。这个世间连许多出家人都如此,没有这个信心,不相信佛的护念,不相信护法神的护持,他相信自己,相信这些人,护法的人有钱有势力的,赶快抓得紧紧的,他相信这些,佛就不护念了,护法神就走了,反正你自己有办法,你不要找我,这是大错特错。我初学的时候,这些东西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我得他的好处,这一生受用不尽,他教我样样求佛菩萨,不要求人,一生当中都是佛菩萨替你安排,那你想我们多自在!我们这些年来几个小道场都是佛菩萨建立的,我们没有意思建道场,也没有向人家化缘,道场自然成立,一点都不费心,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一点很重要。
度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现在的大病是贪瞋痴慢,我们今天表演,表演什么?表演我们没有贪瞋痴慢,我们要把它做到。「为人演说」,「演」是要做到,「说」是要跟他讲解清楚,说明这个功德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才真正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要懂得求的理论,懂得求的方法,不合理、不如法的,这求不到的,如理如法一定是有求必应。
九七年早餐开示
认识佛法
(4月5日)
「佛法」两个字,「法」就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是将世出世间一切复杂的理事现象,无量无边,用一个总代名词来称说,这一个字就叫做「法」。「佛」这个字简单的讲就是明白、明了。「佛法」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一切理事现象都能够通达明了,换句话说,就是彻底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学的术语就是用这两个字,我们修学佛法也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诸佛菩萨是已经达到的人,已经明了的人,我们还没有达到,还没有明白,明白的人就称他作佛菩萨,没有明白的人就称他作凡夫。这个事与理虽然是无限的深广,但是却在我们眼前。
如今所说的一毛孔、一微尘遍含一切法界,这样的文字、句子在了义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虽然读过、听过,可是不得受用,不能入它的境界,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有业障。业障必须消除,而消除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你明白了,明白一条就放下一条,明白两条就放下两条,明了会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帮助你更深入的明了,可以说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到究竟果地,所用的功夫就是这四个字。看破、放下永远在循环,相辅相成。如果你舍不得,不肯放下,换句话说,你看破就受了限制,你就有范围,你就不能够突破。
同样的一个道理,你看破到某一个层次,你不能将它放下,你就永远停在这个层次上。就像我们爬楼梯一样,你看破,上面还有一层,你明白了,明白之后,我把我现在这层放下,我就又往上面去了一层,你不放下这一层,你就上不了上面一层,上去之后又看到上面还有一层,就是这么个道理。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就好像大楼五十一层,从初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再上还有等觉、妙觉,我们修学证果就像爬楼梯一样,所以你要舍,你舍,后面就有得。你舍了下面这一层,你就得到上面这一层,得到上面这一层不能住,你一住就不能再突破,所以这个舍得永远在循环,就是看破、放下永远循环不断,做这种功夫。
佛法的修学,行不难,知难,确实是知难行易,所以经典上才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看成佛多容易。可是那个放下就太难了,人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对于事实真相不明了、不明白,所以他不肯放下,于是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为一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就是这一桩大事,这一桩大事比了生死、出三界还大,了生死、出三界只是一个阶段而已。诸位读过佛经就晓得,了生死、出三界在圆教里面讲还没有超越十信位,小乘四果罗汉断了见思烦恼,只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十信里七信位的菩萨,所以了生死、出三界没什么了不起,往后还长。所以大事因缘是令一切众生明了这个事实真相,要放下十法界,不但是六道,放下一切妄想、执着,直趣无上菩提,这是大事,大事是圆满的佛果。
我们讲「佛」,通常一般人是含糊笼统,学佛的人清楚,说成佛,天台四教就有四种佛: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你成的是哪一种佛?藏教的佛还没有见性,比不上初住菩萨,别教的佛只等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所以成佛成哪一种佛,这个不能不清楚。
所以经上讲的一大事因缘是讲圆教究竟的佛果,从理论上讲,凡夫能不能立刻证得?是绝对可能的,在理上讲绝对可能的,事上讲能不能?事上讲也是决定可能的,为什么不能?你放不下。放不下,佛教你点点滴滴的放,像爬楼梯,放下这一层升一层,再放下这一层又爬了一层,那个彻底放下就像坐电梯一下就上来了,不要经过一层一层的,那个所谓是圆顿根性。无论是利根、钝根,说老实话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就是舍跟得,你舍你就得,所以你不肯舍,你就永远得不到,这个道理世间人不懂,真的懂的时候他彻底放下,那个多自在,样样现成,一点都不要操心。
李木源居士在此地的成就,凭什么?我昨天说了一点,说的是果,阿弥陀佛送这栋大厦给他,因是什么?他能舍。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七、八年前他得了癌症,医生告诉他,你的寿命只有六个月。他是一个佛弟子,不贪生怕死,既然寿命只有六个月了,就彻底放下了,生意也不做了,财产统统交给太太了,自己到居士林做义工,在居士林工作不拿居士林一分钱,完全尽义务,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在国外跟国内不太一样,国内身上带钱的,国外带信用卡,他信用卡也不要,也还给银行,他舍得干干净净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等了七、八年也没去。他去检查的时候,癌细胞没有了,他也没有找医生,也没有吃药,感应。换句话说,以前那个身是他的业报身,现在这个身是佛菩萨加持的身,不是业报身,以前那个已经死了,今天是再生。他能舍,他就能得,得的这个舍不舍?这个得的也舍,他没有放在心上,所以这个人能成就,不是凡夫。
凡夫就不肯舍,肯舍的就不是凡夫,肯舍的说实在话就是佛菩萨。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要从心地里头舍得干干净净,不是把事情不做了,他忙得不得了,一天到晚做不完的事。舍是什么?心里面没有了,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这是个在家人,在家的菩萨,我们今天现的是出家相,出家菩萨比不上在家菩萨,那我们很惭愧了。
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明白,肯舍,敢舍,身体不是自己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一个众生跟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无二无别,你就觉悟了,你就明白了。既然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就是这个众生,这个众生就是一切众生,其中没有差别相,所以为一切众生才真正为自己,这才能得成无上菩提,才能得成大觉世尊,唯有大觉为世出世间所尊,这称为世尊。
所以我们学佛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要明白事实真相,要能够舍己为人,我们对于学这个经教就没有障碍了,展开经本,经里面的微言大义你就能体会到,你就能看得出来,这个道理就是无私的心。诸佛菩萨没有一点私的念头,所以大公无私,真诚、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的心也真诚,也清净,清净心流出来的言语、文字,我们用清净心来展读,哪有不明白的道理?
自己修持有了功夫,利益众生这要*缘分,缘分里头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愿力,这是第一个因素,因为你有愿力,所以才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如果你没有愿力,佛力就加持不上。这种加持要用现在科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磁场的相应,在佛法里叫感应道交,感不是有心去求,自自然然的,所谓是志同道合。
诸佛菩萨们的愿望就是要度尽众生圆成佛道,地藏菩萨所谓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诸位必须要晓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是不是?观音菩萨没有这个愿力,文殊普贤没这个愿力,那你就搞错了,所有一切菩萨就是一尊菩萨,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就是一尊如来。为什么说他作地藏?说他作普贤?就他圆满德能里头的一分而说,这一分称作地藏,这一分称作普贤,实际上是圆满的,大圆满,所以才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不是说得很清楚明白吗?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我们这个众生相跟尽虚空遍法界,上至圆满佛,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一体。一体里面还有什么拣别?还有什么区分?所以称之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实话,决定不是假的。
你为什么关怀一切众生?为什么爱护众生?为什么那样帮助众生?一体;比世间人父子关系还亲切。世间人父母爱护儿女,能为儿女牺牲,观念当中还是两个体,佛法里不是两个,佛法是一体,这些都是事实真相。大乘佛法里基本的概念,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然后你对这个世间现象,你才能看得清楚,哪些人的想法与看法、作为,顺性的,某些人的想法、看法、做法错误的,违背了法性。顺性,顺菩提道,他走的是正道,他的方向、目标是趣向无上菩提;违逆法性,他走的是相反的道路,错误的道路,那个道路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我们要有这种能力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才会修学,也能够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都要看缘分,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是他不能接受。什么叫有缘?他能接受,欢喜接受。缘有浅深不同,浅的是听了不反对,深一点的听了能生欢喜心,更深一点的听了之后他想学;最深的,那个缘真成熟的,他不但想学,他希望要在这一生成就,那个缘就熟了,我们要有这个能力观察。没有缘,等待,以善巧方便来培养,来促成,所以诸佛菩萨帮助这一切苦难众生不着急,他慢慢来,随缘尽分,功德就是圆满的。度众生这个事业长远,尽未来际的,不是这一生的事情,我们发心也要发长远心,不能懈怠,不能退转。心地真诚、慈悲,你的善巧方便自然殊胜,包括研教、讲经这些技巧,这都包括在善巧方便里面。
如果是拿佛法来满足自己的欲念,满足自己的自私自利,这个罪过就重了,你用其它的方法来满足,那个过失很轻,用佛法来满足,不得了。为什么?佛法是普度九界众生,你用这个方法来满足你的自私自利,你把佛法形象破坏了,这个罪过就是谤佛、谤法、谤僧。那个谤并不是口头里毁谤不好,假借佛法名义搞自己的名闻利养,都在毁谤三宝,破坏佛的形象,所以这个罪过在阿鼻地狱,这个事情千万不能干,后果不堪设想。学佛的人对这一点要深深的认知,不要自己披上袈裟往阿鼻地狱走,那才叫冤枉,但是走这条路的人确实是大有人在,我们要知道避免。反过头来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要成就无上菩提,要成就圆满的佛果,不是做不到,决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要珍惜因缘不能错过。
你们自己明白之后,将来你们所接触的这些众生,你们再辗转教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代佛行化,成就真实的功德。以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来处理这些问题,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个世间,这一生你出现在这个世间也就没有白来了,你自己的生活无论是顺境、逆境,你都会得大自在,你都会法喜充满,今天没饭吃,挨饿、挨冻,还是法喜充满,你才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不是一学佛就发财升官,不是这个意思,是明白了。你看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的日子过得很穷苦,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一箪食,一瓢饮」,「箪」是竹子编的竹篓,用竹篓盛饭,饭碗没有;喝水的时候茶杯没有,用瓢,中国大陆你们也许见过,用小葫芦瓢,那种日子孔老夫子讲别人去过就「不堪其忧」,可是颜回,「回也不改其乐」,佛法讲法喜充满。过人不能过的穷日子,他还穷开心,他法喜充满了,这是什么?他得道,他明白。
所以明白之后,对生活的富裕跟贫*是一不是二,他这里头没有差别,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所以他乐。迷的人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他有苦,他的生活再富裕,他还是苦,为什么?贪而无厌,做了人王还想做天王,你说有什么办法?他怎么不苦?秦始皇、汉武帝还得了吗?还要求长生不老的药,你说苦不苦?世间富贵都得到了,他还想永远保持,患得患失,这个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知足的人常苦,知足就常乐,颜回知足,常乐。希望大家明白这些道理,过一个真正自在常乐的一生,这个多快乐,多美满。
九七年早餐开示
先断烦恼
(4月6日)
昨天在课堂上给诸位介绍「研修纲领」,后面有一篇讲记,讲记后面还有一篇「纪念李老师往生十周年」,这两篇希望大家先看看。
弘法先决的条件在修行,自己如果没有修持,弘法利生的工作是决定谈不上的。所以古大德常讲,先度自己而后才能度别人,可是经里头也有说,自己没有度而先度别人是菩萨发心,这句话里面你要注意到那是菩萨,那不是凡夫。凡夫一定是先度自己再度别人,菩萨可以先度别人,不度自己,度自己是成佛,他是菩萨,可以晚一点成佛,这是菩萨发心。千万不要以为菩萨不度自己先度别人,那我们现在专门去度别人,也不顾自己生死,你就把这句话错解了。
先度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断烦恼。我们晓得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都告诉我们,从见思烦恼来的,见思烦恼断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这在佛法修学上才算有一个结果。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功夫多深,说实在话都等于零,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你决定还是搞轮回,轮回决定有退转,这一退不晓得要退多少年,这一点要特别留意到的,决定不是我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继续再干,生生世世接着不断的来干,这是一厢情愿的理想,未必是事实,何以故?经上岂不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有得人身的条件,条件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我们能做到几成?严格的来说,五戒十善要不能打上个八、九十分,来生得人身就*不住了。五戒十善能够打上八、九十分,你在这个世间是善人,来生可以得人身。
十法界的业因果报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佛给我们说出来了,作佛是平等心,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能以平等心待之,所谓平等心就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能作佛了。菩萨是六度心,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六度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够为一切众生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这是菩萨心。缘觉是以十二因缘,声闻是以四谛,往下这是六道,天道是上品十善,还要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才能生天。人道是中品十善要加上五戒,五戒十善,你才能保住人身,来生才能再做人。我们要问问,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与五戒十善相不相应?
修罗道里面,六道的修罗是专讲天阿修罗。《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阿修罗分布在四道,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四道都有阿修罗,但是讲六道是专讲天阿修罗,其它的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修罗是修上品十善,里面加上瞋恨、骄慢、嫉妒,这些烦恼没有断,修上品十善的果报在修罗。修罗好强好胜,福报挺大,因为他修上品十善,他也肯布施。
往下,鬼道是悭贪,不但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对这些生起悭贪,甚至于对佛法也生起悭贪,还是落在饿鬼道。诸位要晓得,贪世间法跟贪佛法只是换对象而已,贪心没有断,堕饿鬼道是贪心没断,不是换对象,世法我不贪了,贪图佛法,那不过堕鬼道里面去了,鬼道里有福德鬼,鬼里面去享福,因为他贪的是善法,这个要懂得。地狱道是瞋恚。畜生道是愚痴,愚痴就是对于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辨别不清楚,这个堕畜生道。业因虽然很复杂,世尊把复杂业因里面最重要的一条主要的因素给我们说出来了,哪些我们要避免,哪些我们要修学,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清净、平等、觉是佛心,是成佛之道,《无量寿经》就放在经题上,你说这多殊胜!什么叫清净?不生烦恼就是清净心,如果在一切法里面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想想看,你的心怎能得清净?
净宗学会成立了,这个名称是夏莲居老居士起的,诸位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可以看到,在黄老居士跋文里面你也能看到,他会集《无量寿经》,提出净宗学会这个名称,希望能专修专弘。我第一次到北京,目的就是看黄老居士,见了面之后,他老人家劝勉我,他说夏老一生的希望,在国内因为条件不具足,没有能够实现,希望我在海外组织净宗学会提倡专修专弘,我对这个事实真相才明白一些,原本我以为国内有净宗学会,这样才知道他虽然提出来,但一直没有能实现。
所以我回到美国之后,就到加拿大温哥华讲经,也是讲《无量寿经》,讲经中间就把这个意思提出来,那边同修非常欢喜,所以组成加拿大净宗学会,这是第一个会。以后回到美国,在加州我们组织了美国净宗学会,这是第二个会。再回到台湾的时候,我们组成华藏净宗学会,以后是以华藏净宗学会为中心,支持其它的道场。现在美国有十一个净宗学会,现在还有新组成的,有几个我还不太清楚,昨天德州休斯顿打电话来,那边也组织了一个净宗学会,把这个讯息告诉我,我非常欢喜。因为现在听录音带的人多了,特别是在美国,我们利用电视广播,每天有一个小时讲经的节目,全美国都能够听得到,加拿大也能听到。所以修学《无量寿经》、念佛的人愈来愈多,我们想净宗学会将来会很多,到处都有建立。在台湾也有六、七个净宗学会,现在也不断的在发展,这个都是自然建立的,我们也没有人去劝请,都是得力于电视广播的效果。在马来西亚有八个会,那边的同修常常到此地来听经,他们也非常热心。
所以诸位努力的去修学,将来在全世界弘法利生就是你们的职责。全心全力向这个目标精进,以清净、平等、觉去修六度行,你们的存心就是佛菩萨的心,你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事业。
诸位从黄念祖老居士批注当中能够看到,他的批注引用古大德的地方非常多,可以说他的批注就是《无量寿经》的大辞典。他看了几十种批注,古注的集大成,替我们后学省了许多时间与精力,这是他对净宗后学的贡献,功不可没,我们后人应当感念不忘的。
古来的大德,特别是隋唐时代,高丽、日本,高丽就是现在的韩国,那个时候的高僧大德到中国来留学,亲近善导大师的人数占得最多,所以日本的净宗比中国还要兴旺,对于《无量寿经》的注疏比中国多太多了。
那个时候那些大德们曾经就整个佛法做过讨论,整个佛法以哪个法门为第一殊胜,可以代表全部佛法的?这是古今中外的这一些祖师大德们,包括任何一个宗派,几乎都公认《华严经》是根本**。《华严》的教义是最为圆满,教、理、行、果都说得非常周圆,指示出一生成佛,用善财童子来作一个例子。善财不是一个人,这是我们学佛人必须要清楚的,不要一提起善财,观世音菩萨旁边画的那个小孩就是善财,你这样给人家解释,问题就严重了。善财是谁?善财是任何一个人,他具足善根、福德,全心全力修学佛法,这个人就叫善财。善财是代表修学佛法(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是这个意思。任何人只要发心修学大乘佛法,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他是用来表法的,一生成就。修学循序渐进,从初信、二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成佛了,一生成就,一生圆满在一切经里头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
隋唐古大德把《华严》跟《无量寿经》再做个比较,几乎大家也公认《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到最后的圆满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经》,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华严》到最后归《无量寿》,公认《无量寿经》是第一。所以古大德居然说《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的导引,那就像我们现在这个佛经展开,经开三分。导引是什么?序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显示《无量寿经》才是世尊出现在世间,度化众生唯一的一个法门,所以善导大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世尊出世主要度众生的一个法门,其它法门是辅助这个法门的。
清朝干隆期间彭际清居士,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人,这个人也是菩萨再来,现居士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他说《华严》、《无量寿经》、《弥陀经》这三样是一部经,《华严》细说,《无量寿经》是略说,这三经只可以说有广略不同,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单,内容没有差别,完全一样的。如果这三经我们这样子看法,依照古人看法我们再推演,《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不但世尊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想叫我们这些众生能够平等成佛,一生圆满,这不二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尽虚空遍法界度一切众生也是这个法门。所以诸位修学这个法门,专修专弘,你得到诸佛护念加持的力量特别显著,修学其它法门没有这么明显,没有这么快速,这个法门确实不可思议,不是人力。
新加坡净宗学会成立到今天才三年,三年有这个成就,希有,没听说过。在新加坡这个地方,几十年当中,可以说一百年以来没听说过,发展哪有这么快!我们讲《无量寿经》,在此地听众两千多人,法缘这么殊胜,不是我的法缘殊胜,我跟大家讲,这是阿弥陀佛的缘殊胜,我们不能把佛的功德归自己,那就错误了,佛力加持,讲其它的经的法缘就没有这么殊胜。去年我在这边讲《金刚经》讲了四个月,听众平均大概只有七、八百人,少了一半,非常明显,在海外也是如此,你只要讲净土五经一论,法缘就特别殊胜,所以在这几十年当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是佛力加持,决不是人力。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在这个地方生起坚固的信心,我们发愿一生专修专弘,绝对不是我们轻视其它法门,那你就把意思错会了。如果轻视其它法门,你这个法门就不能成就,为什么?所有法门都是佛说的,你要说我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不好,你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自己修得再好,你有毁谤三宝的罪过,就障碍你的成就了。
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习「入法界品」里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要谦虚,要赞叹别人。你看《华严经》上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哪个人是自赞毁他的,你决定找不到,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赞叹别人为什么不学别人?自己的根性不相应,那些法门是上上根人修学的,我不是上上根,我修那一个法门,我这一生断不了烦恼,出不了三界,我不是那个根性,但是我们对那个法门要尊敬,要赞叹。我们自己不行,回过头来修带业往生的法门,这个法门肯定这一生能成就,这个心态就没有过失,这是应当要学习的。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弘扬佛法,佛法的宗派很多,法门很多,为什么单单学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这在佛法里面讲,《华严经》一开端,清凉大师也说过,佛法的弘传最重要的条件是机缘,你要观一切众生的根机,要能观察因缘,在这个时代,大众普遍的根机,哪个法门能成就?绝大多数的人跟我们是同样的根机,也就是中下根机,不是上上根机,上上根机的人少。中下根机的人学他的法门,你去断烦恼断断看,实在断不了,换句话说,出三界的机缘就很渺茫。修学这个法门,在中国、在海外,诸位看到念佛往生的,有预知时至,不生病,站着走、坐着走的,常常听到。
最近,大概是四个月前,在台北三重有一位老先生七十多岁,以前没接触过佛法,偶尔一个机缘听到我讲经的录音带,他听了很欢喜,他说居然有这样的事情,这么好的地方,他说这个我一定要去,就找了三重的廖居士,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好,我很想去。廖居士就送他这些《无量寿经》的录音带,叫他回去细细的去听。他过了一个月之后,到廖居士这儿来要念佛机,明了之后就一心在家老实念佛。又过一个月,来跟廖居士商量,他说:我家里一家人都不学佛,万一我往生的时候,家里人来障碍怎么办?廖居士就说:你可以让你的家人都不在家的时候往生。他说:这个不错,这个主意很好。过了一个月,他果然选择这个方法,他没有生病,他闻到佛法到往生总共大概四个月,不可思议。他家里小孩上学了,儿子、媳妇都上班去了,这个时候他往生了,等到家人回来之后,请法医来验尸,他说他至少八个小时之前走的;选择时间,没有生病,这是最近我们亲眼看到的事情,不可思议。
三重廖居士他们那个会成立也才三年,三年当中四个往生的瑞相都好,都是预知时至走的,但是这个是最殊胜的,他选择时间,而且时间这么短,前后总共只有四个月。所以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决心,有没有这个信愿,这个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可以选择时间,没有人障碍。像这些证据,三转**里作证转,这些往生的人给我们作见证,我们应当深信不疑,专修专弘,自己将来往生也应当不生病,预知时至,自在的走,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了,这一生过得就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你真正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别的,万缘放下,真的要做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此功德回向净土,我们自己才真有把握。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的,人生是一场梦而已,不要去计较,不要去争执,在一切时、一切处,令心清净,要令心平等,这个心常住在清净、平等,自然就觉悟了,觉就是智能。
诸位跟我在一起共修,我们时间虽然不长,只有四个月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早餐这个时间,我跟大家讲的都是我自己修学的心得,我们共同勉励,真正修行,一切干真的,不要干假的。
今天上午我跟诸位讲内典纲要(大纲),我想两、三次就可以讲完,后面我就听你们讲给我听了。我们今天就到此地。
九七年早餐开示
人师世范
(4月7日)
今年五月间,我去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园门口看到有一块题词,上面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他们校长告诉我,这八个字是学校里面的教授们共同拟出来的,也确确实实将学校的精神表现无遗。北师大是全国最高的师资培训中心,这里面训练出来的将来都是全国各级学校的老师,所以他们提出「学为人师」,身体要作社会大众的榜样,「身为世范」,是世间的模范。我看到这八个字深受感动,而这八个字确实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八个字都包尽了,所以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里?实在是分不开的,可惜的是这些老师们没有读过佛经,所以我在他们学校里谈话就用这八个字作题目,将佛法介绍给大家。
佛菩萨、阿罗汉,这是印度梵文的音译,而它的意思确实相当中国人讲的圣人、贤人、君子,圣贤、君子是人不是神,同样的道理,佛菩萨、阿罗汉也是人不是神。凡人如何能够作圣作贤,佛在经典上比世间任何圣贤都讲得透彻,这是佛教育的殊胜处,佛教育伟大之处;佛说得非常之多,我们能够体会。
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皆是应机说法,所以法就没有定法,因时、因人、因处而宜,虽然说的不同,你仔细想想他的用意,是相同的。在佛法来说,用意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佛如此,在中国世法,孔子、孟子也是如此。凡夫怎样能够达到佛菩萨的境界,真正能在这一生当中进入圣贤人的俱乐部,佛法称之为「入流」,以佛法说,这是「知正觉」之流,你能入他们这一流(这一类),那你也就是佛菩萨了。
凡夫闻佛法,思惟佛法,理解佛法,修学佛法,而不能入流,原因在哪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去找原因,把这个原因找到,再将这个原因消除,我们就很顺利的入流,入佛菩萨之流。因素很多,对我们来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量的问题,我们修行不能成就,实在讲心量太小了。佛告诉我们,我们原本的心量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就像经上所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沙界」是比喻。世尊当年讲经,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所以说到数目字,佛常用恒河沙来做比喻。这个地方也是说明我们本来的心量,能包容恒河沙的诸佛剎土,而现在心量这么小,简直连一个人都不能容纳,这个问题严重了。世间谚语也常说「量大福大」,这是事实,量小的人哪里会有大福报?所以要怎样拓开我们的心量,成佛没有别的,无非是恢复本有的心量而已。
特别是做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比世界上任何种族、任何国家的人都幸运,也许大家听到我这句话不以为然,我们中国人过这种苦日子,跟世界任何地区比都不如,中国人有什么好处?中国人的好处是你自己不明白。现在外国人他们在生活上比我们优裕,比我们享受,表面上看好像是中国人比不上他,如果你要是看穿了,你才晓得中国人比他们高明太多了。你不能看表面,你要看到骨子里,他们今天有的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在人的一生当中,精神重于物质,精神生活是什么?真实智慧。外国人有科技的常识,没有真实的智慧,中国人有真实的智慧,可惜自己不能将它发扬光大,说实在的话,科技解决不了问题,只会给世间带来无尽的灾难,而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挽救这个世界。
表现中国人真实的智能,文字符号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独特的一种符号,充满了智能。几千年前,我们这些老祖宗们就想到如何将自己的智慧、经验传给后人,这是一个大问题,用什么方法来传递,即使千万年之后也不会误解,也不会误传,这就是大学问。所以这一些古圣先贤们发明了文字,也就是制作这许多的符号,用这个作工具来传递,而且发明了文言文,这是全世界所没有的,任何国家民族所没有的。
文言文是什么?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法。我们远古的老祖宗就明白了,言语会变的,会随着地域生起变化,会随着时代起变化。所以在欧洲古希腊的这些文字,他们也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留下来的这些典籍没有人能看得懂,极少数的考古学家也未必能正确的理解,所以在这一点,欧美的这些古圣先贤就比不上中国。所以中国的文言文了不起,他们知道,言语随你怎么变,我的文法不变,所以我们今天读《论语》,依旧像跟孔老夫子从前一样,这个当中没有隔阂,这个了不起,两千多年前的人写的文字我们现在能看得懂,能了解它的意思,你就晓得这种方法、技巧全世界找不到,我们要珍惜,不能把它丢掉,丢掉是对不起祖宗。所以这个不要不行,不能传递,几十年、几百年之后,言语一变的时候就不懂,就是文跟语是同走一条路就会产生这个毛病,就如同古希腊的这些典籍,他们语、文是一样的,所以几千年之后就没有人懂了。中国人把语、文分开,语言不管你怎么变,文不变,这一招很厉害,非常聪明的发明;文字是智能的符号。
刚才我们讲了心量,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人人都有个真心,都有个本性,我们老祖宗大概也懂得这个意思,说得不清楚就是,不像佛讲得那么清楚。心量怎么变小了?佛讲了,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心量变小了,变成凡夫了。在中国文字符号里面你们仔细去观察「思、想」,「思」是什么?思是分别,你看你心上画了许多界限,画了好多格子,那是分别。「想」是你心里头着了相,心里头本来没有相,本来没有界限,你把那个「田」(界限)拿掉,把那个「相」拿掉,就恢复到真心。中国文字是智能的符号,这外国文字里头没有,你不能不佩服我们中国老祖宗,身为中国人是全世界人最荣耀的,哪个国家民族能比得上中国人?我们今天麻烦,跟佛讲的一样的,佛教我们离开分别,就是「思」把「田」去掉;佛教我们离开执着,就是「想」把「相」去掉,就恢复真心,恢复你本来面目了。你若真正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他们的方法技巧,你才能真正热爱中国,你才会真正发心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利益这个世界的众生。我们将这些东西解释给外国人,外国人也非常惊奇,他也很喜欢,喜欢他就会学中文,对中国文字、文学就会产生兴趣。
从前的中国人跟这一代的中国人不一样,这一代的中国人很糟糕,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所以受这些苦难。以佛经翻译这桩事情来说,当年好不容易从印度将这些经典的梵文原本,经过多少艰苦运到中国来翻成中文,那么梵文原来的经典为什么不好好保存?为什么在中国梵文原文经典一部都找不到?我初学佛的时候,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
九七年早餐开示
未来道场
(4月8日)
昨天下午我去访问此地的两位长老,隆根法师跟妙灯法师,隆老是江苏泰州人,妙老祖籍是福建莆田,这两个地方的佛法在中国可以算是最兴盛的,丛林、寺院、道场在过去都很多,老法师提到这些事情也非常感叹。现在学佛的人没有从前那么多,对于佛法修学的热忱也不如五十年前,寺庙年久失修,我们看在眼里的确是非常的悲痛,恢复到从前那种盛况当然是不可能,因为时代不断的在变,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过去教化众生要*寺院庵堂,因为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捷,所以几个村庄里面就有一个庙,几个乡镇就会有一所或者两、三所大的寺庙,便利于大家修学。现在的社会整个改变了,由于交通的便捷,从新疆到福建,这在中国国内距离最远的了,现在的飞机大概六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纵然是坐火车,其它的交通工具,大概四、五天也可以到达,所以跟从前完全不一样。我在小的时候,我们家乡的人去朝九华,那时候走路去要走三天,我这次回去,从我家乡到九华三个小时,这是时代的变迁,换句话说,寺院不需要那么多了,现在要建道场。
早年,好像是九二年还是九三年,我第一次到北京拜访赵朴老,我就跟他谈到未来现代化的道场应当要怎样做,最理想的是模仿美国的大学城。美国有许多著名的大学,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城市,城市以学校为中心,其余一些商店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是大学城。佛教十个宗派,将来每个宗派建立一个城市,全世界要想来学这个法门的,都可以到这一个地方来学习,学华严宗的,华严宗建一个大学城,净土宗也建立一个大学城,这是必然的趋势,把解行都能够集中在一个地方。对于一般人的宣传决定是利用电视,现在的卫星传播,所以对全世界弘法只要一个小小的房间就够了,机器设备完全的时候,从卫星上立刻就传到全世界,就可以进入计算机网络。佛法永远是走在时代的尖端,佛法原本是指导世界的,要是说佛法落伍了,那这是大错特错,佛法怎么会落伍?六波罗蜜里讲「精进」,这些观念我们应当要有。
将来中国大陆这些大的寺院丛林恢复,这有纪念的价值,保存国家的文物古籍,使我们缅怀过去这一些祖师大德们弘传佛法艰辛、艰苦的事迹,使我们后人景仰,也可以作为观光旅游机会教育,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当时朴老告诉我,在现前有三百年历史的这一些寺院优先恢复,这个政策是正确的。说到观光旅游,确实在整个世界上来讲,中国是第一,你看一砖一瓦都可以讲到几千年的历史。到美国,美国只有两百年,听说我们要讲到一千年、两千年,他们都呆了,这么长的时间。
所以将来你们这一代建道场要像大学城,要像外国的退休村,他们的退休村规模不大,比大学城要差很远。我们这次在澳洲看一个退休村,最大的一个退休村的面积是一百个英亩,所以不算是很大的面积,这是讲老人退休的养老院一样,规模也算相当大了,但是道场的规模比这个要大得太多了,所以一定是以大学城来作为参考。将来诸位到国外去都可以多看看,多看看这些学校会启发我们的想法,将来我们在弘法利生上怎么个做法。
这样一个大道场里面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一个是佛学院,佛学院决定是专科的,十个宗派建十个道场,另外一个修行的,领众修行,解行相应,这个名称也都要现代化。所以今天即使在外国,佛教的道场还用「寺」,人家一看到「寺」就想到这是个宗教,这是迷信,这个字变成迷信的符号,给人印象不好。其实这个「寺」,今天懂得它的本意的人实在讲太少太少,佛家的道场为什么要用「寺」这个名称,我们在外面弘法对于这一桩事也要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现在一般人讲寺跟庙就联起来了,其实寺跟庙完全不相同,庙是祭祀鬼神的地方,寺是从前政府办公的机构,两回事。佛教是汉朝传到中国来的,汉明帝永平十年,这是正式由国家派使节迎请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公元六十七年。
汉朝的制度,君权跟相权是分开来的,虽然是专制,但是非常合理,就是有哪些机构直接是皇帝管的,哪些机构是宰相管的,宰相是皇帝任命的,但是他的权利很大,他管理国家的政治,像现在的国务院一样。但是从前外交是皇帝直接管的,现在外交是在国务院,以前皇帝管外交。皇帝底下的机构名称就叫寺,他底下有九个机关,我们今天讲的一级单位,直接归皇帝管,这九个机构都称作寺,归宰相管的这个底下的机构就称部,由此可知,寺跟部是一个意思。在汉朝的时候不称部长称尚书,像礼部,管教育的,就是现在讲的教育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管全国教育,他底下有两个助手:侍郎,左右两个侍郎,就是现在所讲的次长,现在也是两个次长,一个政务次长,一个常务次长,现在名称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桩事情。
皇帝下面管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卿,所以我们读古书,里面常讲三公九卿,九卿就是皇帝下面办事的九个单位的主管,称之为卿。三公的地位就高了,三公相当于现在所讲的资政,皇帝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向他们请教的,这大多数是元老来充任的。当时管外交的机构叫鸿胪寺,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鸿胪寺卿就等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摩腾、竺法兰从外国到中国来,到了中国之后由鸿胪寺(外交部)接待,来了之后跟中国朝野一接触就谈得很投机,在理念上彼此都能认同。中国在过去有儒家、道家、春秋诸子百家,汉武帝才建立了中国教育制度,汉武帝决定采取孔孟的学术作为中国教育的主流,他这个决定一直到清朝,所以儒家的思想主宰中国将近两千年多年。
谈了之后,谈得很投机,中国人就想把这两位法师留住,别让他回去。外交部是招待外宾,是临时的,总不能长住,那不象话,于是再成立一个机构,也称作寺,称寺就直接归皇帝管。后汉的首都在洛阳,所以在洛阳建一个寺,就叫白马寺,你从这里也看到中国人的人心厚道。白马虽然是畜生,驮经,驮佛像,从那么远驮到中国来,也不能把牠忘掉,所以这个寺的名字就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寺,直接归皇帝管的。实际上这就是佛陀教育部,这个机构专门管佛教育的,当时最重要的工作,一个是译经,另外就是解释佛经,就做这个工作,所以它是教育。于是从明帝以后,中国就搞成两个教育部,教育系统就搞成两个,这也很特殊,一个是皇帝管的佛教育。
佛教育我们今天可以称之为社会教育,另外一个礼部,宰相管的礼部就是传统的正规教育,一个传统学校教育,一个变成社会教育,但是这个社会教育是由皇帝来主持推行的,所以推展速度的面就比礼部要广大的多,所以没多久的时候就能普遍到全国。这一定要搞清楚,寺跟庙完全不相干,他是搞教育的,不是搞宗教的。至于佛寺里面供养的这些佛菩萨形像也绝对不是迷信,一般人对这个误解很深,不但把佛教看成宗教,还把佛教看成低级的宗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低级宗教叫多神教,佛教是多神教,什么都拜,这是完全误解,对于佛法一无所知,只看到表面,我们也不肯花一点时间向人解释,让社会对佛法有这么深的误会。
佛法里面这些造的像,诸佛菩萨的名号,我们看《佛名经》,里面就有一万两千多尊佛号,现在在台湾很流行,每年过农历年都拜万佛忏,拜万佛,热闹,他不晓得佛家用这一些名相(名词)、用这些艺术,完全是用来表法的。所以佛的名号、佛的形像代表性德,性德无量无边,一个名称没有法子包含。你要不相信,你看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成功的这些人物,多才多艺,名片一拿出来,头衔一大堆。你要这么多图像干什么?一个不就行?一个不能代表,佛法就是如此,它是代表性德,性德一个名称、一个形像不能代表,无量无边,那是自性,无量无边是一,就好像一大堆头衔原来是一个人。菩萨的名号、形像代表修德,性修不二,还是归了一。我们跟社会一些大众,特别跟这些外国人,对于佛法没有接触到的,有这个机缘一定要讲清楚。所以佛法是几千年前就进入艺术化的教学,艺术化是外国人最近这几十年才提出来的,佛教比他早得太多了。两、三千年之前佛教就提倡艺术教学,用音乐、美术、雕塑、建筑,所有一切都用它来表法,让我们看到、听到、接触到都有所启发,这是高等智慧,我们自己要理解,要清楚,随时随地都能够介绍给人。
我有一年,好像也是第一次到上海,去参观玉佛寺,真禅法师接待我,我们走进大门,他的天王殿不大,正好有两个旅游团在天王殿烧香,导游给他们介绍,我听了一听不大对劲。我旁边也有一些出家人,我就给这些出家人介绍,介绍这四大天王代表什么意思,那两个团都围着起来来听,机会教育。这当中供的弥勒菩萨肚皮那么大,笑咪咪的,他代表我们做人处事待人接物要包容,肚皮大是能包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要学他的大肚皮能包容,见到人要诚恳,要欢喜,笑面迎人,佛门提倡微笑运动,他们很容易听懂。旁边这四大天王代表护法,护我们自己,不是护寺庙。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你是什么身分,你应当尽什么样的义务,你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天天求进步,你不进步就落伍了。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要达到前面两个目标,教你要多看多听,增长你的见识、学问,你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它教我们这个东西,它是教学。你懂得的时候,不要说一句话,看看心里就明白了,就开悟了。
四天王手上拿的有道具,道具也是教学的,持国天王就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弹琵琶,这个是表法的,就是告诉你负责尽职,你要做到,要懂得中道,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所以用这个来代表。佛法讲中道,儒家讲中庸,它表这个意思。你弦紧了,它就断了、松了,不响了,一定要调到恰到好处,就是教你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恰到好处,它表这个意思。南方增长手上拿着剑,剑代表智慧。广目天王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蛇表变化,这个社会人事物变化多端;手上拿一个珠,不变的,一切变化当中你掌握到不变,你才能控制这个社会,你才能教化众生,表这个意思。北方天王拿着伞盖,现在防治污染,环保。观光客在听的时候,「这个有道理」。大好的机会教育,天天那么多观光的来,你就能把佛法带到全世界,没人干这个工作,我做导游是好导游。每一尊佛菩萨像、每一尊护法像都代表教育意义,在佛法里代表一部经论,代表一个法门,代表一种修学的方法,一种的果证,佛法哪有迷信!世界上任何学术、任何宗教不能跟我们比的,高度的艺术,高度的智慧。
希望你们努力,一定要把佛法发扬光大,拯救这个世界,将来这个世界是一家,这个观念一定要懂得,不能局限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土。信息发达,交通便捷,整个世界变成一家,要有这个观念,这就是我们要能包容,你的心量至少要包容这个世界,世界才有和平,每个人要是固执自己的地区,灾难还是没法子避免。所有一切冲突要用智慧化解,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真正达到共存共荣,佛陀教化众生的目标才算达到。所以人家排斥我们,敌视我们,我们不排斥人家,我们绝不敌视其它的宗教。
师兄辛苦了。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