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净土指导
南弟 - 2010-7-27 17:59:00
(林侠庵编述)

导师阿弥陀佛
△导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
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
谤正法。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
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往生极乐国土。

释迦世尊
△释迦世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
陀。今现在说法。又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
国土。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云。称我本师阿弥陀佛。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
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如来授手。摩顶告言。汝莫恐怖。来
生我国。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
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
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
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
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说。唐。法照大师。蒙文殊师利菩萨威神力。摄入五台圣境。照见
作礼。问诸修行要道。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多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
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
。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忆念。勿令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
不退转。语已。舒金色臂。摩照顶曰。汝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菩提。照受记矣
。欢喜作礼而退。

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说。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费力。默念易
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
则不防默持。或复昏沉。则不防高声。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
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
杂念自息矣。

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
一大纲宗。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
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
。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
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一心不乱
。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之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专持
四重律仪。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土归
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以上八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说。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
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
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
希得三四。
○凡人临终。须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
是称意之事。
○凡有疾病。但念无常。一心待死。嘱看病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
说眼前闲杂之话。若病重将终之际。不许有人哭泣。但同声念佛。待气尽方可举
哀。若得明解净行之人。频来策励。实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
○凡临睡时观西方胜境。或观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不得杂语杂想。亦不得求见
瑞相。但办专心。自有见时。或但称佛号而睡。行者专取一法。不得杂用。务在
久远行之。必于净土。功不唐捐也。

觉明妙行菩萨
△觉明妙行菩萨说。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当知此一句阿
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著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与佛法身
。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无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
心。方得名为执持佛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
○念佛不能一心者。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合乎声。念久自
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偈曰。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念佛预先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切。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
。心缘于声。声心相依。久久不失。则入忆念三昧。

紫柏大师
△紫柏大师说。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只在欢喜烦恼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
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
得。欢喜也动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
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抛在脑后矣。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能于憎爱
关头。不昧此一句阿弥陀佛。而现前日用。不能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者。我舌
根必然破烂。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灵验。过在于汝。与我无干。
○又问学者云。汝念佛常间断否。答。合眼睡时便忘记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
忘。如此念佛一万年也莫干。汝自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乃有出苦分
。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就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忏悔
。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三二十翻。自然大昏睡中。佛
即不断矣。

截流大师
△截流大师说。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
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
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
者也。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说。念佛用功。最妙之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
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
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
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
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
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
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
一心。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在眉毛上。心常念曰
。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尽虚
空界。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虽欲出
离。未由也已。
○念佛心不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
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
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
念自息矣。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
十句已。又从一句至十句。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掏珠。唯凭心记。若十
句直记为难。可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作两气念。念得清楚。记得
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从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道霈大师
△道霈大师说。念佛须信忆两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
须要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诸佛即
度。心常忆佛。口常称佛。心常敬佛。始名深信。
○念佛务使字字分明。句句相续。盖不分明即是昏。不相续即是散。一句佛号。
历历现前。久之自然成就念佛三昧也。

悟开大师
△悟开大师说。开眼念佛。心易散动。可闭目念。当念佛时。将心放空。提起佛
号。即念即听。即听即念。绵绵密密。行之久久。必有相应时也。但要字字从念
头上著实。句句从求生西方里出来。更有系念一法。在不念佛时。将念头常挂在
阿弥陀佛身上。心常清净。不动不摇便是得力处。

妙空大师
△妙空大师说。念佛之人。勿杂恶念。于必经之事。一过即舍。久之意地清净。
过事即有妙智观察。此乃念佛。转识成智之谓也。
○所谓随顺持名者。昏沉则经行持。散乱则端坐持。或跪或立或坐。皆随己便。
总使一句佛号不忘。此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
必有光明接引。往生西方。遂我往生之愿。若于病中。略一停念。则一切爱恋恐
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若病危时。但记取
阿弥陀佛四字。于心勿忘可也。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
百劫千生。所有错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
念为主。若一念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于心勿忘可也。

△净土杂咏
修途十万一毫端。何谓西方路渺漫。
佛境不从心外见。真容多在定中观。(古溪禅师)
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
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一元禅师)
千劫升沈事可嗟。须弥散骨乱如麻。
于今始觉知惭愧。泪眼晨昏只忆家。(莲侣居士)
最怕临终神识迷。舌根坚硬气难提。
若非平日心专一。那得资粮助往西。(西一居士)
静观深时落日斜。了知极乐路非赊。
十年浪子无归处。一念回光便是家。(兰台居士)
辗转因缘十二支。尘沙劫数了何时。
空王路下劝稽首。双泪潜流不自知。(乐园居士)^{(注:空王即}_{指阿弥陀佛)}
南弟 - 2010-7-27 17:59:00
称一弘名哭一声。声声哭向大慈尊。
此回若不归家去。六道何时得脱身。(恋西大师)
说著无常事事轻。饥餐渴饮懒经营。
一心不退思安养。万善同归忆永明。(楚石老人)
说著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梦东大师)
念念弥陀休背觉。心心极乐欲还乡。
何时得受清虚体。寿极河沙不可量。(省庵大师)
六时叩问黄金父。赤子飘零几日归。
话到轮回无尽处。相看不觉泪沾衣。(中峰国师)
暂居此地非吾土。遥忆西方是我家。
极乐人民无量寿。不将日月计年华。(实贤大师)
船上西来望故乡。宝华池上晚风凉。
飘零不耐归心切。一片轻旛挂夕阳。(明本禅师)
夜长易得还乡梦。岁暮难忘作客情。
十万亿程安养国。寸心耿耿挂长庚。(恩齐老人)
深宵倚槛窥残月。薄暮推窗望夕阳。
客路玲竮久漂泊。苦求佛力早还乡。(寸香斋主)
生死轮回望摄提。心酸彻腑痛沉迷。
回家不待莲花放。先送神归落日西。(昱山法师)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
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梵琦禅师)
日夜思归未得归。天涯客子梦魂飞。
觉来何处雁声过。望断故乡书信稀。(楚石老人)
白露秋分凉透窗。客途游子忆莲邦。
慈尊何日垂金臂。一片归心梦不忘。(昱山法师)
六道轮回佛悲怜。特开方便念佛门。
都摄六根净念继。命终生西是真言。(无名居士)
娑婆八苦实堪悲。修行念佛求出离。
愿我命终生极乐。喜能带业往生西。(无名居士)

论饬终念佛助生之重要
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念佛助生。关系至巨。盖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
。便堕轮回。故临终正念。为念佛人往生极乐最要关头。夫人临命终时。四大分
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之。况眷属不明利害。往往以世情而
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念佛助生之应早为提倡也。助念云者。即助往生之谓也。
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
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
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癈耳。即使平素不闻佛
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
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破坏正念。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
。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须知饬终念佛助人往生。
关系最大。我今为他人助念。则他日人亦为我助念可得互助之益。彼人因我助念
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缘故。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我得力。善莫大
焉。普愿大众同知此义。同依此行。同生极乐。同见弥陀。如是切祷也已。
林侠庵谨识
注: 林侠庵居士所编净土指导文中所节录之 弘一大师嘉言。因取得 弘一大
师讲稿原文。故另作一篇。排于最后。特此注明

***********************************************

人生之最后
释演音 弘一
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
起。日月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
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
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
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 演音记

第一章 绪言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非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
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时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身体悉皆放下。专一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专诚
。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一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
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冀病
愈。妄生忧怖。不但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已重时。可以不服
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
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早日既信净土
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日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
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
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
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
定生西。
第三章 临终时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
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健康时书写。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
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时。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更当加
剧。世有发愿往生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至不能往生者
。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瞋心。而牵入恶道者。如
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仅可卧床。勿求
好看。勉强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
左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瞻视。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
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
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
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及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
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
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击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
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
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
第四章 命终后一日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急为洗涤。必须经过八
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惟愿广劝同人。依此谨
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
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时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
。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
。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_{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
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著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
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犹如生人。
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
第五章 荐亡等事
七七日内欲延僧众荐亡。以念佛为主。若诵经拜忏焰口水陆等事。虽有不可思议
功德。然现今僧众视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实益。印光法师文钞中
屡斥诫之。谓其惟属场面。徒作虚套。若专念佛。则人人能念。最为切实。能获
莫大之利矣。
如请众僧念佛时。家族亦应随念。但女众宜在自室或布帐之内。免生讥议。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
利益。亦更因之增长。
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
七七以后。亦应常行追荐以尽孝思。莲池大师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
解脱。遂不举行耳。
第六章 劝发起临终助念会
此事最为切要。应于城乡各地。多多设立。饬终津梁中有详细章程。宜检阅之。

第七章 结语
残年将近。不久即是腊月三十。为一年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
。如何抵挡。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
资粮预备妥稳。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
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
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发愿文
三宝弟子某甲等。诚意倡印龙舒净土文。广宣流布。阐扬净土。 伏念我等从无
始来。迷本净心。随业流转。六道轮回。受苦无穷。虽得人身。去佛遥远。纵发
道心。或进或退。皆由无明薰习。不自觉知。任贪瞋痴。障戒定慧。虽知念佛。
资粮未具。西方胜境。难得现前。今我等发愿忏悔痛念世间诸有为法。虚妄不实
。深知苦空无常无我。不生贪著。慧眼开明。勤修净业。期得正信正愿正行。时
时具足。专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速获一心。于此法中。圆悟无量法门。圆证无
生法忍。圆转无碍**。圆度无边众生。

我等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1
查看完整版本: 净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