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吉林大安三圣庵 〗 » 卍 走进佛门 卍 » [建议]走入佛门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致读者:


    每一个走入佛门的人都会在心里有一种感恩,感恩自己遇到了佛法,遇到了三宝,从此,人生路上有了依靠,轮回路上不再迷茫,生命变得有意义,生活变得有希望。的确,这些都值得感恩和庆幸!但前提是要对佛法有正信,要有善知识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敢称自己是善知识,我们只是一些努力追求正法的平凡人,我们不忍心看到一些走入佛门的人,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而与正法失之交臂,我们也不忍心看到有些人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刊出一些走入佛门的常识知识,仅供初入佛门者参考,并热切期盼致力于弘扬正法者加入我门的行列,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个栏目办好,阿弥陀佛!!!

乡间小路 - 2010-7-27 18:12:00

随喜发心,阿弥陀佛[em14][em5][em5][em5]

水晶心 - 2010-7-27 18:12:00


497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皈依的真正意义


    皈依是走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义,以为自己皈依的是外在的佛、法、僧三宝,于是心向外求,到处求佛问法,并且坚固的执著这是我的师父,那不是我的师父,种种分别,种种计较,却不知道,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其实外在的三宝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对境,外在的三宝只是作为榜样,让我们依之如法而行的,我们真正要皈依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三宝,即皈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也就是说,从本以来,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只是由于最初的一念无明妄动,才导致三细六粗、五阴四大等相继而生,虚妄而有,我们现在皈依了三宝,就是要通过对三宝的正确归仰,以外在三宝为榜样,精进修行,从而回归自性本具的三宝,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浅谈佛门的几种供品


在寺庙或家中的佛案前,佛弟子都习惯以香花灯烛果等供品来供养佛菩萨,这些供品其实都具有教育意义,让我们时时生起警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供品的意义。


香,具有流播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等作用。佛弟子供香,取其以芬芳供佛,又香在燃烧时袅袅上升,可以传达信息,以求达到一种默契。上香一般以一柱或三柱为宜,但最重要的是懂得以心香供佛,以一颗虔诚的心,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而不是说香上的越多越好,或者迷信的去追求上头柱香,这就大错特错了。


是代表因。所谓“花开结子”,是结子的因。没有花开的过程,也就没有收获的结果。所以佛案前供花是提醒佛弟子要多种成佛的因,将来才有成佛的果。什么是成佛的因呢?一切自利利他的善行,都是成佛的因。有了代表因的的提醒,我们才会常常自勉自励,检讨自己的行为,向着成佛的目标前进。此外,也有人说供花可得相好庄严。总之这是一种因行。


灯,又叫灯明,即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意。《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菩萨,燃法明灯,以信为炷、慈悲为油,以念为器、功德为光,除灭三毒之暗。”这里蕴涵了“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化万年愈。”的深义。因此,人们也把灯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尤其佛弟子愿意点灯供佛,以取光明智慧之义。点灯的另一个意义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所以传统的寺庙依然燃油灯,当油在燃烧时,灯蕊也一直在发亮照明,是用来提醒学佛者应常抱着贡献自己,服务众生的牺牲精神。


烛,也具有与灯一样的功能。在古印度,常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供佛多用方便的蜡烛。佛殿燃烛,是将蜡烛插在精美的烛台上。

  果是代表结果。佛教最重视因果法则,万事万物不离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乃至一言一行一个念头,都有因果。所以看到鲜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希望有善果,就必种善因。佛教徒希望达到最高的果是什么呢?就是成就佛果。为了提醒自己要达到这个圆满的佛果,所以佛教徒把鲜果供在佛案。这个鲜果并不是送给佛菩萨吃,或者跟佛菩萨谈条件的。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把慈悲和爱的对象由自己转向他人,乃至一切有情众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他相换,这是激发慈悲心极为重要的方法。随时随地,我们都应尽量把自己放在受苦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别人着想:如果我是对方,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我们可以利用呼吸来修习这种自他相换的施受法。吸气时,观想吸入一切众生的苦难、恐惧和怨恨;呼气时,观想自己所有的爱心、功德和成就毫无保留的给予众生。
   自他相换的修行是对治我执、激发慈悲的良药。尤其是当我们生病时,这种修法非常有效。我们发愿承受众生所有的病苦,并将所有的幸福与安祥奉献给众生。寂天菩萨说:“如果修行人不能舍自己的快乐予众生,并代一切众生受苦的话,便没有开悟的希望了。”由此可见,要想开悟乃至成佛,仅有智慧是不够的,还须具足真实的慈悲心和广大的菩萨行。
   利用这种自他相换的修行,还可将贪、嗔、痴三毒转化成智慧功德。这是一种极为善巧和殊胜的修法。当我们贪欲炽盛时,  应立刻观想:愿自己的贪执能代换一切众生的贪业,并由此清净一切众生因贪业而产生的果报、  对于嗔恨和愚痴也可以同样观想。
   利用逆境修行,化逆缘为菩提道,对于激发慈悲心也非常重要。当我们遭受不幸和痛苦时,  不要被痛苦所淹没,要知道世上并不只是你在痛苦,你的痛苦并不一定比别人严重。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逆境与苦难非但不是坏事,还是转化烦恼、启发慈悲、成就智慧的难得机会:他甚至会用心感激苦难,说不定这是佛菩萨对我们的考验和加持呢,通过这种方式来净化我们的业障。如此,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而成了无价之宝。
   对一切众生心怀感激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或仇敌很难生起慈悲,这正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所谓罪恶之人并不是生来就是恶人,也不一定永远都是坏人。我们的慈悲可以启发他、帮助他、转化他。而且,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些众生自身也是受害者,他们在无明和烦恼的驱使下,不由自主的造下种种恶业,在轮回中枉受无尽痛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切地同情、关爱和慈悲吗?其实,给我们制造麻烦和痛苦的人,也是帮助我们修行积德的恩人,为我们提供了修习忍辱和慈悲的机会,我们实在应该感激才是。
   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任何众生都是我们慈悲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无法修行了。 《华严经》说得好: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  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众生以各种方式促使我们发起慈悲心,帮助我们发展迈向觉悟所必须的高贵品质。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卑贱的众生,或许他们就是诸佛菩萨为激发我们的悲心而示现。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对一切众生心怀感恩。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念佛不仅要做到都摄六根,还要融入念佛的情怀。持名念佛作为净土的特殊修持方法,在掌握了念佛音调特质之后,念佛时还应该充满一种情怀,体现阿弥陀佛的悲愿、智慧、功德,就是你念佛时要体现出阿弥陀佛的悲愿、智慧、功德。在《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说我们在念佛时要如子忆母,实际上他这句话的意思包括比较多的含意。如果要细讲起来,有好多层意思。那么我们现在讲他字面上的意思。比如游子在外思念慈母,又如我们看一个小孩,你把他带到超市或人流多的地方,突然他找不到他的母亲了,他那个哭声,他那个喊声,你能够体会出来,如子忆母的急切、焦虑、恐慌的感情。
       当你流落异乡,常年不能回家,思念母亲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当母亲思念自己儿女的时候,就是这种情怀!为什么大势至菩萨要用这个做比喻?他有特殊的含义啊。从字面上来讲,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还要有一种恐惧、悲悯、急切心。就是对堕入三恶道的恐惧,悲悯众生六道轮回的痛苦,急切往生极乐世界的急切心。从第二层涵义来讲,他就讲了自力和他力的作用,如果说仅靠自力不靠他力很难往生极乐世界,只靠他力的力量不靠自己也不行。当然我们如果更深一层讲的话,就是涉及到密法里一些内容,这里就不讲啦。那么,我们简单归纳起来,我们念佛要体现这么五个方面的情怀。
      第一是呼唤,念佛时就是不断呼唤阿弥陀佛,如游子流落外乡,呼唤慈母,急切期盼回到家乡,你要体现这个呼唤情怀. 第二要有感恩的心。我们学佛特别要懂得感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就是要报恩、感恩。那么我们今天能够听净土宗法门,能够学习,首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传了这个法门,所以要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是阿弥陀佛,他的极乐净土是我们往生之地,是由大愿和无数劫修持功德所化现;由于他的本愿力,我们很容易就能往生。所以你要感恩阿弥陀佛的本愿和功德,你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就该救我,本来就应该救我啊,要有一种感恩的心。第三你要感恩国家社会,没有好的国家社会环境,你没有办法学佛,文化大革命你要念佛的话就拉出去斗争啊,是不是要感恩。第四还要感恩你的父母,没有父母,没有你的人身,你能念佛吗?你变成了一条狗、一头猪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办法学啦。那么,在佛经里讲成佛的话,也要以娑婆世界,南詹部州的人身才能成佛。那你得到这个宝贵人身你要有感恩的心,感恩你无数劫积累了无数福报,你这一次能够得到圆满人身,人身难得啊!你要感恩你的父母给了你肉身,把你抚养长大,辛辛苦苦,把你抚养长大以后你能学佛,要感恩!第五感恩你师父和一切善知识,接引走进佛门给你增加信心,使你有机会能够信仰阿弥陀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要有这种感恩心,由于自己无始以来受轮回之苦,都没有出离轮回,经过修学净土法门,本着阿弥陀佛的大愿往生净土,所以感恩啊。
      第三就是要有向往心。念佛时要忆念无始劫以来自己所受轮回之苦,三界如火宅,无可安身之处,而强力求出离。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要升起强烈向往、急切投奔的心念。
      第四要体现慈悲心。念佛时,多忆念众生沉沦六道所受无穷诸苦。而众生都是无始以来自己的母亲,我们一定要生起这样的心,所有的众生,六道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母亲。因而升起慈悲心,发起无上菩提心。大家真正升起这个菩提心来。那么你首先就要认识所有的众生都是你的母亲。那么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曾是所有人的母亲,也做过所有人的父亲,也做为每一个人的儿女,并且不是只一世,所以互相之间要恩爱团结,相互帮助。你不要以为这一世你才有母亲,你上一世也有母亲,你就是变成猪啊狗啊畜生,你也有母亲,变成蚂蚁也有母亲啊。所以说凡是六道众生都曾经是你的母亲。每一寸土地,我们就在这个地方不知道生死了多少次,无数的母亲做过你的母亲。佛经上讲我们喝母亲的奶水如四大海水一般,并且把我所有母亲尸骨累积起来,如须弥山之高,所以说我们要认识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母亲,同时要认识母亲对自己的恩德。
那么,他们现在都在六道轮回受苦,苦不堪言,让你生起急切的愿力心,出离心,真真切切的升起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力。我们有些人之所以修行不努力,之所以不精进,就是没有真切认识到这个苦。
  愿众生都能念佛同生净土,脱离苦海,这就是大慈悲心,这就是菩提心。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一试吧,我们的方式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我们有些人修行是想要得证涅槃,然而这种欲求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不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地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在佛教中,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愿离开家去趣向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槃就是此空。人们听到这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槃,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建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们便不想听了。他们执著了“有”!但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而具有美丽的外观?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有着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呢?没有!但当我们说“长寿、美丽、幸福和健康”时,他们却真的非常高兴。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好了,这就够了。啊?想必已经晚了,我看你们有些人已经想困了。佛陀说过,去教导“沉睡”中的人们以佛法,但不要让人们睡着了。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若要心能宁,且将闲事了

  相传禅家云门宗有这样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偈说的是人们只要心头不存纤尘的“闲事”,那么,他的一年三百六十天,便日日是好日。

  说起“闲事”,在一般人看来,便是那些不关正经的事儿;然而,禅家所说的“闲事”,却是指人们由于分别知见所造成的种种心理障碍。人们凡遇一事,总摆脱不了是非、人我、利害等种种分别心理的束缚,由以上种种分别心理而派生出好与坏等不同心境来。因而禅者将去掉心头的“闲事”,作为自身修行的最关键的一着。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消除了人我、物我分别的心量去观照一年的三百六十天,甚至于每一刹那间的纷然万物,从而使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拂逆的事物,也变得遂心如意起来。以这样的心量参与审美,则无论是春花,还是秋月,无论是炎夏,抑或是寒冬,都将会显现出它们平等无差别美的本质来。

  一年四季之中,春花是那样的绚烂多彩,夏木是那样的荫天蔽日,秋果硕累而惹人怜爱,冬雪纷扬则洁净人心。我们若能以无人我、物我差别的心量去看待它们,则究竟会有哪一个季节不美呢?由此推广而说,人生历程也有四季之分,人们若心头无”闲事“,则处少年如春花烂漫,处青年如夏木繁茂,处壮年如金秋果硕,处老年如瑞雪着地而乐得其归宿。如此的人生方可谓无悔的人生,如果用禅家话来说,便是不虚此生了。若再从小处讲来,人生遇事总有顺逆之时,若能于得意时观照本无所得,于失意时领悟亦无所失,那么,他的一生则将时时是好时了。

  要而言之,好日与好时对于每个人来说,在本质上应当是等无差别的,而人们能否获得那种”好“的受用,那就得取决于他能否真正地除却心头的“闲事”了。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内 在 美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小孩看到美丽的花儿也会在小小的心灵中生起喜爱。但是,随着人类智力的提高,美也由外表而深入内在。一个人长得五官端正,仪表不俗,男人为英俊,女子则被称为美丽、漂亮。然而,这种外表的美虽能得到人家的喜悦,却不足以表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征;人类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德胜:人类的内在美就是内心的德性;德性是指他(她)的慈和、诚恳、谦虚、忍让、宽厚等等的品行。一个人光有外表美而缺少了这些德性的内在美,实在是美中不足。那么,如果具备了内在美,外表长得不美,他(她)虽然给人初步接触时的感觉不很喜爱,但是了解了他(她)的个性以后,仍然是可以得到人家的尊重的。    
  中国春秋时代,秦国有个聪明的人名叫阳子,有一次,阳子到宋国去,住在一间旅店里,这旅店的头家有两个太太,一个长得非常漂亮,另一个却生得很丑陋。漂亮的女子,人家都喜欢她、敬重她;而那些丑样的女人,人家总是不喜欢她、看轻她的;可这旅店头家的两个太太却恰恰相反,生得丑陋的太太,店里许多伙计很敬重她,而长得漂亮的太太,每个伙计反而轻视她,不喜欢跟她说话。   
  阳子看到这样,觉得很奇怪,就找旅店里的一个伙计问他道:“你们那个头家娘长得那么美,为什么你们不跟她说话?”男伙计说:“美有什么用?她因为容貌生得漂亮,就感到骄做,自己以为很了不起,什么人都不放在她的眼里;因为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讨厌她,日子久了,每个人都看不起她,不喜欢跟她说话了。”
  阳子听了觉得很有兴趣,再问他道:“那么,那个丑的呢?”
  “她呀,的确是个好人!”男伙计竖起大拇指说:“因为她的外貌不扬,起初我们有点讨厌她,后来看到她为人慈和、诚恳、谦虚、宽厚,处处照顾到人家,每个人都改变了观念,喜欢和她接近说话了;日子一久,我们只觉得她是一个好人,和蔼可亲,不知道她的丑陋在那里,因为这样,大家都敬重她。”
  “啊!原来是这样的。”阳子明白了。
  这则故事说明人的内在美实在是比外表美重要;如果你具备了内在美,即使你的外表不很美的,“还是能够得到人家的喜爱与敬重。”
  但是,在现实社会,大家都把外表美看得很重要,而忽略了人类德性的内在美;大家都讲究打扮、化妆,怎样把鼻子弄高,把眉睫毛弄长,想尽办法把脸儿美化,于是,美容业便应运而兴了。可是大家要知道,人的外表美是靠不住的。
  从前印度有个地方,很多人信仰文殊菩萨,想塑一尊文殊菩萨的像来拜,但是不知道文殊菩萨的相貌是怎么样的。后来有人建议说文殊菩萨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青年,相貌庄严,我们找个最英俊的青年做模样,塑一尊像来拜就可以了,大家都赞成;于是,有一位英俊的青年被选来做模特;像塑好,这位青年得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赏金,好像中了彩票一般,欢天喜地回去了。
  过了两三年,离那地方不远的另一个乡村,有一班人信夜叉鬼,他们说夜叉鬼是保护神,要塑一尊夜叉鬼的像来拜,也不知道夜叉鬼是什么样子,后来有人建议说夜叉鬼属于鬼类,鬼的样子一定是很丑的,我们可以从监牢里找个最丑的犯人,照样塑个像来拜就可以了,大家也都赞成;于是,从监牢里找一个最丑陋的犯人来做模样,塑夜叉鬼的像;像塑好了,主事的人也送一笔赏金给犯人,那里知道这个犯人看到了赏金,竟然大哭起来!大家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哭,犯人说:
  “两三年前,我是一位最英俊的青年,曾经被选为塑文殊菩萨像的模样,得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赏金;我有了钱,就整天寻花问柳,赌博喝酒,染到了一身坏习惯;到了那些钱用光了,谋生无能,只好去做小偷。俗语说上得山多终遇虎。有一次偷东西失手,被抓去坐监牢;在监牢里受尽折磨,昔日的英俊也就渐渐地丧失了,现在竟被你们选为夜叉鬼的模样。金钱害得我好苦呀!今天我看到赏金,便想起我的以前,使我感到懊悔,感到惭愧!”
妙修 - 2010-7-27 18:12:00

这样真好,功德无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em14][em14][em14]


[em4][em4][em4]


[em16][em16][em16]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议]走入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