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400,00]http://www.haikong.com/foyue/../fileupload/23xylf.wma[/MP]
佛陀制戒的意义
许多人往往错误地以为戒律是一种束缚,用一种烦恼的心来对待佛的戒律,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
其实,戒律是佛对我们无明众生一种最好的保护。佛经里面一再地强调:“戒住则法住。”戒律是如暗室明灯,如渡海船筏,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的纲常,是人迈向佛道的准则。持皈依戒可以保护我们避免三恶道,持五戒可以保护我们得到人身,持罗汉戒(解脱戒)可以保护我们脱离轮回,持菩萨戒可以保护我们圆成佛道,持三昧耶戒可以即身成就。
《四分律》卷一中,记载着佛陀制订戒律的缘起——
佛陀向舍利弗说道:“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舍利弗于是请佛陀制戒说戒。
佛陀以制戒因缘尚未具足,说:“如来未为诸比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又说:“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住持佛法的中心力量在僧团,欲求正法永存,当制戒律。佛陀所采用的方式,便是以“随犯随制”来制订戒律。也就是说律藏中的每一条戒,都是佛陀为了随顺当时的情况,依照当时的风俗民情,因时制宜,善巧制定的。佛陀成道后十二年间,仅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因为佛陀出世之初,弟子清净,不须别制禁戒。
十二年后,弟子中有不如法者,佛陀乃告诫:“不次不可这样,应制定这样的戒,以后不可再犯。”此后,次第随犯随制,就成了现在的戒律。例如《大智度论》卷二云:“忧波利(离)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尔时,须提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须提那是中印度毗舍离国迦兰陀村迦兰陀长者的儿子,曾于重阁讲堂听闻佛陀说法而出家,后因与其妇行不净,因而成为佛陀制戒的嚆矢。
佛陀在结戒之初,曾宣说制戒的十大利益:
1.摄取于僧:藉和合清净的僧团来摄受僧众。
2.僧欢喜:使僧团大众能和合相处。
3.令僧安乐:使修行梵行者能安住于佛法之中。
4.令未信者信:使未生信心的人生起信心。
5.已信者令增长: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
6.难调者令调顺:以戒法来调伏个性顽劣的众生。
7.惭愧者得安乐:因自觉而反省忏悔,立愿修正后,内心清净快乐。
8.断现在有漏: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断除现在烦恼。
9.断未来有漏:使僧众断除现在烦恼后,产生定力,能除未来世的烦恼。
10.正法得久住: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得以长存。
此十大利益,正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能够遵行戒法,便可增长信心,清净僧团,使正法久住。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戒,是成就无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三无漏学的基础。在《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佛陀告诫弟子们:“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意在于邪,终不得道。”
因此,佛弟子首先要皈依三宝,之后更进一步受持戒律。佛教的戒律可分为五戒、八关斋戒、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及菩萨戒等六种。依受戒的差别,将佛弟子分为七类,名为“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上述戒法中,五戒、八关斋戒及在家菩萨戒,属于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则是出家僧众依次奉守的戒条。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
浅谈三归依
说到佛门的戒律,首先还得从三归依开始说起,三归依是走进佛门的第一步,一个人只有归依了三宝,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否则,学佛学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佛学者,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人生的好处,却终得不到解脱生死的真实大利。这也就是说,处于三有轮回苦海中的有情,只有依靠三宝的救护,才有解脱的希望。正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惧,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归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亦无如之何。"所以,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佛法利益,首先必须归依三宝。
归依即归投依靠的意思,归依的境是佛法僧三宝,也就是说,三宝是可以归投依靠的地方,归依三宝,就可以得到三宝的护佑,不堕落恶道。
归依的具体内容是:归依佛,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自在天魔;归依法,从今以往,称法为师,更不归依外道典籍;归依僧,从今以往,称僧为师,更不归依外道邪众。从这段归依的内容可以看出,归依也属戒的范畴。因为戒有警戒的意思,而归依其实是发誓愿,既已发愿,就应遵守自己的誓言,时时警策自己,不可违背誓言,同时,三归依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等,皆依三归而发戒,故知三归亦属戒的范畴。
若就归依的境 ----- 三宝来说,有四种:1.化相三宝,即佛陀在世时,佛陀为佛宝,佛陀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为法宝,诸大声闻弟子为僧宝。2.住持三宝,即佛灭度后,佛像,经书和出家人。3.理体三宝,即众生本具的真如理体,自性本具三宝。4.一体三宝,即佛法僧三位一体,佛宝本身即具法僧二宝;法宝本身即具佛僧二宝;僧宝本身即具佛法二宝。
归依三宝一定要弄明白,我们归依的并不是外相上的三宝,外相上的三宝是给我们作榜样,引领我们进入佛门的,开发本有自性,归依自性本具的三宝,着才是我们归依的真正目的。千万不可以把这个理念搞错了,心相外求,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六组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讲地更透彻,归依三宝,就是归依觉正净等自性三宝,归依觉,觉而不迷;归依正,正而不邪;归依净,净而不染。
归依虽是学佛的第一步,但在受归依时仍要缘一切情非情发广大誓愿心,方得戒体,否则只是形式而已。
诸大经律中,赞叹归依功德的极多,如《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得安乐。” 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希有经校量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一切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三归功德多。” 《稀有校量功德经》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盘寂静的究竟乐...
归依又有三品不同:1.上品归依者,心冥一体,三宝诸戒,自然具足。2.中品归依者,持诵三宝名,或一佛名,久久不退,可成圣果。3.下品归依者,当食“五净肉,”不作屠,沽,魁脍,狱卒,妓女等恶业。邪恶之友莫往来,遇三斋月六斋日亦需禁止酒肉,五辛,如此行持,弥勒初会即得解脱。
三归的对象并无严格限制,六道众生皆可受持三归,佛教史上第一位受持三归的人是佛世时耶舍的父亲。
常住须凭戒力扶,莫将妄用恣贪图,
掌他三宝门中物,惜似双亲两眼珠。
暗里纵能机巧算,冥中自有鬼神诛,
丝毫若也无私取,免得来生作马驴。
——洞山禅师
若知我空,谁受谤者?若知无我,烦恼何生?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