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有约 - 2010-7-27 17:58:00
清 妙空大师
观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
固更罕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
亦难救度。老实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
妄想也。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
应毕即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
不可在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思念佛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
之。既以此身念佛,行住坐卧,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念佛一声,手
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於阿字上过珠,或于陀字上
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
振作精神,高声念佛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
杂念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
非自然罢遣也。若精神散失,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但收敛神明,低声细念,
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
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后动于舌,舌动而后返於心,
舌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
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或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
巧方便,无用动口出声,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
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
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或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或跪或立,乃至暂卧,
亦广作方便,随分持名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
要术。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
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
又生也。虽大小便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
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
应酬有时间断,断其言句,不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馀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念一
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一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务须绵
密接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
四恩,一朝无常到,将何抵对耶?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面对心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无
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
不落空,黑业亦能消灭。
凡一切喜庆乐境当前,当知此乐虚幻不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
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岂不快哉。凡
一切逆境当前,俱是威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只须顺受,可避则避之,可消则
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光所加,境缘即转。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
必来,故一分苦,即一分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
一想及,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
出,方是念佛真境。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
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物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
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名,能消冤厉。当
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
思议也。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於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于耳,身亦不
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
不觉其开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
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
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
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灵,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
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於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
勤习之。声者心声也,光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
声中而念佛,即安住於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心声
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
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
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不杂即止,止者定之机,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
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
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观,观者
慧之机,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
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
持佛戒以治身,持佛名以治心,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
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门关,跳出三
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
如救头燃。须知人既念佛,即当心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
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钜细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一事才毕,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
象也。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
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
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
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
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周流照天下,此如何妙觉圆明
哉。
凡难中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疠,而求佛呵护者,一
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
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
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临命终时,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
于心,不令忘失。左右奉侍之人,宜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
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迥,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
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
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为大师十二字念诀。愿从口念耳听入手,
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渐至心念心听,即已六根都摄。若至神
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单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秽处及大小便时,只宜
默念或心念,出声不恭敬。女人生产时,宜出声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
小,或致闭气受病也。
兰花有约 - 2010-7-27 17:58:00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护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
应毕则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
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於观察,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
方。
戒口业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任口头播弄。若一涉及,
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
当人自验诚不我欺。
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
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高声持名
若神智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
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
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
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只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
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碎,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
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
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
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
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
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
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
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
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迥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
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
以轮迥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他念,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
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虽至大小便时,女人
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
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只有一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馀十二时中,能念
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然哉!
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
面对感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
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
忙中持名
忙中持名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
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
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
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
四恩,一朝无常忽到,将何抵对耶?
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大半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
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
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
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法王使者,尊胜如何?
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
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
获利益,没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静细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静细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
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
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
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
以故?老实者,不於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
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
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
佛有十种利益也,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
期许之也。或曰:如其不应何如?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
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解释持名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惑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恶果,只须顺而
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
缘即转,无疑也。
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切苦,即一切恶也,不可诿于命运
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
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
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
无灵感,人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
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
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
其念宜何如恳切耶?
供养持名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时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
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
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请乩圆光,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
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
报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
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迥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
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
知此法。
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
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
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名,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
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心念心听持名
心忆而后动於舌,舌动而复返于心,如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
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
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
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
不觉其关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
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凡念佛时,
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
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
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
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
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
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不断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
佛者,即使日用应酬者,有时间断,然断其言句不能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
成片易矣!
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
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
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但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中一句亦
不住,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
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
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
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参
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
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
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
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关,跳出三
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
如救头燃。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自不念
耳!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即此一见已成
生死根本,纵学遍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
生西方亲观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
唐捐。若弘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
更复何疑?
不持而持持名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
之象也。
持而不持持名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
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
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逐昏沉,
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
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渥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
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
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
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
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
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
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有举不胜举也。(请参阅广慈法师编印之净土宗
法宝大藏全书五十巨册)或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结期持名
结期者,结七日为期也。若独自结期,可用干粮、水果、生姜、麻油四种为
食物,炉香、灯油、蒲团、坐椅、棉衣、风帽、净桶、草纸八种为用物,除十二
种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与人来往,畅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发心结
期者,则必延请护七师一位,严立条规,约束在前,一切起居欲食香花灯果,护
七师照应全备,则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见,不知修行利害
者,未可草率为之。
聚会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会者,务先束约而后开口,单念四字,一字一鱼用
小引磬专击阿字、陀字,不得参差错落反致纷心。
成就他人持名
或静处安置,或同结念期,或告以净土之事,或借以净土之书,或破其念佛
之疑,或坚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为胜矣!若于人临命终时,为之念佛,或
令病人记取阿弥陀佛四字,随忆随念,得见如来,使此人气尽往生,是成就其法
身慧命矣!
难中持名
凡难中有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厉,而求佛呵护者,
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
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则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
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梦中持名
愿力坚,功夫熟,画既绵密,夜间亦然,则梦中自能念佛,此往生之兆也,
当调和精进,勿退勿狂。
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
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於病中略一停想,则一切爱恋、恐怖、
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觉
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声啊耶,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病
愈谓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弥陀佛,今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
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临命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
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
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迥,皆一
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
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
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
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迥种
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即当念佛慈心,
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巨细功德,迥
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兰花有约 - 2010-7-27 17:58:00
附:莲池大师净土疑辩
或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
相,不明理性?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子之所疑,当
下冰释。昔人於此递互阐扬,不一而足。
如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
此数语尤万世不易之定论也。
故大势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普贤菩萨入华严不思议
解脱,而曰愿命终时生安乐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宜应
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此皆人所常闻习知,那得尚执偏见。
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岂复更有七宝世界?则亦将谓善
心即是天堂,岂复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岂复更有刀剑镬汤?愚痴心即
是畜生,岂复更有披毛戴角等耶?又尔喜谈理性,厌说事相,都缘要显我是高流,
怕人说我不通理性。
噫!若真是理性洞明,便知事外无理,相外无性。本自交彻,何须定要舍事
求理,离相觅性。
况土分四种,汝谓只有寂光土,更无实报庄严等土乎哉?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
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中作住
止否?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瞰否,还肯入邱冢,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还
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
於斯数者,欢喜安隐,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
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未忘,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
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於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
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
如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虑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虑忍力未固,
不能於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受后有;虑后有既在,
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
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
汝今参禅念佛,不妨随便一门深入,但忌认锄作金,得少为足,便以管窥小
解,恣意妄谈,非诋净土,喻如痴狂之子,骂斥父母,父母慈怜,虽不加责,其
如天理之不容,王法之必戮何?可惧也夫!可悲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