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转帖]黄念祖老居士专集 净 宗 心 要
菁莲 - 2010-7-27 17:58:00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经》称大经。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本。所以我们就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天天念诵的经。

(二)阿弥陀经宗要

  《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得最好,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遵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出去旅行要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带干粮那更是粮了。信、愿、行这三个是三种不可少的资粮。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不信吗?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信,但是蕅益大师在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信是六信,刚才我说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头跟事相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要信理。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这样子。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认得事相,不认得都是金。金就是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所以理体,这个本体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东西,但是金子没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是方的?不一定。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灭,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虚空尽未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外还要信自,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殊胜法益的。密宗殊胜之处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禅宗说什么是佛?“清潭对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现出来,就是自己啊。《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这跟禅宗和密宗完会是一味的。所以信他还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做恶事吗?那他这个人就变了。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够。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那不就决定成佛吗?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信。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不能相信这个殊胜的因果。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还没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一点去增加嘛。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发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三)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胜,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唐朝有个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二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 恼无尽誓愿断”,这就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一齐斩断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证”。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勉强来说,实际这个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强来说:一切法皆如幻梦。这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内容如聋如盲。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这和《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么。你把这个臭皮囊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还都是如梦如幻呀!所以一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阿罗汉没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应知是非有非无,事理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着了有了。破你这个有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着在空上了,那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胜高妙也就在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你着有着空都是背离了本体,都落在二上。空是对有说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门”了。《维摩诘经》就是讲的不二法门。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二上打转,这离成就很远啦。先应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所以言说无非是指月的标,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颐和园,路上有块指路牌上写颐和园,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会找到园子,但许多人以为牌子所在之处就是颐和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又例如室内有灯我指一指,并说这就是灯,我这么一指,一伸手,你认为这个手是灯。现在人们错就错在这儿,尤其是学者。这是灯,我的话没错啊!这个是灯,他不知道顺着我手所指去看灯,他认为我这个手是灯。离言,言也不是不要,经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执着,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这个指路牌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的行处没有路了。所以禅宗之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到这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火灭灰寒之后,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颗热豆。从这样的悟解发起广大心。从这个地方出发,这样来发心。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但仍是断烦恼修善法,这才是中道。有人听到烦恼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断烦恼了,烦恼与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吗?吃烤鸭与霉面包一样吗?如不能一样,还是要修善法断烦恼,虽然是修善法断烦恼,而烦恼善法平等。对于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能度所度之心。《金刚经》上说:“我应该如是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意思。我愿终日度生,而终日没有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的念头。所以布施讲三轮体空,我把一万美金送给这位朋友,内不见能给美金之我,外不见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见这一万美金,就称为三轮体空。我们布施供养修一切福都应该体会这三轮体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万万倍、一万亿倍、一亿亿倍,就可以无限大。因为你一执着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哪!诸佛穷劫演说,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维摩诘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过常有困难,例如父母不答应也是不行。你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个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样的功德。《维摩诘经》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已经具足了,你不再欠少什么。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要抓住这个根本哪!一切具足。还有《毗婆沙论》(注①)中说:“此法门是诸佛之父。”此法门即是发菩提心,这是一切佛的父亲。“诸佛之母。”看见没有,诸佛完全是从发菩提心生出来的。又说:“是诸佛之眼。”诸佛要普度,要能照见一切,什么是眼呢?菩提心是眼。“是无生法忍之母。”我们都是花开见佛入无生,见了阿弥陀佛,花开见佛了,入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母亲是什么?是发菩提心。你在花开时为什么证无生,因为你曾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啊!无边哪!赞叹发菩提心的殊胜啊!佛的父佛的母。花开见佛入无生,这是无生之母。再有《大般若经》(注②)里头说:“如以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谁都中。这就是说,你发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绝对中的。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底下讲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所以人们往往是舍本求末。最根本的东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经典《菩提心义》(注③):“菩提之心,成佛之本。”这个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是大事因缘,佛出现于世是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大事因缘没有再超过发菩提心了。底下更说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智慧。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得解脱,恢复本有的法身,都全凭般若妙慧。欲求佛慧就须“通达菩提心”。通达了菩提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这个身中得证大觉果位。禅宗是即心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关键在于彻底通达菩提心。但现在所遗憾的,不管是显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寻枝摘叶者多,着重根本者少。《菩提心论》(注④)还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这个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证出现。”所以这相当于开悟啊,开大圆满解,大圆满见,然后契入大圆满。这就跟禅宗一样啊!五祖跟六祖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学法没有什么好处。“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师。”你就是佛,衣钵就给他了。一个没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钵,这是千古第一奇事。所以当时庙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钵让一个庙里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追呀。这不是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为一切导师”是觉他,自觉则“一切导之归本”。所发的心不是向外驰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达本。本者,本源,本觉。如珠发光(发心)还照珠体(是归本)。《净修捷要》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合本觉就不离觉悟。再者,“本”就是密严国土。密严佛土即是极乐世界。净宗有“先送心归极乐”之说。这话是指虽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栖极乐,自己心神不离彼土。这是初步解释,进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与极乐常寂光土相应,自身当下便是法身大士。所以你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圆满成办。这是圆顿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极殊胜的功德。纵是不能理解,一经于耳根,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为都是金刚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种佛的因。佛是觉悟,觉什么?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苍蝇蚂蚁也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执着,就不能出现,成了凡夫。怪谁呢?只怪自己。
  前面讲了发心的殊胜功德,若问不发怎样呢?可从两面说《涅槃经》,佛在涅槃时说:“虽信别相”(对于差别的能信)“不信一体无差别相。”(不信自性是一切一体,本无差别之相)。这叫做“信不具。”现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己根据《涅槃经》的话考虑考虑,信不信这个一体无差别的本体!若不具足,经中说: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这话分量很重。因为信不具足,你虽然认真持戒,不杀生不饮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仍不具足。“虽有多闻亦不具足。”你虽听得很多,但对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还说:“无菩提心,三归五戒亦不成就。”这就说到根上了。三归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惭愧了。所以我们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顺理菩提心。为什么三归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义你不明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这个根本。否则没有归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说顺理菩提心比较深刻。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引用昙鸾大师《论注》(注⑤)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求声闻缘觉,不是想生天,想有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要发愿做佛的心。“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为什么要成佛?要度众生。怎么度众生?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摄受众生到有佛的国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枝。”小鸟刚会飞离开树枝不行。没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为乐故愿生,必当不得生也。”不是为了普度一切,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够幸福,学法但求一切吉祥,没有苦恼,不但今生这辈子要好,我死了下辈子还要好,整个是个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极乐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称为声闻缘觉者,是指断惑的程度,若论发心,都是发了大乘心。《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二乘种性的声闻缘觉不能往生。所以净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浅了。
  大经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即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这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为我们缚地凡失,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来了阿弥陀如来的万德。直接了当不可思议。净宗妙用可从蕅益《要解》中摘录两句:“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从这里开始,渐渐垢净功纯,暗合道妙,达于理持。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觉超凡成圣,成了佛心。咱们开始就这么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福建有一个八十多岁老太太,她几十年吃素念佛,临终一直八天不吃饭,端坐念佛,死后还是端坐,搭扣都不乱,还很庄严。八十多岁了。她从事持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趋向理持。你念时,世间事都不贪恋,万缘就放下了。心中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念单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无所住。《金刚经》宗要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不断不灭就是生心。这无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萨才做得到的事,但是凡夫老实念佛,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不住万缘,生心不息,你就等于地上菩萨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持咒也如此)。从事持到理持,于是这个事持的凡夫之心,就当下成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当。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再有《观佛三昧经》打个殊胜譬喻,一个穷人偷了王子的金瓶子,这是宝贝。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树。追赶者把树弄倒了,穷人掉下来。可是这个时候,他把金瓶这个宝贝吞下去,他终于摔死了,后来身体都坏了,可是那个瓶子还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吓跑了。这是个佛说的譬喻。佛又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坏。就跟这穷人吃这宝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坏烂了,这宝贝金瓶还在心中放光,还把蛇都吓跑了。所以你这念佛者应知心中老有这句佛号就是心印不坏。心印者,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法。传法,传的是什么?传的是心。怎么给你印证?是拿心来印证。印就是印鉴,你这印鉴对了,人家银行就付款。印鉴不对,你本人的钱从银行取不出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是《观佛三昧经》的经文。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禅、密、净土有很多相通之处。

(四)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这样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佛者觉也。魔是什么?魔是魔恼。魔者恼也。魔是恼乱,让你烦恼。佛就叫你觉悟,佛是觉者。所以你觉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觉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见佛。生了烦恼,你在恼害人,或者被人恼害,那样的时候就是着了魔了。)虚老又开示:“刚才佛七道场有很多人就坐着不动。不管谁来还是念佛,这些人都见佛了。”“那几位来磕头接我的你们接到了什么?虚耗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大家都尽量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那岂不是因为我而恼乱了你们的大事呀,你们在念佛,我来,你们就不安心,出来接我。是我干扰了你们,也就是你们把我推到魔的旁边去了。”这真是极殊胜的开示,许多学佛的人都颠倒了,怎样才是尊敬三宝,怎样才是如法修持,怎样才能免于自欺欺人。再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刚才说自信,要信自心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内,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遍满一切处,不但阿弥陀佛在你心内,没有一个佛不在你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而赞在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这同当年释尊升天为母说法后回到人间,呵责来迎的比丘尼,而赞不来迎接的须菩提,如同一辙。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现为转轮圣王,于是排在迎佛队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个看见佛,佛一见便责备她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说“想早见佛”。佛说“你没有看见我,倒是须菩提第一个看见我”,这天须菩提在林间静坐,动了一念,今日世尊回来是否去接?继而想到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无来去,何须迎送。就继续静坐。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心心相印,一味无差。从此公案的启示,什么叫做见佛,如何才能见佛,都不必再问了。
  同时对于净宗也是极宝贵的开示,大力宣示,“念佛贵在一心”。佛来魔来一切不管,只要老实专念,前后相继。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颠倒,毁法)。赞叹继续持念不动之人为“念佛见佛”。净宗警语“念佛时即见佛时”,可见虚老的话,正是当代禅宗第一大德对净宗的宝贵印证。或有人说:你错会了,虚老的重点在“不动”而不在念佛。我说:念佛的重点正在“不动”。净念相继,正是“如如不动”。
  末后补足所引净宗妙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作为本文结语。

一九九一年岁在辛未春整理于北京莲舍
菁莲 - 2010-7-27 17:58:00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黄念祖老居士述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二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夏会本·第十三·光明无量愿》
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三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魏译·第十五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五·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七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魏译·第十八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夏会本·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净土法门,《阿弥陀经》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更把"难信"上头加一个"极"字,这是一个"极难信法"。我们很多人轻视净土宗。实际上虽然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人人也会念。然而能了解净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彻底明白。《无量寿经》是净土的第一部经,所以十分重要。善导大师有两句极重要的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到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就只是为了一件事情:唯独要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来的誓愿大海。佛菩萨都是大愿,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但是我们天天唱赞阿弥陀大愿王,因为阿弥陀佛大愿是一切大愿中的王。佛教说话要求符合真实情况的,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不能随意称赞或贬低,这都是谤法的。所以善导大师所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是真诚从大光明藏中流出的实语。古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日本净土宗称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是善导大师,第三代是日本人。中国其它的人都不在内。善导大师在净土宗非常重要。大师在长安的时候,长安城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念佛啊!弘化的力量就这么大。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广演八教,教外还有单传之心法。一代时教,浩若烟海,怎么善导大师说世尊是"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确是超越众生情见之说,现在参证日本净宗名著《无量寿经甄解》,可以帮助我们接受善导大师的无上开示。
  《甄解》认为一般经论若与《华严》相比,那么《华严》是实教,其它是权教。若《华严》与《无量寿经》相比,那么《无量寿经》是实,《华严》是权。若《无量寿经》与四十八愿相比,那么四十八愿是实,余处是权。由此可见只有四十八愿,弥陀本愿之海,才是世尊唯独要说的唯一真实之法。
  《甄解》接着讲,四十八愿若与善导大师所尊的其中五愿相比,则五愿是真,若十念必生愿与其它四愿相比,那么只有第十八愿是最真实之法。《甄解》所说可从《弥陀要解》得到证明。《要解》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证明善导大师这两句无上开示。
  所以我们根据善导大师指导,要学习弥陀本愿海,要学善导大师的这回十八愿里头所选的五真实愿。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中心,也就是整个佛教的真实核心。这五愿就是:"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十方称名",和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八愿正是真实中的真实,核心当中的核心。凡具信愿者念十句弥陀名号,必得往生。称名功德超情离见。正如《要解》所示:"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功德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时代,《大经》尚无善本,大师弘经以魏译为主兼采余译,现先师夏莲老会本,已被公认为本经善本,所以文中专采会本经文,至于魏译之五愿则与会本对照并列文前。)

(一)"定成正觉"愿
  古德说:"四十八愿,全显法身。"又说:"一一誓愿为众生故。"现合起来说,就是弥陀每一条愿文,都是为众生究竟成佛。彻底体现弥陀的大智大悲大愿。显法身是大智,因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一心救度,愿愿为众生是大悲。彻底求度普遍救度是大愿。所以弥陀号为大愿之王。这一条愿文就是愿求:凡往生极乐之人,无论过去劫中有无深重宿业,一律都绝对成佛。
  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成正觉就是决定成佛。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大家在迷,就不觉了。在这不觉之中忽然起了一念要趋向觉悟,这是始觉。始觉若跟本觉相合,就最后达到究竟觉了。这是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三个都圆满就成佛。愿名"定成正觉"。就是说凡是往生的人决定全部都成佛。至于愿文:"我作佛时"。这个"我"就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因地发愿的自称。当时他是国王,见了那时的佛,世间自在王如来,他觉得佛法殊胜,王位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看,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是舍弃王位。如果有人对世间地位、名誉、金钱都舍不掉呀!这就没有真正的学佛。国王出家法号叫做法藏,这个"我"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称。法藏比丘发誓愿说,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众生,生我国者"。不管是什么众生,所有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牲也可以往生。鬼很愚痴,其中恶劣的是恶鬼恶神等等。动物中螺 蛤极愚痴,终日躲在壳中睡眠,不见天日,这些众生都能往生成佛。就如同一位医师能医不治之症。这就是净土宗特殊之处。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一定都成佛。都可以不离极乐国土就成佛。"众生生我国者"。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国土,现在已经成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自然"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分别,身意诸根,自然寂静,决定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大涅槃。现在有很多人也肯为众生办个工厂,给众生找个工作,或兴办种种慈善事业,但这都是不彻底的,暂时的救度,不能给众生彻底的,永久的利益呀!将来他又堕落了,又是在地狱中火山、刀山、火柱里头过日子。只有真正彻底觉悟,这才是彻底的度脱。
  至于什么是分别?又如何远离分别?分别,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分别心太重了。我们要去分别它,这个对呀!不对呀!好呀!坏呀!善呀!恶呀!邪呀!正呀等等,都叫分别。这个茶杯美不美?好不好?贵重不贵重?我喜欢不喜欢也都是分别。这种分别有真实意义吗?究实而论毫无意义,只是虚妄。所以叫做虚妄分别。本来一切是本无分别的,可是偏要去分别,所以叫虚妄分别。所有我们的一切分别心皆是虚妄。如同我们到故宫的珍宝馆,看见金的盘、金的佛像、金的宝塔等等的这一切,你要是从这些表面形象来看,就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这就有种种的差别。其实你如果认识本体,就知道所见的盘、佛像、塔这些相,只要在炉子里一化,就全没有了。所有这些都是同样的东西,就是金子。可见一切分别之相,皆因虚妄之心。所以要断分别惑,要断这个惑,就依靠无分别智。所以《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一切都没有两样。我们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所以愿文中"远离分别"。就是说往生后自然舍除虚妄的分别,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至于还没有往生的佛教徒,也应知分别是虚妄,而趋向于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跟众生也无差别,我们自己心与佛无差别,和众生无差别。消除减少这些分别,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
  "诸根寂静"。"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寂"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患难叫做"静"。众生终日在危难苦恼之中,八苦交煎,忧患无尽。忧愁这个,忧愁那个,患得患失,没有的想得,得了又怕没有了。彻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静。没有烦恼,没有苦患称为寂静。这是浅说,深说,寂静就是涅槃的本体,或者叫做理体。我们世尊的圣号是释迦牟尼。"牟尼"翻成寂默。《仁王经合疏》把"牟尼"解释为寂默,即身口意三业都寂默之义。《理趣释》的解释"牟尼"是身口意寂静。所以"牟尼"就是寂默,寂默的意思。没有烦恼,没有苦患,安然如如而不妄动。往生到极乐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由于"寂静"是"涅槃"的本体,所以就"决定成等正觉"("等正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证大涅槃","大涅槃"跟阿罗汉的涅槃不同。"大涅槃"也是佛果的名称。翻成圆寂。现在和尚去世也称圆寂。其实圆寂两字的含义很深。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叫做圆。这就一切德无不具备了。妙绝相累,体穷真性叫做寂。一些事相不能有累于你了,而能穷究本体契合真性了。简说就是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圆寂就是大涅槃的涵义。大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不同之处:大乘涅槃,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佛证到涅槃,三德圆满。阿罗汉只有解脱德。他解脱了,不入生死了,三界拦不住他了,但他不明般若未证法身。大乘涅槃具"常乐我净"。阿罗汉呢?他只有常乐净,不认识这个妙明真心的真我。所以大乘佛教徒,你要说他是阿罗汉是贬意词。在这两种生死里头,阿罗汉是出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从回小向大到成佛,这五十几个位次,一步一步的变易。佛是极果不再变易,了二种生死。佛是具足一切身,一切智,现无量身智,度脱众生。阿罗汉涅槃是灰身灭智。所以小乘和大乘两种涅槃不一样。
  这条愿文是凡往生极乐国者决定成佛,证大涅槃。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为所有众生都生到极乐。佛并不是要拉一部分群众,增加自己的势力,将来选举的时候多张选票。他只是念念为众生,为大家成佛呀!是为了我们在座的,和全法界的所有这些人。要把大家都接到极乐世界,让大家成佛。是为我们!
(二)"光明无量"愿
  "光明无量"是第十三愿,全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底下还有"触光安乐"愿:"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显出阿弥陀佛这些誓愿都是为众生。日本的望西师说得很好。普照十方。十方者,东西南北加上四个角就是八方,再加上和下,称为十方。十方就是一切处。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日本的望西师解释说,虚空是无边的(现在天文学用最大的望远镜发现从未发现过一个星体,离咱们地球是一百四十亿光年,也就是说它的光,要传到我们这里,光要走的时间是一百四十亿年。咱们现在看见它的光是一百四十亿年前的事,光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光是走一年要走多远,这叫一个光年。它离咱们一百四十亿个光年。这还是现在的科学所能观察到的,已经是这么大了。那观察不到的还不知有多远。现在科学都承认宇宙的大是没有边的)。十方无边,十方的国土也无边。所以众生也无边。佛菩萨的大悲心也就无边了。因为大悲心无边,也就要光明无边。因为光明可以为众生作佛事。光明无边,所以摄取众生的利益也就无边。扼要来说:为了利益无边,所以光明无边。利益是给众生的利益。佛为什么要无量光?是要给众生无量的利益。这个解释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常说:佛教徒应是利他,不是老考虑自己。有的佛教徒只是想: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有事许个愿,求求佛,念念佛,念念观音菩萨,死后要往生。不但今生活得很好,死了也要找个好地方,比别人好。彻头彻尾的为个人打算。昙鸾大师说:这种为个人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极乐都是发大乘心的人。
  佛光"绝胜诸佛",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绝对胜过一切佛,大经里讲了诸佛的光明不同,是因为他发愿时候不一样。各人发了不同的愿,成佛的时候实现他的愿,于是光明就不同了。阿弥陀在发愿的时候,最初的出发点就要胜过诸佛国土。本经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因弥陀有绝胜诸佛国土之愿,所以成佛后"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下愿中还提到遇着光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在《无量寿经》后头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这些烦恼垢污就消灭了,善念就生出来了。而且就是在三途极苦的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众生在三途极苦之处,地狱之中,如果见到这个光明,当时受罪的情形马上就停止了,而且命终之后,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要无量光,光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妙用,可是我们现在遇没遇呀?不能说我没有看见就说佛光没有照到,不能这么理解,你肉眼虽然没有见,焉知你没有接到佛光?我觉得我们都是在佛光摄受之中,所以今天能够相会一堂,研究弥陀大愿。面前摆一部电视机,电台正在广播。电视机没接电源,电台广播的信息,充满在你这里,你不能察觉。你插上电源按了电钮,跟你所要的台不一致收不到,调不好也收不到,实际讯息已全在这儿,稍稍一调,马上声音图像都来了吗!电台的节目本来在这里嘛!不是调的时候再把它请来。你要换一个台,一按键,第二个频道就来了。前头的就没有了。这说明一切频道,一切的电波,一切信息都在当处,哪个也没有短少。但你不把频道选对了,就无法接收。同样的问题,佛的光明就在这儿,就遍照我们身心。你所不能感觉者,就是你没有调得相契。弥陀大愿光明无量,普照十方,摄受一切众生,给予安乐,令生极乐,佛光无量,利生之益无量。
(三)"寿命无量"愿
  "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此是夏会本之愿文,至于魏译则分为佛寿命无量与国中天人寿命无量两愿,会本则摄二而为一,善导大师五真实愿,则专摄佛寿无量愿。前为无量光,此为无量寿,日本名著《甄解》认为这两愿是"真实报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法身所流现的大悲与智慧方便的根本)。接着《甄解》就说明以上两句话,它说:"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佛的寿命无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中,没有穷尽,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间,给众生作依靠)。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光明无量所以遍满十方虚空,随光普施佛的功德与妙用,摄化众生,没有穷尽)。故为大悲方便之本,报身之宏德也。故知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所以日本有位澄宪法师说:"佛寿命无量,这是化道的至德。众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归。"
  澄宪法师又说:"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寿命如果有量,就有一天要死呀!这像个什么?像一个好的玉杯子,非常好,非常美,玉质非常好,雕刻也极精,就是没有底。"玉杯无底",没有用,废物。所以日本大德望西说:"极乐世界诸乐根本只在此愿。"寿命无量。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根本原因。打个比方说:投考大学,有的学校需要六百分以上,一般学生考不上。但有个大学二百分就能考取,这个学校不但取分低,并且考进来之后,没有退学开除等等。个个都成功,个个都是博士,个个都成为爱因斯坦。这个学校太殊胜了。现用来譬喻极乐世界,往生很容易,中间没有退转,寿命无量决定成佛。大家要知道这是弥陀大愿给我们的恩德。我们一直不成就,不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进进退退,所以进一退九,好不容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再说寿命,能让我再活七十年,我就很乐观了。过去七十多年日积月累修持、闻法,不断改正错误,到今天也不容易。如果再有个七十年,又可有进步,又可做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了。极乐世界之殊胜,一个是不退,再一个是寿命无量。你想一个人老进步而且老活着,你不成佛成什么?你不成佛不可能呀!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王。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常说你们修什么都可以呀!我从来不劝人放弃他所修的本门,另换一个。但是我常劝:不管你修什么,你要求生极乐世界,拿你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愿入弥陀大愿之海,要在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说一句很大胆的话:"绝无希望。"
(四)"诸佛称叹"愿
  "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一切佛刹之中,诸佛不共同称叹我的名字,说我的功德,说我的国土好;不能作到这样,我不取正觉。所以这个愿我们要很好的体会。决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闻名于天下,要成为佛教的大学者,要成为佛教的大德,我的徒众要遍天下,全世界都闻我之名。看起来好像跟弥陀这个愿很接近,其实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一点必须知道。想成为佛学家,成为佛教的大法师的心,往往是夹杂着名闻利养的心,求供养,求得名望,正是个名闻利养的心。阿弥陀佛这个心,是个利他的心。跟第十八愿连起来,我们现在说,我们今天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全因弥陀所发"诸佛称叹"这个愿。阿罗汉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极乐世界距我们十万亿佛土,多少万亿个光年,那么远的事情,众生怎么能知道,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事情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谁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跤摔着,哎呀,阿弥陀佛!他就阿弥陀佛念出来了。谁都知道有阿弥陀佛。咱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有几个人知道?本土的释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这不是偶然之事,这是由于弥陀的本愿。"诸佛称叹",所以十方闻名。十方闻名,所以十方的众生求往生。你看,《阿弥陀经》各方佛都吐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受如是法门,求生净土。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也一样,也吐广长舌相,遍覆我们这个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告诉我们。因此我们才能闻阿弥陀佛的名字。所以净土法门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阿弥陀经》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称赞。过去称赞,现在也正在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
  至于《魏译》中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日本《会疏》说:诸佛赞叹,称我名者,包括三个意思。(一)是十方的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这个名号。(二)诸佛也称赞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也称赞我们说,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众生,大家在念佛,或在家中或在寺中,或单修或共修,在那念阿弥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诸佛称赞之列。(三)十方佛也都称赞他自己,因为十方的佛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都由念佛三昧而成佛。
(五)"十念必生"愿
  "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四十八愿中唯此五愿推为真实,在此五愿中又以此第十八愿最为真实。可见此愿实为真实当中的真实,核心里面的核心,实是两土导师的心髓,乃无上大悲心的具体显现,无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至心"。在《观经》第十六观教令众生称念弥陀圣号,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两经都是指出"至心"。可见重要。"至心"就是至诚的心。《金光明经》注解:"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实际,这叫做至心,至诚的心。到底怎么叫至诚之心?罗什大师的譬喻最好,所以就是大德呀!大师指示什么叫至心:有人在野地里,忽然间碰到强盗了,冤家债主,仇人相遇,他们就拿着弓箭刀枪追赶索命。这个人赶紧逃跑,若被追上就没命了,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条河,我到河边上,我是脱衣服过河,我还是就这么过呀!我要是穿着衣裳游泳不便,我不好过呀!要是脱了衣裳,费时间呀!他们抓住怎么办?这个时候心中所想只是怎么过河!这时还会想:我银行存款怎么办?家里还有什么事要吩咐?全没有了。就是怎么过河!心里没想任何其它的念头,这就叫"至心"。这我们容易体会。你听到佛的名字,你就这样一条心的信受欢喜,就是"至心信乐"。你念佛就是这样一条心,一个心眼儿的这样念,就是"至心"念佛。
  愿文中"至心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愿意。所以这两字显示了信愿很重要。有的人光重视持名,不重视信愿,这是非常不够的。截流大师讲正信。《弥陀要解》讲六信。《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错了,但可惜还不圆满。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三件事情像一个香炉三条腿。有人说我信,我也愿意去,就是不念,那是两条腿的香炉,站不住的。另一种,我就知道念,我也愿意去,真正什么叫六信?什么叫事?什么叫理?还有自佛与他佛?什么因果都不能信。信这条腿就短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富贵,就造业,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做结三世冤。所以我们不但信事上的报佛与化佛,还应信理体的法身佛,不但信极乐的他佛,还应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以信愿持名之因,决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因为作的善事,他可以又生长枝叶,结出果实,而且牢固不能拔,所以称为善根。所有我这一切的六度万行种种善根,我都是一念一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纯正相继的心念来回向,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趋向。例如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就是回转只求自觉的功德,发起趋求大乘的心,这就是回向。也就是回转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趋向于自己的誓愿。《往生论注》说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给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大家常念:"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话要是至心念去,就有无量功德。因为:把你的功德,施给无量众生,同生极乐国,不是只为自己,这个心是可以往生的。
  "愿生我国"。"愿生我国"明白指出了三资粮中的"愿"字,在"至心信乐"已暗指,这句是明指。"信乐"明指了"信",现再明指"愿"字。所以说第十八愿是大愿核心,因它明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可往生。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弥陀要解》代佛传语,"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你有没有信愿,若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要解》接着说:若无信愿,纵然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无往生之理。盼学净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你这念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念。"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的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出来了。这是易行道。"至心信乐, 十念往生"就是体现这易行道。为什么要易行?弥陀的大愿嘛!你说我要救众生叫你解脱而是一个很难的方法,谁都办不到的,有这个方法和没这个方法有什么分别,谁都办不到。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到哇!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的,识。看也看的,识。说也说的,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的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念佛就是三资粮中的"行",有人会问为什么临终十念甚至一念,这样微小的"行",就能取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的殊胜妙果呢?这就是持名法门无上殊胜不可思议之处。也就是弥陀为什么尊称为大愿王之处;也就是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之处;也就是第十八愿成为五真实愿,四十八愿为一代圣教的核心之处。这愿之名为"十念必生"。"必"是决定之义。这就因为这句名号是弥陀历劫以来无量无边万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万德,名即万德。众生持名,弥陀万德全入众生介尔心中,由于弥陀万德,庄严了念佛人的自心,于是自心顿具弥陀的万德。拙著《大经解》云:"名号即实德。"正是此义。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极圆极顿不容疑议。《弥陀要解》:"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足证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当老实念去。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诽谤正法就不能往生了。这里多了一个罪名,有人又设问:另外有一个人,他不是五逆,单是谤法,能不能生啊?古德回答:"这个人生不了。"五逆十恶他不谤正法能生。这人谤正法,不五逆十恶不能生,为什么?谤法的罪重于五逆十恶,很多人不知道。有的人就喜欢随便说说,他以为他很高兴,很满意,随便说,他不知道他是造了一个极大的业呀!随便批评,随便说呀!这都是做了于法不利的事情,原因就在这儿。为什么他五逆十恶?他敢于做这样的坏事?就是他不明佛法,他要真信了佛法,知道有因果,有报应,天天念《地藏经》,真相信了,他敢杀父杀母啊?就因为不明白佛法,所以不相信因果,不杀白不杀,不贪污白不贪污。他就这个思想。他做坏事就因为他不明正法。可见正法重要。你诽谤了正法,那就有很多人会变成五逆十恶了。所以罪很重。以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想解脱,求觉悟,寻求正法才能出烦恼生死的苦海,登清净解脱的觉岸。这须正法来做舟船,可是有人把船破坏了,或者无船可渡,或者中途漏水沉没,断人慧命,没有罪比这个更重了。对于如来传给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诽谤,必须痛自忏悔。也有的是无意的,由于自己理解的不够,任意发挥,于是"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善导大师选出上述五愿为弥陀愿海的核心,真是顶门具金刚正眼,剖露了两土导师的心髓。定成正觉愿。这是弥陀愿海之本。导师唯一的心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顿歇狂心,朗然觉醒,恢复本有的觉位,也就是成佛。一切法不离因缘,所度众生从有缘往生极乐国土的开始,所以本愿指出"生我国者,……证大涅槃"。
  于是引出无量光寿两愿。普度众生,唯靠佛陀。生极乐者,赖佛教化,芸芸众生,赖佛摄受,生死流中,赖佛慈航。但未来不可穷尽,赖佛救度的众生也不可穷尽,所以弥陀的寿命不能穷尽。未来时间无量,众生无量,所以佛寿无量。佛放妙光摄受众生,加持众生,十方虚空不可限量,其中众生无有限量,大悲不舍众生故,所以弥陀光明无量。
  无量光、无量寿只因真纯一念利生之心,自然流现了。古德说:弥陀无量光寿,只为一切众生同臻无量光寿。确是如此。
  愿文中"生我国者"这就指出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简称极乐净土)。要依止弥陀成佛的人,须先往生净土。于是四十八愿所庄严成就的国土,种种清净光明,种种美妙安乐,种种赏心快意,种种演唱法音,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没有退缘,一切增上,所有国中人民也都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极乐国土这样殊胜,怎么才能去呢?这就成为全部大愿的关键。关键是什么呢?
  这就是"十念必生"愿。但当深具信愿,只要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愿一齐都活了。这是大愿之心,圣教的眼。如果没有这条易行之愿,其余之愿,再广大,再殊胜,也都是虚愿,甚至是狂愿。众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徒增惆怅。
  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所以果觉的究竟处只在彻底救度众生的"方便"。如能给予众生以究竟(彻底)方便的办法,使他们得度,这才是究竟的成就。现在持名念佛往生极乐的法门,横出三界,成为一切法门中的易行道。这就是究竟的方便。
  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为了普作饶益,所以再加一条"诸佛称叹"愿。十方如来各放广长舌相,宣说弥陀世尊极乐国土种种功德,劝令众生求生净土。于是十方众生才能闻名得度,同生西方净土。我们身在娑婆,与极乐相距十万亿佛土,我们能闻弥陀名号,能求生净土,正是由此"诸佛称叹"愿之力,所以释迦导师"唯说弥陀本愿海"。
  善导大师选以上五愿为真实愿。"真实"二字恰与《大乘无量寿经》三真实(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之利)不谋而合。"定成正觉"愿,正由众生个个本来是佛,歇即菩提,定成本觉,此愿所开示者,"真实之际"也。
  以无量光寿摄取教化众生,以种种殊胜方便,增益极乐国人善根,永离退转,唯是增上,皆由于弥陀真实之慧。
  "十念必生"愿正显"真实之利"。具缚凡夫,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至仅有十念,就可往生极乐国土,永离恶趣,证三不退,位齐一生补处菩萨,决定成佛。所得利益,超胜一切,故为无上殊胜究竟真实之利。乃真实究竟的方便,故此愿为真实中的真实。
  文末敬申一偈,普祝

愿解如来真实意 愿得弥陀真实利
普愿早生真实慧 速证究竟真实际

一九九一年春于妙云禅室
菁莲 - 2010-7-27 17:58:00
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善导大师是我国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国净土宗同尊的大祖师。大师得十方如来之心髓,作无量世界人天之眼目。依止《无量寿经》,独赞持名念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身弘道,恩德无极。超世希有,万古同钦。日本净宗称大师为“高祖”,“吾家”,“宗家”等,并有尊奉弥陀为净宗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日法然上人为三祖者,法然上人赞大师之《观经疏》说:“此疏是弥陀传说,此文是弥陀亲讲。”上人并赞大师是“弥陀愿王之垂迹”。日亲鸾上人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我国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是以中日净宗先德,对于大师莫不俯首归心崇敬景仰。承恩众生,则顶礼膜拜,永劫依止。

  大师为什么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呢?只因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出家后,初依《观经》修观,已成深妙。但二九岁时(贞观十五年,公元六九一年)于玄中寺,蒙道绰大师授予《无量寿经》。顿如贫子归家,全承富业。衣底明珠,照用无穷。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而详陈弥陀本愿之金文,唯此《无量寿经》,于是力弘经中十念必生之大愿。一心持佛名号,诚笃精进,如救头燃。如《新修传》说:“入堂则胡跪合掌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甚至寒冷亦须流汗。”又《往生传》说大师念佛“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口中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之。”

  大师的《观经疏》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又于《观念法门》中,为使弥陀第十八愿文义明确,乃将愿文写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按魏译经文中原作“十念”。“念”字则有想念、忆念、参念,或为观念等义。今写作“十声”,则只含“称念佛名”之义,不容更作别解。所以日法然上人说:“须将此文常唱于口,浮于心,遇于眠。此文是四十八愿的眼、肝、神。”我国善导以后莲宗诸祖,亦皆同遵此旨,首宏持名念佛。

  又《新修传》说大师:“出即为人说净土法。”《往生传》说:“续至京师,激发四众弟子,无问贵贱。”《往生传》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又《往生西方略传》说:“三年后,长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满。”可见大师弘化之盛,冠绝古今。

  夫念佛法门为易行道,优于余法。故称捷径。但念佛有四:一实相念。二观想念。三观像念。四持名念。持名念佛,更为简易精深,直截了当,契理契机,万修万去。故持名一法称为径中之径。《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无量寿经》说:“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经》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可见净土三经,同赞持名念佛。又此法门,乃十方如来所同赞。千经万论所共指。或问六字片言,为什么有如是无量功德?此一问题,实难酬对!因此一句名号,乃如来自证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我一个凡夫,何足语此。只能略综显密教典,禅宗公案,一抒盲人摸象之见。

  净宗之妙,首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即是如来大觉圆圆果海,以此果海,作我因地修行之因。从果起修,所修即果。性修不二,因果同时。直截根源,千了百当。不历阶梯,非因造作。至圆至顿,不可思议。所以《弥陀要解》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也。又近代太虚法师于所著《佛教宗要论》中,归纳印中日三国大乘佛法为教理行果四门。(一)教门:以言教为宗。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等宗属之。(二)理门:唯显真理不假言说,以心为宗。临济、曹洞等宗属之。(三)行门:注重行持。律宗、莲宗(指偏重自力实修之净土宗)属之。(四)果门:依佛果福智圆满之身土,加持自之身土。密宗、净土真宗等宗属之。净土真宗乃日僧亲鸾上人所倡。此宗所凭,唯一个“信”字。纯依他力。唯以佛果功德为依。与密宗相类。太虚法师分净土为行与果二门,实则我国之净宗正派的承传正是果门。如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是谓往生关键,全凭信愿。往生后品位之高下,则由持名之深浅。日净土真宗之说,即全在其中。先师夏莲老常说:“净宗是密教显说。”今承其旨。

  又密净不二之说,曾屡闻于密教大德。例如宁玛派诺那祖师曰:“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成佛最稳最速之法莫过于明白自心与弥陀大法。”又如先师噶居派大德贡噶呼图克图曾亲示笔者:“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即身成佛。”又如莲华精舍金刚阿阇黎则以往生极乐作为全体信徒之共愿。至于东密,如日古德兴教大师曾说:“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华藏名异一处。”又于《阿弥陀秘释》中说:“天竺称阿弥陀,唐翻无量寿、无量光等(中略)。一者无量寿,法身如来居法界宫,不生不灭。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二者无量光,法身如来妙观察智光,遍照无量众生,无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中略)。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珠像。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又释阿弥陀之梵字(阿弥陀)说:“(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弥)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又(阿)字佛部义。(弥)字莲花部义。(陀)字金刚部义。又(阿)字空义,(弥)字假有义,(陀)字中道义等等。又于《阿字观》中说:“(阿)字是诸字之母(中略)。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中略)。(阿弥陀)之宝号,胜于诸法者,则此(阿)字之故也。”

  兴教大师之说,不但深明密净不二之义,且将持名一法中果觉因心之旨,剖露无余。洪名中一个阿字,即是平等不生之本心,亦是一切真言与一切诸佛之母。故知持名,是称性而修,非余法所能及。又密教所以能即身成佛者,在使行者之身口意三业顿同如来之三密。唯三密齐修,乃上根利智所能行。东密大德,圆融无碍,即一即三。故云一密相应,亦必成佛。如兴教大师所说:“唯诵一明一字成佛,唯相应必定即身成佛故。”净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语密。但能一念相应,即是一密相应。亦必即身成就。可见净宗,即是果门,乃密教之显说也。

  上明密净不二。其实禅净、禅密都是不二。如兴教大师引《观经》说:“‘是心是佛’,本来一体,更不可求。‘是心作佛’,迷却(却者除也)智显,即身成佛。”夫不二,于兹益显。又“是心是佛”即马祖之“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亦即宗下之“真参实悟”。请问禅净二宗,又有何别?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能作佛者,是本妙明心。所作之佛,即此本心,别无他物。故知能作所作,能念所念,囫囵是个妙明真心。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如蕅益大师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以即佛即心故,“念念佛”即是念念心。大师此论,精彻无比。

  至于直显禅净不二者,莫过《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可见持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因为此禅,不待参究,当念即是。不论迷悟,全体现前。故先师夏老有诗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古德也常说念佛之人,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又如临济禅师常说的“孤明历历”。念佛人万缘放下,一念单提,这就是“孤”。清清楚楚,净念相继,便是“明历历”。又“孤”即是《金刚般若经》的“无住”。“明历历”即是“生心”。故持名即是无住生心。又如有僧名慧超,问法眼说:“如何是佛?”答曰:“汝名慧超。”这等于说“你就是佛”。又如僧问洞山:“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且道这两则公案与“一句佛号是什么?”“念佛之人是谁?”是同是别?“麻三斤”尚且是佛。所念之佛与能念之人焉能不是!又如《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二字,宜深着眼。盖谓不从外得,自然圆现也。所以蕅益大师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元中峰国师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

  又这一句佛号,如蕅益大师说:“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可见天台的圆顿三观,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具德,一真法界,都在其中。

  如上所说,表明持名法门的“契理”,因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念所念,能生所生,一一皆是实相的正印。但此法门之卓绝,更在于它的契机。机者,指根机与时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广应群机。《大毗卢遮那经》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太虚法师解释说:“须知方便之义,全在利乐众生,故可称为大乘之究竟。”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但能临终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可见摄机至广。又但得往生,便横出三界,圆净四土,圆证不退,位齐补处,即与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并肩。故知此真是方便中之方便,究竟中之究竟。

  又持名一法,最契时机。盖此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因持名之法,随时随地可行。不须入山潜修,闭关宴坐。于有益世间之事,仍可进行。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皆可往生。所以说“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又大乘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因持名念佛,最为方便。故于当前人民,亦应随缘利乐。现居国土,正好一并庄严。可见净业行人乃“不离佛法而行世法”。足证持名法门契合时机无能过者。

  粗知持名殊胜,弥感善导大师宏赞恩深。大师说:“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念佛何以最亲?蕅益大师说得好:“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普愿具信之士,永遵大师遗教,持念阿弥陀佛,同入不可思议果海。

 

(本文旧名“善导大师与持名念佛”,曾刊于
《法音》杂志第75期,兹经修改充实,收入本录,改用今名)
菁莲 - 2010-7-27 17:58:00
《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弥显本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

(一九九○年十月宣读于日本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

(1)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国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2)五种原译苦无善本。《无量寿经》如是殊胜,而中国古德注释此经者,唯隋净影、唐嘉祥两家。千余年来读诵者希。实因此经存世之五种原译瑕瑜互见,彼此差别甚大。此经东来极早,自汉迄宋,可考之译本共十二种。(七种佚失,名单见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现存者为①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②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译),③无量寿经(魏译),④无量寿如来会(唐译),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五者之中魏译流通较广。而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则认为唐译最佳。但各译皆有缺陷,例举于下:
①汉译,有贤者名为“大瘦短”,比丘尼名为“生时侍者头痛”。魏译谓极乐“地辄开裂”。是皆译者笔拙之处。②十念必生乃阿弥陀大愿之核心,汉吴两译均未彰明。③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大愿,于魏译愿文未显。④唐宋两译文义较优,但于五恶痛烧之宏文,竟告阙如。且各译之间差异极大,例如弥陀大愿,汉吴古译为二十四愿,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宋译则为二十六愿。彼此相异有如此者。是以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3)校会之本。宋王日休居士悲五原译无善本,使圣教度生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彰”。乃取汉吴魏宋四译,会集成经,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一出,举世流通。但王本颇多舛误。莲池大师谓为“抄前着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窃按王本之病有三:①抄前着后,抄引经文于前,自选文句于后。既是会集旧译,焉可杜撰经文。②魏译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而王本唯中辈发菩提心,下辈不发(此不但杜撰,并乖圆音),上辈则未曾谈及。故谓“去取未尽,高下失次”。③五译中唐译文义俱精,王氏所会独缺此译(王本为本经第六种)。
第七种。彭绍升居士为宏此经,乃取魏译而删节之,仍名无量寿经。较原译简炼。但只是节本,未能救王氏之失。
第八种。清咸丰中魏承贯居士,备取五译,会成一册,嗣定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辞精简,包举纲宗,八种相较,实居魁首。但可憾者,魏氏虽力求字句皆有来历,以救王本之过,而未能尽免。例如:①魏氏谓往生中“无有胎生”。而魏唐宋三译皆曰“有胎生者”。②魏氏以“生时痛……是为五痛五烧”数句,概括魏译数千言,魏本之文并无来历。③魏氏谓极乐宫殿“或依宝树而住”,亦各译所无。④魏氏谓法灭之时,“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非本经原文。是以魏本仍未完善。

(4)胜缘成熟,善本兴世。先师夏莲居老居士,力踵前贤,誓成善本。掩关数载,稿经十易。文句精义,悉本原译,而流畅自然,浑若天成。会本稿成,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本一出,风行寰宇。四众弟子,获睹善本,欢欣鼓舞,不可名状。赞扬读诵,讲播印刷者,风起云涌。加拿大、美国现七处成立净宗学会,台湾、新加坡,亦皆成立。于此善本修习宏扬,现能背诵全经者日益增多,闻经获益者不可胜计。本经印行已超卅余万部。录音带亦流行海外。台湾新印之《净土五经读本》即以夏会本为无量寿经读本,余八种列为附本。本经光明,方兴未艾。
夏会本广撷众妙,圆显圣心,大开如来秘藏,顿显慈尊妙心,《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法界,备显会本之中。禅密妙谛悉寓此经之内。一切含灵因此得度,当来经灭,唯此独留。可见善本兴世实为大事因缘。

(5)事理无碍法界。会本中佛答弥陀成佛时处,文曰:“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见宋译)。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上文中无有来去生灭,亦非过现未来,所显者理体也,有极乐,有弥陀者,事相也。揽理成事,因事显理,体用齐彰,从容中道。正显理事无碍之旨。
又会本采魏译之“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复采宋译中“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经中具三真实,成为一经纲宗。亦即一代时教之教眼。真实之际乃真如实相之本际,故为理体。真实之慧者,从本体流现之妙智,如珠生光。相也。真实之利,乃本体之大用,亦即一切众生所获究竟坚固之实惠也。又此三真实,正如涅槃三德,(伊)字三点,非一非三,不纵不横。真实之际,法身德也;真实之慧,般若德也;真实之利,解脱德也。由真实之体流出真实之慧,令一切众生普得究竟解脱真实之利。是以极乐国土一花一香,悉皆法身妙智之流现,时时处处,法音宣流,妙音普闻,若有见闻,悉皆增上。九品万类,一生彼土,永不退转,决定成佛。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妙用。事理圆融一切无碍。

(6)事事无碍法界。 事理无碍法界乃大乘经论所同宣,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所独显。华严宗立十玄门以表事事无碍。今此会本一如《华严》同具十玄。可证本经正是《华严》之中本。今依《探玄记》次第,引据经文以表本经十玄。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表一法成,一切法同时具足圆满显现。今此经中泉池功德品:“其水一一随众生意(见宋译)。”只是一水,而能同时满足一切众生意。于一法中同时具足圆满无碍。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今经“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见魏译),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见宋译)。”极乐一树是狭,十方佛土是广。无限广大之境,现于一狭之中,正表广狭自在。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曰:“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室多灯,一灯之光可遍全室,余灯之光亦遍全室,并皆在此一灯光内。彼此相容各各皆然。本经中“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无量宝香成彼土一物,是多法
入一法。香遍十方,是一法遍多法。皆一多相容之旨。 、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大疏》曰:“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本经中,“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见唐译)。”一音声中具种种众生所愿闻。彼此不离,相即自在。
(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曰:“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经中赞如来曰:“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见宋译)。”佛光是显,日月火珠是隐,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两者俱成。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此表极微之中可含无量诸法,同时涌现。本经极乐国中莲花,“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莲之一光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实至微细。但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表极广大。于极微中安容诸佛,同时涌现。
(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因陀罗网乃帝释天宫之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大疏》曰:“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如上所引经文,极乐有无数莲,一一花放难数光,一一光现难数佛。经中复云:“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一一之佛,其国中各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重重无尽。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大疏》曰:“立像竖臂,触目皆道。”一尘一毛,扬眉瞬目,皆显全体法界。经中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三者无生法忍。”见树得证无生,全显托事显法之妙。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会中菩萨“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见唐译)。”一念多劫,正表延促同时。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大疏》曰:“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随举一法,则余一切法趋之而为伴。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今此经中“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见唐译)。”净心念佛一声,便具往生,定成正觉之无量功德,可见六度万行,三藏十二部,禅门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功德法,皆趋一句名号之中。彻显六字洪名,圆具万德。又弥陀因地于发四十八愿后颂曰:“一切皆成佛。”正如《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依正主伴,无非法身。有情无情,悉是如来。此一句子,顿开诸佛秘藏,吐露三藏心髓。道破宗门玄旨,直显无上密意。一真法界,圆明具德,事事无碍十玄之旨,贯彻全经。

(7)禅净不二。持名秘要:“自念自听,自呼自应。”点出“自”字。净宗正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显“心”字。本经极乐国人“自然无为……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见汉译)。”“一旦”者,蓦地触着碰着。“开”者,开解。“达”者,达本。“明”者,明心。“彻”者,彻悟。以上经文,正显《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自得心开”。亦即禅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观佛三昧经》:“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常照)。”《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盖万缘放下,即“无所住”;一念单提,正是“生其心”。但当老实念佛,自然暗合道妙。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句句是金刚般若,念念显妙明本心。故云:“念佛即是自心现。”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又“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禅净不二,因果同时,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8)密净不二。称名何异持咒,大日即是弥陀,净宗正是密教显说,根本并无二致。此中密意因善本而弥显。例如会中菩萨皆“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见唐译)。”表来会之诸方菩萨,咸得受位灌顶,并普教十方菩萨亦作密教金刚上师。恒常宏修无边密宗相应诸法。又如泉池功德品,“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其中有“甘露灌顶受位声(见唐译)”。极乐国中泉池交流,周遍其国。水波声中,有甘露灌顶与灌顶受位妙法音声。波声即是佛声。佛声所宣正是彼土会众之愿乐欲闻。泉池遍国,故宣扬灌顶受位之法音,亦周遍其国。
又密净两宗同为他力派与果教门。经中第十八愿为十念必生。第二十愿为临终接引。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人,愿文曰:“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本经小本《阿弥陀经》之唐译本,谓临终佛迎时“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表凡夫往生全凭佛迎加佑,乃能念佛往生。全凭佛力,故称他力门。又十念必生,使带业凡夫,横出三界,径登不退者,实因此句佛号正是阿弥陀如来之果觉。亦即东密所判第十住心之秘密庄严心。东密兴教大师曰:“从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今以此无上殊胜之如来果觉,作为具缚凡夫因地之心,乃使因心顿同果觉,因果同时,性修不二,果教妙法,极圆极顿。

(9)法灭尽时,独留此经。 本经之首,佛告阿难,一切含灵皆因此经而得度脱。经末复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盖以本经正是:真实之际所显示,真实智慧之流现。乃能真实普利众生也。善导大师曰:“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可见善本庆成,正契如来兴世之大事因缘。现此善本正如旭日初升,光明渐盛于寰宇,当来经灭,此经仍如灯塔,划破长夜于末世。善本出现,今正是时。见闻宏赞,莫不获益。两土导师,恩德无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黄念祖老居士专集 净 宗 心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