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专修论坛 〗 » 卍 净土专区 卍 » [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八章:实相念佛(念佛三昧)>
一剪梅 - 2010-7-27 17:58:00
萧平实 着
第一节 欲入实相念佛的体究方向

现在我们要进入正修行第八个单元---实相念佛。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旱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着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真善知识,就会跟他指导应该再继续体究。

 

体究的方法呢!跟前面讲的大略相同。因为这个阶段已经有前面那一段体究的经验了,所以这次驾轻就熟,要见佛性就很快。体究的时候,应当以思惟观的功夫去审究「如何是佛性?」如果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具备,那么遇到真善知识的话,一言便了;如果这善知识已经明讲了而我们还不能见,就表示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还不够,应当要同时再修集各种福德资粮和念佛定的功夫。而在体究的这个过程里面呢,方向有一点差别,这个阶段的体究,要往动态之中去体会,这个时候要避免打坐,避免静中的参究,尽量在活动之中、散步之中、打球之中、郊游之中、从风吹树梢里面、人来人往里面、从狗吠猫叫里面、乃至猫咬狗、狗追逐猫也好,一切动态之中去体究。体究之时不可完全外放,一面向外直观,同时将心内照,方容易相应。此阶段必须无相念佛功夫很强方得相应。

 

黄龙禅师讲过一句话非常的好,叫作「生缘处处」,这一个阶段的体究,真的是生缘处处。每一个动的境界里面,都有帮我们亲见佛性的因缘。所以,如果佛子没有得善知识的指戳而见性的话,那么应当在此一切的活动之中去观察。如果善知识跟我们说破而仍然不能见的话,那就是我们功夫不够,应立即开始每天锻炼无相念佛功夫后再体究,然后在审察之中,触因遇缘,因缘成熟了,突然一念相应,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一切的色、声、香、味、触乃至法之中,亲见自己的佛性;一旦亲见自己的佛性,就同时可以看见一切众生的佛性。

 

这个见性是以眼见为凭,若不是眼见分明,就不是亲见佛性,就不叫亲见自性弥陀。一旦亲见了,方知佛法大意就在一切六尘之中。众生若觉,何物不说解脱法?何处不说解脱法?那一条路不是解脱之路呢!然后从眼见佛性的这个境界,深入去观察思惟,便见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虽然空无形相,却能够在一切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之中自在运作,并且经由佛性,在一切的相上示现。这就是念佛圆通章里面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圆通章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指的就是见这个不可见的法身佛,而不是指感应所见的那个形象的佛。而这个体究的过程叫作「不暇方便、自得心开」,这种境界就叫作「香光庄严」。

 

佛子因为这个缘故,就由空转入有。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相显现,一切相是有。然后继续去观察,发觉原来空能生一切的有,而这个有也终不离真如的空,所以他就住于空与有这两边,却又不被空与有两边所束缚,而能离于空与有的两边,自在的运作空与有的各种功德受用,这个便是性相不二、行于中道,而没有中道可行。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

 

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是佛性,真心是体、性用是它的作用。然后由于体用分明,所以能够以各种方便善巧来帮助真正要学佛法的人,那么这个境界就是实相的境界。这个境界又称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观想念佛的第九观里面,我们说:悟明真如眼见佛性,称之为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的祖师说:「大地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密宗的祖师说:「声字实相」;法相唯识宗的祖师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些道理,实相念佛人都已经能够知道了,从此以后不论是念十方佛或是念一尊佛,不论是有相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都称之为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呢!他来重新阅读念佛圆通章的时候,他的所知所见又是另一番境界,和以前不相同了!

 

念佛人到这个境界,他重新来阅读念佛圆通章所知的见解、见地如何?我们留到下一周再来说明,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阿弥陀佛!

 

第二节 实相念佛人对于念佛圆道章的见地

 

佛子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再重新来阅读念佛圆通章的原典,就会了解到楞严经是理、事、权、实,圆满分明,更能够判别念佛圆通法门不是持名念佛的法门,而是无相念佛的法门,叫做忆念念佛、忆想念佛。现在我们就以念佛圆通章所属经典的全名(经名),配合这一部经的大意来说明,就能够很容易了解亲证实相念佛境界的人的一些见地。

 

念佛圆通法门,源出于密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现在先就经名分析如下:

 

一、「大」: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大。因为过去无量无边,未来无量无边;而现在的心性也是无量无边,所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叫做大。

 

二、「佛」:佛是真如显现出来的灵明觉了;所以佛就是报身、应身、化身。真如并不是佛,只为了方便说法,施设一个名称叫「法身佛」,这个才是真实的佛。但对于一般的众生而言,所说的佛就是「报身佛」,就是「应化身佛」。

 

三、「顶」:顶是说当体不可得。如果可得,就必定可见,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三十二大人相里面,有一种相叫做不见顶相。为什么不见顶呢?因为当体不可得的缘故。真如之中无有顶,亦无有相,没有东西南北,也没有处所,如何说他有一个顶呢?所以当体不可得就叫顶。「大佛顶」指的就是真如,「大佛顶心」指的就是本来面目,又叫做本地风光,又叫做菩提涅盘。他无形无相,他不可见。因为真如是世间与出世间的最高无上,所以叫做大佛顶。因此,大佛顶就是指真如。

 

四、「如来」:楞严经所讲的如来有三种,第一种如来为:「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个就是法身如来,就是真如。第二种如来为:「明极即如来」,也就是如来的报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灵明觉了至于究竟,这个是报身如来。(灵明觉了的心是一心三身的报身,不是法身、不是真心。)第三种如来为:「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这就是应化身的如来。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加毗罗卫国释种皇宫里面出生为悉达多太子,然后入相成道转**,这个就是如来应世。为应世间众生因缘的成熟而降临世间,自觉圆满而又能够觉悟有情众生,这叫应身如来,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第三种如来。我们平常感应或梦中感应所见的如来是化身如来。

 

五、「密因」:密因有两个解释,第一种解释:楞严经里面讲「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这里指的因地心,就是真如、真心。如果以有生灭的、能觉的这个心,做为真如的话,这个心不可能成为将来果地、佛地的因地心。因此,经上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指的就是这个因地发心不真实,以生灭的、能知能觉的这个心,要想发心成佛。因为发心时的这个心不真实,所以要成就果地无上正等正觉,就很迂曲,要不停的轮回多生多世,不停的再去探索。我们必须以无生灭性的真如做为因地心,来圆成果地的修证。因为这个因地心,是外道、凡夫所不能知,所以叫做密因。密因的第二种解释:佛子开悟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之后,要再假藉四禅八定、首楞严定等等无量百千三昧,做为事修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以四禅八定里面所生的各种神通、境界和乐受做为目的,这一种知见和修学四禅八定、首楞严定、无量百千三昧的修证境界,是基于真如为根本而修,这个也是凡夫外道所不能知,所以叫做密因。

 

六、「了义」:所谓了义,楞严经说:「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因此一个人修得念佛三昧,亲见自性弥陀的时候,应当很详细的去加以审查、观察,我现在所谓亲见自性弥陀的这一个真如,跟我以后究竟成佛时的那个心,是不是同一个?如果不同,那就不是了义。如果我现在亲见自性弥陀所护的这个真心,和以后究竟成佛的那个真心,是同一个,这就是了义。既然这一部经所讲的,是了义的法,因此念佛圆通的修行法门,必然是了义之法。所以我们可以用持名念佛做为方便,来接引佛子进入这个法门,但不可以把念佛圆通解释为持名念佛的法门,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法门,而不是方便法门。

 

七、「诸菩萨」:诸菩萨是指一切已经觉悟了,而来自度度他的有情众生。所以楞严经所讲的诸菩萨,是指已经亲见自性弥陀的人,乃至亲见自性弥陀的其它五道的众生。

 

八、「万行」:所谓万行,是借着事修来圆成果地觉--无上正等正觉。楞严经里面说:「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那就是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在已经得到初果了,已经断了世间三缚结的见惑,但是仍然不知道六根之中,累积着过去无量生以来的各种虚妄的习性,这些习性,要从事修上来断,才能够到达果地的无上正等正觉。事修指的就是四禅八定、首楞严定等等无量百千三昧。

 

楞严经一开始是讲修证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所应该知道的关于真如佛性的知见,然后再由二十五位菩萨说明他们各自证得圆通境界的二十五种法门,这个就是「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接下来就讲事修的各种三摩地,包括四禅八定以及证入五蕴空的境界在内,这个就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开示这些原则之后,就开始讲:戒杀、戒盗、戒淫(在家戒邪淫)以及戒大妄语,这叫四种清净明诲。然后告诉我们修行的三种渐次的阶段:第一要断五辛,不要吃五辛。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够摄心旋元入三摩地。以上这一些全部都属于事修,这一些事修就叫做菩萨万行。所以依照楞严经的经旨,若还没有开悟而修集福德资粮,不能够称为菩萨万行。必须已经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再来修各种的事修,才叫做菩萨万行。

 

楞严经接着又依照菩萨悟后所修的各种三摩地的由浅而深的境界,来说明修证的五十五个位阶,直到五阴销尽,究竟成佛,这个叫做果地修证。因为三摩地的深浅,而说明欲界定、未到定、四禅八定。因为四禅八定,而观、炼、熏、修无量百千三昧,并说明五蕴的区宇以及证得五蕴空的各种相貌,一直到识蕴空尽,那就具足了无量百千三昧和法界的一切智,这就是首楞严三昧,这就是妙觉。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经文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四个字,但他是净土法门的心要。佛子们学念佛法门而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念佛圆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的法门,不是持名方便的法门,所以修学念佛法门得到念佛三昧,入了实相的境界之后,再来看楞严经的全名,就可以贯通整部楞严经。另外从念佛圆通章的这个章名,也可以贯通念佛圆通章的意旨。
一剪梅 - 2010-7-27 17:58:00
第一目 见地正受

 

见地的正受,我们要引用《大宝积经》卷二十一:「已离身见,是则名为,被大甲冑,乘于大乘。于彼际门则无所执。过三际已,以安乐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实相念佛的人,他已经离开了身见,不以色身为我,不以五蕴为我,离开五蕴身,这就比如他身上已经穿着大甲冑,也就是他不被一切魔、外道来坏他的见地。因为真如佛性了了分明,不是声闻法、不是缘觉法,因此说他所坐的,叫做白牛大车,不是羊车、鹿车。他将来能够接引很多的众生,叫做乘于大乘。这个人于一切法的本际,没有任何的执着,因为他已经见到一切法的本际是空性,所以没有执着。因为证得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已经过了断见与常见的境界,所以他以安乐的大乘法而趣向无上正等正觉的大道。

 

声闻乘因一切五欲的烦恼,而生起苦恼,生起害怕的心。缘觉乘以世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常,而畏惧留存于世间。但是实相念佛的人,以真如佛性是常、乐、我、净,不是声闻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他虽然见到世间是苦、无常、无我,但是也同时体认到世间是可乐,世间是可住的。为度一切众生的缘故,能够不离一切的烦恼,和一切的众生共住,而无所畏惧;能够陪同一切有情众生,在世间的生死海里面浮浮沉沉,头出头没,而没有畏惧,这个就叫做以安乐乘而度一切有情众生,和他一齐走上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

 

实相念佛人所护的实相,就是《华严经》(四十华严)所讲的:「佛身非我所,世界亦如是;说心非我所,觉无我菩提;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法身无处所,充满十方界:彼无心意识,亦无起心想;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这就是真如的境界,就是自性弥陀的境界,就是实相念佛人的境界。大意是说,示现在人间的这个应身佛不是真实的我、不是真如,世界也是一样。心意识不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最终归依处,真如才是最终的归依处。觉悟了以后,就知道世间其实没有一个我存在,也没有所谓的菩提,只有一个空性。菩提、涅盘与空性、真如,都只是一种施设的名称。导师就是真如,真如这个本体没有来没有去,也没有一个住处。法身没有个处所,他遍满于十方世界。法身没有所谓的心、意或神识,也不起一个心,说我能生这个心,说我能灭这个心。法身他不是变化的,他是永恒唯一不变的,但是他能够示现出各种的变化,这是实相念佛人所证得的真如的境界。

 

第二个见地正受:因为亲见自性弥陀的原故,所以知道什么是第一义。所谓第一义就是「诸法如」的意思。诸法如如不动,无来无去,不生不灭,这叫做第一义。到这个时候来讲一切了义的经典,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一些经典所讲的,都是我自己内心里面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为有缘人讲了义、实义,他有时候讲性空相有,有时候又讲性有相空,虽然颠三倒四翻来覆去随意而说,但是他所说的,都是从自心里面流露而出,完全符合了义的经典所讲的意旨。他不是依经解经,也不是依文解义,而只是把他心中所知道的、所亲证的境界,来说明而已。如果这个人过去已经读了许多大乘了义的经典,那么他不需要多久时间,就可以禅、净俱通,也可以宗说皆通。因此,他所说法不是依经解经,也不是依文解义,佛门里面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因为已经亲见自性弥陀,入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得到念佛三昧了,所以他说的一切法,符合了义的经典。他不依文解义,这是第二个见地功德。

 

第三个见地正受,就是他真实见道的缘故,所以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惟之后,他能够知道接下去修道的路要怎么走。虽然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菩提涅盘、真如实性、真如实相等一切的道法都是施设,但是为了究竟解脱和度众生的缘故,修学三界之中的一切禅定、三昧、神通、福德,而不因此起烦恼。

 

第四个见地正受,就是他离开了一切的相;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和寿者相,也没有男女相;看待一切有情众生,平等平等。他了解,所谓的没有事相,所谓的没有男女相、没有天神相与我相等,指的是在理上看一切皆无相。但是证得理上没有各种的相之后,再回头看世间一切,又不妨有男女相,又不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不妨有我相、天神相、畜生相,不妨有出家相、在家相,没有妨碍。

 

第五个见地正受,是说这一个实相念佛的人,对于禅宗里面,祖师所讲的各种开示语录和各种淆讹的公案,他不会的很少,除了禅门里面祖师关的公案以外,他全部都知道了。因此,虽然他是从念佛法门而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他也能够教别人怎么样修禅,他也能够当禅师。所以自古以来,凡是得到念佛三昧的净土宗的祖师,同时都是禅师,譬如永明延寿禅师、莲池大师、还有长芦宗赜(慈觉大师),他们都是既教念佛法门,也教禅的法门,因为到了这个地步,禅净是相通的,已经没有禅与净的分别了,这是关于见地的正受。

 

第二目 定正受

 

接下来我们说定的正受,一个念佛人既然亲见自性弥陀,必然有定的正受


,如果没有正受,就是解悟,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以断灭心的妄觉、妄知,当做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的时候,必定会有觉明现前的现象。觉明现前之后,他能够以这种大智慧的力量,住于一切法而不断灭一切法、不破坏一切法;能够以善巧方便来摄取止观的法门,也能够修习无相的各种法门,而得无相的修证,这个就叫做诸佛授法光明。因为这个缘故,性障也除了,初禅不久就现前了,这叫定的正受,所以我们现在有许多位的初禅人,原因就在这里。

 

第三目 解脱正受

 

第三个功德是解脱的正受,解脱的正受大略把他分为六种来讲:

 

第一种解脱的正受是慈悲心。因为自己已经亲证空性了,回头来看看一切的有情众生,还在生死海里轮回,还不能觉悟,所以他生起了慈悲心。古德常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所以得到念佛三昧之后,他能够同感一切有情的喜乐,能够悲怜一切有情的痛苦。所以有一个现象是,当他看到别人很欢喜在玩乐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小孩子在嬉戏游乐的时后,他心里面没来由的跟着他们欢喜;当他看到有人痛苦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来由的会去悲怜他,去怜悯他;当他看到一切佛子学佛法而不得力的时候,他心里面就起一种悲愍的心态,而想要去帮助他,这个叫做慈悲心,不修而得。

 

第二种解脱的正受叫做无私心。无私心是因为见到一切都是空,没有一个我可以得到任何的法。无私心是因为悲愍众生的缘故。人之所以会有私心,就是因为觉得有一个「我」能够有所得,例如有人送来一杯水,喝了这一杯水解口渴,「我」得到解除口渴的法。又如有人送给「我」一本书,是精装的,好漂亮哦,这是因为「我」觉得有一个「我」获得了这一本精美的书,所以生起喜乐。因为有一个「我」得到这一本书,就怕别人偷走,所以产生私心,现在既然没有一个「我」而无所得,既然无所得,谁要,就送给他,不必偷了,所以他除掉了私心。因为毕竟无所得的缘故,一切空的缘故,悲愍众生的缘故,因为没有私心的缘故,所以有人要偷他的东西,他也不担心,得到解脱的受用。

 

第三种解脱的正受,是他没有慢心和瞋心,而不会在心里而生起烦恼。瞋心和慢心是因为有一个「我」在,瞋是因为慢心而生,因为慢,所以觉得别人应该听我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我」的学生、「我」的徒弟,每一个人都应该来跟「我」学。有人不来跟我学,我就起瞋心,说这个人不明道理,居然不认识我这个善知识。那是因为这一种慢心分别而生起瞋心。可是,一个人刚修证到果地无相念佛的时候,虽然没有这种大慢心,但是还会有轻微的慢心,深沉的慢心。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我们上周谈到一个果地无相念佛的人,他虽然没有大慢心,可是仍旧有轻微的深沈慢心。这种慢心以实相念佛的人而言,两年到四年之间就可以非常淡薄。如果仍然有很强烈的私心、慢心或者瞋心,那就不是真的亲见自性弥陀,也不是实相念佛的境界;他是以妄心,定心作为自性弥陀。因为真见的人已经失去了身心的真实感,「我」的真实感消失掉,所以两年到四年之间,慢心、瞋心、私心都会变得很淡薄。

 

第四个解脱正受要解释的是:有少数人初见自性弥陀后,反而有贪、瞋转盛的现象,跟一般贪、瞋转为淡薄不相同,这是因为知见不同所致,但都没错。有的人见佛性以后明了真如,然后他就可以随意的发脾气、随意的喜乐、随意的赞叹,都是任性而为,但是不犯道共戒。有的时候,他的想法很奇怪,譬如走过华西街,他的朋友可能说这老板好残忍哦!当街杀蛇,看蛇这样扭过来扭过去把皮剥掉,活活的剥皮好残忍。可是他说「你认为有人杀牠,我认为牠根本就没有被杀掉嘛」。踩死了一只蚂蚁,他说牠根本没死。有没有错呢?没有错。事实上,一般人看到的是蛇、蚂蚁的五阴的生死,他则是从真如佛性来看那条蛇,那只蚂蚁,所以没有死。死了换一个五阴还是照样在世间,所以有时候他的观念看法对一般人而言,真有些奇怪。但是,你跟他说:「那你去杀掉那只蛇好了」,他说:「我何必杀?我杀了牠,牠也没死,杀了等于没杀。」所以这不叫残忍,而是因为从见地而生的一种跟世俗人迥异的观念。他不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当遇到逆缘时,譬如说,遇到一个人不可度,只有当众跟他大声斥责才能度,他就索性当众大发脾气,不但是大发脾气而且是从深心里面直接就发出来,一发就不可收拾,所以瞋心很重;可是一转身,他又心平气和,一点脾气也没有了。

 

有些初见道者说:「贪欲是道嘛!瞋恚也是道嘛!所以在贪欲之中既然是道,那不乐就白不乐了。」好吃就吃,男女欲也是一样,为什么?他在这里面也看到真如佛性的运用自如而不受染污,所以贪欲也是道啊!反正又不影响真如佛性,所以初期可能会有贪欲转盛的现象。这种人经典上也有记载。但是在悟后的保任过程和修道过程中,他会一步一步去思惟、去观察,要实证涅盘的时候,道路该怎么走?修行的方法是应该用什么方法?然后他就会渐渐的理出一条头绪,开始走向实证涅盘的究竟境界,那就是说要增强他的功夫,即是定力。

 

要修定就必须除掉烦恼。贪欲、瞋恚、愚痴都是烦恼,所以到最后这两种人必定都会贪瞋痴转为淡薄,但是在转为淡薄之前,那段过程里面有起伏的差别不同,所以有时贪瞋非常强,有时候又淡薄得几乎就像是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了,但是到最后都会很淡薄。

 

第五个解脱正受是:当他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他自己知道必定可以得到上品上生,乃至终究可以获得究竟解脱的果报,但是必须他已经开始深入教门,从经典所讲的各个层面去深入阅读,以他自己亲证的现量来加以印证。如果这个时候他读《观无量寿佛经》,读到第十四观,他就知道必定可以上品上生。如果他读到修证方面的解说经典,他就知道自己现在的解脱境界是在那一个层次里面,从而了解将来必定可以究竟解脱,所以能够安心而自在的于世间生死之中自度度他。

 

第六个解脱正受是:这个人到了实相念佛之后,他真实的了解功德与福德的不同。一般人说「功德无量」是在什么时候用呢?在有人劝了一大笔款项来布施、来盖寺庙,就说这位师兄师姊您是「功德无量」,然后这位劝募巨款或者捐出巨款的人,就在心里面沾沾自喜:我捐这一大笔款项大有功德,欢喜了。嘴巴里客气的说:「那里那里,不算什么啦!」心里面却想「我来生有大福报了,我有大功德了。」这不叫功德,这叫福德。

 

功德不是虚幻的东西,功德是自己真实的获得受用。我们前面讲的五种解脱正受叫功德:断结叫功德;心能安定而能自在这叫功德;逆境出现的时候,心不为所动而能自在,离开了一般人因为贪、瞋、无明而生的痛苦,很自在的生活叫功德。是亲自获得受用,而不是虚幻的、期之于来生的,所以他已经了解了功德。

 

福德是五阴所受的依报或者正报叫做福德,譬如行善者来生得欲界天身,享欲界天的天福,这叫福德;布施者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富有资财、眷属


和乐,这叫福德。功德是指出离三界方面的、解脱方面的受用。那么因为有见地、有定的正受、有解脱的正受的缘故,所以对于功德与福德的不同,他是已知已见。(第八章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八章:实相念佛(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