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地藏莲社 〗 » 卍 佛学交流 卍 » 《十二因缘广论》【原创】
唯识无境 - 2025-6-12 13:58:12
余很早就想写几部论,今天就打这部《十二因缘广论》。本人打字慢,不可能一天打完,有时间打点。
十二因缘法的解释,有很多人的解释,或释义错误,或释义不全,如此等等,十二因缘法,如何扬之?
余扬十二因缘法,因为十二因缘法,非常重要,很多经中都提到过,故扬世尊之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广论
王立民造

十二因缘者。亦名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分。十二有支。谓无明因缘行。行因缘识。识因缘名色。
名色因缘六入。六入因缘触。触因缘受。受因缘爱。爱因缘取。取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
此十二种虚妄之法。名为十二因缘。云何因缘。辗转感果名因。互相由籍名缘。云何缘起。谓因缘
生起。云何缘生。谓因缘生起。云何分。谓缘。云何支。谓因谓缘。
唯识无境 - 2025-6-12 14:42:50
云何无明因缘行。由无明因缘故。故有行因缘。无明者。谓痴无知。无知有二种。一世法无知。
二出世法无知。世法无知者。于世诸理。少知为性。染知为业。出世法无知者。于四谛十二因缘
实相等理。不知为性。暗心为业。无明有二种。一共无明。亦称相应无明。与贪等根本烦恼起者。
二不共无明。分为二种。一独行不共。亦名独行无明。唯与第六识相应之无明。二恒行不共。亦
名恒行无明。唯与第七识相应之无明。无明者。五蕴之行蕴所摄。为根本烦恼之一。是生死之本。
有义。无明者。过去世之妄心。此亦应理。行者。谓行为。亦即业。有身口意三业造作。造善生
人识。造极恶生地狱。无因缘人识。行为业善。行为业恶。及无记。心之为最。余者随之。此三
随造而定。有偈颂云。

无明痴无知。二二显义理。
无明是妄心。此理亦应许。
行者行为业。善恶及无记。
量轻重及无。人因缘而定。
唯识无境 - 2025-6-13 13:17:31
云何行因缘识。由行因缘故。故有识因缘。识者。谓阿赖耶识。此识为生死轮回总报主。故又名神识。
阿赖耶识者。又名藏识。种子识。异熟识。所知依等。意为藏。有能所执藏三义。此识亦名心。心者
集起义。集为积聚染净种子。起为依此显现行。此识有三相。一赖耶自相。即为赖耶。三藏之义。二
赖耶果相。即异熟识。此识能引三界善恶业等。异熟果报故名。此异熟心有三义。一业果义。二不间
断义。三遍三界义。三赖耶因相。即一切种。此识摄藏诸法种子故。果相因相。摄于赖耶自相。中阴
之时。显父母境。爱心入胎。成名色。即此识也。有义。真妄和合。为阿赖耶识。此亦应理。所以者
何。若无此谁轮谁证。有偈颂云。

阿赖耶识者。轮转之报主。
神识藏识等。名字名称多。
赖耶三相者。自果因为相。
三藏等种子。显现其义理。
中阴身之时。父母之爱境。
识趣向于此。而成名色法。
真妄和合体。是阿赖耶识。
此义亦应许。无此轮证谁。
唯识无境 - 2025-6-13 13:37:50
引经说明一下,识因缘。
《杂阿含经》云:【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起经》云:【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

从上面的经文可以看出,识因缘,是六个识,没有阿赖耶识,但大乘是讲阿赖耶识的。
唯识无境 - 2025-6-14 12:20:06
云何识因缘名色。由识因缘故。故有名色因缘。名色者。谓四取阴名名。父精母血和合色。名色。
名色者。即四取阴及肉团和合体。名羯罗蓝。又名色者。有质碍性。无质碍性。又名色者。取阴
肉体所依处。又名色者。前识轮转。入母胎中。不得自在。六根未全。心身量小。成胎中名色。
有偈颂云。

四种取阴。名为之名。
父母合色。名为之色。
此肉团体。名羯罗蓝。
有无质碍。名之名色。
赖耶轮转。对境发识。
入尘母胎。成名色妄。
唯识无境 - 2025-6-14 13:02:46
引经论说明一下,名色因缘。
《十住经》云:【与识共生。有四取阴。依止取阴。有名色。】
《杂阿含经》云:【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
《大智度论》云:【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依止取阴,就是依止五取阴,就是依止五蕴。色蕴,就是色;余四蕴,就是名。五蕴就是名色。
名,就是受想行识;色,就是四大色蕴。
与识共生,无色之受想行识,及色蕴,就是名色。
唯识无境 - 2025-6-14 16:03:48
《瑜伽师地论》云:【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托。。。。。。又此羯罗蓝。
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

羯罗蓝,是色法,此与心法心所法,互相共同安危依托。此羯罗蓝,是阿赖耶识最初依托处,即肉团体,即色。
唯识无境 - 2025-6-15 11:58:21
云何名色因缘六入。由名色因缘故。故有六入因缘。六入者。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至意入处。
根尘互相涉入。名入。根尘互相相处生。名处。六入亦名六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
身根。意根。根者生长等义。云何眼根。以色为境清净色根。云何耳根。以声为境清净色根。
云何鼻根。以香为境清净色根。云何舌根。以味为境清净色根。云何身根。以触为境清净色
根。云何意根。以法为境。有义。意根为六识根之末那识。六入六根者。由前因缘故。亦即
名色因缘故。成胎中内六入。有偈颂云。

六内入处者。眼入处至意。
涉入名之入。相处生名处。
眼根至意根。尘性为境界。
名色成就故。成胎中六妄。
唯识无境 - 2025-6-15 12:22:01
引经论说明一下,六入因缘。
《大宝积经》云:【若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入。】
《大智度论》云:【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佛说分别缘生经》云:【内六处者。有其六种。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眼等六根,就是六入。
眼等六情,此六情,就是六根六入。
内六处者,就是内六根。
唯识无境 - 2025-6-17 12:55:07
云何六入因缘触。由六入因缘故。故有触因缘。触者。谓六触身。一眼触身。二耳触身。三鼻触身。
四舌触身。五身触身。六意触身。此亦名六触。谓眼触至意触。又触者。百之心所。又触者。根境
识三法和合。生接触。是名为触。眼色识三法和合。生眼触。耳声识三法和合。生耳触。鼻香识三
法和合。生鼻触。舌味识三法和合。生舌触。身触识三法和合。生身触。意法识三法和合。生意触。
人之出生。生起六触。此六无性。尘缘染法。迷此六妄。成因缘受。有偈颂云。

触者六触身。眼触至意触。
显现之生起。此性无有性。
根尘识三合。生起现接触。
迷触六妄法。成就受因缘。
唯识无境 - 2025-6-17 13:19:53
引经论说明一下,触因缘。
《缘起经》云:【云何为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五者身触。六者意触。】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云:【六触身者。云何为六。答一眼触身。。。。。。。。六意触身。云何眼触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耳鼻舌身意触身。随所应当广说。】

触者,眼等六触。
眼根,色尘,眼识三法和合,生眼触,余耳等触,也是这样,。
唯识无境 - 2025-6-18 13:53:41
云何触因缘受。由触因缘故。故有受因缘。受者。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又受者。领纳等义。
三种领纳。又受者。受蕴受心所。云何乐受。谓身心乐领纳。顺乐受缘缘时缘境等所生之。名为乐受。
云何苦受。谓身心苦领纳。顺苦受缘缘时缘境等所生之。名为苦受。云何不苦不乐受。谓身心不苦不
乐领纳。顺不苦不乐缘。缘时缘境等。无身心乐领纳。无身心苦领纳。名为不苦不乐受。三受无性。
受之之迷。成爱因缘。有偈颂云。

受者有三种。乐苦不苦乐。
三种领纳义。受蕴受心所。
身心乐领纳。身心苦领纳。
不苦乐领纳。无性迷成爱。
唯识无境 - 2025-6-18 14:07:44
引经论说明一下,受因缘。
《大乘五蕴论》云:【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
《杂阿含经》云:【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华严经》云:【触因缘生受。】

受者,就是受蕴受心所。
受者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
唯识无境 - 2025-6-19 13:25:19
云何受因缘爱。由受因缘故。故有爱因缘。爱者。谓贪。爱有三种。一欲爱。二色爱。三无色爱。
云何欲爱。谓欲界贪。如贪五欲六尘等。是为欲爱。云何色爱。谓色界贪。如贪四色界定之心等。
是为色爱。云何无色爱。谓无色界贪。如贪四无色定之心等。是为无色爱。又爱者。贪欲也。又
爱贪者。根本烦恼之一。欲贪。色贪。无色贪。即三界六道之贪。三贪无性。执之成取因缘。有
偈颂云。

爱者有三种。欲色无色贪。
五欲六尘等。四四定心等。
道无三界贪。众迷此之性。
苦恼无有边。取因缘随之。
唯识无境 - 2025-6-19 13:35:28
引经说明一下,爱因缘。
《杂阿含经》云:【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大方等大集经》云:【贪着心者。即名为爱。】

贪着心,就是爱;贪者,就是爱。
唯识无境 - 2025-6-19 14:09:56
云何爱因缘取。由爱因缘故。故有取因缘。取者。谓执取。取有四种。一欲取。二见取。三戒禁取。
四我语取。云何欲取。谓贪欲执取。五欲六尘四四定心等之取。名为欲取。云何见取。谓四见执取。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身见者。不正见恶见之一。为根本烦恼。此为意译。音译萨迦耶见。又名我见。
于五蕴因缘假合身心。妄计有我我所之心所。五蕴身不正知见。名身见。边见者。不正见恶见之一。
为根本烦恼。又名边执见。即边执不正知见。此有二种。常见有见与断见无见。前于五蕴法中。妄
计有常。后于五蕴法中。妄计此蕴灭。如是等名边见。邪见者。不正见恶见之一。为根本烦恼。谓
不正之知见。谤无因果轮回等。名邪见。见取者。不正见恶见之一。为根本烦恼。又名见取见。谓
于身见边见邪见、执取为正知见。名见取。如是四见。总体名为见取。云何戒禁取。谓戒止禁绝执取。
不正见恶见之一。为根本烦恼。又名戒禁取见。于不正之戒禁。执取为正知见。名为戒禁取。云何我
语取。谓我言语执取。净语不净语等。名为我语取。有义。四取谓。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执取
四取。无性非性。有因缘随之。有偈颂云。

取者有四种。欲见戒我取。
四取义异异。吾人应观之。
四取为虚妄。界众无少者。
种种执取者。转到有因缘。
唯识无境 - 2025-6-19 14:26:07
引经论说明一下,取因缘。
《缘起经》云:【云何为取。谓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语取。】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云:【四取者。一欲取。二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语取。】

四取的解释,有很多人解释错误,想正确理解,可以看上面的《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唯识无境 - 2025-6-20 12:26:47
云何取因缘有。由取因缘故。故有有因缘。有者。谓业有存在。起身口意三业。此有有三种。
一欲有。二色有。三无色有。云何欲有。谓欲界业有存在。趣之当有。名为欲有。云何色有。
谓色界业有存在。趣之当有。名为色有。云何无色有。谓无色界业有存在。趣之当有。名为
无色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为三界六道有。又有者。有漏业。因缘业。又有者。色受想
行识。三有幻化无常。业力令之。转生因缘。有偈颂云。

有者有三种。欲色无色有。
三有之正义。业有存当有。
造三因缘业。色受想行识。
如是等等性。趣向因缘生。
唯识无境 - 2025-6-20 12:32:23
引经说明一下,有因缘。
《佛说分别缘生经》云:【有者三种。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唯识无境 - 2025-6-20 12:48:48
云何有因缘生。由有因缘故。故有生因缘。生者。谓有业果报五蕴。名为生。得阴界处命根。
名为生。先无今有。名为生。六道四生。名为生。欲生色生无色生。名为生。未来世之生。
名为生。如是等名为生。由五蕴等生故。成老死因缘。有偈颂云。

果报五蕴。是名为生。
生者多义。如是应知。
生之因缘。执有有性。
入世间尘。老死性随。
唯识无境 - 2025-6-20 12:52:21
引经说明一下,生因缘。
《华严经》云:【业报五阴。名为生。】
唯识无境 - 2025-6-20 13:06:01
云何生因缘老死。由生因缘故。故有老死因缘。老死者。谓五蕴熟。名为老。衰变衰老。名为老。
五蕴衰变。名为老。变异。名为老。如是等名为老。死者谓五蕴坏。名为死。五蕴衰变灭。名为
死。死亡。名为死。老坏。名为死。如是等名为死。前后合为老死之谓。无明至老死因缘。集成
大苦蕴。此十二因缘妄法。一切皆性空。本心如来藏无此。智者如是应知。有偈颂云。

老者死者。熟坏灭等。
入尘成此。无有失者。
无明老死。大苦蕴聚。
本有真心。无有此妄。
唯识无境 - 2025-6-20 13:11:11
引经说明一下,老死因缘。
《大宝积经》云:【若此有衰变。是名老。若此有灭坏。是名死。】
唯识无境 - 2025-6-20 13:25:31
云何十二因缘四支。
谓一能引支。二所引支。三能生支。四所生支。
云何能引支。谓能够引发因缘。即无明行二支。能引识至受五果种子。名为能引支。云何所引支。
谓所引发因缘。即识支至受支。此为前二支所引发因缘支。名为所引支。云何能生支。谓能够近
生因缘。即爱取有三支。能近生来世生老死二支。名能生支。云何所生支。谓所近生因缘。即生
老死二支。此为爱取有三支近生。名为所生支。
唯识无境 - 2025-6-20 13:42:18
云何十二因缘因果。
有大乘一世一重因果。与小乘三世两重因果。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名大乘一世一重因果。
无明行为过去因。识至受为现在果。过去现在一重。爱取有为现在因。生老死为未来果。现在
未来一重。名小乘三世两重因果。
唯识无境 - 2025-6-20 13:53:08
云何十二因缘惑业苦。
云何惑。谓无明爱取。此三惑烦恼名为惑。此三支为不断烦恼道。云何业。谓行与有。此二业名为业。
此二支为不断业道。云何苦。谓余因缘支。此余分名为苦。此余分为不断苦道。
唯识无境 - 2025-6-20 14:04:00
云何十二因缘顺逆观流转门与还灭门。
顺逆观者。谓正顺逆反观察。流转门者。谓流动轮转类。还灭门者。谓归还灭除类。顺逆观流转门者。
由无明至老死。为顺观流转门。由老死至无明。为逆观流转门。顺逆观还灭门者。由无明灭至老死灭。
为顺观还灭门。由老死灭至无明灭。为逆观还灭门。
唯识无境 - 2025-6-20 14:14:28
云何十二因缘断流转门与断还灭门。
无明灭至老死灭。为断流转门。此为缘觉乘之修法。无无明及尽至无老死及尽。为断还灭门。
此为成佛之修法。
唯识无境 - 2025-6-20 14:36:10
十二因缘打完了。

下面是引经论和本论的解释,字很多,本人打字慢,不打了。

主要有十二因缘十观:
因缘分次第,
身心所摄,
自助成法,
不相舍离,
随三道行,
分别先后际,
三苦差别故,
从因缘起,
生灭缚故,
无所有尽观故。

上面的十二因缘十观,可以看《十住经》《华严经》。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二因缘广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