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格力琼寺 - 2025-2-15 10:11:03
只要生命的火种仍在心中燃烧,只要你面对困境时,脑海里还能不断盘旋着解决办法,那就意味着,你依然站在这场人生博弈的赛场上,未曾言败。哪怕前路荆棘丛生,满是泥泞,可只要你心怀希望,积极思索,不断尝试,每一次的挣扎与奋进都是对命运的有力回击。
善知识
格力琼寺 - 2025-2-15 10:11:45
遇见未知的自己
空性无垠的境界里,生与死不再是决然的界限,它们宛如昼夜交替,自然流转,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于生命的整体之中。当我们以澄澈之心洞察,便会发现,涅槃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就在这生死之间的每一个当下。一切法界,皆在这空性中圆明具足,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都蕴含着无尽的可能与圆满。在这空形的深邃之处,生死的区间被无限拓宽,又无限交融,而涅槃的光辉,就这般悄然绽放在这生命的流转与交融之间 ,照亮我们对生命真谛的探寻之路 。
——善知识
格力琼寺 - 2025-2-15 14:57:25
敬僧
弘一法师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者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00:20
你怎会如此有自信?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时间一秒也不驻留地飞逝,此生就如此一时一刻不停顿地耗尽了,然后,我们便一命归阴。
四季仍持续着,但是你的生命不待,消殒而去。
看着日日、月月、年年的时光荏苒而去,一步步逼近死亡,你难道不会感到绝望吗?
每个人都会毫无预警地倏然死去,你怎能满足于此?
当死亡到来之时,子孙和财富毫无用处,你怎能满足于此?伴随你的,除了善行和恶行之外,什么都没有,你怎会如此有自信?
——《莲师心要建言》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01:34
如果自己不修行,即使诸佛菩萨功德圆满也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一切教法要落到心上行持,要把诸佛菩萨的功德修成自己的才有意义,否则每天高谈阔论佛菩萨、上师的功德,自己临终时仍是一名凡夫俗子,又有什么用呢?
——嘉样 kb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04:30
《普贤行愿品》非常甚深,对凡夫人来说,要在心中真实呈现它的内容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只能以随学的方法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虽然从严格来讲,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要圆满实现普贤行愿只有到佛地,但我们现在可以信解心来发愿。
现在有些家长让孩子读《弟子规》,如果孩子能将《弟子规》背得非常熟,长大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
同样,如果现在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当我们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愿文的内容就能在自己的境界中现前。
——恭录于《普贤行愿品讲记》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05:27
忏公师父说,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所以这个老人家,真的姜是老的辣,能够有经验。诸位!我告诉大家一件事情,修行是马拉松赛跑,它不是短跑。你跑得快没有用,看谁跑得长才算。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定课。
我们很怕初学者就开始乱冲,你知道吗?因为你修行遇到了挫折,当你退转以后,心中会产生一道很深的阴影,你的自信深受打击。而这种打击,你除非修空观修得很深,否则很难磨平。而且你太过激进,很可能你急于速成,在《小止观》说,你很可能会心外求法,追求感应神通,很可能着魔,因为你太快。
所以我们很怕一个人说,我闭关三个月、我一定要成就念佛三昧!这个很危险,因为你急于速成,很容易着魔。
修行,我讲实在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结果放掉;然后老老实实,该干么干么。时间到了去拜佛,时间到了去打坐,时间到了去看经典,就是点点滴滴。你有成就,你自己会有感觉。这个是几十年、三四十年这样子干下去的,可不是三年两年。
所以,精进,就是你要创造一种相续的修行。诸位!你一天只拜一部八十八佛,没关系。你拜三十年,不可思议!你说我一天只念一千声佛号,你念三十年,也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它辗转相续。这个就是修行,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你看过哪一个暴风雨把石头穿破没有?没有!暴风雨只会把石头带走,会把石头穿破的只有一种,叫做小水滴。
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忍力跟行力,虽然不是特殊的法门,但是你的忍力跟行力的性格养成,影响你一生的成败。基本上初学者把核心放在忍力。老参没有什么忍不忍。老参他事情看多了,他就是没有动力了,悠悠泛泛。老参要把重心放在行力。总之,忍力跟行力都很重要。
~~~ 净界法师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08:35
越到晚年的时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么安住。在你身体旺盛的时候,事修很重要。
到了临终的时候理观,因为你不可能从床上爬起来再去拜忏了,就靠理观了。怎么样让你自己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严格来说,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时候,你的心还是一直在向外攀缘,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不管你怎么用功。因为讲实在话,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就是一天拜个十几万拜,给你拜一百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忏悔的业障如大地土。
真正忏悔的意义,只是培养惭愧心,断相续心而已,让粗重的业力沉淀下来。但是很多业力都还在的,这个时候你必须靠真如来吸收这一些剩余的势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须收心,回到你内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观察这些相状都不是你本来有的,后来才有的,跟你没关系。
~~~ 净界法师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09:42
慈诚加参仁波切:你拿什么保证下一世比这一世好?
你听闻再多的法,受了再多的灌顶,你没有真正落实在实修上,没有在座上修,那对你的解脱没有丝毫帮助。
我们的目标是即身成就,不然下一世末法时代,不知会怎样。
到那时,你能不能再遇到这么殊胜的上师和这么殊胜的法呢?你拿什么保证下一世比这一世好?
阿秋喇嘛仁波切以前就说了,十个有八九个,下一世都比这一世糟糕太多了!
现在你并不是缺少法,你听闻的法够你用的了,但你就是没有修,没有转为道用,那你听再多,没有实修还是没有用。
修行有三个层次,了知,觉受,证悟。
要明白这一点,临终时只有实修的智慧才能帮助你,闻思的智慧一遇对境就垮了,要多座上修啊!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13:26
证悟以后,还需要闻思吗?
在证悟以后,也不是什么闻思都不需要。只是像中观等空性无我方面的闻思不需要,因为已经很清楚地体会到了。就像在没有看见莲花之前,需要通过言语去描述莲花的颜色、形状等,亲眼看到以后,就不再需要别人的描述一样。但除了涉及心的本性空性以外的禅定、利益众生的方法等内容,仍然需要我们去学。佛经中说,已经证悟到很高层次的三地菩萨,都要为了闻思而赴汤蹈火。
——慈诚罗珠堪布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14:27
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师,但不是所有的法师跟佛法对我们都是帮助的,甚至于我们遇到的哪些法门,甚至遇到哪些法师的因缘,对我们反而会产生一种障道的力量。那么这个问题点在哪里呢?
就是我们本身没有掌握正确的闻法仪轨。
蕅益大师说:它本来是一个珍宝,但是我们在拿这个珍宝时候不善巧,结果身体被割伤了。
所以说这个课程在宗大师的《广论》当中,是当作道前基础。就是你这个盖房子,先把这个地基打好,没有地基,房子盖起来是会垮掉的,那么这样的一个基础的教育呢,我们看这个地点讲到对法跟法师应有的态度,我们看这当中有两段,
如《地藏经》云: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我们在面对法跟面对法师的一个态度,第一个我们面对法的时候,法有两种:
一、是你今生所专修的法门,你主修的法门,或者说是你的根本法门。那当然没活讲啦,你遇到了净土法门,或者是你所修的般若法门……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什么态度呢?以专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来听闻。
二、你也会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没有修习的法门。这个法门,你今生没有把它纳入你的根本法门,但是你也听闻到了。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不应于彼起毁谤]!即便你今生没有修学,你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跟随喜赞叹,因为你来生迟早会遇到,我们必须为来生结下一个善缘。这是对法的态度,包括你今生所专修的、也包括你今生暂时没有修的,这两种态度。
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人,对于说法的法师,我们在面对说法法师的身口意供养呢,最好的心态就是把法师当做佛陀一样的转想。那么把这个师当[佛]的转想,这个地方有两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加以说明:
为什么要把法师当佛一样转想呢?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一个观念: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改变,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你改变。那么这样意思就是说,其实佛陀是扮演说法的角色,而法师也是扮演说法的角色,那么从功能上,这两个效果是一样的。你看佛陀灭度以后,就是靠这些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来弘扬佛法。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念恩生敬,因为他今天扮演的角色,刚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当做佛陀一样看待,而我们自己听法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重点是我们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对于[法]跟对于[师]这两种的心态。
~~~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格力琼寺 - 2025-2-15 15:17:06
法就是每天都要薰习,久了就变成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要薰习呢?就像吃东西下去,一下子消化不了,不过你吃下去经过二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就会消化,佛法也是一样,今天听完了消化不了没关系,明天再来,听了再消化一点点,半年之后再继续听,一直听、听、一年、二年、三年,它就会慢慢消化,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听法就是如此。
~~ 慧律法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