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地藏莲社 〗 » 卍 佛学交流 卍 » 注意
格力琼寺 - 2025-3-2 8:48:18
我很诚恳地希望念佛人,你最好在每一句佛号当中,把众生放进来,你最好是这样做,你才不会后悔。我觉得有些人念佛,他心中只考虑自己。当然,他也发起了出离心,他也生起往生的心,但是如果只考虑自己,这个佛号带你到净土以后,这个佛号就消失掉,就没了,因为他因地栽培的时候,只是为了自身的往生。

所以你因地是这样栽培的这个佛号,这个车乘带你到净土以后,这个能量就完全消失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想看,有些人的佛号带到净土,它继续让他往前走,这个佛号一直陪伴他成佛为止,因为他念佛的时候,把成佛跟度众生放在这句佛号里面,他的因地栽培比我们更圆满。

所以这个佛号当他创造到他生命当中的时候,它永远不会消失掉,一直加持,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不断地加持他,直到他成佛为止。你看有些人到了净土,他成就圣道以后,要度化众生,他跟众生不结缘,众生根本不搭理他,因为你在因地修法门的时候,你没有把众生放进来。你同样念一句佛号,其实你可以念得更好。

~~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格力琼寺 - 2025-3-7 8:26:39
净界法师:不要说你今天帮了别人,众生只是助缘!(假借影像 开己自性)

你修行要靠你暂时的五蕴身心。但是你不要忘了,你这布施,比如说你今天拿一百块给某甲,你为什么会有福报,你知道吗?如果你认为说,我给他十块,因为我给他所以我产生一个善业,因为这个善业的力量反馈给我。那你这个不是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这种思考模式修行非常慢,要进步很慢。你要达到那种返妄归真,要“销我亿劫颠倒想”,要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很难很难。你应该这样想:我布施给某甲,我是假借这个影像,我是在自性中修学。因为布施,所以把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

我讲一句实在话,众生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你要借假修真。你不要以为说你今天帮助众生,好像你给众生恩惠。其实不是。你帮助众生,其实你就在你的现前一念心性里面造作嘛。帮助众生的当下,你产生一种善的功能,你自己存在你的见性当中,以后它就产生善的能量,它就显现一个好的五蕴身心出来。

相反地,你对某一个人起了一个恶念,起了一个恶的行为,其实你伤害的还不只是对方,你伤了你的见性。因为怎么样呢?我们不能离开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心性。因为你整个活动都在你的心性当中活动,你造了一个罪恶,你在你的心性当中累积一种负面的能量,最后是你自己受用。

记住一个观念:我们的生命,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你离不开你的现前一念心性,你离不开的!你就在你的心性里面活动,而你所走过的每一条路都一定会留下痕迹,你一生当中所有的善恶的功能,都会在见性当中留下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来生见性再把它显现出来,给你自己受用。

我们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责怪别人。你责怪别人,你是业上加业,那糟糕了,恶性循环。你要去忏悔。跟他没有关系,你要相信这个真理,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你过去的错误产生痛苦,又带动你现在的错误,那你就堕入这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你什么时候跳出来呢?

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你要想这个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这个时候你的业才从此中断了,才能够真实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到这个时候STOP(中断),结束了,不要相续下去,不要恶性循环。所以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格力琼寺 - 2025-3-7 15:07:55
净界法师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二:
  (一)慎勿信汝意:
  这是对内心的调伏。信是随顺,一个修行人对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刚开始不能采取随顺的心态。一般的世间人,他的内心跟着感觉走,他的心起一个念头想要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这也就是一个人在三界中,不停流转生死的主要因素,因为他无法产生克制力。
  修行人若想真实修行,对自己的念头要有调伏力,不能放纵。我们的第六意识这念心,在无量劫的流转中,不断的造作业力,这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于是这念心累积了众多善、恶的功能。但不幸的,我们内心贪瞋痴烦恼功能的势力,它比善良功能的势力还要强大,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很容易与烦恼相应。若放纵心念,只是让烦恼势力不断的增长广大,因此修行者起初对自己的心念,要以否定的方式加以调伏。以上是对内心的调伏。
  (二)慎勿与色会:
  这是对外境的远离。一个初学者不要与男女美色相接触,因为接触久了,色会即祸生。古人说: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望增长时,即生颠倒,颠倒后即造罪业,于是堕三恶道受苦。所以我们应该避开引生灾祸的因缘——男女的美色。
  什么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呢?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因为阿罗汉已成就无生。莫说是凡夫,初果、二果、三果仍要调伏其心,到了四果阿罗汉,内心的见思烦恼已完全清净,这时的起心动念完全善良,阿罗汉已不必做定课,因为他已不必调伏其心,随心所欲,皆不踰矩。
  这段经文讲到修出离心,也说明了修学的次第。
  我受大戒时的得戒和尚,他在戒场开示我们一个修学的观念,后来我读藕益大师的《灵峯宗论》,他也开示类似的观念。我的得戒和尚说,出家有三个次第:
  (一)净罪集资期:
  刚出家时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安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刚开始时不要开张店铺,而应先整修内部。自己先忏悔过去的业障,调伏烦恼,一方面为大众师服务修福报,积集福德资粮;一方面听闻佛法,培养正见,积集智慧资粮。
  在净罪集资期时,自己的心情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这时要谢绝外缘,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要彻底的改造,这是内心的大清扫。这段时间,少者十年,多者二十年,这是整修内部,暂停营业时期,自己要在心地上,下一翻死功夫。
  (二)弘法利生期:
  这时的修行不是修出离,重点是在修大悲心,这时重新打开大门,正式营业。你可以带领大众念佛共修,或者讲经,把这几年的修学心得,贡献给众生。在弘法利生期中,可以历事练心,一方面也是在积功累德。因为以前有净罪集资修行的戒定慧基础,在弘法利生中,虽偶尔有一些差错,但你也能随时起观照而调整,所以前面的修行基础,在整个历练的过程中,会形成强大有力的保护系统,使自己能不随妄转,而在人事的杂染因缘中,成就积功累德,成就大悲心。依藕益大师的标准,这弘法利生期不超过七十岁。
  (三)赡养专修期:
  在晚年时,你又要谢绝人事,专修出离,专心为临终的正念做准备。
  藕益大师在五十七岁往生,他在往生的前一年上灵峯山,以后就不再下山。在上山之前,他开示说:当今的善知识,只有紫柏大师是法身菩萨,具金刚眼,他不用赡养专修。等而下之的如幽溪大师及其他大师,自己都知道仍有不足,至晚年时谢绝外缘,临终时都能正念分明,这是第二种人。第三种人不自量力,至晚年时,开丛林立规矩,广泛摄受众生,这些人在临命终时,牵肠挂肚,不得自在。藕益大师说,他不敢自比紫柏大师,生死自在,而愿意遵循幽溪大师的脚步,在晚年时息诸缘务,专心念佛,所以他在往生前一年上灵峯山后,不再下山。临终时,他结跏趺坐,安然往生。所以在第三个阶段很重要,这时又开始摄用归体,赡养专修,为临命终时的正念,做最后的冲刺。因此在菩提道上,自己应该有明确的生命规划。
  这段经文是提醒每一位烦恼粗重的初学者,起初不要随顺自己的心情做事,也尽量不要接触杂染因缘,而应在心地上多下功夫。这段经文是总说,一是对内心的出离,一是对外境的出离。
  以下的经文广泛解释外境与内心的出离。第二十九章与第三十章是佛陀对外境出离的开示,在次第上,先看第三十章。
——净界法师 佛说四十二章经61
格力琼寺 - 2025-3-8 11:34:05
净界法师教言 | 往生的指标很简单,就这两个字

一个人会往生的指标很简单,就是你到晚年的时候,你内心那种寂静的力量现前。就是说,你年轻的时候遇到快乐的事,你会很快乐很快乐,你年纪大的时候看它你相对淡薄了;你年轻的时候遇到不愉快的事,你会很痛苦,你年纪大的时候看起来也是寂静。恭喜你,往生有分!因为你的业力淡薄了,你的业力沉淀了。

整个净土宗要做的,就是你要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我怎么知道我厌离娑婆呢?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就是寂静。对娑婆世界一切的成败得失,你的内心只有两个字,叫做寂静,恭喜你!恭喜你!你跟三界的业力的牵动,淡薄了、沉淀了。

格力琼寺 - 2025-3-8 11:35:23
净界法师 : 不能只做行门定课,要提升你的见地

我们以前起烦恼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打妄想的心胡思乱想,现在学佛还得靠这个想象,来想像佛菩萨的整个文字相,整个所带动的依正庄严的相状!

你看外道跟二乘人的方法就错误了,外道二乘说,我以前打妄想靠这个想,我现在什么都不想,结果变成一滩死水。如果你一天当中的功课,就是拜佛,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然后念个佛、持个咒,然后什么都不想了,完全没有解门只有行门,那你的修行叫做如石压草。

很多人,我发现很多人,尤其在家居士修行都是如石压草,我现在跟人家吵架烦恼很重,我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好了,功课做好了就去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再去睡觉。

那么你都没有培养一种心的想象,你的生命只是吃止痛药,你没有一种增上的力量来引导你,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心的想象。我发现很多居士都是这样,一天当中把行门功课做完,他就觉得心里安慰,我功课做完就可以睡觉了,但是你心中的想象,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想象。

这个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想象,智者大师说有多重要啊,这个是你的种性!你种性没有改变,你以前是一个葡萄的种性,你还是生起葡萄,就算做了很多善心加行,只是长出比较好的葡萄而已,葡萄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你没有听闻佛法,你就不能产生一种高层次的想象,你就永远活在凡夫的想象,就不能超越三界!

所以你不能只做行门定课,你要听经才能够提升你的见地、提升你的想象,这个叫做返妄归真。如果没有听经,你的生命就很难进步,就是做个功课调伏你的烦恼,然后第二天烦恼又起来、再做个功课再调伏下去,这个叫做吃止痛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透过佛陀语言文字的引导,做出正确的想象,才能够灭恶生善,这个地方包括了开显自性的功德,也包括感应佛陀的本愿,两个都是想象,你有这个观念,你就知道为什么要修观。
格力琼寺 - 2025-3-10 8:14:07
净界法师: 看自己的修行上路了吗?

我们这个地方,慢慢慢慢大家已经知道一种观念,叫借相修心。没有相状,我们没有办法修心!虽然修行是改变我们的心态,但是我们要借相。比方说我们持咒、比方说我们礼拜、比方说我们供养,就借这个相,借供养的相,来启发我们慈悲的布施心;借拜佛的相,来启发我们惭愧的心。

印光大师讲一个很重要的话,他说有些人修行,向外攀缘,心外求法,就是说他那个功课越作越多、个性越刚强,他以此功课来自我骄慢,那这个就不是借相修心了。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修行上路,说你到底这个车子是不是上了高速公路,上了高速公路说你这个人方法正确了,你每天在进步,你今天会比昨天更近于佛道了,一定趋向光明了。这个很重要,一个人就是生命当中永远保持进步!

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你修行上路了,你方法正确;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你心烦恼依旧、自私依旧,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相依旧,那你就不是在借相修心,你叫做积集善业!

但是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魔王,他没有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那做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他不懂借相修心的道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真正用功的人,你开始进入到佛的相状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佛的心,你也要慢慢出现佛心。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正确了,上路了,进步多少是时间的问题了。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我们最怕就是一个人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
格力琼寺 - 2025-3-13 8:52:27
请问法师,您说“你想要从事佛教利他事业,但此事业不是从外在开展,而是从心开展”,我想要得到更好的理解,可否请法师开示这句话的含意?

法师回答:
究竟的事业不是做什么,而是知道究竟相是什么。你知道究竟相,佛教事业才真正的开始。
我这样讲不是要让我们觉得从事佛法事业太难了,一开始就要拉到这么高的高度,而是要一开始就知道我们来佛教的目标是什么,不然很容易在路途上迷失,所有的修炼也都会失焦。
我们来学佛,有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开自己的执着与恐惧,少了这个,整个旅途会变得毫无意义,一开始就要坚定这样的信念,要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目标,想要从事利他事业,你会发现,我们利他事业最核心的关键,也是要“掀翻众生的执着,解开他们的恐惧”,而不是还要让他们再往恐惧里面钻。
如果我们对学佛的目标都不清晰,一路上不管做什么事都觉得层层负累,心里都是恐惧、执着却毫无察觉,那我们怎能说我们懂得利他,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真实去利他,这样的状态不是在做佛教的事业,而是在做轮回的事业,这点我们都要诚实的去面对。
宗喀巴大师在三十几岁亲见文殊,文殊没有令他去广大传法,而是引导他去广大的集资净障,突破对空性的理解,当时宗大师弟子已经不少,许多人等着他广大的讲经说法,但他在36岁时却毅然决然的去沃卡闭关,期间非常辛苦。
在42岁时,宗大师终于证悟了空性,因为他知道若没有了解空性,最细微的恐惧来源---我执,是没法被跨越的,唯有跨越了此处,才能真正的对众生发起大利益,宗大师后来利生的能力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就是因为他真正有能力解开众生所有的执着与恐惧,内心毫无畏惧。
有的人会过度舍弃观察众生的苦与思想,觉得自己就埋头苦干就行了,但如果要广大利生,这也是佛教事业的一部分,若舍弃了这部份,在遭遇众生时,很多恐惧也从此而生,因为这是利益众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众生的状态,必须要柔软下来去纳受它,其中要有智慧性的理解,内心要有这样的空间。
这些人一开始会这样想,是因为觉得没必要去了解他人的苦,这样去做,好像自己的的佛行事业会变慢一样,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不是事实,这是在绑架、矇骗自己,也不是解脱的方向。
在利益某些众生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执着,非常着急,但有时候又会完全舍弃,但佛与大菩萨们不会如此,这类着急等极端情绪所带来的过度用力或过度放弃都得调整,要调整到中间平衡的状态。
修行不是好像揹着一座山前进,一直生硬的对待自己,而是用智慧去引领自己,菩提心必须要有智慧去摄持,否则到处都会有僵化的执着,让自己很难受,甚至会有种逃离感。
因此,一层一层解开自己内心的恐惧,真正的佛行事业才会开始,自己内在的佛性也会慢慢的展现出来,自己会看到自己内在的丰满,所有的功德的可能性都在其中。
有些人因为常陷入恐惧的状态,对他们提到放松二字,他们可能会误以为是什么都不做了,但事实不是如此,而是当你看到内在功德的可能性时,你可以轻松的做自己的事业,而轻松的背后的关键,就是不恐惧。
这样的放松,能让自心安顺、调柔、欢喜、从容,而不是暴躁与急躁。
不用着急的要从某个状态调整到另一个状态,着急会让你产生嗔恨心,这样的状态,反而没法让你进步,急切会让你失衡,失衡让你没法看到真相,看不到后,又更着急,因此就掉入循环。
因此,这种放松感,不是要让你啥都不管,而是要把你的失衡感拉回,针对当下遇到的执着点来调适,让自己舒畅,一直要把自己拉到平衡舒适的状态,这样自己的思想会越来越广大,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丰裕的,你完全有能力让自己处于喜乐的状态,你会越来越往内求,关注内在功德的开发,而不是再对外在过度在意。
如此一来,自然会发现自己对环境、人的抱怨会愈来越少,因为你已经能用更广大的、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这些功德都是内在的,而不是外来的。你也会体会到 “你才是自己的怙主”,整个世界都是住在你的心中,你才是主宰,而不是外境。
当然,在这过程中必须锻炼堪忍力,这不只是对外在的人、事,主要的是对自己情绪上智慧性的忍辱,也要有宽广性的慈悲,只有对眼下的状态修忍辱,才有机会看到该如何达到平衡,能更客观的看到自己。
如果错误的评估自己,很可能会偏向更紧张的状态,这也不是说要更偏爱自己,用爱我执去行持,而是要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个整体性的宽容。
当你内在得到调御了,对外在种种变化都能趋向于安稳,而若不如此尝试,外在的变化会让你极不稳当,每次有变化时,自己都会被打的措手不及。
因此,一开始学佛,我们就要确立我们要调伏的,就是自他的恐惧感与执着,一路上都要对此目标保持清晰感。
当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能进入这种清晰,你的智慧资粮会越来越丰裕,一路上利他的力量也会越来越着力,这样种平衡、喜悦的状态,也能大大的帮助你理解空性。
比丘某某
格力琼寺 - 2025-3-14 8:11:49
怀孕念“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十万遍,

孩子和家长逆缘会全部消除

念诵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十万遍。孩子生下来就不一样了,逆缘全部会消除。

孩子和家长有三种因缘:1.有报恩来的。2.有来讨债的。3.有中间的,不是报恩也不是讨债的那种。如果是讨债来的那种,十万遍念了没有生出来之前,小孩的业障和怨亲债主的业障会全部消掉,消了生下来,小孩不会给你找麻烦,这个是很重要的。念了以后不会讨债,很多都是讨债来的,小孩来到你身边肯定跟你有缘分,有逆缘有善缘的。

普通的生下来,就是好像没有生的那种感觉,对你没有什么帮助,也没有什么感情。如果是逆缘的来了,经常找你麻烦,经常生病,你带他去医院,不顺利。善缘的生了就不一样。除了六字真言外多念诵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度母心咒也多念,就这样很好。在藏地,以前贫民很少会念,现在大家都会了。贵族人家一怀孕,媳妇的任务就是念够一百万遍,然后生下来这个孩子。

怀孕念宝月如来十万遍,可让小孩聪明漂亮孝顺

如果你怀孕了,就个修修药师八如来十万遍,特别药师八如来里面的第二个佛号“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十万遍,这样的话,你生下来的孩子又聪明又孝顺,又漂亮,很好的。

宝月如来第二大愿“离生产之热恼常为男”,女人生孩子的时候有很大的痛苦,念宝月如来的圣号就会消除这些痛苦。女人怀孕了以后宝月如来的圣号念十万遍以后,生下来的孩子很漂亮的,有智慧的,长大了会孝敬父母亲的,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也会远离这个痛苦的。所以在藏区以前的贵族怀孕了,就念这个圣号十万遍,百万遍的都有。贵族的每一个孩子生下来了都很漂亮,很有智慧,代代都富有。就是念这些圣号,加持力很大。

宝月如来第七大愿“下者具等持念力总持”,“下者”下根者,能得到“等持”,就是禅定。很多家长都经常说我们家的小孩子,我们家的什么人心定不下来,那念这个圣号会定下来的。

~~ 师
格力琼寺 - 2025-3-15 9:11:54
净界法师 | 讲一句实在话:凡夫不能被刺激!(经不起考验)
你说你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我的回答是:看环境而定!当然初果以上、位不退以上的菩萨例外,但就资粮位的菩萨来说,就像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当心跟环境接触时,我们不能够无住,一定有所住,有所住就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什么修行一定要依止僧团?为什么不到西门町去修行?因为你到西门町修行,纵使整天拜佛,整个功力会受外境影响而抵消掉。
忏公师父常说:“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在都市办道!”你在山中睡觉,总有睡醒的时候吧!对不对?睡醒的时候做早课、晚课,吃饭念供养偈,整天都在三宝当中。讲一句实在话:凡夫的烦恼是不能被刺激的!唯有圣人才经得起考验!很多人会说在娑婆世界可以历事练心。其实,如果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没有资格讲这一句话。生死凡夫的善根是需要保护的!
诸位读读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修习止观需要二十五个前方便:要息诸缘务;有人供养你,衣食具足;能够持戒清净……在很多的条件之下,才能产生止观的正念,不是到都市就可以修小止观,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劝我们往生呢?重点在于“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不退转位)”,使令你在整个佛法的熏习当中正念特别坚固。
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在整个阿赖耶识的大海当中,想要栽培佛法的善根,刚开始必须在温室中栽培,不可能在风雨中、台风中栽培,怕它禁不起摧残。等到这颗幼苗慢慢茁壮了,再把它拿到台风中去历练,就越历练越强壮。同样地,你到极乐世界成就法身菩萨,再回娑婆世界,你要怎么历练都没问题--你心中无住。现在不可以,我们没有功力去抗拒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应该要求往生。“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这句话正是我们求生净土的主要因缘。
格力琼寺 - 2025-3-16 8:43:18
解脫與覺醒的稀世機緣


轮回,是指众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中,如车轮般周而复始地流转。每一道都充满了各自独特的痛苦,构成了轮回过患的种种表征。

天道,虽看似享受着福报与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并非永恒。天人在福报耗尽后,将面临堕落之苦,眼睁睁看着自己失去曾经的尊荣与安乐,堕入其他恶道,这种从巅峰跌落谷底的痛苦,较之从未拥有更为惨烈。人道,虽有诸多机遇接触佛法寻求解脱,但也充斥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人便开始承受成长的艰辛、衰老的无奈、疾病的折磨、死亡的恐惧,以及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与厌恶之人共处的烦恼、所求不得的煎熬,还有内心无尽欲望所带来的炽盛痛苦。

阿修罗道,众生虽具一定福报和能力,却因嗔恨和嫉妒心重,内心充满斗争与冲突。他们常常陷入与他道众生的争斗之中,永无宁日,在痛苦的漩涡中难以自拔。畜生道,众生蒙昧无知,受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支配,一生为生存奔波,还要遭受人类的役使与捕杀,时刻处于恐惧与痛苦之中。饿鬼道,众生遭受着永远无法满足的饥饿与干渴之苦,咽喉细如针孔,腹大如山,即便见到食物,也会因业力感召而无法享用,只能在无尽的饥渴煎熬中徘徊。地狱道,则是最为痛苦的所在,众生要承受各种难以想象的酷刑,如烈火焚烧、寒冰刺骨、刀山剑树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且受苦时间漫长,动辄千万年。

这些轮回中的过患,并非虚构的想象,而是佛教通过对生命实相的深刻洞察所揭示的真相。众生在这六道轮回中,犹如困在迷途中的旅人,找不到解脱的方向,不断地重复着痛苦的循环。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伴随着无尽的业障积累,使得解脱愈发艰难。

古往今来,无数大德高僧以自身的修行体悟,深刻阐述了轮回过患的可怕。他们通过修行,证得了轮回的实相,看到了众生在轮回中受苦的悲惨景象,从而发起了普度众生脱离轮回的大悲愿。他们以言传身教,引导众生认识轮回的过患,激发众生寻求解脱的决心。

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轮回过患的本质后,内心会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指引我们走上修行之路,努力摆脱轮回的束缚。我们会珍惜每一个听闻佛法、修行佛法的机会,通过持戒、禅修、积德行善等方式,净化自身的业障,培养慈悲与智慧,逐步迈向解脱的彼岸。

轮回过患的教义,给予了众生的慈悲警示。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现状,促使我们不再贪恋轮回中的短暂快乐,而是坚定地踏上解脱之路,去追寻永恒的安宁与自在,挣脱生死轮回的桎梏,实现生命的真谛。
格力琼寺 - 2025-3-16 8:48:19
信心‘通往解脫的不二法門

   探寻解脱的路上,信心仿若一座不可撼动的山王,是解脱的必经之路。当信心如坚固山王般毫不动摇时,上师的加持光芒,便如影随形,永不消散。

信心,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或盲目的跟从,而是基于对佛法深邃智慧的深刻领悟与笃定信仰。它是在历经无数次内心挣扎与尘世考验后,依然坚定不移的抉择。犹如在黑暗深邃的夜空中,为行者指引方向的北极星,无论风暴如何肆虐,始终熠熠生辉。

对于修行者而言,上师是解脱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他们以自身证悟的智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将佛法的真谛倾囊相授,帮助修行者穿越无明的荆棘。本尊,则是修行者依止的核心圣尊,蕴含着佛法无尽的慈悲与加持之力,是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的根本依托。

当修行者的信心坚固如磐,如同精心雕琢的纯净容器,便能够毫无阻碍地承接上师的加持光芒。这光芒,宛如春日暖阳,消融内心深处的贪嗔痴三毒坚冰;恰似智慧利剑,斩断束缚心灵的烦恼枷锁。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困苦磨难,还是修行途中的重重障碍,这光芒都能赋予修行者无畏的勇气与超凡的智慧,使其从容应对,不为所动。

在这条解脱的必经之路上,信心的坚固体现在日常修行的点滴之中。每一次虔诚的顶礼,都是对佛法无上敬意的表达,犹如在心中种下解脱的种子;每一遍专注的诵经,都是与上师的心灵对话,让加持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每一刻安住当下的禅修,都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度探索,使信心在寂静中得以滋养与增长。

从初入佛门时的懵懂探寻,到历经磨砺后的笃定坚守,信心如同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根系深深扎入佛法的肥沃土壤。它不仅为修行者抵御尘世的风雨侵袭,更为其搭建起通往解脱彼岸的桥梁。这座由信心构筑的桥梁,横跨生死轮回的湍急河流,承载着修行者对解脱的殷切渴望与坚定决心。

解脱,并非遥不可及的虚幻梦境,而是在信心的引领下,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实践,逐步实现的心灵蜕变。只要我们将信心化作坚实的步伐,稳稳踏在这条必经之路上,上师的加持光芒必将照亮前行的每一步,直至引领我们抵达解脱的光明彼岸,实现生命的究竟圆满。
格力琼寺 - 2025-3-17 9:51:57
你每天做一次功课,像吃饭那样不缺少。


所谓的“行”,就是每天保证做一个朝暮功课。要保证按质按量来完成这个功课,定得多和少都按自己的情况来。像这样,你就像吃饭一样一定完成功课的话,那就一定能往生。大家不要把行想得太复杂,就是几件事:第一,你每年参加一次百万佛号的共修法会。有人问:这个法会究竟开到什么时候?这个法会实际是给阿弥陀佛开的,阿弥陀佛的愿尽到未来无量无数劫,所以这个法会会一直开下去,你记着每年参加一次就可以。第二是要落实到,你每天做一次功课,像吃饭那样不缺少。第三,你平常随分随力地多做一点好事,做点功德。这就好比你在佛教里赚了一些钱,这些钱你全部存起来投资在往生极乐世界上用。你不要有轮回里的打算,不要想来世还做人、做天等等,这样就行了。
——师
格力琼寺 - 2025-3-19 8:08:08
四种根本功德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具有四种根本功德。

具有大悲心的人,会拥有觉心。
远离虚伪的人,能够持守戒律。
不自欺的人,有清净的三昧耶。
远离贪爱的人,会有羞耻心和非皮毛的友谊。
总之,若你具有信心,在修行上也会成功。若你有决心,将可以持守你的誓戒。

为了佛法的修行,你必须谨慎,在内心深处要如心骨般坚定。(译注:表示强大的决心,以及永不放弃的勇气。)

将五毒从根斩断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将五毒从根斩断。

嗔心重的人会受到最大的痛苦。
愚痴深的人就像野兽般,不能理解佛法。
高傲的人不能长养美德,且树敌多。
贪欲重的人不能持戒,也常会被诋毁。
嫉妒心强的人有很大的野心,也喜欢耍心机。

不要追逐这五毒,你应从内在斩除它们,当五毒一生起的刹那就将之放掉。恣意地投入五毒的人,只是制造自身的悲苦罢了。

——《空行法教》
——莲师亲授空行母伊喜措嘉之教言合集
——娘•让•尼玛•沃瑟、桑杰•林巴取藏
——祖古邬金仁波切口授
——刘婉俐译
格力琼寺 - 2025-3-19 8:10:10
净界法师 :     为什么要早点学《法华经》

到这里三周说法就已经圆满结束了,做一个总结。我们学完三周说法有一个心得,其实一个人,特别是凡夫,你要越早修学《法华经》越好。

你没有修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就是顺从过去。你过去是什么因缘,你今生就什么因缘,你逃不出八识的魔掌,这不可能。如果没有学《法华经》,你看唯识学就看把你看的准准准了。就是,哦!你今生是第八识变现出来,就是第八识变现了你的色身,也变现你的思想,也变现你的执着。然后你就在这个思想、执着、业力当中,三个纠缠不清了。

那么来生呢?来生也是这样,叫恒转如暴流。所以你看唯识多可怕!说一个人的人生,你没有学理观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一个水流,从过去流到今生,再从今生流到来生。你把唯识学学完了,你的人生就看透了,过去、现在、未来看透了。你为什么喜欢布施呢,恒转如暴流;你为什么喜欢持戒呢,恒转如暴流。直到你学《法华经》以后,你发觉以唯识学来看你,欸,不准了。

诸位,你如果研究唯识学,说这个理论好像不太适合我。恭喜你,你已经跳脱因缘观了。所以你早点学《法华经》,你会站在真如的角度面对你的因缘。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自己的因缘,因为你要引导你,你要让你产生增上意乐,你要满足你一些需求,是的。但是你在过程当中不能执着,你一执着那就产生障碍。

所以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当然你如果是追求人天果报,追求空性涅槃,你不用学《法华经》,那这个很简单,路途又短又快。但是这么长的成佛之道你不学《法华经》,一定会撞得头破血流,一定的。太过漫长,而且凡夫位暴露在生死轮回时间又长。

那么你学《法华经》你就知道,哦,佛陀要我们成佛,那可不是要我们硬碰硬,原来是可以两阶段成佛的。我可以先到极乐世界稍作休息;然后从极乐世界再转到亲近十方诸佛,再成佛。这个就是方便有多门。有些人批评净土宗说,你们修净土宗是逃避。

诸位,你把三周说法看一看就懂了,怎么叫逃避啊?这叫善巧方便。你早点学《法华经》,你会站在一个成佛之道的宏观,做长远布局。今生要怎么走,先到哪里去,然后再到哪里去,再到哪里去,你会清清楚楚。就是永远让你保持意乐,又可以让你不断的增上,还不影响你成佛的速度。这个就是《法华经》妙的地方,它随时在真如理观跟因缘观之间,达成平衡,互相融通。

净界法师《法华与净土信解篇》
格力琼寺 - 2025-3-19 8:14:21
净界法师:      同样往生,受持戒法的为什么比做慈善事业的人品位高!

中品往生的有三种人,前面两种: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是属于声闻种性,中品下生是属于人天种性。声闻种性当然他在修习是以持戒为根本,持戒的功德。这个持戒的功德跟下面的中品下生做慈善事业还不太一样,因为你这个慈善事业那是通于所有的人,你看外道没有遇到佛法,他也可以做慈善事业,但是持戒只有佛陀出世才有、你必须佛弟子,只有佛弟子才有办法持戒。你说基督教、一贯道他有办法持戒吗?他不可能去受持如来的戒法,所以他们这些人叫做慈善事业慈善家。

那么慈善事业跟持戒有什么差别呢?诸位可能听过一个公案,叫做茉莉夫人的持戒,我们简单讲一下:

说是在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一队商人到海中取宝,取宝以后,这个商人因为有智慧,就得到很多珍贵的珍宝。回来以后他就把一部分的珍宝,供养给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这些珍宝很奇特起欢喜心,就把所有的夫人都叫了出来。他有六万个夫人,福报大,叫出来以后,只有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没有现前。当然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的心情是想要展现他的恩德,请你出来又没出来,他有点不太高兴,派侍者再请一次,结果茉莉夫人还是没出来;所以波斯匿王有点生气,就亲自到茉莉夫人的寝室去看看怎么回事。

他本来是要来责备茉莉夫人的,结果一看到茉莉夫人的身相,光明巍巍身相庄严,她这个时候没有化妆。这个时候本来是生气就起恭敬心,说:夫人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如此大威德?茉莉夫人说:没有!我今天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因此而对八关斋戒起了欢喜心和信心,他说:这个八关斋戒怎么功德这么大?茉莉夫人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问佛陀吧!佛陀就开示持戒的功德。

佛陀跟波斯匿王说:你看我们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说:很多!光是我们国家的珍宝就很多,何况是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佛陀说:你用所有十六国家的珍宝去布施,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为什么少时间的持戒,能够超越这个慈善事业呢?在戒律里面提出了两个差别,他说持戒跟慈善是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有本期誓:因为持戒你要有愿力,每一个人受戒一定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有愿力。我们都知道有愿力去生起的行为,以愿导行这个心力强。你们两个人同时去大殿扫地,功德不一样,有一个人是我一定要去扫地,有一个人是可有可无,反正你找我去,我就陪你去,我有去也没关系,没去也没关系,这个人功德就小了,因为他没有决定性、没有产生决定想。

所以你今天要产生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都一定要产生决定性,所以在戒律里面,在《唯识》的业果篇也讲到:说一个人他偶尔造了一个罪业,罪业以后他赶快起忏悔,他一时的失念,断相续心,这个业力薄弱的,因为他没有一种相续心、没有一个决定想。所以一旦要产生强大的业力,一定要有愿力。

第二个遍该生境:持戒的所缘境是普遍含该一切有情众生,慈善事业不可能有这种胸量。比方说我持戒,我持不杀生,我是对谁都不杀生,我对一切的有情不是人而已,包括天上的飞鸟、包括地上的蚂蚁。我是对一切有情我释放一种不杀生的讯息,我等于是布施它们遇到我的时候免于恐惧。但是你做慈善事业做得到吗?不可能,你去放生的时候,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众生很可怜,你顶多救一些刀下的众生,你当时的所缘境也就是当下的所缘境,所以所缘境有广略的不同。

第一个心力强弱的不同,所以持戒的人第一个他愿力强、心力强;第二个所缘境广。所以你们两个人同样去做慈善事业,一个受了菩萨戒,一个没受菩萨戒,两个人造同样的善业,功德完全不同不一样。而这个缘起法,跟你内心的活动是有关系,你的心的造作。那么这个持戒的人,他一生受持清净的戒法,以持戒的功德回向到净土去,当然就比下面做慈善事业的人品位高了。

净界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格力琼寺 - 2025-3-19 8:32:02
对治我执,要面对一个实有的我,其中有个深刻的内涵--我们一直在面对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对付幻觉有个诀窍,就是不要用力的去面对,而是轻柔的用智慧去处理,在对治我执的过程中,面对自己从粗到细的各种深浅情绪时,都会有着不同层次的安忍,这会让你的智慧越来越轻柔且有弹性。过程中这些安忍的经验,能不断地提升你的智慧层次,让你看到一层一层的假象,也越来越接近实相,察觉这种轻柔与弹性,好好熟悉、运用它,我们会越来越懂得巧妙的化解我执。这就好像对某个人来说,他在梦里中了几千万的彩票,他在梦里觉得非常惊喜,醒来却啥都没有了,刚醒来时会有失落甚至生气的情绪,甚至还念念不忘,就是因为他认为有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一开始就把现象视为如幻,就不会想用很猛烈的力量去对治,很辛苦去对付它,因为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拿真实存在的方式去面对它,自己当然会更痛了,要用一份巧妙的力量去调御。
比丘某某
2025/03/18
格力琼寺 - 2025-3-19 9:45:55
如果你产生嗔心的话,那你拿什么来修行忍辱。


当你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
因为你过去世曾经伤害过他人的果报,
你没有做过伤害他人的事,
报应是不会到你的身上,
所以这就是因果真实无虚的标志。

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不要去产生嗔心,
如果你产生嗔心的话,
那你拿什么来修行忍辱。
——师
格力琼寺 - 2025-3-26 8:12:22
净界法师 :       怎么修行才能够达到预知时至?

预知时至可遇不可求了,要有念佛三昧。当然我不知道诸位善根怎么样,可能你前生修得很不错,只是临终一时的颠倒,现在变这个样子,那就有可能,你前生修的差不多了,只是临终的时候被某一种因缘牵绊了。

但是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你不要做这种想法,不要有这个求预知时至的念头,我说个道理你听听看,印光大师说修净土宗的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老是去设定某一个目标。

因为这个会形成障碍,我曾经在过去在北斋上课,有一个居士跟我讲说,师父我一定要站着往生,我说你不要发这个愿,你求临终正念就好了,你站着往生,你万一站不起来怎么办?你就讲说,哎,你把我扶起来,那你不是勉强是啥呢,是吧。

修行你自然功力到了,水到渠成。不要设定那种你看不到,就是说你相信你有这个因地就有这个结果,你只要检讨你的方向对不对?你走的道路对不对?然后保持进步,让生命保持活水,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然后绝不放弃的往前走,只问耕耘,你自然会有收获,不要设计一个太高的目标,反而变成挂碍了。

我们应该以求生净土为目标,至于用什么方式求生,不要设定太多了。反正我要求临终无障碍正念分明往生净土,至于你是站着走,坐着走,躺着走,都没关系了,是不是,预知时至都没关系。因为这个东西都可遇不可求了。

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面对无量的过去的业力,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能够把握:我今生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绝不放弃!我请求佛力加被,我也祈求我自己的善根,尽量表现出来。

所以你不要设定一些,太多一些事项的目标,我们凡夫只能够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无障碍、保持正念往生净土。至于太多的结果,很多东西不是你说的算啊,不是你说的算。

净界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格力琼寺 - 2025-3-27 8:02:57
净界法师:     如何判断一个人烦恼轻重,思想单纯?

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禅定种性呢?他的烦恼习性特别的轻薄。什么叫烦恼轻薄呢?

第一个「诸盖轻微,麤重羸弱」,第一个是讲到盖,盖是烦恼的现行,就是烦恼的现行活动会盖覆我们禅定的内心。当然身为一个凡夫一定是有烦恼的,你用非理的境界去刺激他,他有时候也会发发脾气的,但是他的烦恼轻微,发过以后也就算了、就没事了,他不会把这个障碍放在心中太久。

第二个麤重羸弱,麤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就是烦恼没有表现出来,是一个种子位,这个也是一个指标。《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烦恼跟罪业特别重的人,他心没办法安定下来,你看他讲话、做事就是躁动相,他一静下来就是睡觉、就是昏沉,他很难让自己明了寂静,不可能。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一个人死亡以后,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他整个气是往上升,最后从头顶上跑出去的,因为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所以我们造了善业以后,我们内心就多了一个善业的种子,这个时候就会有轻松的感觉。

诸位你试试看,你要造罪业了以后,你内心会有一种粗重的感觉。怎么回事呢?因为罪业的体性本身就是粗重。所以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他的地水火风的火大温度是往下坠,是从脚板出去的,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一个人烦恼跟罪业不能太重,随顺于寂静,就是你这个人烦恼轻薄,你跟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这个人就是一分调柔寂静的相貌,他这种人就是烦恼轻薄,麤重羸弱,到这种寂静的处所,他思量法义,心中不会被这种麤重的寻伺妄想之所缠扰,这个人就是一个禅定种性,烦恼淡薄,思想单纯。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麤cū = 粗
格力琼寺 - 2025-3-27 9:04:03
净界法师:     修行的跑道没有相同的,你没有必要跟别人比

老实修行,重要的就是你不要跟人家比较。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案,没办法比的,因为你的因缘跟他的因缘不一样。诸位!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就是没有两个人是走在同一个跑道。即便我们同时都要回家,通往净土,每一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叫方便有多门,我们只有目标,最后结果是一样。修学是结果,只有结果——成佛结果是一样,过程没有两个人是一样,没有!所以你没有必要比较。  

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两百拜跟你拚了,没有必要!因为你的时间跟他的时间不一样,尽心尽力就对了,你的时间比较少,你一百拜的功德就够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人不老实,某种程度你就是跟人家比较,你没有真实地把心收到你的内在的愿力中,你还是活在攀缘,这就是为什么你修行这么久,还是这样子,因为你都没有收心,你永远活在业力。一个真正的心是收会到内因缘的人,他不会跟别人比较,该干啥干啥,做好自己定位就好,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格力琼寺 - 2025-3-27 9:32:09
业力,犹如写给其他众生的“欠条”

业力,犹如写给其他众生的“欠条”,现在人家没拿欠条来讨债,是因为时间还没到。时间到了,人家拿着欠条来找你,你必须得还,不还人家会追着你,让你受苦受难。
所以,现在大家就要想:“我们从无始以来,不知道亏欠了多少众生,有的能想起来,有的想不起来了。不管我们知道的也好,不知道的也好,诸佛菩萨一定是清清楚楚的。我们在诸佛菩萨的眼中,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球一样,希望诸佛菩萨能加持我们洗干净一切罪业。”
透过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力,我们闻思修佛法的精进力,以及不覆不藏的虔诚忏悔力,把我们对众生所亏欠的一切债,在愿行一切善法的过程中一并消除。
比如放生时,就要想:“为了六道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我来忏悔自己的罪业,将所亏欠众生的债一并放掉……”,如此虔诚地念经祈祷……
——师
格力琼寺 - 2025-3-28 8:01:57
真正要开智慧,不劳动恐怕也不行

智敏师:

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利与利他的关系。很多人要修行,他自己修了,闭了门,什么都不管了,百事不管。

那么,我们说这样子修行到底有没有效果?从缘起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要开智慧,什么缘起?积集广大福德资粮是第一个,然后要有三宝的加持,自己要钻研甚深的经典,要很多的缘起。如果你前面的广大福德资粮没有,三宝的加持也没有,单是自己拿一本书钻,这样子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下手呢,决定是要把佛教的缘起抓到手里边,就是广大福德资粮是不能少的。

很多人到寺院里边来,要扫地啊,守殿啊,搞清洁卫生啊,好像是不耐烦的,“我来修行的,怎么叫我干杂务起来了?”好像这个事我们应该去雇一些工人来干好了,出家人就坐在经堂里念念经就可以了,这样子好不好呢?我们的看法好像是把出家人的身份贬低了,出家人成了剥削阶级了,只吃不干的,这好不好呢?这个世间上看起来成了给他们唾骂的最好的对象了。我们好容易把这个剥削阶级打倒了,人民作主了,结果我们又站在上头去了,啥事不干,叫一些人代干,这个我想佛在世也没有叫我们比丘不要干事情,比丘是托钵的,当然那个时候是没事情干嘛,那就好好修行了。

到了丛林制开起来,在我们中国这个托钵制行不通,丛林制一开头呢,那就是要耕地的,那个时候劳动就是耕地了。从这一方面看呢,就是说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出了家之后,好像干些劳动是耽搁我们修行,这个心,我想有必要把这个思想清除。因为我们的缘起里边要广大的福德资粮,这个广大福德资粮就包括一切劳动在里边。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开智慧,你不劳动恐怕也不行。

记得以前,我听到一个公案,有一位出家人开始也是要求开悟了,他做巡堂的。后来他真的开悟了之后,这么他该做法师了,结果他还是巡堂,在大众吃饭的时候,他并不高高在上,还是干他的巡堂的事务。这样子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第一个就是把责任拿起来,要好好地学修,把我们学修的成绩影响到我们所触及的一切,家里的亲属也好,朋友也好,外面的居士也好,接引他们尽快地能够进入佛道。

再一个,我们自己本身不要以为出了家了就是该受人天供养了,就一切都不干了,劳动的事情都推给人家了,那么成了个剥削阶级,这个对现在的社会上说也不适应,对我们佛教里边也不大合适的。那么,我们积福德资粮的事情还是要做。这一点我们很难的,有些出家人不愿意出坡,都不愿意劳动,都最好么就是关了门看书。但是,恰恰相反,没有广大福德资粮,智慧是不会开的。

所以说我们这一点正好把这个缘起拿起用上来,就是不要去贪图凡事不管,只拿一本书,这样的人,到底开悟了没有啊?大家去看嘛,他到底开悟了没有,恐怕后果还不如那些出坡的、好好修学的人,他们的成绩还好一些。

那么我们就希望大家知道,不平凡的事情是从平凡的动作里出来的,不要说我要出不平凡的果,我就要做不平凡因的事情,这个因果不是这么死板板的。恰恰呢,我们说要从平凡的事情多多做了,福德资粮够了之后,智慧就有了,就开起来了。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引为自己的一个教训吧。
格力琼寺 - 2025-3-30 8:18:15
净界法师:     没有一个人是在罪业起现行,起颠倒的时候往生的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由你的愿力来引导你的人生。所以我们的生命只有两种可能:一个,临终的时候,业力来主导你,那你只好继续轮回了;第二个,由愿力引导你,那你才能够往生净土。  

我们一般人很难把业忏得完全干净,但是最低标准,就是你的佛号现前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的愿力,是强过业力的,就可以了。你的愿力,往生的愿力,是强过你生死的业力这一块,你这个佛号就上去了。  

所以我们正常人念佛的时候,一句佛号出来是两种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佛号是你的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号没有错,佛号是万德洪名,关键是你的心把佛号创造出来,你的心有业力,佛号就带业,不是佛号本身有业,是你的心有一种放纵业力的想法,有增长业力的想法,这种思想你没有去对治它,所以你创造的佛号全部带业。  

诸位!净土宗是两种力量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很多人讲成纯他力,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净土宗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想要救你,你自己也要做好准备,你要做好被救的准备,叫做顺从本愿。你自己把自己搞得颠倒妄想,把自己障住了,你走不出颠倒妄想,怎么去迎接弥陀的光明呢?没有一个人是在罪业起现行的时候、起颠倒的时候往生的。你看看往生传里面没有这种特例,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身心安稳,正念分明,只有这种可能,他才可能往生。  

所以忏悔、皈依、发愿,透过这样子养成一种增上惭愧的善根,经常赞美善法,呵责恶法,你才让所有的业力、生死业力沉淀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让所有的生死轮回的业力沉淀下来,不要再去触动它,再去刺激它了,这个叫做带业往生,这个业是可以带的。

净界法师  《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格力琼寺 - 2025-3-31 9:03:06
净界法师:只要心“不住”,“阿赖耶识”也拿你没办法!

佛菩萨乘愿再来,他走入了生死之门,在整个差别当中,他跟我们不同,那是“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随物转,就能转物。他是自在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从差别当中回到无差别--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观,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你要修《楞严经》的人,我建议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讲三句话: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因为我们烦恼比较重,要讲三次,利根人讲一次就够了。你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提醒自己啊!不要住在上面。

阿赖耶识它不断地释放感受跟妄想,这我们也没办法,过去生就是这样子--你不断地熏习累积的习气嘛,阿赖耶识它不会放过你的!修行就是现在跟过去协调,你不能住在过去,阿赖耶识它每一天都会放很多的状况给你,但是你能够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是因缘的假相。

我们可以这样讲:阿赖耶识要不要把妄想丢出来,丢不丢归你,住不住归我——第六意识,这是操之在我。所有的对治法门---拜佛、念佛、持咒、忏悔…什么都好,但是你的根本,就是不能住在妄想,你住在妄想,你所有的修学法门,全都是有漏的!你今天住在妄想修学,就好像你的本质是沙,这个沙你不管用什么调味料去调它,用多高的温度去蒸它,它永远就是沙,不是说你加了调味料它就变成米,不可能嘛!

我再提醒一次:阿赖耶识不会放过你,无量劫来烦恼、业力这一部分,它不会放过你!但是你也不要怕它,因为它是虚妄的,达妄本空,你不随它转,它拿你没办法。
格力琼寺 - 2025-4-1 8:00:39
净界法师:我们没法受用心外之法,不可能!

唯识学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认为我们的见、闻、觉、知所出现的一切法,都是心的作用,而这个心的作用分成二个层次:一个是能缘的心,一个是所缘的境。

能缘的心叫做见分,所缘的境叫做相分,而这个都是心的作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它一动就变成见、相二分,不管是能缘的心,跟它心中表层所现影像的相分,都是一念心。就像这个镜子,镜子上面的影像也是属于心。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佛像,我们每个人看佛像,没有人真正看到心外的佛像,没有一个人看到。就是你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你是先转成你自己心中的影像,每个人的心就像镜子,你取到自己的影像,你只能够在你心的影像当中,去了别这个所缘境,你看不到你心外的佛像,不可能。

所以,每个人取到佛像的相貌是不同的,一百多个人,随着个人的福德资粮、思想、善恶、你对佛像归依的程度,这个佛像表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是不同的。就像月亮,虽然月亮只有一个,因为每一个脸盆水的平静度不同,它显现在每个脸盆的月影就有不同。

所以,我们没办法去受用心外的法,不可能!你只能受用你心中的影像,你不可能去攀缘心外的影像。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活在自己的阿赖耶识当中,在那个地方造业,然后又变现果报,然后你又在自己的果报里面造业,都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受果,你跳脱不出自己心中的影像,不可能,这个叫做「唯识」。

为什么「无义」呢?就是这个法都是生灭变化的。今天你是一个人,你用人的心识去看佛像,你看到这个佛像;哪一天你到天上去,你看到这个佛像,你看到的不是这样一个小的佛像,你看到的是大的佛像:所以这个影像的显现是变化多端的。

「无义」就是说,它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剎那剎那变化。可能你今天看的佛像,跟明天看的佛像是同一个,你今天的心情跟明天的心情来取这个佛像又不同,所以它是「无义」,没有一个真实而不变的法存在。就像流水一样,它不断的变化相续、相续变化;但是在每个点当中,你的确感受到一个影像让你受用,这个就是「唯识无义」的道理。
12
查看完整版本: 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