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格力琼寺 - 2025-1-1 8:27:14
家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一定要保持整洁。家不像个家,一点也不规整,乱糟糟的,也会让别人起烦恼。
诸法的本性是不垢不净的,我们看着脏乱,这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我们擦灰尘,就是擦业障、擦烦恼,这是一种修行。
我们把家收拾整齐了,心里也就整齐了。通过这些方法,烦恼、习气、业障自然而然就消净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比丘非常愚笨,教什么都学不会,一个字也记不住。最后佛让他扫地,并且扫地的时候心里观想:我打扫的不是灰尘,而是我的业障,我的烦恼。
他非常虔诚,对佛说的话心里没有丝毫怀疑。就这样,他每天扫地的时候心里都不断地这样想,最后他清除了自己所有的业障与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这也是一种消业积福,开悟证悟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学、不用呢?这些灰尘,不干净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烦恼业障、分别执着。
我们把这些都擦掉,把家里打扫干净的同时,我们的心地也会越来越清净,自在。这都是佛教给我们的佛法,但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你不愿意消除业障吗?你不愿意遣除障碍吗?如果愿意,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还是对佛法没有具足的信心。
自己的家就是净土,就是佛国,我们把它打扫得干净整洁,就是庄严佛净土,这就是发心动机,转念消业。
能够转心,才能消除业障;能够转心,才能降服烦恼。这是一种善巧方便,最直接、最殊胜的方法。我们天天打扫卫生,为什么不这样发心呢?还是没有智慧!
如果有智慧,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修行。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没有什么难的。
没有智慧就难,心里总有矛盾、冲突与障碍。心不正,不会有正事;心不净,不会有清净。
把心修好了,一切都会好。身体能健康,家庭能和睦,工作能顺利,一切一切都会吉祥圆满。我们这样学佛修行,才能解脱,才能成就。
格力琼寺 - 2025-1-1 8:32:13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觉醒于证悟之境。”
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
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专注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关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之乐。”
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格力琼寺 - 2025-1-1 8:50:34
如果你的愿力没发好,全部都叫有漏的福报!
很多人会有一种心态,为了世间的好生活而乐于慈善,“我要多做慈善,多做好事,这样我今生来世就一定会非常好,有很多福报可以享用……”这样的心态,会让你所播种的功德变成有漏的福报。
无论是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盖庙、盖塔、建佛像、印经;还是做慈善事业,布施给穷苦人衣物,帮助病患者,资助贫困的学生上学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如果你的愿力没发好,全部都叫有漏的福报。
有漏的福报是什么呢?如果在累积资粮的同时,没有具备空性智慧,所得到的福报会随着我们享用的方式和次数,逐渐漏失,这就是有漏的福报。
它是会跑掉的福报,它只是能让你暂时享受的福报,还不能成为脱离轮回的来源。如果一个人不想了脱生死、脱离轮回,没有真正的出离心,那他做再多善事,也无法成为究竟解脱之因。
比如,我们面前摆满鲜花供佛,这很好。如果你不好好发愿是为了一切众生以及自己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而供花,那你供花的功德就有漏了,可能会让你来生投胎成俊男美女。
很多人觉得这不错啊!我喜欢投胎成俊男美女啊!可后面会有一堆麻烦跟着来了——采花贼一大堆,花痴也不少,很多人会因此惹来众多麻烦。 有些人喜欢布施,施财很多。越是喜欢施财的人未来就越有钱,因为他播种的就是这个因嘛,所以就会得到财富丰饶的果。
可财富多了,贼就开始惦记了;外贼不惦记,家贼也惦记,所以,有了很多财富之后,也不一定会快乐。
总之,供佛也好,布施也好,我们大乘佛子行持一切善法一定要有出世间的念头——是为了自利利他,为了脱离轮回苦海,为了成佛!
这样我们可以越来越庄严,不管是男生相也好,女生相也好,都会让你生得庄严,获得尊重。这种庄严不只是相貌好,更有内心的庄严,这是来自三宝加持的庄严啊!
看到别人做了功德,有了福报,就都要高高兴兴去随喜。除了随喜世间拥有的财富、权力等等这些有漏的福报,更要随喜出世间的一切财富,多多发愿早日脱离轮回苦海!
在轮回的过程或世俗的生活中,我们虽然累积了一些福报资粮,但若从一开始前行的发菩提心,中间正行的空性见,到结行时回向一切众生等没有圆满,所得的福报就不会长久。
因为我们累积资粮时,常常夹杂众多的杂念、贪念、为己求福报的自私念等等,善念便难以成熟,所产生的福报就都是有漏的。 如果大家不惜福,不常常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一旦失去正知正念的时候,这些福报就会漏失掉。偷走福报的心贼最难防,会让你行善多年,也无法感到有所回报。
没有如法实修,就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偏差,让你越来越执著,与正法背道而驰。不能如法实修,最后连对上师三宝的虔诚心都会失去;
不能对净化业力产生真正的效用,所积累的福报资粮也会一边储备一边遗漏,就谈不上证悟与离苦得乐。
让心出离世间,好好做人,好好尽责!出离心是让我们的心不要执著世间,而我们仍然要在人世间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做好自己的本份!
如果一个修行人,精通经律论三藏,懂得很多佛法;学习了慈悲和智慧,又可以清净地守住戒律;甚至日日夜夜身口意都能精进修法;
只要他对人世间还有执著,心不厌离世间八法,心不能完全出离,终究还是在生死轮回中。虽然,他所修行的一切,有很大的功德,但却还是得不到究竟解脱之道。
当我们守了戒律,具足了菩提心,身口意常常很努力地修行,当然也会有很多福报,但无漏的福报会成熟在有漏的因缘上。
当心执著在世间,福报会让你再来这个人世;所有这一切会颠倒成熟在世间法上,比如获得一些名与利,但你曾所修的一切,会被这滚滚红尘所污染。
格力琼寺 - 2025-1-1 10:11:41
佛经所言,“光靠信心就能证悟究竟本性”
格力琼寺 - 2025-1-1 15:01:30
《华严经 · 净行品》经文全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
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格力琼寺 - 2025-1-1 18:44:21
不止是白天,我们也可以在梦中修行!
一般的睡眠不但对佛法的修行没有丝毫助益,还会增长无明的业习,直到过度的怠惰使我们再度投生轮回的下三道。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舍弃懒惰,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修行佛法。
而运用法门将寻常的睡眠转成修行也是很重要的,能使你在修行道上更为进步。晚上睡觉前,反省今天做了些什么,忏悔任何不好的行为,并下定决心绝不再犯;然后忆念今天所做的善行,将白天可能积聚的一切功德回向所有众生,愿他们快速解脱。
再采“狮子卧”,即右侧斜卧,右手置于右颊下,左臂安放在左侧上。这是佛陀入涅槃的姿势。
接下来,观想观世音菩萨如拇指般大小,坐在你心间红色四瓣莲花上放出光芒,充满全身、房间,渐渐地播散至整个宇宙,万物都融入这一大片灿烂光阴中。保持这样的观想入睡。
若你能以此修行方法来利用睡眠,白天的修行与夜晚的修行就能相融不断。
格力琼寺 - 2025-1-1 19:40:52
首先,我们太爱自己了,这是第一点,但并非这么简单。我们常常不了解自己是谁。
而爱,是非常非常灰色的,爱与恨,仅由一条细细的线分隔,所以,当我们爱自己的同时,我们也经常在恨自己。
然后,很可能我们也常认为,自己在这段关系中享有一些权利,于是我们会感觉到不公平。
另外,缺乏自信也是一个方面。缺乏自信来自很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但同时,这个社会、教育、和种种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都在让我们逐渐丧失自信。社会让我们以为,我们需要有大鼻子,或是大脚趾,人们才能爱我们。
很大程度上,我们会误以为,与我们真正是谁相比,我们拥有的东西更重要。人们觉得,如果有了大轿车,大房子,被爱的机会更高。
某种程度上,有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确实能真实地影响到被爱的度,不过,这仅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实现。这个世纪正在改变,尤其是我们亚洲人正在学习如此多的洋垃圾文化,这些西方垃圾文化都与个人主义相关。
中国人、印度人逐渐忘记了我们本来的社会价值。我们与父母、家庭血浓于水的亲情,本来都是非常伟大的价值。然而如今,来自西方的个人主义影响越来越重。
所以我觉得,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想我们可能永远都回不去了。我并不是说,亚洲人的处事方式总是最好的。比如这样的家庭观念,同时也会给孩子们很大的压力。另外,物质主义也是一个因素,这么多的社交媒体,真正地使人们相互疏远。
要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在淡化,要么人与人联系的方式正在改变。我很确定我们的孩子们,将来再也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微笑,他们只会知道表情符号中的“微笑”。
而且我们的教育系统,完完全全被就业与职场相关的主题所驱使。我想,如果人们能学着拥有一种更明智的贪念。
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一本书,喝一杯咖啡,或有更多的时间去坠入爱河,但现在这样的时间也没有了。
那么,对于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来说,我们需要去学习,如何拥有不同种类的爱了。
在传统的家庭和浪漫的生活之间左右为难,在科学时代和现代社会的现实中,我们需要进行自我调整。
因为情况已经改变了,你的爱人,现在可以通过更多不同的方式去接触到其他人,比如微信等,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想活得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而我们实际上生活在2020年,就会有冲突。但尽管如此,有一件事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就是因果业力。
业力会超越所有的逻辑,比如你以为这样做会让你更爱别人,或是如果你有又大又长的手指,人们就会更爱你等等,当业力击中了你,所有的这些逻辑都毫无意义。
格力琼寺 - 2025-1-1 19:43:41
与任何人相处,时间长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为眼睛就是业力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于自我,而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
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如同佛陀在《诸法无生经》中说:在所有可能的蔽障中,最微细也最强大的就是业障。
想要避免被业障染污的人,应该避免批判别人,而要随喜他人。并如此思惟:我永远无法了解他人的心,因此也无法了解他们的行为。
作为一个无明的众生,我们有那么多的业障,我们都只是业力的副产品而已。一旦业的轮子开始转动,通常就会一直转下去,而能停止它转动的力量又如此薄弱,致使我们只能随业流转。
但是你能有这样的觉知力,发现自己正被困在业力当中,就已经是让业轮变慢的开始。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
业也不仅是“这是我的业”的结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相信业”的意思,指你对自己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
业力会超越所有的逻辑,比如你以为这样做会让你更爱别人,或是如果你有又大又长的手指,人们就会更爱你等等,当业力击中了你,所有的这些逻辑都毫无意义。
业力也是一种很理性、很科学的过程,它和宗教或神秘主义没有关系。如果把花种丢入空中,就永远得不到花——适当的因缘是必要的。
如果具足因缘,又没有鸟吃掉种子或干旱等干扰,花就无可选择地茁壮起来,即使你不想要它,它也会长下去。
如果出现了一些干扰,例如水分不够或被马匹践踏到,那么花虽然还会长,却受到阻碍或是变形;如果出现非常强烈的障碍,例如被火烧到,那么花便永远长不起来了。
根据佛法,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有因缘,要摧毁某件事物,只有摧毁它的因缘才行。果报是特定的现象,能生成或毁灭某种事物的因缘,对于其他事物并不具有同样的效用。
例如,水可以灭火,但却能让鸭子快乐,许多人认为业力意味着命中注定,且无法被改变的。当然了,如果因和缘已经聚集在一起,而你又没有做任何事来阻断它们,那么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业力一定会成熟。
但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操纵业力,甚至能够用善业来摧毁恶业,也能用恶业来摧毁善业。
但这些都不是修持佛法的最终的目标,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超越善业和恶业,我们根本不想受到因缘的影响。
对我们很多人而言,在真正达到娴熟的程度之前,我们的修持还缺乏力量。这就好像开车,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好的驾驶员,你依然会犯很多错误,你也可能出事故。
成为佛教徒,并不意味着你能一夜之间摧毁所有的恶业。这意味着过去存留的恶业当然还会继续,但只有继续闻思修行,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把所有的恶业全部摧毁。
法会也好,放生也罢,都是积累资粮或补偿业力,但非佛法核心。佛陀不是为指挥众生去买鱼、放鱼而从兜率天掉下来的。他来到世间,只为一个誓愿:让众生在痛苦与问题中去直面,洞悉并超越烦恼,获得自在的解脱。
格力琼寺 - 2025-1-1 19:46:29
虽然我们都向往并朝着某种恒常、确定的幸福努力,但那终究不会发生。它还没有在任何人身上发生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人永远幸福生活着的记录,那只存在于电影里。可是我们不断认为永恒的幸福是存在的,还有比这严重的幻觉吗?这是一个终极的幻觉。
格力琼寺 - 2025-1-1 19:48:42
我们经常会说“哦,那个人让我生气”,因为她做了什么什么。如果仔细检查一下的话,你会发现,事实上并不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让你生气,让你生气的是你内心的执着。如果你没有任何执着,那个人做任何事也不会激怒你。
格力琼寺 - 2025-1-1 19:52:09
检视我们修行的动机
我们是真正想要证悟,还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放松和疗愈?抑或是我们在生活里遇到了严峻的问题与障碍,所以想从中复原?
提醒你,倘若我们以这种动机修习佛法,即便或许真能达到某种效果、真能带来某些世间利益,我们却将失去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
由是之故,我们修习的甚至将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出来的复制品。
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正确的动机,为了达到全知或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那么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
是什么造就一条完整的道路?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地、禅修、行为。
请注意,这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太多的方法毫无见地:各式禅修,新世纪音乐,提醒你,将这些作为方法是可以的,我不是在批评方法。
但你必须要有见地,如果你没有见地,你哪儿也去不了,这些方法只能治疗某些创伤,或是像普拿疼一样只能暂时止痛。见地非常重要,见地决定了禅修与行为。
格力琼寺 - 2025-1-1 19:54:17
要有虔诚心,需要具备很大的福德,在你有福德之前,是不可能有虔诚心的。我想不只是精神性的、像智慧、慈悲、虔敬这样的开悟特质,即使是我们曰常生活中的快乐,也需要有许多的福德才行。
格力琼寺 - 2025-1-1 19:57:41
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格力琼寺 - 2025-1-2 8:00:47
时而聪慧,时而愚笨,
时而助人,时而求援。
时而美妙,时而糟糕,
时而幸福,时而痛苦。
有时佛旁修心,
有时人间历练,
有时漂泊天涯,
有时辗转行事。
有时孤身,有时结伴,
有时位高,有时落魄。
我常思索,真正的我在何处?
最终归宿又何方?
其实没有既定的我,
也没有究竟的归宿。
一切可为我,也无真正的我。
处处是归宿,也无固定处。
若能不贪、不争、不怨,
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我。
收心、静心、悟心,
便是心灵最终的归途。
格力琼寺 - 2025-1-2 8:28:57
“我们一生”都在尝试调伏别人
在别人的表现中上演情绪。
却不知“调伏自己”
才是真正的无畏智慧。
格力琼寺 - 2025-1-2 8:32:29
如果你借禁语来排除日常生活中无止尽的闲聊,且只念诵六字大明咒,你的修行将进步神速。
格力琼寺 - 2025-1-2 9:44:23
摧魔智剑
持慧剑弓矢,破惑无明阵,遣除四魔畏,降魔勇前礼。
人落妄念网,遭魔幻术擒,能拔心中箭,窍诀于此宣。
智士汝梦中,尚且奔安乐,此世谁阻荣,谁推入衰损?
兴盛衰败道,世人共历经,若能随意入,谁愿往衰处?
地狱焚烧等,剧苦恒无尽,若有制造者,谁人不嗔彼?
大魔暗深藏,彼依五手印,于天等三众,常逼虐如奴。
真相虽如是,众生不了知,未曾作筹谋,摧毁魔骗术。
高慢拽低谷,贪执他缚己,吝结能抛己,嗔伤他焚己,
妒击他毁己,傲慢贪悭吝,嗔怒及嫉妒,厉魔五幻术。
昔缚我内心,令失安乐故,呜呼何不见,自入此心魔?
知此刹那间,不伴此大敌,狡魔懵愚者,慧光驱痴暗。
执握光明剑,破魔五手印,深入大魔穴,诛杀灭无余。
对境近在前,随眠未曾断,非理作意力,萌生增贪等。
无境何所贪,无心谁能贪,无惑如何贪,是故知缘起。
谁贪无实境,有实无情聚,多尘可细分,尘亦析方分,
远离自性法,犹如水泡住。心乃多自性,彼者之一分,
细究无所住,亦无所执取,五眼不能见,谁能贪爱彼?
若于众多分,一一非贪执,此外无贪境,于何欲贪执?
观察生贪者,有实或无实,如境之实有,不见有贪者。
是故不欲舍,此贪前非有,后际亦不住,缘生骤然法。
贪境及贪者,因生刹那灭,无常如闪电,谁能贪于谁?
如是悭嗔等,一切境有境,皆以此推理,各自观察破。
如是境有境,终不得有实,有实之自他,究竟为何物?
无实性非我,离作如虚空,故实无实法,二我本体空。
如是胜义性,不得如虚空,妄念缘取故,徒生诸灾祸。
今修无所缘,有缘诸习气,消于自性界,坚信此法理。
于无而现法,贪执极强烈,贪执非应贪,招致千般苦。
三十六不净,形相各差异,男女等身躯,何欲相拥触?
血粪尿湖中,住有脏虫城,彼若有应贪,理当示谓此。
如是不净性,为贪所欺惑,沉陷苦泥中,全无可信物。
随时坏灭法,观察无功德,多种过患处,缘于此实法,
非但不贪执,当观如粪池,极其生厌离,何故贪此缚?
不得圆满福,力弃此劣法,招十万利乐,自离无实质,
从中取实质,自所拥有物,有何不能舍,理当乐施舍。
人为魔幻惑,众生不自主,呜呼屡漂泊,轮回旷野中。
彼等于昔日,怀胎生我时,视如心头肉,尽己力养育。
如是慈爱心,若能自作主,必定永不舍,然依生死夺。
十方诸众生,皆如我求乐,由痴背弃乐,呜呼观我母。
长久慈爱缚,死遭别离苦,如今相逢时,谩骂同陌路。
狂魔扰乱心,嗔等刺痛疾,恒常入其心,母岂不损毁?
无怙漂轮回,久受难忍苦,于诸众生亲,智者谁不悯?
故于诸众生,非但不应嗔,反应极慈爱,如母于爱子。
本需我养护,彼偶得福乐,我若嫉恨彼,呜呼谁惑我?
他人之富贵,毫未从我夺,此者纵无有,我亦了不得。
彼等纵皆成,德海圆佛果,亦不断我德,何故我嫉彼?
慢福所压者,福乃善行果,彼慢毁彼故,彼是应悯处。
具过此者上,有多功德者,于彼尚不嫉,何故嫉劣者?
世间有无数,劣者具德者,谁使谁缘劣,嫉妒毁己缘。
故于他富足,非但不嫉妒,如贫得宝藏,欣悦极随喜。
若思我功德,超胜其余者,我非昔有德,因缘暂时生。
我依有为缘,他众亦复然,由此谁能遮,胜我具福者?
众生心相续,我非现量见,如何能断定,无胜我德者?
我具傲慢等,烦恼众过患,随逐苦浪漂,生死轮回海。
此德有为性,骤然依他缘,可坏之有法,何故我增慢?
人熏功德如,芝麻熏花香,掺杂有漏垢,我有何可悦?
种姓貌财等,功德上有上,不可胜数者,观彼我最劣。
无过具德众,心尚住平等,多过骄慢我,何傲当呵责。
因以微功德,贡高而自满,多过住我心,何不视极劣?
慢垢若全无,尔时我殊胜,如此具我慢,有谁较我劣?
无我有为蕴,依缘执实有,功德纵如海,我有何可慢?
有慢等期间,知己最卑下,当如温良马,敬众护威仪。
如是善观察,二谛定解中,数数修习已,彻净显现执。
空而依众缘,幻化轮回城,未察悦意相,如幻而受用。
文殊大慧光,明咒明灯光,心中明现时,焚尽密林障。
文殊勇识尊,大悲化慧剑,斩魔五幻术,我执烦恼魔,
此后不复生,昔有无余迹;于真实性中,若以诛法诛,
如毁三脚架,摧灭天子魔;如种焚无芽,灭除蕴之魔;
如油尽灯灭,死主魔灭亡。尔时摧四魔,勇士狮奋迅,
断绝轮回流,恒常无畏行。摧魔大阵门,善巧慧光道。
正语开显善,祈愿诸众生,战胜四魔已,成文殊金刚。
格力琼寺 - 2025-1-2 11:09:39
总的说来,三恶道中的众生非常多,三善趣的众生非常稀少;三善趣中具八有暇和十圆满的人身少之又少,特别是我们得到暇满之身、心又趋向正法,更是寥若晨星、绝无仅有的了。也就是说,我们得到这样的人身,修习正法,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了知这些道理,在得到暇满、义大、难得的如意宝身时,我们应从多方面思惟,令生起摄取心要的善法欲。而我们要想通过这个身体摄取心要,方法即是要修习正法,因为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而离苦得乐只有依靠修行正法才能得到。如果心存疑虑,认为:虽然要修法,但不知有没有这个能力呢?
回答是:我们完全具备这个能力。因为我们既具足外缘,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又具足内缘,得到了暇满人身。如果认为:来世再修也不迟吧!
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因为这样的暇满人身在未来世,再也难以得到!
格力琼寺 - 2025-1-4 7:49:43
▲印光祖师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格力琼寺 - 2025-1-4 8:35:41
修行就是无数次直视人性,
尽管三观崩塌,信仰挫败
也要重新拾起,
变成冉冉灯火,
不悲不喜,
为自己和他人照亮
前行之路。
~~~ 黄帅禅乐
格力琼寺 - 2025-1-4 8:39:21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勿冗瘦杂怖,佛说应常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有的功德,它有个依靠,比如说我们生长万物有个依靠是大地,没有了地怎么生长万物啊?它就没有地方长。同样的道理,戒律好比是大地,有了这个戒律的大地――良田,才能长成五谷丰登。同样的道理,你修这个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这是佛长期所说的。因此,第一、你守护的戒律,一定不要让它损减、损害;第二、不要被污染、杂染,不要变得越来越糟糕。或者不要守得越来越少,不要染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其中第一点,就是自己的戒律不要衰减的意思,就是你曾经守五戒,之后变为四戒,然后又变为三戒,那就说明你守戒慢慢衰减。不要这样,刚开始你守五戒不行,守不了,先守三戒,然后变为四戒,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变成五戒,然后变成为守十戒,逐步逐步地增长,而不要往下减,这是第一。
第二、不杂染是什么意思?你守戒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要在别人面前装自己很厉害,不是这样。而是为了自己今生和来世获得安乐之故,所以才守戒。说到这儿的时候,我要多说两句,这个持戒特别重要。为什么呢?持戒并不仅仅是佛教学习者的专利,任何一个人,你想受人尊重,你一定要学会持戒。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任何一个准则,没有任何一个规律的人,是不会被他人所信任的。
第二,持戒是庄严当中最好的。你身上带着值几千万或者上亿的钻石,戴在你的身上,满身都是钻石,你觉得很漂亮吧?不过你漂亮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所有的人羡慕你对不对?可是能达到吗?达不到。为什么?只能让所有的人嫉妒你,小偷看着你的钻石,想着怎么去偷、怎么去抢;别的人看着你的钻石就嫉妒、眼红、心里很不舒服,跟你一起待着觉得没面子,所以他就不愿意跟你待着。也就是说,你的这种再好的珍贵的庄严,对你来说,只会变成为众叛亲离的因素,绝对不会变成为人人仰慕你,或者喜欢你,或者欣赏你的作用,不会的。那什么样的人他会被人人喜欢、人人尊重呢?身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自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口头怎么说、不怎么说,对自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心里怎么想、不怎么想,对自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你的这种要求,非常符合大家共同的利益,那这样的人,不只你的朋友,连敌人都会仰慕你、尊重你,说这个人首先是个好人。所以他会变为人人尊重、人人尊敬的对象,因此你的仇恨等等慢慢地都会化解。
因此,人一定要学会不要用金银珠宝去妆饰自己,而要用清净的戒律——清净的行为、清净的言谈和清净的心理状态——来庄严自己。这样一来,你才会变成为这天下最可爱的、最可尊敬的人,所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格力琼寺 - 2025-1-4 8:41:14
从前,佛陀住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时,须达长者有一位小女儿名叫苏曼,面貌端正,姿色姣好,受到长者怜爱胜过其诸子,每次出行都要把她带在身边。一次,长者带着她来到佛面前。苏曼一见到佛,恭敬之心顿起,想要用上等的香料来涂满佛的住所。当时她手中拿着一颗宾婆果,佛要过来、在上面写了种种香料名单后又还给她。于是女孩和父亲一起回到城里,按照佛所需要的香料,各处购买,然后拿到衹园精舍,亲自碾磨调制,天天如此。
当时,持叉尸利国王派他的一个儿子到舍卫国,刚到这里,便到处游玩。有一天,他也来到祗园精舍,见到苏曼正在里面磨制香料,非常爱慕她的姿容,想要娶她为妻。于是,他便到城中,对波斯匿王说:“这里有个女孩,正合我的心意,希望大王将她赐予我,请不要让我失望。”波斯匿王问道:“是谁家的女孩?”回答说:“是须达之女。”国王说:“你自己去求婚吧,我不能为她做主。”王子再次对波斯匿王说:“大王如果同意的话,我可以自己去求婚。”波斯匿王允许了。于是,王子便命他的随从先回国去,只留下一头象,自己跟在大象后面,来到衹园精舍,将苏曼捆绑住后骑象离去。须达听说此事后连忙派人追赶,无奈象跑得太快,终是追赶不及。
王子回国后,便立即娶苏曼为妻。后来,苏曼怀孕生下了十枚卵。后来卵自动裂开,里面竟有十个男孩,个个相貌俊秀出众,与众不同。后来,十个孩子渐渐长大,都非常勇敢健壮。但他们都十分喜欢打猎,经常伤害生灵。母亲苏曼心地善良,怜愍众生,便常常教导儿子不能如此。他们对母亲说:“射箭打猎,最快乐不过,母亲现在拦阻,是厌憎我们吗?”母亲对他们说:“我爱你们,所以才制止你们这样做。如果讨厌你们,我是绝不会这样劝你们的。因为我知道杀生之罪是会堕入地狱中受苦的,经受数千万年,要被各种禽兽头的地狱鬼卒猎射无数年月。那时你们虽然想解脱,又有什么办法呢?”
儿子们问:“母亲所说的这些,是您自己心里想出来的?还是听别人讲的?”母亲说.:“我过去敬信佛陀,这些是听佛所说。”儿子们问:“佛是什么?希望您能为我们仔细讲一讲。”母亲对孩子们说:“他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相貌出众超群,本应在世上做转轮王,但因厌倦生老病死,所以出家学道修行,得到无上果。他身高丈六、容貌俊秀无比,三明六通,全都明了;他知无穷之事,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了如指掌。”儿子们听了心中十分高兴,又问母亲:“佛现在在哪里?我们可以见到他吗?”母亲回答:“在舍卫国。”儿子们说:“我们想去拜见佛。”母亲应允了。于是,儿子们立即动身前往舍卫国。
须达长者见到自己的外孙们,高兴无比,十分疼爱,就带他们来到衹园精舍求见如来。少年们见到如来,顿觉他的姿容相貌,超过了以往他们所听说的千万倍,心中欣喜非常,不能自已(yǐ)。佛便随其因缘,为他们讲说妙法。于是兄弟十人同时得到法眼净。
这时,他们又对佛提出想要出家。佛问:“你们的父母同意吗?”他们回答:“还未对父母讲。”佛说:“父母未同意,我不能收下你们。”须达说:“他们是我的外孙,我可以为其作主,同意他们出家,这在情理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佛便同意了他们出家学道。于是,他们须发自然落下、法衣自然披身,成为了沙门。他们出家之后精进修行,最后都得到了阿罗汉果。这十位比丘相互尊重,同行同住,国中百姓,无不尊敬爱戴他们。
阿难问佛:“这十位比丘有什么造化得以生在富贵之家、并且容貌出众?又因何会遇到世尊、灭尽诸苦?”佛对阿难说:“在往昔过去之世的九十一长劫之中,有毗婆尸佛出现于世。此佛在世上施行教化完毕,即般(bo1)涅槃。他的舍利被分布到各处,每处都修起一座塔,以供舍利。其中有一座塔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当时就有一位老妇人维修了那座塔,又有十个少年偶然见到,就问她:‘您在做什么?’老妇说:‘这是毗婆尸佛的舍利塔,佛在世时功德广博,因此我修此塔,希望得到好的果报。’十个少年非常高兴,都帮她一起修补,修完之后又发誓来世要成为母子,并且希望十个人同时出生。从那以后,经历了很长很长的九十一劫,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世间,他们一直都生在一起,享受幸福与欢乐,不仅形体相貌端正、被众人敬爱,而且还得以长寿。还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曾堕入三恶道中。今天遇到我,经我沐浴清化,他们的种种尘垢都荡然无存,获得正果。你们知道吗?当时的老母亲就是现在的苏曼;当时的十位少年就是现在的十位罗汉。”
说到这里,在座的僧众皆信受佛法,各得妙果,欢喜奉行。 ——出自《贤愚经·苏曼女十子品》
格力琼寺 - 2025-1-4 8:43:27
其实,一个人若将戒律当作束缚,也说明这个人没有做人原则。若人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用戒律或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这个人就是卑鄙之人, 肮脏之人,也是不可信赖之人,他的前途将是一片黑暗。
而若有人严格管理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此人则值得信赖,人人敬重,前途也一片光明。我们受持戒律,其目的并非为束缚自己,而是用以完善自己的行为,从错误之言行,转化为最完美、令他人受益之言行;从侵害他人、侵害自己的一切错误言行中摆脱出来,转化为令他人受益,由此为一切人带来快乐,而不是痛苦。
戒律绝非负担,而是庄严。一个人戴着价值百万的钻石行走于外,是很危险的,会令人起嫉妒心与盗心。然而,若是携带完美的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无论行至何处,也只会受人尊重爱戴,这是自己能拥有且唯一不会遭到偷窃的!倘若想真正完美自我,便以慈悲和智慧为庄严,以戒律为庄严,将一切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以及起心动念当中的贪欲、瞋恨、愚昧、自私、我慢等肮脏的垃圾,悉皆通过四力忏悔扔进垃圾桶,那才是最好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