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地藏莲社 〗 » 卍 佛学交流 卍 » 没有什么羞辱大到让人无法忍受!
格力琼寺 - 2024-12-29 11:49:39

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是依賴那些慈悲心所生起的對象。這份領悟讓彼此距離更接近。我們需要專注心力,才能以較無私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必須努力瞭解別人對我們的幸福有多麼大的影響力。當我們不再耽溺於自我中心的世界觀,那就能擁抱兼容萬物的世界觀。
格力琼寺 - 2024-12-30 8:32:34
舍利子曾问释迦牟尼佛:“我们怎样才能证悟空性,明白如来藏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只有具足信心才能证悟空性。”
格力琼寺 - 2024-12-30 8:58:24
壹|轮回中的“囚徒”

这一生,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
孩子、家长、配偶、朋友、打工者、创业者,
我们因此而终生忙碌着。
但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身份,
它隐蔽而危险,
却一直被我们忽略和无视,
那就是,
“囚徒”,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轮回中的“囚徒”。
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
我们一直被囚禁在轮回的牢狱中,
受尽了轮回中的各种痛苦和折磨。
当被痛苦吞没时,
我们哭喊嚎叫,
一心想要从轮回的苦海中爬上岸来;
但当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来临时,
我们却又“好了伤疤忘了疼”,
对此生最重要的生命意义浑然不知。
即便一时记得,
但很快又被世间的把戏迷得神魂颠倒,
将解脱大业抛之脑后。
若总如此周而复始,
真不知这漫漫囚徒路,
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贰|关于轮回的比喻

经书里有一个比喻:有一座监狱,
里面有很多人在坐牢,
监狱里又黑又冷,
囚于其中的人每过很长一段时间,
才有一次机会出来晒太阳,
之后还要回去。
晒太阳时,
坐牢的人如果不想办法逃出去,
其下场只有再度被关回牢中,
别无他路。
如果他利用这个机会,
就可以想办法逃出去,
也有办法不再坐牢。
逃不逃得出去,想不想办法,
主动权都在他自己,
如果不愿意回去,
就要想方设法逃离,
如果不想办法,
晒了一两个小时太阳以后,
他还会被再度关进监狱,
长期承受囚禁之苦。

叁|你想不想趁机逃跑
获得暇满人身的此生,
就是我们从监狱里面出来,
在外面晒太阳的时候。
我们要不要想办法不再重入狱中,
就要看自己的意愿。
如果不愿想办法也可以,
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逃出去,
但这样的结果,
就是还要再回到那个又黑又冷的监狱。
此处的监狱,
是指三恶趣,
众生流转轮回的大部分时间,
是在恶趣里感受无量痛苦,
不得自在,
好像蹲监狱一样。
黑暗象征着无明,
如果此生不修行,
一旦堕落于恶趣,
如地狱或旁生道,
就根本没有修行和解脱的概念,
那时就只顾得上自己的生活,
其他什么都不懂,
内心充满了无明,
充满了黑暗。

肆|不再回到这个“监狱”
冷”表示什么意思呢?
在三恶趣中,
地狱众生的痛苦,
可谓无量无边、难以尽言;
而饿鬼长时感受的饥渴之苦,
旁生所受的互相残杀之苦,
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所以用“冷”来表示。
如果这一世不修行,
我们就要回到阴冷黑暗的轮回中去。
这不是佛教的教条,也不是威胁、
吓唬,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一世不修行也可以,
但是下场就是这样,修行的话,
就有办法不再回到这个“监狱”,
想不想办法,
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伍|越狱有方法
轮回是封闭的,
既然我们已经身陷轮回,
也不可能随意就跳出去,
那该怎么办呢?
佛告诉我们,
在这个封闭的轮回里,
可以找到出路。
如果有出路,
怎么叫封闭呢?
对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说,
轮回是封闭的,
没有办法跳出去;
但是对遇到佛法的人而言,
轮回还是有出路的,
出路是什么?
就是修行。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
轮回里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痛苦的,
如果现在不修行,
轮回也不可能自动停止。
做人时,
若能依因果取舍,
行善断恶,
便足以把握自己的归宿;
若不这样做,
就没有能力选择未来的前程。
如果做了旁生或地狱众生,
那时连取舍的概念都没有,
就更可怕了。
那么,
现在若有一个办法,
可使我们从轮回里得到解脱,
为什么不去做呢?
应该做!
如果这时你还对轮回有很大的兴趣,
就需要重新以智慧的眼光,
再去了解轮回的真相。
格力琼寺 - 2024-12-31 7:26:34
▲印光祖师


光一向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此事已成铁案。捕生者特为放生者多捕,则买而放者,亦多有因放而捕来耳。然人情多好名,此各日放生则有名。又人情多以因循了事,若不于此各日放,则便不肯特为买放矣。光虽为人如此说,究亦只成空谈。又生亦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贼于人民之聚处,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其于放生略为举行,以期人各体会放之之意而已。若尽量放而设法未能合法,则亦只功过不相掩耳。

《印光大师文钞》 复罗智声居士书一
格力琼寺 - 2024-12-31 8:39:45
如果你懈怠的时候,你发觉你做的梦会不一样,就是这个粗重性会出现,就是你感暗钝、忧愁、恐怖等等,在恐怖的时候就不得了了,你要注意了,它是一个征兆。

如果你在用功的时候,你梦境当中出现都是光明相、安乐相,虽然这个果报都还没出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事实上它有征兆的,你从这个征兆,尤其是修忏的人,我们讲忏悔法门,你要判定你的罪灭之相,往往都是从梦境来判断──见好相。

就是说我怎么知道我的种子改变了?这个梦境就会告诉你,由这个粗重相跟轻安相,因为在梦中的意境,你是不能主导的,你只能够让你心中的种子自然表现,所以梦中的境界是不能主导的,你不能刻意去主导它,所以它往往可以看到你内心的真实相貌。假设你是粗重相,那就要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我看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在教导弟子们的次第,我就慢慢体会,他主要有两个重点:如果是初学者,他强调行门跟事务门,就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不是很重视你去看经、听经,因为你的心粗重,无所堪能,你听经效果也差。

但是等到你这个烦恼罪业转变过来,轻安相的时候,他就鼓励你解行并重,就可以看经了。老人家是这样的教导方式,就是刚开始先对治粗重相,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关键。

~~~ ​净界法师
格力琼寺 - 2024-12-31 8:43:20
你修行要靠你暂时的五蕴身心。但是你不要忘了,你这布施,比如说你今天拿一百块给某甲,你为什么会有福报,你知道吗?如果你认为说,我给他十块,因为我给他所以我产生一个善业,因为这个善业的力量反馈给我。那你这个不是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这种思考模式修行非常慢,要进步很慢。

你要达到那种返妄归真,要“销我亿劫颠倒想”,要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很难很难。你应该这样想:我布施给某甲,我是假借这个影像,我是在自性中修学。因为布施,所以把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

我讲一句实在话,众生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你要借假修真。你不要以为说你今天帮助众生,好像你给众生恩惠。其实不是。

你帮助众生,其实你就在你的现前一念心性里面造作嘛。帮助众生的当下,你产生一种善的功能,你自己存在你的见性当中,以后它就产生善的能量,它就显现一个好的五蕴身心出来。

~~~ 净界法师
格力琼寺 - 2024-12-31 8:51:09
广钦老和尚自述


一九七四年七月八日

我五六歲時和母親到寺裡拜佛,有位法師說:“給你種善根。”二十五六歲時我到承天寺住。

過了不久父母逝世後,我就到南洋去,而我依然吃素。這段日子讓我深深感覺到世間沒有什麼希望,人生也沒有什麼意思,父母留下遺產,我如果也像他們一樣耕田,做到老,最後仍是免不了一死,永遠在生死輪回中,因此我想求了脫生死。

三十六歲從南洋回來後,就到承天寺正式出家,禮上瑞下芳法師為剃度師。當時的人注重耕田,我沒讀書,不認識字,先從菜園、打板、飯頭等最基本的學起,做人不願做的。

到四十二歲才去受戒,於期間我亦念佛、打坐。受戒完後,回承天寺住三年,訓練功夫,準備到深山修行。我要住山時只帶了幾件衣服、針線、一二十斤米、火柴,在清源山找了一個石洞,這個洞有兩個洞口,我將一個洞塞住。洞內很清幽,又有一塊石頭,在石頭上打坐,感到很舒服。

日落時,忽然有一隻老虎以屁股先進洞來,我嚇了一跳,連呼“阿彌陀佛”。老虎也被我嚇到了,馬上跑出去。隔了一會兒後,它又再度進來,我就對它說:“山君啊!你能不能把這個洞讓我修行呢?還是你要吃我呢?”我看老虎沒有惡意,就為它皈依,這就叫做“心動心”,我無惡意,它也無惡意。

第二天它帶來許多小老虎,在洞口游來游去、跳來跳去,顯得很高興的樣子。這個境界非常好,就是吃素修道才有此境界。鳥鳴、猴子叫,沒有世間吵雜,十分清靜。

以前我在承天寺對食、衣、住已經訓練好,所以幾個月後,我帶的米吃完了,我就開始坐功。只坐一星期,肚子即感覺餓,我便出洞覓食。看見猴子吃樹子,心想猴子可以吃,人也應該可以吃。於是撿些猴子吃剩的來吃,吃後很舒服,便打算撿些回去吃。猴子見到我撿樹子,就盡量搖樹,使樹子掉下來,讓我撿。

樹子吃幾天後沒有了,我即開始坐功,有出入定,約一個月後又餓了。這次出去覓食,找到一塊山蕃薯,約有一二十斤重。我找到一根樹枝挖一小塊來吃,然後再用土蓋好,繼續用功。本來修行只是借假修真,吃一點,聊以充飢即可。此塊山薯再生小山薯,足足讓我吃了三四年。

在洞內衣服很乾淨,很少洗,有時我也補補衣服。但是日積月累,衣服仍會破,等到三件衣服剩一件,並且破爛不堪時, 我就安慰這個假體說:“以後再做好的給你穿。”

後來我想到,長久住山上與獸為友,只不過是度自己而已。佛說自度後也要度眾生,在山上住一千年也是自度,度眾生必須到山下,於是我就回到承天寺了。

我下山時發須皆長,和山人一模一樣,寺里的人都不認得我。我說我是某某人於此出家,拜誰為師,他們就拿衣服給我穿,要我喝點米湯。我本來不想吃,但大家好意,不好意思不 吃。吃一點後感到頭腦沒有那麼清楚、那麼靈敏、那麼精、那麼明。

我在山上時,柴夫們都叫我“伏虎師”。我回承天寺住五六年,有一位林覺非居士欲拜我為師,我說你去拜別人,我不識字。但林覺非到處看後,仍然要拜我,他既要拜我,我就說好。他要我保佑他一路平安,順利抵達台灣。他到台灣寫信請我去弘法,我想我不認識字,怎能去弘法!況且我在承天寺買菜,不會算術,所分的單金都倒貼,身邊一些錢也沒有。他想我衣、食、住都很簡單,不必麻煩,就寄錢給我做路費。

我到廈門南普陀寺後,接到從承天寺轉來他寄的信及一千元。恰好南普陀寺有位從台灣去的普觀法師(基隆大佛院住持),他也要回台灣,他說:“你對台灣不熟,我有位姊姊在仙洞,我帶你去。”我就和他到基隆仙洞住幾個月,然後林覺非才來帶我去他住的地方。當時有許多位法師要請我去住,我都婉拒,因我喜歡在山上搭茅蓬自修。

度眾生沒有那麼簡單,須有佛緣及福報,自己修到有功夫,福慧具足時,自然護法菩薩會擁護;不然想要度人,人卻不讓你度。今天我能度這麼多眾生,都是護法韋陀菩薩擁護。

度人須度量大,別人問東問西我都耐心地說,沒有起煩惱,人見我歡喜。我自己也不曉得怎麼會度眾、蓋道場,我雖不會講經,但有點苦行內功,可說得出,直示西方途徑。
格力琼寺 - 2024-12-31 8:53:19
夢參老和尚 有一位道友跟我說:“要念文殊心咒——嗡阿ra巴扎那地,念一億聲,計算一下,一天念一萬五千,還得念二十年。”
我說:“你能不能把這個數字變一下?”
他說:“怎麼變呢?”
我說:“念一聲‘嗡阿ra巴扎那地’,把它觀想成遍滿整個娑婆世界,其它的世界你沒看到的,無論石頭、大海,乃至一粒微塵都是‘嗡阿ra巴扎那地’,這個數字就多了,以心力的關係。”
時間並沒有過去、未來、現在,無始終,什麼時候開始的,你找不到。所以佛經講就講“無始”,因此才能夠“一毫端現寶王剎”——一個毫毛的尖,就能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國土。這個道理得具足信心,好好參。
我們不能達到這種目的,沒有這種神通,沒有這種妙有,完全是心裡有妄、有染污、不真實,被這些障礙障住了。
夢參老和尚《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
格力琼寺 - 2024-12-31 9:08:19

情绪不一定是坏事,对于我们刚开始修行的凡夫来说,不可能没有情绪,也不可能如如不动,
关键是你要会利用每一个粗大的情绪或是细微的念头。
比如嗔心起时,马上觉知,然后忏悔并转化为菩提心,这样嗔心就成了功德。
相反,如果一个人看似没什么情绪,总是呆呆地在那里,像晒太阳的垂暮老人,也不是什么好事,这样下去如何解脱? 
所以不要害怕情绪,出现什么就利用什么。
格力琼寺 - 2024-12-31 9:17:33
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夫众生所以沦苦海者,无他,任情适意,好顺恶逆,不深求出要故也。书云,言逆汝,必求诸道。言逊汝,必求诸非道。为君尚然,况出世丈夫者乎?

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为券,以六度万行为家常茶饭,以自利利他为的。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举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举也,勿念也。事苟益身心,裨法化,必黾勉为之。虽劬劳困苦,勿恤也。否虽有浮名幻利,弗屑也。凝神定志,拓度虚怀,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谓我不能成佛,是自弃也。知可成佛,而不肯力行佛行,是自暴也。不自弃则志刚,不自暴则气柔。志刚则本立道生,气柔则深造自得。志刚可上求佛道,气柔可下化众生。志刚可荷负众生,气柔可承事诸佛。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刚而柔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六,利永贞。柔而刚也。刚柔合德,定慧力庄严,此世出世法之正印也。
格力琼寺 - 2024-12-31 9:26:35

皈依的意义
皈是皈向,皈敬,皈宿;依是依托,依靠,依赖。如游子归家,依靠父母;如浪子回头,找寻安全的归宿。又如学生信赖老师,随从学习;或信赖任何主义,任何宗教,皆名皈依。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所归向依靠的对象,是否真实可靠,能否给人正确的指示与辅导,抑或令人迷失自己,误入歧途。因此,当我们开始归依任何宗教,信赖任何主义之前,都要提高理智,慎重考虑。否则,信赖邪知邪见的人,或信仰导人迷信的宗教,皆有害无益。即使是教人行善,志在生天的信仰,亦得益不大。因为天福享尽,还会堕落,并非真正皈依处。佛教的真理,纯正究竟,纯善无恶,能令人出离三界,解脱生死,永享无穷的福乐。我们皈依三宝,由事相三宝的启示,远离邪恶,抛弃烦恼,了脱生死,走向离苦得乐的菩提觉道,回归自性三宝的家乡,亲证一体三宝的理体,才是真正的皈依处。印光大师在三皈五戒十善文中说:“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趋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该是皈依意义最好的说明。
皈依的功德
归依三宝的功德殊胜。
《优婆塞戒经》说:“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又说:“若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不可穷尽。”《俱舍论》言:“归依三宝,能永远解脱一切苦难。”
《文殊师利问经》:“若归依佛法僧,及以四圣谛,胜安隐归依,一切苦解脱。”《佛说因缘僧护经》言:“归依佛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佛;归依法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法;归依僧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僧。”此外,《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希有校量功德经》、《木串子经》等,无不赞叹归依三宝功德弘大,微妙难思。归依三宝,能令人改邪归正,断恶修善,得生善处,永升不堕。
《折伏罗汉经》记载,忉利天中有一天人,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将堕猪胎,求佛救护。佛教他归依三宝,得免堕落畜道,转生人间。后遇舍利弗接引见佛,请佛说法,即证阿罗汉道,永断烦恼生死。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说:过去有一位天子,天福享尽,天主教他诚心归依三宝,口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七日后命终,天主不知其生在何处,来请问佛。佛言:因归依三宝功德,转堕为升,已生兜率陀天。可知归依三宝,永离恶道,得生善处。我们欲想上升不堕,享受人间天上的福乐,当归依三宝。想度生死海,登涅槃岸,当归依三宝。想却病延年,身心健康,净化人间,福利社会,当归依三宝。想充实佛学知识,进德修业,利己利人,广度众生,当归依三宝。想获三宝加被,善神拥护,继承佛志,荷担如来家业,当归依三宝。归依三宝的功德殊胜,归依三宝的人,可以增进人天福报,甚至远离生死,终成佛道。凭借三宝光辉的照耀,令人迷途知归,远离邪恶,趋向菩提觉道。
格力琼寺 - 2024-12-31 17:27:50

坐禅是切断业力意愿行为的方法。在坐禅中,你不会进一步规划任何事情,我们只是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做自己。我们不会凭直觉或心的串习模式行事,我们只是坐着,这会自动带来一种无聊的感觉,一种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感觉。通过让自己生活在无聊中,让自己感到无聊并继续坐着,我们抵制了后续业果的可能性。
格力琼寺 - 2025-1-1 7:21:08
▲印光祖师
文钞原文:若不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诚恐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轮回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与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悬之象。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萨道者之志愿。必须要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待往生后,然后效之,则为有益。未往生即效之,如坯器未烧,一经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每有好说大话者,以佛菩萨之身分自任,但成自误误人耳。——《印光法师文钞》• 复(薛英慧,刘一鹤)二居士书
12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什么羞辱大到让人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