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琼寺 - 2024-12-19 16:18:55
用心观察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菩提心,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
产生什么呢?
你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后,会经常考虑怎么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若能如此,那说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
所以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应该可以观察得出来,用不着去问别人。
我以前也举过一些例子,就像一个人特别爱财,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自己的生意,甚至做梦也会梦到赚一大笔钱。
如果我们想着众生也能这样,这就是体会上的菩提心。
我认识一个搞生意的人,他对事业非常执著,本来很喜欢睡懒觉,但为了自己的事业,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门
利益众生若把这种行为转移到利他上面来,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那这个人肯定具有菩提心。
在座的有些道友,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但体会上的菩提心有没有呢?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
假如随时随地一直想着众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没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别人说你没有菩提心,实际上你也是具足的。
反之,倘若你只是道理上会讲“《现观庄严论》和《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具足两个条件一一缘众生和缘Fo果”,但心里没有众生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
就像这里所说,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别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就会很伤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格力琼寺 - 2025-3-20 7:45:20
净界法师 : 我们拼的是临终,但是这些情况要注意!
我们净土宗念佛的人,在生命当中会有两种功德出现:第一个,你今生的身心世界能够离苦得乐;第二个,临终能够往生西方。那么这两种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临终的往生。因为你不能够离开三界,你念佛人还是失败。因为你生命没有产生大方向根本上的改变,你违背了弥陀本愿安立四十八愿的本意,这句佛号绝对不只是让你得到来世的快乐而已,这不是弥陀设计的本意。
所以净土宗的成败只有一句话——就是你临终是不是往生,这是关键!临终成功,你就是成功;临终失败,你今生就是失败。不管你平常这个佛号,把你的今生生命念得多好,因为这都是生灭法,所以净土宗千念万念,整个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拼临终!你平常可以充满了逆境,这个都没关系,这都是一时的。
所有净土宗的人,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因为这个太重要了!
你平常起业障,这个没什么大不了,该还的还,但是临终的时候你还不起。临终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来起业障,因为你不能这个时候失败,否则,那你就得付出一生的代价。所以你平常起业障,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临终起业障那就惨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所有的业力临终不能起现行。
这个业牵涉非常广大。因为你无量劫来在整个第八识的仓库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你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先过滤。《楞严经》讲,先把强大的业抓出来。其实有些业,它不一定有得果报的力量,也就是说它没有急迫性,它不可能马上得果报;但是有些业有急迫性,它马上要得果报的。你在处理业障之前,最好先把业做一个区隔。
怎么区隔呢?《楞严经》它讲出一个判断的方法。
它说一个人会造业,他一定有感受。你曾经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不管你是去骂人、去打人、去做杀盗婬妄,它一定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快乐的感受。因为我们对于痛苦的事情是排斥的,你真的产生一种虚妄的快乐、乐受出现。
第二个,这个乐受带动你一个邪恶的思想,你认为这样对你来说有好处,是作功德想。
第三个,当这个思想不断地活动以后,你产生一种执着了,受、想、行,当这个思想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你已经产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非做不可。好,糟了!当你的思想产生一种主宰性、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惯性了,这个业就一定会得果报,临终一定会得果报。
所以会得果报的业,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你现在还在造作;第二个,“深生好乐”,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非常欢喜,谁劝你都不听。这个业它不管是杀盗婬妄哪一个业,它一定会在临终起现行的,来破坏你的佛号。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种有急迫性的业先抓出来,否则你不可能去面对所有的业。
就是有的业它已经沉淀下来。比方说,你今天做一件事情,你是被迫的,叫做偶一为之,在某一种情况下一时的失念,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而且你已经断了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这个业没问题,它已经是沉淀下来了,它已经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虽有业,但是没有力量,它也没有形成一种业力,它只有业没有力。
所以我们在忏悔之前,在处理业之前,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业都会形成障碍,有些只是业;但是有些业会形成障,叫做业障。你先把那个会障碍你的业抓出来,先处理业障这一块——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业,你要小心!因为它活动炽盛,它已经是一个活的业力了,它一定会在你临终得果报的,一定会的!不管善业恶业。
所以我们在面对业之前,你必须先看清楚自己的业,哪些业是一个已经死亡的业、沉淀的业,这一块你先不要管它;哪些业是充满强烈的生命力,不断地在活动,不断地在增长的业,这一块你就要先注意,你先把这个业做一个区隔。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观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