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格力琼寺 - 2024-12-19 8:22:59
佛教的生命观非常明确——人类没有生命处置权。不仅没有处置他体生命的资格和权利,同时也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
因为,“一人一世界”的佛教世界观揭示:人的身体也是心的对境的一部分。身体并不代表完全的“我执”,它实际上是“我执”的对境——“我所执”。也就是说,自己的身体也是对境中的生命。既然杀害对境中的他人是需要“偿命”的重罪,那么自杀,同样也是罪不可赦。
人类无权处死自己,不仅因为自己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更因为“我”和“我对境中的身体”并不真实存在。人们尚不能发现自我的“无我”本质,又何谈终结“自我”?
自杀源于强烈的“我执”。因果规律告诉我们,自杀不是自我的终结,而将因为“我执”的延续,开演出更深重的悲剧。
我是谁?又是谁杀了我?
人类冥冥然之中感觉到的这个“我”,只是各种错综复杂的习惯、各种想法、各种价值观念混杂在一起产生的、一个信息残余而成的笼统概念。然而,大多数人恰恰将这个概念当成了貌似主观能动的实有的“我”;将这个概念当成了生命动力之源,当成了生命主宰者,当成了价值判断者,当成了可以处理掉自己身体的判决者。
但是,这个层面的“无我”还只是狭义的“人无我”。广义的“我”,不仅包括这个被误判为实有的所谓“主体”,还包括了其对境中的身体,更包括了其对境中的山河大地、古往今来——这个浑然一体的“法我”连同“人我”一起,是佛法对一个完整生命的界定,也正是佛教世界观所揭示的“一人一世界”。而这两种“我”,其本质实为“无我”——般若空性的智慧正落脚于此。
因此,佛法提出了真正的质疑:你了解自我吗?你了解生命吗?为什么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就开始追究“我是谁”?为什么禅宗的修行参的恰恰就是“念佛是谁”?
当“我”到底是什么都还没被弄明白的时候,当你从未对“我”生起铺天盖地的疑情时,何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拥有对自我生命的处置权?
自杀绝非解脱之道:悲剧依旧,果报不虚
佛法告诉我们,“我”并不是主宰者。在“自杀”的行为中,不仅行动的接受者——“自己的身体”不存在,连行动的造作者“我”也不存在。事实上,所谓的“自我生命的处置权”,正来源于“我执”,并且对“我”的执着已经到了相当深重的程度。此时,如果“存在”已经无法承载这种执着,有的人就只能选择用断灭的方式来延续这种“我执”。
身体纵然坏灭了,但强烈的“我执”依然存在,并将在下一期生命中,继续打造“我执”的对境。自杀者所期望的“一了百了”不仅不会出现,甚至将因为“我执”的深重,还要承受更大的痛苦。
从佛教对杀业的定性来看,自杀与杀他等量齐观。执行自杀和执行杀他是一样的性质,并不会因为处理的是所谓“自己的身体”而罪过稍轻。在杀人这个层面,佛教谓之为“不通忏悔”——本性是罪(性罪)。也就是说,对这种杀业没有忏悔的可能性,没有悔罪之说。犯了,就是无可挽回、无可挽救的。
菩萨戒和出家众所受的具足戒同时传载、反复强调:对于有情生命所作出的杀戮行径——“自杀(自己主动杀)、教他杀、见作随喜、乃至梦中”——均被严格禁止,连起心动念甚至梦中的无意识行为都未能豁免。而就罪过轻重来讲,所杀生命之体量越大、智慧层级越高、杀生者恶心越重,其罪过越大,尤以杀人类和杀圣人为甚。
至此,我们应该理解到,强调“人类没有生命处置权”并不是用戒律来绑架大众,实在是因为因果不虚——自杀的果报是直堕地狱而千万亿劫难求出期。
当自杀者把死亡当做“生命最后的庇护所”时,禅宗不得不以确如其实的“无我”和因果道理告诉人们,自杀非但不是悲剧的结束,而是更大悲剧的开演。自杀绝非解脱之道。
所有自杀都源于一场误会:深陷对立难以自拔
或许这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自杀,只是源于对生命的一场误会。人类越是去追逐貌似实有的、貌似物化的对境,就越是障蔽了完整理解“我是谁”、完整体验无尽生命的可能性。越是一场攫取,就越可能是一场放弃。这是一场拉锯,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悲剧性对峙。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心性文明史,一直都在熏陶着我们对于生命主体价值的尊重。文明的祖先早就取缔了人们处置生命的权利,早就跨越了轻率取舍有情生命的不成熟阶段。
然而文明演化到今天,纵然物质繁荣、科技昌盛,人们对于生命主体价值的认知清晰度却一再探底。如果没有什么可供把捉的物化线索,人们已经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在哪儿了。
如今的新媒体工具上正在流行着“刷存在”。所谓“刷存在”远远够不上西方曾经流行的“存在主义”,人们早已浮躁得顾不上思考与背书了,只是说如果没有工具在手头随时刷两下,不能像吃鸦片一样满足一下“依赖外境”的鸦片瘾时,人类已经无法确认自我的意义了。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判断精神是否还存在,甚至随时随地恐慌四起,那么这里正在昭示的又是什么?这是否正是当今信仰空间所要面对的有关存在意义的一场巨大危机?
更让人担忧的是,存在危机正趋爆发,人间却并没有普遍地敲响警钟。当灵魂被抽空的时候,人类也正在为抽空其灵魂的物化文明而狂欢。甚至,还有事关“生命尊严”的自杀的赞颂!
自杀不值得称扬:拒绝以“尊重生命”之名戕害生命
错误的世界观是人类昏聩的开始,是错判生死取舍的根源。它使得自杀、他杀的恶性隐患无法从人间解除,也让我们无比惊讶地发现,人性之中竟然潜藏着一丝对于死亡的渴望。
关于自杀问题的探讨此起彼伏,不仅没研究出解决之道,却不断给予自杀以某种理论上的合法性。
消极悲观者将自杀当成一了百了的解脱,而一些学问者却或隐或显地将自杀吹捧成“生命的学问”——这样的死,看起来多么高深莫测,多么桀骜不驯,多么发人深省!似乎在表达评论者本人是多么在乎所谓的“生命尊严”。
可是最后的结果,实际上是在儿戏生命,甚至以生命的名义戕害生命。
这跟持刀对别人说“我尊重你的生命,尊重你的存在,我要终结你生的痛苦,所以我要结束你的生命”,然后一刀把人结果了,并没有什么两样。说到底,不明因果、不谙生死,妄谈尊严,结果只能变成一句句惑人不浅的空话,酿出一场场循环不止的悲剧。
任由这样的论调流传,不晓得又会引发多少对自杀的“兴趣”和“好奇”,埋下这样的种子,或许哪天又将成为自杀恶果成熟的诱因之一。
对自杀者和自杀本身津津乐道、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人,是否关心过两个问题:第一,自杀者面临死亡的刹那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是否因为是自杀,就默认了跟被他杀迥然不同,就忽略了自杀者不会有死的恐惧和痛苦?第二,自杀者死后会怎样?
没有什么人真正关心这些问题,活着的人也几乎不可能关心得了这些问题。说是尊重死者,尊重生命,其实只是关心自杀者死后活人自己的世界,却从来没有从一场场悲剧中,获得真正关于生命本身的反思与教训。
佛教不畏死,而把“死”时时提上台面,提示无常,警醒大众,这恰恰是对“生”最大的热爱与珍惜。人们贪生怕死,平日不敢提死,绝望之时却欲一死逃之,这恰恰是对“生”最大的轻视与戕害。未知生焉知死,不明死又何以生?对死亡过患的积极了解,才是对人生困境的巨大宽慰。
尊重生命的一切赠与!愿敬畏自我善待一切
因果规律中,自杀是极重的恶业,性罪难改,出期难求;从生命本质上讲,尚未发现自我,又何谈处决自我?说到底,人类没有任何生命处置权,尤其没有对自我生命的取舍权。
当今世间需要急切叫停的,是对有为主动的过分依赖。人们不仅依赖有为主动去求全,还依赖有为主动去毁灭。既然没有任何生命处置权,那么我们对于吉祥的或者灾祸的,进步的或者退步的,满意的或者不满意的人生,可以宣泄一下情绪,但终究还是要接受和服从其存在的资格。
敬畏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生命——这才是与正确的世界观、究竟的生命本体论相一致的、最高水平的道德准则。善待自己,并经由善待自己达到善待一切——这才是与最高水平道德准则相匹配的、最为美善的行动原则。
格力琼寺 - 2024-12-19 20:53:19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圣严法师:算。用自己的意志、自已的精神、自己的心力,来杀死自己的身体,就是杀生。当一个人沉溺在自杀的情绪里,很容易陷在阴影中不可自拔。要想跳脱出来,首先要明白:死亡不能解决问题,死亡是更多问题的开始。
佛法说:人身难得。我们这个身体是用来还报和还愿的。还报是要报答那些于我们有恩的人;还愿则是要完成我们来到这世上希望达成的心愿。所以我们应该要非常珍惜、非常感激我们有一个身体;我们并没有权力来杀死自己。
问:佛教是反对自杀的吗?
答: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功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
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
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罗汉舍身,佛陀倒是赞成的。
问:决定自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想以死来摆脱一切。请问法师,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圣严法师:“人死一了百了”,这种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的心里,因此常见有人在遇到无法排解的困难或挫折时,就消极地想要自杀,希望以死来摆脱一切。
其实,人到世间投胎为人,都是带业而来;现世所受的顺逆、好坏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为造作的结果,应该直下承担,才能随缘消业。如果遇到困难、苦厄,就以自杀来逃避,不但不能消业,而且更造恶业;如此旧业未消,又造新业,人生如何能解脱?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自杀只有增加问题,甚至只会增加痛苦。比方说,我自杀了,即刻就会带给我的家人、朋友、亲戚、同学,乃至认识我的人无比的痛苦,有时还会把一些未了的责任加诸给他们,增加他们的负担。
再说,国家栽培我、大众成就我,正当能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因故自杀死了,这就是社会成本的浪费。因此,一个人的自杀,不但造成社会的损失,并且拖累了许多人,辜负许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杀也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例如,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个前辈是因自杀而死亡,虽然隔了几代以后,后代的子孙都会觉得不荣誉,不但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拂不去的阴影,有时还会起而仿效。所以我觉得社会上有时候发生凶杀案,被人杀死还可说是不得已的,自杀是不可原谅的行为。
因为遭受外力而死是没有办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杀则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愚痴,是因为一时想不开所造成;由于自己的愚痴想不开,造成了家庭、社会的损失,所以基本上自杀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尤其,自杀者当时的心情,必定是带着一种心灵的创伤,是在痛苦、哀伤、无助、绝望、焦虑,甚至是愤怒、嗔恨、懊悔的情绪中死去,就凭当下这么一念,死后必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这就是《俱舍论》所讲的“业道”。
所谓“业道”,亦即贪、嗔、痴三业,彼此之间由贪生嗔,由嗔生痴,由痴生贪;前者能够成为后者之道,或者互相辗转为道,如此成为六道轮回之通路。也就是说,我人造作的业,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引生结果;
业本身就像道路,随着善业能通向善的地方,随着恶业通向恶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要萌生自杀的念头,就不会有自杀的行为与结果。
人在一生的数十年岁月当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问题,虽然让人感到生活艰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在思想上、心情上千生万死,从中慢慢进步。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困难,就想一死了之,总以为死了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不对的想法。
人,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慈悲、有智慧,世间其实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因此希望社区里的一些有德之士,能够经常举办各种联谊、讲习,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让邻居之间彼此互相关心、鼓励,从心理上建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此才能防范自杀悲剧的一再发生。
问:请问法师,人在自杀的时候,乃至自杀死后有痛苦吗?
圣严法师:人一有了烦恼、痛苦,就想要自杀,希望就此一了百了;也有的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因此也想以自杀来结束生命,总以为死了就能获得解脱,但是当他自杀死后就会知道,其实“死更不如生”。
根据《醒世千家诗》记载:“吴江蒋某,与人争气不胜,服毒自杀。后来凭在他的妻子身上向人道:我不当死而死,罚入枉死城,火床铜柱,惨苦万状。方知在生一日,胜死千年,劝大家宁可气死,切莫自杀,以致后悔无及,大哭而去。”可见自杀只能逃避一时,但是却因此更增无边的痛苦。
另外根据《认清自杀的真相》一书说,自杀者所感受的痛苦,千百倍于生前所受的苦,非语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进,肺气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气管闭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继而浑身麻痹,痛苦万状。服食农药、盐酸等药品中毒而死者,五脏坏烂,极痛难忍。服食安眠药而死者,头眩气促,五脏翻搅,有时暂时停止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与死无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悠悠醒来,却早已入殓,欲出无门,于是辗转棺木之中,恐惧痛苦而死。
另外也有研究报告指出,开棺检视服食鸦片而亡者,伏着居多,侧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后,鸦片毒退,棺中辗转挣扎而死之故。
从以上记载可知,自杀的方法虽然有种种的不同,但自杀者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在心,而且在将死之时,意识转清,过去和现在的景象,映现分明,因此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加的深刻。
自杀的人,在自杀前想当然尔一定是感到很痛苦,不痛苦就不会想要自杀,他因为熬不过痛苦,遂想要以自杀求得一死来解决。但是自杀将死未死之际,不管是上吊、服毒、刀割、枪杀、投河、跳楼,或是烧炭等,尽管方法不同,但其结果都是痛苦不堪。
就以上吊而言,不是那么一分钟就死了,死前的一刻,呼吸闷绝,有时后悔了想要自己解救都没有力气,想叫也叫不出来。可以说上吊的过程中,真是千百种的痛苦,难以尽述。
自杀者不但在弥留之际要受无量苦痛,就是死后所遭受的痛苦,比临死时还要增加千万倍。甚至死了固然苦,得救了还是苦。现在有愈来愈多的人以“烧炭”来自杀,他们以为烧炭自杀可以安详地在睡梦中离去。
不过根据马偕医院及高雄长庚医院的医师表示,这类自杀幸存者可能因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迟发性神经精神症状,部分甚至无法恢复。曾有患者在获救一个月后出现意识混乱、幻听,甚至拿抹布洗脸、将电话当成饮水机、大小便失禁、无法自理清洁等症状;有些人则留下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
自杀也是犯了杀生戒,即使如愿自杀成功,死了以后仍免不了要受杀生的业报。杀生乃天地所不容之罪,即使阎王老爷也不会给您好脸色看,所谓“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自杀者有什么面目见人?所以,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死并不能“一了百了”,生命是随着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所以佛教讲“善终”,唯有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格力琼寺 - 2024-12-20 8:19:45
因为有人布施,所以我们有免费的资源可以利用。
但是大家要知道,使用免费资源其实都是在消耗福德。如果一直不愿意付出,将来把福报用完,不但会招感贫穷,学法的因缘也会变得很差。
因此我们要养成好习惯,使用免费资源时,应该适度地赞助,尽量不要让人家贴钱。
~~~ 吕真观《西游记的佛学思想》
格力琼寺 - 2024-12-20 8:23:54
一定要找个,能让你的心静下来的人,从此不再剑拔弩张、左右奔突;也一定要找到,那个能让你的心精进起来的人,从此万水千山、世世生生
格力琼寺 - 2024-12-22 17:55:23
关于自杀的问答问
现在很多人都很痛苦:有些人因为得了绝症;有些人则深陷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困扰;还有些人对社会和生活深感失望……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产生了极度消极的态度,甚至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想把所有的痛苦在一刹那解决掉。通过您的开示,我们明白了其实死亡不仅是今生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那么,这些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是不是真的能够摆脱痛苦,迎来一个新的、美好的人生呢?对于这些人来说,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答
有一部分人认为,死亡等于一切的结束,如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痛苦就到此为止了。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肯定不是这样。实际上痛苦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又增加了新的麻烦。佛教认为,杀害他人会有全部的杀人罪过;自杀也有一半的杀人罪过,因为自己也是人。
问
那他会有一个美好的新生命或者开始新的旅程吗?
答
新的生命一定会开始,新的旅程也会开始,但是美不美好就很难说了。尤其是这一生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因为有一半的杀人罪过,所以很难讲下一段人生能否美好。他这一生的痛苦是结束了,但他在开始新旅程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痛苦,而且这个痛苦会更加严重。本来他上一世只是因为生活上的一些琐事烦恼,或者有一些心结打不开等,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此外,抑郁症患者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会把很小的事情看得非常严重。但现在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问题就真的严重了,我不是要夸大什么东西,实实在在就是有一半的杀人的罪过。佛教认为,在所有的罪过中杀生是最严重的,而杀人则是所有杀生罪过中最严重的。如果一个人有一半的杀人罪过,那他开始下一世的生命旅程时,这个罪过可能会成熟,由于受到了这一世的影响,那么他的生命可能会更加糟糕。所以认为自杀能够结束痛苦、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没有看到这个事情的背后有更严重的后果。
格力琼寺 - 2024-12-22 17:57:07
关于自杀的开示摘自《格言宝藏论释》
愚者欲求为安乐,所作皆成为痛苦,
如同有些遭魔者,为除痛苦而自杀。
愚人欲求自己的安乐,而所作所为却成为痛苦之因,如同某些遭魔害的人,为了消除暂时的痛苦而自杀。 佛经中讲:一切安乐都从利益众生的心而生,所有的痛苦都是从伤害众生的心而生。愚蠢的人不知苦乐的根源,又不顾及自己今生薄福少德的根本因,却妄求财富和身心安乐。通过正当的渠道,他们得不到财富,为了满足个人的贪欲便铤而走险,欺骗、敲诈、盗窃、巧取豪夺……。但往往又是财未到手,自己却锒铛入狱。 即使是侥幸成功得到大笔的财产,因来得太容易也就不知珍惜,整日花天酒地、挥霍、吸毒自我麻醉,如此耗尽了钱财又令身体倍受毒瘾等痛苦,囊中羞涩之时便又故技重施。 又有些人靠劳动赚了点钱,却以赌为乐,有的输光了全部家产,把自己的生命也变成赌本全部输尽。赢的人自是乐此不疲,妄想靠赌博大发横财,便以赌为业。 还有些人以杀生为业,整日杀害无数旁生,仅仅为了吃穿二字,辛辛苦苦地造罪,孰不知来世将承受无边的杀生果报。 这些利欲熏心的愚人,以各种恶劣行径终究未能填满无底的欲坑,反而堕入更加痛苦的火坑。世间本无真实的安乐,痛苦永远紧随那些私欲横溢的愚者。他们的行为与那些动辄自杀的人相同。 轻生的人有的是忍受不了病苦的折磨,也惧怕医治的痛苦;有的被魔魇所困而恐惧万分。他们缺乏勇气和智慧,又不信因果,便作出了轻率的抉择。有的是因凭空而来的委屈侮辱、感情上的挫折、生存的逼迫等等。他们认为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选择死便能一了百了。 其实,死并不能了却他们的痛苦,自杀的人当中,有的欲死不成反落下残疾或留下其它的后遗症;有的虽然自杀而亡,但由罪业感召,将在无数劫中承受更大的痛苦。律藏中讲:学佛受戒的人自杀,则犯杀生的佛制罪和自性罪;一般的人自杀也犯杀生自性罪。当年米拉日巴尊者也想自杀时,上师为他宣讲了许多毁自身坛城的过失,详见《米拉日巴尊者传》。 对学佛的人来讲,一切言行都应以佛法的教义来抉择,如理行持,切切不可步愚者的后尘。
格力琼寺 - 2024-12-23 8:07:32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 地藏经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格力琼寺 - 2024-12-23 8:40:27
您好!佛教讲布施,是不是我们学佛之后就要任人宰割,别人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呢?
主持人:这个问题挺犀利的!
堪布:也不是任人宰割。通过学佛锻炼自己,最后的确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只要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别人要什么你就会给什么。但是现阶段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把自己的肉割下来这种身体的布施等,大乘佛教里面讲,必须要达到一定境界时才可以做;如果境界还没有达到,就不可以做。佛教主张先易后难,所以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你家里肯定有很多平时不怎么用的东西,这些对你来说不是很需要,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非常需要。所以,先从布施自己最不需要的东西开始,逐渐地学习,最后达到连最喜欢的东西也能拱手相送,此时的布施就叫作“布施波罗蜜多”。“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已经到达了彼岸,从什么都舍不得的此岸到达了彼岸。也就是说,只要有人需要,我什么都可以送,至少我内心当中没有障碍和烦恼,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叫作到达彼岸。
但是这中间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现在我们不能任人宰割,否则谁都不敢布施了。先要锻炼自己,把布施的心培养出来以后,再做这样的布施就很容易了,而且也很有意乐,这个意乐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过去自己获得东西时都得不到的满足感,现在却可以通过给予得到。
过去的修行人是怎么训练的呢?他把左手和右手当作两个人,左手拿着一个东西,说“这个送给你”,同时把这个东西放到自己右手里;然后再把右手拿着的东西送给左手,这样简单地一步一步训练,最后训练到可以完全布施的境界。
布施有这样一个训练的过程,所以不用害怕。在还没有训练之前,你可以先把不是很重要的东西送出去,这也是一种布施;最后你也可以做到完全布施。
观众2:谢谢您。
主持人:谢谢堪布,我们继续下一个问题。
观众3:堪布,您好!我替朋友问一个问题:如果怀孕时发现孩子是畸形,或者有严重的疾病,医生不建议生下这个孩子,家里人也无法接受一个不健全的孩子,那么应该怎么办?谢谢堪布。
主持人:这是一个蛮有争议的话题。
堪布:是,这确实是一些人可能面临的问题,也很不好回答。这是道德和现实之间的一个选择:如果说要保留下来,那么后期会有很多事情;如果说不要了,那也面临道德或者佛教的因果问题。所以,在道德和现实之间怎么选择,确实不好说。
但是,从佛教的角度一定会说,无论如何都要将孩子保留下来。因为孩子身体有问题是他自己过去的因缘,把他生下来则是父母的责任。把他生下来以后,幸福与否跟他自己过去的因缘、业力有关系;父母为什么有这样的孩子,跟父母自己的业力也有关系。如果把孩子做掉了,就会变成恶性循环,后果会更加严重——你结束了他的生命,不等于你们之间的因缘就了了,反而又结下了一个更坏的因缘。所以一定要把他生下来。
可能你对他的付出,要比对其他孩子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也跟你自己过去的因缘有关系。你要有勇气为他付出。虽然他是一个先天有缺陷的孩子,但他是你的孩子,不是别人的,这都有一定的因缘在里面。另外,不管他有再大、再严重的问题,终究是一个生命,所以你要允许这个生命诞生,不要去阻碍。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是一个生命,就要允许他活下来。佛教会这样回答,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会这样告诉大家。
所以,考虑到这些问题的话,就应该把他留下来。道理是这样,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困难,至于怎么选择还是要看个人意愿。
主持人:明白,有些时候面对这种选择会特别纠结,但是就像有些纪录片中所说的,无论如何,孩子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一个馈赠,应该好好爱护他。
堪布:对,是。
主持人:感谢堪布的精彩作答,也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本期节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们下期再会,谢谢。
格力琼寺 - 2024-12-23 8:48:08
若能在六个月中不分昼夜,夜不倒单地精进修法,六个月就可以抵达明智如量之境地。所谓“明智如量”就是指见道,也就是说可以成就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从法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是如此,但是否能达到这个目标,则取决于个人的信心和精进。
格力琼寺 - 2024-12-23 10:46:03
学生问:我想知道关于自杀是怎样的情况?
师答::
“我想自杀有点像非常沉迷于Absinthe(苦艾酒),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上瘾。是一种很强烈的瘾要以某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自杀的想法。其实,有很多其他的动物也会有自杀的倾向,它们也具有这种无明。除此之外,我想我们就不要像打开这个潘多拉盒子,免得讲得一发不可收拾。
自杀是一种非常恶毒的形式,像是虚荣或是一种骄慢、自私等等……但是,因为它是非常强烈的,就像Absinthe(苦艾酒是非常强烈的一种酒)含有80%的酒精,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喝那种酒。但是对那种酒上瘾的人,因为它非常地强、非常地浓、所以它可以非常让人上瘾。
例如那些吃咖喱鸡的人。你吃过咖喱鸡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吃咖喱鸡的人会放某些辣椒,所以他们可能会对那种非常快速、强烈的香料上瘾。那些吃咖喱鸡的人,他们会在旁边放一盘青辣椒,还有一盘洋葱。所以就有点像这样的状况,自杀的人会需要那些很强的东西。
学生继续问:对那些自杀人,我们没有办法告诉这些人说:你是很上瘾的、你是很自我中心、很自私的,我没办法这样跟他们讲。
师答:
是的,没错。你没有办法这样跟他们这样讲。我们只能用愿菩提心来处理这些问题。你没办法跟拜登说:请不要再想连任了,因为他们是很盲目的,没有办法体验到自己不能去做那些事情。所以我们要有愿菩提心,愿他们永远不这样想,不想去做那样的事情。而这样发愿,真的是非常有力量的。
格力琼寺 - 2024-12-23 10:47:06
作为凡夫,我们无法分辨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那么,菩萨知道自己是菩萨吗?
一般来说,初地菩萨能够辨识低阶菩萨的身份,但通常无法了解比他们更高阶的菩萨。对于我们这些凡夫而言,若看到一位初地菩萨,可能会误以为他已经是完全证悟的佛,因为我们无法真正辨别他们的境界。同样地,一位接近登地的资深菩萨,若见到十地菩萨,也会觉得与佛毫无二致。
经典中对十地菩萨的描述常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仿佛诗一般。例如,据说十地菩萨可以在剎那间进入十亿有情众生的心识,这种能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菩萨的这种能力,我们凡夫最接近的比喻就是用“直觉”这个词。有时我们会突然有种“我觉得他是这么想的”的灵感,这种闪现的灵感就是直觉。然而,我们的直觉是极其有限和不可靠的。相比之下,菩萨有着非凡的直觉,从不需要依赖过去的经验,菩萨拥有新鲜的、不可思议的直觉。相对地,我们凡夫却是处于思想框架中。
比如,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可能会做出各种荒唐的事情,但母亲总是无怨无悔地包容和理解。有些人不是父母,可能无法理解母亲或父亲为何会接受孩子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的行为。但母亲的爱是一种超越逻辑的理解。这种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怀,或许是凡夫能体会到的最接近菩萨“直觉”的例子。
格力琼寺 - 2024-12-26 14:46:38
我们人,谁都有“生”,任何人也都不能逃避这个“死”。人人将来都会死的,可是有的就是善终,有的就是不善终,种种的死法不同。
有的病死,有的饿死,有的累死的──做工做得太多了,总也不得休息。或者和人打架打死了,或者去作战阵亡了。
有的又被车撞死,有的又被山滚下来的石头砸死,有的又是误服毒药毒死了。误服,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是毒药,错吃了毒药就死了。
有的是故意吃毒药去死的,有的自杀而死,有的是不想死就死了,有的想死的又不死。你看就这一个“死”,就有种种的分别──死法不同,将来受的果报也不同。
怎么不同法呢?譬如这横死的人,就是或者被车撞死,或被水淹死,或被火烧死,或在无意之中发生一个意外死了。属于这一些横死的鬼魂,阎罗王不管,鬼也不管。
那么说这是很自由啦?虽然说自由,可是却是个自由鬼,并不是自由人。人自由,有的时候也不守规矩,何况鬼呢!鬼自由了,也会不守规矩的。
这横死的人,他又会抓替死鬼。譬如在马路上被车撞死的,这个地方在三年之内,会再撞死人。
为什么?因为那个横死鬼总在那儿等着,他一定要再抓住旁人撞死,他才可以托生去;如果他不抓一个替死鬼的话,他永远在那儿也不能投生。
若是自杀吃毒药而毒死的人,到地狱后,所受那种的刑罚也很痛苦的。什么刑罚呢?要喝那种用火烧化了的铁汁,往他肚里灌,把内里这个肚肠都烫坏了,烫坏就死了。
但是在地狱有一种巧风,这种风一吹,他又活了;活了,再喝这种铁汁,然后又被烫死,死了被巧风一吹又活了。在地狱里头,一天到晚都是受这种的刑罚,很难受的。
说起来,这死太多了,这个受的苦,说也说不完的。可是你若能念观世音菩萨,“以渐悉令灭”:就会一点一点地把这种种的苦,就都没有了。
格力琼寺 - 2024-12-26 14:54:18
实际上饿鬼很可怜,尤其最为难忍的是,不管它生前是因病身亡、利刃所毙,还是悬梁自尽等途径横死的,每隔七天,都要感受一次以那种方式死亡的痛苦。
我故乡有个21岁的年轻人,好像也没发生什么大事,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早上就吊死了。可能是他一时痛苦,想不开就自杀了吧。
自杀等横死,其实是很不吉祥的。世间上有些人经常选择自杀,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中观四百论》云:“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有些人被痛苦逼迫,为摆脱苦恼而自杀身亡,这样的人因愚痴而舍生,不可能趣入解脱胜道。虽然叔本华说过:“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他就会选择自杀。”但按照佛教的观点,自杀后痛苦也并不会消失,只会让自己堕为饿鬼,感受无数次的自杀之苦,不但不能趋入善趣,反而会一直往下堕。因此,自杀是最愚痴的行为。
尤其是学了佛以后,就更不应该自杀了。去年有个人对我说:“您讲了《入行论》后,起码好几个人没选择自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现在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虽会遇到种种不顺,但学佛之后应该懂得,一切实际上都是因缘,没有必要去强求什么。你生意搞不好、婚姻不美满,自杀又有什么用?生命那么灿烂、可贵,应该好好地活着。你看,冬天有白雪,夏天有玫瑰——能不能说玫瑰啊?想自杀的人看到玫瑰,可能会更伤心。好吧,不说这些了。
总之,一旦选择自杀,则很容易堕入饿鬼,并且每七天就要感受一次自杀的痛苦。这些饿鬼想把这种痛苦转移给别人,所以无论到哪里,都是损人不利己。本来满心欢喜地来到昔日亲友面前,结果却使他们重病缠身、精神疯狂等,遭受各种不幸之事。所以,变成饿鬼的众生很可怜,我们平时应该多为它们念些《烧施仪轨》。
《涅槃经》中也讲过要布施饿鬼的道理。经中记载:一次佛陀游行到圹野聚落,那里有个圹野饿鬼,杀害了许多众生,并且每天要吃一个人。佛陀虽想度化他,但见它暴恶愚痴,心不堪能接受佛法,就先变成大力鬼的样子,震动它的宫殿,令其不得安宁。圹野饿鬼带着眷属出来,见了大力鬼后特别害怕,昏厥倒地,犹如死人。这时佛陀把它救醒,并恢复了如来身相,给它们宣讲种种佛法,令其受不杀生戒。受戒以后,圹野饿鬼问:“我及眷属向来以食用血肉为生,如今受戒不杀生,我们岂不要饿死?”佛陀承诺道:“从今以后,我会让声闻弟子无论在何处修行佛法,都为你们布施饮食。”所以在汉地寺院,每天午饭之前均会施食,并诵偈云:“大鹏金翅鸟,圹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其中就提到了圹野饿鬼。
在藏地,通常会用烧烟供的方式,为饿鬼施食。烟供有素、荤两种,由于有些饿鬼只吃血肉,就像虎狼一样不可能吃草,因此只能给它们烧荤烟,放一些血、肉、酒等,以布施给专吃荤的饿鬼。(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天天吃虾,不吃蔬菜。我就遇到一个领导,他说:“青菜我可吞不下,我不是牦牛,是吃肉的人!”这些人死了以后,很可能就变成这种饿鬼。)烧荤烟的仪轨,一般是在下午念,食肉饿鬼享受到荤烟以后,就不会再杀害众生了。所以,修行人要记得给饿鬼布施。
在施食的过程中,应当多念《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的咒语“纳美萨瓦达塔嘎达 阿瓦洛格得 嗡 桑巴Ra桑巴Ra吽”,同时还要念一些观音心咒,及四位如来的名号,这是我们修行人应该经常做的。在我家乡那边,好多老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想到利益众生,就算在方便时、扫地时、倒灰尘时,也会念一些咒语,回向给那些肉眼看不到的饿鬼。其实作为佛教徒,时刻有一颗善心很重要,若能如此,不论你做什么、到哪里去,周围都是可以帮助的对象。并不一定非要你成为国家总统,让全国人民都行持善法,才是利益众生,只要对地狱、饿鬼、旁生、人类等有一颗善心,随时发出你的光和热,就可以帮助无量众生。
格力琼寺 - 2024-12-26 14:56:27
世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最为珍视执着,但在业力现前,强烈的烦恼袭击之下,人们往往会将平时最为贪执的身命都弃之不顾,甚至自我摧残、毁灭。
人们谁都不想伤害自己,然而这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缘所生法。偶尔不慎,为刀所伤,为刺所扎,这种现象我们都有过经历。
翻开新闻报刊,工伤、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不会间断,因缘所致,人们无意中的行为既能伤及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也就更无可避免了。
有些人为追求财、色、名闻等,费尽心机、精力,弄得忧心伤神,愤怒绝望之际,甚至于绝食、投崖、自缢、服毒,以种种愚痴与极端行为,残害自己。
这类惨剧,在我们这个世间,无论古代、现代都在接连不断地上演着。
世人的业力确实是不可思议,很多人在追求虚幻的五欲生活中,往往对某种事物特别特别地执着。
如异性、财产、地位等等,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忧伤绝望,为巨大的痛苦烦恼所折磨,自己无法忍受控制时,就以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有的甚至于自杀。
这些人确实是可怜可悲的愚昧者,印度有位大德说:“自杀仅仅是把巨大的痛苦带到下一世去承受而已,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所以佛陀在三乘戒中都明确地遮止过自杀,我们遇到再大的痛苦,也应当勇于面对,逃避无法解决,只要勇敢地面对,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
但无知的世人往往为烦恼痛苦所制,毫无理智,不可能去冷静地考虑这些问题。只有随业力浮沉飘转,有时盲目地去伤害他人,有时去故意摧残自己。
念及他们为烦恼所制无法自主的悲惨境遇,我们怎能不去对他们的自残及伤损他人之行为生起悲悯呢?
格力琼寺 - 2024-12-26 14:59:13
破自殺咒
大千世界 无挂无碍自去自来 自由自在要生便生 莫找替代
这个咒子很灵!我(南老师) 碰到过几个人,告诉我心里烦闷想自殺,我叫他赶快念。嘿,灵得很,一念就没事。不要小看这个咒子,这是有道理的,这几句话等于是‘圆觉经’的第一部,“虽然是无明,也是无挂无碍,来去自在”。——南怀瑾老师
关于“破自殺咒”的开示南怀瑾
在川东万县,也是有一位牢里的犯人,也是想逃。这个人没念过书,只听过‘西游记’里有个孙悟空本事很大,上天下地,变来变去,所以,他在牢里,天天就念齐天大圣孙悟空,求你救救我,传我一点本事,让我逃出来,天天念,天天求。
怪了,结果夜里做梦,孙悟空来了,教他打猴拳。坐了七八年牢,练了七八年猴拳,猴拳练得出神入化,手一挥,铁条就弯了,他大摇大摆地从牢里出来。
逃出来以后,就靠教拳维生,同时也做了很多好事悔过。
有一天夜晚,看到一位穿白衣服的女孩,匆匆忙忙地钻进一座宅院里去。他好奇,运用他猴拳的功夫,也跟了进去。可是,进去以后,看不到人,难道是猪八戒的徒弟?
再仔细一瞧,有个房间露出微微的灯光,里面一个年轻女子准备上吊,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也出现了。那个年轻女子的头往绳子里套,那位白衣女子就在地上拜了拜。他懂了,在牢里,他听过凡是人想自殺,都有鬼在作祟,便赶紧一个箭步上去,把那个上吊的女子救下来,那个女鬼也跑掉了。家里人都出来谢他,不在话下。
他回家后,女鬼也跟来了,睡觉的时候,女鬼找上他了,女鬼说你破坏了我的事,你非死不可。他说我是孙悟空的徒弟,你这一套对我没有用。女鬼说不行,你非死不可。好吧!他就把绳子拿来挂上,脖子一运气,当然吊不死。女鬼跪下一拜,他马上感受到一股无形的重力从肩上下来;女鬼第二拜下来,力量更大,绳子也断了。
这个女鬼奈何不了他,结果就哭起来了,因为找不到替身,无法投胎,很伤心。他看这个女鬼也蛮可怜的,他说这样子好了,我们两个合作,你是鬼,哪一家出事,你比我清楚,我会武功,我们去救人,功德做满了,你好去投胎,我也好赎罪。女鬼也答应了,不再去害人。
好了,这两个——一个是孙悟空的徒弟也是逃犯,一个女鬼,就合作起来。经过了五六年,做了很多好事。
有一天,女鬼向他跪下来。孙悟空的徒弟一看感到奇怪,说:‘唷?怎么了?又来了?’ ‘不,我感谢你,这几年跟着你,做了很多功德,现在,阎王那边通知我,可以不用找替身直接投胎了。’女鬼还告诉他到哪里投胎,而且是个男孩,一百天后去看他。
他说:‘好啊!恭喜你!不过,你走了,没有人给我打听消息。’两人互道珍重,就此告别。但是,女鬼出了门,又走回来。‘怎么?还有什么事?’‘我忘了告诉你一个咒子,你再帮我做功德。要是有人受了气,伤心想投水、上吊、想自殺,都有鬼跟着,告诉他只要这个咒子一念,就没事了。’‘什么咒子?’
大千世界,无挂无碍。自去自来,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这个咒子很灵哦!我碰到过几个人,告诉我心里烦闷想自殺,我叫他赶快念。嘿!灵得很!一念就没事。有时我看到这个人眼神不对,我就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当然,他心里有数。因为有时侯有些话不能明讲,你越劝他不要自殺,他偏要死给你看,那就糟糕了。告诉他这个故事,回去一念,自殺的心理就去掉了。你们回去也讲一讲这个故事,替那位女鬼做做功德。
不要小看这个咒子,这是有道理的,这几句话等于是‘圆觉经’的第一部,虽然是无明,也是无挂无碍,来去自在。
——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格力琼寺 - 2025-1-5 8:20:57
净界法师 :修行人晚年受病苦,一定要忍耐下来,安心受报,千万别自杀!
问:如果已知道身体已经败坏严重,虽不是立即会死亡,但想求往生,开始不进食,不看医生,算自杀行为吗?
答:这个不构成自杀。当然有一个条件,就是说,医生判定已经医疗无效了。你可以选择不吃东西,你也可以选择不插管,因为我可以不救拔我自己,但是这个不算杀生,这个叫做顺其自然。杀生就是说你用一个外力,比方说你吃药,比方说你打什么针,让身体提前结束,这叫做杀生,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做,这个不能讲杀生。当然你要看情况了,你得小病就在那个地方等死也不行了。就是说医生的判定,已经医疗无效了,这个要做好准备了,医生说的,不是我们说的,医生说医疗无效了。
玄奘大师的师父——印度的戒贤论师,安心受报出三界。曾经戒贤论师晚年的病苦难堪,文殊菩萨告诉戒贤论师:“你过去二十世前是国王,因为暴虐人民,死了应该下臼杵地狱去受苦。为什么你没堕入地狱呢?因为你在临命终时闻佛号、经声,所以就没下地狱。之后,转世做和尚,而且是做了二十世的持戒和尚,累世冤家债主找不到机会向你要债。
为什么今生找到你呢?因为你今生修持太好,加上前二十世的功德,今生一断气就直升兜率内院,等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时成佛,不再受轮回。那你二十世以前的那些冤家债主怎么办呢?所以今生叫你把臼杵地狱的重罪,转为重报轻受,你现在虽然没下地狱,这病苦的滋味,就如同地狱一样的痛苦。”
戒贤论师听完了文殊菩萨的话,就说:“我受不了,我想自杀。”文殊菩萨说:“如果自杀,就会掉到地狱去,直接受地狱的苦报。”从这一点,你们要提高警觉,有修行的人,如果自问平生没有犯戒,到了晚年要是受了一点病苦,可能是了生死的情况,一定要忍耐下来,安心受报,加速修行,必能出离三界。
格力琼寺 - 2025-1-7 15:15:50
你们很多人大概已经听说,一位台湾的诗人兼作家(琼瑶)不久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消息引发了诸多讨论,我也被多次邀请谈论我的看法。
我必须声明,我对这件事的了解完全基于道听途说,因为我没有亲自读过任何资料。我听说这位女士自杀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她不希望成为家人的负担。
其它的原因包括想要为自己的死亡做主、不想经历衰老和疾病的痛苦及生命末期医疗过程的残酷。我会站在佛教徒的角度,从两个方面来谈我的看法,一个方面是自杀这个行为,另一个方面是动机。
动机是极为复杂和主观的,这也是为何佛教认为智慧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或许有所谓的好的动机,但如果缺乏智慧,这个所谓的好心最终却可能会为自身和他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如果你问任何父母为何责骂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说这样做是出于好的动机。同样的“好心”逻辑也滋生出溺爱孩子的行为、养育小孩的高消费行为,甚至达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家长常常在多年后才意识到,他们的孩子从来没有按自己期望的方式成长。
一切所谓好的动机背后都藏着私心,私心是非常狡猾的,它总会让你确信自己的动机是好的。
如果你问美国政府为何轰炸老挝,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使老挝成为世界上遭受轰炸最多的国家,他们会说他们的行动是出于将人类从共产主义的毒害中拯救出来这个高尚的动机。
而另一方面,如果你问马克思为何写那本直到今天还会引发动荡的《资本论》,他会说写这本书是出于将人类从寡头政治和财阀统治中拯救出来这个高尚的动机。
不想成为他人的负担是一个好的动机,但问题是,这个动机下的行为实际上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的结果。
举例来说,如果我的一位朋友出于不想连累我的理由而自杀,我想我实际上却会因此而承受一辈子的心理负担。我甚至可能会极端地认为我就是这位朋友自杀的原因。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身作为人类的成员未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甚至更糟,自身的行为对社会或地球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想法似乎体现了谦逊的品质。我们人类是地球的负担。
我们不仅没有对地球的繁荣做出贡献,反而对地球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我们几乎可以说,一只小小蜜蜂的生命也比一整个国家的人口更有意义。
但仅仅通过承认人类是地球的负担,我们就可以令自身的生命变得有价值,并且承认这个事实还有可能促发有益的行动。毕竟理论上来说,人类比蜜蜂要强大得多,因为人类会讲故事,而蜜蜂不会。
我们可以创造像是“蜜蜂的寿命很重要”这样的言论,而蜜蜂却不会对其它的蜜蜂讲述“人类是地球最大的威胁”。
因此,在理论上,即便数以兆计的蜜蜂以其庞大的数量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就能击溃人类,这样的事情却永远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够训练自己讲故事,讲述另外一种不同类型的故事,这将会是非常有益的。
某些人声称他们自杀的理由是想要控制自己的生命。谁不想呢?但我们并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生命,也从来都没能对获得这种控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某些读者可能会认为,生命就像一台咖啡机。
如果它变得老旧残破,我们可以干脆把它扔到垃圾堆。但对佛教徒来说,生命是比咖啡机复杂得多的机器。我们都有一种叫做心的东西;心就像一块海绵,会吸收、保留各式各样的倾向和习气。
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可能成为一种倾向和习气。这就像是抓挠长了疹子的皮肤,你会有某种满足感,但如果你持续抓挠,皮肤可能就无法恢复健康。
我记得几年前在不丹,一个小男孩向他姐姐要零钱去看最新的电影。姐姐没有钱给他,这个小男孩就上吊自杀了。他才十岁出头。世上有太多聪明快乐、充满生命力的年轻人自杀的故事。
当然,他们这样做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决定,无法看到任何明显或合理的动机。对于佛教徒来说,自杀这种行为是在过去累生累世中发展出来的倾向或习气导致的。
在一个超越此生的更广阔的时间框架中,这种倾向或习气比此生童年时期的创伤或美好经历都更为久远。一个人过去世的经历,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对其在现世中如何做出人生选择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
除了习气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还可能会认为生命像是一个电子游戏,你可以随时调整设置或重启。但一旦此生结束,境况就不会一样了;退一步讲,如果一样的话,那结束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今的许多年轻人头脑聪慧、学识丰富,在智识层面上相当成熟,但在人格层面却极为幼稚且毫无韧性。
年轻一代人格的不成熟可能是由众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充满关爱及望子成龙之心的父母。这些父母可以说是非常功利的,每个人都想成为人生赢家,而且要不断地赢。
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中学到大学,似乎都在承诺一个稳定、安全、成功的未来,但所有人都明白,事情从来都不会像计划、假设或期待的那样发生。
这位台湾作家自杀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愿经历衰老和疾病的痛苦及生命末期医疗过程的残酷。当然,我们作为独特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取舍。
对一些人来说,避免这些生命中的痛苦是很重要的,我也能够理解这样的态度。对我自己来说,即便是在这个地球上多生存一个小时,感受明亮的光线、深邃的夜空、婆娑的草木,都是值得的。
特别是对于一个追随释迦牟尼的人来说,即便是一个小时的时间,拥有感知能力去理解佛陀是谁及他的一部分教法。
无论是依靠自身忆念还是依靠他人的提醒,都是值得的。就像战场上的勇士,如果我们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那么承受生命中的痛苦就是值得的。
我们今天生活中所面对的挑战,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失能、无法完成生命目标等等,在我看来都与我们如何建立生命的目标有关。
可能很多人想成为埃隆·马斯克、彼得·蒂尔或是比尔·盖茨,这样的生活目标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
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件事情,我们是可以改变它的,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我们应该了解,完全不同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在历史上存在过,现在也仍然可以存在。
作为非中国人欣赏中国绘画时,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许多世纪以前,中国曾流行过隐居深山的生活目标。我们今天称之为简单生活: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凝望着晨雾、流云、松石,并为之吟诗作赋。
但中国人渐渐忘却了这样的生活目标,失去了这样的传承。事实上,今天人们会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躺平”。但这真的是躺平吗?“躺平”与“有成效”是非常主观的概念。
一个令人紧张忧虑、充满残酷竞争,胜者为王、人人自危的环境造就了现今这个焦虑的社会,而这并不一定是有成效的。
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这一代人,是上一代人愿景的副产品。他们的愿景确实催生了诸多伟大的事物,但那一代人也并不总是明智的。
他们创造出了工作、职业、账单这类概念,而后果就是,我们现在这代人就毫无选择地生活在这些概念的束缚之中,必须努力找工作、付账单等等。
这个世界被设计成让人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逃离的样子,但是即便在这种设计的限制之下,我们仍然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双鞋?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买鞋的钱省下来去一趟黄山?
在那里体验古老山石的雄浑力量,沉浸在它特别的氛围之中。过去了不起的道家大师曾在那里创立了“无为”,即没有主动作为的作为,这样令人惊叹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即使是在今天,也可以说是前卫的思想。
道家的无为智慧说不定可以成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的对策。一位自信且放松的公民可能是敌人最为惧怕的公民。
我们如何成长及教导自己,对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有极大的影响。某些美洲原住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山视为母亲般的存在。而一些出生于矿工家庭的中国孩子却从小就将山看作可以掠夺和摧毁的矿产资源。
那些美洲原住民小孩的人生观、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就会与这样的中国小孩大相径庭。这些中国小孩长大后会以一种紧张焦虑、充满竞争野心的心态与世界相处。
格力琼寺 - 2025-1-11 20:41:03
“你们很多人大概已经听说 ,一位台湾的诗人兼作家(琼瑶)不久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消息引发了诸多讨论,我也被多次邀请谈论我的看法。我必须声明,我对这件事的了解完全基于道听途说,因为我没有亲自读过任何资料。我听说这位女士自杀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她不希望成为家人的负担。其它的原因包括想要为自己的死亡做主、不想经历衰老和疾病的痛苦及生命末期医疗过程的残酷。我会站在佛教徒的角度,从两个方面来谈我的看法,一个方面是自杀这个行为,另一个方面是动机。动机是极为复杂和主观的 。这也是为何佛教认为智慧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或许有所谓的好的动机,但如果缺乏智慧,这个所谓的好心最终却可能会为自身和他人带来更大的伤害。如果你问任何父母为何责骂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说这样做是出于好的动机。同样的“好心”逻辑也滋生出溺爱孩子的行为、养育小孩的高消费行为,甚至达到倾家荡产的地步。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家长常常在多年后才意识到,他们的孩子从来没有按自己期望的方式成长。
一切所谓好的动机背后都藏着私心 。私心是非常狡猾的,它总会让你确信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如果你问美国政府为何轰炸老挝,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使老挝成为世界上遭受轰炸最多的国家,他们会说他们的行动是出于将人类从**主义的毒害中拯救出来这个高尚的动机。而另一方面,如果你问马克思为何写那本直到今天还会引发动荡的《资本论》,他会说写这本书是出于将人类从寡头政治和财阀统治中拯救出来这个高尚的动机。
不想成为他人的负担是一个好的动机,但问题是,这个动机下的行为实际上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的结果 。举例来说, 如果我的一位朋友出于不想连累我的理由而自杀 ,我想我实际上却会因此而承受一辈子的心理负担 。我甚至可能会极端地认为我就是这位朋友自杀的原因。我们可能会认为自身作为人类的成员未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甚至更糟,自身的行为对社会或地球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想法似乎体现了谦逊的品质。我们人类是地球的负担。我们不仅没有对地球的繁荣做出贡献,反而对地球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我们几乎可以说,一只小小的蜜蜂的生命也比一整个国家的人口更有意义。但仅仅通过承认人类是地球的负担,我们就可以令自身的生命变得有价值,并且承认这个事实还有可能促发有益的行动。毕竟理论上来说,人类比蜜蜂要强大得多,因为人类会讲故事,而蜜蜂不会。我们可以创造像是“蜜蜂的寿命很重要”这样的言论,而蜜蜂却不会对其它的蜜蜂讲述“人类是地球最大的威胁”。因此,在理论上,即便数以兆计的蜜蜂以其庞大的数量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就能击溃人类,这样的事情却永远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够训练自己讲故事,讲述另外一种不同类型的故事,这将会是非常有益的。某些人声称他们自杀的理由是想要控制自己的生命 。谁不想呢?但我们并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生命,也从来都没能对获得这种控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某些读者可能会认为,生命就像一台咖啡机。如果它变得老旧残破,我们可以干脆把它扔到垃圾堆。但对佛教徒来说,生命是比咖啡机复杂得多的机器。我们都一种叫做心的东西;心就像一块海绵,会吸收、保留各式各样的倾向和习气。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可能成为一种倾向和习气。这就像是抓挠长了疹子的皮肤,你会有某种满足感,但如果你持续抓挠,皮肤可能就无法恢复健康。我记得几年前在不丹 ,一个小男孩向他姐姐要零钱去看最新的电影。姐姐没有钱给他,这个小男孩就上吊自杀了。他才十岁出头。世上有太多聪明快乐、充满生命力的年轻人自杀的故事。当然,他们这样做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决定,无法看到任何明显或合理的动机。对于佛教徒来说,自杀这种行为是在过去的累生累世中发展出来的倾向或习气导致的。在一个超越此生的更广阔的时间框架中,这种倾向或习气比此生童年时期的创伤或美好经历都更为久远。一个人过去世的经历——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对其在现世中如何做出人生选择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除了习气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还可能会认为生命像是一个电子游戏,你可以随时调整设置或重启。但一旦此生结束,境况就不会一样了;退一步讲,如果一样的话,那结束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现今的许多年轻人头脑聪慧、学识丰富,在智识层面上相当成熟,但在人格层面却极为幼稚且毫无韧性。年轻一代人格的不成熟可能是由众多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充满关爱及望子成龙之心的父母。这些父母可以说是非常功利的 。每个人都想成为人生赢家 ,而且 要不断地赢 。我们的教育体系 ,从幼儿园到中学到大学 ,似 乎都在承诺一个稳定、安全、成功的未来 ,但所有人都明白 ,事情从来都不会像计划、假设或期待的那样发生。
这位台湾作家自杀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愿经历衰老和疾病的痛苦及生命末期医疗过程的残酷。当然,我们作为独特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取舍。对一些人来说,避免这些生命中的痛苦是很重要的,我也能够理解这样的态度。对我自己来说,即便是在这个地球上多生存一个小时,感受明亮的光线、深邃的夜空、婆娑的草木,都是值得的。特别是对于一个追随释迦牟尼的人来说,即便是一个小时的时间,拥有感知能力去理解佛陀是谁及他的一部分教法——无论是依靠自身忆念还是依靠他人的提醒——都是值得的。就像战场上的勇士,如果我们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那么承受生命中的痛苦就是值得的。我们今天生活中所面对的挑战,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失能、无法完成生命目标等等 ,在我看来都与我们如何建立生 命的目标有关。可能很多人想成为埃隆·马斯克、彼得·蒂尔或是比尔·盖茨,这样的生活目标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 。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件事情 。我们是可以改变它的 ,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 。我们应该了解 ,完全不同的 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在历史上存在过 ,现在也仍然可以存在。作为非中国人欣赏中国绘画时 ,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许多世纪以前,中国曾流行过隐居深山的生活目标。我们今天称之为简单生活: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凝望着晨雾、流云、松石,并为之吟诗作赋。但中国人渐渐忘却了这样的生活目标,失去了这样的传承。事实上,今天人们会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躺平”。但这真的是躺平吗?“躺平”与“有成效”是非常主观的概念。一个令人紧张忧虑、充满残酷竞争,胜者为王、人人自危的环境造就了现今这个焦虑的社会,而这并不一定是有成效的。我们这一代人 ,或者说我这一代人 ,是上一代人愿景的副产品。他们的愿景确实催生了诸多伟大的事物,但那一代人 也并不总是明智的。他们创造出了工作、职业、账单这类概念,而后果就是,我们现在这代人就毫无选择地生活在这些 概念的束缚之中,必须努力找工作、付账单等等。这个世界被设计成让人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逃离的样子。但是即便在这种设计的限制之下,我们仍然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双鞋?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买鞋的钱省下来去一趟黄山?在那里体验古老山石的雄浑力量,沉浸在它特别的氛围之中。过去了不起的道家大师曾在那里创立了“无为”——即没有主动作为的作为——这样令人惊叹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即使是在今天,也可以说是前卫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智慧说不定可以成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的对策。一位自信且放松的公民可能是敌人最为惧怕的公民。我们如何成长及教导自己,对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有极大 的影响 。某些美洲原住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山视为母亲般 的存在。而一些出生于矿工家庭的中国孩子却从小就将山看 作可以掠夺和摧毁的矿产资源。那些美洲原住民小孩的人生 观、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就会与这样的中国小孩大相径庭 。这些中国小孩长大后会以一种紧张焦虑、充满竞争野心的心态与世界相处 。 ”
1